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陷世(远洋)-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志说:“您稍等,我和另外的同事商量一下再说吧。”
    贾明珠说:“好的,我等您。”
    德志立马拨通了尹懋的电话,他问:“什么事?”
    德志就把情况简单跟他说了说,他说:“我跟余哥商量一下啊。”
    尹懋挂了电话,德志看着旁边的树叶子发呆,心想,怎么回事?尹懋不是领导派来跟我学习的吗?他怎么老和余哥在一起呢,为了推卸责任,大小事都要跟余哥商量,这样多影响工作效率啊!
    尹懋比德志早来机构上班,足足有三年,不知道那三年是不是也是这样不紧不慢地走过来,拿机构的钱,办着不紧不慢的事?真是难以想象,领导不下基层,有多少事不懂啊!领导有多少决策是稀里糊涂啊!被尹懋这样的下属所左右,混日子混工资,打发时间,最后投资方不满意,村民也不满意。
    尹懋打电话,打了一声,又挂了,德志猜想,可能在节约电话费,让他打过去,德志就摁下了绿色键,电话那头响来“嘟——嘟”声,通了,只是不接。德志知道,如果订购彩铃,是要收费的,机主出钱,打电话给机主的欣赏音乐,在等待的同时,拨打机主电话的人在享受,机主肯定不会好死别人,就是不订购,因此电话那头出来的就是单调枯燥的“嘟嘟”声。
    尹懋在讨论订制彩铃的时候,说:“我们是基督徒,不喜欢世俗的音乐”。谁知道更深层的含义,就是不用出钱,美其名曰,有信仰,不要音乐,无论世俗还是高雅。德志就不信,听了世俗音乐会死人,不听世俗音乐就一定长寿!
    不一会儿,德志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声音,是余哥的声音,他说:“可以。两边的水池墙,也能起到支撑的作用,加上中间有水泥杆,可以加固。”
    德志道了谢,关了电话,对贾明珠说:“没问题,可以用水泥杆。顺便问一句,你们怎么还有水泥杆呢?”
    贾明珠说:“那谢谢了!”
    他就对水池上下忙着的村民说:“去抬水泥杆吧。将中间的模板也钉好。”
    村民起来,跟着贾明珠到公路上,用木棒和绳子将水泥杆抬起来,“哼哧哼哧”地喘着气,将其抬到水池边,然后将水泥杆沿着水池中间的洞,放了进去,将其直立,下去三个村民,将水泥杆扶正,在底下固定,贾明珠和另外的村民将上面固定,很顺利,也很平安地将水泥杆固定好,接着水池下边的村民上来,在水池上面进行作业,将模板补充完成,整个水池加盖的模板全部弄好,只等浇灌混泥土了。
    中午,贾明珠邀请德志到他家吃饭,德志本想拒绝,贾明珠说:“已经准备了,你不来,我们每天也都在我家吃。没什么好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德志就没有拒绝,他也清楚,贾明珠所谓的家常便饭,其实挺丰盛,他的妻子很讲究,做饭菜都比较干净。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德志在贾友牛家吃饭,一样的东西,吃着感觉就不一样。
    德志说:“好的,那就麻烦您了,实在不好意思啊!”
    贾明珠说:“可千万别这样说,您给我们援助那么多,那么大,我们感谢都来不及,何况在于一顿饭两顿饭的,您又不图我们什么,将来水池您也拿不走,还不是我们享福吗?”
    德志想想,他说的有理,难怪村民都投票选他当管委会主任呢!
    如果不是宫支书上面有关系,村支书可能就是贾明珠了,但是,贾明珠生性倔强,有比较耿直,俗话说的,有些二,但是他还是代表了一部分村民的利益,大家还是公投他任主任。这样说,耿直的人不适合当官,倒是像宫支书和贾次山这样的两面三刀的人,才适合玩政治,哪怕是在中国的最基层,也要玩出各种花样来。
    贾明珠在这点上,远远不如他们那般狡诈,这是耿直人最后的结果,不被重用,只被利用。利用完后,哪里凉快到哪里,一边呆着去,听候下次再用,或者永不叙用。
    中午,有火锅还有几样时令蔬菜,都比较新鲜。肉是腊肉,他们不喜欢吃新鲜肉,嫌有一股腥味,不好吃。吃惯了腊肉,新肉就靠边。城里人爱吃新鲜肉,不爱吃腊肉,咸了,或者担心。专家说了,腊肉不能常年吃,否则容易得癌症。看了电视报刊杂志的人,受到影响,并且宣传,结果,给卖肉的造了声势,他们太喜欢专家了。
    德志观察到,这里的村民大都不爱那些专家在电视上的讲话,了不起在电视连续剧的中间,插播了电视广告,有些明星代言,或者有些假专家胡说八道,此时也没几个人老老实实守在电视机前收看他们胡诌,而是趁此机会上厕所,或者喂猪,或者做其他的杂事。
    说到报纸、杂志和书一类的,几乎没有,即便订了杂志和报纸,哪个邮递员愿意送呢?山大人稀,行走不便,坐车要出钱,开车要买油,油价居高不下,没有人学雷锋,有,那是在城里,山里很少有。德志说的,是那些送报纸杂志的雷锋。
    说到书,小城县城里才有一家老掉牙的新华书店,移民县城里开了一家商铺又一家商铺,卖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书店。老百姓到城里,也是买衣服买吃的,买书的几乎没有,有的,是那些学生,老师要求买的,或者学生自愿买的,这些学生成了书的消费队伍。至于村民,读书等于开玩笑。
    村里也有带有文字的东西,那是村里被要求订的党报党刊,其实,那些书报,在村支书家堆成了山,宫支书从来不看,期盼收破烂的来,全部卖掉。但是宫支书很懂政策,每次开会,都讲得头头是道,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每天半夜里爬起来读,其实,他记性好,看就行了。至于报纸和书籍,他自称人老眼花,看不清字,谁也拿他没办法。
    贾明珠他们喝白酒,问德志喝什么,德志说:“喝白酒能做事吗?”
    他们说:“喝白酒能做事,不喝才没劲儿。”
    德志说:“我不能喝白酒,那来点啤酒陪你们喝吧。”
    贾明珠说:“好,爽快,应该这样。在当官的面前作假,在我们老百姓面前就不必了。”
    德志问:“我作假了吗?”
    贾明珠说:“有些时候不得不做,我知道。”
    德志笑着说:“你不在官场上混,真是委屈了你,人才啊!”
    贾明珠说:“我才不要进入官场呢。很简单,我朝里没有人,没有人提拔,也没有人保护。当官不贪,还叫官吗?谁愿意去当官?”
    德志说:“您的意思是,所有当官的都是贪官了?”
    贾明珠说:“没有不贪的。看贪多贪少了。”
    德志说:“这个倒是新鲜,您怎么知道的。”
    贾明珠说:“我会看啊。越是外表像官的,越是会装的,越有钱,那些钱十分有九分半都是不干净的。”
    德志说:“怎么见得呢?”
    贾明珠说:“你还太嫩啊。我都快死的人了,还会骗您啊。”
    德志说:“谢谢指点。我也当不了官,有时候还幻想,将来会被领导提拔,但,现在看希望渺茫啊。领导提拔的都是有关系的,或者是裙带关系,或者那些会巴结领导的小人。”
    贾明珠说:“是啊,你会越来越体会深刻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这个国家很大,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我们这个宫家梁子和贾家坡,就是一个小社会,很多事情和大社会和国家都差不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肮脏的交易。人的心、人的本性都是不善的。”
    德志说:“喝酒!”
    德志举起杯来,向各位敬酒,算是还了礼,免得人家背后议论说他不讲礼貌。
    贾明珠说:“您还好。把人家的捐款用到了实处,没有贪污和挪用。刚才您问的问题,水泥杆怎么还有是吧?”
    德志说:“是啊。怎么没用完呢?”
    贾明珠说:“水泥杆是农村电网改造时拉进村里的。当时的口号是‘消灭煤油灯’,我们村在改造范围之内。村委会就组织我们帮助更换电线杆。村里多要了一些,都堆在公路边上。但是,7、8、9组还有很多家庭没有更换,高山上没有劳动力,不能走车,电线杆就堆放在公路边很多年。”
    德志问:“那村里为什么不组织他们来抬呢?”
    贾明珠说:“谁愿意?这种事吃力不讨好,又没有油水可捞,电线杆又不能用来建房子,只是牵线用的。”
    德志说:“那也是。山上的农户在用什么呢?”
    贾明珠说:“木杆子。”
    德志说:“难怪山上有那么多木杆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这事就这样算了吗?”
    贾明珠说:“不算,怎么办?还能把村里几个干部吃了不成。他们对上头汇报说,‘全部更换完毕,全村没有一根木电线杆子’。”
    德志问:“怎么没有村民投诉?”
    贾明珠说:“没用,投诉信最后会原封不动地回到宫支书手里,不是没有先例。谁想出头,就先打谁。宫支书整材料,把人给整的死。‘特殊时期’中,他可是生死判官,凭着一支笔来定生死,即便不死,也会被整疯,谁敢惹他?!”
    德志说:“谢谢您向我解释。”
    贾明珠说:“这电线杆子,已经验收了的,又不要钱,我们用它是经过宫支书批准了的。放在公路边,也没人要,小偷看都不看一眼,太高了,没什么用处。”
    德志说:“很好啊!智慧从群众中来。”
    贾明珠说:“这水池加盖关乎我们切身利益,要不然,也没有几个积极的。到浇灌混凝土的时候,我只要通知他们,他们极少有不愿意来的。”
    德志吃完饭,知道他们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德志问:“那么,你们什么时候开始浇灌混凝土呢?”
    贾明珠说:“明天吧。下午我去通知各受益户,一组的村民,只要想从大水池受益的,都必须到。”
    德志说:“那我回去了,需要开会的时候通知我。”
    贾明珠说:“好的。”
    德志回到自己的住房,喝了啤酒,肚子有些胀,去了厕所,回来后开始整理工作笔记,然后补写了这两天的日记。
    天气还是热,他躺在床上,吹着小电扇,这两天太疲劳了,很快,他就沉沉地睡熟了。
    德志被过去的一辆大卡车的马达的轰鸣声惊醒,他睁开眼,想到刚才做的梦,清晰可以回忆。
    他梦到自己坐在江城的办公室里,其他人都拿着票据请他签字,德志一一问明白,这些票据的来历和用途,然后拿起大笔,在上面潇洒地签了自己的大名。
    有的同事不太老实,德志就开始训斥他们,指出他们的错误,尤其是对齐老师,对她进行严肃的批评,说她不该让他的外甥女来到这个机构上班,为了她,芭比娃娃,将来有个好的前途,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劝其离开本机构,找一个更好的机构,以谋取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
    训斥余哥,说他:排斥异己,没有原则,在男女关系上暧昧,欺上瞒下,应当予以开除。
    刚准备写辞退通知单的时候,大卡车将德志吵醒,德志回想,自己都笑了。
    一般来说,梦是反的,德志这一生永远不会坐到那个位置,也没有管理的才能和魄力,不如安分守己,不做当官梦,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做到精致,让人无可挑剔。让别人都满意。然后,自己的学习要坚持,要有成效,不浪费时间,不追求政治理想。
    梦醒时分,往往是清楚的。可贵的是,如能坚持最好,争取在将来,做得更优秀。
    正在洗脸的时候,德志接到宫支书打来的电话,他是用座机打来的,这个费用村里给报销,但要有正式的电信局开具的发票。其实,不必报销,贾新意也能“孝敬”他一笔钱,足够支付电话费,包括手机费,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掩人耳目罢了。
    宫支书用座机打电话给德志说:“贾明珠明天要浇灌水池加盖的混凝土,已经通知各有关村民。他一时找不到姚先生的电话号码,就委托我来告诉您,怕您操心。”
    德志说:“谢谢宫支书,请代我谢谢他,如果他还打电话给你,你就转告我的谢意。”
    宫支书说:“姚先生太讲礼貌了。好的,我会通知他的。”
    德志挂了电话,心想,明天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但是,一直没看到砂石在哪里,只有水泥码了一堆在那儿。
    德志打电话给宫支书,他想宫支书肯定还在电话附近,就拨他的座机,果然,电话那头有人接听,是个老妇,问:“您找谁?”
    德志说:“我是基金会的小姚,找宫支书”
    电话听筒里传来:“老宫,快,姚先生的电话,找你的。”
    !

第150章 停电众怒
 
    德志听到她这种亲昵的称呼,心想,不愧为支书的太太,就像电影里放的,宋美龄称呼蒋介石为达令一样,这种称呼,足以保持爱情的年轻了。
    德志听到电话那边“您好——”后说:“宫支书,您的太太真好,学香港人台湾人了,喊‘老公啊’!”
    宫支书说:“姚先生真会开玩笑,我姓宫啊,她喊我‘老宫’喊了四十多年了。不是今天才开始喊的。”
    德志说:“是这样,我说呢,您算是有福之人,和您关系好一点的妇女都可以喊您‘老公’,您做妇女工作的条件得天独厚啊。”
    宫支书说:“那是年轻时候的事,人家喊我老宫,我还不满意,都把我叫老了,现在倒好,不是老宫也是老公了。哦,对了,您有事吗?”
    德志说:“我突然想到,明天浇灌没有砂石,怎么办?”
    宫支书说:“我让我侄儿去沿渡河拉砂石,来得及。”
    德志上次去过传说中的沿渡河,非常美,那里的河床上铺的满地都是砂石,闪闪发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是担心时间不够。
    德志想到这里,追问道:“时间来得及吗?”
    宫支书说:“我等一会儿就和他打电话,让他一大早先送一车过来,每车60元钱,让商店里的老弟负责计数。等人来了,开始搅拌混凝土,然后,一边拉砂石一边浇灌,估计一天时间能做完。”
    德志想,好么,好事都让你们占全了,监督的和做活的是一家,这样做不太合适,可是,在村里,宫支书说一不二,明知道不能拿他怎么样的。
    德志挂了电话,还有时间,就看看专业书,看怎么样,马上要考试了,该念的书还没有念,该记的知识点还没开始记,不知道这次考试能否过关。
    有一门课程是,非常难考。
    德志在谈恋爱前,已经参加过两次考试,这一门课程没及格,需要再次参加考试;在恋爱期间,参加过两次考试,这一门课程还是没及格,扔需要再次参加考试,否则就不能毕业;结婚时,耽误了一次考试,这一门课程又算泡了汤,需要再考;等到孩子都生下来了,还需要再次参加这门课程的考试,不想考也可以,那就不能毕业,真是让人愁闷死了。
    但是,德志没有放弃,他相信一定会考过去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需要付出代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恐怕是比较明智的作法,像鲁迅先生学习,只要付出,方向对头,就不怕路远,至于技巧,学习需要技巧,但是,根本问题还是需要记得知识。
    据说,爱因斯坦只用了大脑的百分之一的部分,就很了不得,许多人的大脑都没有得到动用,大部分都浪费了。学习一旦上了瘾,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别人说闲话了。就像那些喝咖啡上瘾的人,哪怕再苦,也觉得必须要喝,否则身体就会无力,精神就会颓废,没有振作的精神,做什么都无趣儿。
    德志爱学习,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好方法,机构刘小姐也支持他学习。目前,在机构里坚持学习的只有德志,其他人也在学,不过,学的是关系学。天天琢磨怎样搞好领导关系,拍马屁,有的甚至成了马屁精,专门挠痒痒,领导的痒处被他们一挠,很舒服。领导一高兴,就会喊“赏”,这些小丑,就赶紧过去领赏,欢天喜地的,丝毫不觉得丑,反而引以为荣。并且在没有得到奖赏的人面前炫耀,非常得意,尾巴都翘上了天。
    德志明知道,学习不会得到特别的对待,领导害怕下属懂得多,水平高,担心管理不好下属,就不鼓励下属去学习。嘴上的鼓励,让德志抓住了,得到的好处就是,容许在考试的时候回去参加考试,这样,德志就感到比其他同事稍微占优势了,心里多少得了点安慰。
    晚上,德志弄了点面条吃。
    在宫支书的老弟的小店里买了一把面,看起来挺黑,再没有其它的面条可以挑选,他老弟说是本地的面,新鲜。德志不喜欢吃方便面。
    不爱吃方便面是始于上高中的时候。
    德志在学校上晚自习,下午放学后,一般不回家,就在学校里吃点东西,吃完之后,接着上晚自习。
    一般情况下,吃方便面。
    学校里有一家小商店,里面有开水供应,在店里买面的,免费提供开水。可惜的是,德志运气不好,每次给的开水都是温水,不知道店家是怕烧煤还是用电,亦或是开水放忘记了,竟成了温水,还浑然不知觉,德志几乎每次都是用温水泡面,印象太深,可想而知,温水泡的方便面要多难吃就有多难吃,每次吃完,德志就有一种想呕吐的感觉,胃里非常不舒服。
    好在人年轻,扛得住,勉强过了那段日子,但是,记忆中受到的伤,会在不经意的时候重现在脑海中。每每想到那一幕,或者闻到别人泡面,德志就觉得胃里不舒服。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德志一点都不羡慕,反而想退避三舍,远远地走开。这种吃面的情形,却总在公众场合遇到。比如,在火车上,那狭小的空间,几乎有一半人都是吃方便面,在那里,德志就无法可逃,只有硬着头皮,忍住恶心的味道,或者到卫生间或者吸烟处透透气,否则真的要憋坏了。
    归州是山区,狭长地带,南北文化和习俗都有点,靠北边的爱吃面,靠南边的爱吃米,但是,北边的面的确长得黑,可能和气候、日照以及温度或者土壤都有关,他们努力种出来的麦子,磨出的面竟然很黑,这让德志没想到。自己生的孩子不嫌丑,这里的人习惯了吃黑面,大多数家庭的面都是这个颜色,见怪不怪,祖祖辈辈都吃,挺好的。
    德志对生活要求不高,人家能吃,他也能吃。好在门口一个土包,有一些韭菜在那里长着,割了,择了,用来下面条,挺好的。这种一个人的生活,让德志很放松,感到很自由,吃点素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一种德志想要的生活。
    吃完饭,洗碗,然后再复习看书,写点字,听听收音机,读读,一天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临睡前,和妻子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母子都好,然后,德志简单做了个短短的祷告,就上床,熄灯睡觉。
    天蒙蒙亮的时候,贾友牛在外敲门,德志起床,他揉着惺忪的眼睛,看着贾友牛问:“什么事?这么早啊!”
    贾友牛说:“今天倒盖子,我在喊他们上工。”
    德志说:“我知道啊。没必要这么早吧?!”
    贾友牛说:“要早啊,早了凉快,等太阳出来,大家很热,都懒得做了。再说,这大小是个事儿,早点做完,早安心,要不心里老惦记着,我家也有个小娃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给我姑娘有个交代,让他们在外打工放心,把盖子做了才好。”
    德志说:“好啊。您去忙吧。我洗漱完后,弄点饭吃,就去工地。”
    贾友牛说:“好的,您不知道啊,现在的人可会偷懒了。自己的事天不亮就做,公家的事没几个积极去做的。现在又不能随便组织劳力做集体的事,弄不好,就有人举报。村里得向上面解释半天,还不能让他们信服。我只能积极动员他们去做了。能动员几个就动员几个。”
    德志说:“我知道,您去忙吧。”
    贾友牛答应了一声之后,就急匆匆地走了。
    德志穿上衣服,洗漱、上厕所,做饭,吃饭然后洗碗,看了一会儿书,就走到工地。
    果然,有一堆砂石料堆在公路边,上面还是湿漉漉的,有水顺着公路往下流去。宫支书已经安排他侄儿做了这事,看来还是比较守信的。
    这样的集体作业,需要一环套一环,少了中间任何一环,都会掉链子,都会有问题。这个统筹安排,表面上是由贾明珠在做,实际上是宫支书在操作。在整体布局和协调工作上,贾明珠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更关键的因素是,宫支书有实权,贾明珠没有,村民在嘴上说拥戴贾明珠,但心里还是惧怕宫支书,最后拍板指挥的是宫支书,贾明珠最大的作用是执行决定。
    这个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
    人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来了之后,站在那里不知道干什么好。贾明珠带着做模板的村民,检查铺的钢筋,是否有遗漏的,对这些已经到了的村民,他没做安排,一直到宫支书来了之后,情况才发生改变。
    宫支书说:“大家都来了。吃早饭没有?”
    大家差不多都吃了,宫支书这是在明知故问。很清楚,今天浇灌混凝土,早晨不管饭,中午也难说,现在天长夜短,不吃饭怎么能行?又是干重活,又要持续不断地干,天热,水泥很快就会干,如果真的动起来,就像机器一样,不能停的。
    只要经常干活儿的人,都很清楚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不会傻乎乎地等主人家管饭的。
    在农村,给房子上顶,是很隆重的事情,要放鞭炮庆贺的,这里就免了,是集体的事,集体是主人,放鞭炮为谁庆祝呢?但是,犹豫习惯的力量强大,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还是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但是贾明珠没有安排,大家只有玩了。虽然听到宫支书假惺惺的问候,但这种礼貌的方式还是被大家所接受了。
    宫支书的礼貌外交取得了大家的好感,接下来就是宫支书的命令了。他将队伍分成小组。妇女负责搅拌混凝土,男的负责搬运,另外的男的负责使用振动棒,平整混凝土,这样分工的好处,是有序不乱,大家没意见,犯不着跟女人去做轻省点的活儿,况且,一件事长时间去做,也会累的。
    在太阳升起来后,水池盖子已经做好了一半,大家积极性很高,找回了过去大集体劳动齐心协力的感觉,只是少了红旗和喇叭的声音,伴随的是公路上的汽车鸣笛声和振动棒的轰鸣声。
    一切都进行得有条有理,很是顺利的时候,振动棒突然成了哑巴。操作的村民,仔细检查,也没有发现故障。正在不解间,宫支书下来说:“振动棒没坏,是停电了。”
    “停电了?那怎么办?”贾明珠问道。
    “还是要做,要不然前功尽弃。”宫支书说。
    “这供电局也是的,这可是国际项目,做不好的话,影响多不好。还是要想办法送电啊。”贾明珠说。
    “我联系一下再说。”宫支书说道。
    德志听到宫支书在给乡长打电话,“停电怎么不提前通知啊?”
    “怎么回事啊?”
    “我们村里在做国际项目,是香港慈善基金会的帮我们村搞饮水解困,正在浇灌混凝土,这天又热,水泥很快就干了,这损失谁赔?这责任谁负?”
    “好了,好了,算了!”
    宫支书关了电话,怒气冲冲,村民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对供电局的作法很不满意。
    宫支书说:“乡长也没接到通知,是供电局今天检修线路。有些树木太茂密了,需要砍伐,要不然,遇到雷雨天气,容易出事故。他们工人正在忙这事。也是,夏天正是树木疯长的时候,他们早在干什么?”
    贾明珠说:“我儿子的同学在供电局,要不然问问他,看能不能供电?”
    德志说:“您可以试一试,没有振动棒,施工很艰难,效果也不好。”
    宫支书说:“不用了,这条线路牵扯了很多地方,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找人,我们直接找县委书记,看能不能行,找供电局恐怕还不起作用。”
    有妇女说:“老宫说的没错,可以问一问,那县委书记的秘书还是我们村里的呢,这点面子应该给吧。”
    又有妇女说:“是人家秀的老公,怎么是你老公,你被臭美了!”
    女人群里发出了一阵笑声。
    钱钟书说的很有道理,“鸡鸭多的地方,粪多;女人多的地方,笑多。”
    大家借此可以舒缓一下刚才的紧张和忙碌,借停电的机会,好好休息休息。
    宫支书说:“我是所有女人的老公。”
    女人说:“您若是我们的老公,秀怎么办?一张床睡得下吗?”
    宫支书说:“看您说的,怎么睡不下,睡不下的话,睡地上。”
    女人说:“姐妹们睡床上,您大老爷们睡地上,对不对呀,姐妹们?”
    女人们齐声嚷道:“对——!”
    宫支书说:“我才不睡呢!”
    女人说:“不睡?又不是没睡过。在人家那喝多了酒,秀到处找,原来您在坑里睡着了,是不是呀?”
    宫支书说:“是啊。不过,好汉不提当年勇了。”
    女人说:“你好好汉呢?你有多勇啊!喝酒勇还差不多。小心你家秀不要你了。”
    宫支书说:“她都半老徐娘了,谁要?难道说还有年轻的后生要她吗?”
    女人说:“那也说不定。灯一拉,还不是一样吗?”
    女人群里又发出一阵哄笑。
    宫支书走了,他去水池那里看看。村民正在平整刚才振动后的部分。
    混凝土经过振动棒的振动,表面上起了一层水泥浆,经过抿子一抿,发亮,好看,这就算成功了。等大概半小时,就可以覆盖上草帘,避免太阳的曝晒,让其内部慢慢凝结,等水分挥发完了,在24小时之内,就告凝固,第二天再洒水进行养护,每天都要做,连做半个月,不用再浇水,等到20天后,就可以拆模,水池盖子就告竣工。
    因为停电,剩余的部分,振动棒就不能工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平时不用电的时候,供电非常及时,偏偏今天要用电的时候,却没了电。
    按照以往的惯例,供电局拉闸停电是不事先通知的,山大人稀,人们投诉,也没有门道。等到亲自找到供电局,往返一次,花费不菲不说,难有为民请命的人,反正大家都没电,又不是跟我过不去。大家都在等。
    有些用电大户,不用电就会影响生意的情况下,也不愿去归州城找供电局理论,等去了,说不定人家下了班,或者在去的路上或者回来的路上,人家又送了电,你没有证据投诉。
    就这样,供电局成了老大,大家都沉默,任由其送电或停电,送也不通知,停也不通知,限电也不通知,大家都蒙在鼓里,有就用,没有就不用。
    可是,今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