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陷世(远洋)-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两人坐上了车,到了杨志勇说的站台下车。
    下了车,才看到在一些角落里,有一些积雪还没融化。难怪这里冷呢。德志从归州来,那里好像还是深秋的天气,叶子还没完全变黄,也没有飘落,这里却是初冬的天气了。
    好在德志穿了,比较暖和。
    大原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宽广的平原,这里应该算是黄土丰厚的地方,到处都是厚重的泥土,有些窑洞还清晰可见,只不过有些败落,显得很久都没有人居住的样子。说不定这里的人早已告别了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也说不定。
    杨志勇派的车停在他俩面前,用有力的sx话问:“是不是从hb来的?”
    德志看看宋浪,他好像没听到,不理人家,德志连忙说:“是的,是从hb来的,到阳曲养猪中心。”
    那司机又问:“是杨志勇派我来接你们的,请上车吧。”
    德志明白了,这司机说的没错,他向宋浪示意,宋浪上了车,德志也紧随其后。
    车大概行驶了半小时,就到了养猪中心。
    杨志勇迎接出来,给了面包车司机了车费,多少钱德志没看清楚。
    杨志勇说:“欢迎欢迎,hb来的朋友!我是这中心的负责人,我们的投资方在大原开会,他们本来想亲自来迎接的,实在没空,就委托我来迎接。请你们跟我来。”
    他带着德志和宋浪,到了室内,里面很暖和,真的不错。
    原来里面有暖气,真的像春天般的温暖。在房间里摆着花盆,一些花正在开放,红色花朵很醒目,给寂寥的冬天添了许多生机,给人许多暖意。因那红花红得如燃烧的火,花名,德志确实不太清楚。
    男生寝室在最里面,德志和宋浪放下行李。
    考虑到自己年轻,德志选择住在上铺。没想到,杨志勇也是这么安排的,毕竟,还有其他学养猪的学员,其中有些年纪比德志大,住在上铺起居确实不太方便。
    床上的铺盖确实不太厚,薄薄的被褥,怎么能抵御北方这么冷的天气呢?
    杨志勇看出大家的疑虑,说:“不用担心,暖气一天24小时都会开放,不会冻着大家的。”
    德志和宋浪这才放了心。
    宋浪经过了这一路的奔波,确实很累,倒头就睡。德志见此情形,悄悄地离开了宿舍。到外面到处看看。
    正在此时,外面嘎的一声,一辆墨绿色的大商务面包车停在门前,从车上下来三位老外。
    !

第078章 养猪培训
 
    三位老外说着英语,不知在交流着什么。
    见了德志,向德志打了招呼,原来他们会说中文,杨志勇连忙向他们介绍德志。德志在高中的时候,学过英语。且水平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的英语作文,曾被当做范文,被英语老师后来成为校长的人工工整整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英语老师哪里知道,这位英文作文家,在数理化方面却一无是处,甚至都想辍学不读了。在家人的力劝下,才勉强将高中三年读完。
    如果现在有了提前招生、自主招生,德志没准儿就被清华或北大录取了。
    但是,命运就是不同,不是那么地顺利。总要经历一些风雨,未必能见彩虹。德志没能考上大学,偶尔有些遗憾,但他马上恢复正常,仿佛高考对他来说,只是很好玩的闹剧。他不想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总体上能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足够的把握,所有的坎坷和波折都是人生的财富,不会因着困难而退缩不前的。
    德志的英文底子雄厚,对老外的对话,偶尔听得懂一些,这要归功于经常听英语的广播,还有壮着胆子跟到项目点参观对话。开始的时候不敢讲,在领导的支持下,才说出一些学过的书面语和句子,结果大呼上当,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十分巨大,总是闹笑话,好在这些老外都是有信仰的人,会原谅不太会说他们母语的中国人,而且,他们还很佩服姚德志,竟然会讲他们的母语,并且会说中国话,真是难得。
    老外说中国话,是很困难的,但是颠倒过来,不一定难。
    刚才到养猪中心的三位老外,有两位是美国人,另一位是荷兰人。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来到中国,就是做扶贫,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养猪中心是下属机构,总部在美国,三溪的分部在大原,叫永清基金会。创办人是美国人,是抗日战争前夕来中国传道的基督徒的孙子。那名传道士在黄河之滨的一个小县城里,开诊所、办学校,做好事。可惜在日军飞机的一次轰炸中丧命。好在上帝爱护他的家人,提前几天,他雇了毛驴,将三个孩子连同夫人,一起送到了天京卫,然后从那里回到美国。
    时隔多年,传道士的孙子,继承他的遗志,创办了永清基金会,又回到了他爷爷来过的地方,继续组织一些医生和爱心人士来黄土地上做好事。
    今天这三位老外中,没有这老板,听说已经回国了。
    三人中有两人都是美籍华人,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曾是大公司里的人事主管。他们都凭着爱心,离开美国,离开舒适的家和富饶的农场,来到三溪,为这里的村民服务,培训医生,帮农户发展养殖,还有办流动图书室,送书籍下乡等等公益活动。
    德志看到他们打完招呼就去忙了。
    来参加培训的人陆陆续续地进入中心,来自不同地方的学员,有男有女,大部分都有基督教的背景。分在各自的宿舍,平静的中心变得格外热闹起来了。
    德志看看宋浪已经起床,外面冰冷刺骨,越到晚上,越是寒冷。宋浪见到这些人,根本不怎么理睬,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确实一眼看上去都是些老老实实的庄稼人。宋浪清高,因为他有才。加上他看上去有病,所以,常在痛苦当中,根本没人能察觉。反正他是不爱张扬的人。
    晚饭很丰盛,主要是三溪的面条,确实很好吃。他们说,三溪水硬,要用醋来中和,所以,三溪的醋是天下一绝。德志初来乍到,根本不知道三溪的醋为什么出名,只是觉得它格外酸一些罢了。
    一位胡子拉碴的人,从外面进来,杨志勇说:“王师傅,快来休息休息一下,喝点水吧。”大家都很惊奇,这么一个普通的人,走在街上,就不容易找到的人,竟然被杨主任尊敬得不得了。
    杨志勇说:“这位王师傅是烧锅炉的,要不是他,我们都得挨冻了。”
    王师傅憨厚地笑着,他不爱说话。烧锅炉就一心把锅炉烧好。他的工作,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另一方面,也算是帮助了室内的花草,在天寒地冻的季节,没有温暖的环境,这些花早就不存在了。
    三溪的面食有很多品种,德志早就有所耳闻,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是很好吃的,德志连吃了两碗。这里的碗也足够大的,吃一碗就不少,德志贪心,多吃了一碗,肚子竟然有些受不了了,好在德志的家乡也在早晚吃面,就不觉得面的威力怎么样了。
    吃完饭,大家都在教室里,等开学典礼。
    教室也是阅览室,旁边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养殖方面的书籍。
    学员们很是好奇,对养猪也充满了兴趣。晚上开学仪式上,张志勇向大家介绍了养猪中心的情况,又向大家介绍了讲师,发放了培训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张志勇在负责培训的计划和统筹。
    讲师都是男的,没有女的。可能女的讲这类课有些不好说出口。但这是讲养猪,又不是别的。好在来参加培训的,大多数是男士,对于女士的参与不参与,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教室上方是电视机,可以播放一些影碟,也是养猪中心用来培训当地养猪农户用的。这次来参加培训的却没有当地农户,都是外地来的,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啊。这也让德志有些担忧,他们到底讲得怎么样,为什么感觉不太妙呢?
    大家都很累,听杨志勇的介绍,比较冗长,加上室内很暖和,使人昏昏欲睡。大家都对这次培训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旅途的劳累,已经抵消了部分热情,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加速了快点结束这次开场白的步伐。杨志勇看到这些变化,决定结束,这小子很会来事。德志心里暗暗佩服这家伙。
    刚才杨志勇介绍,那位荷兰人,名叫雷鸣,是这里的老板。雷鸣说英语,既然他来自荷兰,应该懂得他的母语,这就说,这荷兰人懂得至少三个国家的语言。
    杨志勇根据雷鸣的讲话,做同声翻译,让德志尤其佩服。这家伙的英语学得真好,难怪他在此中心作为最为得力的干将,把内地的事情都安排妥当呢。雷鸣充分地信任他,他就是会来事。连烧锅炉的王师傅都不马虎,这样谦虚谨慎的人怎么会不进步呢?
    宋浪基本上是趴在桌上听完这第一节课的,也就是开学的第一讲。散会后,宋浪面无表情地回到宿舍,德志看到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就问他怎么了,他说感觉太累。德志问:“派你来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宋浪说:“没什么感想,出来玩玩,散散心,到了这里一看,有点失望,就想回去。”
    德志说:“既来之则安之,回去有什么事呢?”
    宋浪说:“是啊,回去也没什么事。不如再混两天看看。”
    大家排队到澡堂洗了个澡,里面有两台滚筒洗衣机,但都被贴上了标签,说暂停使用。德志只好把换下的衣服拿到厨房里去洗。因为,澡堂里还有人洗澡,厨房却空着,那里也有热水。宋浪干脆不洗澡,也不换衣服。就上床睡觉了。一宿无话。
    早晨,按照作息表的规定,7点半要吃饭了。这一点,宋浪还是把握得好,没有迟到。大家太累,晚上有人打鼾,也没有人提意见。对于薄薄的被褥,竟然都选择沉默。其实,室内的暖气,将房间的温度升至20多度,根本不冷,甚至不盖被子,都没有关系。
    早餐是面条馒头,这是典型的北方饮食习惯,德志受得了,宋浪皱眉,也没办法。好在他常常忍受病痛折磨,对于这点饮食,他能坚持,总比吃药强吧。
    饭后,就开始紧张地讲课,都是一些理论,大家慌着记笔记,即便很认真地听,仔细地记,还是落下了不少。最后,杨志勇说:“大家不要慌着记,只要听清楚就行了,等晚些时候,我们会把授课的内容整理出来,打印好后,发给大家。”
    大家这才松了口气。其实,德志心里明白,在上课时,听讲比什么都重要,抄笔记往往还记不住内容,所抄的笔记,下来后不见得回去翻翻看看。
    中午有米饭,宋浪见了,难得一笑。
    毕竟是南方人,不容易见到米饭,突然一见,还真乐开了怀。
    大家吃得很开心。要知道,这些伙食费,都是自费的,含在学费里面。吃的都是自己的,吃得不好,会影响心情,心情不好,就学不好。学不好,还不如不来学。钱花了,还受罪。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这样,早晚是面,中餐是米饭。米饭做的实在不敢恭维。不过,到了这个山头,就不唱那个山头的歌。权且如此了。德志随得方,就得圆,怎么样都行,对人家的要求不高。毕竟是机构出钱,不是自掏腰包来学。学好学不好,都不重要,关键是心情要好。这里的环境还行,德志不很挑剔。
    晚上,伊妹发来短信,德志看了内容,吓了一跳。
    

第079章 伊妹受辱
 
    伊妹发来短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自从德志离开小城之后,伊妹仍负责荷村的工作,余哥负责坪村的工作。德志不放心白泉村的项目,请余哥帮助照管,余哥说,坪村的新项目才开始,很多事情千头万绪的,需要留守在那个村,没有时间去别处。
    请伊妹帮助,伊妹爽快地答应了。她说:“都是dashing基金会的项目,不是哪一个人的项目,需要共同协助,把项目做好,大家脸上都有光彩。”
    德志想,在某些方面,伊妹比余哥更懂事,余哥的私心比较重,总是管着自己的事,做好了自己落表扬,做不好是人家的错。即便如此,他还处处争取领导的肯定,不是一般人他还懒得理,需要你的时候,百般地央求你,不需要你的时候,将你抛之脑后,踩在脚下。如果和余哥打交道,需要多个心眼,否则,他把你卖了,你还帮他数钱。
    德志认为现在的社会,如今的世界,充满了邪灵,一些人被邪灵控制,说谎避祸,造谣害人,想方设法地保全自己,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自以为义,不把别人当回事,只管自己。遇到困难和责任,就要逃避,遇到好处,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争取得到那些蝇头小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背信弃义,丧失伦理道德,更不惜以身试法。
    余哥的经历多一些,江湖老手,自然比伊妹毒辣一些。伊妹生来就缺点心眼儿,为人直率,直来直去。对人毫不设防,却屡屡吃亏。人很聪明,却因聪明过度,遭人埋怨,特别不受领导的重用,反而遭到迫害,被延长了试用期,至于将来是否转正,还是个未知数。里的晴雯,就是他的最好的写照。
    伊妹答应去到白泉村,自然需要在坪村住宿。因坪村离白泉村较近,从坪村的住处到白泉村的王恩义家,大概只要半小时的时间。起初,要进村租房的时候,德志他们曾向民委提出入住的申请,但是,贾局长对dashing基金会并不了解,为了谨慎起见,还是没有冒失立刻答应,哪怕基金会再有钱,为了政治的利益和将来的升迁,贾局长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基金会所提出的要求。
    经贾局长的同意,基金会入住在江北的坪村。因为,当时大桥没有通车,到江北去工作要靠轮渡,受到水手上下班的影响。过江到村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如果辛辛苦苦赶到江边,却没有渡船,人只能留在官渡镇居住了,的确很不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贾局长才答应了德志所提出的要求。这可喜的一步,德志他们高兴了好几天。毕竟小城是移民城市,领导的确有些素质,这是好的开始。惟有改革开放,人们看到身边的巨变,才会接受一些先进的东西,其中,就包括思想和价值观。
    贾局长爱学习,爱写文章,更关注新闻和形势的变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给小城带来好机遇,给小城带来福祉,让更多的小城人受益。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驻村机会,大家都很高兴,两个村有一个住处,也算好的。减少了麻烦,来去路上的时间减少了,不用再疲于奔命,大家都很省心省力。同样,伊妹到了江北,也不用担心回城的班车是否会耽误了。
    德志在三溪学习养猪,三人中缺了一个,留守的两人谁大谁小,都存在问题。余哥自恃懂水利技术,根本无视伊妹的存在,伊妹从大城市来,中专文化,见多识广,对于余哥,压根儿都瞧不起,认为他来自农村,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还得瑟什么呀。再说,穿衣服的款式,生活方式,行为以及学历都和伊妹相差很远,但余哥不承认这一缺陷,将在做水坝时学到的皮毛,用在啥都不懂的伊妹面前,在他面前炫耀炫耀,也算是技术人才。
    正因为如此,余哥心目中只有领导,没有平民,更不会有同事,结果和同事的关系紧张也就不奇怪了。
    伊妹和余哥在坪村的住处居住,在此期间,领导之一的刘小姐到了小城。
    他们二人接到信息,双双回到了小城县城。
    在接到了刘小姐之后,就到了小城宿舍。搬迁通知已经张贴了半年,可是人们纹丝不动,均在原住处居住。余哥和伊妹因为德志不在,也就不着急到外面找房子。没有德志,达不成意见,找了房子也没用,干脆将此事搁浅。伊妹和余哥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随着刘小姐的来到,二人均想在领导面前表现表现,也就不把对方当回事,在刘小姐面前邀功请赏。
    这次刘小姐来,没有住宾馆,而是住在德志的房间,那里的所有都是公家配置的,既然是公家的东西,来了客人都有权享用的。这次刘小姐来小城的任务之一是,要考察新的项目。
    项目还是以水利为主,没有考虑其他项目。当然,和水利配套的就是卫生项目,包括培训。从第二年的项目开始,由自己来掌管资金的使用。也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将由德志他们自己来掌控项目的进度和资金的调配。
    难怪余哥想单干了。这一下好了,谭主任没什么戏了。从一开始,谭主任就被注定是被利用的,利用完了,没价值,就要离开。这个决定,从一开始就做出了的,只不过刘小姐很沉得住气,没有随便给前线的工作人员透露罢了。要说熟悉官场的潜规则,刘小姐跟着大姨妈也了解了一些,至于守秘密的事,想必是大姨妈齐老师的小聪明使然了。
    他们这次考察的村,是根据大姨妈齐老师的安排,她从省基督教协会听说了有一个村里出了基督徒,听说信心很好,受到一定的迫害,她动了恻隐之心。刚好有当地的水利技术人员听说dashing基金会的事迹,就写了报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省民委提出申请。加上当地村里出了一位县委书记的秘书,被分配到乡里任党委书记,力荐要照顾他的老家。这次考察就决定将这个村作为考察村。
    其实不用考察,走走过场而已。
    刘小姐要求二人写考察报告。在写作方面,余哥根本无法和伊妹相比,但他不认输,不肯求人。伊妹也不知道怎么写。不是不会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
    刘小姐走时,留下了伏笔,是让他们一起写,把各自懂得的和对方分享,共同写出比较好的报告来。但是二人并不理解领导的良苦用心,而是自以为是,都想独自写出报告。结果,都写不好。被领导打回重写。二人为此争吵过多次,但交报告的日期一天天地近了,二人还是不能达成一致。
    结果,届时没有交出报告。余哥就是狠。
    刘小姐将二人一起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其实,这是装腔作势,演戏给伊妹看的。她们骨子里是喜欢余哥,恨恶伊妹的,但又故意掩饰这一真情,给外人以慈悲的印象。
    最后,二人总算将报告完成。二人各自写了自己懂的一部分,由伊妹来总结,将二者糅合在一起,总算交了卷。余哥根本不承认是一枚的功劳,就是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处处争宠,不甘落于人后。
    但是还是有事发生。一天,余哥和伊妹回县城,路上在等车的时候,在山脚下的一户人家喝茶。这个农户是开矿的。有钱。手机放在茶几上,伊妹无聊,拿起手机玩,不知道将手机拨给谁。她想起给自己拨号。当车来的时候,她就上车了。
    回到家里,她就收到一条短信,非常暧昧。伊妹很生气,就回了信骂他。结果,那人死皮赖脸地又发来更加露骨的挑逗性短信,把伊妹气个半死。她很无助,嘤嘤地哭个没完。又没有人劝解她。
    所以发了短信给德志。德志远在大原,鞭长莫及,根本不可能立马赶回小城去救人。
    德志就发了短信给伊妹,要她让余哥帮她。但是,她回复说,还不如不说,说了还更气人。
    接连几天,那人竟然不依不饶地,没完没了地向伊妹发起进攻了。但是仅限于发发无聊的短信。伊妹也打电话过去,骂他,但收效不大,他继续发,她继续骂。口水战由此拉开。
    伊妹认为这是典型的性骚扰。她的心情糟糕透顶。
    一次,从乡下回来,乘坐麻木,结果,被麻木师傅宰了五元钱,她立刻想要去修理人家。余哥肯定高兴都还来不及,根本不会去帮她。结果,她又发短信给德志,德志同样无力回天,只说一些安慰的话,但于事无补,已经挨宰了,钱也出了。打人报复也不是基督徒的作为,不该这么想,更不该这么做了。
    在这一段时间,伊妹总处于人生的低谷阶段,德志不在她身边,仿佛丢了魂魄,有体无形了。她对德志的思念,与日俱增,甚至有些茶饭不思了。
    这样,她就把无尽的思念放在发短信上了。有时候德志一天就能收到100多条短信。这使德志简直无法安心学习了。德志也很担心现在的伊妹。德志在三人中间,是缓冲地带,二人有了矛盾,可以找他倾诉,德志仿佛是个调解器,双方的纠结,能在他这里得到纾解。三人同事,缺了德志还真不行。没了德志在三人中间,极有可能二人要分开。这样的分开其实早有伏笔,领导由于嫉贤妒能,她的才华盖过了领导,领导就不会重用伊妹。所以延长她的试用期。至于是否正式录用,这是悬而未决的事。伊妹似乎已经有了离开机构的强烈想法。她在给德志的短信中也透露出来这一念头。只不过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至于什么时候下决心。只有上帝知道了。
    

第080章 送精下乡
 
    德志对把归州的事无法管辖,在一起的日子不觉得什么,不在一起的日子仿佛都缺少了什么,这种大半年的磨合,特别是德志和伊妹那种无法表白的情愫,在离开的这一段日子都仿佛是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分割。但是,德志比较理智,没有越出那红线,这样的友谊才会长久而纯洁。
    德志和宋浪在养猪中心的学习,在经过四天的集中培训之后,其他人都即将离去。大家很开心,杨志勇说,等一会儿到外面照相,留作纪念,每一位学员都有一张。另外,每一位学员都将获得培训结业证书,有荷兰人雷鸣签名的结业证书,带有一点幽默色彩。
    照相就在外面的矮墙边,墙角堆积着积雪,这学不会化的,外面温度相当低,感到有一种两个天地的差别。宋浪照相,从来不笑,这次同样没笑。他的严肃,没有影响到大家照相的热情。德志兴高采烈参加照相,为的是可以弥补一下宋浪的不足,毕竟他俩代表了结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留下对机构的印象。所以,要谨慎从事,不能马马虎虎。
    照完了相,大家纷纷进入室内。室内如同暖春天气。宁愿呆在室内,不愿到外面出风头。外面万物肃杀,一片萧条。砖墙很厚实,赭色的一溜院落墙,围着这一片猪场。办公区、生活区和猪圈,以及两排猪圈之间的菜地,都是很合理的。
    后来德志了解到,这里的布局和设计都是出自荷兰人雷鸣之手,他的设计非常完美。即使这样,他也不骄傲,他对后面的树林的开发,还在酝酿之中,经过很多次,和杨志勇协商。设计好了又改,改了又改,什么时候定稿,还不好说。
    德志学养猪是陪宋浪的,根本对养猪一窍不通,只是机构的规定,凡有项目,都要有两名同事一起来做,否则就不行。这个制度的执行,目的是杜绝一些人犯错误。德志才来的时候,还不懂,认为是领导对自己的不信任,心里别扭了好长时间。
    宋浪以前和宋波在一起做过养猪的项目,他听从于宋波,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惜,那个项目失败了。但对于猪的了解,比德志要强得多。
    德志从小在城市长大,根本不认识猪,更别提养它了,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
    猪的起源就需要学会授精。德志跟着种猪场的尤清仁学习采精技术。
    采精的对象是公猪,杜洛克,很大的一头猪。德志看着尤清仁打开猪栏,呼唤着公猪,公猪看见了尤清仁,很高兴,马上哼哧哼哧摆着尾巴跑过来,德志没有忘记配合尤清仁关上到外面的铁栅子门,公猪看见德志在阻挡,就拐弯进了旁边的采精栏。
    公猪被尤清仁引着,在圈里跑了一圈,然后两只前蹄搭在铁皮上,铁皮上裹着麻袋,上面撒的有发情母猪的尿液。
    杜洛克公猪趴在母猪假体上,露出粉红色的尖尖的下体,尤清仁戴上了橡胶手套,抓住公猪下体的一端,轻轻地抚摸,那活儿慢慢地伸出来,是螺旋状的,公猪被弄得很舒服,哼哧哼哧的声音在猪圈上空回响。橡胶手套很光滑,尤清仁上下摩擦公猪的下体,让德志过来也试一试。
    德志看着也挺简单的,见尤清仁招呼自己,他就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双新的橡胶手套,戴上后,蹲在公猪身旁,开始学着尤清仁的样子,给公猪摩擦。公猪开始往外射,开始出来的是清亮的水,尤清仁说:“这些清水一样的不能要,里面的精虫少,不容易成活。取中间的精虫,最后的也不要。”
    德志一边操作一边答应,尤清仁特别有耐心。宋浪也在一边看着。但拉长着脸,一点都主动,也不插嘴。
    德志在纸杯上面蒙了一层纸,套上皮筋,接住精水,经过过滤后,这些温暖的精水,就在纸杯里面了。然后,尤清仁将公猪杜洛克赶回猪圈。公猪很欢快地跑回猪圈,它今天的任务算完成了,如释重负,哼哼着跑了。
    尤清仁回来,带着德志和宋浪,将纸杯拿回试验室,在显微镜下,检查精虫的活力和密度,合适的,就拿走;不合适的,就抛弃重新取精。
    德志经过尤清仁的指导,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精虫的活动,认为这就是比较好的。尤清仁说:“这次采的还不行,要等明天采的情况了。”
    杨志勇进来说:“今天又有养猪农户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能到他们村里去配种,母猪都发情好几天了。”
    尤清仁说:“好的。我们明天去。今天的精虫活力不太好。”
    当晚,种猪场停电,宋浪发挥了特长。他拉着二胡,一曲又一曲地换着,大家听得很带劲儿,尤其是尤清仁很是佩服,简直是五体投地了。他不断地问这问那,借着烛光,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宋浪的动作,希望在一夜之间懂得很多音乐知识,并且很快就能像宋浪那样拉得那样棒就好了。
    可惜,宋浪一到晚上九点,必须要睡,否则就很难受。他今天破例和大家说了句:“身体不适,要去睡了,晚安!”大家都很意外。
    好在停电的时间不很长,大家看到来电了,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过了晚上,就是新的一天。早晨,吃过早餐,然后去采精。像往常一样,进入工作区,必须要消毒和换衣服。德志和宋浪都照做不误,另外,时间要抓紧,不能停留在猪圈里有太多的时间。
    今天由尤清仁亲自来取精,因为马上就要下乡,给发情的母猪配上种子。公猪杜洛克看到尤清仁后,很是高兴,积极主动地等候在栅门,嘴巴一拱一拱地,想要吃东西了。
    但在取精之前,尤清仁没有给它吃任何东西,直到取精完毕,才让另一名工作人员将好的饲料舀给配合的公猪享用。
    取完了配种用的精子,尤清仁将取的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非常棒,尤清仁带着宋浪和德志,驾车来到农户家里。
    尤清仁驾驶的是吉普车,很费油的。但下乡就需要这样的车,有的地方不得不走坎坷的路,四个轮子都能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