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金渔村-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话,院子里的敖沐阳不乐意了:“你们谁啊?我家的狗在我家门口,谁有权力让它滚一边去?”
敖状元表情愠怒,可想了想老爹的交代他又陪上笑脸,道:“哥,是我,我过来给你拜个年。”
敖沐阳冷冷的说道:“不用给我拜年了,有那份心去山上给你叔叔和婶子磕个头,你爹可别去,别脏了我爸妈的坟头。”
第678章 鹞儿飞
敖状元和蒋正磊自己讨了个没趣,敖沐阳都没给他们一个好脸色,他们进不去家门,被将军硬生生给赶跑了。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敖千信亲自过来了,上门后他就露出笑容:“阳子呀,这是在干嘛?听说你早说起的早,没去睡个回笼觉?”
敖沐阳道:“这就准备睡觉了,怎么了?”
侄儿的冷漠让敖千信心里不爽,可他如今有求于人,就只好忍下不爽来继续笑:“哦哦哦,没什么,就是我过来看看,你看大伯我一年没回来,没照顾上你……”
“行了快别说这些有的没的了,有事说事,没事别打扰我睡觉。”敖沐阳厌恶的摆手。
敖千信道:“有事,是这样的阳子,村里现在旅游不是挺红火吗?大伯也想回来搞个渔家乐,你看行吗?”
敖沐阳说道:“行不行市场说的算,我看有什么用?你想搞就搞呗,就这事是吧?你自己看着办,我去睡觉了。”
他是个很能记仇的人,大伯一家的落井下石他可是记得清清楚楚,这辈子他不想再和这一家人有什么瓜葛纠纷。
从初二开始,他带着鹿执紫去走亲戚,两人虽然没领证没办婚礼,可在在一起跟夫妻一个样了。
还是那句话,富在深山有远亲,敖沐阳现在在亲戚里很有人缘,不管去了谁家都是当之无愧的话题中心人物。
初五好天气,天空湛蓝,一尘不染,前两天吹过大风,空中白云被吹去了九霄云外,只剩下玻璃水一样的蓝天。
相比前两天,今天的风更小一些,但依然有风,这样配合上湛蓝的天空很适合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现在孩子们还没有上学,所以当天好几个人在村子的晒场玩起了风筝。
敖沐阳在年集上买了一个,他也拎着出来放了起来。
当地叫纸鸢为鹞儿,敖沐阳买的是传统的鹞儿,用细竹为骨架制成飞禽形状,上面贴着纸和绢布,形状为美人鱼。
以前鹞儿形状比较固定,多是蜈蚣形、蝴蝶形、月亮、飞禽,现在也不知道是人们想象力更丰富还是技术更发达,什么形状也出来了。
朱朱买了一个,那是撅着鼻子的小猪佩奇,钟苍给六妹买了一个,黄色连体衫和双节棍,赫然是李小龙。
村里其他孩子玩的也是各种各样,有飞机有火箭,还有一个孩子放的是盘子,敖沐阳很纳闷,问道:“你放个盘子在空中干嘛?”
“这是UFO,不是盘子!”孩子很郁闷。
敖沐阳放开他的风筝,一条狗子摇摇晃晃到了空中。
“这是天狗吗?”敖小俊过来问道。
敖沐阳白了他一眼道:“什么眼神,这是天狼!”
“明明就是个哈士奇,天哈士奇吧?”敖小俊坚持的认为自己没说错。
敖沐阳不跟他多叨叨,天狼飞起来后,海风一吹,它的口中发出呜呜的叫声,隐隐约约如同狼嚎。
风筝上面有广口哨,大风灌进去后跟有人在吹一样,呜呜作响。
这是他自己的主意,其实传统风筝都有哨子,风筝之中的‘筝’字,指的就是能发出如筝这种乐器一样的声音。
天狼在空中缓缓飘荡发出叫声,吸引了村里不少孩子过来看。
朱朱不乐意了,她也想出风头,就拎着她的佩奇过来说道:“小阳叔,我的怎么才能发出声音呀?”
敖沐阳道:“你去猪圈旁边放,一边放一边拿石头砸猪,就会有猪叫声响起来了。”
六妹一心一意的放她的李小龙,钟苍想了想去超市买了个小喇叭,然后在里面录音:“阿打阿打!”
他把小喇叭调整成重复播放模式给绑在了李小龙骨架上,今天风势不小,所以风筝能带起小喇叭。
看到这一幕朱朱更不乐意了,她摇晃着敖沐阳的手叫道:“你帮我,快帮我弄出猪叫声。”
敖沐阳哪里知道小猪佩奇怎么叫?这不是要亲命了吗?!
一个风筝被他玩出了花来,不仅有声音,还有光芒,不过这不是他独创,这是传统。
鹿执紫也来放鹞儿,她招手将女王叫下来,在女王腿上绑了根线,然后女王扶摇直上,威风凛凛……
风筝玩了一天,到了傍晚大家伙会在线绳上绑上小灯笼,到时候放开手,风筝会带着小灯笼飞向夜空,就像孔明灯一样。
以前这样的灯笼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做成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但这样有危险,一旦风筝落下而火烛没有熄灭,可能会引发火灾。
所以,到了今天都是用小冷光灯,灯光更亮,持续时间更长,而且也更安全。
从中午玩到了傍晚,敖沐阳将风筝线收回来了一段,剩下的绑上一个冷光灯笼,剪断后鹞儿就带着灯笼摇摇晃晃飞向夜空。
其他人纷纷这么做,黑黑的夜空中,一些闪烁着亮光的灯笼徐徐飞起,当它们飞高一些后,好像天空中多了闪亮的星辰。
不光龙头村,在前滩镇、粟集镇甚至安周县和红洋市的一些广场里,都有这样的灯笼飞向夜空。
很漂亮,这是一种浪漫的美。
但浪不能过头,到了午夜敖沐阳在睡觉呢,手机急促的响了起来,他迷迷糊糊的将搁置在鹿执紫胸口的爪子举起来摸索到手机,问道:“喂,咋……”
“队长,队长,我是龙德水啊,山上着火了!山林大火!骂了隔壁,肯定是谁骂了隔壁的在风筝后面绑了玻璃灯,这掉下来把山上的树木引燃了……”急促的声音嗷嗷叫了起来。
突然听见有人叫自己队长,敖沐阳有些茫然,自己不是村长吗?
很快他又想起来,哦,自己还是禁渔期海上执法队的队长,这是龙旺庄的村支书龙德水在给自己打电话呢。
听完电话他清醒了:“什么,山林大火?”
他顾不上穿衣服,推开窗户就往外看,结果脑袋转了一圈,除了呼呼吹来的寒风什么也没看到。
龙德水叫道:“对呀,就是山林大火,你去海边就看到了,大龙山贴着海的那一块,快点号召村里人去灭火,快点吧!我先挂了,我给王友卫打电话,让他也赶紧叫人!”
第679章 水炮新用
胡乱穿上衣服,敖沐阳出门往外跑。
“怎么了?”鹿执紫睡的迷迷糊糊。
“没事,我尿急。”
睡在客厅的黑龙第一时间感觉到了动静,他睡觉用手心贴着地板,这样即使听不到什么声音,只要有人靠近也能感觉到,这甚至比听觉更灵敏。
敖沐阳出门往码头跑去,然后终于看到了火焰。
龙德水稍微夸张了一些,这不算山林大火,大龙山临近海边的一侧山上有红红的火焰在燃烧,映红了附近的海面。
虽然此时不是山林大火,可也并非没有危险,海风呼啸,冬季山林上草木干燥,火焰会很快扩散开来,那时候就是真正的山林大火了。
看到山上燃烧的树木,将军使劲叫了起来,它也知道这火焰的危险。
敖沐阳的电话再度响起,这次是敖沐东打来的:“龙头,大龙山上着火了……”
“我知道,我就在码头这里,快点喊村里人,让大家挨家挨户敲门,别光打电话,有些电话打不通!”他迅速的下达命令。
很快,村子里喧闹起来。
敖沐东等人的喊叫声和拍门声吵醒了村里的狗,狗子们疯狂嚎叫,多数人都被吵醒了。
站得高看得远,敖沐阳爬上大龙头号遥望山上的火势,那边贴近龙旺庄,借着火光他勉强看到有人影在山脚下闪烁,应该是龙德水带着村里人开始救火了。
给山林救火,靠水桶脸盆远远不够,可村里镇上没有消防车,等县里消防员赶到估计什么也来不及了。
他着急的往前踹了一脚,这一脚正好踹在了船头的水炮上。
见此他心里一动,水炮!
拿出手机,他赶紧给敖沐东打电话:“东子,叫上大国快点过来,到大龙头号来,赶紧的,用水炮去救火!”
事关紧急,五六个汉子以最快速度从村里跑出来。
周边渔村都是依山傍水,山林大火一旦蔓延开来,哪个村都逃不掉,前滩镇在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山林火灾,最严重的一次有两个村子直接被毁掉了!
海风太大,山火会被吹下来,以前渔村房子屋顶是干海草,这东西一点就着,一着就毁!
村里响起敲锣打盆的声音,铁盆发出咣咣咣的响声,多数人家披着衣服赶了出来,得知山上着火了,不管隔着多远,都带着水桶盆子跑去帮忙。
大龙头号开动,船上几个人着急的大叫:
“千万不能蔓延开啊,卧槽,这刚过完年怎么就碰上这基巴事了?”
“麻痹的龙旺庄今年命犯灶头神啊,这他妈的。”
“不关龙旺庄的事,肯定是不知道谁放鹞儿的时候绑上了蜡烛什么的,结果鹞儿落下来,火烛把干叶子干草啥的给点起来了!”
事关重大,一群人着急了,内心全是负面情绪,开口闭口全是脏话。
敖沐阳放下望远镜冷静的说道:“没事,今天问题不大,我看过了着火的地方贴着海边,咱们水炮的射程有一百多米,把船靠上去能压住这场火。”
可能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拜神拜祖先起了作用,这场火灾的发生是不幸中的大幸,它不是出现在半山位置,而是在大龙头上的山基处。
大龙山从海边隆起蔓延,这场火就发生在海边拔起的那一段上。
火焰很快扩展开来,蔓延面积得有十几亩的样子。
大龙头号尽量靠近岸边,水炮启动,敖沐东操纵水炮转向,狠狠拍下按钮,一股水柱顿时喷了出去!
水柱如水龙,奔袭之处烈火顿时得到压制,嚣张的火势一下子小了不少。
有人在山脚提着水桶忙活,洒落下来的海水让他以为下雨了,扔下水桶就叫了起来:“啊啊!下大雨了下大雨了!老天爷保佑啊!佛祖保佑啊!这场雨太及时了!”
旁边的人起初也是这么想的,但大龙头号隔着很近,稍微有心的人就能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于是有人便踹了他一脚道:“老天爷保佑个屁,是哪个村的船上有水炮……”
“龙头村,那是龙头村的船,就他们村船上的水炮最厉害!”
水炮徐徐转动,粗大的水柱带着大量海水铺天盖地的洒落下来,一片片燃烧的火焰被浇灭了。
上千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这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水炮没法覆盖火灾全境,不过这一段山上树木也不是很繁茂,水炮漫天洒水迅速增加了空气的湿度,让火焰传播速度下降很多。
这比它直接灭火还要重要,只要山火无法蔓延开来,那村里人就有办法将它扑灭。
在敖沐东操作下,水炮以最大功率往山上洒水,不少人身上被淋透了,大冬天的又是半夜,冻得浑身哆嗦。
不过火场气温高,加上人们跑来跑去、爬山越野,身体迅速产热,这样被海水泼洒到也不会觉得很冷。
一直折腾到接近黎明时分,这场大火终于被扑灭了。
山脚边龙旺庄有几户家里遭了难,山上飘下来的火苗点燃了屋顶上的干草,还好村里人有准备,有人用抽水机往屋顶洒水,及时浇灭了火焰。
看着山上没有了火焰、只剩下灰黑烟雾,敖沐阳松了口气。
龙德水一瘸一拐的跑过来找他,被拉上船后几乎要流泪:“哎呀,队长,这次真是多亏你了,亏你了呀!哎呀,我都不知道说啥好了,队长,你就是我们村的恩人啊。”
敖沐阳拍着他的肩膀笑道:“不至于,我看周围村子的乡亲都来帮忙了,又不是靠我自己把火给灭了。行了,你先回去忙活吧,我干的也是自己该干的。”
龙德水连连作揖,满脸的感恩戴德。
敖沐东问道:“你脚怎么了?没事吧?”
龙德水拍拍腿顿时疼的呲牙咧嘴:“麻痹没多大的事,爬山的时候我不小心踩空了,脚被石头给别了一下,不大要紧、不大要紧,东子多谢你们啊。”
敖沐东笑道:“你说你客气他骂了隔壁呀?回去忙你的事吧,我们也回去了。”
新年刚结束,前滩镇火了一把,山林火灾是大事,安周县乃至红洋市的很多媒体都对这场火灾做了介绍。
第680章 铁耙捞蚬子
还好,火灾没有造成村民人身安全伤害,仅仅是毁坏了一些财产。
不过因为这场火灾,安周县消防局联合县政府出台了新的山林保护法规,以后不准放飞灯火鹞儿了。
也就是说,以后放风筝可以,风筝线上不准再绑灯具,不管是冷光灯还是火烛,为了防止有人鱼目混珠,全部给禁掉了。
敖沐阳这次放灯光鹞儿,等于是赶上了末班车爽了一把。
这政策的出台让他稍微有些不爽,他还打算搞这么个旅游项目来着,傍晚游客们去放风筝,日落的时候改成放飞孔明灯,一定能吸引不少人。
但安全第一,他很理解这项政策。
因为在救火过程中敖沐阳使用了水炮,这别具一格的创意受到了一些媒体的赞誉,有报纸和电视台介绍了一下他,另外也介绍了龙头村。
这是杜坦之托人帮忙,他在村里度假村有股份,所以在宣传龙头村上不遗余力。
电视节目短暂的介绍了这场火灾,更多的地方在于介绍龙头村这个古渔村,让村子跟着火了一把。
初七、初八是单位上班开工的日子,可是学生们没有开学,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抓住寒假末尾这个机会,要求家里带着外出度假。
于是,龙头村的游客多了起来,村里的旅游业火热起来。
恰好年后有一次退潮,虽然不是大退潮,可还是会在海滩上留下一些海洋资源,敖沐阳就发动村里人教导游客去获取这些东西,来增加他们的旅游收获。
其中,他也参与进去,带着个铁耙子去了沙滩。
这种铁耙子是特制的,一条长长的木棍做手柄,前头有个好像小铁笼的靶子,铁耙子开口,贴着沙地拖动的时候,能把里面的蚬子扒拉进去。
红洋有句俗话,叫做“打赤膊吃蛤,穿棉袄吃蚬子”,意思是夏天是吃蛤的季节,冬天则适合吃蚬子,因为这时候的蚬子肉质才饱满。
蚬子是一种类似蛤蜊的贝类,个头更大一些,有黄蚬子、花蚬子、白蚬子,也有海蚬和淡水蚬的区分。
龙头村外海出产的是黄蚬子,味道鲜美,铁耙捞蚬子是以前冬季时分,妇女老幼经常做的活,捞点蚬子补贴家用。
但就跟脚凼捕鱼一样,这活其实不好弄,因为这要下海,得半个身子泡在海里,冬天海水冷,泡在水下很不舒服。
游客可以参与这项活动,他们不求收获多少,不会去海里用铁耙子捕捞,而是待在岸上,因为刚刚退潮,岸上沙地里也藏着一些蚬子和小螃蟹,如果运气好能扒拉上几个蛏子。
敖沐阳划着一艘小船出海,鹿执紫坐在船尾帮他整理水靠穿到身上去,将军、元首、有福和狼家兄弟待在船头,两只狼崽子已经去过远海并接受过风暴洗礼,所以对于海洋毫无畏惧之情。
穿好水靠,敖沐阳看了看水深便跳了下去,将军赶紧跟着跳下去,这种时候可少不了它。
狼家兄弟也想跳,可海水有些冷,它们没几个月还是崽子,敖沐阳怕它们受寒出事就没让它们下水。
结果鹿执紫一个没看好,蒙恬跳了下去,在海里飞快的狗刨,跟随波浪晃来晃去。
见此她赶紧去捞,这样蒙毅趁着她不注意自己又跳了下去,小哥俩在水下游荡着,让鹿执紫很是无奈。
敖沐阳看它们两个不怕水冷,就说道:“狼皮就是保暖,算了媳妇儿别管它们了,只要冻不着就行。”
他把铁耙捅到水里,使劲的在海底沙层里扒拉了起来,他拖着铁耙慢慢走,很快铁耙里满是泥沙。
这时候他缓缓的收起铁耙,细腻的泥沙会被海水冲走,最后剩下的要么是石头要么就是蚬子。
海洋的保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在村外海域大量投入海藻种植,让这片近海重新有了可观的资源。
以前一铁耙下去顶多是捕捞上来三两个蚬子,这次他收获有八九十来个,收获可是相当多了。
他留下个头大的蚬子,起码得有啤酒瓶盖那么大,小的扔回去,它们会钻到泥沙里重新生长。
因为蚬子是生在泥沙中的,而一片海域一旦受到污染,污染物率先往下沉积,蚬子捕食脏东西会变得很臭。
当地水质没有被污染,又有能改善水质的海藻广泛丛生,故而蚬子味道鲜纯,哪怕是生蚬子打开也没有腥味。
他捞了几铁耙,鹿执紫关心的问道:“冷不冷呀?”
敖沐阳笑道:“不冷,这马上就是春天了。”
过了元宵就是春,当地人都是这么算。
看到他提着铁耙捞蚬子,村里有人眼热,也划船过来捞了起来。
收获差不多的话,一个人半天能捞十来斤的蚬子,做成菜卖给游客,价值得有三四百块,半斤蚬子能做一盘菜,卖个二十块可不算贵。
黄蚬子能做很多菜,做凉菜的话可以做成腌蚬子,想喝汤了用蚬子煮汤,喜欢吃辣的可以来个辣炒蚬子,想尝鲜的可以做个干烤蚬子,菜式丰富。
敖沐阳夏天也捞蚬子来着,他就拿回去用烤炉做了个干烤蚬子,当时敖沐东一行人在他家里喝酒,都说好吃。
村里允许游客自己在海边捕捞,反正捞到后村里可以进行代加工,花个五块八块就能做一道菜。
龙头村有着绵延的海岸线,可以容纳大量游客在沙滩上获取点小海鲜,游客们对此充满兴趣,每天沙滩上都有人。
敖沐阳捞了一会蚬子上船休息,这时候他看着不远处沙滩上的游客身影就开始琢磨:“游客多了,光靠野生的话,这资源没法满足需求,看来得来个海洋轮耕了。”
鹿执紫问道:“怎么轮耕?”
“很简单,往沙滩和近海放养虾蟹贝苗,也要放养蚬子、蛤蜊和蛏子的种苗,分区域开放,这样始终可以让游客有所收获。”他把设想说了出来。
鹿执紫点点头道:“嗯,这样最好,其实好多游客就是冲着自己能挖蚬子、挖蛤蜊来咱们村里的。”
敖沐阳在船上给敖文昌打了个电话,让他去处理这件事,自己扛着铁耙子又下海了。
第681章 回暖的下午
在海里泡了两三个小时,敖沐阳从水里回到船上,塑料桶里多了好些黄蚬子,个头大、颜色亮、花纹清晰。
他准备回家了,就招招手把蒙氏兄弟给叫到船边提了上来。
狼是真抗冻,两个毛茸茸的狼崽子在海水里泡了半晌,愣是没什么问题。
不过它们毕竟还小,很多基础技能都不懂,比如离开海水后它们不懂怎么甩身来甩掉毛上的水珠。
身上毛上沾满水,这样离开海面被寒风一吹,两个小崽子冻的打哆嗦,这可比在海里更冷。
下意识的,它们嗷嗷叫着就想往海里钻。
鹿执紫拦住它们,把将军给拽了过来道:“来,将军,教教它们怎么甩掉毛上的水,来,甩一甩,做个示范。”
将军歪着头纳闷的看着她,干嘛?
敖沐阳笑嘻嘻的说道:“小紫你可是个优秀的教师呀,你去教导蒙恬蒙毅呀,将军它又不懂事。”
“我确实是个优秀教师。”鹿执紫说着伸手晃了晃将军的脑袋和屁股。
将军明白她的意思了,摇头摆尾甩掉了毛上残余的水珠。
蒙恬蒙毅傻不愣登的看了一会,突然也觉悟了,像模像样的甩了起来。
鹿执紫咯咯笑:“嗯,真聪明。”
敖沐阳倒是觉得它们两个笨得很,金短毛崽子天生就会抖动身体甩掉水,这狼崽子竟然还要教导,智商简直了……
他提着水桶下船,有游客从他身边经过看到了里面个大新鲜的蚬子,便感兴趣的问道:“村长,你这些蚬子卖吗?”
敖沐阳摇头:“不卖的,不过你喜欢的话送你一点。”
游客拎着一个小塑料桶,里面有小铲子之类的东西,估计是给孩子挖泥沙玩的。
敖沐阳挖了两把蚬子放进塑料桶里,游客顿时乐滋滋起来。
村里有渔家乐自己酿米酒卖给游客,敖沐阳去要了一碗红糟。
红糟是酒糟,是酿造红曲酒的产物,酿酒到了最后阶段将发酵完成的酒水经过筛滤,剩下的渣滓就是酒糟。
过年的时候村里有人送了自己酿的老酒,敖沐阳回去切了葱姜蒜,混上红糟、老酒把蚬子简单翻炒,这样就是一道菜了。
过完年后,感觉天气就开始回暖了,毕竟从节气来说已经过了春分,春天到了。
敖沐阳拉了把椅子在院子里,下午一边享受阳光一边喝着茶、吃着红糟炒蚬子,鹿执紫洗干净手拿了一本书过来,两人一人一把躺椅,中间是一盆的蚬子,颇有度假的味道。
冬末春初的蚬子就是好吃,肉厚实而汁多,本来它就没什么腥味,被老酒和红糟炒过后更是只剩下鲜味。
鹿执紫吸溜了一口蚬子里的汤汁,赞叹道:“天,真鲜。”
敖沐阳笑道:“对呀,吃蚬子就是吃它那口鲜味,晚上我给你用铁盘烤一个,也很好吃。”
蒙氏兄弟努力扒拉着他的腿爬到胸口,探头探脑看向盆子。
敖沐阳递给它们一个蚬子壳,两个小狼嘎嘣嘎嘣咀嚼碎了,就跟吃薯条似的。
鹿执紫大惊,赶紧给它们从嘴里往外扒拉:“不能吃,这个吃下去肠子得划拉破了!”
狼崽们还以为自己嘴里的是什么好东西,努力闭着嘴斜睨着鹿执紫,摆明态度不往外吐了。
鹿执紫气急,挥手在它们小屁股上拍了一巴掌:“怎么没点眼力劲?谁对你们好看不到?”
敖沐阳哈哈大笑,这让鹿执紫更怒:“笑什么笑?这是好玩的吗?小狗崽、小狼崽连鸡骨头都不能吃,很容易划伤肠道。”
“有这么严重吗?”敖沐阳改成讪笑,“将军小时候就吃过蛤蜊壳子,也没什么事呀。”
鹿执紫道:“能一样吗?将军吃刀子都没问题。”
要让两个小东西张开嘴很简单,敖沐阳把有福叫过来给了它一个蚬子壳,有福给了他个白眼:糊弄狐狸呢?
它一爪子将蚬子壳给踢飞了,一群小母鸡倒是对这东西充满兴趣,顿时飞奔过去抢着啄了起来。
看到教父不吃蚬子壳,蒙氏兄弟总算明白自己被忽悠了,赶紧张开嘴往外吐。
这时候敖文昌敲门进来,拿了几张打印纸给敖沐阳看:“龙头,这是我和大国叔做的海滩轮耕计划表,你看看行不行?”
表单一板一眼,它把龙头村外的沙滩分为了ABC三个区,A区是绿海龟保护区,B区是度假村区域,C区则是轮耕区。
C区又再度进行了规划,大概分成了四个区,间隔开放,分类放养贝类、小蟹小虾,制造不同的噱头来吸引游客的兴趣。
敖沐阳看过后点头:“很好,就按照这个去做。”
晚上他上网想看看有什么适合海滩养殖的海水产品种,结果他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一条消息,说中国水产研究院的长江水产培育所完成了魤鱼的人工驯养。
这让他纳闷起来,魤鱼他听说过,这算是一个传奇物种了,它在淡水鱼的历史中身份扑朔迷离,从科学角度来说无处查找它的来路,只知道它是长江深水处的一种鱼类,长相凶狠,口有尖牙。
魤鱼出产于长江,众所周知长江三鲜是河豚、鲥鱼和刀鱼,但在亘古以来,长江魤鱼更是珍贵,因为它只生活在深水区,需要等待它偶尔游到浅水区时渔民才有机会捕捉到。
据说美食大佬苏东坡偶然得到过一条魤鱼,朋友做汤与他喝,他赞不绝口,诗兴大发,写下一首《戏作鱼一绝》的诗句,以此来说明魤鱼的非凡美味。
敖沐阳顺手查了查魤鱼,结果当头就是这首诗:“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予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灵。”
关于魤鱼,网上多的也是传闻,具体这种鱼什么情况,资料介绍迥异。
从这点能看出魤鱼身上的传奇色彩,难怪有人说这鱼就是古人杜撰出来的一种鱼,因为关于它的具体消息太少了。
不过,不管是不是杜撰,有迹可循的资料中在提到魤鱼的时候首先会介绍它的美味和大个头,它是淡水鱼中少见能长出大块头又味道鲜美的鱼类,每次出现都极受推崇。
第682章 海洋之剑
敖沐阳仔细查看新闻,新闻中又配图,配的那条鱼跟鲶鱼有点像,大脑袋大嘴唇,不过嘴巴里长着尖牙,卖相很凶残。
他不知道这条新闻的真假,不过陆虎在这方面人脉很多,于是他等到第二天早上就给陆虎打了个电话,让他帮忙问一下关于魤鱼的消息。
接了他的电话,陆虎大笑:“鳄鱼啊?你要养鳄鱼?老弟,你玩的可是够野啊。”
敖沐阳解释道:“不是,是魤鱼,长江鳄鱼。”
陆虎笑的声音更大了:“你从哪里听的这个名字?我跟你说,你被忽悠了,哪有什么长江魤鱼?就是鲶鱼,我又不是没吃过,当时我也被忽悠了,玛德,一条鱼花了老子八百多块,结果就是一条鲶鱼而已!”
见多识广如陆虎这么说了,敖沐阳只好作罢:“行,我就是在网上看了一个新闻,说是水产研究院的长江水产培育所完成了魤鱼的人工驯养难题,这个品种可以推入市场了。”
陆虎道:“是吗?有这样的新闻?”
敖沐阳说道:“嗯,估计假新闻吧,现在的媒体真是没有节操,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往外报道。”
跟陆虎沟通过后,他便把这件事给抛到了脑后,因为他有别的事要关注了。
照例,年后有沙丁鱼群经过红洋海域,他又要组织蹦火仔捕捞沙丁鱼的事。
这件事成了例行的旅游项目,今年村里游客多,想要参加蹦火仔活动的人也多,敖大国就找了敖沐阳再来进行组织。
敖沐阳很痛快的答应了,到了晚上他们带上电石,载着游客进入了茫茫海洋。
照旧是大船开头,小船随后,船队组成海上长龙,浩浩荡荡行驶在海面上。
跟平时相比,今天船上人多,主要是每艘船上都有游客,跟去年比今年参加蹦火仔的游客可就多好几倍了。
离开村子海域的时候,他碰上了王家村的船队。
沙丁鱼不是珍贵鱼种,可是它数量多、收获大,鱼本身肉多刺少味道甜美又营养丰富,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