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金渔村-第3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敖沐阳蹲在码头上看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看不下去了,他跟陈冬娃打了个招呼道:“老爷子,你们先干着,我先回家了。”
陈冬娃笑道:“成,我们这个活没劲,太枯燥,哈哈,一般人看是看不下去。”
“要不是为了生计,可能我都不干这活了,所以咱们怎么能要求现在的娃娃来学?他们更不愿意吃这个苦头。”陈得福摇摇头道。
敖沐阳沉默的应承,反正他干不了这活,还不如去做厨师,这活实在是没有趣味,收入还低。
他往家里走,路上碰到三灯给他送豆腐。
这豆腐做成了水绿色,看起来像是长了一层青苔,其实这是因为用了苦梓叶的汁的缘故,不太好看,但好吃又有营养。
三灯送来一盘子豆腐,敖沐阳吃惊的说道:“呀,怎么给我送过来这么多?”
“那可不,给村长送礼不得多送点?”三灯咧嘴笑着开玩笑,“主要是做的也多,自己磨的豆腐好吃,多给你送了点。”
敖沐阳看看天上的太阳说道:“这个天的豆腐做多了可不行,得赶紧吃呀。”
说起天气,三灯脸上露出了苦色:“村长啊,今年不是雨水挺丰沛的吗?唉,怎么好像又旱起来了?从去年秋天到现在,这快一年了吧?就下了两场雨呀,唉,这地里可怎么办?”
敖沐阳摇着头说道:“什么挺丰沛的,就初春那会下了一场春雨而已,今年天气预报给出的就是干旱预警。”
三灯脸上顿时露出了沮丧之色,他说道:“春天那雨下的那么得劲,还以为今年能顺风顺水过个好年,原来还是干旱啊。”
敖沐阳也无可奈何,对于渔村来说,夏季还是多下几场雨比较好,不说水稻田需要雨水浇灌,也不说龙涎湖需要雨水补充,就说他们村子搞旅游还是雨中风景更好一些。
还好龙头村的海鲜、美景和服务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到了禁渔期游客依然很多,天气炎热,内地的游客开始往沿海避暑,红洋是这些游客的首选,而龙头村又是游客们到了红洋后的首选。
红洋过海那会,渔政联合派出所、民间海洋巡逻队对偷捕滥捕的情况进行了严格整治,这影响一直延续到禁渔期开始。
另外六月一号当小朋友和家长们在欢庆佳节的时候,几个相关部门又隆重的搞了个禁渔期严格执法的誓师大会,红洋媒体进行了大肆报道。
这一连串的动作互相影响,大大震慑了渔船违法出海的行径,禁渔期开始之后,渔政和海警进行了严格监察,发现今年的违法船只很少。
戴宗喜要求他们不准放松警惕,必须要将严格执法的力度持续到禁渔期结束。
海上没什么事,敖沐阳便没有去参与巡逻行动,他们只要起到民间辅助作用就行,过度参与反而容易让人说闲话。
这样老敖有了时间,他就策划了关于捻匠捻船的拍摄行动。
第二天上午,他带着新媒体四人组去了码头。
许楠顺便给他看了一张报表,他们做的这些新媒体节目竟然开始盈利了。
“今天得拍摄一个广告,这捻船的节目有没有插播广告的空间?”许楠问江雪,后者是内容总监——监自己一个人。
江雪正要说话,敖沐阳看着报表抬头问道:“这上面赚的钱,单位是人民币还是泰铢啥的?前天你们接的广告费是五十万?是走私犯子找你们做广告啦?”
许楠翻白眼说道:“村长你什么意思呢,上面不是说的清清楚楚吗?是哇哈哈投标的广告,他们针对游客来做这个广告,所以选了咱们。”
敖沐阳惊讶道:“五十万?”
许楠道:“村长你真的有点村炮,这收费相当低好不好?咱们在各大平台上的节目还在发展中,预计再过半年,他们投放这种规格的广告得五百万!”
敖沐阳倒吸一口凉气:“不可能吧?在电视上放一次广告才多少钱?”
“第一,广告投放不看平台,看的是受众量,我们现在仅仅在公众号上,一次视频的投放观看量就达到了两百万,所有平台加起来得有上千万!”
“第二,这不是一次广告的价钱,而是一档广告,放到中药上就是一个疗程,咱们收费真不高,主要是咱们现在是初始阶段,合作的都是大公司,做的广告都靠谱。要是咱们像一些短视新媒体公司那样随便接广告,那早就起飞了。”
听着许楠的分析,敖沐阳琢磨了一番说道:“敢情我努力发展村子的旅游业,带领全村老百姓发家致富,还不如不搞这么多事,就带着村里人拍视频?”
许楠摇头说道:“那倒也不是,这种新媒体发展模式是有局限性的,主动权也在平台手中,其实发展乡里还是你们徐徐渐进搞旅游业更稳妥。”
敖沐阳松了口气道:“还好,你差点掀翻了我的三观。”
一边聊着他们一边走到了码头上,陈冬娃等人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四位老捻匠都换上了新装,统一打扮,都是西服。
看着他们穿的那皱皱巴巴的西服,再看看他们那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皱纹和凌乱的头发,许楠忍不住笑了起来。
陈冬娃讪讪的说道:“我们没啥好衣服,这衣服就是过年还有去参加红白事的时候穿的……”
江雪柔声说道:“老伯,你们衣服很好,别在意我朋友的笑,她有精神病。不过你们这衣服不搭配你们的工作环境呀,你们怎么想到穿西服来?”
陈冬娃看向敖沐阳说道:“这领导让我们穿的板正点。”
敖沐阳不想背这个锅,他确实想让四人穿的好点,可没想让他们穿西服——现在已经是六月份了,游客中不少姑娘都穿上超短裙了。
但江雪没给他辩解的机会,直接一摆手说道:“村长大人,你去给四位老伯找一身有渔家风的服饰,干净就行,必须得跟渔船的风格搭配起来。”
第1351章 渔家服饰
听了江雪的话,敖沐阳有点发懵:我去哪里找这些衣服?
他琢磨一番后给姜晓玉打电话,问她谁家有大襟布衫和笼裤。
姜晓玉笑道:“村长你又要整什么幺蛾子?是打算搞咱们渔家传统服装展览会吗?是不是还要搞模特走秀?”
敖沐阳没好气的说道:“走秀个锤子,嫂子你赶紧给我找找,找四身这衣服,我有用,急用。”
姜晓玉是全村百晓生,不多会后她还真把这些衣服给找来了。
天气热的时候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以便于撒网捕鱼,也便于清洗。
笼裤算是红洋当地渔民服饰中的特殊裤式,很有特点,都是蓝色老土布做成的,这样脏了也不太要紧,看不出来。
四个老渔汉也不在乎什么颜面,拿到衣服后随便分了一套,当场脱西服换衣服。
苏乘龙问道:“你们不用选一选大小号吗?”
敖沐阳说道:“不用,大襟布衫和笼裤都是往大里穿,你待会就知道了。”
大襟布衫是黑色的,有点像是八十年代流行的蝙蝠衫,胳膊窝的位置拉开老大,衣服正中对襟开,用老式布扣来扎着。
笼裤则是裤裆肥大、裤腿肥大,它的腰头拔出来老高,这样便于系扎,另外裤腿虽然肥大却比较短,蹲下站起非常方便。
敖沐阳对许楠说道:“待会你们拍视频的时候可以讲解一下,我们这传统衣服都是有故事的,比如笼裤吧,以前叫龙裤,龙王的龙。原因是南宋赵构被金军追到了东海海滨,当时有渔民载着他和一众大臣乘风破浪躲开了金军追兵。”
“退难脱险后,赵构感激渔民们关键时刻出手就想送他们谢礼,可惜官家那会跑的及也没什么金银财宝,就把一条御裤送给了当时帮助他的渔民。”
杜兴义惊愕的问道:“这皇帝也太粗犷了一点吧?用裤子做谢礼?原来九品芝麻官里那故事是有现实做依据的啊?”
敖沐阳瞥了他一眼说道:“传说,这都是传说。”
姜晓玉好奇的问道:“还有这故事?”
敖沐阳说道:“嗯,我刚刚上网搜的,东海那边的渔民也穿笼裤,这故事就是他们那边的,反正都是笼裤,那故事肯定能套用的上。”
四人换上大襟布衫和笼裤,赤着脚站在木船上一字摆开,这样看起来跟木船的风格确实很搭配了。
江雪和许楠凑在一起讨论了一下流程,然后对苏乘龙点头,苏乘龙打开了摄像机。
这时候陈冬娃怯生生的举起手说道:“报告领导,我有话要说。”
敖沐阳笑道:“什么领导,什么报告,老爷子你有话尽管说,就当他们四个不存在,你们待会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陈冬娃抿了口口水看了眼摄像机,脸上表情很紧张,他说道:“那不能行吧?我们还没被拍过哩。”
江雪补充道:“村长,你安慰不了他们,他们对着镜头总会紧张的,不过咱们可以跟拍好几天,有空了就过来拍一段,他们总会熟悉的。”
敖沐阳点点头,示意他们再度开始。
陈冬娃急了,说道:“领导,我有话要说哩。”
“噢噢,对。”老敖讪笑,“要说什么?”
陈冬娃深吸了口气道:“昨天我们四个老弟兄讨论了一下,其实光拍我们捻船没啥意思,然后我们琢磨了一下,就想再展现点别的,捻匠除了捻船,还会收老船木,老船木功能多,做板凳椅子家伙什,手巧的还能搞木雕,程大金平时就会弄一些木雕。”
沉默寡言的程大金点了点头,他从放在船上的工具箱里拿出一大一小两个木雕,大的有二十多公分,小的则是巴掌大小。
敖沐阳走过去看了看,大的木雕是一条龙盘在木柱上吞云吐雾,小的则是一只三足金蟾,程大金雕工不错,木雕线条流畅而细腻,竟然相当漂亮。
许楠问陈冬娃道:“陈老伯,你先介绍一下这个老船木吧。”
摄像机转了过去,陈冬娃瞥了一眼镜头哆嗦了起来,他挤挤眼想说话,可话到了嘴边说不出来,又愣住了。
许楠打了个响指道:“龙哥,把摄像机给关了。”
她又对陈冬娃说道:“今天我们就是跟着你们看看,不拿镜头拍你们,后面再拍,所以你们随意点就行。”
陈冬娃有些心虚的看向敖沐阳道:“领导,我们给你丢脸了呀。”
敖沐阳笑道:“老爷子,你们愿意来拍这些东西是给我面子,不管做什么,都在给我脸,哪有给我丢脸?刚才我没说,现在我还得告诉你们,这视频拍出来以后,你们一人有五千块的奖励。”
杜兴义道:“哟,村长好大手笔。”
姜晓玉倒是习惯了他的作风,用无所谓的语气说道:“这算什么,我们村长那是真视金钱如粪土。”
敖沐阳只是觉得这些老匠人生活太不容易,虽说拍这视频的本意是为了宣传捻匠这门职业,但现在他明白这视频是可以帮他赚钱的,而且赚的还不少,那自己吃肉怎么能不让人家喝口汤呢?
听了他的话,四个老捻匠眼睛都亮了:“啊?还给钱?”“五千块哩,一个人五千吗?”
陈冬娃搓搓手说道:“领导,这怎么行?这多不好意思?”
敖沐阳说道:“这些你们听我的吧,来,继续,现在不拍了,你先介绍一下老船木。”
陈冬娃咳嗽一声来了精神,他说道:“咱们国家自古以来这造船用料就讲究着呢,你问老家伙,他们都知道要造船得用密度高、硬度大、有油性最好带蜡质的木材,对吧?”
“以前年份好的时候,大户人家造船得用海南紫荆、铁梨木、铁樟木、泰柚、金柚檀、昆甸木,特别是海船,不光得用好树种,还得用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原木,这样成船终年被海水浸泡、被风吹浪打也不会散了,反而会更加的结实耐磨……”
“这样的木头防潮、防水、防虫,特别珍贵呢,老辈儿的时候老百姓人家可用不上这样木头做的船。”程大金补充道。
许楠恍然点头:“这些船所用木头特别珍贵,等到船退役报废,可以拆解开来再利用是吧?”
第1352章 养猪吧
围绕老船木,四个老捻匠对着许楠侃侃而谈。
在红洋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老船木并不罕见,特别是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国家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大量具有远洋能力的大型现代渔船投入了使用,一些老式木制渔船就开始报废。
这类船本身年代比较久远,一般在60年以上,上百年也较常见,一艘木船能航行上百年,由此可知其材质多么出众。
不过木船既然要报废,肯定已经近乎破烂,否则渔夫们找捻匠修复一番还能去海里扛一段时间赚点钱。
破烂木船的船舷、甲板长年经过海水的浸泡,早已面目全非,看上去就像一块块烂木头。
这种木头价值低,处理起来费劲,捻匠们会趁机将之采购到手,经过精心打磨与修复后,老船木的美感就显露出来了。
程大金给许楠看自己手里的两座雕塑,这都是老船木做成,表面有着似被火烧过的黑褐色沟壑纹理,另外分布有不规则的铆孔。
这些铆孔使得木头价值锐减,可是在他手中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在蟠龙盘柱的木雕中,他把密密麻麻的铆孔四周做了雕琢,将之变为了龙鳞;而在金蝉望天的木雕中,因为铆孔很少,他把铆孔做成了金蝉的眼睛和嘴巴。
老船木历经百年海上风云,它本身就拥有粗犷的气质以及强烈的沧桑感,这样做出来的木雕格外有味道。
“要是木头的块头大一些,其实我们更喜欢做茶桌、茶凳、板凳、椅子和餐桌,它们木料可是好啊,做出来的东西特别的结实。因为它们毕竟是老木材嘛,所以天然就带着古朴的气息。”陈冬娃说道。
许楠问道:“按照你的说法,捻匠不光要捻船,还可以发展个木雕的副业,是吗?”
陈学冬咧嘴笑道:“对头,现在木船比以前少多了,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些老木船会报废,只要愿意到处接活,有了人脉以后,哪里有船报废,哪里就有人会通知你,去了把船拖走花不了几个钱,回头自己雕刻一下既能陶冶情操,转手又能卖上一些钱,多好。”
他们在聊着天,江雪把目光放在了老捻匠们身上的衣服上。
这几套衣服带有刺绣图案,看起来颇为精美,她对敖沐阳说道:“村长,回头我们可以做一期渔家传统服饰的视频节目,现在粉丝对渔家文化还是很有兴趣的。”
敖沐阳说道:“这个可以啊,让姜主任给你们联系村里的老人,他们肚子里有许多关于这些服饰的故事。”
“除了这种大襟布衫和笼裤,传统的渔家服饰还有什么呀?”江雪转头问姜晓玉。
姜晓玉想了想说道:“大襟布衫和笼裤是基本,另外还有背单——不是套被子的那个背单,就是一种外套,以前我们渔家人冬罩棉背单,春秋穿夹背单,夏穿单背单。”
“大襟布衫、笼裤和背单是男人的家伙什,渔家的妇女穿另外的东西,主要有三大件:头巾,布褴,横襟衫。以前老婆子戴黑白头巾,年轻的戴花头巾,我结婚那会娘家就给陪嫁了好几块漂亮的花头巾呢……”
这边没敖沐阳什么事了,他对杜兴义说道:“老杜,我先撤了,你们多跟捻匠师傅接触一下,让他们慢慢适应镜头,然后就能拍好视频了。”
杜兴义低声笑道:“这已经在拍着了,喏。”
他往苏乘龙的位置努了努嘴,敖沐阳看到苏乘龙看似随意拎在手里的录像机其实在稳稳的对准许楠和老捻匠。
先前许楠打响指说关闭录像机,其实是给苏乘龙发信号,让他进行隐蔽拍摄。
敖沐阳恍然,这样一切进行的就更顺利了。
他离开码头回到家里,禁渔期是他最轻松的时候,村里渔船都不出海了,家家户户专心致志的招待游客,让他省去好些事宜。
闲了两天,他倒是觉得有些无聊了,就给自己找了些事做。
首先他把做羊油饼的老贾给训斥了一通,老贾发现山上有羊,他得知那些羊是野山羊,就起了贪念,去山上设了陷阱想捕捉这些山羊。
结果没套到山羊,倒是套到了一个在山上跑的孩子,孩子家长很生气,拆掉陷阱后循迹而来,找到他家门上闹腾起来。
敖沐阳警告老贾老老实实的卖羊油饼,山上不管是鸡鸭兔还是野猪野山羊,他都不准去捕捉。
老贾不服气,敖沐阳使劲拍了拍他店面门口的桌子说道:“这是村里的规矩,你要是不乐意遵守,那你就回你以前的小巷子里吧。”
一听这话,老贾萎靡了。虽然来到村里时间不久,但实打实的销量让他了解了龙头村的消费潜力,待在这村里赚钱更多,他怎么能舍得离开?
办妥了这件事后,敖沐阳其次思索起了山上放养的野牲口。
大龙山上野菜多、牲口适口的野草多——倒不是当地钟灵毓秀,主要是村里从去年就开始往山上撒野菜和优质野草的种子,这些东西好养活,见风就长,今年野菜野草比以往多了许多。
这些东西不能浪费,他觉得村里可以在山上养上点家畜。
但放养普通的牛羊猪没意思,他盯着央视农业军事频道看了一会后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项目,养殖小香猪。
小香猪的西南一带少数民族将野猪驯化后长期培育出来的一个品种,个头小,一般四五十斤就要出栏了,具有皮薄、骨细、肉嫩、味美的特点。
另外他观察小香猪长得也是秀气,平时在山上养殖可以保持干净,这样可以当宠物养着给游客看,如果游客喜欢,那可以等它肥了以后宰了给游客吃。
他把这个想法给村里的干部说了一声,几个人一起用看灵异事件的眼神看他,潜台词就是:你怕不是脑子里进了鬼?
敖沐阳不悦道:“你们什么眼神?我这提议不好?”
姜晓玉说道:“村长,咱们都是渔民,祖祖辈辈打渔,养鱼咱们懂,养猪的事咱不懂啊,这个咱们不擅长。”
“就是,好比抢劫的去干行骗的事,不专业呀。”敖大国帮腔道。
第1353章 民主
敖沐阳选择养殖小香猪是有理由的,香猪天生就适应山林环境,再者香猪是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给培育出来的,他们那边耕地少、野菜野草水草多,小香猪的肠胃习惯了这些食物,而龙头山上多的是这些东西。
最重要的是,小香猪出栏时间快,且价值大,村里养上一批香猪不愁销路,卖给村里渔家乐就行了,到时候让他们推出个新菜单,让游客多一个选择。
他把想法说了出来,几个干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统一了意见:“既然村长想搞一下这事,那就搞搞吧,村长的想法总归是没错的。”
敖沐阳说道:“什么叫我想搞咱们就搞?村委不是我的一言堂,咱们这是在策划给村子增添财政收入的项目,大家伙群策群力一起讨论,都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咱们是民主村委嘛。”
敖大国说道:“要是说心底话,那我不想搞这个香猪的项目,你让谁去养香猪?村里没有什么闲置劳动力了,再说放猪上山这种事都是旧社会贫苦人家才干的活,现在谁还干呢?”
敖沐阳摆摆手说道:“大国的意见没有说服力,过掉,下一个。”
姜晓玉说道:“我也不想养这个东西,咱们村里就老老实实打渔和搞旅游业成了,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嘛?”
敖沐阳继续摆摆手说道:“姜主任是头发长见识短,真是毫无远见,咱们不听她的意见了,下一个。”
敖文昌说道:“我赞成去山上养一批香猪,资源最大化利用嘛。”
敖沐阳赞许的说道:“文昌这些年的书没白读,说得好。”
大家伙明白他的意思了,其他人纷纷响应他的提议:“养猪!”
知道这个消息后,村里不少人傻愣愣的懵了一会:“什么?村委要养猪了?哦,是村委要找人养猪?去山上养猪?那爱找谁就找谁,反正别找我。”
本来去山上养香猪这事,就是老敖一拍脑袋灵光一闪想出来的主意,纯粹是打发这两天的无聊时光。
可是他提出这想法后,却发现全村上下都很排斥,这就让他很火大了:村里这些人啊,一个两个都是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没有一点开拓进取的精神!
没人看好这项目,老敖自己一咬牙一跺脚,决定自己养,反正狼家兄弟最近没事干,它们已经到了成熟的年纪,得给它们多找点事干,否则村里母狗还得遭殃。
他准备让狼家兄弟去放猪,以前他试过这一手了,狼家兄弟都能去放养小野猪,所以更何况香猪?
香猪不光个头小,脑子也傻——它们是近亲繁殖的产物,在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都是几个村养一两头公猪来给母猪配种。由于配种过早、利用过度,导致公猪发育不良,使用个一两年就得淘汰。
淘汰了种公猪以后,当地人往往没有财力再去购置新的种公猪,他们就从种公猪繁育的后代中挑选强壮的来充当新的种公猪。
就这样,近亲繁殖导致了香猪基因出现问题,变成了长不大的侏儒猪,另外它们智商也有问题,很是老实听话,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里,这些小猪都是放养的,它们不会乱跑。
村里没事,又不用出海捕鱼,敖沐阳把海上巡逻队的事交代给了几位副队长,然后他自己决定亲自去西南地区挑选猪崽。
不怪村里人不愿意养这小香猪,他们就没听说过更没见过这种猪,红洋当地只有本土的黑猪和养殖场泛滥的饲料猪,香猪这东西还没有打进来。
敖沐阳想养小香猪,这下子陆虎可帮不上他忙了。
结果村里有游客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那人有亲戚包了一片山养殖小香猪,得知他对这项目有兴趣,说是愿意带他去亲戚的山里看看。
因为这游客一家在村里受到热情款待,孩子看过抹香鲸、看过虎鲸、看过海豚和海牛后非常开心,那游客就愿意无偿帮助老敖。
敖沐阳跟名叫冼玉久的游客认识了一番,正好游客一家度假结束了,准备回家乡去,双方收拾好东西便一同上路,倒是没有浪费时间。
乘船去市里,订机票,订酒店,再租车前去冼玉久的家乡县城,一切倒是非常顺利,让老敖很是满意。
冼玉久的家乡在云贵交界处,那里情况复杂,老敖对自己能碰上这样一个热心人感到骄傲,一行人租了车后,他就对黑龙说道:“这叫什么?当你一心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黑龙没法回答,只能竖起大拇指拍了他一个马屁。
从机场到冼玉久居住的县城有一百二十公里的直线距离,这段距离他们走了三个小时,期间多次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明明两个山头相隔甚近,可想开车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那得绕两段路。
敖沐阳被绕晕了,他抓着车上的扶手说道:“哎妈呀,我总算明白望山跑死马这话的具体含义了。”
冼玉久笑道:“小敖兄弟,这算什么呀,我们现在走的是公路呢,等咱们去我老表的九口山那边的时候才是望山跑死马,他那里有些路还不通车呢。”
敖沐阳有点怕了,他问道:“久哥,你们这边香猪养殖场应该多吧?咱们就不能随便找一家买点猪娃子?”
冼玉久摇头说道:“这里养殖场多是多,可是我没有很硬的关系,现在卖猪崽坑人的可多呢。有些人心黑了,他们给病猪吃兴奋剂当好猪卖,你买的时候看它们活蹦乱跳,带回家以后两天就死了。还有些人给猪崽子吃水泥,这样一头猪崽子能加五六斤的重量,你带回去后也养不活!”
“这么狠?”
冼玉久感叹的说道:“唉,穷乡僻壤,这些事还真不算什么。不过你放心,我老表那里没问题,这个你交给我,而且我老表家的猪崽都是自家母猪繁育的,品种更好,你信我没错。”
如果是在当地花钱雇佣的向导这么说话,敖沐阳会心生警惕,有些时候有些话得反着听。
但对于冼玉久,老敖还是挺放心的,他们全家去村里旅游来着,带了三个孩子,那三个孩子都很有教养,能看出冼玉久和妻子都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人。
第1354章 神奇面包车
九口山距离县城不光是远,路还陡峭,它的名字起源就是有九座山彼此连绵,之前有一口山、二口山,一直连绵到九口山,其中九口山位置最深。
汽车从早上就出发了,一直到了傍晚才抵达九口山。
山路即使是公路,那速度也提不起来,而且因为地势险峻,开车得特别小心,敖沐阳的车技根本不够看,只能黑龙自己开车。
这样,为了保护黑龙也为了安全着想,车子开个两个小时就得停下休息一番。
不过敖沐阳倒是不觉得烦,越往山里走风景越是秀丽,十里同山不同情,偶尔路边还有水灵灵的小姑娘摆摊卖水果,老敖没事干就去买果子。
这里和红洋隔着很远,风俗和饮食完全是两种格调,好多水果老敖压根没见过,一路上吃的很饱,也大长见识。
车子开到一口山的时候就没有公路了,纯粹的山路,在这里穿行的几乎就一种车,小面包。
冼玉久告诉敖沐阳,这些车并不是私家车,而是公交车,住在山里人家太少太分散,城市里的大型公交车在这里是没法运营的,乘客少,路况差,所以山里乡镇就开设了这种面包车做公交车。
从一口山的山路转进二口山的时候,山路上停着一辆客运面包车,车子应该是出了什么问题,十几号人等在下面。
他们的车子开过来,十几号人三十多只眼睛看向他们的越野车,吓得昏昏欲睡的老敖陡然清醒,他问道:“这里怎么这么多人?”
此时已经接近黄昏,环山遮蔽,山路上光线不好,这样路边突然冒出来十几个人挺惊悚的。
冼玉久说道:“车子坏了,估计司机在修车,乘客就得在下面等着。”
这时候敖沐阳看见了堵着路的小面包车,他迟疑的问道:“我知道有车子坏了,可坏了几台?怎么就看见一台?”
“对啊,这里就一台面包车。”冼玉久说道。
敖沐阳看了看窗外那些人问道:“那你能看见外面的人吧?他们确实是人是吧?十几个人对吧?”
冼玉久数了数说道:“没错,十六个人。”
敖沐阳惊呆了:“这十六个人都是那台小面包车上的乘客?”
冼玉久平时住在县城,不怎么往深山里走,他也有些迟疑:“应该是吧?我听人说过,有时候面包车能拉二十个人。”
敖沐阳说道:“刚才你还说是因为乘客少,用客车来运营成本太高,可现在看来这乘客不少啊。”
冼玉久摇摇头说道:“咱们恰好碰到了人多的一辆车,平时没这么多的,小阳哥,咱们下去帮帮忙吧,这台车修不好,咱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