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难天下-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填平心中地郁结。此时见到郭秀,白术内心的委屈决堤而出,“姐姐……”

姐俩正抱头痛哭。众人身后转出两个孩子,一个男孩蹦跳着跑向郭秀:“母妃,母妃。”是世子朱贵。郭秀看着朝思暮想的儿子,眼泪却收了,口中严厉道:“给你白妃娘跪下!”贵不知道为什么许久不见的母亲为什么突然如此严厉,只得委屈地跪下,给白术磕头。。。然后才给郭秀磕头:“孩儿见过母妃、白妃。”

白术倒不好意思,知道这是郭秀体恤自己,不愿意让他们娘俩重逢地一幕;刺激了自己。她赶忙将地上的孩子扶起来道:“姐姐莫要这样严厉。两年不见,儿得多想你啊。”给白术这么一扶。朱贵在眼中滴溜了半天的眼泪终于夺目而出。

更远处一个总角女童躲在奶妈身后探出脑袋看着几人,溜圆的眼睛充满了好奇。离开辽东时朱烨才五岁,又过了两年。哪里还能认得母亲。奶妈拉着她的小手来到跟前,让她跪下,可是认生的朱烨却跑到白术身后,揪着她的衣襟,也是在京两年,朱烨一直是白术照料,自然与她更亲。看见自己的女儿不愿意认自己,郭秀泪如泉涌,不顾身份扑上前去一把抱住女儿。

周围众臣看着这一幕感人的母女相见的情景,联系辽王这两年地圈禁生涯,都唏嘘不已。朱植咳嗽一声低声道:“大家都看着呢,家事回家再说。”说着转身走向迎接的车驾。两位母亲这才带着孩子们一同离开了码头。

朱植回到行宫才第一次见到出生了两年的三子朱贵煊,这个儿子自己第一次见到,自是一番唏嘘亲昵,等安排好后宫家事,朱植才来到前堂。辽王府众官员已经等候多时了,大家散坐在椅上,正和杨荣聊着。眼见朱植入堂,众人立刻起立,等主公落座,众人才同时跪倒,行了臣下之礼。

朱植见尽了礼数,才连忙让众人赶紧起来,众人坐下之后,朱植才道:“一别经年,连辽东地海鲜都忘记什么味了,可想死孤也。”朱植本就来自现代,从来不喜欢称孤道寡,大家早习惯了他“我、我”的自称,现在朱植突然抖出一句“孤”让在场地官员们心情轻松了不少。

郭铭含着笑意道:“殿下喜欢海鲜,卑职已命人一早下海摸来不少东西,一会可以大快朵颐了。”

瞿远道:“建直兄,看看你,两年时间就足足胖了一圈,怎么还想让殿下陪你吗?呵呵”朱植一看,郭铭果然大腹便便了不少,此时被瞿远一说,正不好意思在椅子上扭捏着。大家看他的样子忍不住哄堂大笑。

朱植连忙出来给小舅子打圆场,道:“我们这位典宝大人向来热衷饕餮,民以食为天,本也没什么,我不也日日惦记辽东的山珍海味吗?”

大家嘻笑了一会,气氛也融洽了许多,赵羽突然道:“前日郭大人到金州,立刻拉卑职去海边钓鱼,卑职才知道郭大人现在练就了一身钓鱼地好本事。”

郭铭道:“能不好吗,现在没什么事做,只有天天跑到海边钓鱼去。其实卑职发现云翰兄的技术也相当了得,看来平时云翰兄也没少往海边跑。”

铁铉道:“岂知不是姜太公钓鱼?”大家又是一阵哄笑。朱植听得出来,几位王府官员话语中带有无奈的味道。从铁铉传递的消息看,如今辽东政事也被杨文统辖的辽东都司染指不少,特别是盐政一摊,由于盐引直接要从辽东都司获得,所以杨文以此为由将盐政收入全部收归都司,赵羽辛苦数年理顺的辽东盐政成果被兵部一纸公文所篡取,下面岂能没有怨言。

盐政收入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的就是水师的运作,以往水师的军费八成来自盐政,如今十几万两的银子没了,铁铉只能从市泊司的关税中抽头给水师,另外加上从蒙古宝藏中取出的银子勉强支撑了过去。

想到这些朱植不禁怒从心起,道:“在辽诸公这两年是否清闲了不少?”大家看朱植神情严肃,也都收了嘻笑。

铁铉道:“自从杨都督抵辽之后,对军政事宜看得特别紧,除了盐政,还有税收方面,现在解往都司的税银王府方面完全无权过问。所以如今大家都很清闲,不是不想做事,实在无事可做。”

朱植眉头紧锁,众人的嘻笑怒骂却掩盖不了辽东军政矛盾的事实。郭铭叹息一声道:“最近两年调往辽东都司的盐税和关税以及商税不下五十万两钱粮,辽东政务只能以最低的幅度运转。如果不是殿下一再指示必须全力支持都司,卑职真不想伺候杨文这位贪得无厌的大爷。”

姚善道:“这两年因为预算减少,移民工作也陷于停顿,移民数量从过往每年三万人减少到只有一万人。官府缺少物资供给,谁愿意到辽东这个苦寒之地来。”

听着手下这些人的牢骚,朱植何尝不烦躁,他本来完全可以命辽东官府抵制都司的贪得无厌,五十万两钱粮?!足足比朱植当政时的军费开支多了十万两,多出的十万两刚好就是盐政的份额。以前打仗的时候四十万两都足够应付,现在需要五十万两?再加上这两年军屯增加的产量,杨文没有贪污打死朱植也不信。可是朱植考虑到这些钱粮大部分还是用在辽东军身上,在心底,这支军队始终是自己一手缔造出来的,就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让他如何能舍得饿着他们。再说了,朱植一直有个信念,这支军队迟早还是要回到自己的麾下。

铁铉道:“不过还好,杨文除了收走赋税,对辽东的民政并不插手,所以辽东的岁入不但不减反而增多了。从殿下走的那年开始,赋税突然增多,这两年都是以两成的水平上升。今年到五月份已经收入了三十二万两钱粮,年底预计能达到闯记录的七十二万两钱粮。加上殿下主政辽东这些年,辽东一直风调雨顺的,仅仅去年夏天,有点小旱,救济了二十多万石粮食。辽东府库中的钱粮储备不降反升,如今已经有了六十余万两钱粮的积蓄。”

郭铭道:“前年开始的赋税增多主要是因为海上商路畅通,洪武二十九年水师扫平东海上大小倭寇之后,高丽、倭国、琉球、江南甚至远至南洋的海商都来辽东做买卖。如今辽东的铁器、药材还有那些奢侈商品都成为了商人们趋之若鹜的玩意。”

姚善叹了口气道:“虽然辽东工商业盛行,但依卑职看来,隐患仍然不少,主要出现了工商业与农业争抢劳力的情况,金州的船厂,铁岭的铁厂,广宁的木材厂,家具厂哪里都需要人手。如今农户的孩子都愿意进城里做工,城里做工收入比务农好,现在农田里劳力短缺的现像已经显现了。

从洪武二十九年开始,农税的增长就陷入停滞阶段,每年大概能打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辽东人口将近八十万了,如果仅仅靠辽东每年的粮食产量会出现饥荒现像。辽东现在有钱就向北平山东等地购买粮食,再回来贩卖,辽东粮价已经比周边高三成,还在不停带动着周边粮价上升。卑职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PS:呵呵,这些天照顾小璎珞(有的朋友猜对了),实在太忙累,今天好不容易码出点字,大家先看着。

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五章 进退两难(3)

几个人谈的问题触动了朱植的神经,从他昔日依稀的经济学史分析,几位大臣说的情况应该是资本经济萌芽时代的原始积累阶段,经济开始产生活力,经过一定积累后进入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定要到了制度对这种经济产生了阻力时才会停滞。

宋元明三代,特别是宋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朝廷甚至完全倚重商业的税收,粮食不够则从安南、高丽等地购买。即使到了元朝,外来户对中原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地摧残,但宋代打的底子还在。现在又是明朝初年一切百废待举,就如同一张白纸,无论画什么都有颜色,再加上朱植主政之后,以公平交易令限制了官府寻租的权力,所以辽东的工商业才会迅速地走上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终于出现了问题,农业人口的减少造成农产品的欠收,但辽东有钱能够向外购买。如果在好年景肯定没什么,一旦遭遇灾荒战乱,辽东的粮食危机就会爆发。而且现在辽东粮价高企,农民只留口粮,余粮都拿出去卖钱全部不留。

朱植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解决这个经济问题,在他的印象中只记得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扩张,扩张分两种,温和点的是经济扩张,用附加值高的产品向周围的经济实体换取原材料和粮食,这个方法已经在实施了,高丽、日本、山东、北平等地已经变成了辽东的原材料和粮食供应地。只是高丽已经感觉到这种贸易逆差带来地问题。国内贵金属持续输出,资源也被辽东如海绵般吸走,高丽李朝已经有大臣上书要求朝廷注意这个问题。朱植知道迟早这些国家会吃不消如此掠夺式的贸易,那么贸易壁垒迟早会出现。

当贸易壁垒形成。辽东商人无法再通过和平的贸易方式进行交易时,经济也就到了停滞衰退的时候。惟一可以支撑辽东经济高速发展下去地方法就只有战争了,战争有两个好处,第一通过军需的生产拉动内部经济活力;第二通过战争。对外掠夺,通过战争的抢劫支撑经济发展。

现在主要矛盾不在这里,一个天大的危机迫在眉睫,但朱植不能跟在座地人明说。他的手指敲击着脑袋,道:“诸位说的情况其实很正常,这是人们的趋利心理作怪。作为官府除了做好一旦危机发生之后的补救工作其他也没有办法。。奇∨書∨網。我看这样,今年官府对外大规模购粮,从高丽、倭国、江南、山东、北平等地购买。我看动用三十万两积蓄,再将今年所有的盈余全部投入进去,尽量让辽东府库的存粮达到一百万石。

另外可以在民间多作些教育作。教导百姓有钱的时候多存些粮食。居安不能不思危啊。”郭铭、姚善点点头记下了朱植的吩咐。

聊了一上午,朱植留了众位大人在行宫用了午饭,朱植可不管什么君子远庖厨的屁话。自己亲自下厨与厨师一起侍弄出一桌海鲜。铁铉、郭铭他们再次大快朵颐。

吃过中饭,各位官员起身告辞离开。朱植将铁铉和杨荣留了下来,郭铭和瞿远对视一眼,两人没有说话走了出去。

朱植起身走向书房。铁铉和杨荣缓步跟在身后。朱植道:“经济上地在目前来看仍然不是最紧要的问题。离开京城之时,收到一个消息,北平的四哥有所异动,四处勾逃军,招纳山贼死士。我一路上和勉仁商讨过,四哥野心勃勃,恐怕大变在即。”

铁铉吃了一惊,抬头问道:“殿下,这些事情朝廷是否知道,咱们是否应该禀报朝廷?”

杨荣摇摇头道:“鼎石啊鼎石,你怎么就是想不通呢?这样地事怎么可能要殿下去禀报。朝廷信不信是一回事,即使相信了,派人去查,查到了燕王谋反的证据,又置殿下于何地,别人会说殿下卖兄求荣。”

铁铉回味着杨荣地话,恍然大悟道:“勉仁说得是,但这么大的事,对我们辽东影响可是非常深远。万一北平事发,辽东将如何是好?”

朱植道:“就因为这个所以将二位留下,给我出出主意,商量一个对策。”

三人走进书房,把门关好,分主次坐下。朱植喝了口茶道:“我想听听鼎石对现今辽东军事方面有什么看法。”

铁铉立刻会意朱植想知道什么,回道:“如今辽东军事可以说一团糟,下等卫基本只有两成人马在备战,其他人都务农种地;中等卫只有沈阳中卫、东宁卫和金州卫一直保持着六成人马备战,其他的卫所都训练松散,务农多于训练;上等卫还算好,全部保持着六成地战力。”

朱植的额头挤成一个川字,忧心忡忡道:“按照鼎石说法,辽东军力比起洪武三十年鼎盛之时只有五成战力?”

铁铉道:“也不能这么说,虽然训练荒废了,但人员基本齐整,只要临时抓紧时间训练一个月,军容也可以恢复得七七八

杨荣缓缓道:“这个事倒不着急,可有一件事殿下十分关心。如今我们对部队的掌握是否牢靠。”

铁铉道:“杨文主军辽东以来,虽然改变了殿下以训练为主的治军格局,但在人事方面做得还不会太过分,上等卫中等卫的指挥使一个没换,只是新成立的三个下等卫的将官全是他从四川带来的人,前些日子以贻误军机为由撤换了庄得和路双,达真卫和剌鲁卫也都换上了他的人。”

杨荣接过话茬道:“那这位杨都督在军中人心如何?”

铁铉冷笑一声:“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气量狭窄,这是叶将军一日喝醉之后送给这位杨都督的十二个字。来到辽东之后他做得最起劲的一件事是捞钱,他为什么让大部官兵回去种田,每年军屯产出二十万石,辽东府库送去二十五万石,加上盐税的二十万石,六十五万石钱粮养十万兵,有大大的富裕,多出的部分全让杨都督给私藏下来,进了自己腰包。军中人云:两年杨都督,十万雪花银。无论辽东系将官还是咱们京城系的将官对其敢怒不敢言,在军中杨都督哪里谈得上有军心?”

朱植道:“照这么说,他把叶老将军也得罪了?”

铁铉道:“何止得罪了,他刚来辽东,对叶老将军还算客气,只是过不了多久就因为军屯之事,与叶老将军吵翻了。叶老将军数次与卑职痛骂其误军误民。”

朱植点点头道:“照鼎石这么说,夺下他的兵权,岂非易如反掌?”

铁铉听朱植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顿时倒吸一口冷气,诧异地看看朱植,又看看杨荣,只见杨荣微笑地看着他。怎么,难道?铁铉搞不清朱植到底是什么打算。杨文是朝廷封的都督辽东军事,等于辽东最高军事长官,甚至在辽东都司之上。朱植是辽东的王爷,按照朱元璋祖训,边塞藩王拥有节制藩地兵马的权力。也就是说杨文和朱植各有权力节制辽东军马,朝廷没有规定两人的职责,但现在朱植是刚刚戴罪回藩的藩王,自然没有军权。

朱植笑笑道:“鼎石看,我想重夺辽东军权,该如何行事?”

铁铉想了想,总觉得事情不妥,硬着头皮劝道:“殿下,属下以为杨文虽然无道,可是他是朝廷派来执掌辽东军的都督,显然朝廷希望他的存在减少殿下的力量。如今殿下刚刚回藩,如果贸然夺取他的军权,恐怕引起朝廷的猜忌,望殿下三思后行。”

朱植摆摆手道:“如果天下太平,我自然要做一个太平王爷,只是如今天下不太平,应天和北平较着劲,祸根已经埋下,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出事。一旦有事辽东所处地位举足轻重,我不会让杨文这个白痴拿辽东将士的生命开玩笑。”

铁铉终于明白了朱植的用心,道:“殿下就那么肯定北平一定有事吗?”

朱植坚定地点点头道:“四哥为人我最清楚,削了周王、齐王,四哥必定不会坐以待毙。”

铁铉咬咬牙道:“如果是这样,杨文当有急缓两种图法,急者,明日殿下即可起驾辽阳,直入中军,历数杨文贪污枉法罪状,振臂一呼,应者自然云集。这个法子好是好,可是一旦多了他的军权,朝廷方面怪罪下来,殿下处境必定不妙。

缓者,殿下可以隐忍一时,带到北平事发,天下大乱之时,殿下再入中军夺其军权,届时朝廷急于对付北平,只会倚仗殿下,自然不会怪罪。卑职以为,夺军以缓者为上策。”

朱植点点头道:“鼎石老城某国,我知道了,就按照你第二个办法做。你们主意多搜集一些杨文贪枉的证据以备他日之用。”铁铉、杨荣连忙应诺。

杨荣突然道:“鼎石兄,有朝一日,我辽东必须在朝廷与燕王二者中选择其一,不知鼎石兄有何建议。”

铁铉坐正身子道:“自然要以朝廷为马首。”

朱植接道:“岂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铁铉再次惊出一身冷汗,道:“殿下的意思是?”

朱植微微一笑,将当日与杨荣在京城密谋的战略合盘向铁铉托出,话一说完,他的眼睛就如电一般盯着铁铉,是到了摊牌的时候了。

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五章 进退两难(4)

第三十五章进退两难(4)

建文元年六月,辽王练兵海州,都督杨文督师北伐。

自从朱植回藩之后,辽东军事最高统帅的杨文却一直没有到金州拜候,而是点起羽林右卫、广宁中卫、铁岭卫、沈阳中卫四支主力部队北上剌鲁,准备北伐北山女真。对政治敏感的人都觉得杨文的非礼之举,实在说不过去。朱植似乎没有任何感觉,只是率领辽王三护卫陈兵海州,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战演习。

远处烟尘滚滚,一彪骑兵冉冉而来,盔甲鲜明,马刀烁烁。马队的前方,两侧是一根根木桩,马队在木桩前旋风而过,寒光一闪碗口粗的木桩激射飞起。隆隆的马蹄声逐渐远去,一段被砍断的桩头在地上滚动着。

十丈远的地方是一座观礼台,朱植坐在正中的交椅上,轻轻地鼓着掌。台前传令官红旗挥动,远方又一队骑兵隆隆而来,人如虎,马如龙,继续着刚才的事情,木桩已经被砍得只省半根。

所有骑兵演练完毕,朱植满意地站起身子,微笑着鼓掌,身后一众将官一同起身鼓掌。朱植道:“卢将军,兵练得不错啊。”

旁边一名白面长须的将官正是宁远卫指挥使卢博,他躬身道:“殿下过奖了。”

朱植道:“谦虚了,短短半年时间,中营斥候百户的骑兵就练成这个样子了,十分不错。我记得第一次卫所分级地时候宁远卫排倒数第四。只差一名就被淘汰。短短五年时间,你们宁远卫在考核中已经上升到步兵卫第二,仅此于定辽右卫,甚至比铁岭卫还要好。卢将军功不可没。”

卢博道:“知耻而后勇。当年评比出来,自末将以下,宁远卫官兵都觉得面上无光,只能日夜训练。发愤图强。”

朱植点点头道:“杨都督着卫所屯田,不知道卢将军是如何解决训练与屯田的矛盾?”

卢博道:“杨都督的军令不得违背,但军队首先是要打仗,训练更加不能怠慢。因此末将只能量力而行,老弱者回家种地,青壮者留营练兵。收成之时再谎报一个天灾减产,也能糊弄过去。”

朱植惊讶地看着眼前这名白面将军,没想到他竟然有这样的胆子对杨文地军命阳奉阴违。。[小说下载网Jar电子书下载乐园—QiSuu。Com]。朱植道:“那你就不怕杨都督知道了怪罪下来?”

卢博道:“怪罪自然怕,然末将更怕下次考核时,宁远卫名落孙山。”话语轻松。却蕴含深意。

这才是军人的使命,将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关键一点。这个敢于将杨文将令抛于脑后的人,显然是可以培植为亲信的对象。朱植嘉许地拍拍他地肩膀:“有卢将军将兵。宁远卫永远不会名落孙山。”

朱植在海州校点辽王三卫,其中以广宁右卫最精锐,宁远卫次之。盖州卫最末。说来好笑,杨文来辽东之后着手掉换朱植身边的精锐,他发现广宁右卫兵力最少还不到三千人,就把这个卫划归辽王帐下,谁知道这才是辽东军的精华所在。有这样一支强兵在身边朱植也放心了不少,他把斥候卫中有经验的下级将领打散加入宁远卫与盖州卫中,帮助两卫提高训练水平。

夏天的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叫得朱棣心烦意乱;一股乌云由远而近,渐压头上,朱棣手拿一颗黑子迟迟没有放下。棋盘之上白棋咄咄逼人,犹如千军万马杀入黑棋阵中,几路人马将一条大黑龙围住,黑子左突不成,右冲又不行,渐渐走投无路。

朱棣身胖,一滴汗从额头上缓缓下落。朱棣突然抬起头盯着对面的文官道:“仲老弟,你不打算让孤一着。”

对面文官不是别人,乃大明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儿子世袭诚意伯,建文朝合门使刘刘仲。此番刘奉皇帝之命巡视北平、山东两地,朱棣自幼与刘交善,故人前来自然要招待一番。只是对于朱棣来说,昔日的朋友如今却有着另一层身份,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很不凑巧,一名燕山护卫的百户嵇亮告发燕王手下两名军官于谅周铎谋逆,刘景正好在北平,此案被他接下来,立刻逮捕了于周二人,并准备带着嵇亮一起回应天复命。

刘抬头看着朱棣,朱棣又重复了一句:“仲,你就不能让让孤?”语气已经有些哀求。

刘摇摇头:“殿下,该让地地方卑职自然会让,只是不该让的地方又如何能让。”

朱棣将手中的棋子狠狠地扔在棋盘上,用脚一踹,棋盘哗啦啦地掉在地上。朱棣腾地站起来,在凉亭中走来走去,道:“仲,那厮对孤完全是陷害,去年北征大漠,嵇亮率军失道,贻误战机,被孤处罚。他一直怀恨在心,如今抓住这个机会想陷孤于不忠。这个人地供词如何能信?仲,你不能将这样的人交给朝廷。”

刘深吸了一口气,也站了起来,对着朱棣一揖到地:“殿下,昔日父亲辞世之时,得殿下照顾,大恩大德终身不忘。只是殿下于是私恩,朝廷于乃公义。卑职不敢因私废公。至于嵇亮之言到底是公报私仇还是确有其事,回到应天之后,卑职自然会秉公办理,给殿下一个公道。如果没有其他事,告辞了。”说着行了一礼,转身离开朱棣仍不甘心:“仲、仲……”刘头也不回消失在花园门外。朱棣怒目圆睁看着刘远去地背影,一脚将桌子上的茶杯茶具踢飞。周围伺候的太监宫女,吓得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园内假山后转出一人,光头袈裟,正是道衍和尚。他走入凉亭对着朱棣双手合十,口唱佛号:“阿弥陀佛。殿下何须生气,刘仲乃耿直之人,贫僧早已料到他会拒绝殿下。”

朱棣一挥手,太监宫女们如受惊地小鱼四散奔逃。见人走远朱棣才冷冷道:“准备得怎样了?”

道衍会意,连忙道:“尚未齐备,塞外的银钱还没收回,兵器盔甲还没准备妥当。最重要的事忠勇之士才五百多人,太行山的贺大当家仍在犹豫,如果说动了他及手下那三百好汉,咱们的力量才有保障。”

朱棣阴沉着脸,怒道:“贺老三什么东西,孤招安于他,是他家祖坟冒青烟了。再给他写封信,半月内不从,就怪不得本王兵戎相见。”

道衍道:“殿下,稍安毋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贺老三是黄河以北黑道的总瓢把子,他手下三百金刚皆能征善战之辈,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助力。殿下,今非昔比啊,燕山三卫精兵宿将被调出之后,王府甚至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所以此时更要耐心忍受,等到贺老三的人马一到,殿下才有保证自身安全的力量。”

经过道衍一番劝解,朱棣怒气稍平,道:“大师劝孤隐忍,然目前形势实在忍无可忍。嵇亮这逆贼,竟然出卖本王,他一到京城,估计削藩的诏书不远矣。”

道衍道:“嵇亮到京城须一月,审理须一月,诏书下达北平至少是两个多月之后的事了,届时万事具备,正好应此诏振臂而起。”

朱棣沉吟片刻,又道:“各将联络得怎样了?”

道衍道:“密云卫郑亨、通州卫的房胜、永平卫的赵彝、遵化卫的蒋玉皆是殿下旧部,老衲亲自前往说服,此四人皆表示愿以殿下马首是瞻,四卫有兵两万;另外昔日燕山三卫旧部朱能、张玉、邱福等人也掌握着一万多人的实力。只要动手之时王府死士拿下北平城并坚持几日,四周旧将就能大举来投,大事何愁不成。”

朱棣不应,在凉亭中来回踱步,又道:“老十五回到辽东有什么消息吗?”

道衍道:“辽王回藩之后,率领他的护卫在海州练兵。”

朱棣沉吟道:“想不到他还倒挺勤快。只是他回到辽东,不知道到时候事情会不会产生变化。”

道衍见朱棣仍有顾虑,连忙谏道:“老衲以为辽东之变故并无大碍,其一,杨文釜底抽薪将辽王三护卫全部替换,现在辽王手下护卫是广宁右卫、宁远卫和盖州卫,总兵力不过万人,而且都是辽东所谓下等卫,三个卫加起来战力还顶不上一个羽林右卫,辽王实力何足道哉?再者辽东军主力已经尽数被杨文抽调北略北山女真,女真腹地一进一出没有三个月未能有功,届时即使辽东军南下山海关,我军以逸待劳,又何惧之有?三者,杨文鼠辈尔,只要兵权不在辽王手中,杨文能翻出什么波浪?

有此三者,殿下不能因为辽王回辽就动摇信心,如今的辽王已经是没牙的老虎,如今的辽东军也已被杨文折断了翅膀。”

朱棣皱着眉头眺望北方,口中喃喃道:“道衍啊,道衍,老十五绝非池中之物,只要给他一片天空就能振翅高飞,如今他正是龙归大海,凤游九天。你觉得仅凭一个杨文就能挡得住他吗?”

道衍何尝不知道这点,只是眼下事情已到了急时,任何让朱棣迟疑犹豫的苗头都可能让大事功亏一篑。

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六章 图穷匕现(1)

大雨倾盆,电闪雷鸣,一只信鸽扑棱棱飞入广宁无间总部的笼子里,它疲惫地抖了抖身上的雨水,一头扎进食槽之中拼命喝水。可是由不得它喝痛快了,旁边一名值班的探子一手将信鸽取出,将脚上的信管取下来,只见上面有三个红点…………十万火急。这样重要的信息在无间历史上还是第二次。

探子不敢怠慢,连忙将信管送入房中,一名总目在总部值班,他看到这三个红点,心中也是咯噔一下,连忙起身,穿上雨披,跑出无间总部,穿过两条回廊来到长史杨荣的书房外。总目敲敲门,里面响起杨荣的声音:“进来。”

总目进去行了一礼:“杨大人,应天三红情报。”

杨荣正在看书,听见总目的话,眼皮一反,神色有些异样,应天十万火急的消息?这可是非同寻常。他连忙从总目手中结果信管,在蜡烛上将蜡封融化。一条小纸卷落在手中,杨荣展开匆匆将内容浏览一遍,看完最后一个字,他的眼皮不禁一跳,顿时皱起了眉头。

当他走到朱植的寝宫之外,两名侍卫挡了驾,朱植正在里屋与王妃一起逗小王子玩。杨荣哪里容二人阻拦,推开二人的手边走边叫:“殿下,荣有要事禀报。”

“杨大人,杨大人,殿下不许任何人打扰……”朱植正和老婆温存得起劲,突然听到外面的喧哗。心中不禁一阵郁闷,妈地哪个不识相的偏挑这个时候来打扰。凝神一听,竟然是杨荣的声音,朱植知道。没有十万火急的事,不会让杨荣如此急切。他低下头亲了亲面红耳赤地郭秀,起身穿衣。郭秀撅着嘴抱怨:“什么大不了的事啊……”朱植只得摸摸她的脸以示安慰。

走到外堂,只见杨荣还在雨地里与侍卫纠缠。朱植连忙道:“你们退下。”然后指了指书房的方向。朱杨二人一同走入书房。

“什么事那么着急?”朱植问道。

“应天急报,皇上动手了。”说着,杨荣将纸条递到朱植手中。朱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胸口犹如被重物打了一下…………六月十五,上与黄、齐议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