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好莱坞之路-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定奈飞有合作的诚意,而不是挖了陷阱,墨菲认为双方可以开始正式的谈判了。
  “这样,比尔。”他直接吩咐道,“下周你给里德·哈斯廷斯答复,等盖尔去波士顿与《波士顿环球报》签订协议后,就开启正式的谈判。”
  比尔·罗西斯则提醒道,“剧集呢?”
  “我会尽快整理出一个故事提纲。”墨菲想了想说道,“只要斯坦顿工作室与奈飞谈判达成协议,立即可以聘请编剧编写剧本。”
  他又补充道,“我会担任制作人,由保罗出任导演,我之前跟保罗交流过。”
  “我知道该怎么谈了。”比尔·罗西斯这方面的经验丰富,站起来告辞,“那今天就到这里吧,我先回死星大厦,做些准备工作。”
  墨菲摆了摆手,等比尔·罗西斯走到门边,他又想起一件事来,说道,“比尔,别忘周六晚上来参加我和盖尔的订婚派对。”
  比尔·罗西斯回头说道,“我会准时过来。”
  好莱坞很少有密不透风的消息,何况墨菲压根就没打算保密,关于他和盖尔·加朵订婚的事情,已经在圈内广为流传了。


第612章 文化差异
  太阳渐渐转向西边,终于落到了海平面以下,波浪庄园门口的灯突然全部打开,让拥挤的门口分毫毕现。
  庄园门口剧集了数以百计的记者和狗仔,甚至不知道哪几家电视台,连电视转播车都开了过来,他们都将手中的镜头对准了庄园里面,从这里看过去,隐约能见到别墅后面的花园数道光柱冲天而起,隐隐还有音乐声随着海风飘荡过来。
  可惜的是,无论怎么努力,他们也只能透过铁艺大门拍到那栋别墅,根本拍不到藏在别墅后面的花园。
  不是没有记者想过偷偷摸进去,但看到一个个身材壮硕的安保人员,只能打消这些不靠谱的念头。
  铁艺大门的另一边,仅仅在门口的位置,就有接近十名安保人员严阵以待,对记者和狗仔严防死守,绝对不允许他们跨越雷池一步。
  后花园里,简短的订婚仪式已然结束,墨菲和盖尔·加朵共同切过蛋糕,在一众朋友的起哄声中,站在了舞台上的麦克风前面。
  “墨菲,说几句!”
  草坪上传来的分明是小罗伯特·唐尼的声音,“快点,说下现在的感受嘛!”
  站在舞台下面的玛格特·罗比也在起哄,“还有盖尔!”
  墨菲往后站了一步,把盖尔·加朵推到前面,“你先来吧。”
  “静一静!静一静啊!”
  乔纳·希尔主动充当着秩序维护者,过来参与订婚派对的也就不到三十个人,后院里面立即安静了下来。
  盖尔·加朵穿着一身月白色的晚礼服,站到了麦克风前面,似乎还有些激动,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非常、非常、非常享受,幸福真的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说完,她轻轻擦了擦眼角,没有让泪珠滚下来。
  舞台下面响起了一阵掌声,在场的都是亲朋好友,墨菲也不客气,拉起盖尔·加朵,来到麦克风前,直接说道,“盖尔真的很特别,我真的很幸运,她一直支持和包容我的一切,向她求婚是我做过的最明智的举动!”
  有些话,也不用多说,墨菲只是简单的说了两句,就牵着盖尔·加朵走了下来。
  “恭喜,墨菲!”
  “祝贺你们,墨菲,盖尔!”
  “你们是天生的一对!”
  “没有人比你们更适合彼此了!”
  “你们注定就应该在一起!”
  “婚礼什么时候办,记得通知我们!”
  在派对上转了一圈,墨菲和盖尔·加朵收到了一大堆祝福。
  派对进行到现在,正式的仪式全部结束,有些工作和事务繁忙的人,提前告辞离开。
  比如小罗伯特·唐尼,他下午才从亚特兰大赶回来,今晚就要搭乘飞机赶回去,明天还要继续《钢铁侠3》的拍摄。
  “拿人的片酬,就要给人做事。”乔纳·希尔故意开玩笑,“唐尼现在拿的是好莱坞演员第一片酬,工作方面也身不由已了。”
  墨菲自然清楚这种情况,也不会强留小罗伯特·唐尼。
  夜色渐深,大部分来宾都告辞离开,只剩余了斯坦顿党徒一众人,墨菲干脆带着几个人离开有些变冷的花园,进了别墅里面的餐厅,盖尔·加朵招呼佣人端来点心和饮品,一众死党边喝边聊。
  几个人的话题天南海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彼此都是好友,也没那么多顾忌。
  “前段时间去布朗大学宣传《世界末日》时,我见到了艾玛。”塞斯·罗根说起了最近跟斯坦顿党徒们走得很近的艾玛·沃特森,“艾玛又换男朋友了,这是今年的第几个?”
  墨菲端起酒杯,向众人举了举,喝之前说道,“这种事,你还是去问艾玛吧。”
  就像很多好莱坞男明星频繁更换女友一样,这种事在女明星身上也很寻常,艾玛·沃特森年轻、漂亮又多金,想多找几个合胃口的年轻帅哥玩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了……”墨菲把跑歪到太平洋中的话题转回到正事上面,问道,“塞斯,最近《世界末日》的票房怎么样了?”
  前几天他都在思考与奈飞合作的事,这几天在准备订婚派对,根本没怎么关注《世界末日》的票房进展。
  “比较顺利,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塞斯·罗根放下酒杯,大致的说了一下,“最近是感恩节假期,影片的票房走势平稳,首周末之后,截止到昨天周五晚上,票房累计已经超过1亿美元了。”
  他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只要未来一个月的放映不出现类似《雷神》那样的暴跌,最终的北美票房肯定能突破2亿美元!”
  对于一部屎尿屁喜剧来说,2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大爆特爆的成绩。
  “海外呢?”莉莉·柯林斯关心的问道。
  “海外从这个周才开始上映。”塞斯·罗根扶了扶眼镜,“具体的统计数据还没有,不过海外的票房肯定比不上北美。”
  詹姆斯·弗兰科点了点头,“能与北美票房持平就可以说是人品爆发了。”
  其他人也都纷纷赞同。
  现实情况就摆在这里,相比于科幻片、动作片、魔幻片、史诗战争片以及漫改电影,屎尿屁喜剧出了欧美的范围,很难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
  没办法,这是文化差异的必然。
  曾经墨菲生活在大洋另一边的时候,都搞不懂一些大热的美式喜剧有什么好笑的,那些笑点对他来说一头雾水,反而金发碧眼的老外们总是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我和塞斯接到了很多公司的邀请。”乔纳·希尔颇有些自得,“我们两个现在是炙手可热的喜剧导演和制作人了。”
  塞斯·罗根却说道,“选片子要谨慎。”
  墨菲点头附和,“塞斯说的很对,建立起来的名望不能轻易挥霍。”
  “否则……”詹姆斯·弗兰科接了一句,“就会像道格拉斯父子一样。”
  乔纳·希尔、塞斯·罗根、詹姆斯·弗兰科和墨菲露出会心的笑容。
  盖尔·加朵知道这些家伙并不像看起来这么笑呵呵的人畜无害,否则也不会从无数竞争者中杀出来,获得今时今日的成功。
  莉莉·柯林斯似乎觉得无聊,站起来说道,“盖尔,上次你说你新布置了一间健身室,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好啊。”盖尔·加朵招呼其余的几个女人,“苏珊,劳伦,一起吧。”
  苏珊·唐尼和劳伦·米勒跟在她与莉莉·柯林斯的后面,一起离开了这间小宴会厅。
  女人们离开后,墨菲等人的话题更加肆无忌惮,聊起了很多圈内的八卦趣事,比如前段时间的斯嘉丽·约翰逊的裸照事件,二十世纪福克斯为了宣传《X战警》系列炮制出的詹妮弗·劳伦斯与尼古拉斯·霍尔特的假恋情……
  其实男人的八卦之心并不比女人少太多。
  前者虽然流出了大尺度照片,但没有什么太过好讨论的,这种事放在太平洋对岸,可能会给一个女演员带来致命的打击,在好莱坞却没什么大不了,没人会太当回事,即便是影迷也不例外。
  这是文化差异最明显的显现。
  甚至,由于斯嘉丽·约翰逊的大尺度照片是被黑客盗取,并且斯嘉丽·约翰逊本人辩称照片是拍给当时的丈夫瑞安·雷诺兹的,她不但没有招来太多非议,反而博取到媒体舆论和影迷公众的普遍同情。
  从某些方面来说,照片泄露事件带给斯嘉丽·约翰逊的好处甚至多过坏处。
  “你们知道吗?戴夫和尼古拉斯·霍尔特是不错的朋友。”
  詹姆斯·弗兰科神秘兮兮的说起了第二件事,似乎还有内幕消息,戴夫·弗兰科是他的亲弟弟,而且跟他一样不太着调,“尼古拉斯·霍尔特对戴夫吹嘘过,他和詹妮弗·劳伦斯在经纪人与律师的见证下,约定假恋爱的第二天,就把詹妮弗·劳伦斯搞上了手。”
  墨菲几个人兴趣缺缺,乔纳·希尔干脆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当然!”詹姆斯·弗兰科信誓旦旦地说道,“尼古拉斯·霍尔特给戴夫发了一张照片,是他在完事的时候拍的,这个家伙弄了詹妮弗·劳伦斯一脸,她可是今年最热门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人选之一!”
  “最近几年,这个叫做詹妮弗·劳伦斯的女演员崛起的势头很猛。”塞斯·罗根叹了口气,“简直就是一夜成名。”
  墨菲耸耸肩,没有说什么,他们几个都是在相对较低的圈子里拼杀多年,才有了现在的成果,看到这种幸运的女孩,难免有些感慨。
  而且最近圈内有传言,哈维·韦恩斯坦准备在这个颁奖季力捧詹妮弗·劳伦斯上位,这个犹太大胖子运作奥斯卡的能力虽然比不上当年,但也不容小觑。
  当然,谁都知道,哈维·韦恩斯坦这种人,从来不做免费或者亏本的买卖。
  几个人一直扯到接近午夜十二点,喝掉了三大瓶酒,这才在各自女伴的带领下离开,没有女伴又喝多了酒的乔纳·希尔,墨菲干脆让他住了下来。
  订婚派对之后,墨菲迅速恢复到了工作状态,除了配合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宣传,他时刻关注着与奈飞的谈判。


第613章 纸牌堆成的房子
  订婚派对之后的第二天,墨菲配合二十世纪福克斯参加了一些关于《迭戈·罗斯》的宣传推广活动,盖尔·加朵直接飞去波士顿,会同比尔·罗西斯一起去《波士顿环球报》协商授权事宜,第二天就有好消息传了过来,《波士顿环球报》基本同意将当年那篇报道的影视改编权授权给斯坦顿工作室,剩余的就是价钱以及双方之间权益的事情了。
  新的一周开始后,《迭戈·罗斯》的评级顺利通过,Mpaa没有任何悬念的把这部影片评定为R级,二十世纪福克斯也加大了对于影片的宣传推广力度。
  不过,影片的总投资摆在这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宣传规模不算大,以平面媒体和互联网推广为主。
  再就是墨菲和小罗伯特·唐尼,以及玛格特·罗比等人,不断在自己的官方社交网站上面,有计划的发布一些跟影片有关的物料,吸引各自粉丝的关注。
  月底之前,盖尔·加朵搞定了与《波士顿环球报》的谈判,拿到了对方的授权,接着返回洛杉矶,开始与奈飞方面展开正式的接触。
  就像是墨菲之前调查研究的那样,奈飞急于从一众竞争对手的纠缠中挣脱出来,对于制作独播内容的渴望异常的强烈,代表斯坦顿工作室的盖尔·加朵与奈飞方面的接触,比起与《波士顿环球报》的谈判更加顺利。
  甚至,谈了不过两天,双发就确定尽快合作由迈克尔·多布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集,各自投资百分之五十,并且前两季享受与投资同比例的版权和收益分成,分成不会刨除奈飞在宣传和发行上面产生的任何费用。
  可以这样说,这种分成协议,相当于斯坦顿工作室制作的电影交给二十世纪福克斯发行,二十世纪福克斯为影片做宣发,而不收取或者扣除任何形式的宣发费用。
  毫无疑问,奈飞方面为了吸引墨菲合作,展示出了极大的诚意。
  谈判不可能立即完成,不过已经走上了正轨,盖尔·加朵负责代表斯坦顿工作室与奈飞方面谈判,墨菲在不怎么繁忙的宣传工作之余,把那本政治小说的改编事宜提上了日程。
  与此同时,墨菲让斯坦顿工作室向外发布招聘启事,准备招聘一支有经验的政治剧编剧小组。
  电视剧的剧本比起电影来,要麻烦的多,也重要的多,他确定故事的提纲之后,还是会交由一个分工明确的流水线团队负责编写具体的情节内容。
  不过跟电影一样,小说只是基础,墨菲不会让剧集遵循小说。
  电影和电视剧集不是文学,二者必须划清界限,小说改编前是文学,但是一旦以脚本、以影像的形式出现,就洗脱了它的文学特质,它将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另外,影像比文字更具有冲击力,制作影像也要比小说更加考虑目前的社会政治环境。
  比如《洛丽塔》在美国公映时便掀起轩然大波,为了能让影片过审,连斯坦利·库布里克这种大尺度的导演,都只好将洛丽塔的年龄由12岁改为14岁,同时在情节上删减了部分尺度过大的内容,并有意提高了道德批判与犯罪情节在影片中所占的比重。
  当然,斯坦利·库布里克对小说的改编并非全都为了满足将原著电影化,而是从电影创作的角度,严格掌控内容,出于艺术表现的考虑对内容删减或增加,并选择自己独特的切入角度进行拍摄,才有这部极具个人风格的改编影片。
  小说向影视作品的改编,并非以忠实重现原著为要务,改编不是简单的从一部作品到另一部作品的转换,而是创作另一部有自己深度、自己活力、自己自主权的新作品。
  想当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为了影片,做出了必要的变动,墨菲现在也会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做出一定的变化——所有的角色都要比小说中更加黑暗、阴险和卑鄙。
  按照好莱坞的传统主角来说,这部剧集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是些彻头彻尾的坏蛋,甚至没任何可取之处。
  坐在书房里面,墨菲确定好思路,又一次拿起了迈克尔·多布斯的小说,小说封面上最显眼的无疑就是“House of Cards”的书名。
  “house of cards”是英文中的固定表达,用太平洋对岸的方式直译过来就是“纸牌堆成的房子”,引申为“不牢靠的计划”,解释为“危如累卵”也可以。
  当然,按照墨菲曾经的叫法,《纸牌屋》会更加合适。
  这部政治小说的名字,就直接反应出了实际的内容,《纸牌屋》的“屋”指的是众议院,而“纸牌”就是指玩牌的筹码,单看这一双关的书名,就可以猜到男主角是在复杂诡谲的政治桌面上,玩起了权力的游戏。
  “你确定这样的主角没有问题?”盖尔·加朵从旁边走过来,拿起了桌子上的小说,“他的所作所为很让人反感,观众会不会因为讨厌主角而进一步厌恶整部剧?”
  墨菲已经确定了几个主要角色的名字和一些人设,她也看了,没有太好的印象。
  “不会。”墨菲似乎很有信心,“弗兰克·安德伍德不比《消失的爱人》的主角,尤其是女主角更坏,想想吧,亲爱的,这部电影之后,查理兹·塞隆赢得了多少粉丝的支持?”
  他想了想,说道,“时代已经变了,黑色电影会流行,暗黑系的剧集同样会,现在的观众早就厌烦了看老好人一样的主角,一些坏的有特色的角色,同样会受人追捧。”
  盖尔·加朵回到自己的书桌前,坐下翻开小说,颇有些无奈,墨菲作品中的主角,根本就没有好莱坞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哪怕是超人克拉克·肯特,都被他赋予了阴暗面。
  墨菲从柜子里翻出一堆资料,又说道,“好人和坏人是对比出来的,男主弗兰克·安德伍德并不比任何角色坏,他只是敢于承认自己是坏人而已。”
  “就像你一样?”盖尔·加朵忍不住说了一句。
  “亲爱的……”墨菲显露出一脸的无辜,“你认为我是坏人吗?”
  盖尔·加朵毫不客气地说道,“反正不是好人。”
  “哎……”墨菲长叹了一口气,“小的时候我很讨厌坏人。”
  “所以就要变成坏人?”盖尔·加朵翻开书,也不看墨菲,“是这样吗?”
  墨菲没有接她的话,反而问道,“亲爱的,你知道最恐怖的事是什么吗?”
  盖尔·加朵抬起头,诧异的看向墨菲,“你还有认为恐怖的事?”
  “当然,每个人都有。”墨菲翻找着需要的资料,说道,“人生最恐怖的事就是长大后渐渐成为小时候曾经讨厌的人。”
  “好了,你忙吧。”
  今天不用去谈判,盖尔·加朵也准备看看这部被奈飞看中的小说休息下。
  墨菲点了点头,也不再开口,专心的去翻看资料,他刚刚拿出的这些都是关于美国政治和体制的一些基础说明,《纸牌屋》小说写出很久了,之前还被BBC拍摄过迷你剧,很多东西如果从小说里面照搬的话,那真要闹笑话了。
  新的剧集必须符合目前美利坚的政治环境,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点,墨菲虽然看过那部系列剧,但也就是看过而已,如果连美利坚最基本的政治体制都不了解,就想写出合格的故事梗概……
  他还没这么傻。
  所以,在写之前,墨菲让CAA送来了大量相关的资料,这些都是改编的基础。
  东西方的政治环境大不相同,他连太平洋对岸的体制都不是特别了解,更不用说美利坚了。
  比如弗兰克·安德伍德所担任的职务党鞭,之前墨菲一头雾水,看过相关的资料很容易就能理解,是所在党的三把手(一把手是议长,二把手是多数党领袖),相当于维护党利益的纪委。
  弗兰克·安德伍德是民主党在众议院设置的党鞭,这就意味着他的权力仅次于议长和多数党领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人物。
  看过更多的资料后,墨菲更多的了解到党鞭一词来源于英语“whipper in thefellow”,是在英国猎狐狸的时候管好猎狗的一个角色,主要工作就是说服党员按照党派规矩投票。
  还有,了解民主党的政治立场同样也是必须的。
  当然,墨菲也会借用一些多小说中的情节,毕竟《纸牌屋》的原著小说作者迈克尔·多布斯曾是英国保守党副主席,撰写这样的政治斗争情节既合理又显得很真实。
  好莱坞随便一个编剧都清楚,要写政治题材,如果连最基本的体制都不了解,就处处露怯。
  所以,墨菲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开始撰写故事和剧本纲要,还是处在翻阅相关资料的准备阶段。
  与此同时,他也确定了更多这部剧集的基调。
  比如不能让剧集陷入“偏左还是偏右”的立场选择,或者沉溺于对政客的脸谱化讽刺,而是要大胆的用近乎直白的方式表现政客交易,明目张胆的谈论政治技巧,或许真实的美国政治图景不会这么浓缩,但剧中的细节要让观众观看时仿佛能看到现实的影子。
  这种影子未必需要完全真实。


第614章 最坏的主角
  一直到接近十二月中旬,墨菲都在查看各种资料,结合迈克尔·多布斯的小说,以及曾经只是看过的电视剧集,渐渐在脑海里面勾勒出了第一季故事的脉络和走向。
  随后,他以最快的速度搞定了剧本纲要。
  与此同时,斯坦顿工作室招聘的编剧小组也构建完毕,在如今的好莱坞,编剧地位和薪酬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只要肯舍得花钱,找到擅长写政治剧的编剧,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但好莱坞常见的政治剧有两种鲜明的风格,比如《纸牌屋》和《副总统》,两个都是政治剧,但是风格和深度是有区别的,前者比较典型的着力于体现政治斗争的黑暗和残酷,后者则是典型的美式喜剧,大量的美国政治笑话在其中。
  所以,招聘到的编剧签署相关协议的第一天,墨菲就把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包括盖尔·加朵和从英国赶过来的保罗·威尔森,都召集到了斯坦顿工作室的会议室里,开了一个会。
  由于《权力的游戏》最后一季已经完成所有的制作,保罗·威尔森确定会出任这个系列的导演兼制片人,同时也会参与到编剧工作之中。
  开这个会,墨菲就是要专门强调编剧和制作中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这部剧,要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有力有趣的对话,几乎每一集都是一个精彩的单独故事,但又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能让观众欲罢不能。”
  站在会议桌的最前端,墨菲语速极快地说道,“更重要的,是它能满足观众的某种需求,对美国高层政治人物和高层政治的窥伺,让观众看到很多以前只能想象而无法目睹的场景,感到新奇和刺激!”
  他对盖尔·加朵点了点头,盖尔·加朵将一份故事提纲分发到了所有人的手里,这是第一季的剧本提纲。
  墨菲又说道,“我对美国的政治体制不是特别的有研究,故事中涉及政治体制的方面,如果有错误的话,你们要在确保故事主脉不变的基础上,及时提醒我修改。”
  这也是他花费数百万美元的巨资组建这个编剧团队的目的之一,这些编剧虽然不是业内顶尖的编剧,却都是编写政治题材的老手,可以弥补他最大的不足。
  保罗·威尔森举了举手,墨菲点点头,说道,“保罗,你说。”
  “我觉得从项目立项开始,我们就应该统一口径,称这剧百分之九十九的情节都是真实的,都能在华盛顿的政治生活中找到原型!”
  说到这里,保罗·威尔森笑了起来,“让观众自以为能通过这剧了解政治斗争的顶级黑幕。”
  “嗯!”墨菲相当认可保罗·威尔森的话,对做会议记录的女助理说道,“记下这一点。”
  政治题材的作品历来都很难写,因为内幕太多、潜规则太多,如果不懂,那就处处露怯,即便是深谙其道,也不好把握尺度。
  所以,很多政治题材就被烂在肚子里。
  其实保罗·威尔森说的非常切合墨菲的要求,《纸牌屋》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看上去异常真实。
  因为与其说这部剧是美国政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既夸张又竭力营造真实感的、腹黑政治人物的奋斗史。
  比如为了真实感,墨菲就特意在提纲上标注要有随处可见的饮酒场景,因为喝酒在美国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社交场合最佳润滑剂,也是基本是生活必备品,哪怕是议员和总统,也会在办公室里放几瓶酒。
  像尼克松爱喝拉菲,克林顿爱喝各种啤酒,小布什在年轻时犯过酒驾,奥巴马甚至在白宫开了个小作坊酿啤酒,这些都不是秘闻。
  “就像保罗说的那样……”
  接着保罗·威尔森的话,墨菲对在座的编剧强调道,“我们要让观众看上去,这部剧就是对美国政治进行了深度的剖析。”
  几个编剧都在认真的听,他们也不傻,墨菲在圈内业务上的名声虽然好,但花费大价钱的片酬,肯定是要让他们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如果不能符合要求,必然会被换掉,再找一个报酬这么高的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墨菲又说道,“你们可以根据现实的例子进行适度的改编,灵活运用到剧本的编写当中。”
  曾经他看过的那部剧中,据说很多情节都是参照现实中的例子改编,这让整部剧起来显得非常真实,尤其是政治圈子以外的人。
  虽然那时的墨菲没见过真实的美国政治是什么样,但也不会相信傻乎乎的相信政治是充满正能量的,在他的认知里面,政治远比商业要黑暗的多。
  而那部《纸牌屋》恰好将美国政治的种种丑与恶不加掩饰地展现出来,这就让他这种外行觉得很真实。
  至于剧情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什么的就不说了,作为一部好剧,精彩的剧情是最基本的,他认为这部剧最吸引人的亮点还在于主角够坏,可以说《纸牌屋》主角弗兰克·安德伍德是他看过所有美剧中最坏的主角。
  但正所谓主角不坏,观众不爱。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丑与恶被揭露出来,观众的口味也在慢慢改变。
  就像他的黑色电影越来越流行,并且能杀入主流电影圈一样,观众们不再傻傻的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正义总是能够战胜邪恶的。
  这并不是说人们变得越来越邪恶,而是说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性。
  稍稍想了一下,墨菲又说道,“这本书的原著作者曾经是英国的保守党副主席,这对我们是很有利的一点,也容易让观众相信真实性。所以,你们要让剧中的各种政治操作都看起来有迹可循,让平时对政治毫无概念的观众也能有所了解。”
  由于作者曾经的履历,这本小说以及改编自然显得尤为可信,也会增加剧集的魅力。
  “传统的好莱坞政治剧创作中,都有一个前提:我们的政治体制非常好。”
  保罗·威尔森又接过了墨菲的话,说道,“但是某个岗位比如警察局、议会出现了一个坏人导致问题,都是个体的。”
  他摇了摇头,“但我们做过一份调查,现在情况变了,如今美国民众的一种普遍心态是这个政治体制都是非常糟糕的,之前媒体公开了一份民意调查,列举如下东西在你心目中的讨厌程度。”
  说到这里,保罗·威尔森不禁笑了起来,“国会在最讨厌序列中排名非常靠前。”
  墨菲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这样的大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你们……”
  他指了指在座的所有编剧,“后面无论任何媒体采访,你们都要说我们的情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实的,唯一不真实的百分之一就是我们好歹通过了一个教育方案,现实中他们连这一个都没有。”
  他看了看盖尔·加朵那边,盖尔·加朵立即默契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添加了一句:备注到相关的合同当中。
  看了看所有人,墨菲最后说道,“我们要大胆的将全部人物设置都是反面的,展现人性的恶和政治的黑暗!”
  像这种政治剧的骨架是个人爬行史,血肉就是构成“如何面对权力、野心和堕落”的各种细节。
  会议结束,所有的编剧散去,墨菲把保罗·威尔森留了下来。
  “在《权力的游戏》上你做的很出色。”墨菲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誉,“这个系列交给你我也放心。”
  保罗·威尔森笑着说道,“墨菲,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只要你需要……”
  墨菲抬手打断了他的话,“执导完第一季,做你想去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