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陷世(远洋)-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在来支书有本事有渠道搞钱,他不愁钱花,为了和上级政府保持一致,不至于让他的子女在县政府遭遇难堪,于是就退让,让金正成为一个表面上看来像是正人君子。
    尹懋和来支书联系的目的是让来支书管饭,但来支书在陪镇长,就没办法来管饭,尹懋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只好改变策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随便一弄,就是一顿好饭。
    尹懋到楼下的厨房一看,没有菜了,需要到店里买,要知道,小小的超市,其实就是传统的店铺,里面摆放的除了日用百货,就是一些鲜果菜蔬了。水果大部分从外地运来,本地没有出产什么水果,德志很觉得奇怪,见过的就是本地出的一种李子,还有野生的猕猴桃。
    最常见的还算是苹果,因苹果可以长期存放,其次是香蕉,香蕉也可以存放,一般是系上绳子,挂在店铺门口,招徕顾客。

第331章 身价百倍
 
    
    香蕉虽然诱人,可是德志却买不起,尹懋也是,工资仅能保证吃饭、穿衣,吃香蕉还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山上不产香蕉,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这些东西,相当昂贵,在香蕉出产地,这些东西就像出产萝卜白菜的地方,太常见了,不值钱,可是经过商贩一折腾,就身价百倍起来。
    不吃也有不吃的好处,香蕉容易烂,还没熟呢,就采摘,加上催熟剂,防腐剂,这个药水那个剂的,让人防不胜防,这样的香蕉其实是药水保着的,离开了药水,还没运到山区,就烂得不能吃,德志吃东西,还是选择自然生长的东西,加上人工的东西,就变了味。
    这是真理。上帝赐给人食物,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在什么时候吃,吃多少,都有规定,如果不遵守这个约定,恐怕就有麻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没有吃的,就得买。买东西,当然需要两个人一起去,原因很简单,就是担心经济上的问题,还担心买了不想吃的东西,还得出钱,那才叫难受。
    在饭店里,可以点菜,不想吃的,可以不点,想吃的再点,自己动手做,也是这样。如果是一个人,还好说一些,喜欢吃啥就买啥,做得再难吃,也怨不得别人。
    两个人在一起,就有些难统一。都有思想,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三个人,更要商量,比如余哥在,他就不喜欢吃面条,要吃也行,面条里面必须要有瘦肉。哪怕瘦肉里面有瘦肉精,也不怕,也要吃。
    当一个人喜欢瘦肉不怕瘦肉精的时候,你还能说什么?只好投降。不想再说什么。大家都很累,说多了也改不掉,说少了也没用,干脆沉默。人家说沉默是金。还是有道理的。
    到了小店。看中了西红柿,据说这个东西,是西方的国王让死刑犯吃了。说西红柿被巫婆下了魔咒,吃了西红柿的人,一定会死。
    这个魔咒传了好几个世纪,欧洲人都不吃这个,吃了西红柿,肯定会中魔死掉,成为魔鬼的一伙。
    国王突发奇想,就想用西红柿来处决死刑犯,结果让犯人吃,犯人很害怕,从小到大,都知道这个红彤彤的东西,是巫婆的魔法,不肯吃,就强迫他吃,结果吃了却久久不见动静,国王着急了,认为量不够大,继续给他吃,结果到最后还是没动静。
    国王认为,魔咒已经解除了,西红柿得到了解放,获得了自由。国王问死刑犯:“西红柿是什么味道?”
    死刑犯见自己没死,高兴地说:“味道好极了。”
    国王一听,喜出望外,就让大臣来吃,大臣吃了也没事,又让武士来吃,武士吃了也没事。从此,国王就废除了用吃西红柿来处决罪犯的法律。
    因着死刑犯没有被西红柿毒死,国王就赦免了死刑犯,皆大欢喜。
    后来,这西红柿就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直到全世界,经过现在的一些砖家评定,西红柿可以有效预防男性的前列腺炎,这是好事,让很多男人看到了希望。
    德志说:“这些西红柿可能是本地产的,我问问。”
    他就问老板娘,老板娘很会来事,说:“你们是省民委工作队的吧,我们经常看到你们。”
    德志吃了一惊,说:“我们,经常见到我们?”
    “是啊,经常见。”老板娘一脸献殷勤的样子,让人受不了,“我妹在夷陵开宾馆,你们是不是经常在那里住?我有时候过去给她帮忙。”
    德志摇了摇头说:“你认错人了,我们很少在夷陵市区入住,我们经常经过夷陵,但都是过路,不会在那里常住。”
    “我知道,你们是路过那里,可你们和省民委有关系对不对?”
    “是啊,我们是省民委介绍来的,要不然,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地方缺水。缺水的地方多得很,不会到这里来,会到别的地方去,没有关系的话。”德志说。
    “那就对了,你们是一伙的,省民委入住我妹妹的宾馆,那就是你们的同事,怪不得这么眼熟呢。”老板娘说,话里带着话,德志听了心里不好受,难道说她对省民委的工作人员特别有感情?为什么当着她老公的面说这些话?
    “你弄错了,我们慈善机构的,跟省民委不是一伙的。”尹懋也为自己申辩起来。
    “哦,哦,是吗?慈善机构是什么?是来募捐的吗?”老板娘问。
    “不是,我们是来帮柏松村解决吃水困难的。”德志说。
    “那好啊,柏松村解决了,那我们有水吃吗?”
    “只要在柏松村一组,都可以解决,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出钱。”德志说。
    “出钱我们也愿意,只要能彻底解决吃水困难,我们交点钱,可以保证一辈子有水吃,那要好得多。”老板娘说。
    “是的,只要你们出钱,我们也出钱,这不叫募捐,这叫自己出钱,让自己受益,要知道,集体的项目,一个人、一个家庭、几个人、几个家庭,都没办法完成,需要相互合作才行。”德志说。
    “这个我清楚,只是头几次也搞了,也让我们捐了钱,但最后都没解决,不知道这次让我们捐钱,会不会解决。”老板娘说。
    “你搞错了,不是捐钱,是大家凑份子,给自己解决吃水困难,花的钱,还是用在自己身上,不存在把钱拿走的问题。”尹懋说。
    “行,我们相信你们,最近几年,省民委在村里也做过不少实事和好事,我们都很高兴,也相信省民委工作队继续做,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老板娘说。
    她说这些话,看来是官场上的,德志心想,她老公怎么不说话?看起来,在她面前,她老公比较温顺,啥话不说,是比较老实的,还是阴盛阳衰造成的,总之,她很强势,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领导家庭,是户主;她老公沉默寡言,有时候还会算错帐,看起来不够灵活。
    她将德志他们选好的菜,麻利地在电子称上称了称,然后在计算器上敲打,计算器里面的女生在报着数据,声音听起来比较生硬,这个可能和程序设计的有关,电脑还是取代不了真人,模拟的声音取代不了真声。
    “一共七十一块五毛,给七十算了。”老板娘十分大方。
    德志心里暗喜,嘴上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心里却乐开了花,真好,真好!
    尹懋给了钱,给一百,找回三十,她的大方,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将来还是到她这里来买,虽说没有买到什么菜,可是,这个人比较豪爽和大方,就在这里买,也许将来会得到更多的优惠。在别的地方买,是多少,就给多少钱,一分钱不会少。
    买了一些不起眼的菜,就花了七十元,看来,山上的东西不便宜,这是有目共睹的。
    和老板娘道别,老板娘十分热情,说:“以后常来啊,以后常来,慢些走,慢些走。”
    德志和尹懋都说好的,说了这话,他就后悔,还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到她那里去。
    在小超市附近有一家粮油店,里面主要卖米面和食用油,当然,小超市也卖面,一把一把的筒面,也有方便面,桶装的,但没有专卖粮油的店卖的米面新鲜,小超市不卖大量的米面,粮油店里不卖桶装的方便面,这都是优势互补的。
    可是,德志看到一个现象,就无法理解,要是讲究的,可能就吃不下饭,不讲究的也就算了,大家都习惯了,不会想得太多,偏偏是才到村里的人,却看不惯这个。

第332章 忍痛割爱
 
    
    德志的发现就是,粮油店里竟然卖猪饲料、鸡饲料,还有种子、农药啥的,这些东西,放在一个地方卖,无论如何,都让人无法放心。
    动物饲料是他们铁了心要卖的东西,看得出来,老板很想卖农药化肥,却没有取得相关的证件,就转让出去,在隔了两三家店铺之后,有卖农药化肥还有农机具的店铺,据说,是大个儿老板和小眼睛老板娘忍痛割让出去的。
    据说,卖饲料比卖粮油赚钱,卖农药化肥也很有赚头,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遇到合适的机会,他们还会卷土重来的。
    大个儿老板的店永远都是灰蒙蒙的,当然,店在公路边是一方面,打交道的是米面,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竟然还有食用油,这就没办法保持清洁了,想干净都没办法干净。
    大个儿老板在拥挤的桌子上硬是挤下了一个笔记本电脑,可想而知,那电脑有多么难受,果然,经常出问题。电脑需要一个干净的环境,这个被灰尘包围的空间里,显然不适合电脑的存在。
    可大个儿老板戴着眼镜,这就注定这电脑必然是一个悲催的结局,果然,据大个儿老板自己说,电脑烧坏了,原因很简单,风扇不能散热,里面的元件起了作用,是反作用,结果就坏了,无法复还。只好换新的主板,结果,没过多久,又烧坏了,如此反复,修理几次以后,他才从修理师傅那里得到了真传,因为学费已经交的差不多。
    修理电脑的师傅说:“你的店灰尘太多,电脑需要一个干净的环境,要想治理好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快说。快说。”大个儿老板连忙追问。
    “好,我告诉你吧,你只需要在我这里买一个电扇就行了。”
    “电扇?”
    “对,电扇!”修理师傅说。他是修理店的老板。店里当然有一些电脑配件啥的。
    “电扇我有啊。吊扇、立式电扇还有座式电扇,都有,还要买吗?”大个儿老板说。
    “不是。你弄错,我说的是电脑上的电扇。”
    “电脑上的电扇在电脑里吧,我都换了好几个了。还是电扇坏了的原因吧?”
    “不是,不是电脑里面的电扇,是放在外面的。”修理师傅说。
    他一说完,德志就搞不清是咋回事了,还真难啊!这是一件小事,被他说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哎呀,给你说吧,是这么回事,你需要一个可以放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用的小电扇,不是用来给人扇的,是给电脑散热用的,你的粮油店灰尘太大,很容易堵塞笔记本电脑里面的散热孔,时间长了,你的笔记本自带的电扇就停止工作,元件就要受到损害。”修理师傅说。
    “哦,这下子我才明白,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大个儿老板说。
    “我早点告诉你,你学会了,早点有了散热器,电脑就不会烧坏,你就用不着到我这里来修电脑了,我赚啥钱?”
    “也是,你可真行啊。”
    “不行能行吗?我是看你花了不少钱,实在于心不忍,如果我的心再硬点,你就麻烦了,还得再交点学费,你说对不对?”修理的师傅说。
    “是啊,你还算有良心,没让我继续花钱,谢谢啊!”大个儿老板说。
    他卖粮油,斤斤计较,要不然赚不了钱,然后,为了拯救电脑,他屡次给电脑师傅钱,让电脑师傅赚了大钱,他从粮油上赚的钱,星星点点的,电脑师傅赚的钱,大把大把的,这个不能比,说到底,还是技术值钱,玩的比吃的值钱。
    当然,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带来的。德志这么想着,看着尹懋拿着一把面问:“多少钱一把?”
    “三元。”大个儿老板说。
    “好,拿三把。”尹懋说,“米呢,多少钱一斤?”
    “你要什么样的米?是泰国米,北东米,还是本省的米?”
    “哪里的米好吃?”
    “看你的口味了,有的喜欢北东米,有的喜欢泰国米。”大个儿老板说。
    “我们就喜欢吃本地米,泰国和北东米不适合我们,这些米养活当地人还行,养活我们就会起变化,这种变化,谁都不清楚。”尹懋说。
    “那好吧,本地米还是比较便宜的。”老板说。
    德志也戴着眼镜,看着老板也戴着眼镜,可惜的是,他的眼镜上好久没有擦了,和他的电脑一样脏,这样下去,他的电脑和眼镜,可能都会出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想着赚钱,没有想到这些细节,而企业要想搞好,细节决定一切,他给人一种灰老鼠一样的感觉,人家就会想到他卖的东西不卫生,联想到人吃的粮油和猪吃的饲料放在一起卖,就让人产生恐惧,生怕人都变成猪。人变成了猪,这里就都是猪的社会、猪的世界了。
    “多少钱一斤?”
    “不贵,二元四角一斤。”
    “嗯,不错,比我们老家贵四毛钱。”尹懋说。
    “你老家是哪里的?”
    “松岗的。”
    “松岗那里出米啊,我们有时候也卖松岗的米。”
    “是吗?那太感谢你了,我代表松岗人民感谢你。”
    “算了,别感谢了,其实,我们山里也出米,最好吃的米还算我们山里的米,用梯田的方式来种植,用的是山泉水,空气也好,没有污染,很好米,可惜山里的土地太少,有的地方水也成问题,没办法,才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山里人也吃山外来的米。”大个儿老板说。
    “好,来五斤吧。”德志说。
    德志不想为这事在那扯,老板很快用铁铲铲了几瓢,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在电子称上称,看看还差,就用飘铲了一些,少了再加,加多了,又铲回来一些,然后再慢慢地往里面匀一些,等匀完了看到读书指向二点五公斤的位置,才停止继续加。
    大个儿老板说:“好,刚刚够。”
    买了米,再拿了面,老板殷勤地将面放进装米的袋子,然后说:“一共十九元。”
    德志掏出了二十元钱,递给老板,老板接了钱,对德志说:“给你一元。”
    德志接了钱,说:“你可真细心。”
    德志说这话的意思,是说他小气,他没听出来,就说:“我们做生意,就是要细心,要做对得起顾客的事。”
    “你这里也卖饲料啊。”尹懋笑着说。
    “是啊,我们这里是农村,不像你们城里。”大个儿老板说。
    “他是城里的,我也是农村的。”尹懋赶紧纠正说。
    “你别笑话我了吧,我们是地道的农村人,是山里人,做点小生意不容易,赚的是小钱,不像你们干部,赚的都是大钱。一个项目下来,少说赚个五十万,多的就不好说了。”大个儿老板说。
    “你真是会开玩笑,这个玩笑对省民委的干部可以开,他们一个项目就是几百万,我们的项目都是小项目,都是来自别人的捐赠,一点点钱,怎么能和政府相比呢?”德志说。
    “你们和政府差不多的,都是驻村干部,也都在做项目,怎么说也能赚钱,只要有项目,有机会,就能赚钱,没有项目,赚不到也就无所谓了。”大个儿老板说。
    “是这样的,我们的项目都是全心全意为了老百姓的,项目做不好,就没办法再募捐,募捐也没有肯钱,等于自寻死路。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全心全意地做好,尽量争取到捐助者继续捐助。不然,就十分危险。”德志说。
    “哦,原来是民间慈善机构在我们这里做项目啊。”大个儿老板说,

第333章 驻村干部
 
    
    “怎么不早说?我看你们长得都像政府的干部,还以为你们就是政府的人呢,我还纳闷呢,现在哪里会有政府的干部自己买菜做饭的?来到村里,村里全部招待。根本不用你们操心,还斤斤计较地买粮食和菜了。”大个儿老板说。
    “你不清楚,我们是非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不是政府官员。非政府机构听说过吗?社工听说过吗?”德志问。
    “看来你的学问真多,你戴眼镜跟我戴眼镜是不同的。你戴眼镜表示你读书读得多,有学问,我戴眼镜是因为我打游戏打得时间长,长期盯着电脑屏幕看,影响了视力,两者根本不相同的。”大个儿老板说。
    “呵呵呵,看你说的,你的学问跟你的个子一样高,我是不学无术,才被发配到这里来接受再教育的。”德志调侃道。
    “你说这话,不是寒碜我吧?我说老实话,很想出去,但是,打工不成,只好卷铺盖回家来,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靠着亲戚朋友的提拔和照顾,才有了小店的今天,不怕你笑话,卖粮食,卖饲料,都是为了赚点生活费,还有孩子的教育费,现在的孩子,不像过去的孩子,教育费太高,负担不起了。”大个儿说。
    他这样说,德志觉得有理,就补充说:“你可能不清楚,现在的教育很有问题。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现在的教育,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名牌大学,人这一生,上大学、上名校,不是惟一的出路,想想我们自己,没有上名校,不是一样在社会上生活吗?哪一点比上了名校的人差?”
    “也是,现在的学校良莠不齐,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再优秀。校长不看中,也是没用,另外,现在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官办的。当官的有几个好的。”大个儿老板说。
    他说这话。看来他也经常看微博。德志想到这里,就问:“老板是不是常看微博?看来你很关心国家大事,非常关注民生啊。”
    “我就是老百姓。当官的不关心我,我们自己抱团自己关心自己总行吧,我开个小店容易吗?当官的来收费比谁都积极,遇到困难,一个都找不见,门难进,脸难看,我算看透了,你有利用价值,他们就来,你被利用完了,他们就跑了,就像人间蒸发一样。”大个儿老板说。
    德志不好说什么,他也不是官,不是巡抚,不是钦差大臣,没有尚方宝剑,没有权力,只是听别人发发牢骚罢了。
    买了东西,提着往回走,德志感到他们就像四处讨饭的,街道很漂亮,住在这里很好,可惜的是,不属于德志他们自己,他的老家在城市,尹懋的老家在乡村,两个人离开家乡,到这里来,完全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信仰,但是,在坚持信仰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违背信仰。
    他很想做一个好人,但是,做出来的事,却总不是好的。好像和好人的差距太大了,实在无法拉近距离。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还是来自领导。领导的行为已经证明了,领导不像领导,虽说领导自身没有编制,可领导在朝着有编制的方向努力。
    回到宿舍,来支书打电话来,说:“晚上请吃饭。”
    尹懋感到郁闷,为什么中午不请吃饭?晚上吃那么好干嘛,消化不好。
    德志基本上也采纳了这个观点,晚餐最好少吃点,吃简单点,这样才好。
    不过,不管怎样说,他有这个心,请吃总比不请要强得多。
    尹懋即便扭扭捏捏,过后还是喜悦的,吃饭是对自己有利的,干嘛要跟自己过不去,还有一点,就是喝酒,喝酒已经放开了,为什么要舍弃机会,不去喝酒呢?
    他嘴上不愿意,心里却接受,德志也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在喝酒方面谁也不比谁差劲儿,比酒量,两人不相上下,这是荆楚省的风俗,没办法改变,才开始时候还能隐瞒一下,可是很快就被来支书看出来,他对人心还是很有研究的,不愧是老江湖了。
    镇长金正走了吧,要不然就不会这样来邀请,他很清楚金正不满意他们,但是不说破,在某些方面,金正已经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可是不敢明明地得罪,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来支书很有城府,他知道,如果不这样做,金正会卡住来支书,让他找不到方向,说起来村民自治,实际上村委会还是受到政府的控制,这是没办法的事,整个国家都是这样,这是一个特征。
    中午饭吃过之后,仍是德志洗碗。
    简易厨房没有经过装修,是原始的水泥墙,没有贴瓷砖,这样也好,比较原生态,厨房是一个容易受到污染的地方,厨房装修得太好,恐怕不容易保养,这是梁马江妹妹所首先考虑到的问题。
    出租的房屋,不需要把房屋弄得太豪华,以免租客不自觉,把房屋弄坏,房东收了人家钱,不好意思找人家恢复原状,让房屋变得崭新,只会越用越旧。
    房屋一般来说会升值,但那是城市,农村的房子不值钱,不过,新农村的房子另当别论了。德志他们住的房子就是新农村的房子,只要向城镇化发展,就会升值,当农村的土地变成为城镇土地,就会升值。
    下午的时间基本是自由的,德志的最大的负担还是读书,这个该死的考试,让他熬白了头发,每次考试,总是过不了,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记忆力差还是怎么了,总是记不住知识点,希望会好起来。
    不知道喝酒会不会影响白发,德志已经不抱希望,认为白发是在所难免的。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白,再多白几根也没什么。
    看书最好的方法,是写字,将书中的要点进行记录,然后再将记录的看看,练习了书法,还能加深记忆。
    不过这是一个好办法,不是什么都想要得到答案的,德志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和普世的价值观差不多。对于什么是普世价值观,德志还真拿不准。
    学习熬白了头,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德志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他如此迷恋学习,难道是功名利禄吗?还是别的,好像学得再多,都没有用。德志最想得到的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喜欢的事业,还有,一颗自由的心,学习能给他带来这些,当然好,如果不能带来,为什么要坚持学下去呢?
    这也是一种信念,没有信仰的支撑,恐怕会很难。
    这是一种义务,一种理念,学习成为习惯,可以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没有学习,肯定会空虚。
    很快到了晚上,应约前往,当然,尹懋的生活不是这个,他追求的,可能就是工资,纯粹的工资,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变化,这个只有上帝知道。
    在穷乡僻壤,远离亲人,更是觉得孤单,喝点酒,吹吹牛,在人少的地方,只要有人说话,也是一种幸福。
    像来支书那人,也是这样,儿女都到城里去了,家里剩下他俩老人,很是孤单。他不是书记的话,会和其他人一样,成为一个孤单的老人,有老伴还好一点,没有老伴儿,那更倒霉。
    再说,他很在乎怎样得到人说话,或者可以打打牌。干公家的事,很简单,也很容易。只要不违反原则,大体上过得去就行。
    走到松树岭酒楼,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酒味,这里是大卡车司机常常逗留的地方,有些司机是上官的朋友,靠着这关系,上官的生意一直比旁边的那家生意要好一些。

第334章 李逵李鬼
 
    
    旁边那家的店名叫“松龙岭酒楼”,很像“松树岭酒楼”,不仔细看,还真分辨不出来。德志不清楚他们的关系,但他明白,同行是冤家,有一点可以说明,松龙岭酒楼肯定显得势单力薄些,因为,德志总是看到有一个老板在忙,其他的,都是打工的。
    松树岭的优势在于,他们夫妻二人齐上阵,就有些麻烦,这说明团结的力量很大。加上上官家不用请厨师。
    在中国开饭店,全靠厨师,没有厨师,这饭店就开不下去,中国人很讲究吃,吃不好,下次就不会去,厨师能支撑起整个饭店,厨师在,饭店在,有著名的厨师,就有著名的饭店。
    德志从上官那里了解到,松龙岭酒楼的特色在于敢吃野生动物,什么贵,就卖什么,不怕被抓,好像县里有人,天不怕地不怕,只要人敢吃的东西,他就敢做,让来的人猎奇,是他的经营之道,这样才能赚钱。
    二人一到松树岭酒楼,上官夫妻就致欢迎词,这个让德志和尹懋都佩服,他俩算是配合默契,有一位小姑娘,看起来比较纯洁可爱,赶紧拿来一次性的杯子,然后给他俩沏茶。
    上官说:“不好意思,刚才来支书打电话了,说晚点过来,现在正在忙。”
    “没关系,我们在这里等吧。”德志说,“等一等。总有好处,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你们是客,你们在这里,他们才会来陪,你们不在,他们早就回家陪老婆了。他们的家庭稳定,对自己的老婆好,大家都清楚,要想得到满足的生活,必须要过看起来吃亏的生活。他们牺牲了和家人团圆的机会。来陪你们,但是,赢得了你们的尊重,咋说也是比较好的。你们都没有陪家人。他们更不好意思。”上官说。
    德志真的佩服这个上官老板。亏了他是个酒楼的老板。要是当个干部应该没问题,可能会干的很好。
    这个老板,迎来送往。见的人不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干什么都还顺利,主要是他长了一张做买卖的嘴巴,能说会道,让很多人都折服。不是别的,就是见人一脸笑,就很难做到,有些人做生意,刚开始还行,做着做着,就不行了,究其原因,有很多个,关键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见人一脸笑。
    笑里藏刀,很可怕,但是,很多人都喜欢笑面虎,这就是喜欢含蓄的中国人的可爱之处,喜欢含蓄,偏偏容易被表象迷惑。结果到最后,还是吃了眼睛的亏,心不容易看见,中国人太忙,以至于忘了省察内心。
    上官的电视,放在房子的一角,在铁架子上放着,上面有机顶盒,和楼顶的卫星电视接受器连接,看的是外国的节目,但后来就看不到了,听说调整了卫星的频率,并调整了角度,并且用了很多手段,让卫星电视失效,这些技术参数,谁能懂得?
    这就增加了华建章的难度,华建章是卖家电的,当然,也卖卫星电视接收器。村里的人不少都在他那里买,可惜的是,没有多少懂得调整角度,也没有多少知道频率参数。
    有一段时间,华建章很忙,对于上官来说,这是小事,他能搞定,在没有请华建章之前,他就学会了自己动手,因顾客要看,没有谁会住一个没声没色的酒楼。
    当然,也有一些人愿意去卖春楼买欢,但不是在村里,村里没有,乡镇才有。山上的乡镇也没有,到山下才有。很多卖春女都在山下,那里客流量大,有钱赚。
    当然,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