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握了手,林大武想请陈省长到屋里坐,陈省长摆摆手,打量着林大武家的漂亮小楼道:“你这楼修得不错,按你的说法,靠你村支书那点补助,吃饭应该修不起这幢楼”

林大武也不隐瞒,道:“我家小子在工艺品厂上班,有点收入,我呢,会点篾匠活,家里又种了些烟叶,栽了些果树,勉强过日子……”

林大武道:“在山和乡,像我们这样的小洋房走到处都有,我家就算一般……”

陈省长道:“勉强过日子?这话太谦虚了,我看你这小洋房很不错……”

陆政东介绍道:

“林支书是全山和乡手艺最好的篾匠,一年就是卖竹席收入也很不错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也有不少人靠这个增加了不少收入。”

陈省长点点头,看了看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点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好项目。”

陈省长细细的询问了一番篾匠的事情之后,又问道:“村里种果树的人家多不多?种果树收入怎么样?”

陈省长一路走过来,也发现岭东沙林等山上面的村自然条件不如山下的,对于这些项目很感兴趣。

林大武见陈省长挺和气的,也逐渐放开了,道:“村里人种果树的不少,不过像我这样把地里都用来种植果树的不多,大多是利用田间地头和屋前屋后的荒山荒地种植一些,反正公路通了也方便,乡里有个果脯厂,到季节他们就下来收购,不愁销路,总能增加些收入,这路通了,确实想干什么都很方便……”

陈省长点点头,又问起罗金明工艺品厂的事情。

一行人在外面摆谈了一会,饭菜就好了,陆政东、周兴国去厨房看了一圈,尝了尝觉得没问题,就让上菜。

浓香的红苕粉做的滑肉、清香的蒜苗炒肉、还有腊味十足的麂子肉的等农家菜陆续上了桌子。这些菜的做法很原始,但是味道纯正,陈省长兴致很高,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吃完饭,陈省长也不休息,就坐在林大武的小楼前,问起了工艺品厂的情况,说起工艺品厂,就不可避免的要说道陆政东,说道桂云寺“开光”的事情,陈省长听完也不禁哈哈大笑:“哎呀,这些外商啊、港商啊,一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你们能够从港商手里赚回来将近两百万,这真是了不起。”

林大武也笑道:

“是啊,就我们乡里工艺品厂,还能赚外汇?当时我们都不相信,不过,很快乡里欠我们这些村干部的钱都发了下来,又说乡里出钱,大家出工马上修路,大家就不得不信了,原来大家觉得陆乡长太年轻,恐怕不大靠谱,陆乡长来动员我们的时候,大家都很怀疑。可这件事让大家都信服了,修路肯定没赚几百万钱回来难,所以大家都很踊跃的跟着修路,结果这路也修成了……”

大家一边谈着一边起身,到村里其他人家去看了看,陈省长看到还有人住在茅草屋,不由问道:“我一路过来,感觉山和乡挺富裕的,怎么会还有茅草屋?”

“现在这个政策,吃饱饭没有问题,可是要能有些存款也不是那么容易,现在还住在茅草房的有几种情况,一种缺失家里没有劳动力,没有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个就是因病致贫,还有就是好吃懒做的,就像这家,两弟兄大的都十八九了,小的已经十六七岁,虽然父母不在了,随便做点什么,出去打打工,也能盖几间瓦房,可两弟兄出去打工嫌李家太远,怕不习惯,在家务农又嫌苦,懒得烧蛇吃,还要靠吃救济,我们村干部还有他家的亲戚都劝过他们,可这两弟兄就不听。”

在村里看望了一些群众,慰问了村里的一些老党员和老革命之后,一行人就到了村后的山上。

“这里风景很不错啊。”

现在是春回大地,春花初放,枝挂新芽,一片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无比。

陆政东心里则是另有感触,以前的沙林村其实也是如此,但是由于没通路,山和乡里的老百姓居民普遍贫穷,典型的穷山恶水,而现在和几年前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忆起往昔在山和乡的点点滴滴,也有些恍然如梦之感。

陈省长说着又道:

“省里其他比山和乡富裕的偏远乡镇也不少,但多数都是靠资源支撑,有资源,就财源滚滚,但急功近利,很多地方的环境都被破坏得相当严重,有的地方甚至连生存环境都恶化。山和乡的这些东西搞得很实在,既发展经济,也要保持青山绿水……”

陆政东点点头:

“从基层干部来讲,帮助他们发家致富是基层干部最直接的反应。普遍存在着先展再治理的思想,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不算什么,毕竟让老百姓填饱肚皮,这是基层干部最直接的想法。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这方面的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我在宜蓝县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宜蓝多小煤矿,前几年煤炭行情好,本地的外地的都一哄而上,私挖滥采,结果是矿山事故频发,地陷、塌方、泥石流频发,更严重的是有些人不管不顾乱挖一气,把山下挖空了,山上很多地方不能蓄水。结果住在山上的几千村民不但吃水成问题,更严重的是田地不保水,那就没有收成,吃饭都成问题,还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总是要解决,总要治理,结果为处理这些问题,县里付出的远远比收的那点资源税要大得多……”

陈省长点了点头,道:“这些资源的开发能给当地不少的财政收入,为老百姓也带来了不少益处可是却对环境有着潜在的威胁,要钱和要环境,是一个颇为两难的选择。从人类的总体利益来说,肯定是要环境,可是从个体来说,因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会产生不同的选择。

政东你说的是大实话,现在省里的不少资源型城市比如木棉市,实际上就是一个煤炭工业城市,现在煤炭挖空了,整个城市不但面临着艰难的转型,更为棘手的是因为煤炭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虽然木棉的煤炭工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操作还算规范,但这些问题都十分严峻。

我们西河地处西部,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十几年了,有些观念也得逐步更新,这方面的问题就得要重视,在这其中政府就要充分发挥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让两者尽可能的往一个平衡点上靠,要在发展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不然到时候就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

这些情况,陈省长以前都是在材料上看到的,他早就想走出办公室,看一看下面的真实情况,这个想法盘在脑里多年,想起来是简单之事,却总有各种事纠缠在身,不能轻易成行,今天才是真正实现,这一路走来,虽然时间很短,路程并不远,但是确实看到了从书面汇报中所不能直观感受的东西。

几个人站在山上说着话,留在林大武家的司机匆匆上来汇报:“长滩市的葛书记、秦市长还有阳河县里的领导来了……”

陈省长丝毫没有吃惊的样子,他到长滩境内已经八九个小时了,葛云昌和秦东安还不知道他到了长滩,那才奇怪了。

看着一群市县领导上来也就和大家握手,道:“我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想到这山间呼吸下新鲜空气,看看山山水水、吃吃农家饭……”

“山和乡的发展很具有代表……”

葛云昌是很清楚,陈省长管着一省之事,那会悠闲到到这样偏远山村游山玩水的地步,到山和来走走,肯定是带着目的来的,不过既然是陆政东陪着来,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不过,他还是要陈省长的真实意图。

陈省长呵呵笑着,并没有接过葛云昌的话头,他知道既然葛云昌等人到了,他的微服私访也就到此结束了。

于是一行人就往回走。葛云昌趁着这个机会就悄悄的对陆政东道:“晚上陈省长要回市里吧?毕竟这乡里条件有限,出不得差错……”

陆政东赞同葛云昌的话,出了什么纰漏,他也跑不掉,也低声道:“这些事情是办公厅的周主任安排,我可以和他一起劝陈省长回去……”

说着又道:

“我也是到了长滩地界才知道陈省长要到山和来,估计是邱秘书长之前给陈省长讲过……周主任一直跟着我,山上有没手机信号,根本没机会给你们说一声……”

陆政东和葛云昌关系不错,他也不想让葛云昌觉得是不够朋友。

第154章人事从来是敏感事

陆政东无意中在陈省长面前露了一把脸,既自豪,又带着些感慨。

不过,葛云昌和秦东安来了,陆政东就很自然的把表现的机会让给了葛云昌和秦东安,陈省长实际上还是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凑。

到了市里就听取了市里主要领导的汇报,实际上,长滩的不少亮点还是绕不过他,比如宜蓝的高速发展,还有宜蓝开发区。

吃完晚饭,葛云昌和秦东安等长滩市里的主要领导估计陈省长今天到乡里转了一圈估计比较疲倦,把陈省长送回房间之后,略坐了一会就告辞了。

陆政东也准备退出房间,陈省长却是招呼他坐一坐,然后有些感慨的说道:“当年你大学毕业后能主动到山和那样偏僻地方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能够把山和搞成这样,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陈省长的褒扬,陆政东保持了应有的谦虚,道:“陈省长,当初去农村工作,主要还是小时候对农村生活过,对农村有些感情,也深知农村的贫穷,觉得自己是大学毕业,觉得靠自己的努力说不定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当时太幼稚和不知道天高地厚。真正到了乡里,才知道事情远没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我又分管乡财政,乡里是要等米下锅,也是有种被逼得有种不想办法就走投无路的感觉,心里也不免有些茫然,但一想愁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之亚欧想办法改变现状才有出路,那时候刚刚毕业,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就豁出去了,其实现在想起来,其实修路也好,搞乡镇企业也好,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真要是放在现在也许不一定有当初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

陈省长道:

“干工作就得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种精神,认准了一件事情是对的,就要去做,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肯定做不好工作的。”

陈省长说着又笑道:

“政东你也是从最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干部,在长滩市生产办还有省企改办工作很出色,但是你最出色的工作还是在地方上,在山和乡干出了名堂,在开发区干出了名堂,在宜蓝也干出了名堂。

这些都有目共睹,正是这样,长滩的人大代表们才把你抬进了市政府,在副市长的位置上虽然时间不长,但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陆政东听陈省长这样说,谦虚了几句也道:

“在综合部门接触面广,对提高全局意识很有好处,其实也很锻炼人,岗位也很重要,只是我确实觉得在地方上干,劲头更足些……”

陆政东如此说,也是有自身的考虑,在机关工作虽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有利就有弊,很难有实打实的成绩,而在地方上,主政一方不但无形之中又进一步锻炼了能力,拓展了人脉,更容易取得耀眼的政绩和高层关注,就能形成一种强者越强的效应,比较起来还是到地方上任职更好一些。

陆政东也是不想侍候人,这一路上,陈省长的秘书杨再兴、办公厅的副主任周兴国那样的小心翼翼,小心,恐怕连父母的生日都记不得,却将领导的一举一动牢记在心,这样的工作固然能很快得到晋升,可是在当秘书之时,还真是得将自己缩得小小的,而他有自己的背景,完全没必要去遭那一道罪,还是宁当鸡头不为凤尾的好。

陆政东说完,陈省长却没有接着说这个话题,而是笑道:“年轻真好啊,看看你们一个个都还生龙活虎的,我可就不行了,跑这一天全身都有些发涩了。”

陆政东一听也就赶紧笑着起身。

出了陈省长的房间,陆政东和周兴国、杨再兴打过招呼之后才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由想着,陈省长其实已经把该说的都已经说了。

陆政东一边想着,一边准备着洗漱,手机这时候却响了起来,心里不禁道,是谁这么晚了还来电话,拿起手机先看号码,见是小舅的电话,忙接了电话,小舅在电话里道:“你们副书记的事情大体已经下来了。”

陆政东一听忙问道:

“谁??”

小舅道:

“刘……”

这类敏感问题自然说得很是隐晦,没有用任何明语。即使被监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刘还是很有水平的一个领导,对你很有好感,上次在你到省里的事情上为你的力争陈词就很叫响,即有为了工作的目的高风,又有关心爱护青年干部而不寻私情的亮节,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成,你也要多多沟通,你现在的位置不同以前,仅限于做好本职工作的话,那就对自己要求太低了。你年纪还是太年轻了,想要再进一步,就必须要多付出努力,机遇就有缘于有心的人,有缘于敢担责任的人,坐等是等不来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谢谢小舅……”

“呵呵,其实有些东西不需要我提醒了,可还是忍不住,早点睡吧……”

陆政东挂了电话却是没了睡意,难怪外公把他一直冷藏着,并没有趁着他那篇文章的机会让他动一动,原来讲究在这里啊!

实际上就是在运作刘振强接替到点的辛老出任省委副书记的事情,陆政东才算切切实实明了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

党群副书记这是一省的第三把手,虽然组织部长晋升也符合惯例,但是由于这个位置含金量极重,也是最有希望再往上走一步到省长或者省委书记的一个位置,竞争也是十分的激烈,省里有能力有愿望竞争此位置的肯定都紧盯这位置,不但如此,京城甚至其他省市一些人恐怕也盯着这个位置,特别是省里有些领导也到了该“搏命”的时候,这一届若是解决不了,那下一届也肯定是没有希望的了,刘振强能上去也殊为不易。

孙伟阳、刘振强,陆政东心里也是一动,看来外公是不声不响在给他进行铺路,杨书记虽然现在是省委书记,但毕竟年纪在那里摆着,估计也就这两年的时间,刘振强上去,更有利于给他保驾护航,孙伟阳外调恐怕更是着眼未来。看来自己的表现还是得到了外公的认可,不然也不会花费这么大心血。

陆政东不由想着,刘振强这一动,肯定是要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我的企改办主任,应该很快就会结束了!”

想到这些陆政东也有些振奋……

早上,陆政东也起得挺早,准备陪着陈省长吃早餐,杨再兴和周兴国也已经起床了三个人就进了陈省长的房间,陈省长也刚起床并洗漱完毕。

小舅透露的事是绝对机密,陆政东没有任何表露,而且陆政东也知道,陈省长是省长,从组织角度讲,任命省委副书记中组部应该会通气,何况陈省长在京城肯定也有人脉,应该也知道这件事。

“陈省长,早上想吃点什么?”

陈省长所住的房间是长滩宾馆最大最豪华的房间,号称总统套房,实际上连五星级酒店的商务套房都不如,也就是有独立的饭厅和客厅,连随员房间都没有,秘书杨再兴就准备安排早餐的事情,正说着话,葛云昌和秦东安也联袂而来,看样子也是来陪陈省长用早餐的。

早餐送上来之后,大家就坐在饭厅边吃边聊,很快就说道今天的行程上,陈省长道:“原本准备认真搞一次调研,好不容易才开了头,可又临时有事,我们的行程要变,今天我要回省里去……”

这和昨天预定的调研时间有较大出入,原本是上午看市里,下午到下面县里看一看,现在出现这样的变化,说明陈省长昨晚也接到了消息。

葛云昌赶紧道:

“我们好不容易盼来陈省长指点发展的迷津,陈省长一个指示,我们要少走好多的弯路,这……”

“今天时间紧,上午和大家座谈座谈,中午我要回省里。”

晚上省里临时要开紧急常委会,要讨论人事问题,陈省长也是知道为了争取这个副书记,京城几方都在角力,他原本以为还有一段时间才会尘埃落定,没想到结果会来得这么快。

看来刘振强是得到了强有力的奥援啊!刘振强出任副书记,组织部长肯定要人顶上去,谁出任组织部长这他没什发言权,但如果组织部长由下面的地市书记接任,那就牵涉到下面地市的人事变化,何况这一次调整还有省政府的副秘书长,还有武岚的事情,姚广田要挪窝的事情也得要进行讨论。

他必须要充分准备准备,省里重要的人事变化意味着西河的政局将发生变化,陈省长也肯定是很重视,可是来到长滩调研,最想看企业改制的事情根本就没看到,因此他也就耐下性子,听听汇报再走。

葛云昌、秦东安听陈省长如此说,意识到省里应该有比较重要的事,也就不再劝,赶紧按照新的行程进行安排。

上午的汇报在结束之后,陈省长将汇报情况与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了对照,然后讲了半个小时的意见,先总体对长滩市的全面工作进行了肯定,然后又谈了一下发展问题,重点是企业改制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既给长滩鼓励又提出了希望,让长滩的干部也是很受鼓舞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开完座谈会之后,陈省长没吃午饭就离开了长滩,陆政东心道,估计陈省长的调研不知什么时候又重新开始了……

不管在那一层机关,人事问题永远都是最为敏感的问题,尽管刘振强出任省委副书记的任命还没有正式宣布,但已经在省里大大小小的机关广为流传了。

人事的变化就像投进湖里的一枚石子,掀起了层层的波澜,由于省里年前没有对地市领导班子进行微调,年后仅仅也就是武岚的班子略微做了调整,这一次势必要对厅级副厅级干部也进行调整。想动一动位置,挪一挪窝,进步进步的干部们也都纷纷开始活动。

这个时候到刘振强那里走动对其他干部来讲是一个好机会,而对他来说就未免有些不妥,还是等正式任命下来之后去祝贺更为合适,至于他想动一动的事情,其实已经不需要他过多的去做什么了。

陆政东连和辛武山也就是在电话中简单的交流了一下,陆政东猜测,辛武山恐怕也会趁此机会争取外放了,毕竟他身上的刘振强的烙印太重了,继续留在组织部未必是好事……

陆政东则是选择了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照常到省政府上班,日子悠悠如水过,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周一上午有个关于县级企业改制的座谈会,主要是就县里企业改制的一些经验教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座谈,与会的有省里一些专家,还有地市体改委的负责人以及一些一些区县代表,原本省政府的刘副省长要出席,不过由于省政府办公会议延后在今天召开,不但刘省长、省政府的秘书长没办法来,就是体改委主任也要列席会议也来不了,也就只有他主持这次座谈会。

从政以来,陆政东的履历十分丰富,从乡、县、市再到省。他一级都没有错过,既在综合部门工作过,也在一般局行工作过,主持过一县工作,也在地级市当过副手。如此丰富的经验在他这个年龄层次的干部中并不多见,而且他对改制的问题研究得很透彻,又有实际的经验,所以面对这些地市体改委主任和、县委书记县长,很有底气。

陆政东按时来到了会议场,体改委的办公室主任张天正站在会议室门口,与几位市县干部交谈着,见到陆政东到来,赶紧过来。

陆政东问道:“人都家到齐了吗?”

张天道:“全部到齐了。”

陆政东点点头,道:

“既然到齐了,我们开始开会吧。”

陆政东在张天等人的陪同下,直接走到写着自己名字的坐牌前,他一边走,还与与几位熟悉的专家和县市的干部打着招呼。

为了表达省政府对此的重视,座谈会安排在西河宾馆会议室,这是比较高档且现代化的会议室,一排高大的室内植物更将会议室衬托得大气肃穆。几位记者模样的男女坐在后排,桌上放着有省电视台标志的摄像机。

按照陆政东的要求,这个座谈会没有设主席台,而是围成了一个圆桌,只是体改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摆桌牌之时,还是习惯性地将他的坐牌摆在了最显要的位置。

会议正式开始的时候,陆政东作了简单的开场白:“天这个会是座谈会,典型的圆桌会议,请到的专家都是各自领域有名的专家学者,看问题既专业又深刻;与会的还有来自企业改制一线的同志,你们有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实践经验,希望大家要在这样的交流中能够有收获,特别是来自一线的同志们,希望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也为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途径。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各兄弟区县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把企业改制这一块深入推进,改得更好……”

“那就请陆主任先谈一谈,让我们也好大体知道省政府对于改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基本观点,我们也好有的放矢……”

与会的西河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卢一平说道。

陆政东也能听出陆教授的弦外之音,有点考究他的味道,陆政东扫了会场一眼,见与会的专家学者还有市县的干部都有些打不起精神,陆政东也能想到原因,原本是副省长出席的会议,副省长没到,会议的规格一下就直线下降,大家心不在焉也就在所难免了。

陆政东道:

“卢教授,我今天是带着学习的态度。”

陆政东稍作停顿,道:

“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基层工作,在实践上略有心得,我在会上将心得体会提出来与各位专家和各位在一线工作的同志们探讨,也就当是抛砖引玉吧……”

企业改制是牵涉到全体职工利益的事情,这也就注定了矛盾集中和困难极大,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隐性的还是显性的、个别性的还是群体性的、特殊性的还是普遍性的问题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暴露出来,所以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陆政东主要讲了如何做好改制过程中的思想发动、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并侧重讲了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陆政东的这番话言简意赅,讲话的时间并不长,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原本有些小觑陆政东的专家也都收起了那份心思,加上这些专家见陆政东肚子有货还很谦虚,都觉得很舒服。

这是陆政东与专家们打交道的经验之谈,清高自傲这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特点,都喜欢被人奉承,陆政东这一讲之后,专家们也都来了兴致,也都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原本带着些应付之心的市县干部,从陆政东讲话开始之后就被吸引住了,也一个个都被吸引住,有些问题正是区县感到最为头痛的,而陆政东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而专家们所讲的也对他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于是一个个都认真的记录着笔记,也踊跃发言,座谈会的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大家都很认真,讨论的热情也高。

座谈会开得很成功,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市县干部谈到的一些经验和问题对陆政东也有很大的启发,陆政东也从其中收获到不少东西。

中午,陆政东在西河宾馆宴请专家和市县代表,大家把酒言欢,气氛很是融洽。

吃过午饭,与众位专家逐一握手,陆政东亲自把专家们送上车,目送他们离去,专家们对年轻的企改办主任很有好感,在车里里议论着。

一个教授道:

“这个陆主任还是很有水平的,不过也太年轻了一点,这么年轻就是副厅级干部,有点火箭干部的嫌疑啊。”

另一个教授道:

“老刘你这就是不了解情况我,陆政东的事情我倒是听我们在长滩的主委张继原讲过,他本来就是名牌大学经济专业毕业,又是曹淄河带的研究生,你也知道曹淄河这个人一向都是很挑剔的,至于他这么年轻就身居高位,倒不是领导要他坐火箭,而是他在长滩真的干了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在长滩选举的时候,人大代表给他硬选上去的。”

“居然是这样的啊,那肯定是有真本事,这样选上了还没有被冷藏,不简单,只要不出意外,早晚是封缰大吏……”

陆政东自然不知道专家们的议论,看了看时间,便对张天道:“张主任,你要尽快把座谈会的内容尽快整理出来,做一期专刊,给各位领导送去。同时保送办公厅,征询是否可以公开见报……”

陆政东也是希望利用这样的机会和资源,扎扎实实地搞一些成果,陆续以专刊和日报选登的方式,将成果介绍给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全省人民,在关键时期为自己的进步添一把火……

忙完这些,陆政东才想起手机一上午都设置在静音状态,忙忙拿出来看了看,发现上面有不少未接电话,多数都是辛武山打来的,陆政东意识到辛武山肯定是有急事找他,不然不会在这样的敏感时候给他打这么多电话,忙回了过去,道:“武山,上午主持会议开成静音状态了,是不是有什么急事?”

辛武山道:

“刘部长找你谈话。你赶紧过来,刘部长中午吃过午饭要休息一会,估计一会就要工作,你现在过来正合适……”

陆政东一听,心里一动,赶紧就往省委组织部而去……

第155章人事从来是敏感事(二)

陆政东到了省委组织部,辛武山提醒道:

“刘部长今天约了不少人谈话。”

陆政东点点头,和辛武山相视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陆政东带着笑容走进了刘振强的办公室,他第二次坐到了刘振强面前,同样的房间,同样的人,陆政东心情却截然不同,因为他知道,这次刘部长召见他的大概意图,陆政东正欲祝贺一下,刘振强没等陆政东说话就道:“这一次地市的干部有一些调整,杨书记和陈省长很重视这事,我想听一听你的真实想法……恩,算是代表组织上征求你的意见,当然我也想听取一下你的真实想法。”

陆政东精神一振,他字斟句酌地道:

“能够在省直机关工作,学了不少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刘振强背靠着高背椅,笑了起来,道:

“别跟我来这一套,谈谈真实想法。”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这种关键时刻,容不得谦让客气了,陆政东也就直抒胸臆了,道:“我以前一直在干具体工作,我觉得还是去下面市里干干具体工作更适合我一些。”

作为组织部长,刘振强看人自然有一套,并且对于陆政东的了解是很全面的,毫不怀疑陆政东的能力,前次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