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反了你了。
两个女人一个堵门一个抱腿合力把某人拦住……
一番嬉闹,等闹够了也就到上班的时间了,栾凤和张璇合开着栾凤的熊猫上班去了,把张璇的熊猫扔在这里。
显然,张璇晚上是要过来的。
应该去修仙,像玄幻小说那样练一个分身出来,那样就不怕包饺子了。
万峰亲亲儿子开着车来到了南湾集团。
和以前一样,每次回来他都会先在企业里转一圈。
首先到达的就是设备生产部。
设备生产部门一片繁忙,各个车间各个小组都在抓紧年前的最后时间完成手里的任务。
能完成的尽量完成,实在完不成的也抢一下进度。
万峰了解到现在除了一个小组在为集团打造新手机的生产线外,其余的小组都没有为集团在做设备。
但是也没闲着,其余十一个小组手里也都有活儿干,大部分是给附近的配套厂改良或者是设计新的生产线和加工设备。
还有几个小组在给外面的企业做流水线,其中第六小组竟然接了一汽一条卡车五万辆年产的生产线。
这是一款解放形式的平头卡车生产线,应该是CA150PL2型。
它原来的驾驶室的造型被南湾汽车平头给提前借用了,现在这款车的驾驶室和原来有很大的不同。
在万峰看来怪怪的。
一汽竟然把他们还没推出的新车生产线交给南湾来做?它就不怕车上有什么新技术泄密吗?
“一汽说他们自己做不出柔性自动生产线,在国外买一条要上千万米元,就找咱们做了,虽然咱们做的柔性自动线与外国最先进的生产线还有些差距,但在国内还是绝对领先的而且价格还便宜。”
关海介绍了这个外接任务的来龙去脉。
“那咱们报价是多少?”
“是外国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一千八百万元华国币,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做出,完成后我们有八百万上下的利润。”
设备生产部门能自己接到活儿干万峰很满意,至于利润多少倒在其次,能养活人就行。
毕竟全指望集团是没有那么多活儿干的。
这条路一旦打开,将来可是很有作为的。
“制作技术的升级也不能停止,争取在二零零零年追上或者超越外国的设备制造水平,升级和科研经费可以向集团申请。”
关海点头。
第2015章 削减摩托产量
“关海!飞跃摩托的流水线都改装好了?”
现在设备制造部都在外面接活干了,说明他要改造的新线已经完成了。
“只改造了一条旧线,还打造了一条新线,十天前就全部改造完毕了。”
“去西湾改线的人走了多长时间了?”
西湾的飞跃也要改装,两边产品是要同步推出的,否则张石阡那老龟又好跑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墨迹了。
“这边线改完就过去了几十个,估计年前西湾那边能改好一条线吧。”
有一条线先生产着也将就。
万峰点点头没说什么,从设备生产部门出来,万峰进了老厂。
老厂现在主要就是摩托车生产和机床生产两个项目的生产基地。
改装飞跃90的电启动和碟刹的项目完成后,这里就剩下正在研究的电喷100和125发动机了,没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了。
万峰要和陈道商量些事情。
随着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到来,陈道手下的科研力量也是越来越强大,他现在已经不怎么再负责研发方面的事情,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管理上。
有万峰画出的发动机概念图,这些大学生研发的速度可比他的那帮人快多了。
万峰在车间里找到了陈道。
“陈叔,明年摩托的生产计划要做一些调整。”
四个多月前,90CC的发动机技术终于被攻克了,据说最初的技术源自于北方易初,有说是图纸泄露有说是技术被破解。
反正不管何种原因,90CC发动机再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山城哪里瞬间就出现了几十家摩托车发动机组装厂。
这些发动机别看厂家不同,但技术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相互之间都是一个妈生的有啥区别。
甚至到了都不需图纸不需设计,只要到市场上把各种零件备齐就可以生产的程度。
这样冒出那么多的小发动机组装厂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从今年年底到整个明年,万峰预测市面上最少会出现超过六百万台以上的90CC摩托车发动机。
摩托车整车最核心的就是个发动机,有了发动机做出整车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这些发动机的出现势必会形成几十家乃至上百家整车生产厂,这对九五年的摩托车市场是个灾难性的冲击。
就算设计师南巡之后华国的经济连年以超过百分之十三的速度增长,就算人们手里已经有了不少闲钱,但也消化不了上千万辆的摩托车。
现在摩托车四大厂南湾、嘉陵、轻骑和金城加上幸福、钱江等企业年产摩托车在五百万辆左右。
九四年这些厂子就生产出了这么多台摩托车,基本上和市场平衡了。
也就是说现在市场上能消化的摩托车在年五百万辆左右,再鼓鼓肚子勉强能达到六百万辆。
这就是极限了。
现在市场上凭空多出了六百万台摩托车发动机,这些发动机最低也将有三分之二能变成整车。
市场上多出四百万辆摩托其结果就是卖方市场彻底转变成买方市场。
唯一的结果就是势必会造成价格混战,整车价格大幅下跌,混战过后一些技术和势力单薄的车企在大浪淘沙之下灰飞烟灭。
但也势必会有一些挺过难关的车企生存下来,进入市场第二轮的竞争。
“今年会有这么多发动机进入市场?”陈道每天醉心于管理和研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
但六百万这个数量还是吓了他一跳。
“我这还是保守估计,说不定还会有超过这个数量的产品诞生。”
“那么咱们要怎么应对这个乱局?”
“一个是削减产量,另一个是技术升级。AX100整车削减十万台的产量,发动机削减十万台。踏板摩托赠加十万台的产量,至于飞跃车不是改造好一条线了吗,就用这条改造的线生产,另一条线停掉换新线。”
改造后的飞跃线可以生产出电启动和碟刹的飞跃90,这两项技术那些整车厂要攻克最低也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两年后南湾这边说不定就全是100和125摩托了。
100和125会持续很长时间,中间还会分出弯梁等车型。
待这些车型差不多了电动摩托也就出现了。
“小万!咱们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咱们也算是华国老字号的车企了,那些乱七八糟的车企不一定能撼动咱们的位置,再有那不是有目录约束吗,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整车厂。”
万峰笑了:“陈叔!你对咱们华国人好像还是不了解呀,上有整车下有对策这可不是空话。你大概不清楚目录买卖的事情,其实咱们厂曾经也有来买过目录的,但是被咱们回绝了。也不是都拒绝了,那个不要脸的谢长居您知道吧?”
一说起这货万峰就有点咬牙切齿,老子的一世英名差点就毁在这个鳖蛋身上。
谢长居陈道当然知道了,这货半年前买走了一条AX100的生产线,员工还是南湾这边派人过去培训的呢。
现在已经正式生产三个多月了,据说产品主要在首都北河内门海青等地发售。
具体怎么样不太清楚。
“记得,这货脸皮和你一样厚。”
万峰郁闷,我和他一样吗?他那是无赖,我是无赖吗?
“谢长居用的就是咱们的目录,虽然我们的老车企了,但我们要的是永远领先一步,而不去和它们混战,乱拳打死老师傅这话可不是空口白话。”
南湾才不会去和它们混战呢,那多掉价呀。
“设备部那边不还打造了一条新线吗?”
“那条没改造的线停掉,把这条新线换上,年后我们就生产新型的飞跃90。”
新型的飞跃90当然是要比老款的飞跃要贵一些,明年能不能不独善其身就看这一款了。
别的车万峰暂时没啥担心的,AX100和90车没啥直接的矛盾,受影响的也就是售价了,大不了降低一些就是了。
踏板车现在这个排量的全国就南湾自己家在做,因此它不但没削减反而还扩大了十万台的产量。
这就是没有竞争的好处。
第2016章 李达退休
机床部在南湾集团里是个存在感较弱的部门,每个到南湾集团来参观的人几乎都没有重视这个部门,除非是专门为它而来的。
其实作为机械加工的骨干力量,机床在工业加工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
就是在南湾集团里,也从没有人瞧不起机床部。
作为华国唯一一个能生产五轴以上机床的单位,南湾机床其实在华国名声真的不显。
除了这些年南湾机床不怎么涉及民企市场外,这也和李达的为人低调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达在南湾集团是属于一种隐形存在的,每年的集团颁奖会上,机床部门除了九轴联动机床成功那年拿下了特等奖外,其它年上榜也都是三等奖和鼓励奖居多。
因为这个部门的科研主要是以改良为主,属于小修小补类型,自然不会得到什么大奖。
不过这两年也开始研究新式的加工中心,据说有一个项目已经快要成功了。
只是这些李达可能看不到了,因为再过五十多天他就要退休了。
一转眼之间,李达在南湾已经待了八年多了,今年六十岁的李达将会在二月份退休。
李达来自北辽的一个小城盘锦,他的家并没有搬到南湾来,他的儿子在盘锦一个企业当个小头头,但是女儿在南湾工作。
“再过几天我就该退休回去享福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到现在为止我才突然发现南湾这里真的值得留恋。”
“要不您把家搬过来得了,南湾这里经过环境改造,这两天的环境也改变过来不少,虽然还没达到青山绿水的程度,但也算是山明水秀了。”
“唉!我倒是想来,可是儿子孙子都不在这里我来什么意思?不过我会经常来看看的。”
一想到再过两个月李达就要走了,万峰心里有一些伤感。
一转眼李达要退休了,陈道也五十了,过这个年自己也都二十八了,这时间过的还真是快呀。
“接班人我都给你选好了,一个叫高平的大学生,是第一批来咱们企业的大学生,也在这里待了三年了,有知识有技术也有魄力,我非常的看好他。”
高平这个青年万峰也知道,李达以前说起过几次。
高平现在是一个车间的主任,他那个车间被他管理的各方面都非常的优秀,那个新的加工中心项目就是他主持的。
“等你退休后我就任命他管理机床部。”
“咱们以前主要是供应军方,在民用领域没有什么开拓,倒置华国很多人都不知道华国还有一个可以生产五轴机床的单位,这是遗憾呀。好在这两年军方的需求减少,咱们的机床也开始民用,明年的需求非常的大,明年接了上千台的订单。这些订单我可不用犯愁了,让小高去愁吧,哈哈哈哈。”
李达的犯愁不是犯愁没活儿干,恰恰相反是活儿多了干不过来。
多轴机床并不是好生产的,一台机床从切割第一块钢材到最后出厂,中间要经过数千道工序,既耗时又费力。
最初这个部门一年只能生产十几台机床,慢慢发展到生产几十台上百台。
就是现在的部分部件有流水线供应,一年也不过几百台而已。
李达退休了就不用犯愁订单完不成了。
看到李达露出猥琐的笑容,万峰无语了。
难道真是有什么样的头头就有什么样的手下?李达可是老好人了,这怎么还出来幸灾乐祸的表情了?
看来以后自己要改变一下活着的风格了,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
哎呀不对,这是白求恩呀!
这和自己没啥关系呀!
机床部自从攻克了九轴五联动机床后,现在还有一个十轴联动机床的开发计划,不过并没有启动。
如果高平能把那个可以一次性地加工非常复杂部件的加工中心做成功,万峰准备把这个开发计划交给他启动。
机床部的研发部门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那已经有的机床做精,力争在短时间里消除和日本德国机床的差距,做到世界一流。
这个日子万峰也放在了二零零年。
到那一年,万峰相信南湾集团手里的项目都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就是不能超越对手最低也要和对方并驾齐驱。
成为世界五百强……
都是虚名,其实也没什么卵用,不上榜也许是一件好事儿。
就像他就没上过富豪榜,不是过得也挺好吗。
李达退休是在二月份,正好过完年了,那不如年前就给他办理个退休仪式,让他回家和亲人团圆。
他的退休金要回到盘锦去领,在南湾这些年的交费南湾集团都给缴纳了,他退休那天一定要给他举行个仪式,然后风风光光地让他回家。
在和李达挥手告别后,万峰一边考虑李达退休的问题一边来到了新厂。
刚走到新厂的门口,就看到几辆装满设备的南湾卡车从大门驶出,向湾口使去。
这是华光科技搬家的车,搬家路线是出湾口沿着穿过卧虎村的水泥路绕到新厂址去。
本来坐在一辆卡车驾驶室里的凌云伟看到万峰就从车上跳了下来。
“凌经理,家搬的怎么样了?”
从决定搬家那天开始到今天,搬家已经进行了有四十多天了,万峰想知道搬家的进程。
“现在学习机和传呼机车间都搬过去了,学习机已经重新开工了,传呼机车间还在调试设备,估计再有几天就可以复工了,大哥大车间全部搬完还需要几天,大哥大车间年前复工的希望不大,的放到年后了。”
华光科技搬家并不是一些把所有的项目都停了一起搬,而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搬。
这样避免了所有的项目都停工。
华光科技现在的项目有学习机、传呼机、大哥大、影碟机、电脑五类产品,过完年2G手机还要上线测试。
现在搬过去了学习机和传呼机,大哥大半了一半左右,这么说华光科技已经搬迁了一半儿了。
华光科技这次迁居新址,可以肯定的是十年之内是不用再动地方了。
第2017章 送别
十二月底又到了集团出财务报表的时候了。
今年集团里员工的平均工资已经上涨到了四百五十元,是历年来涨幅最大的一次。
这个工资放在全国的民营企业里能占个中上游的位置,但应该进不了前五。
但是今年集团的员工年终奖金却上升到了三千元的标准。
万峰秉承的是低工资高奖金的策略。
如果不顾及到方方面面,南湾集团现在就是给员工开千元的月薪也都不是问题。
但是南湾集团下面有成百上千跟着他闯江湖,看着它过日子的企业。
这些企业因为是做配套的利润只能固定在一个范围里,赚能看得见摸的着的有数的钱。
所以他不能把工资定的太高,必须要维持一个平衡,这些小企业的盈利和南湾集团毕竟无法相比。
至于奖金,万峰和各个小企业的头头说过,奖金的标准你们可以自己选择,这个不必跟着南湾集团一样,看自己企业的财政而定。
他这么大的一个企业,工人的收入太寒酸了影响声誉,因此也只能在奖金上找齐了。
这样一九九四年,南湾集团一个普通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收入是八千多元。
今年集团的盈利比去年再次大幅度攀升,涨幅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三。
和去年一样,万峰直接看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去看分类。
去年集团的最终盈利是五十一亿,今年接近七十亿。
照这个发展速度,后年就应该实现百亿盈利目标了。
今年颁奖会可是颁出了几个重奖,文光华团队的六轴卡车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被他瞎猫撞死耗子竟然给弄成功了,这到哪里说理去。
第二个重奖就是于正东的2G手机了,这也是里程碑式的创造,获得特等奖当之无愧。
除这两项外,其它项目虽然再没有特等奖颁出,但是一等奖还是被搬走了六七个。
但今年最多的奖是三等奖,竟然颁出了两百多个。
念名字的时候把万峰的嗓子都念冒烟了。
今年万峰一共颁发出各种奖金一亿零三百三十万元。
这是有史以来颁出奖金最多的一次。
这种钱颁发多少出去万峰都不会有一点心疼,因为每一项成果都会转化成利润。
年会完毕万峰才算有闲情逸致看看财报里的分类结算了。
摩托车和去年的区别不大,卡车和微面什么的略有增长。
机床增长的幅度较大。
今年新出现微轿熊猫虽然上市的时间不长,但也创造出了几千万的利润,这是不包括研发成本的纯车利润,但也有点出乎万峰的预料。
原以为熊猫的销量不会火热,但是这么短时间就产生这么高的利润说明他们生产的每一部熊猫几乎都流进了市场。
难道又出现以前那种连个车轱辘都不剩的产品了吗?
今年利润增长最高的这块依然是来自电子类。
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也是集团今年利润有百分之三十多增长的最大助力。
尤其让万峰刮目相看的是影碟机,这玩意儿在今年终于卖出十万台的年销量了。
这样影碟机这几年的销量累积起来也有二十多万台了。
不过今年应该有山寨的影碟机出现了,只是不知道是爱多还是谁。
如果这些影碟机厂子不找自己获取授权,那就别想好好的发展起来。
陈文心现在的事务所已经有四五个律师了,万峰觉得他们会非常乐意去和这些山寨厂商交流的。
转眼就是一月份了,万峰开始考虑李达退休的问题。
南湾集团成立八九年了,这还是第一个在南湾集团里退休的人。
如果李达还想继续干下去,万峰准备给他一个顾问的头衔,享受高级技工的工资。
但是李达拒绝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外他也有点归心似箭了。
这些年他的工资加上各种奖金也有百八十万了,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
万峰和周黎明诸勇商议后在腊月十六专门在新厂俱乐部的会议室里给李达举行了一个退休仪式。
“李工是国家的八级工匠,是南湾集团真正的老人了,是第一批进入南湾的技工里级别最高的两个人之一。这么多年李工任劳任怨地工作,热心地扶持后辈,是我们集团里楷模一样的人物,集团的机床项目能有今天的局面,李工功不可没!”
在坐的集团高层和个车间部门的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李达也有点激动。
“但是今天李工就要退休了,作为集团的领导人,我要真挚地对李工说一声,谢谢您李工,这么多年您辛苦了。”
话到这里万峰眼里闪出了泪花。
这可不是假的,绝对是真的。
李达到南湾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些人确实如万峰说的那样任劳任怨,否则存在感也不会这么低。
“今天我要授予李工本集团永久荣誉员工称号,将来不论李工什么时候回来,南湾集团的大门都永远为你敞开!”
掌声再次热烈地爆发。
万峰向李达授予了荣誉证书和一张支票。
“这十万元是作为李工为南湾集团做出这么多年贡献的最终奖励,虽然不是很多,代表的是集团和我的一点意思。”
这一刻万峰决定,将来待这些在集团工作达到一定年头的人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管,不管是离开还是退休,在他离开集团的那天万峰都决定发一笔五到十万的钱款,就算是集团最后给的一笔安置费了。
最后李达的发言没有顺利进行下去,话到深处李达也是热泪盈眶,话都没说完。
从这一刻起李达就提前半个多月正式在南湾集团退休了。
临行前,李达最后一次走进机床车间,和同事们告别,他在机床部里待了很久,几乎走遍了机床部每个车间每个部门。
最后他离开的时候没有再回头,一直走出集团大门,坐上万峰给他预备的专车。
从红崖到盘锦五百多累,也不算远。
万峰派了两辆皮卡。
韩广家安保队里出的司机和护送者,送李达回家。
万峰站在南湾集团的大门口,一直目送两辆皮卡在眼帘中消失……
第2018章 鼠目寸光
李达离去之后,万峰宣布了高平为机床部经理,同时开启十轴联动机床的研发,首批科研经费拨款五千万元。
九五年对南湾集团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集团会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出现,但同时也会有很多的麻烦出现。
第一个科研成果就是和晶东方联合研发的LCD。
二月十五日,晶东方在北晶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定线状液晶显示器研发成功。
与传统的CRT相比,LCD不但体积小,厚度薄、重量轻、耗能少、工作电压低且无辐射,无闪烁并能直接与CMOS集成电路匹配等优点。
在确定最初用于南湾集团即将推出的2G手机显示屏后。
南湾集团和晶东方共同出资LCD的电脑显示器研发,争取在九七年之前进行电脑显示器商用,取代笨重的CRT显示器。
经过去年一年的运营,九四年的晶东方全年一共卖出了显示器三万三千多台,其中有三万台匹配了华光和理想电脑,余下的三千台自销。
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一亿三千多万,实现利润两千五百万元。
晶东方终于翻身了。
汪德盛深知科技研发的重要性,他对万峰说LCD将是将来显示器材领域的主流这句话深信不疑。
在晶东方刚刚实现温饱的情况下,依然拿出五百万和南湾集团共同成立了研发部门,全力推进LCD大型化大屏化的研发。
从九五年开始,华国就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从九五年到二零零零年,这期间的海峡危机,大使馆事件,加上于九三年发生的银河号。
这三次事件被称为九十年代华国蒙受的三大耻辱。
唯一的一件好事就是九七年的香港回归。
虽然万峰的出现,华国的军事比上一世在同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当时如日中天的米帝相比依然孱弱,根本不足以和西方联盟对抗。
春节过后不久,林来嵘带着两位万峰并不认识的商人出现在南湾。
在红缨酒店,万峰见到了林来嵘和她带来的客人。
“林小姐,几年不见,怎么感觉春风满面的,难道又找到新的爱情?”
谭胜在尚海混了几年后,似乎对门第等级有了新的认识,在了解到香港人对于门当户对更是大有讲究的事实后,果断抽身。
现在这货在尚海和一个女阿拉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再不结婚他就三十了,别说儿子怕是连孙子都耽误了。
谭胜的果断离去林来嵘倒是有几天情绪不佳的日子,不过转身她的身边就出现了新的种子选手,据说也是香港一个二流豪门的公子哥。
这次出现在她身边那个油头粉面的公子哥就是她的新欢。
万峰对穿着西服油头粉面的男人一向观感很差,因此对这个叫潘峰庭的年轻印象一般。
潘家在香港也是坐房地产的,据说身价在百亿港币左右,这让这个潘少爷有点目中无人。
另一个年龄在四十岁左右的叫罗达盛的人也是傲气十足的架势,隐隐有高人一等的样子。
“这位罗达盛先生是香港达盛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也是搞科技的。”
万峰和罗达盛握手:“幸会幸会。”
从握手的时候万峰赶紧到对方似乎不冷不热的态度。
“罗先生是做什么行业的?”出于礼貌万峰随口问道。
“交换机!”
又冒出一个做交换机的,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做交换机还真是多呀。
可惜这些性格里缺少科技点的香港人没一个把这个行业做出成绩的,如果那个时候他们踏踏实实地做科研,这个行业哪里会有华威和中星什么事儿。
他们在殖民地里养成的投机性格决定了他们只能干捞块钱的生意,根本不可能做科技方面的投入。
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如此,而是全部港人的表现,这也是香港从八十年代繁荣开始到几十年后被内地超越这几十年间没有一家有科技含量诞生的原因。
“罗先生做交换机生意多少年了?哪个品牌是罗先生旗下的?”
顺着对方的话,万峰有一搭无一搭地问。
“前几年我们也是和你们大陆一个公司合资办公司的,但是你们大陆人不行,公司赚钱不分红却想着搞什么科研,这不是莫名其妙吗!”罗达盛言语似乎很有怨念。
万峰眨巴了几下眼睛:“罗先生你们的公司该不会是叫中星半导体吧?”
罗达盛一愣:“万先生知道中星半导体?”
握草!这特么真是巧出屎了,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香港两个鼠目寸光的老板之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星通讯当时还叫中星半导体,它是与两家香港资本成立的合资企业,主要是做多门数字程控交换机。
大陆团队在最初开发出了五百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赚取极为丰厚的利润。
这个时候矛盾出现了,两家港资老板与华国这方的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两个港资老板要把利润分掉,大陆团队则坚持要把利润用来研发。
最终双方彻底翻脸,一拍两散。
大陆方的带头人和为贵带着自己的团队离去成立了中星维先通。
万峰想不到面前这个罗达盛就是当时中星半导体的两个港资股东之一。
“听说过,当时它们的五百门交换机可是红极一时,可惜呀,你们为什么不继续经营下去?”
“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吗,赚到钱当然要分掉了,还做什么研发,我们就是再做什么研发难道还能赶上人家老外?我觉得老外负责研发我们负责销售就挺好。”
这大概就是香港人被殖民一百多年后留下的后遗症,他们的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如洋人,当然不会去搞什么科研了。
“其实,罗先生,您错了,洋人一点都不比我们华人聪明,我们华国人一样能搞出伟大的科技的。”
罗达盛一阵冷笑:“那是你们大陆人没见过世面的认为,大陆的科技和洋人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遇到了一个极度崇洋媚外的人,这谈话还有什么进行下去的可能。
第201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