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好莱坞之路-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只是觉得这部影片不是我的菜。”听筒里传来黛西略微有些冷淡的声音,“而且最近也有事要做。”
  贾斯汀摇了摇头,“好吧,这部影片很不错,可能会是明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等在洛杉矶上映了,我们再去看。”
  那边的黛西的回答有些出乎预料,“还是到时候再说吧。”
  到时再说?贾斯汀愣了一下,这怎么看都不是黛西的风格啊。
  如果不是对这声音无比熟悉,他都怀疑电话对面的人是不是那个黛西。
  “好了,贾斯汀,我还有事。”那边的黛西准备挂断电话,“我最近比较忙,可能没有时间看电影。”
  “那好吧。”贾斯汀也不可能勉强黛西,“我回去再联系你。”
  贾斯汀挂断电话,站在影院门口的台阶上面,皱起眉头,从几个月前开始,他就觉得黛西怪怪的,做事总是神秘兮兮,似乎不是以前那个黛西了。
  “可能每个人都会变成熟吧。”贾斯汀叹了口气,“毕竟谁都会慢慢长大。”
  他不再停留,转身向着下面走去,大概是脑袋里面还在想黛西的事情,走得有些太快了,蹭了一个似乎在采访别人的家伙的肩膀。
  “不好意思。”贾斯汀不是那种不讲理的人,立即停下来说道,“非常抱歉。”
  被他蹭了一下的那个人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看起来是个亚裔,这个亚裔摆了摆手,用略带生硬的英语说道,“没关系。”
  两人客气了几句,贾斯汀刚刚要离开,那个亚裔突然喊住了他,问道,“这位先生,你是刚刚看了墨菲·斯坦顿导演的《聚焦》吗?”
  “是啊。”贾斯汀点了点头,“我是墨菲的影迷。”
  “能说一下你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吗?”那个亚裔赶紧自我介绍,“我是来自太平洋对岸的记者……”
  虽然搞不懂对方到底来自大洋另一边哪家报社,贾斯汀还是说道,“可以。”
  那个亚裔记者立即掏出了一个小录音机,按下了录音键,贾斯汀笑了笑,一本正经地说道,“影片真实性震撼人心!对天主教教会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墨菲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
  作为IMDB讨论组的一个重要成员,贾斯汀评论电影还是有些水平的,“墨菲通过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
  亚裔记者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影迷竟然有如此独到的看法,想了想之后,又问道,“这部电影以及作为电影起源的报道,都严重触犯了教会的利益,他们没有遭受教会的打压吗?”
  “据我所知,肯定有!”贾斯汀对这方面有些了解,“但墨菲和那些记者都抗住了,天主教会能做什么?好莱坞和媒体都言论自由,难道他们还会拿枪威逼墨菲不去拍这部电影?别说是教会了,就是白宫里面的那群猪也做不到……”
  听到一个美国人如此形容自己国家的领导人,亚裔记者有些无语,之前他一直跑国内的电影新闻,对国际电影尤其好莱坞电影的关注并不多,这次出来竟然见到了这样一部挑动强权的电影……
  他记得没错的话,天主教可是美国人的主体信仰啊!
  “还有事吗?”贾斯汀见那个记者突然沉默,指了指远处,“没事的话我走了。”
  亚裔记者赶紧回过神来,“没事了,谢谢你,你的话对我很有帮助。”
  贾斯汀又裂开嘴笑了一下,“你太客气了。再见!”
  “再见!”
  亚裔记者跟贾斯汀挥手作别,然后找上了其他过来的影迷,继续收集他们对于超级大导演墨菲·斯坦顿的新片《聚焦》的看法。
  回到酒店,贾斯汀立即掏出手机,在自己的脸书上将刚刚对记者说的话发了上去,接着翻看了不少看了《聚焦》的影迷的评论。
  虽然影片不是商业片,但基本一片好评。
  “题材太震撼,剧本很扎实;开戏略温吞,逐步入佳境;抽丝剥茧型,群戏很精彩;不刻意煽情,结尾惊呆了。”
  “墨菲的创作于平静中爆发,平缓的叙事背后是可怕的真相,我跟着影片和记者一起发掘事实的时候,想到这是真事事件的时候,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但最终,看到有些一群人在冲破所有障碍发掘真相,维护正义的时候,感到了希望,另外片子很真实,很感人。”
  “题材为王!墨菲的这部《聚焦》,没有丝毫特效,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有千军万马般心潮澎湃。”
  就在贾斯汀为《聚焦》又赢得爆棚的口碑兴奋的时候,那个亚裔记者带着收集到的一众资料,也回到了这家酒店。


第755章 一语天下惊
  回到酒店的房间,那名亚裔记者找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开始整理今天收集的影迷评论,将录音机记录的内容单独存储到一个文件夹中,率先发给了远在万里之外的编辑部,然后又打开文档,边回忆今天下午看过的那部电影的内容,边敲击着键盘,准备一篇属于自己的评论。
  这名记者虽然刚刚开始跑好莱坞这条线,但之前在国内就是专业的电影记者,对于电影有着相当高的鉴赏水准。
  “墨菲·斯坦顿的新片《聚焦》,是一部相当有深度和值得人们不断反思的电影。宗教团体如今在西方社会依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此这样一部敢于直面抨击天主教内部体制的作品,从它一出生起就带着令人敬畏的勇气和力量。就像电影中那些为真相而战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向全社会的发声表明了舆论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对于那些还在默默忍受的人是鼓舞,对那些无知纵容者是警醒的刺痛,对借上帝之名犯罪的人是直面的鞭挞。媒体显然有影响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媒体的正义良知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因而影片里焦点团队的记者不畏艰难取得最终胜利的画面最让我热血沸腾……”
  当然,作为就职于国内某著名的自由派报社的记者,他的评论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宗教信仰于国人的联系可能并不那么紧密,但在西方社会却有着源远流长的背景和根基。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宗教团体虽不再像中世纪那般掌控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它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就像美国这种极为开放文明的社会,它的宗教影响也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我最近在读英国著名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的一本书《上帝的迷思》,里面有一小节内容专门谈及了当今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对于无神论者的一些偏见和不公,尤其谈到了信仰对于美国人政治生命的重要性,他说:对于任何总统候选人来说,公认的事实是,信奉无神论的自白不折不扣是一种政治自杀。”
  “影片里遭到神父侵害的孩子有很多相似点:低收入家庭、没有父亲、离异家庭等。一名受害者说:‘如果你是一名穷人家的孩子,宗教十分重要。而当一名神父留意到你时,那可是件大事。他叫你收拾一下诗歌本,或者倒下垃圾,你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就好像主在请求你的帮助。’这些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天主教中,神父主持弥撒,施行洗礼,听人告解忏悔,甚至为人治病等等。在信徒眼中,神父这样的神职人员仿佛自带上帝的荣光。因而被神父看重,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令人愤怒的是,也正是借着这层神圣外衣,一些神职人员却屡屡向未成年儿童伸出魔爪。”
  “电影中涉及丑闻的天主教的庞大的数据证明人们对此类事情不可能一无所闻,更别提教会内部。可是为什么少有人公开指责呢?电影提供了好几个观点:一是受害者羞于开口;二是教会自上而下的庇护,对犯案神职人员不予处置,继续任用。即使有受害者开口,面对势力强大的教会,他们也往往处于弱势,很多案例会被私下解决;三、偶有正义者替受害者发声,也很快会被无所不在的教会势力施压和谐。警察包庇神父,律师与教会合谋,法院替教会封存关键证据……”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大众对此事的沉默和纵容。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对权威会有种自然的惧怕和自卑;另有一部分信徒,会出于捍卫教会和领袖的圣名而为尊者讳;更有极端者甚至会不相信鼓起勇气揭露肮脏行径的人。我忘记了在哪里看过的一则事例,是说女儿告诉母亲教会里平日受人尊敬的牧者对她有不轨行为,母亲在听到女儿的不幸后不为女儿鸣不平,反而气愤地认为是女儿在污蔑那个在她眼中堪称圣洁的人……”
  “对于权威人和权力的质疑与挑战需要极大勇气,对于媒体行业尤其如此……”
  写到这里,这名亚裔记者忽然停下了敲击键盘的十根手指,不知道为什么,思绪突然飞到了他生活和工作的那个国度,尤其是权力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他最大的感慨就是美国的媒体到底姓什么呢?
  《聚焦》是一部极度写实的电影,他看过相当多北美媒体的报道,有自由派的、有右翼的、有保守派的等等,都非常承认这一点。
  电影留给他最深印象的还是媒体对于强权的抗击……
  作为一个南方自由派报社的记者,这位亚裔的大脑不可避免的被一些腐朽的东西侵蚀过。
  亚裔记者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一些被这部彰显媒体自由和力量的电影刺激的胆大妄为的念头,不停的往外跳,跳着跳着他就脑袋发热,双手十指不自觉的落在键盘上面,敲击成了一篇文章。
  “每年一度的某台过后,某个新闻节目总是说这台晚会:在和谐、欢乐的氛围里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获得主流媒体和广大网民的点赞。某主流报纸总会在头版发表文章《传递正能量》,并配发评论《向着梦想或者理想进发》;某评论社发表评论员文章《普天同庆》……”
  “但是,在普通人为主体组成的社交平台中,大家对晚会的评论却是别样的,吐糟不断。眼看着晚会被捣鼓成了加长版的联播新闻,估计绝大多数人在观看的过程中,心头上的草泥马都一再跑过吧。那么,为什么大家所看到的与主流媒体上所评价的是两样的?两者难道不是同一台晚会?难道是一个分裂的社会吗?”
  “主流媒体姓什么,一目了然,而那些不想改姓的媒体,只有一个下场!广电部门要求外资企业不能在境内提供视频服务,将全面封禁!”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不接受也得接受。更何况,更高的指示还说了,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统治层意志、反映XX主张,至于评价,还是不说为好。”
  “忽然想想,某规划局前副局长好冤。当年因为违规建设,他向过来采访的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你是准备替我家老大说话,还是准备替公众说话?’结果,一语天下惊。这番话被当成雷语,迅速传遍全国,副局长一下就成为了网络红人。现在看,副局长才是真正的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家,他早早就预见到了一些事情……”
  “不得不感慨,时局变化太快,快到目不暇接,快接不住一直往下狂跌的眼镜。很好,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都应该高呼万岁,谢主隆恩!”
  写到这里,亚裔记者之前的正儿八经的影评忽然写不下去了,最大的无力感出来了,他觉得自己就像太监评论皇帝的X生活一样,自己不行,却对别人说三道四……
  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历史总是在往前发展的,今胜于古,后胜于今。但是,眼下的现实,却让他这个媒体从业者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媒体和舆论方面,今天还不如昨天,甚至不如前天。
  长长的叹了口气,亚裔记者将后面的内容单独划出来,保存到了一个掩藏文件夹里面,刚才脑袋一热写下来的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发表出去,否则肯定会丢掉饭碗,说不定终身都无法再从事记者这个行业。
  亚裔记者连做了几次深呼吸,终于逐渐冷静下来,继续撰写开始时的那篇正儿八经的影评。
  他双手十指如飞,又有文字出现在了文档之中。
  “墨菲·斯坦顿的这部影片非常现实,也非常具有警示意义——腐败的滋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土壤:作恶被自上而下的包庇,所谓的权威名誉又被错误的尊崇维护……”
  《聚焦》自从在多伦多电影节开始展映来一直受到不同寻常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影片取材自一桩真实的丑闻,更因为丑闻涉及了诸多神职人员。
  或许,本不该对神职人员的道德堕落过于吃惊。
  理性的思考下,很多人应该知道,神职人员也不过是一群普通人,其中有人犯错,再正常不过了。
  一个人不会因为加入教会,就会瞬间成为道德完人,毕竟加入教会距离真正的灵魂皈依还有相当漫长的过程,社会长久以来对于这一过程的忽略,导致大众对神职人员抱以过高的期望,甚至常常将其等同于信仰,因此丑闻的爆发,就变成了信仰的破灭,对于虔诚者来说,吃惊都不足以概括其内心的崩溃,随之而来还有愤怒和失望,一如影片中记者迈克在拿到铁证之后的发狂和萨莎奶奶阅读报道后的落泪。
  在多伦多待了几天,参加过几场宣传活动之后,墨菲也准备返回洛杉矶。


第756章 体制之恶高于个人
  由于“加朵”号在洛杉矶进行例行的保养,墨菲和盖尔·加朵只好乘坐航班返回洛杉矶,好在飞机头等舱的条件也不错,可以保证足够的舒适度。
  小罗伯特·唐尼和詹姆斯·弗兰科等人,还继续留在多伦多电影节为《聚焦》这部影片造势,有台前的这些明星,再加上影片良好的口碑和天然携带的话题性,也可以继续吸引媒体和影迷的关注。
  “CAA那边得到的消息……”
  头等舱里人很少,盖尔·加朵就和墨菲坐在相邻的座位上面,她一直在说关于影片和天主教方面的话题,“梵蒂冈方面已经就这部影片召开过几次枢机大主教会议了。”
  这些杂事一向都是盖尔·加朵在负责,墨菲听到后,不禁问道,“他们在商讨应对策略?”
  “不是!”盖尔·加朵直接摇头,“CAA欧洲分部隐约得到过一点关于会议的消息,梵蒂冈方面在讨论谁最应该为天主教从去年开始爆发的一系列丑闻负责。”
  墨菲马上明白了过来,“这是有人想要借势上位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教会也不会是例外,历史上各大教会因为内斗分裂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盖尔·加朵拿到的也不是很确定的消息,“可能是吧,据说以方济各红衣大主教为首的一批人,与教宗本笃十六世不是一个派系,想要谋夺……”
  她耸了耸肩,没有继续说下去,不过墨菲能够听明白。
  “信仰啊!”墨菲叹了口气。
  盖尔·加朵接了一句,“信仰不是形式上对一个神的崇拜,不是行为上对一个教会的忠诚,而是来自内心的真、善、美,这才是信仰的本质!”
  恋上墨菲之前,盖尔·加朵也是一个信徒,不过信仰的是犹太教,后来在墨菲的影响下,虽然还挂着犹太教徒的名,但实际上早就脱离这种信仰了。
  她又说道,“如果理解信仰的本质,知情人员就不会认为揭露教会丑闻,是对信仰的挑衅,恰恰相反,这是对信仰的坚持。”
  “可惜……”墨菲摇摇头,“我做不到内心的真、善、美。”
  “所以啊,你是个没有信仰的人。”盖尔·加朵颇为无奈地说道,“还影响到了我,我也快变成了没有信仰的人。”
  墨菲不禁笑了起来,盖尔·加朵刚才说得确实有些道理,如果理解信仰的本质,那位劳主教就不会认为用《圣经》语录、主的名义来攻击调查丑闻的人员,是对信仰的维护,恰恰相反,这是对信仰的亵渎;至于那些涉案的神职人员,更是与信仰不沾边的一群人,在亵渎儿童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背叛了信仰,尽管他们仍然穿着牧师的外衣,仍然能把《圣经》倒背如流,仍然狂热崇拜上帝,但都无济于事了。
  对信仰认知的集体扭曲,无形中构建起了一个滋生和纵容犯罪的体系,从牧师到主教,从律师到警察,谁都不能免责,这就是丑闻迟迟未被揭露的真正原因。
  由于信仰认知的扭曲,教会丧失了自我纠正的能力,而必须依仗外力来更正,也就是一群被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来帮助一群号称有“信仰”的人重回正途,谁才是真正的信仰守护者,一目了然。
  而这桩丑闻中的受害者,何尝不是信仰认知扭曲的群体?他们是如此轻易的就被牧师们性侵,就因为他们神职人员的过分信任,其中一个受害者的母亲,甚至还拿蛋糕来招待性侵自己儿子的牧师,这是对信仰尊重吗?这是愚昧啊!
  信仰是一种道德共识,而教会只是一个以崇拜神为名义的人类组织,它不能替代信仰,事实上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决计不能以他是否加入教会来判定!整个社会对于神职人员的道德败坏如此反应剧烈,归根结底,也是对信仰认知的偏差啊!大部分人轻易的就将他们看作了信仰标杆。
  当信仰成为一种职业,一种利益集合体,里面什么肮脏的东西都会有,掩饰它就是为了维护利益,听说过佛教徒之间互不攻击的理论么,理由差不多,都是在外人面前维持该宗教信仰高大全的形象,以吸引更多人膜拜,自然遇到丑闻要掩盖了。
  这个世界,终究不是想象的那么奇妙,更不是某些人描述的那么美好,在如今这个时代,不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容易的,连孩子们的生活都过得不易……
  墨菲也算是比较看的开那种人,这些只要不落到他的头上,他也懒得去管,毕竟他精力有限,也不是旷古烁今的圣人。
  更为确切点来说,曾经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已经让他麻木不仁了。
  即便因为职业的关系,无论是现在,还是曾经,墨菲都不怎么喜欢媒体记者,但也非常清楚,很多包裹严实、想方设法拼命掩盖、让人不忍直视的丑恶真相,都要依靠敢于挣脱体制的压迫和限制的媒体平台,报以公正、真实、严肃的态度全面曝光,才能让蒙在鼓里的民众认清事实,在充斥着腐败和欺骗的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中,看到一丝正义的曙光。
  而一件被忽视和低估的事件背后,往往会隐藏着持续溃烂变质壮大的现实问题,猖獗嚣张的恶势力会不断的蔓延和侵蚀,造成不可估量、后悔莫及的惨痛结果。
  “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得是整个村庄的支持,那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这句原版影片就有的台词,被墨菲原封不动的再次运用到电影中,“控诉和揭露”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体制之恶高于个人之恶”。
  一些事件不单是少数人的个体犯罪,很多大规模的罪行完全是体制包庇和纵容的恶果,比如在一个有着深厚天主教传统的城市,一听说要与教会为敌,所有人都望而却步。
  天主教会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巨大,哪怕是在现代社会,教会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很多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但是,当教会越来越壮大的时候,随着势力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会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教会也有害群之马,去损害这个组织的神圣威严。
  面对这些危害,教会的选择是什么?
  无论如何,一个有影响力的组织,都应该有勇气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可惜,很少会有导演有动力将类似的事件搬上银幕,因为这还是个有违主流观影趋向和政治需求且吃力不讨好的活。
  现在想想,还是活在某些新闻的世界里面更加幸福,因为所处的社会永远都是美好的,根本不用为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而烦恼。
  回到洛杉矶,墨菲开始为又一个即将到来的北美颁奖季奔走,盖尔·加朵则准备开始筹备《格雷的五十道阴影》,曾经拍过大尺度剧集的保罗·威尔森已经答应出任这部影片的导演,女主角方面,杰西卡·阿尔芭也在与斯坦顿工作室商谈,问题不大的话,应该会接下安娜那个角色。
  当然,杰西卡·阿尔芭的肤色有点问题,不过这些更改下人物的设定好了,也不是什么大的麻烦。
  相比于筹备新片的盖尔·加朵,墨菲则是四处跑,频繁的与学院内的一些大佬会面,这些所谓的大佬,如今的能力未必大,但确实很老,他们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学院的内部。
  换句话来说,他们就是那些能影响部分奥斯卡评委的评委。
  任何人,哪怕是一些技术类奖项的得主,想要连续两届问鼎奥斯卡小金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墨菲三月份刚刚拿到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导演,想要在明年的奥斯卡上也有所斩获,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此期间,他还去见了卡拉·费斯一趟,讨论的除了新电影的事宜,还有《黑暗之城》的一些情况。
  这部影片早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一个月之后,就在北美下线了,北美票房最终借助十三个奥斯卡小金人的光环效应,一举突破7亿4000万美元,最后累计达到7亿4670万美元。
  虽然距离《阿凡达》的北美票房纪录只有1500多万美元,以斯坦顿工作室的财力,分分钟就可以通过私下购买票房的方式,拿到这个北美票房总冠军,但墨菲并没有这么做,为了一个北美票房冠军的名头,让自己成为全世界的笑柄,这种事只有那些傻子才会做。
  海外的放映持续的时间更长,由于影片的奥斯卡光环和超级票房效应,后续又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了放映的行列当中,连一些非洲小国的影院里面,都能见到《黑暗之城》的身影。
  一直到九月初,《黑暗之城》才在所有的海外地区下映。
  《黑暗之城》也结束了所有的院线放映,最终的全球票房也没有超过《阿凡达》,但25亿1620万美元的数字,足以带给墨菲巨大的收益!
  当二十世纪福克斯将第一笔4亿美元的导演分成交付的时候,墨菲得到了一个消息,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阁下要离开美国了。


第757章 再也不见
  清晨的太阳刚刚爬上洛杉矶的地平线,连西边的海水还没有映红,圣莫妮卡海滩区的一栋顶着巨大十字架的小型办公楼前,已经开始了忙碌,十几个年轻的天主教牧师,从小楼门口进进出出,将一件件行李放进停在楼前的一辆厢式货车里面。
  “这就要走了?”
  门口前的空地上,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站在背光的地方,看着属于自己的东西被搬上汽车,长长叹了口气,抬头看向了不远处的大海。
  自己有着太平洋一般广阔的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竟然被一个好莱坞导演逼走……
  想到这里,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心中的郁闷再次发作,老脸上面瞬间爬满了一道道如同蚯蚓般的皱纹。
  他非常清楚,这次回到梵蒂冈,恐怕再也回不来了,很可能会在某个图书或者资料管理员的位置上面,一直待到退休。
  “墨菲·斯坦顿!”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脑海里面再次跳出这个名字,“红衣枢机大主教,教宗……这些都在他面前化为了泡影。”
  “阁下……”
  一个年轻的牧师走了过来,请示道,“已经完毕了,什么时候出发。”
  “走吧!”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转身向着一辆黑色轿车走去,拉开车门的时候,转头又看了眼后面小楼顶上巨大的十字架,这一次他输得一败涂地,天主教也输得一败涂地。
  即便对手只是一个好莱坞的导演!
  上了汽车,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闭目假寐,吩咐前面的司机,“去机场!”
  黑色的轿车缓缓发动,从办公楼前转入公路,一路向着洛杉矶国际机场驶去。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没有再回头,知道自己再也回不来了,教廷需要一个背锅的人,教宗本笃十六世阁下面对整个教会的压力,也需要一个背锅的人。
  很不幸,他这个事件的直接策划者,是背锅最好的人选。
  三天之前,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就接到了教廷的正式通知,大概梵蒂冈方面的压力确实很大,甚至等不及找一位合适的人选接任加州中南教区大主教的位置,就让他务必在后天之前返回梵蒂冈。
  虽然远离教廷枢机,但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消息也算灵通,已经打听到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了。
  坐在汽车上面,最初的一段路,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还能用闭目假寐的方式保持安静,但越接近洛杉矶国际机场,那颗隐藏在苍老身体下面的雄心,就越觉得不甘!
  怀着雄心壮志而来,灰溜溜无人问津而去……
  这巨大的反差,让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这种以教宗为奋斗目标的人,如何才能接受啊?
  “我……”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突然睁开眼睛,透过前挡风玻璃,看到远处隐约可见的洛杉矶国际机场航站楼,低声自语,“我……不甘心啊!”
  他两只手都颤抖了起来,似乎情绪非常的激动。
  “阁下……”
  前面的司机似乎听到了后面有声音响起,却听不真切,“您有什么吩咐。”
  这话点醒了有些魔怔的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他毕竟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人,深吸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下情绪,说道,“没事,继续走。”
  这简短的话语之后,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渐渐平静了下来,就算自己不甘心,又有什么用?他制定的一系列计划,不但没有成功让天主教势力深入好莱坞,反而在众多媒体的围追堵截下,让天主教面临了进入北美以来最为严酷的寒冬。
  别的教区他不太清楚,加州中南教区最近几个月以来,每个周末平均去天主教教堂做礼拜的人少了接近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样的概念?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很清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便自己是教宗,也会换一个地区大主教。
  洛杉矶国际机场就坐落在那里,不管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甘不甘心,距离都越来越近。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来时风光无限,走时怎么会无人相送?
  国际机场航站楼里面,有两个也准备坐飞机的人没有去自己的登机口,反而来到去往罗马的航班安检入口前,专门等待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到来。
  “你真无聊。”
  拉了拉头上的棒球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