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陷世(远洋)-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般的小警察是不敢马虎的。
想象中的分部应该是一幢大楼,实际到了现场一看,就傻了眼,原来只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这里竟然是分部办公室,连阳直的办公室的一半都没有。好歹阳直那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样样俱全。这里完全像是大奶奶的房,不如偏房或者二奶的房间漂亮。
大家进去参观一下,德志发现他们所定的目标很宏大,就是服务全国,但目前来看,离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内地想要有大的发展,非常困难,要想在内地做强做大,必须依托香港。让更多的人脱贫,是所有ngo的目标。
中午他们请吃饭。不错,很丰盛的午餐。
下午,德志宋浪返回基地。
次日,德志跟随郎医生下乡,看看乡村医生跟进的婴孩护理项目的进展。同样,德志在车上睡着了。等醒来后,车已经到了村里。大家下了车,进入一家刚满月的宝宝家里,乡村医生拿出随身带着的称,将孩子称重并做了记录,交代宝宝的母亲要注意的事项。
到了另一个村庄,是欠债的农户。基金会有一个项目,是小额借贷的,有些农户经营不善,或者天灾,或者认为基金会面善好欺,就故意赖账不还了。没办法,杨志勇和尤清仁他们经常开着吉普下乡讨债。无功而返的居多。实在没办法,拉走苞谷抵债的也有不少,虽说有些残酷,他们说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第二个礼拜,由宋浪来讲课。他会画画,通过这种方式讲课,更容易懂。他讲的都是在黄石的综合项目,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看来,他并不在项目上用心钻研。会后,德志和宋浪被邀请进入到郎医生夫妻家里。郎医生家有三个儿子,都在中国出生,但拿的是美国的津贴。因为孩子是美国人。郎医生家里有电子琴,偶尔弹一弹,孩子们玩一玩。孩子们都说美语,不会用中文交流,现在正在基金会办的学校里学习汉语。郎医生会烤面包,家里有一台烤面包机,每天的饮食都离不开面包,否则,就像没吃饭一样。
郎夫人会教孩子们做饼干,做出各种造型的饼干,孩子们动手能力很强,这和中国孩子的依赖性有着天壤之别。郎夫人一边教孩子们做饼干,一边和德志谈,有没有人愿意到西部教书的志愿者?基金会资助的学校急需老师,但是就是找不到老师,荆楚如果有,可以去试试。
午餐在郎医生家吃的,很简单,但很好吃,中西结合,营养丰富。
感恩节到了。大原、阳直和平远等项目点的工作人员都集中到阳直,包了一间餐厅,自己准备火鸡等西餐,在那里庆祝美国的感恩节。实际上是自助餐的形式,大家吃得都很开心。特别是孩子们,大多数都是基金会学校的学生,也是工作人员的在中国的子女,老外居多,在这里过感恩节,和在美国过是一样的。大原大超市里卖的东西都还全面。不像以前,要买火鸡,大原没有,只有托朋友从京都买,然后空运到大原,挺麻烦的。
德志和宋浪在走之前去参观的图书送下乡的项目,通过面包车,将图书送到孩子们手中,再把孩子们看过的书收回来,给其他学校的孩子们看,借此来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德志看到孩子们都喜欢看书,心想,要说成功的项目,这也算其中一个吧。
说实话,村里的条件真的很差,教室里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室内的烟囱,铁皮锈开了,冒烟,呛人,教室里让人呆一会儿都难受,不知道孩子们怎么呆得住?孩子争先恐后地拿了书,回到座位上立马看起来,他们知道,只有流动图书室到学校的那一刻,孩子们最自由,最开心,最释放。老师此时也不怎么管孩子了,明智的很。
从学校回来,德志和宋浪就要结束这次大原阳直的学习。晚上,种猪基地特地买了大草鱼,知道来自南方的德志和宋浪喜欢吃鱼和米饭,就做了准备。但不会做,宋浪请缨,掌勺做了一顿美味的晚餐。
临走,烧锅炉的王师傅竟然从家里拿来了一袋葵花籽送给德志,不知道德志哪里讨得了他的喜欢。德志推却不掉,只得收下了。
次日一早,尤清仁早早地安排他舅舅开车来接,直接送德志和宋浪去大原火车站。尤清仁将二人送上车,等到喇叭催促送亲友的下车时他才走,在这人情往来上,尤清仁确实做得不错。
列车缓缓开动,德志心里渴望车开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他希望早日到家。德志就这么点出息,想到这,他不由得笑了。
第084章 花籽命运
德志和宋浪从不同的地方到太原,但回江城却是一路。临走时王师傅送了一袋葵花籽,推辞不掉,只好收下。在阳曲德志没发现什么特产,加上德志也没什么钱,工资低,钱花多了,家里人吃喝怎么办,一切都得节约点过。
有一次,德志和宋浪上集市上去,看到卖苹果的,宋浪不要,德志要了,10元钱一袋,还不少,挺划算的,后来,德志将苹果带回基地,发给宋浪还有另外一些人吃,其中就包括王师傅,没想到他们绝大部分都不吃,因为他们那里的苹果太多了,简直就像白菜萝卜一样,最寻常不过的东西,每家每户都有很多。但是,德志诚挚地请大家吃,还是感动了一些人,其中就包括王师傅,所以,他想办法给德志一袋葵花籽,以表感激。
更重要的是,王师傅感到自己是一个人了,不是奴隶,也不是下贱,只配烧锅炉,而是堂堂正正的人,这一点,从德志宋浪来到基地之后,王师傅才有这个感觉。在他们来之前,王师傅是基地最被人瞧不起的人。
在世人看为最没用的人恰恰是对基地贡献最大的人。基地在建立初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要么是太远,要么是地主漫天要价,要么是不愿出租。正着急的时候,当地教会向信徒通报了此事,请大家代祷。王师傅是基督徒,听说了此事,就自愿提供他的承包地,建立种猪场,负责基建的是尤清仁。
尤清仁看场,当时堆放的材料有很多,周围都是村庄,不放心,就安排尤清仁驻地看管材料。尤清仁搭了了帐篷,睡在场地,白天监督施工,晚上工人都回去了,施工队是本地的,家住得不远。白天还好,人多热闹,一到晚上,就很寂寞,尤清仁实在忍不住,就打电话约了女朋友来住,于是,一男一女就在帐篷里经常颠鸾倒凤,乐此不疲。
尤清仁最看不起王师傅,总是让他打扫卫生,王师傅有苦难言。尤清仁和他女朋友的脏东西,都让王师傅收拾,不觉让人感到恶心。开始的时候,王师傅凭着爱心饶恕了他,但后来尤清仁把忍让当成懦弱,反而肆无忌惮了。王师傅一气之下,就不在工地做,回家种地去了。
杨志勇听说此事,又登门致歉,请王师傅到工地做事,并且勒令尤清仁也登门赔罪,王师傅还是不行,不愿意回工地。没办法,只有请荷兰人出面了。
荷兰人雷鸣登门,王师傅才缓过劲儿来,答应去工地了,但有一个条件,绝不再做打扫卫生的活儿了。雷鸣听了事情经过,决定不能让家属到工地,要一心将基地建好。要亲热到别处去,怎么能在猪场做呢?
后来,王师傅到底还是没有做卫生工作,只是管管猪圈,烧烧锅炉,打扫卫生的活儿另外请了一位住在附近村庄的村民来做,每月给她开点工资。
基地的房子建好之后,引进了公猪和母猪,开始是自然交配,后来才统一成人工授精。尤清仁虽说在基建的时候,不带女友同住,但后来还是破了戒,他利用他在基地值班的机会,又约了他女友送货上门,好好过过瘾。这下子可好,猪圈里公猪母猪交配,猪圈外是尤清仁和他女友交合,都不耽误,似乎这样下去挺好的。
可惜,后果总是来得太迟。知道德志和宋浪学习了给母猪接生,德志才明白过来,只有认真负责才会获得更多的猪宝宝。
德志听说猪要生了,就被通知到母猪舍里守候。宋浪嫌脏,不去。德志看到母猪静静地躺在地上,半天都没动静。再等,还是啥都没有。再等,再等,德志准备走了,才发现从母猪屁股下出来一些水,接着滑出一只小白猪来,德志赶紧配合尤清仁拿剪刀剪断脐带,用线绑扎,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了之后,将小猪放入保温箱,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再等,等第四只的时候,还是漫长的等待,母猪有时候还轻轻哼两声,可能已经产过了猪仔,有经验了,不爱声张。
再等了一会儿,第四只猪仔出来了。将猪仔都清洗放入箱内,等了约半小时,再也没有了。尤清仁说:“这次怎么这么少?”
其实,他心里最清楚,这叫明知故问。
如果尤清仁把心思从他女朋友那用十分之一用在母猪身上,就不是这么个结果。将记录卡在开会时宣读时,大家都感到很遗憾,对外说是种猪基地,连农户家的母猪生的四分之一都达不到,养猪户的母猪一般每次都能生16只以上。
尤清仁对待农业和养殖好像兴趣都不大,倒是对女人和当官感兴趣,没准儿基地就是他的跳板,将来翅膀硬了好从这里飞走。从那天,即尤清仁打电话让他舅舅来送德志和宋浪开始,德志就看出了尤清仁的野心。不过也好,尤清仁不在基地做,也许对基地更好。
在火车上,德志和宋浪没有买什么吃的,尤清仁送的东西都不少,一路上是吃不完的了。车到石家市,再经过正州,再到信阴市。过了信阴后,进入荆楚省境内,德志眼睛一亮,看到了久违的绿色了,真的清爽极了。北方的冬天显得毫无生机,到处都静悄悄的,惟有白雪是最好的装扮,到了荆楚,德志生长的地方,就感到特别地亲。
车到了江城,德志和宋浪下车,出了火车站,就打车往宿舍方向走。刚好齐老师和刘小姐都在办公室,德志和宋浪向两位领导汇报了学习的情况,然后,德志拿出葵花籽给领导,齐老师说:“山西的葵花籽不知道好不好吃。她抓起一把,磕了两个,嘴里说::“嗯,还行。那就留下吧,给大家留着,等闲的时候再磕。”
德志本来都不想要那瓜籽,说实话,那瓜籽并不饱满,也不好吃,领导说好吃,可能口味儿不同。刘小姐不吃,也不评价,只是笑了笑。
刘小姐问:“你们在太原学习期间,没打架吧?”
宋浪说:“没有。”
德志说:“以前和宋浪只是开会才说得到话,通过这二十几天的学习,我们的关系比较融洽。”
德志心想,这不是融洽是什么?宋浪一天到晚都爱睡觉,哪有时间和德志玩呢。再说,德志也有忙不完的事,比如摘抄养猪知识,写文章,在临走时,交给了郎夫人的学习心得以及建议,厚厚一本,郎夫人很是热情地接受了,并且让工作人员学习。宋浪看了建议书,觉得有些不合适,就没有了具体的改正意见。弄得德志干脆不改,管他呢,看与不看,都是那回事,只当在电脑里练习打字了。
果然,德志将学习心得给了齐老师之后,她就顺手放在桌子上。看都没看。刘小姐还拿起来看一会儿,她说:“不错,等下次开会时,让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习。”
德志和宋浪晚上被邀请到外面吃饭。这一回,破天荒地,齐老师没有让他的儿子来赴宴。而是让她的内侄女来吃。
在吃饭的时候,德志被问道和家人关系如何时,德志说:“婆媳关系不太好,自己和老婆之间为家庭琐事还发生正常的。”
齐老师说:“吵架是正常,憋在心里反而不好,有话直说,及时沟通,只要夫妻关系搞好了,婆媳矛盾就容易解决。”
德志说:“是啊。婆媳关系搞好了,我在外工作也安心些。”
齐老师说:“不错。夫妻要在一起,否则就容易出问题。我和我老公在大学里认识的。当时学校经常举办一些外出游玩的活动。我们就在一个组,在火车上,不知怎么就看上了我,他就开始追求我,想办法和我接触,讨好我。我看他还不赖,英文又好,就答应嫁给他。结婚之后,我尽量处理好婆媳关系,我不太懂礼仪和风俗,也闹出不少笑话。但我婆婆一直还不错,总在处处维护我。我也想办法孝敬我婆婆。这样,我的老公才更爱我。”
德志点头称是,不知道齐老师哪根神经不对头,竟然讲起了她的浪漫史来,这真是现身说法啊。刘小姐始终不插嘴,任凭齐老师讲历史。德志和宋浪,还有她侄女,都当听众,认真听讲。
说老实话,在两个大龄女青年面前谈她自己的恋爱婚姻,就是一种炫耀,会让单身女性感到很不自在的。不知道齐老师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德志观察到两位女士已经有些如坐针毡了。
第二天,德志和宋浪各回各家,等一个星期后再来江城。
德志回到家,看到久别的妻子,妻子的肚子已经撅起老高,算算日子,快到临产期了。想抱一抱妻子,已经不能了。还在妻子身材高挑,不像有些孕妇那样看起来笨拙得如企鹅。
晚上,德志想做。他妻子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想要,真不要命了。”德志想想,也是,憋一憋吧,这么长的时间都憋过来了,还在这两天吗?没想到,妻子笑了,妻子是学医的,她说:“来嘛。”
德志一愣,他妻子又说:“来嘛,你不是想要吗?真是馋猫。”
德志疑惑道:“真的吗?”
妻子说:“骗你干啥?轻点啊,插进去,不要太大的动作了,我知道你很憋,放出来就好了,压力会减轻的。”
德志如鱼得水,领了圣旨一般,高兴得身体都像飘在云彩里。完事之后,德志已经瘫软成一团,再也懒得动弹。他妻子轻轻地喊他:“来,来,老公。”德志疲惫得不行,闭了眼睛直摇头。德志以为妻子还想要,而自己的确不能了。正在迷迷瞪瞪之时,德志媳妇猛地喊道:“姚德志,你给我起来!”德志吓得从床上腾地坐了起来。
!
第085章 初当爸爸
德志听到这声河东狮吼,连忙坐起,一脸惊秫的表情,不知道他夫人要发什么脾气,德志妻子看了,“噗嗤”一声笑了,她说:“看你如临大敌的样子,难道我是母老虎不成?”
德志见情况有变,赔笑道:“怎么了,有什么指示?”
他妻子说:“来听听孩子,他在听我们说话呢,还在鼓掌叫好哦。”
德志看了他妻子满脸幸福状,就紧贴在他妻子的肚皮听起来,果然,肚子里有动静,小家伙在推着妈妈的肚皮呢,看来,他要着急来到这个世界上啊!
小家伙要来到世间了,家里即将添上一丁,真是好的无比的事情啊。他想到,孩子要来,准备好迎接他了吗?德志问他妻子:“孩子即将出生,他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他妻子说:“早都准备好了,不用你交代,这是天下做母亲的本性,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准备好的。就是你不说,我不知道,咱爸咱妈都会交代的,他们比我们还要着急呢。”
德志心里没数儿,是真的,这些事情不用操心,自己的妈妈和岳母都会操心,越到临产期,越是问的频繁,并且还张罗着找左邻右舍要一些不用的婴儿衣物,说是压邪气,谁知道呢?德志不信那些,是迷信,但有了东西总是事实,临到出生时不用慌张。
德志听了一会儿,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马上就要诞生一条新生命了,真是让人感到兴奋和激动的事情啊。将来孩子长得像谁呢?听话不听话,是男孩还是女孩呢?德志和他妻子聊着这些话题,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第二天是礼拜天,德志和他妻子到教堂去做礼拜。他妻子不信主,德志邀请他去,没想到这一次他妻子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他很高兴。到了教堂,礼拜已经开始,唱诗班献唱已经结束,牧师站在台上讲道。她已经讲到第二个标题,德志没有听清楚,等到要翻圣经的时候,已经听不到了哪一章哪一节,又不好意思去问,怕影响了别人,只好让笔记本空着。
妻子到了教堂就很烦躁,总想离开。教堂人有很多,可是认真听道的没几个,大多数是上厕所、倒水、聊天、在里面随意走动,乱糟糟的,牧师几次停下来,强调纪律,一点用都没有。讲道结束,唱诗班又献唱,牧师祝福还没完,就有人离开,看着这些情形,真让人怀疑是否是在庄严肃穆神圣的教堂,很容易让人想到菜市场。
随着外出的人流,德志和妻子也出了教堂,有些教友德志还认识,他们也认识德志,只是这些年德志在山区扶贫,没有多少见面的机会,大家都渐行渐远了,平时也很少联系,各忙各的,以前的记忆在逐渐褪色,直到完全没有。
德志和他妻子离开教堂,德志突然想到要去给妻子做个产前检查。不知道是不是上帝要他这么做的,反正有了这个强烈的想法。于是就跟他妻子说:“我想,为了孩子,我建议你去医院做个检查。”
没想到妻子又很爽快地答应了。
德志很得意,怎么妻子这么懂事了啊?是不是要生产的女人依赖心越来越强,凡事都听丈夫的啊?真的希望妻子永远都在临产的状态。
到了医院。这是一家县一级的医院,设施条件都不算最好。但只做一般的检查,应该还能对付。德志带着妻子帮妻子挂号,找到妇科医生,医生问了问情况,建议去做个b超。
当然,到了医院,凡事都得听医生的,德志就带妻子去做b超。
b超室内有医生在那,女的。她让妻子躺在床上,掀开妻子的衣服,在圆滚滚的肚皮上抹了一些黏糊糊的东西,然后拿着探头在肚皮上来回地照,旁边的显示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影像。德志很想知道男的女的,但医生不说。
然后,医生让德志帮他妻子把肚皮上的药膏用纸揩干净,他妻子从床上下来,拿着医生给的诊断结果又去找那妇科医生。
德志悄悄问那医生,是男是女,医生笑而不答,说:“问这是要付代价的。不准问。不过,我看预产期已经到了,还没有胎动现象,根据产妇的年龄,建议做剖腹产手术。”
德志不愿意,问他妻子:“你愿意生出宝宝来,还是拿出来?”
德志妻子说:“生很痛的,我以前在医院里就是负责接生,痛得要命。我愿意做剖腹产。”
德志听了,只得点点头。
这样决定之后,德志就在申请书上签了字,医生就去安排手术。
过了一会儿,医生说:“中午别吃东西了,下午三点开始手术。现在手术室被占用了。下午才有空位。你们可以预订病房。”
德志听了之后,马上去办入院手续,找好了病房,真的不错,竟然是单间,而出的钱却是普通病房的钱,今天真是好日子啊。
德志安排好这一切之后,那妇科医生神秘兮兮地对德志说:“b超结果显示是个女孩。”
德志听了,心里一沉。
德志受他父亲的影响,觉得生男孩好,生女孩比较麻烦,但是,他父亲是老封建思想,已经过时了。生个男孩将来娶个老婆回家,心都不在父母那里了,而是一心扑在媳妇身上,哪有心管父母呢?生个女孩,怎么说也是父母亲的贴心袄啊,大小事都会为父母考虑,心细,总比儿子大大咧咧的要强。
儿子粗心大意,不管父母的一抓一大把,女儿却在少数,说来说去,生了女儿父母享福,将来还能赚半个儿子回来,生儿子是全赔的买卖。这样一想,德志就豁然开朗了,也行。生姑娘就生姑娘吧。
妇科医生见德志的脸色由阴转晴,也就不为刚才的唐突担心什么了。她是看到,德志夫妻决定马上在她的医院生孩子才透露这一秘密,不会担心引产什么的事情发生。毕竟,在汉族地区,重男轻女的传统一直都没改变。
中午,德志吃了点面,他妻子想吃,因医生有交代,也就忍住了。然后,德志跟他妈妈和他姐姐弟弟都说了下午要生的事,并告诉了在哪一家医院。妻子那边,由妻子通知,在身边的也就只有她妹妹和妹夫了。
在下午三点,妻子进入手术室。德志在外面等待。不一会儿,有护士出来,戴着口罩,拿着单子让德志签字,德志看了之后,确认签字。又过了一会儿,手术室门打开,这次出来的是医生,他说:“你妻子不适合再要小孩,我们想把结扎手术一起做了,免得下次在做。你认为可以的话就签字,你妻子已经同意了。”
德志心想,现在政策只允许生一胎,自己是城市户口,那没办法,况且自己的经济能力也只能负担一个孩子,算了,只生一个吧。他就上面签了字。
然后就是在外面焦急地等待。
德志从门口爬到楼梯拐弯处,又跑下来,又爬上去,又下来,真是坐立不安。然后就静下心来祷告。
祷告完毕,他妻子的妹妹妹夫没来,德志的弟弟也没来,家里的亲人一个都没来。
正在此时,德志听到里面个哇一声哭,好大的声音,德志禁不住大喝“成了”一声,不一会儿,手术室门开了,护士抱着一个婴儿出来,用白色的布包裹着,小护士说:“恭喜你,是个男孩!”
德志一听,喜出望外,好像听错了,又问护士:“真的吗?”
小护士挺不耐烦地说:“怎么还骗你不成,拿回去你自己看。”
德志道过谢,护士告诉他,让他抱着孩子去病房,那里有护士帮孩子洗澡。德志说了声“好”后就抱着孩子下楼来。
小家伙闭着眼睛,此时已不哭,等到了一楼,出了手术大楼,到了楼下的院子,小家伙才睁开一只眼睛,看着德志,德志笑了,这小子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来适合当官啊。
小家伙的额头有点没有擦干净的鲜血,德志把孩子抱到病房,交给一个年长的护士,那护士又让德志去手术室,将他妻子给弄回来。这时候,德志的姐夫来了,人手至少需要四个,人手不够,此时,有其他病友家属,也是刚生完孩子的丈夫,答应去两个帮忙,于是,他们一起去了手术室。
等把德志的妻子抬回病房,德志的妈妈早已在病房等候,她安排了房间,收拾了一些东西,他妻子的妹夫才来,德志的弟弟也来了。他们在街上闲逛。这些年轻人,真指望不就啊。玩心太大了。
一切安顿完毕,德志的妈妈说:“你们去超市买一些卫生纸还有奶瓶吧。刚才医生也交代了的。另外,还要买一些初生婴儿专用的奶粉。”德志听了,连忙去办。
德志从超市回来,看到他姐姐在病房,给了德志200元钱,说:“给孩子买些奶粉吧。”她接着问:“生的男孩女孩?”
德志妈高兴地说:“是儿子,我的乖孙儿。”
德志姐说:“真是穷人家的儿子多。”
德志听了,心里不高兴,干嘛说我穷呢?德志的姐夫白了她一眼,又看看德志的妻子,德志妻装没听见,头扭向别处,笑了笑,不做回应。
时间过得真快,德志看到已经安排妥当,不相关的人应该离开了。首先走了的就是德志姨妹子和妹夫,然后是他弟弟。德志的姐夫和德志出去吃饭,然后没什么要做的,也离开了医院。
头一晚上,德志肯定要陪着爱妻,还有小家伙了,德志让他妈妈回去。明天早上送一些稀饭过来。安排完这一切,德志妈离开了医院。
病房里剩下的就是德志和德志的妻子,以及刚来到世间的小家伙。
德志看着熟睡的妻子,还有闭着眼睛躺在她旁边的小家伙,心里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自己当上了爸爸,身份变了,担心的是这几天怎么办,将来孩子怎么办,因为马上要上班走了,谁来照顾他们娘儿俩呢?
第086章 岗位调整
不知道怎样过了一夜,德志醒来的时候,他妻子看着他,说:“辛苦你了,老公!”德志昨晚一直在忙,到楼下超市买一些必需品,帮妻子擦脸小家伙一直睡,好像还在他妈妈的腹中一样舒适。楼下超市里传来的歌曲,翻来覆去地唱,对宝宝一点影响都没有。
凌晨四点多,德志迷迷糊糊地趴在妻子的床边睡着了。直到他被过去的火车给吵醒过来。德志的妈妈来了,她带来了银耳汤,德志喂给他妻子吃。德志妈妈问:“你们休息好了吗?”
德志妻子说:“还好,就是麻药散了,肚子疼得很。”
德志说:“我也睡好了,年轻人体力好,恢复得快,妈不用担心。”
德志已经想好了儿子的名字,跟妻子商量,在这之前,俩口已经探讨了多次,都没定下来。到底按不按字派起,确实是个问题。因着德志的信仰,决定不按字派起名,他迷信于齐老师的牧师身份,曾征求她的意见,齐老师想好了一个名字,出自,叫约书亚,曾和嘉勒到过迦南美地,上帝所应许的流奶与蜜的好地方。
但德志想来想去,如果叫约书亚,再加上自己的姓,姚,不就是姚约书亚了么,不好,像日本人的名字了。干脆去掉约字,直接叫姚书亚,这个名字不错,文绉绉的,寄托父母的殷殷希望。
德志妻想了想,不说话。
过了好久,德志正在苦思冥想其他的名字时,德志妻突然说:“好,听你的,就叫他姚书亚。”
德志听了,暗喜,这约书亚和姚书亚差不多,真的是好名字,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
护士来登记,办理出生证明,要求写上孩子的名字和其它资料,德志就告诉了护士小姐孩子的名字,小护士不会写哪三个字,德志就写给她看。等小护士走了之后,德志妻说:“真笨,只能当小护士了。”
德志说:“别笑话人家,你会写吗?”
德志妻被问住了,不敢吱声了。说实话,德志妻出了学校大门之后,很少动笔写字了,了不起看看书,还是好的。喜欢看电视剧,特别是台湾的长的无边的电视剧,最近几年又迷上了韩剧,每天活在泡沫剧里,不能自拔,有时候还模仿剧中的情形,和德志生着闷气。只管自己过瘾,不管德志的感受。上次因为看碟子,还被德志打了一顿,真的划不来。
挨打之后,德志妻记着,总要时不时地拿出来摆摆龙门阵,让德志记住,这个耻辱不会忘记,直到老,到死,都要牢记不忘,德志自那以后,也不敢再动德志妻一根手指头,算是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现在,德志得了儿子,对妻子更感到亏欠,利用这次假期好好弥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几天在医院辛苦些也不算什么。
德志妈中午来送饭,完了之后,就走了。没过多久,又急匆匆地回来,说:“这贼,偷了我的三轮车。”
德志说:“你报警了吗?”
德志妈说:“算了,报警也没有。轿车摩托车被盗,警察都没办法,何况一辆旧三轮车呢,更没有人管。”
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