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鉴宝大师_维果-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我问你,你知道这个盒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陆凝霜看了他一眼,有点不确定,
“应该像是魔方一样的玩具吧?或者……我也不知道!”
李逸摇摇头,说道:
“这种机关盒,在古代,一般都会被用来存放一些机密资料,就好像现在的保险箱一样。而从这个机关盒的复杂程度来看,在当时绝对是最顶级的!”
自信的笑了笑,李逸接着说道:
“这件机关盒确实是宋代之物,而且,还是宋代初期,确切的说,应该是赵匡胤黄桥兵变之后数年内的产物!而用的起这种顶级机关盒的……”
李逸凑到她耳边,将自己刚才的猜测讲了一遍,然后笑道:
“这个机关盒其实并没有像老板说的那么难以打开,盒子上刻的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一个猜词或者猜句游戏,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的顺序,就能把盒子打开。而提示,多半和里边资料的内容有关。”
陆凝霜的眼睛亮了起来,
“也就是说,你猜这里边的资料和黄桥兵变有关,和后周的皇帝有关,那么,只需要按照这两个线索去排列组合这些汉字,就很有可能拿到正确的密码?”
李逸点了点头,虽然还有更多的可能,但是大方向应该是不会错。更何况,他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如果有时间,就算是羊皮纸团的再皱,他也应该能够多认出几个字来。
“那我们待会儿回去就试试,嘎嘎,历史要因为本姑娘打开的这个盒子而改写了……”
历史会不会因为陆凝霜打开盒子而改写,李逸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很多时候,真的不能根据道听途说或者网上的一些资料来下判断。
在网上,凡是提到台北的古董市场,凡是提到三普,必然会加上一句,假货横行,就没有真家伙。
可是,那些人自以为好心对后人做出了警示,却没想到,他们这么做,却恰恰对后来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因为,就在这紧邻着家具店的第二家古董店里,李逸竟又发现了一件宝贝,而且,这件宝贝还被老板光明正大的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但它的标价,却是按照赝品来的!
这是一件玉白色的御制玉玺,个头差不多有半部书那么大。
玉玺的上半部分是一条栩栩如生的五爪白龙,下边则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印台。印台四周,还包裹着一层花纹复杂的金箔,而印的底部,则刻有“周武王、皇帝玺”六字篆文。
这件玉玺一眼看去,很像是极品的羊脂白玉,但凑近了细看,以及上手后的感觉,稍微对玉器有点研究的人,只怕都能认出来,这应该是用一种特殊的硬质塑料块雕刻出来的赝品。
然而,神奇就神奇在这里,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想到,这竟只是一个障眼法,而真的玉玺,其实就在他们眼前!
当李逸对这件尺寸不合,却做的惟妙惟肖的玉玺起了疑心,启动了鉴灵牌之后,他的透视眼告诉他,在这枚塑料的假玉玺里边,竟藏着一块整整小了两圈,外观却几乎一模一样的真玉玺!
李逸知道这枚玉玺的来历。
周武王是唐代女皇武则天的自称,据记载,她曾有过这样一枚玉玺,可是后来却失传了。
乾隆很崇敬武则天,而且又酷爱玉器收藏,于是出于把玩需要,就让宫中工匠用极品的羊脂白玉,根据流传下来的图文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赝品”出来!
而现在,这件一模一样的赝品竟被人异想天开的浇注了一层厚厚的塑料外壳,然后又在这层塑料外壳上,雕琢了一个真正的赝品!
乾隆一生中共制作了多少方玉玺,现在不得而知。
但根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宝物粗略估计,有专家称,乾隆一生共刻制各种宝玺达1800余方,这个数字,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质地上,乾隆宝玺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华夏制印的传统材料铜、玉、石、水晶、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等,当然还是以常用的印章石和玉石占绝大多数。
其中,玉质宝玺的制作比例明显较多,玉石品种也多种多样,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总量达600余方。
玉玺总量虽多,但其珍贵程度却天差地别,因为一个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赏玩。
因此,除了那几枚用于奏章和奏折的公印之外,乾隆常用于自己书画作品和收藏的私印,一共也才十几枚。而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他一时兴起的产物,往往把玩一段时间后就弃之若履,甚至连自己都不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方宝玺。
而这方“周武王、皇帝玺”却不太一样,因为它属于那十多枚常用的收藏私印之一!
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手上的这枚塑料大印,李逸不得不承认,这个想法实在是太绝妙了。这么做,即便是之前有人知道他手上藏有乾隆玉玺,但只要没见过,都会被他误导。
“老板,这枚玉玺你收藏多久了?”
老板看了他一眼,呵呵笑了两声,
“这枚玉玺,在我店里没多久,不过它的来历我倒是知道一些。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大陆偷渡过来的人带来的,后来,应该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是其他别的原因,流传了出来……”
李逸恍然,如果这么说就能对上了。毕竟,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里,任何的古董都有可能会被损毁,而为了保护它,加上这一层保护膜实在是个不错的好主意。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流传出来,而且还被当成赝品在这里摆卖,李逸猜测,应该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去世了,但因为某个意外,这印中藏印的秘密却没有被传下来!
而这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最后只能有一个受益者,很显然,这一次又是他!
简单的和老板扯了一下价格,李逸仅仅花了两万新台币就将这枚珍贵的玉玺收入了囊中。
陆凝霜跟着他混有一段时间了,知道他从来不会乱出手,因此一走出店门,就扭着他问道:
“这个塑料章有什么故事?难道你认识他之前的主人?”
李逸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不由暗暗为这丫头超强的脑洞点了个赞,
“人家七十年代就偷渡……”
“噢噢噢,是你父母认识他们家的人?”
李逸顿时一阵哭笑不得,你怎么就扭着这个不放了呢?
我告诉你,这就是个大粽子,外边这层塑料,是粽子皮,里边的馅呢,不好吃,也不挡饿,却代表着老果的一片心意,吃到的话,你娃就发达了啊!
来两张月票撒!
鉴灵牌 第四百八十二章 啼笑皆非的明刻本
买到这方大印之后,李逸二人又连扫了十几家店,却都没什么收获。
眼看着这最后一家也已经看完,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一名年轻男子脚步匆匆的从外边冲了进来,还没站定,就兴奋的冲着店主嚷道:
“黄叔,快来帮我看看,这本是不是浙本!”
浙本?李逸心中一动,拉了陆凝霜一下,缓缓放慢了脚步。
浙本主要指江浙杭城刻印的古籍,又称“杭本”。此外根据地方不同,还有衢州本、温州本、婺州本等等诸多版本。
但浙本这个称呼,一般人不会乱用。因为,它代表的是古籍市场中的一个传说,宋版,宋刻本!也就是说,一般不带前缀的说浙本,必是宋刻本之浙本!
想比其他朝代的刻本,宋刻本堪称精美异常,再加上其传世量稀少,因而,非常珍贵。
据统计,今天在整个华夏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而且其中的90%以上,都集中在那几家大型的图书馆里。
事实上,从大英图书馆所藏之唐咸通九年(868年)刻本《金刚经》的雕刻技术来看,当时华夏的印刷术已经是相当的成熟。
但宋代之前,雕版印刷却一直没有被推广开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从历史上看,这个很可能跟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有关,但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人们习惯了阅读手写本。而相比手写本,很多雕版印刷品也确实存在滞涩、呆板等缺陷,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感受。
而宋刻本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其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从目前留存的北宋版和南宋版中的名品看,宋版,不但写版之人擅长书法,而且刻工也懂书法!
念及那个年代读书人的地位,刻工也懂书法,这是真的了不得。
而且宋刻本书体风格不一,欧体、虞体、颜体、柳体等等大家书法争奇斗妍、富于变化,再加上纸墨精良,制作精细等等诸多因素,其能有今天之地位,绝非幸至。
然而,流传至今的宋刻本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流传在民间的宋刻本。近些年,除了偶尔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惊鸿一瞥之外,市场上,几乎就没有听到什么有关宋刻本的消息!
李逸在接触这一行之前,就听说过宋刻本的珍贵,之后更是下过工夫仔细研究过一番,却一直无缘目睹真迹。没想到这次居然能偶遇浙本,自然是要留下来看看了。
“知谦,知道古籍和古籍善本的区别吗?”
店老板从那个名叫知谦的青年手中接过古书,简单的看了一眼,问道。
知谦摇了摇头。
“清代张之洞界定“古籍善本”的涵义,一是足本:无缺卷删页。二是精本:刻本极佳而字体版式极典雅,又校注极精而全,非唯少错讹,且校勘之间,能见出藏书史与古籍流传史的脉络。三是旧本:传承悠久的写本刻本,比如宋版元椠。”
说罢,他振了振手中那本连封皮都没有的厚厚的线装书,
“首先这本不是善本,本身价值就低了不止一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是不是真的古籍。”
他将书放到一边的桌子上,丝毫不避讳李逸等几个顾客的目光。
“浙本多用欧体,版心多是白口,有上鱼尾,版框大都左右双栏,上下单栏……”
老板一边细细翻看,一边对照记忆中宋刻本浙本的特征。然而还没等他看完,李逸已经确认,这应该是一本古籍,但绝不是宋刻本。
“这一本应该是明刻本,而且是明代中后期的刻本,珍贵虽然珍贵,但和宋刻本不可同日而语。”
听到居然不是宋刻本,知谦的脸色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黄叔,那这玩意它值钱吗?”
“呵呵,一页宋版一两金,你这个,一两银吧!”
知谦一听,顿时又高兴起来,银子也很值钱啊!
“现在一克黄金大概是1500块吧?一两就是75000,白银呢?白银谁知道?”
李逸一听,顿时哑然失笑。老板那就是个比喻,这小伙子还当真了,须知,金贵而银贱,他是在说,你这本书不值钱啊!
对于明刻本,李逸了解的也不少,明代是华夏雕版印刷业的繁盛时期,明刻本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技术、刻书范围、民间书坊数量上等等方面,都远胜于前代。
因而,流传下来的明刻本,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刻本非常多。
明刻本分官刻、家刻、坊刻几种。其中官刻本中又有内府本(包括经厂本)、国子监本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官刻的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藩府本。
这些书籍中,又以内府本,即皇家刻本最为珍贵,相对而言,坊刻本一般价值都不太高。
而且,据记载,明刻本的版式差不多有上百种,在制版方面还发明了饾版、拱花,套印本和插图本等几种形式,这些,对明刻本的价格都有影响。
年轻人手中的这本残本,李逸因为没有上手细看,因而不能确定其出处。但仅是从印刷质量上来看,应该就是那种最不值钱的普通坊刻本。
“现在的银价,应该是不到25一克吧?一两的话1200块,这么便宜?”
不止是知谦,客人里也有没听懂老板在说什么的,因此很快就有人接口,报出了现银的价格。
听到银价居然只有1200一两,知谦不禁有点泄气,
“黄叔,那……这本你收不收?”
老板摇了摇头,笑道:
“我收倒是收,只是价格你肯定不满意,不如你问问这几位?”
知谦点点头,默默的算了一下,
“这本书一共36页,每页1200元,也就是43200元,算了,我再亏3000,4万块!各位有没有兴趣?”
几个客人都摇了摇头,李逸则心中一动,虽然这小伙子算价格的依据有点荒唐,但这个价格,对于一本明刻本来说,即便是残本,也不算是很高。
而且,如果这本残本的内容再比较珍贵的话,这个价格买下,应该算是捡了个小漏了!
“给我看一下。”
一念及此,李逸伸手将书要了过来。
书没有封皮,因而他直接从第一页开始看起。
然而只是细细看了数行,他就知道,他一开始是判断错了,这本书应该是《十三经注疏》中的一册,而这种经史类的书,一般都是由国子监雕版印刷,虽然不知是南监本还是北监本,但绝对比坊刻本要好。
虽然说是比坊刻本要好,但其价格却未必卖的过坊刻本。
因为经史类的书付诸印刷的数量实在是太大,传世量当然也不少,再加上不成套,这本书的收藏价值确实是不高。
心念一动,也懒得再看,直接开启了鉴灵牌。
随即,他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个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表情,非是不能忍,实在是……尼玛,这些人作假居然处心积虑到了如此地步!
鉴灵牌告诉李逸,这是一本伪造的古籍,除了头尾数页是真正的明刻本之外,其他的都不是。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李逸也最多就是挑挑眉毛,把书扔还给他罢了。
但他之所以流露出那个表情,却是因为,鉴灵牌告诉他,这里边竟夹杂了整整11页真正的宋版!
“一页宋版一两金”并不仅仅是个比喻,在目前的市场上,品相完好的宋版书每页的单价差不多都在五万软妹币左右,其中还有一些流传有序的精品,其价格更是突破天际,现存最早北宋孤本诗文集《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就曾创下1610万软妹币的天价,平均单页价值数十万!
虽然,这本古籍里边的宋版肯定是无法成册,但是这种不成册的单页,其单价也绝对不会低于一两黄金!
造假居然使用比要仿造的东西还珍贵数十倍的材料,这让李逸想起了前一段的一则新闻,三名心怀远大理想的青年志士用20万软妹币制造出了价值17万假币!
真是想想也醉了!
“这样吧,3万,3万我就要。”
知谦看到李逸还价,借着低头的工夫,隐秘的看了一眼老板,看到他微微点头,不由笑道:
“成交!”
李逸笑着完成了交易,然后,一边朝外走,一边低头看书。很快,他就找到了第一张宋版单页。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不但是《尚书》中的一段文字,而且,居然和前一篇的明刻本衔接的严丝合缝!
李逸苦笑摇头,确实是幸运,如果不是这样,这本书里,只怕是不会有这些宋版的存在!
不过,他也因此而更加产生了些期待,既然这些人这么注重内容的连续性,那么,那十一页宋版会不会都是连续的呢?
如果是那样,其价值绝对又要上升一个台阶!
一页,两页,三页……
从第一页宋版开始,竟连续七页都是真正的宋版,一直到第八页,才是做旧的赝品,而从第20页开始,剩下的四页又是连在了一起!
哈哈,捡着了!
ps:哈,过节去,大家端午节快乐!
鉴灵牌 第四百八十三章 有古怪
带着及其意外的收获,两人离开了三普古董市场,一路上,陆凝霜的大眼睛骨碌碌地转着,那四处散逸的,分明都是金色的光。
八德路的规模比这里要大,虽然据说东西比这里还差,但李逸这家伙好像无论到哪里都自带幸运光环,那些珍宝就好像是闻到了臭肉的苍蝇……呸呸呸,这比喻好恶心……
“我们现在去八德路,明天去大都会,我要横扫整个……”
忽然,她的豪言壮语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手机铃声打断,看到李逸拿出电话,稍一琢磨,就知道应该是谷枫或者胖象中的一个。那么,能在这个时间打电话过来,难道是已经过关了?
陆凝霜猜的确实没错,电话是谷枫打过来的,他现在已经过了沪城海关,目前,正准备登上前往燕京的班机!
“逸哥,我已经预订了明天上午燕京飞台北的航班……”
李逸点点头,刚刚将电话收起,忽然铃声又响了起来,拿起电话一看,却是任逍遥打过来的,他不由挑了挑眉毛。
说句实在话,自从知道任逍遥的真实身份后,他虽然并不是太反感,但也不想和这种人有太多的交集。上次只是因为任玉煌给出的诱。惑正和他的心意,而且明显是含有赔礼道歉的意思在里边,他才坦然受之。
那么这次,又是为了什么?
“李老弟,有件事情要请你帮忙啊。事情是这样的,我前一阵子花了一笔巨款,收了一幅名画,可是很意外的,几天前在另外一个朋友那里竟也看到了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我们将两幅画拿到一起,发现每一个细节竟真的都是一模一样……”
李逸点了点头,他明白了,任逍遥这种情况,要么是两个人都买到了印刷品,要么就是碰到了钟皓晴之前给他讲过的揭画,除此之外,应该不会有第三种情况。
然而以任逍遥的身份地位,就算是他自己不懂,买画的时候也一定会带上鉴定师,那么买到印刷品的可能就基本为零。
可是,如果是揭画的话,那名卖家应该也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手,更不要说两个买家之间还是朋友,他如果真是这么大意的话,应该是活不到今天……
李逸稍一琢磨就发现了几个疑点,不由来了兴趣,想了想这件事应该是没什么影响,就欣然答应了下来。
看了一下,这会儿再转战八德路时间已经有点紧张了,就干脆打车回到酒店,拿出机关盒,开始研究起来。
“周、御、后、窑……”
李逸皱起了眉头,从他能辨认出来的这几个字判断,难道里边藏着的竟不是什么有关黄桥兵变或者是其他的信息,而是后周的御窑?
忽然心中一动,后周的御窑,那不就是柴窑吗?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南河中州。但及至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实物传世,而且其遗址也一直都没有被找到。
据记载,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其质量还在“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上,为古来诸窑之冠!
然而,不要说是完整器,即便是现在存世的一些残器碎片,是否是真正的柴窑,也都还存在着一些质疑的声音。
但根据明清两代的诸多文献记载,柴窑应该是确有其事。虽然这些文献里边,对于柴窑瓷器的某些描述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地方,但可以确定的是,柴窑应该是青瓷。
有关柴窑的消失,专家也根据相关历史文献做出了推断,他们认为,原因应该主要有两点:
一是柴瓷的流布范围极为有限。柴荣曾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瓷器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
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正是基于这一执政理念,赵匡胤登基伊始,即诏令关停耗资巨大、污染严重、破坏环保的柴窑,并遣散相关工匠人员,由此才造成了柴瓷的失传和绝迹。
那么,这张羊皮纸里,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柴窑的窑址所在,还是柴窑瓷器的秘方?
皱了皱眉头,不管是这两个中的哪一个,只要事关柴窑,这秘密就弥足珍贵!
陆凝霜看到李逸呆呆的看着机关盒不言不动,不由有些奇怪,
“你这样看,能看出来什么?给我吧,我刚刚已经组合了好几个词,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一下就打开了呢!”
李逸笑着摇了摇头,将机关盒递给陆凝霜,慢慢玩,打不开也不要紧,只要他能确定里边确实是有关柴窑的信息,那么,就算是把这个机关盒毁了也没什么!
“黄……桥……李逸,根本就没有兵这个字啊!我再试试,赵匡胤篡位……叛变……谋反……不行,这些都是一个字都没有……”
看到陆凝霜一边折腾,一边皱眉苦思,李逸笑道:
“你试试后周御窑,或者是御窑秘法,官窑秘法这些词……”
“御窑秘法?什么意思?”
两人正在尝试,李逸的电话响了,一看,原来是任玉煌过来接他们来了。
“走吧,先去看看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回头再慢慢折腾,反正东西在我们手里,还不是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车行一个小时,他们赶到了距离台北差不多70公里远的宜兰香舍休闲农庄。
看到任逍遥居然就站在农庄门口迎接,李逸微微皱起了眉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如果张栩说的没错的话,这任逍遥,恐怕不只是想让他帮忙鉴定一下画作的真伪这么简单啊!
“时间还早,来,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农庄,这里有些东西,其他地方可是不太容易见到。”
任逍遥一看到李逸两人下车,就大笑着迎了上来,简单的寒暄几句过后,就要带他们参观农庄。
李逸点点头,这也是应有之义,反正不管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至迟后天就会离开台北,这个人,也就是个过客罢了。
领着两人参观了几个地方,任逍遥将李逸带到了一个足足有着几十亩水面的大湖边,
“这可是我的得意之作,猜猜,这里边养的是什么?”
养的是什么?李逸看了一眼这个面积大的有点出奇的水塘,暗暗有些心惊。水塘当然是用来养鱼的,只是,这么大,莫非……养了一些体型超大的大家伙?
任逍遥冲他比划了一根大拇指,接过跟在几人身后的佣人手里早就准备好了的鱼竿,递给李逸,
“我们今天,就吃钓起来的东西。”
看到任逍遥故弄玄虚,李逸笑着摇了摇头,心中也有了一点猜测。这任逍遥,只怕是想试试他们,毕竟,他们之前几次出海的表现,确实是太惊世骇俗了点。
“咦!这鱼饵血淋淋的,我不钓了,你们玩吧。”
陆凝霜看了一眼提上来的鱼饵,摇摇头,将鱼竿递回给了佣人,而李逸则皱起了眉头,带血的牛肉块,难道,这里边养着的,是鲨鱼?
“没错,就是鲨鱼,我们今天的主菜就是,新鲜的鱼翅!”
说着,任逍遥用带着橡胶手套的右手抓起两块牛肉,用力扔进了水中,
“我喜欢钓鱼,尤其喜欢钓大鱼,而且又喜欢吃鱼翅,所以,干脆就弄个池子养鲨鱼。这下,那些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可找不到我的错处……”
李逸正准备发表一下意见,忽然听到陆凝霜一声惊叫,连忙转头朝水面看去。只见不远处水花翻滚,竟是一下涌来了十数条体长超过两米的大鱼,看那标志性的背鳍,凶恶的獠牙,不是鲨鱼还能是什么?
“鲨鱼的种类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白鲨和虎鲨的鱼翅,所以养的主要是这两种。只是有件事情要提醒一下李老弟,待会儿可千万别被拖下水,因为这里边,佣人们曾经发现过,体长超过十米的大鲨鱼!”
李逸苦笑摇头,
“你这么说,是因为我前两次,一出手就钓大鱼?”
任逍遥哈哈大笑,将挂着一大块牛肉的鱼钩甩下了水,
“来吧,看看谁钓上来的个头大!”
半个小时之后,两条体长超过两米的大鲨鱼被佣人送进了厨房,而李逸也终于见到了任逍遥说的那幅画。
这是一幅水墨纸本的山水长卷,横约55厘米,长度却超过了两米。
只是一见到画卷,李逸就知道,他只怕是猜错了,这么长的画,如果谁真有本事能把它揭成两幅,那么,就算是让他把这两幅都当成真迹买下来,出两份的钱,他也心甘情愿!
仔细观察了一下画面,又看了看钤印,题款,李逸点了点头,这幅画应该是龚贤的真迹。
龚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钟山野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他不但擅画山水,而且工诗文,善行草,其字源自米芾,却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因此又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天下二半“(龚贤,字半千;吕潜,号半隐)。
“另一幅在不在这里?”
任逍遥点了点头,随即,任玉煌打开了另一幅长卷,只是粗粗一看,李逸就轻“咦”了一声,有古怪!
ps:抱歉,陪家人过了个端午节,欠大家一更,明天四更还上!求票!
鉴灵牌 第四百八十四章 我来揭给你看
李逸之所以轻咦出声,是因为,在他的眼中,这刚刚打开的第二幅画,竟果真和任逍遥说的一样,和他刚刚看过的那幅,一模一样!
这个一模一样,绝对不仅仅只是画面。
这两幅画,不但画面布局,结构,笔法,意境几乎一模一样,甚至于其所选的纸张,笔墨的浓淡程度,都几乎一模一样!
李逸越看越是惊奇,越看越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世界上,即便是让同一个人去画,也绝对画不出这么相像的两幅画来!
“最神奇的还不止这些,我们曾经测量过画上这些山峰的尺寸,简直是不可思议,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连尺寸都是一样的!还有,你看这几个地方,简直就跟复印的似的!”
任逍遥看到李逸盯着画满脸惊容,不由上来将他们这几天研究的结果一一讲了出来,
“也有人怀疑这是被揭过的画,可是怎么可能,这么大的尺幅!如果连这个都可以揭的话……”
任逍遥摇了摇头,
“那这个世界上,岂不是所有的名画都有可能会变成两幅,甚至更多?”
李逸默然半晌,以他今时今日之功力,鉴定这么一幅并不算是太复杂的画,即便是不开启鉴灵牌,他也能判断出,这两幅画,绝对都是真迹,可是……
没有可是,真的没有可是,因为诡异到如此程度,他还能说什么?
想了一下,他开启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