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坛救世主-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贝琳达,我能询问你一个问题么?”
克里斯起身向一个同事求助起来。
正在看初稿的贝琳达抬起头,“你说。”
“我知道你手下签约过几名科幻作家。现在我手里有一份短篇,是张楚写的。你觉得发在哪个杂志上面比较好?或者说我们公司跟哪些科幻类杂志有良好合作关系。”
贝琳达微微一笑,开玩笑的说道:“科幻杂志的读者已经越来越少了,两个实体杂志《类似》和《阿西莫夫科幻》都算挺老牌的。另外还有《奇幻与科幻杂志》之类的。”
“谢谢,你可算帮了我大忙。”
“其实我有个建议,张楚的作品如果放在科幻杂志上面其实是种浪费,你可以把它交给读者群体更广泛的顶级杂志或者期刊,这样才能创造更大效益。”
“哪些杂志愿意刊登科幻?”克里斯皱着眉头,作为一个英国人,对于美国这边的杂志期刊了解并不深。
“比如《纽约客》就可以!”
第773章 纽约客
布莱尔现在所在的城市就是纽约,他对于纽约客也算是非常熟悉。
平时坐地铁来上班的时候,会在这杂志发行的当天买一本看看,了解一下本地的特色。
《纽约客》是一份美国知识和文艺类的综合杂志,以非虚构作品为主,包括对政治、国际事务、大众文化和艺术、科技以及商业的报道和评论。
此外,也会刊发一些文学作品,比如短篇和诗歌,以及幽默小品和漫画作品。
美国高中生必看的杂志,SAT考试里面很多文章都选自这里。
原本是每周一刊,现在是一年出版47期,其中有5期是双周刊。
这并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布莱尔最喜欢的就是杂志里面对于美国以及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
另外,这杂志里面有个“城中话题”的栏目对于外地人了解纽约很有帮助,里面全是关于纽约日常生活的短文章。
想要快速融入这座城市,那就去买一本《纽约客》吧!
纽约客里面的故事和评论就是人们聊天设定好的纲要。
在它创办的早起,每期刊物里面都有两到三篇短篇,只不过近年来减少到了每期一篇。
这些的主题和风格多样化,除了英语创作之外,还包括翻译作品。
由于杂志严格的身高标准,能够在《纽约客》上发表是英语文学界最高的荣誉之一,很有可能让作者一炮而红。
那些经常在纽约客发表作品的作家,则是被美国文学界称之为纽约客作家。
包括二十世纪主流文学大师安…比蒂,以及号称加拿大契诃夫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村上春树、《洛丽塔》作者弗拉基米尔、菲利普…罗斯、《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等人都是纽约客的撰稿人!
可想而知,它的标准有多高。
一年只能有四十多篇短篇能登上纽约客,但是收到的作品投稿却是数以万计!
若是真的能把《人工智能》放在《纽约客》上面的话,绝对是一件好事。
但难点就在于这篇短篇的字数已经朝着中篇在前进了。
别人的短篇是真的很短,最多一两页就完事!
可人工智能起码十页。
要在《纽约客》上面占据如此多的版面,恐怕那边的编辑根本不愿意答应。
就算布莱尔提议将这篇分成上下两期进行刊登,对方也不一定会答应。
而且这只有连起来阅读的时候才更加有震撼力,前后的转变需要连贯阅读来增加戏剧性。
布莱尔敲了敲自己的脑袋,似乎纽约客所在的康泰纳仕集团跟兰登书屋有合作。
有些作家将自己发布在《纽约客》上面的短篇集结成集之后,就是交给兰登书屋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出版以及推广。
康泰纳仕集团是美国最有名的期刊出版集团,总共经营有超过120本杂志和61个网站。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Vogue》、《GQ》、《名利场》、《纽约客》以及号称极客圣经的《ired》!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看的绝大部分杂志都是由这家集团发行的。
布莱尔思考之后,他在公司的内部资料库里面寻找起电话号码来,先给纽约客编辑部打个电话询问询问。
原本这个工作应该是作家经纪人来做的,毕竟不会算是兰登书屋的业绩。
可是布莱尔现在正是需要笼络张楚的时候,别说是帮忙去打电话了,就算是去当保姆的也有!
“嗨,请问是苏茜…福斯特么?”布莱尔拿着电话听筒,他询问起来。
正在办公室内工作的苏茜爽快的回答道:“没错,就是我。”
“我是来自兰登书屋的布莱尔,是张楚的编辑。《达芬奇密码》就是由我们出版的。”
苏茜今年四十多岁了,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整个人有种生人勿近的感觉。
她当然听说过《达芬奇密码》这本书的大名,现在它还挂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面!
此前已经连续夺冠了9周时间,只不过遇上圣诞大促销被暂时拉下来,现在圣诞元旦效应已过,它似乎又准备朝着第十周冠军的位置发起冲击。
纽约客也曾经就这本书刊登过一篇书评跟一篇社评。
知道这本书是一回事,相信布莱尔是张楚的编辑又是另外一回事。
苏茜并不是那种头脑简单,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人。
于是怀疑的询问道:“所以你打这电话是有什么事情么?”
布莱尔解释说:“张楚先前写了一篇短篇科幻,内容非常不错,现在找人翻译成为了英语。而我们觉得这篇放在纽约客上面是再合适不过的,所以打电话来询问一下。”
“科幻?我们杂志上面也刊登过这类型的文章,但重要的是内容。或许你可以给一份授权书以及稿件,我们会进行处理。”
“我通过传真给你,怎么样?”布莱尔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兰登书屋的确是个招牌!
哪怕纽约客号称体裁、主题、作者都不重要,但有些时候这位高傲的纽约上东区绅士也会弯腰行个方便。
“那不能更好了!”苏茜…福斯特稍微来了个点精神,“我们正在筹备1月第2周的刊物,如果作品质量可以的话,它会在几天之后就跟大家见面。”
“OK,我现在就发给你,请注意查收!”
布莱尔将传真发过去之后,就暗自祈祷起来,希望这部机器人版的匹诺曹历险记能打动纽约客编辑们的心。
他研究过纽约客比较青睐的那种,这家杂志比较偏爱构思精巧、喜欢使用逗号,常常包括大段白描的作品,笔法通常精确、冷静、清醒,但一切点到为止,并不说破。
这些善于刻画那种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上层白人,他们生活富足却往往陷于忧郁。
要么是身受婚姻危机的困扰,要么就是正处在一段惊心动魄或者凄凉难耐的婚外情之中。
纽约客给布莱尔印象最深的就是结尾,那是纽约客的标志!
既优雅又令人沮丧,既模棱两可又意味深藏。
在出版界一直有传言,《纽约客》的编辑如果选定了某篇,通常会把最后一段删掉再发表。
现在他就隐隐约约担心起来,纽约客会不会把大卫跟克隆妈妈那温馨一天删掉。
或者是把只有一天生命的妈妈莫妮卡躺在床上永久睡眠,机器人男孩大卫跟妈妈一起陷入梦境,而泰迪也爬上床依偎在一起的那段给删掉!
第774章 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漂在燕京的人被成为北漂。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纽约,那么他就是一名纽约客。
有人说,纽约是世界的首都!
它就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在这里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
任何肤色、任何族裔、任何信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大苹果城来者不拒,兼容并蓄,复杂多远的环境造就了《纽约客》的独一无二!
如果问一个纽约人,什么东西最能代表纽约这座城市的精神,答案可能就是这本跟纽约一起长大的杂志。
高质量的内容以及厚实的读者基础,使得它在当下纸媒寒冬里依旧可以自由而任性。
其余媒体都因为读者减少而削减忍受、缩短报道周期。
可《纽约客》却依旧严守传统,重要的作者每两三个月才出一篇稿子,每篇一万字左右的文章需要一两周进行校对。
所以它们的格调并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得益于对每周内容的严格把控!
看看纽约客现在的编辑部阵容就知道了:39名文字编辑,音乐、影评、书评三类文艺评论员共11人,艺术设计部门15人,版权部由16人组成,事实核查部18人,编务助理8人,制作、图书室、公关等21人。
另外还有特约撰稿人70人,漫画插图师24人,摄影师5人。
阵容非常豪华!
这个签约员工数量跟纽约时报比起来都毫不逊色。
但它仅仅是个周刊而已,后者却是日报。
苏茜…福斯特只不过是这一百多位雇员中的一位罢了!
她本以为是恶作剧的电话,但没想到传真机真就开始运转起来,不停歇的打了十来张A4纸出来,后面还附带有兰登书屋的地址。
“这位张楚真的写了篇科幻短篇?”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就是这样,苏茜印象中根本没有这篇叫做《AI》。
但为了验证一下信息,她谷歌了一下这些关键词。
实力强大的搜索软件瞬间将结果带给她,竟然已经有很多读者在网上询问了!
“上帝,已经快十天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看不到英文版的人工智能?”
“谁去中国的社交媒体上面提醒他一下,我们许多人都还在等着。”
“其实我已经悄悄用谷歌翻译将人工智能看了一下,只不过这个翻译确实需要再智能一点点,看得非常难受!”
“我恨你。”
“把人工智能交出来!”
“人工智能、挪威的森林都看不了,我想说F开头的单词!”
“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们?”
“心碎了。”
原来是真的有这篇,而且也已经在中国用中文发行了!
苏茜的确也搜索到了中文版的《人工智能》,她将谷歌翻译之后的结果拿出来跟自己传真收到的版本做了一下对比。
“果然还是自己这边翻译得更好,这谷歌翻译还需要再加强加强!”
确定了张楚的作品之后,苏茜才把目光放在作品身上。
《纽约客》本身人气很高,并不需要蹭张楚的热度。
杂志社的短篇稿件一直都处于过剩的状态,一周才发一篇,99%的作品都会被淘汰!
并不会说这是知名作家写的短篇就特别照顾,反而会要求更加严格。
其实现在一个不利因素已经摆在面前了。
那就是字数太多!
杂志在字数方面要求是比较严格的,都正常来说八千字就是极限,少部分极其优秀的作品可以放宽到一万字。
但在传真过来的文件统计上面直接就写了三万多单词,超出太多太多!
如果狠心将进行删减的话,想要删减的内容肯定非常多,到时候看起来就支离破碎,甚至完全改变原意。
苏茜从心里就不看好这篇,她已经在心里下了死亡通知单。
没戏!
不过好奇心却驱使着她想要一探究竟,能引发推特、Reddit、Instagram等地方网友们吐槽的作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推不推它是一回事儿,看不看又是另外一回事。
闲着也是闲着,苏茜将打印好的文件放在办公桌前面,她手里习惯性的拿上笔准备开始批注!
时间一点点过去,她阅读的速度放得很慢,其中不少习惯性用语跟书面表达都做了修改提醒,甚至部分单词的使用跟语法也有提醒。
哪怕沈云华在美国生活了好些年,但距离地道的美国人还是有所差距。
平时可能无关紧要,但是在这时候就显得尤为突出。
苏茜第一遍阅读的时候都还没准备改剧情,起码得让她觉得有修改的价值才行!
现在社会都是快节奏的社会,如果《人工智能》没有被放在《纽约客》上面的价值,那么她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帮张楚修改。
一个弱小的机器人男孩被赋予了爱,可正是这份深沉的感情使得弱小的他执着又徒劳地去追逐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这部探索了人类进化的问题,也许是未来社会要面临的问题。
有了这个思维,紧接着来的问题便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张楚这篇找寻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人是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意识,服从是唯一,为了这个目的不惜一切代价!
的结尾表达了一个极端的进化论思想:存在是永恒的,但人类的存在不是永恒的!
苏茜将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了推,她并不难看出中存在一种对人类前景的思考,有一种对人和生命的生命的关怀。
这些思考和仁慈的思想超越了故事本身,又借用故事的名义,使之升华!
“这几句话好像是叶芝在《被偷走的孩子》里面的诗句,没想到放在里面这么恰当。”
第一遍阅读完之后,苏茜的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己果然是看轻了张楚的作品,如果字数短点的话,的确有资格出现在《纽约客》上面!
她也是一位妈妈,能理解到里妈妈莫妮卡的心情。
不过理解并不等于说赞同。
既然把机器人小男孩领养,那就要对他负责才行!
“这下可就有点麻烦了,真要把它作为本期的选题交上去?”
苏茜面容纠结,不想去做那种毫无把握的事情,但却又抱有一点点希望。
第775章 真正的万里挑一
此前苏茜准备提交的稿件并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另外一本叫做《猫系少女》的作品。
那部作品的女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女孩玛格特,偶然认识了一个中年白人男子罗伯特,一开始她觉得他颇有吸引力,也觉得他们之间有某种联系。
在一次约会中玛格特主动把两人的关系从看电影推进到接吻然后回家上床。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罗伯特的床上表现让她非常失望,于是她马上终止了这个关系,从而不可避免的给男方造成了伤害。
本以为这次关系就这么结束了,可当两人偶然擦肩而过之后,玛格特就收到了罗伯特一条又一条的短信轰炸。
故事在罗伯特给玛格特的短信中戛然而止,会让人意犹未尽,典型的纽约客风格!
读者估计会觉得身后发寒,因为里面一直透露着“他可能会杀了我”这种想法,给人的暗示就是罗伯特这种闷闷的中年男人心里有疾病,如果得不到,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手段。
这篇会让女性拥有共鸣,各种细微的描写里面能找到自己。
同时罗伯特这个形象也很典型,透露出微妙、力不从心的中年感。
这真的就是超级真实的纽约纪实文学!
苏茜心里很有把握,如果把《猫系少女》递上去的话,下一周的短篇或许还可以争一下。
从若无其事强行友好的问候,变成急不可耐的逼问,到最后歇斯底里骂婊子,这位女作者对于人性的了解以及两性心理的把握非同一般。
玛格特就像是标题那样,猫系少女,对新鲜事物好奇,迅速的失去热情,如同猫咪一般难以揣测!
《人工智能》跟《猫系少女》都这么优秀,偏偏集中在了她一个编辑手下。
“时效性比较重要,还是选《人工智能》吧。下一周再把《猫系少女》提交上去吧。”
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么好的作品舍不得让它蒙尘。
短篇很少会在网络上蹿红。
大多数人不会经常关注短篇,甚至还有的人嫌弃短篇篇幅太长,恨不得几十个字就给他讲个故事。
在中国,在英国,这类型的文章都是很难发布的,美国这边却比较重视!
相比起享有盛誉的长篇家,短篇的作者却无人问津。
苏茜做了决定之后就开始忙碌准备起来。
《人工智能》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故事能打动人,但篇幅太长。
……
“苏茜,你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提交出合适的作品。这个月选的哪部作品?”
比较熟悉的同事安娜抱着文件夹坐在苏茜旁边,这周在纽约客上面刊登的就是由安娜提交上来的。
每篇能跟读者们见面的都是真正的万里挑一,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被挑选出来,必须击败其余对手才行。
既是同事,又有竞争关系。
苏茜虚以委蛇道:“我准备做一件疯狂的事情,推荐一篇三万字的短篇!”
“你疯了?”安娜惊讶得忍不住提高了音量,“我们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版面。”
《纽约客》里面,短篇占据的地位并不高,新闻跟深度社会评论才是焦点!
“我知道,但还是想试一试。”
安娜摇摇头,表面上看起来担忧万分,但其实心里却有些高兴,这个竞争对手不用下黑手就自爆。
短篇这个小部门的5名文字编辑跟2名领导坐在会议室内,他们要用民主的方式挑选出下一周能登上《纽约客》的作品。
乔纳森是个头发花白的精致老头,他拍了拍手说道:“伙计们,这一周我们看过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作品,那么你们心目中最好的作品是哪一篇?”
安娜此时闯劲儿十足,她率先说道:“我这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六岁就移民美国的俄裔回到莫斯科去照顾外婆。只不过他对俄罗斯以及外婆都没什么印象了,这时候的外婆也已经老年痴呆,不停询问外孙他们是怎么认识的。故事其实挺简单的。”
“没有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但随着孙子对奶奶了解的加深,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位奶奶年轻时候经历的动荡。”安娜想了想,总结道:“给人的感受,就像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和历史书的混合!”
“听起来不错,我们等会儿就看看这篇文章。”乔纳森随口夸赞道,“那么苏茜,你呢?”
被点到名的苏茜不慌不忙的说道:“原本我是准备另外一篇文章,但是今天兰登书屋一个编辑突然给我推荐了他手下签约作家张楚的短篇《AI》,就是《达芬奇密码》的作者。”
有些秃顶的亚伯特惊奇的说道:“噢,是他啊!那个年轻小子居然还会写短篇?”
但一个并不怎么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安娜咳嗽了一声:“苏茜,我们更加看重作品质量,而不是这作家的名气。你不能直接说这是哪位作家的作品,会影响到我们对内容的判断,这样非常不好!”
苏茜根本不为所动,她早就知道安娜是个双标婊,上周都还说这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的新作,这周就批评自己。
“嘿,轻松一点,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我们看书的时候也会看到作者名字。”乔纳森打起了圆场,“你接着说。”
“这是讲诉人工智能的故事,前半段是温馨而残酷的人类与机器人对比,后面就变成了机器人版匹诺曹历险记。机器人唉我们,我们能不能回应同样的爱?如果不能,干脆不要让他们懂得爱是不是更好一些?在探讨人与机器人的伦理道德问题上面值得思考。”
如果人工智能有了感情,人类怎么对待他们?
苏茜并不觉得机器人大卫很伟大或者无私,就是一个单纯的机器人而已。
“科幻吗?听起来有点意思。”乔纳森本身就是经历过科幻黄金年代的,只不过现在优秀的科幻作品太稀少。
安娜这时候又再度说道:“不过苏茜说这篇文章好像有三万字,我想我们应该不用浪费时间阅读它吧?”
苏茜早就知道这碧池不靠谱,没想到这么直接!
第776章 内容为王
几位编辑将自己挑选的作品做了简单介绍之后,他们就开始集体阅读起来。
苏茜知道《人工智能》的劣势明显,可如果它足够好看的话,是可以打破这个僵局的!
的确,《纽约客》一般很少关注作者是谁。
但如果是一名全球闻名的作者,那肯定会加分不少。
工作上面如果有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安娜却有意无意想要压过自己一头,而这边负责短篇的本来就只有两名女性编辑。
苏茜可不会被打倒,她对张楚的作品有足够的信心!
乔纳森同时也在衡量着,他希望能看到科幻的重新崛起。
现在科幻在电影领域是毫无疑问的票房大户,不过这些电影基本上都是看视觉看特效,很少有关注故事本身的。
前面几十年很多有深度的科幻佳作频繁涌现,如今基本上凤毛麟角。
“或许张楚能带来点惊喜吧。”
乔纳森在心里想着,他看过《达芬奇密码》,里面天马行空的将宗教艺术以及悬疑推理结合起来的方式很独到。
这篇《人工智能》就是最初阅读的作品。
一行行看下去,乔纳森逐渐明白了苏茜说的话。
前面有多温馨,后面就有多残忍!
不管科学技术怎么进步,机器人是永远都变不成人类的。
短短几万字内容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无比鲜明,大卫、泰迪、舞男、莫妮卡、马丁这些人都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在张楚的字里行间,乔纳森看到了科幻黄金年代的影子!
看过了三万字的内容以后,他并没有在表情上面透露太多,而是拿起其余人推荐的作品开始阅读。
安娜同样对苏茜寄予厚望的作品保持极大的关注。
她想要推自己找到的作品上位,那就必须找出能击垮《人工智能》的致命缺陷。
开头挺不错的,寓意很好,中间机器人屠宰场站在机器人的角度就很血腥,站在人类的角度却挺好理解的。
世界上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放任那些机器人在外面游荡,就像现在社会上面人人喊打的流浪狗流浪猫,不管是从哪方面来说都需要治理,只是不应该弄得那么惨烈。
中间小机器人一心想要找到蓝仙女,甚至在水底苦苦哀求数千年着实让人感动。
结尾处让克隆出来的莫妮卡陪着小机器人度过了愉快的一整天。
祈祷数千年,就为了这么一天,却也心甘情愿!
安娜忍不住苦恼的揪住自己的头发,这篇除了字数长了点之外,似乎没有别样的问题啊!
“大家都看完了,那我们来做一下简单的讨论吧。《人工智能》这篇怎么样?”
乔纳森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只不过他还是听听员工们的意见。
苏茜率先开口说道:“温馨感人里面透露着冷酷,我觉得这正适合我们杂志,就连故事的发生地都选择在纽约。”
“可我觉得这篇幅太长,我们几乎没刊登过这么长的作品。”安娜看准了这一点之后就不放手,不管写得多好,篇幅是关键。
可是乔纳森挥了挥手,“如果作品质量优异的话,我们会适当放宽字数要求,那并非绝对因素。”
话已说得如此明显,安娜自然不会再辩论什么。
而苏茜则是露出一个笑容来,果然自己摸准了领导的喜好。
科幻是美国中年或者老年白人的最爱,科幻活动上面也都是这类人去参加的居多。
“不过这本书还有修改提升的空间。苏茜,你必须在三天内完成它的修改校对工作,这能办到吗?”
“没问题!”
……
静谧的深山丛林,张楚跟随着伊万以及杰西卡两人正在欣赏着特罗姆瑟的夜色风光。
现在才下午六点多,但已经天黑了很久。
这时候天边梦幻的极光突然跳跃出来,美不胜收!
在这里,他已经在不同地方欣赏到了极光的美妙,偶尔半夜起来上厕所或者早上天没亮的时候都能看到。
从第一次的兴奋,到现在泰然处之,无非是看多了而已。
明天在挪威的旅程就要结束了,他就即将前往美国洛杉矶去看看《少年派》电影的拍摄情况。
等伊万开车将他载回城市之后,手机才终于有了信号。
而这时候张楚也终于收到了来自布莱尔的喜讯!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人工智能》已经顺利被《纽约客》收录,即将发布在下一周的版本中。不过编辑苏茜想要让你修改部分内容。”
“看到之后请尽快联系我。”
“不用联系我了,我已经跟周联系上,找到了那个帮你翻译的人。”
看完这三条消息,张楚露出一个轻松的笑容来。
他要是知道周康跟布莱尔准备把《人工智能》投给纽约客这种影响力庞大的杂志,那绝对会自己来翻译,不会让别人动手。
就像现在杂志社那边要求修改,也不会要求修改张楚的中文原文,而是要修改沈云华的英文翻译版!
周康是知道沈云华联系方式的,所以可以在张楚没信号的时候就直接解决。
现在张楚打字回复道:“刚刚在森林里面玩,没注意到这个。稿件修改好了吗?需要我帮忙吗?”
布莱尔的微信大概一直在线,回答说道:“已经修改了,但苏茜说还得校对。你可是开创了一个不小的先河,三万多字的短篇可能比里面好几篇社评加起来字数还多!”
“我也不想的,谁知道写着写着就写多了。三万字已经不算多。”
“极光是不是很震撼?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去芬兰那边看过极光,大自然太神奇了!”
作为伦敦人,布莱尔在欧洲旅游当然非常方便。
张楚赞同着说道:“你可以去看一下我的朋友圈,不过手机拍摄效果不算太好,用眼睛看是最合适不过的。”
“按照你的行程,什么时候来纽约?我可以带你去游览一下这座大城市。”
“我会直接去洛杉矶,纽约就留着下次吧。”
张楚还想早点回家过春节呢!
第777章 金灿灿的大腿
沈云华觉得自己仿佛被幸运之神给砸中,整个脑袋晕乎乎的!
能帮张楚翻译《人工智能》就是件极其幸运的事情,能帮自己把知名度打开,从而接到更多作品的翻译工作。
结果这翻译的版本交过去,人家直接送到了《纽约客》的编辑部。
虽然沈云华是生活在西海岸的洛杉矶,但对于东海岸这家杂志的大名已经听闻许久!
不光只有纽约人才看这杂志,全美其余城市也有人看,甚至世界上另外一些国家的读者同样在网上阅读。
这幸福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他现在隐隐约约开始担忧起来,自己翻译出来的文笔真的能被《纽约客》承认吗?
并不是专业翻译的沈云华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拖后腿的那个人,如果专业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来做的话,估计要修改的地方就要好得多。
谁能想到一个在电气实验室的物理博士在读生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