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特别是背着自己的领导和其他领导接触,这是在这一层次的政治生活中,特别忌讳的事情——有关这样的“工作纪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却是此类高等级政治生活中,长期以来,早就约定俗成了的“规则”。

大家都这么很自觉地遵守着,保持着这一层次的政治生活所必须的和谐和周全。

但梁先学还是犹犹豫豫地跨过了这道“门槛”。

他有时间也找理由自我安慰自己,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工作……

是的,他这么说,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近一两年出现的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如果周书记一旦离任,马新忠接任省委书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詹继东接任省长的可能性极大,甚至接任省委书记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一点他很清楚,詹继东在京城也是有强有力的后援的,当然陆政东来之后,詹继东接任省委书记的前景有些扑朔迷离,但可能性也是有的。

而更重要的是,詹继东深得周书记的信任,很多事情在周书记没在贝湖的时候,名义上是马新忠临时主持工作,可实际上却是詹继东,为工作着想,也应该让他了解更多的情况。

而且在周书记离开之后,自己也不至于马上就变成被人冷冻的角色,这对于自己今后还是很有好处的,但不管他怎么说服自己,他依然非常清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这么做,仍然是严重违纪的——要知道他已经不止一次去詹副书记处“串门”了。但……这是詹副书记主动邀请他去坐一下,他……他能拒绝嘛每一次都这么犹豫。

犹豫之后,也还是要去。带上几份本可以这时候去送,也可以不在这时候送的文件,梁先学最后还是起了身,走向詹副书记办公室……

詹继东的办公室总是布置得那么有特色,这跟他整个人的气质一样,有种书卷气。

他知道詹继东从来不用秘书替他起草讲稿。特别是那些重要讲话,他都会像当年在学校里写毕业论文一样,找来大堆的参考资料和参考书籍,还要找一些对这一专题素有研究的同志,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跟他们做一些尽可能的探讨和切磋。

他会和他们争论,诱导他们向他提出种种反驳,以便于他在最后阶段生成一条对问题非常明晰而又有力的逻辑思路和阐述走向。他始终认为,“副手”的主要职责,就是给掌握最终拍板权的一把手当高级咨议。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副手都要十分重视和十分善于掌握情况,研究问题,准备方案,提供思路,当然还应具有相当全面的行政能力,去推行一把手所拍板定下的工作思路。即便是当了省委副书记这样的高级“副手”,已经在分工管辖的许多领域、许多部门里被赋于了相当的“拍板权”,他认为其工作的基本性质仍然没有变。

梁先学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周书明十分欣赏他身上这种研究问题的浓烈兴趣和深厚功力。这使他在政治上显得特别生动,特别不一般,洋溢着一股少见的学者气。

詹继东今天找梁先学,是想摸一下底,确切地了解一下周书明对马英华的态度,更准确的讲是对陆政东的态度,或者讲是对陆政东接下来一段时间,周书记对陆政东采取一种神秘策略。

“……还不太清楚周书记最后准备怎么处置这件事。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已经在让人去搞清马英华这个人的情况。他把这件事交代给组织部了,还有政策研究室的人,不过在态度上还有些犹豫,并没有下决心弃用或者启用……”

梁先学回答道。

如果说在走进詹继东办公室前的那一刻,他对自己究竟应该不应该来见詹继东还有所犹豫和忐忑的话,一旦坐在了这位副书记面前,所有那些犹豫和忐忑倏然间都弱化了,甚至消失了。

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应和着宋海峰的每一点要求,去回答他的每一个问题。每次来见詹副书记,梁先学都会产生这种感觉。

詹继东也的确有这样一种非常具有亲和力和震慑力的个人魅力。

机关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不能当面跟詹副书记说事。只要当面跟他说事,不管原先是怎么地跟他不一致,说着说着,你就会认同他了,就会跟着他的思路走了,你就不想再坚持自己那一套东西了。

等走出他办公室,回过味儿来了,可这时,你往往已经不好意思再去“纠缠”他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詹副书记身上有一股特殊的“气场”,对人能起催眠作用。也有人说那是一种先天的气质,既俯瞰一切,又亲和一切,是天生的“领袖”胚,学是学不来的。

“他交代给组织部和政策研究室谁了?”詹继东问。

“金部长和政治研究室的兰主任。”

“跟道申部长是怎么交代的?”

“他原话是这么说的,情况不管正面的反面的,都要搞清楚。搞彻底。”

“哦……”

詹继东稍稍沉吟了一下。这些事情周书记为什么没跟他提一下此事呢他心里不由得掠过一丝淡淡的阴影。他接着问:“你看周书记的意思是要同意陆省长的意见还是……”

“他没明说。”

“……你这个梁先学啊。”詹继东淡然笑道。

“这样的事,书记他怎么会明说呢,依你的分析呢”

梁先学犹豫了:“我……真不太清楚……”

“那……好吧……”

詹继东没再为难他,然后问了些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他的小姨子的工作和住房问题还有没有困难等等等等。

然后,梁先学就赶紧告辞了。

梁先学走出詹继东办公室不多远,詹的秘书又追出来叫住他,跟他说:“詹副书记还有点事儿……”

梁先学一听,忙转身要回詹书记的办公室。

秘书笑着忙拉住他说:“主任,你不用去了。是这么回事。詹副书记知道你家情况,为了让你更好的专注工作,你爱人妹妹的工作已经落实到了省财政厅,住房也已经安排好了……”

梁先学忙说:

“这……怎么可以……”

詹继东的秘书笑道:“没事。”

说着,又殷勤的把梁先学送下楼才,转身回办公室去了。

梁先学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又呆坐了一会儿。心里七上八下。仍然是忐忑。仍然是不安。同时又有许多的感动和感激。贡书记什么都好,但的确没问过他生活上的问题。

最近他确实是被小姨子工作的事情给弄得头大如麻,小姨子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了财贸校,而且还是委培的。

可是毕业之后,却是想进省城里的大机关,为这事,他那岳父岳母没少给他闹。

这样的事情自然不能在周书记面前开口,至于说财政厅的领导他也不是不认识,这些人其实因为他的身份,对他都不错,他只要打个招呼,解决小姨子的事情也就一句话的问题,可他不能给下面的人暗示,因为周书记特别忌讳这一点。

詹书记这真是给他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忽然间,他觉得自己有些不地道,有一个重要情况刚才应该告诉他的,自己却犹豫了没说。

梁先学又呆想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下决心拨通了詹继东办公室的直通电话:“詹书记,我是小梁……太谢谢了……”

“先学,你干吗呢,这么生分?”

“真的特别感谢领导的关怀……”

“嗨,你只有轻装上阵,才能干好工作,我这可不是为你考虑,而是为周书记的工作考虑,好吧,忙你的吧。”

詹继东已经没有兴趣听小郭说这一类的“客套”话了,客套几句就准备挂电话了。

梁先学忙说:“詹书记,您等一等,还有件事……”

第47章震撼(三)

梁先学最后还是没忍住,把周书明和陆政东一起去见马英华的事情很是婉转的透露给了詹继东。

放下之后,梁先学又觉得有些后悔,在这样的心境下,梁先学又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呆坐了许久,又一次下定决心:这是最后一次!

只是梁先学不知道,潘多拉这个盒子一旦打开,想要回头,哪有那般容易?

詹继东得到梁先学这个消息之后,也是心里发闷,这样的事情在原来周书明就算是已经下了决心,肯定会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可是这一次却是完全的避开了他。

周书记是担心他因为和陆政东之间的关系,怕他的观点和意见受这样关系的影响,而不够客观,从而会误导其的想法?还是……

詹继东沉思许久,也完全无法猜透周书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想法,不过对于马英华的事情,他还是很快就有了应对之策——他相信周书明接下来不管是吹风也好,摸底也罢,都会向他谈起这事的。

詹继东的判断没错,周书明很快就和他谈到了这事。

詹继东微微一沉吟道:

“马英华这个同志,怎么说呢,对安楠很有感情,只是有时候表现还是不够成熟,这些年为了安楠的事情,根本就一点都不听省委省政府的招呼,这无论是在操作程序上,还是在组织纪律性、政治素养上,还是在顾全大局上,总还是有点欠缺,作为一个高级干部,毕竟不是个单纯搞学问的大学教授,或是耍耍嘴皮子笔杆子而已的作家,这样的缺点不出问题则已,出现问题就会让省里面很被动……我记得你在很多会议上都强调过,在贝湖省,不管某人有多大的本事,作为一个党政干部,只要他眼睛里没有省委省政府,这人就不能用。

这话有道理啊。从工作的角度着想,全省几千万人几千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是在各要害岗位上替我们把关的同志,心里都没有省里的领导,各行其是,自有主张,各吹各的调,各跑各的道,那全省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这样如何能落实省里的政策,落实中央的各项大政方针?

这还不说,这样的人最容易捅娄子。那省里光替这样的擦屁股堵漏洞都来不及,就别说干事了!

现在有些人都挺有政治智慧和政治技巧,不像以前的同志只知道闷头傻干,说起来这是一种进步。是好事。但这样的事情过犹不及……”

詹继东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周书明沉吟着,詹继东所讲的,要说他心里一点都不担心,那也是假的,不过现在既然他既然下了决心,那也只有用人不疑了。

詹继东这番话说得很少直白和尖刻,但并不是为了说服周书记放弃使用马英华,他也清楚,周书明其实决心已下,他这么讲只是先抑后扬,为后面的话做铺垫:“我的意思是,马英华这样的人虽然有这样的缺点,不过也确实对安楠熟悉,从优点上讲也是人才难得,要爱护,要培养,要使用,用好了很可能收到奇效,特别是中央重视解决安楠的问题这个时候,特别是安解决安楠问题的初期,也需要这样一个有冲劲,有想法的干部来冲锋陷阵,只是在班子的配备上是不是要考虑下?”

詹继东这番话还真是琢磨了一番才想出来的,在比较关键的位置上,得有信任的人把关,他这样讲既不能让周书记觉得他把和陆政东的恩恩怨怨带到这样重要的事情上来,又要在马英华的使用上不管将来是成是败,周书记都觉得他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詹继东之所以相信也只有这样,周书明才会继续信任他……

周书明默默地点了点头,其实詹继东也很了解周书明,周书明性格有些多疑不说,更不喜欢事情不再其掌控之中,即便是这一次形势逼人,还是如此,詹继东知道他已经达到了他的主要目的,也就不再多言……

※※※

在周书明和陆政东和马英华夜话之后没多久,人们——首先是省委大楼里的人惊奇地获知,马英华要被任命为安楠市委书记,去全面主持安楠的工作。

省城轰动了,安楠轰动了。人们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从改革开放,直至今日,在贝湖省,但凡有重大人事变动,在省城,即便不是“全城”,最起码也会是在相当一个范围的政治圈子里,事先总会有种种迹象、种种路边社、地下组织部的人传出种种议论,或暗或明,或真或假地,沸沸扬扬地,风雨一番。

然而这一回,事先一点消息都没透露,半点迹象都没显示,有的都是马英华去政策研究室。

很多人都是将信将疑,可是就在全委会结束之后的几小时,省电视台的全省新闻联播播报了省委的这个决定。

只是马英华并没有马上去安楠报道,因为周书明和陆政东还要找他谈话,从周书明办公室出来,马英华急急忙忙地赶到陆政东办公室,陆政东没也是开宗明义:“多的问题我不讲,两点你要记住,一是矿业集团的改制问题,不要一上任就烧起火来,其二、省纪委接到不少举报材料,揭发安楠矿业集团前任领导班子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还会牵扯上上下下一大批人。你去安楠以后,这些问题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捅到你面前来。

你千万不能什么事都还没干,就一头陷在这些问题里。

你当前的重头戏,是调整安楠的经济结构,开拓新局面,把效益抓上去,把人气抓出来。

在刚到的时候先不要忙着算这些老账。更不能搞得大山子人人自危。

这些事情是要讲策略的,先站住脚,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只有理顺了,你才动得了,不然就算你在安楠的普通人群中有威信,你的想法和意志也没办法贯彻下去。

当然安楠矿业集团的改制是势在必行,而矿业集团的领导是不是有经济问题这个事情不查清,实际上也会影响到矿业集团的改制能否顺利进行,这两者实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不堵住这些漏洞,不卡断这些黑手,改制也就是一句空话。

但什么时候动,怎么动,一定要非常注意策略,讲究方式方法,一定要和省纪委保持密切联系。

所以你既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解决安楠的紧迫感,又不能操之过急,这其中的分寸你自己一定要多多思考……”

陆政东实实在在的一番话把马英华的心说得热乎乎的。

如果说,在踏进陆政东办公室门之初,他还有许多的担心,担心陆政东会像某些领导似的,事情一到关键时刻,“乌纱帽情结”就怦然膨胀。这时候,他们除了考虑怎么保住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什么大局安危利害,都成了次要而又次要的事。

至于那些在下边工作的同志的利益,他们就更不会放在心上,只会考虑自己,不管下面的人的死活。看来,这个陆政东还不是这样的人,心里既有大局,也还能替下边的人着想……

由于刚刚周书记和他谈过话,马英华难免会比较一下两人,陆政东和周书明完全是另外一个风格,周书明是严肃而又严谨,主要就是讲原则上的东西。

虽然马英华也很清楚,在周书记和陆省长之间,他必须要非常注意,别一不小心犯了忌讳,不过从内心,他还是觉得陆政东这样务实、负责的作风更为亲近一些……

第48章重回安新

马英华从陆政东的办公室出来上了车,心情有些复杂,他无数次的想过会议什么方式来对安楠问题的解决贡献他的力量,但从他被从市长位置上撸下来之后,就不敢想会再次以安楠市主要领导的身份回到安楠,更不要说是以一把手的市委书记身份。

他很清楚,如果没有陆政东的力荐,或许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也特别的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在短暂的亢奋之后,心里能感受到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后安楠是继续喝稀饭吹北风还是稳步迈向小康生活,是死气沉沉、百业凋零还是繁荣祥和、百业兴旺,很大程度上就要看他这个一把手能否带领市委市府一班人引领着安楠干部群众闯出一条路来……

马英华感到沉甸甸的,而陆政东也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陆政东来讲,安楠的事情其他不说,就是省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这一块,他同样也是要费些心思,省里原来并没有这样的资金安排,而这样的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等于是原本家里生活就够窘迫了,现在家里又突然多了一个吃饭的人,而且还是打算常住,不想办法是不行的,陆政东重回贝湖之后,一种没有回安新,现在是该去安新一趟了……

秋高气爽,黑色奥迪组成的车队在高公路上疾驰,贝湖省省长陆政东在副省长邱成山,省长助理杨永清,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何远东以及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下,正在去安新视察的路上。

安新的快速发展,以及陆政东提出的大城市辐射周边城市,从而形成一个发展群的措施,不但使得安新和周边省里的地市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相邻的邻省经济也越发的紧密,这对于两省都是双赢,贝湖方面尝到甜头之后,也很上心。

坐在奥迪里,陆政东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安新越来越近,陆政东心里微微有些激动,安新这片土地,实在留下了他太多回忆,如果他的从政生涯分为几个阶段,那么安新无疑在这之前是其最浓墨重彩的一章。

在西河的时候,在乡下、在长滩开发区、宜蓝县里虽然也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是毕竟摊子太小,而在绵西他只是市长,并不是书记,这其中的分别很大,而在安新,这是一个大舞台,他是从市长干到书记,在这个大舞台上他挥洒自如,这无疑是他往上走的最坚实的一步……

坐在后排的何远东心里也是有些恍然,陆政东都当选为省长了,可是对于他这个省政府的管家却是依然没有打算调换的打算,不但如此,甚至还提了他副秘书长,在明知道他和周书明关系密切的情况下,陆政东这么做,让他真是感到有些纳闷。

如果说领导地专职秘书很大意义上起一个私人亲信地作用,办公厅主任则是为领导公事服务地大管家,在地市以及以下,办公室主任或者办公厅主任对领导而言重要性并不是太明显,而到了省以及以上,办公厅主任也好,秘书长也罢,对于领导而言,重要性就会打得多,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政治层面的东西,不可能绕过这一层。

当然,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办公厅主任或者秘书长就一定会是领导信任的人,领导也会用信任的副职来过渡,可是陆政东也并没有这么做。

而争取他后面的人支持,这似乎也难以成立,云家现在在京城地位稳固,陆政东在贝湖也已经初步站稳脚跟,在这样的情况下没这个必要,就算是要交好他身后的人,陆政东也完全可以采取礼送他出省政府,安排他所信任的人在这个位置上,陆政东在安新也是工作多年,肯定不缺这样的人,可陆政东依然没有这么做。

不但如此,陆政东一直都对安新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着,似乎一直在刻意的回避安新,这也让何远东有些好奇,陆政东这次回到安新会是一个什么样?

在安新,陆政东在安新市市委书记罗浮黎、市长唐中凯等干部陪同下视察了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畅通的交通,一切都昭示着这种城市充满着方兴未艾的朝气。

陆政东考察了安新高新技术产业区刚刚入驻的一家互联网国际巨头,以及高新区新一期规划引进的一些高科技项目等等等等。

最后陆政东来到了安新东郊的那片棚户区,昔日脏乱无比的棚户区完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小区,小区内绿树掩映,花坛姹紫嫣红,环境极美。

陆政东兴致勃勃的敲开了一家人的房门,当开门的一小男孩见到外面又是摄像机又是闪光灯的阵仗,明显吓了一跳。

唐中凯市长忙着介绍,“这是陆省长,来看看咱们棚户区改造的情况。”

陆政东微笑道:“没打扰你吧?”

小男孩有些手足无措,愣了一下慌忙的回身叫着家里的大人,一个老者将门拉开,听得介绍,忙道:“快请进。”

陆政东和邱成山、罗浮黎、唐中凯以及何远东就进了房中。

房内的老者显然也没见过这般阵仗,特别是看到摄像机和相机,明显有些发晕,只是慌忙的找着东西,打算招待招待这批来头很大的不速之客。

陆政东打量着房间,房间并不大,大概五六十平方的面积,不过布局很好,有独立地卫生间和厨房,就算是一家三四口人,将就一点,也能住得下。

“你是陆书记?”

老者有些期期艾艾的问道,显然这个时候草看清进来的人的面貌。

一边的唐中凯笑着道:

“嗯,是我们以前的老书记,年轻的老书记,现在是我们省里的省长。”

老者一听不由有点激动:

“我就说很是面熟,我们还住在棚户区的时候,我就见过。”

陆政东也有些感慨,这估计是国内第一个改造的棚户区……

第49章重回安新(二)

陆政东打量着房间微微点头,又笑着问老人:“老大爷,你家几口人,这样住着不拥挤吧?”

老人直搓手:

“不拥挤,不拥挤,我家老伴加上儿子小两口,还有孙子,住得好好的。”

老人说着似乎很是有些感慨:

“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能住这么好的地方,就跟做梦一样。”

老人自从认出了陆政东,就像见到了老熟人一般,话也越说越顺溜,倒是挺健谈的。

陆政东当初对棚户区改造实行了“保底”安置,安置标准普遍达到了户均45平方米以上,保证了实施改造后群众居住水平都能明显提高。棚户区改造还要求加强改造建设和安置住房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维护棚户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分配结果群众满意,见到这样的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的心情也不错,也微笑着点点头:“你们家孩子呢,在工作吗?”

老人笑呵呵的点着头:

“在工作,都在工作,儿子在公司当保安,儿媳在超市上班,有了工作,这日子也比以前好多了。”

陆政东点点头:

“嗯,那就好,有工作就好,周围其他像您孩子一般的人找到工作的多不多?”

“多,基本上都找到了工作的,现在工作比以前好找多了。”

陆政东笑着点点头,从棚户改造区出来,陆政东笑着对罗浮黎和唐中凯道:“安新棚户区的改造其实也是在安新财力还不充裕的条件下进行的,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但是现在看来,这是值得的,改造棚户区,不能单一的就看成就是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这应该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

既能改善民生,又是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棚户区改造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不仅能够增加投资,而且能够带动消费,可以有效消化钢铁、建材、家电等上下游产能和产品,也能拉动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

当然,在现阶段,政府财力还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还是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政府除了鼓励地方实行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土地出让收益返还等优惠政策外,还允许在改造项目里,配套建设一定比例商业服务设施和商品住房,支持让渡部分政府收益,吸引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既使得原棚户区居民能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还可以缓解政府筹资压力,提高改造效率。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对于这样的政府工程,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制度之外,还必须要确保质量关,要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在保证质量基础上,努力加快改造进度,争取早日完成全市的棚户区改造。”

唐中凯笑道:

“省长的交代我们一刻也没敢忘,我们计划在五年内完全完成全市的棚户区改造。”

陆政东笑道:

“口气不小啊!实际上棚户区的改造,客观上讲,越是到后面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商业价值高、容易改造的已基本改造完毕,剩下的大多改造成本高的,既然你这样讲,那我拭目以待。”

罗浮黎也笑道:

“你这等于是立军令状了。”

听着陆政东和罗浮黎、唐中凯地对话,何远东也不禁感慨,早听说陆省长在安新的威信高,但也都是听说,没有直观的感受,看着这些在陆政东面前精神抖擞的安新干部,听着他们的对话,何远东有种很奇怪的感觉。

在晚上安新干部参加会议的酒宴上,参加酒宴的人数不少,不过菜品不多,基本上就是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准备的,而酒也是安新市里的酒,并不是高端茅台五粮液之类的名酒。

何远东也是跟着省里领导到过不少地方,像这样的场合,没上这样的名酒,也没什么高档菜,实在是少见。

何远东是早就听说安新是推行了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的党政机构用餐制度,但他也是持怀疑的态度,在眼下大吃大喝的大环境下,这项措施实际上很难完全奏效,特别是有上面部委的领导来,这项制度恐怕很难得到执行,对于领导们而言,其实什么没吃过?

可是吃过是一回事,如何接待又是另外一回事,要是不上名酒名菜,就有轻慢之嫌,想要办的事情恐怕就更难办了。

不过至少这项制度在安新市里主要的活动中还是得到了一些执行,在眼下,很多人对党政部门以及干部的大吃大喝是非常反感,不管怎么样也算是不错的了。

何远东用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看待着这一切,不过当安新市委书记罗浮黎端起杯子敬酒的时候,何远东再次被强烈的震撼了一把。

当罗浮黎端起杯子的时候,参加会议的所有干部都齐刷刷的站了起来。

陆政东默默站起,看着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干部面庞,看着他们激动热切的目光,仿佛,又回到了在安新的那日日夜夜,心里也不免有些澎湃,高高举起杯,嗓子好像有些干涸,率先将杯里地酒一饮而尽。

随即上百名干部纷纷干掉杯中酒,场面蔚为壮观,那看向陆政东的眼神让人感觉特别不一样,那是一种崇拜混杂着激动和神采飞扬的表情,特别能震撼人心。

作为安新奇迹的奠基人,甚至现在安新发展地主基调仍然是陆政东时代制定的,在这座城市,陆政东注定会成为一个符号被载入安新的史册。

而在现在,在很多安新干部地心目中,陆政东无是安新的旗帜,这种情结随着陆政东的地位不断提升而越浓郁,陆政东调任贝湖省长使得这种情结达到了顶峰。

尤其是在座的干部中,大多经历了安新前后深刻的变化,安新的前后强烈的对比对他们来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所以也最能让他们心悦诚服……

陆政东干掉杯中酒,手往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坐坐下,随即自己也坐了下来。

何远东自然是坐在了陆政东一桌,刚刚也不得不站起来的她看了眼邱副省长,见邱副省长一脸泰然,何远东也就不再坚持自己作为旁观者的感觉,也就勉强自己融入现在的氛围。

陆政东刚刚坐下,同桌一名看起来年纪很大的干部就满脸激动的举起了刚刚倒满的酒杯,对陆政东道:“省长,我敬您一杯,犯错误我也要敬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