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好莱坞之路-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克斯的《菲利普船长》,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美国骗局》,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为奴十二年》。”
“我听说……”墨菲提醒道,“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也有意颁奖季。”
“嗯。”比尔·罗西斯点了点头,“我会让人关注他们的动态。”
墨菲站起来,轻轻叹了口气,“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多,也很强大啊。”
《地心引力》、《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美国骗局》和《为奴十二年》这几部影片哪一部都不可小觑,尤其是《地心引力》和《为奴十二年》,阿方索·卡隆和史蒂夫·麦奎因都是争夺最佳导演的有力人选。
前者不用说,一个拉丁裔导演,曾经就是在这一届奥斯卡上面加冕最佳导演;后者是一部典型的黑人电影,简直是好莱坞式政治正确的最佳代表,在黑人嗷嗷叫的情况下,会爆发出强大的冲奖能力。
从表面上来看,墨菲似乎在族裔上面比那两位更有获奖的可能,但在现今这种好莱坞环境下,拉丁裔和黑人电影反而会成为优势。
这一届奥斯卡比之他获奖的那一届,竞争明显更加激烈。
不说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了,詹姆斯·弗兰科与玛格特·罗比的最佳男主角与最佳女主角,也一点都不占据优势。
曾经的时候,希斯·莱杰的死亡是能够获奖的最大因素,死亡的力量是极其震撼的,谁也不会跟逝者去计较和争夺,况且那也只是绰号尊老爱幼奖的最佳配角小金人,颁发给死去的希斯·莱杰,恰恰符合这一奖项的精神。
现在的詹姆斯·弗兰科虽然没有那样特殊的优势,申报的奖项也变成了最佳男主角,但也不是没有获得提名的几率,毕竟影片不再是被学院派非常歧视的漫画改编电影,而成了备受媒体和专人认识好评的黑色犯罪写实电影。
这些都有助于詹姆斯·弗兰科拿到提名,不过想要得奖,面对马修·麦康纳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玛格特·罗比的情况与詹姆斯·弗兰科类似,角色前后的不同尤其是那种奇特的心理变化,用很多专业评价来说,那就是被她演绎的出神入化,或许拿到提名不难,获奖的话,凯特·布兰切特、桑德拉·布洛克和艾米·亚当斯,哪个都比她优势大。
好在形势对《黑暗之城》比较不利,墨菲曾经计划,等到快到颁奖季的时候,继续挑动强硬的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没想到变化远比计划快,好莱坞中国大剧院枪击案的发生,导致那位大主教阁下野心皱起,使得天主教有意图谋好莱坞……
站在疯狂浪尖上的他和《黑暗之城》,被动的成为了天主教攻击的好莱坞的代表。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上来说,这不是好事,但从好莱坞内部来说,这绝对不是坏事。
詹姆斯·弗兰科和玛格特·罗比的奖项,谁也没法保证,CAA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首先要保障的就是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在好莱坞媒体疯狂炒作天主教丑闻的情况下,墨菲准备再往里面加一把火。
第728章 墨菲的社会责任感
自从中世纪开始,天主教内部就诞生了太多的丑闻,随着进入文明社会,这些丑闻看似是少了许多,但遮盖在教会庞大势力下面的,还有许多见不得光的龌龊,随着媒体将盖在上面的外衣揭开,在美国这片自由主义泛滥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批判天主教会的舆论浪潮。
这股浪潮来的似乎很突然,但幕后的推手准备充分,而且力量庞大,能直接干预众多媒体,在媒体方面的话语权,绝不是美国的天主教势力能够比拟的。
任何话题总有一定的时效性,对于美国这种国家来说,有相当多的人从来不去影院看电影,但标榜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却寥寥无几。
宗教远比电影的话题性更强。
很自然的,讨论好莱坞电影过于暴力和墨菲的影片是否该为枪击事件负责的声音小了很多,从媒体到公众甚至到华盛顿当局,注意力全都转到了天主教爆出的一系列丑闻上面。
如果这些丑闻发生在欧洲也就算了,以美国人那种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也不会怎么关心,偏偏这些事件全都发生在美利坚,而且发生在政府和社会最难容忍的儿童身上,想要不吸引人都难。
儿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不止是说说那么简单。
也就在全美从媒体到公众都在疯狂的讨论天主教丑闻的时候,墨菲召集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这场新闻发布会在世纪城死星大厦的大堂里面举行,非常的简短。
新闻发布会的开始,卡拉·费斯代表二十世纪福克斯宣布,“福克斯公司将继续与斯坦顿工作室合作,一起打造墨菲·斯坦顿导演的新片,斯坦顿导演的新片将会聚焦目前的社会热点事件!”
说完,她向后面做了个手势,背后的白色屏幕瞬间亮起,几行大字异常的醒目。
“一帮想向教会势力宣战的穷记者,真人真事改编,《聚焦》背后的真实历史!”
看到屏幕上面的字,很多记者按下相机快门的同时,还有些发愣,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
“向教会势力宣战?一帮穷记者?”
有年龄比较大的记者根据这些渐渐想起了什么,“目前的社会热点事件?《聚焦》?”
他马上回忆了起来,低声说道,“该不会是《波士顿环球报》拿到普利策奖的那次新闻事件吧?”
旁边的一个年轻记者不解的问道,“比约克曼先生,你说的是?”
“看屏幕。”年龄较大的记者指了指屏幕。
年轻记者抬头看去,只见上面的标题已经消失,渐渐出现了大体的内容描述。
“影片取自真人真事题材,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的一次深度调查报道经历。”
叫做比约克曼的记者看到这里,说了一句,“果然是这样啊!”
“2001年,从《迈阿密先驱报》来的总编辑空降《波士顿环球报》,一来就要做个大新闻,给报纸的深度报道小组《聚焦》指了一个选题:当地天主教的约翰·乔根神父被指控猥亵儿童,主管波士顿大主教区的红衣主教伯纳德·劳被爆早就知情,却搁置包庇,严重渎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惊骇地发现,涉嫌性侵神父从1人到13人,再到令人瞠目的70人。这不再是一人一事,而是教会体系的溃烂,他们调查发现,家长或是无力反抗,或是被教会以极低的封口费搪塞了事,涉案神父并未开除,以‘休病假’等理由假以时日重新分配教区,然后新的罪恶又在酝酿,如此往复……”
大屏幕上面简单的交待了这部新片的背景资料。
看到这里,比约克曼升起了一种荒谬感,“墨菲·斯坦顿和二十世纪福克斯是故意的吧?”
“肯定是故意的!”旁边那个年轻记者看着坐在大屏幕前面的墨菲,说道,“在这个时候,选这种题材,说他不是故意的,你相信吗?”
比约克曼毫不犹豫的摇头。
或许公众不太清楚,但他们这些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哪里会不知道,墨菲·斯坦顿之前所受的非议和压力,根本就是天主教在背后推动,现在天主教在美国的大量丑闻曝光,墨菲·斯坦顿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公布自己的新片题材是根据揭露天主教娈童丑闻的普利策奖获得者们的新闻事件改编,不是针对天主教,向天主教反击,还能是什么?
“估计天主教策动攻击墨菲·斯坦顿的人。”那个年轻记者又说道,“看到他的新片会气得吐血吧?”
比约克曼笑了起来,“墨菲·斯坦顿向来不是那种喜欢挨打的人,天主教既然惹上了他,肯定会被他一巴掌狠狠扇回去!说不定媒体上曝光的天主教的丑闻,也与墨菲·斯坦顿有关。”
天主教的人看到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的话,说吐血可能有点夸张,但抓狂是肯定的。
“现在是提问时间。”卡拉·费斯的声音响起,“有问题的话,可以向斯坦顿导演提问,只有五分钟的时间!”
这话一出,记者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把手高高举了起来。
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放在现今的舆论形势下,简直太有新闻性了,传播出去效果绝对是爆炸性的。
与此同时,圣莫妮卡海滩区的那栋办公楼里面,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接到助手的提醒,刚刚打开了福克斯新闻台,看到卡拉·费斯宣布自由提问环节开始。
虽然没有看前面的新闻发布会,但他通过直播画面,能看到墨菲·斯坦顿后面大屏幕上面的字迹,越看眼睛瞪得越大,越看也越加的心惊。
墨菲·斯坦顿这是要做什么?
当年波士顿的那些事,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自然知道,这起新闻事件还拿到了美国新闻界最高的普利策奖,但地区性报纸的影响力终究有限,尤其是经过教会方面的努力,那些事都快被人淡忘了……
现在,墨菲·斯坦顿竟然要改编成电影!他不是针对天主教还能是什么?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心中升起了很不妙的感觉,虽然不喜欢墨菲·斯坦顿,但他无法否认,墨菲·斯坦顿已经是好莱坞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甚至像他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导演,全世界也不会超过一个巴掌。
这样的导演的电影,传播度会有多广?对天主教的恶劣影响会有多大?梵蒂冈那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似乎再也坐不住了,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从办公椅上站了起来,眼睛紧紧盯着电视机画面,一张老脸紧绷的像是拉开的皮筋一样,微微泛起白色。
如果……如果……墨菲·斯坦顿这部新片真的大范围传播开来,势必会影响到他!
之前针对墨菲·斯坦顿和好莱坞的行动,虽然得到了梵蒂冈教廷的首肯,但终归还是由他提议和策动,计划成功的话,受益的是他和教廷,产生负面影响的话,背锅的肯定是他这个始作俑者。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很清楚,必要的情况下,教廷肯定会把他当成替罪羊。
电视机画面上,《好莱坞报道者》的一位女记者被卡拉·费斯第一个点了名,她站起来直接问道,“墨菲,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
听到提问的声音,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暂时放下各种担忧,准备看看墨菲·斯坦顿怎么回答。
死星大厦的客厅里面,墨菲平静的坐在众多记者的对面,与过往他参加的任何一场新闻发布会,都没有任何区别。
“前段时间,很多媒体抨击好莱坞电影,尤其是我的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墨菲一本正经地说道,“这确实值得反思,作为一个导演,确实不能忘记社会责任感,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新片的题材要能够反映社会问题……”
圣莫妮卡的办公楼里面,听到社会责任感这个词汇,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只觉得莫名的嘲讽,自己用来攻击墨菲·斯坦顿的理由,竟然被他这样通过媒体还了回来。
墨菲·斯坦顿的声音还在不停的传到他的耳朵里面,“拍摄《迭戈·罗斯》时,我以为娈童只是天主教内部的个案,但最近看了媒体上面的众多报道,我才发现这可能是天主教会内部普遍存在的现象,儿童是我们一直致力于保护的对象,是我们的未来希望所在,我已经订婚,未来不久也可能会有自己的孩子,请问谁想让自己的孩子置身于如此恐怖的环境当中?”
“恐怖?”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恨不得飞过去,封住墨菲·斯坦顿那张嘴,“天主教什么时候恐怖了?”
“我认为我可以做一些事情,提醒我们的社会,提醒我们的家长……”
电视机里面,那个让他厌恶的人还在侃侃而谈,“提醒他们远离一些掩盖在光华背后的罪恶!”
“混蛋!”
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重重的拍了下桌子,发出了砰的巨响,接着疼得皱起了眉头。
但新闻发布会还在继续,墨轻松自如的回答着记者的各种问题,非常巧妙的把天主教继续往沼泽里面推。
第729章 去天主教的老家撒欢
“你是故意的吧?”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墨菲刚刚回到楼上CAA的办公楼层,跟着一起上来的卡拉·费斯就问道,“早就有计划了吧?”
墨菲没有回答,朝着比尔·罗西斯的办公室走去。
卡拉·费斯从侧面看了他一眼,然后非常确定地说道,“你是故意的,很早就计划好了!”
事情很明显,斯坦顿工作室几年前就从《波士顿环球日报社》拿到了相关的电影授权,并且在《迭戈·罗斯》这部影片冲击奥斯卡的过程中,就在巧妙的借助天主教会与好莱坞之间产生的冲突,如果说他没有计划,傻子都不会信。
“我的计划是用这部新片挑动下天主教会敏感的神经。”
卡拉·费斯也不是外人,墨菲干脆直接说道,“让他们继续对我发难,这样有利于《黑暗之城》的冲奖,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的快,发生了好莱坞中国大剧院前的枪击案,正好可以当做对天主教会的反击吧。”
“不止这么简单吧?”
都是老朋友了,卡拉·费斯能猜到墨菲的一些心思,“我听说学院现任的轮值主席霍华德·科赫对于天主教想要干涉好莱坞非常不满,已经联合了一大批学院很有影响力的老头子,在背后簇拥好莱坞各大公司在媒体上面对天主教展开反击,你现在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那些老家伙,甚至是好莱坞的大部分公司,恐怕都会举双手表示赞同和欢迎。”
“谁知道呢?”墨菲耸了耸肩,“我只是利用下现在的形势而已。”
他推开比尔·罗西斯的办公室门,直接走了进去。
卡拉费斯随后跟了进来,看到墨菲跟比尔·罗西斯打了个招呼,坐在沙发上面,不禁叹了口气,或许墨菲不是好莱坞最好的导演,却是最会创造形势和利用形势的导演。
在这方面,如果他在好莱坞所有导演当中排第二的话,恐怕没人能排到第一。
坐在墨菲旁边的沙发上,三个人商议起了这部电影的一些事情。
“电影的投资不会很高。”
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墨菲在说,“四千万美元左右足够了。”
卡拉·费斯问道,“投资比例呢?”
“都交给二十世纪福克斯吧。”墨菲不打算让斯坦顿工作室投资,“你知道的,我在盯着索尼哥伦比亚影业。”
“嗯。”卡拉·费斯点了点头,“四千万美元投资不算多,最多再过一个月,就能通过公司的例行审核。”
“目标呢?”比尔·罗西斯问道,“下一个颁奖季吗?”
“对!”墨菲郑重地说道,“这部影片的主要目标就是冲奖,所有的计划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卡拉·费斯想了一下,“这点没有问题,影片能够获得奥斯卡重要奖项的话,收入不会是问题,公司肯定没有意见。”
虽然奥斯卡的影响力在衰退,但奥斯卡效应对一部影片的市场收入增长还是很明显的。
“对了,墨菲。”卡拉·费斯又问道,“你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完成这部影片?”
墨菲早就有规划,说道,“不会超过明年的五月份。”
“可以加快一点吗?”卡拉·费斯提醒道,“我们可以在四月份去参加戛纳电影节。”
对于好莱坞专门冲奖的影片来说,冲奖往往从上半年就会开始,一些电影甚至从年初的圣丹尼斯电影节展映就在为年底的颁奖季营造口碑了。
“不,我们不去戛纳电影节!”墨菲提出了一个更有想法的建议,“我们去意大利!去威尼斯!”
这样题材和内容的电影,不去意大利走一趟,怎么对得起天主教对他的各种责难呢?
“威尼斯电影节?”卡拉·费斯立即露出了笑容,“好主意!我们就去威尼斯!去天主教的老家!天主教不是鼓动媒体和一些组织针对我们吧,我们就把这部电影的首映式放到梵蒂冈的眼睛前面!让他们好好看看,究竟是谁缺乏社会责任感!”
比尔·罗西斯看看墨菲,又看看卡拉·费斯,这两位才是无法无天的工作搭档。
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还能赢得好莱坞内部的好感。
现在提及天主教的指责和干涉,好莱坞大部分人都嗤之以鼻,一些典型的自由派的人,甚至都开始在媒体上面怼上天主教了。
墨菲看了看时间,“我还要去参加一个院线的讨论会,卡拉你记得提醒福克斯向威尼斯电影节报名。比尔,《黑暗之城》方面的公关工作,你暂时盯着点。”
跟卡拉·费斯和比尔·罗西斯告别后,墨菲去了比弗利山庄四季酒店,参加北美院线联盟的一个招待会,北美院线联盟准备再次提高电影票的票价,就此征询好莱坞的导演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看法和意见。
随着美元贬值,电影票涨价这种事根本无法避免,墨菲很清楚,这种所谓的征询只是例行工作而已,他之所以过来,主要还是因为过往北美各大院线给了他的影片足够的支持,出席也是基本的礼貌。
其实北美的电影票涨价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虽然电影产业面临其他娱乐的竞争越来越多,但刚刚过去这个暑期档的北美票房还是比去年有所上涨,不过对于墨菲这些业内人士来说,却也明白一点,北美票房大盘的上涨并不是观影人次上升带来的,更多是由于电影票涨价。
对于喜欢娱乐活动的消费者来说,当下可谓一个黄金时期,超级大片席卷而来,一系列银幕巨制让人应接不暇,刺激着全世界观众的视听享受,随着娱乐业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优质电视剧也在问世,电视娱乐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荣。
当然还有很多现场娱乐可供选择,比方说体育比赛、音乐会以及其他各种综合媒体表演。
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大气候下,按照常理来说,电影发行商会更加谨慎,努力维持收支平衡,甚至于会适当减少利润——更多让利于消费者,以便巩固市场地位。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墨菲所看到的是电影的票价正在悄然的缓慢上涨。
会议上,墨菲得到了全美影院业主协会的一项自发调查结果,今年北美单张电影票的平均价格超过了8美元,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这是一个高达26美分的跳跃式增长,比上一年平均票价上涨近百分之四,而去年的影票价格本身已经是一个历史最高纪录了。
不过,北美的观众对于这种小幅度的上涨表现的并不是很排斥。
观众总是追求视听享受,尽管家庭影院产品发展迅速,电影院的视觉体验永远比自己家里的更大更好,特别是IMAX电影院和3D技术等特殊画面效果越来越受观众欢迎,这些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增加身临其境的娱乐体验,并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IMAX票价比一般的电影额外高出3到4美金,观众对更棒的视听刺激的追求,很容易把电影身价抬高,比如《黑暗之城》上映时,大量IMAX电影票被影迷抢购一空,瞬间拉高了整个暑期档的平均票价,创造了8。83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电影公司和院线公司都是被利润驱动型的,现在是未来也是,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激烈的商场上必须进一步降低风险,所以他们必须变得更聪明,更多的选择3D。
如今的电影公司日益重视适合全家一起看的影片和动作大片——特别是PG…13级电影会存在两者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把什么都拍成3D。因为他们知道,对于自己想看的题材,观众都想拥有更好的影院体验,并愿意为此多付出一些费用。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观众对高品质的画面和声效越来越敏锐和挑剔,而品质是以成本为代价的,大型连锁电影院已经花了大价钱升级音响系统,增加数字放映机,并随之把这些开销分摊到每一位观众身上。
这是典型的小幅增长,消费者一般不会介意,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到了影院升级带来的直接好处,如果观众能听到清晰震撼的环绕立体声,而不是断断续续的蹩脚音响,为了给其中的差别买单,他们也不会介意一年中有十次八次多掏50美分。
顾客对服务的体验对整体印象影响很大,好的服务能让观众觉得他们的观影体验很高大上,可以从纷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
因为超过了一般的通货膨胀,电影票价的增长看起来似乎有些明显,但是最终看来,看电影仍然是最经济实惠的家庭娱乐形式之一,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
参加了这次例行的会议,又与北美院线联盟理事会的重要成员们合了个影,礼貌性的说了几句感谢他们一直大力支持的话,墨菲就离开了四季酒店,然后回到庄园里面,暂时放下其他的工作,开始准备新电影的剧本大纲和项目计划书。
第730章 心灵的摧毁
外界对于天主教在美国犯下的各种丑闻的揭露还在继续,有盖尔·加朵盯着这方面的动态,墨菲非常放心,也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新项目的剧本编写当中,这样一部题材和目标很明确的影片,最后想要出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墨菲确定了项目的片名,就是新闻发布会上面的《聚焦》。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部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精心选择的电影,而且早在计划《迭戈·罗斯》这部电影的冲奥之旅时,就基本确定会拍摄《聚焦》。
电影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没有比现在更适合这部影片的社会形势了。
不说被天主教的攻击刺激到的好莱坞内部了,就连大部分媒体都在为这部影片叫好。
“墨菲·斯坦顿的新片《聚焦》会将成为一部诠释新闻自由和彰显媒体力量的经典电影!”
以《纽约时报》为首的主流媒体,在影片还没有正式立项的情况下,就开始为墨菲唱起了赞歌。
从很大层面上来说,主流媒体代表的基本就是主流社会的声音,虽然天主教在美国有着相当大的势力,但一系列被揭露的丑闻连续不断的出现,已经让他们触犯到了美利坚主流社会不可能碰触的敏感底线——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
就连一向不怎么喜欢墨菲的《华盛顿邮报》这次都站在天主教的对立面,连续发文督促华盛顿当局对这一系列的丑闻展开彻底的调查。
当然,这些事真要走入司法程序并不容易,就像肯尼迪家族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代表着天主教利益一样,天主教在美国的政治版图中,还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的。
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说墨菲的这部新片万众瞩目或许有些夸张,但备受期待却是事实。
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期待值越高,就代表着影片制作时的容错率越低,尤其是对于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题材和内容都极其严肃的电影来说,低级错误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所以,墨菲在撰写剧本之前,首先要把当年《聚焦》栏目组报道天主教娈童丑闻事件的前前后后全都搞清楚。
他既然有计划,肯定会提前做准备,比尔·罗西斯之前就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更是与罗比·罗宾逊这些当年实际主导和参与新闻调查的人,建立了流畅的沟通渠道,这些都有利于剧本的编写,减少犯下错误的几率。
虽然曾经的电影看过几次,但墨菲在动手撰写剧本大纲前,还是先飞去波士顿,与罗比·罗宾逊等人交流了几天,回来后开始翻阅海量的资料。
事实是这部电影存在的基础。
首先,墨菲专门查看了一份关于天主教会的调查统计,看到统计上面的数字,也有些明白那位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为什么那么急于和强势的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力了。
因为根据调查统计,在如今的美国,超过百分之五十自幼信仰天主教的人会在成年后远离天主教!
这是什么概念?那些在天主教家庭或者伴随天主教长大的人,最后有至少一半不再是天主教信徒。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比例,而且近年来还在不断扩大。
至于什么原因让这些人脱离天主教会,有一个说法的比例非常高——我是在天主教会长大的,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天主教的伪善和教条感到不寒而栗。
然后,墨菲开始查看当年新闻事件的具体资料,这次新闻调查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2001年到2002年间,《波士顿环球报》里面一个名为“聚焦”的栏目组,对神父亵童事件进行一系列的报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国犯下的性侵儿童丑闻。
这件事咋一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比墨菲曾经在《迭戈·罗斯》上面的所做的也强不到哪里,但这种事放在洛杉矶和波士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天主教的势力在这两座城市可谓有天壤之别!
天主教是波士顿第一大教,在当地政坛的影响非常之大,并且经常会对各类机构施以压力,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顿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顿之所以发生大规模教士性侵儿童事件,与当地执法部门在天主教的压力下从轻处罚瞒而不报及有很大的关系。
墨菲在写作剧本之前,肯定先要把整件事的前因后果搞清楚。
2001年7月底,隶属于《纽约时报》集团的马蒂·巴龙刚刚从集团旗下的《迈阿密先驱报》转到《波士顿环球报》,还是报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专栏上一则“牧师涉嫌卷入性侵丑闻”的报道,当他准备做更深入的调查时,却被告知法官已经封存了法庭现场记录,这无疑是在防止牧师的个人档案公之于众,马蒂·巴龙马上意识到,他所面临的会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
他发动以罗比·罗宾逊为首的“聚焦”团队,并开始着手对神父约翰·乔根进行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人震惊:这位天主教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过130名多名男童!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并非没有曝光,可他却在被曝光猥亵年轻教友后仍继续保留原来的神父工作达30年之久。
“聚焦”团队把对约翰·乔根神父的调查整理成一篇名为“天主教会允许牧师虐待儿童多年”的报道,这片报道轰动麻省,但这只是整个波士顿天主教性侵丑闻的冰山一角。
一开始,“聚焦”团队的记者们认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师曾做过同样的猥亵教友的事件,但是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波士顿竟然有将近250名牧师曾做过猥亵儿童的事情。
更令人愤怒的是,教会为了防止事情曝光,将神职人员进行大洗牌,从这个教区换到那个教区,这些神职人员又在新教区中继续做着猥亵儿童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