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血(老茅)-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各个参谋紧皱的眉头并没有减轻多少,杜大山一向直来直去,没有听出孙克咸话中的勉强之意,从地上起身,不放心的道:“真的?将军,如果真有事,卑职愿意一己承担。”

看到杜大山真诚的目光,孙克咸多了数分感动,拍了拍杜大山的肩头:“随本将出去走走吧。”

“是。”

孙克咸、杜大山两人走了出去,那些参谋却是颜面无光,无脸跟出去,所谓参谋,不但要为主将提供战场夺取胜利的方法,更要替主将弥补各种疏漏,这次,他们无疑没有合格,所有人都对着那篇公文研究起来,想要找出什么弥补的方法。

临朐县城两旁依然破烂,这可不是短时间能改变之事,只是街上明显多了许多活力,各种店铺大门都是大开,看到有羽林卫官兵经过,这些店主不但不怕人,反而热情的招呼起来,对于临朐这样一个县城来说,涌进来的一万羽林卫无疑是一个大金矿,他们身上个个都富得流油,羽林卫并不禁止官兵们在休息的时间上街买东西,那些被低价买去三千五百石粮的乡绅富户开始还心疼的要命,对羽林卫不无冤言,这些傻大兵竟然拿自己的粮食去讨好穷鬼。

不过,数天后,他们马上就转怨为喜,自家的店铺生意突然前所未有的兴旺,羽林卫买东西从不欠账,而且也不会持强杀价,虽然用的不是真金白银,却是精美无比的金银币,他们早就听说这些金银币在南方和金子,银子无异,各人马上被明晃晃的金银币晃花了眼。

除了羽林卫的消费让他们生意大好外,那些得到粮食的穷人也有了一点底气,虽然每人只有一斗粮食,可哪户人家没有三五人七八人,有些人家多的甚至有十几人,得到的粮食有一石多。

穷人吃不起细粮,米和麦除了少部分留下外,大部分都换成粗粮,还可以挤出一点粮食换点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必须品,那些开有店铺的富户人家发现,自己的损失只是过了几天就回来大半,眼看着各种存货迅速见底,他们心中又患得患失起来,这么好的机会若是不抓住可惜了,他们连忙派出伙计,拼命出城从四面八方运送货物过来,听到临朐县的生意好做,许多外地生意人也闻风而动,朝临朐县赶来,甚至包括一些青州府的商人。

商人的增多,势必要雇用到许多本地人装御运送货物,许多穷人有了余粮,又能在这个开春前的季节找到一份短工机会,原本麻木的百姓对于羽林卫,大明朝廷的拥护一下子变得热烈无比。

临朐县用眼看得见的速度繁华起来,仿佛一下子就重新恢复了以前身处山东腹地,交通要到的繁华,各种人穿行在街道上,每个人都是笑容满面。

孙克咸和杜大山迈步在街上,尽管没有人知道他们是羽林卫的大官,只是每个经过的百姓都向他们露出尊敬的眼神,他们知道临朐县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情景是怎么得来的,看到这些,孙克咸先前还有一些惶恐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朝廷在临朐县所得,远胜于付出的三千五百石粮食,他就是为止受罚,也可以心安理得。

第222章 两全

“啪。”的一声,王福合上军报,脸上显得有一点阴睛不定。

这份军报正是阎应元为孙克咸请罪的书信,王福的御驾已经到达新泰县,新泰地处泰沂腹地,北依五岳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这里已经是济南府外围,刚好处于黄得功、阎应元两支队伍的中间,如此一来,皇帝的军队成了中路大军。

新泰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新泰成为齐、鲁两国频繁争夺的地区,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以相礼的身份随同鲁君出席盟会,迫使齐人归鲁龟阴等田。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会盟。

时间如白驹过隙,千年时间悠悠而过,新泰早已失去了原先的重要位置,如今不过是一个周围四里,只有东、南、西三门的小县城,虽然新泰的城池还算高大,坚固,女墙高三丈五尺,在听到大明皇帝御驾来到,新泰县令还是不敢抵抗,直接将十几名监军的满人杀了投降。

中军虽然是皇帝行辕所在,只是人数最少,无论是东路阎应元还是西路黄得功,人马都是中军的两倍,显得有点不协调,这当然是王福故意为之,这次御驾亲征,王福已经不需要自己去拼命了,东西两路大军形成两个铁拳向两边砸去,中路大军则跟在后面捡果子,兵马的分配自然是两头重,中间轻。

合则力强,分则力弱,若是三路大军合并在一起,清军恐怕要望风而逃,那就失去了王福要在山东歼灭满人主力的算盘,若是清军打起游击战来,明军难免有疲于奔命,三路大一分,满人就是想打游击也不成,这样一来,又会让满人看到希望,尤其是大明皇帝一路只有区区三万人,正是最佳诱饵,如果清军敢集中兵力攻击王福的中军,王福正求之不得。

如今皇帝的御驾留在小小新泰已经两天,大有驻扎下来不走之意,对于东西两路的进展王福还算满意,这个速度不快也不慢,即给了满清足够大的压力,又给了他们调兵的时间,使之不会以为毫无希望,干脆从山东撤军,这种情况下,王福自然不会先于东西两路赶到济南。

前几天羽林卫以一万人击败清军二万多人,取得了歼敌五千余人的好消息,让中路大军上下都是一片喜气洋洋,虽然大家都有信心将满人彻底击败,只是这些日子收复了不少地方,真正与清军交手的次数却不多,大战更是一个都没有,这次以一万羽林卫在行军途中与两万多清军相碰得予完胜,真正检验出了羽林卫的战力。

如今嘉奖孙克咸的旨意刚发出不久,没想到孙克咸马上就捅出了漏子,从孙克咸描绘的效果来看,无疑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先是对大明军队麻木不仁,转而就热烈支持。

想来也是如此,要是没有效果才怪,历史上,那些流寇,农民起义军不就凭着这一手迅速壮大吗,远的就去说,单是李自成就是一个好例子,跟随贼人尚且如此,何况大明可是正统,分的粮食不多,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这样的朝廷远比那些只征粮的朝廷无疑要好的多,老百姓自然支持。

正因为效果良好,几乎立竿见影,历代朝廷才会对文武官员擅自放粮给百姓如此忌讳,实在是因为若其人有野心,马上就可以聚拢一批人对抗朝廷,王福可以信任孙克咸决不会对朝廷不忠,也可以信任整个羽林卫,只是却不可以信任天下人,若这个口子一开,各个地方都有样学样,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此事要不要处理?王福脑中迅速转着念头,若是换了另何一个封建皇帝,恐怕是想都不用想,就是对孙克咸再爱才,至少也要将其撤职,以示警告,可是除了如此,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皇上,发生了何事?”瞿式耜小心的问道。

这二年,王福已经补齐了五名内阁,除了马士英、王铎、钱谦益三人外,别外两人就是瞿式耜、何腾蛟,瞿式耜先前为广西巡抚,历史上正是永历朝的首辅,在永历朝风雨飘摇时,他亲自前往澳门,雇佣了三百兵葡萄牙佣兵,携数门重炮与清军激战,结果收复诸多失地,稳定了永历王朝,永历四年,由于永历王朝内部倾扎,前线大败,所有人慌急逃命,唯有瞿式耜留在桂林死守,城破后,瞿式耜被擒,落到孔有德手中,面对孔有德的劝降,坚贞不屈,结果从容而死。

这样一个人,无论是能力还是忠心都可以让人放心,放在广西太过屈才,王福把他提上来补进内阁也是理所当然,至于何腾蛟,他本身已是湖广巡抚,能在左良玉的威逼利诱下坚决不与合作,对朝廷的忠心可见一斑,提为内阁大学士也算是对他的褒奖。

这次御驾亲征,王福带了两名内阁成员在身边,正是瞿式耜和钱谦益两人,见到瞿式耜发问,王福将军报丢到瞿式耜和钱谦益两人的身边:“两位爱卿也看看吧。”

虽然是瞿式耜发问,只是比起年龄和资历来都是钱谦益占先,瞿式耜谦让了一下:“钱阁老,你请。”

新进两名内阁成员,无疑会分薄原先三人的权力,只是无论是马士英还是王铎、钱谦益都无法反对,三名内阁本来就不是常例,迟早要补,马士英担心的是自己首辅不受威胁,只要史可法不进内阁就可以;马士英不反对,王铎、钱谦益就是反对也是无用,因此瞿式耜、何腾蛟两人入阁显得波澜不惊。

“多谢起田。”见到瞿式耜谦让,钱谦益毫不客气,将军报拿起,快速看了起来,看到一半,钱谦益心中已是涌起滔天巨浪,好家伙,羽林卫前锋竟然私自购买粮食分给百姓,这可是图谋不轨的大罪。

钱谦益抬头偷偷看了看皇帝的脸色,见皇帝面无表情,他明智的没有大声嚷嚷,羽林卫是皇帝一手打造,若是说羽林卫要图谋不轨,说出去谁信,皇上又怎么会认为羽林卫当真会有图谋不轨之心,他将这份军报默默的递给了瞿式耜,一时后悔抢先看了,若是皇帝现在问起,在没有摸清皇帝态度之前,钱谦益却不敢随便回答。

幸好他的担心没有变面现实,皇帝静等瞿式耜也将军报看完,才问道:“两位爱卿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理?”

“皇上,孙克咸刚刚取得大胜,功不可没,只是此风绝不可涨,臣提议,将孙克咸削职为民,以示警戒。”瞿式耜开口道,一下了让孙克咸削职为民,此举不谓不狠,不过他还是留有余地,没有要杀孙克咸。

对于瞿式耜的话,王福没有点头,也不是否定,只是将眼光转向钱谦益,钱谦益马上就猜出皇帝不会同意瞿式耜的处置,心中有底,道:“回皇上,微臣以为孙克咸此举虽然有违朝廷律令之嫌,只是却有功无过,皇上理当大加表彰才是。”

“哦,怎么说?”王福听得大感兴趣,钱谦益才能无疑非常出色,只是有一些滑头,也没有太大的担当,贪图享受,不然,也不会在明亡之后试图自杀。临到头时却打退堂鼓,最后还成为满人的官员,但从他后来的行为来看,又不是真正投靠满人,不但与许多反清人士还有来往,甚至庇护过不少人。

“皇上,临朐县落入鞑了手中数年之久,致使百姓受到鞑子压榨,是朝廷负了他们,非百姓负朝廷,孙将军分粮给百姓,是代朝廷给其补偿,并非笼络人心,皇上,此何罪之有?如今鞑子治下三省百姓不下千万,这些人都受到鞑子压榨,如果皇上能够下旨,凡重归于朝廷治下的城池,一律给百姓发粮一斗,微臣以为,沿途百姓必定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凡收回之地,百姓归心,皇上不必再为后路烦忧。”

一律给百姓发粮一斗,王福听得一动,再好的宣传也没有实际利益能够打动百姓的心思,一人一斗粮,看似不多,其实百姓才更容易相信,如果是在前几年,朝廷根本做不到,如今却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几年,南方丰收,朝廷为了怕谷贱伤农,同是也是为了大战作准备,官府一直趟开粮仓收够,如今官仓存粮高达八百万石,而且现在市面上粮食充足,随时可以调出更多的粮食,就算整个北方有二千万人,只需要二百万石粮就可以了。

大明现在一年的军费就超过了二千万银币,大战一起,更不知要花费多少,若是能凭借着数百万石粮食就将收回的地方一一稳定,无疑是十分划算之事。

“瞿爱卿,你认为呢?”

瞿式耜点了点头:“皇上,微臣以为可。”虽然钱谦益有拍马屁的嫌疑,可是短短时间能想到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也不得不佩服钱谦益的老到。

第223章 青州府

听到瞿式耜也同意,王福再无疑虑,向一直侍立在旁边的吴梅村道:“拟旨,着户部立即增加三百万石粮食的准备,首期拨付二十万石,由东海舰队负责水路运输,工部组织人力在陆路运输,水陆并进。”

二十多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喂,每月消耗的粮食差不多要七八万石,加上路上耗损,一个月也只不过十万石左右,这次为了用粮食换取沿途百姓重新对朝廷的支持,一下子就要拨付二十万石,对于后勤的压力会急速增大,必须大部分从海路解决。

“遵旨。”

吴梅村唰唰数下,很快将旨意拟好,王福看了一下,满意的点了点头:“再拟旨,羽林卫柳营统领孙克咸行事鲁莽,未奉朝廷旨意,私自放粮,本应重罚,只是临朐县情况特殊,大军刚从鞑靼人手中解救,百姓困苦,其情可悯,情有可原,今后凡各军从鞑靼手中解救出来的百姓,前线各军可比照临朐县例,每人给粮一斗,孙克咸忠心任事,未有私意,故免于处罚,钦此!”

对于孙克咸皇帝没有表彰,只是免于处罚,不管如何,孙克咸在没有得到朝廷旨意时就放粮总是有错在先,如果再表彰就显得太过儿戏了。

当皇帝的旨意到达柳营时,孙克咸已经随同阎应元的大军刚到在青州府城下,正在扎营安帐,听到朝廷钦使到来,孙克咸连忙停下手头之事,将钦使迎进大帐,跪了下来,抱着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心里,聆听钦使带来的旨意。

在两军汇合时,孙克咸不免又被阎应元叫到帅帐责备了一通,孙克咸表面唯唯诺诺,只是想通之后他已经不再心焦,倒是杜大山等柳营军官替主将着急无比,不过,再着急也没用,他们只能等待,如今马上就要有结果,营中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

给孙克咸传旨的是皇帝身边的内侍李祺,进入军营后,李祺一直板着脸,这让孙克咸的部下更是忐忑不安,当听到孙克咸免于处罚,而且以后前线都可以仿临朐县例时,所有人差点要欢呼雀跃起来,耐心听到钦此两字之后,杜大山等人从地上爬了起来,再也流露不住喜色,连看李祺板着的面孔也觉得亲切起来。

“恭喜将军了。”念完圣旨,李祺脸上才露出笑容。

“多谢公公。”从李祺手上接过圣旨,孙克咸也是笑容满面,尽管孙克咸已经想通,听到自己免于处罚时也是激动难言,这已是最好的结果了,在之前,哪怕最乐观的人也认为他逃不掉一顿处罚,只是处罚有轻有重罢了。

早有一名亲兵准备好了一封银币,递给李祺,李祺拈了拈,大概是十枚银币左右,他没有客气,直接揣进怀里,这是他的辛苦钱,拿的心安理得,即使是皇帝知道也不会怪罪,不过,如果对方不给,李祺也无可奈何。

听到孙克咸免于外罚,阎应元也替孙克咸高兴起来,他虽然两次对孙克咸责备,可他也是最不愿意看到孙克咸处罚的之人,尽管孙克咸犯了错,可是刚刚大胜就遭到处罚,无疑会伤害士气。

没有了包袱的柳营士气大振,都摩拳擦掌,准备在接下来进攻青州的战役中再次充当先锋,首先杀进城中。

城头上,索尼带着一群将领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羽林卫,所有人都眉头紧皱,伏击失败后,索尼带着部下连夜返回青州府,面对明军强大的火力,所有人都惊魂未定,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数年前豫亲王多铎南下的大军会失败了。

失去了长子,索尼来不及悲痛,就不得不为下一步的安排头痛起来,青州是守是留,在清军内部马上产生分歧,耿仲明、宜永贵等人吓破了胆,坚决要求撤离青州,索额图、佟养量则坚决要求留守,为前面死去的数千大军报仇,明军大部分都是步兵,万一不敌,再走也不迟。

两种说法各有道理,若青州是个小县城也就罢了,青州可是一个大府,不战而逃影响太坏,凭借着自己有骑兵的优势,随时可以冲出青州,索尼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

为了守住青州,索尼下令抽调青州的青壮参与守城,城中各个大户都要出钱出粮,一时间,到处是官兵拉人的场景,城中冤声载道,哭声一片,只是清军却丝毫不顾,数天不到的功夫,青州城就有五万青壮被集中起来,他们发放了简陋的武器,准备参予到守城中去。

有了这五万青壮,清军一下子膨胀到七万余人,表面上的实力急速扩大,但大家都知道战斗力不能按人力能计算,损失的五千多兵力不是这五万青壮能弥补,只是用来守城却是差强人意。

不过,今天看到明军的兵力,索尼马上就有一点后悔,明军不是一万人,而是至少有四五万大军,分守四门后,哪一门的兵力也不差,即使是要冲出去,肯定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都统大人,趁着明军立足未稳,咱们冲出来还来得及,否则就晚了。”耿仲明再次向索尼劝道,他深切的感到,现在的明军已不是原先的明军了,这是一支全新的军队,既使以满人的勇猛在这支军队下也要吃大亏,何况城中的满人才二千多人,最精锐的白甲兵只有一千五,其余兵马,蒙人也好,绿营兵也好,比起满人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

这个时候,就是一心要为哥哥报仇的索额图也没有反对,他知道城中的这支二万余人的军队绝挡不住外面那些手里全是火枪火炮的明军,至于其余五万青壮,则直接忽略,既然注定守不住,自然是越早冲出去越好。

索尼头上已经显出丝丝白发,不到十天仿佛老了十几岁,满人数十年对大明的战事占尽上风,只是做强盗也要有做强盗的觉悟,中间难免有伤亡,按理索尼应当看得很开,只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失败,又是中年丧子,索尼也心中悲凉,多了一些白发就不足为奇。

要出城,摆在清军面前的只有二条路,一是西门出城,这条路离济南最近,大军可以直奔济南,一条路是从北门出城,直接返回北京或者折向西,回济南都可以,至于南门和东门则不和考虑了,东门的话除非清军愿意同时受到两面明军的阻止,否则只能奔向大海,南门正是明军来的方向,除非索尼想杀向明军的腹地,否则也不用考虑。

“传令,总兵宜永贵,你领着本部人马,向北门出城,出城之后折向西与大军汇合。”

“遵……”宜永贵迟疑起来,他的本部人马只有二千多人,要拿二千多人去冲击明军上万人马,即使是骑兵对步兵,宜永贵也是半点把握也没有。

“怎么,你可是要抗令?”索尼冷冷的道。

“不敢,未将遵令。”宜永贵吓了一大跳,眼前之人刚死了儿了不久,什么事做不出来,宜永贵可不想没出城自己的脑袋就搬家。

“张天禄。”

“末将在。”

“你部人马暂留在青州府,务必要守好青州,本都统出城一日后你可以选择弃城或者继续死守,若是提前出逃,莫怪军法无情。”

“末将……遵令。”张天禄心中大骂,狗鞑子,你自己都要走了,还要老子守城,这岂不是明摆着要老子送死,只是心中骂是骂,张天禄却没有胆量不从。

“怀顺王。”

“小王在。”联仲明心中暗暗叫苦,不会连自己也要留下来吧。

“你部跟随在本部身边,一个时辰后,准时从西门离城,其余诸将也是如此,下去准备吧。”

“小王遵令。”耿仲明松了一口气,其余各人也都和耿仲明一样的表情,只有宜永贵和张天禄两个倒霉鬼哭丧着脸,这两人一人要充当诱饵,一人要暂时留守,虽然城中还有五万青壮,可是没有老兵的弹压,这五万青壮根本没用,即使上了城墙,被明军炮弹一轰,恐怕立马就要崩溃。

不过,此时不是同情的时候,谁也不愿意接两个差事,各个将领直接把两人看成了死人,从两人身边过时,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有张天福看着自己的哥哥,心中不滋味,想要将哥哥替下来,终究没有开口。

“大人,不好了,索尼等人的大军要走了。”青州府府衙,一名衙役满头大汗的向知府韩昭暄禀道。

为了组织好五万青壮,劝各个大户捐钱捐粮,韩昭暄这些天忙得脚不沾尘,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一下子如泄了气的皮球,瘫在椅子上:“此话当真?”

“大人,千真万确,你听听,城中的兵马已经调动了。”

韩昭暄仔细听了一下,果然,外面是人喊马嘶,他心中一股怒气腾腾而起:狗鞑子,这也太不把他这个青州知府当成一回事了,自己辛苦替他们筹措粮食,军饷,没想到现在明军大军围城,他们要撤走,连通知道自己一声都没有。

第224章 大牢

韩昭喧很想跑到索尼面前责问一番,为什么连通知自己一声也没有,只是最终还是没有胆量。听到衙门外军队走动的声音,韩昭喧颓然坐在椅子上。

“老爷,既然鞑子无情无义,老爷又何必再忠于他们,大牢里的那个人,老爷是不是再见见?”衙役低声的道,这个衙役却不是别人,正是从小跟在韩昭暄身边的小厮,是韩家亲信。

“那个人。”韩昭暄的精神一振,顿时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对,对,本官应该见见那个人,快,给老爷备轿,不,马车,给老爷准备马车。”

“是,老爷。”

不一会儿,韩昭暄已经坐在马车中,尽管拉车的马已经跑得飞快,韩昭暄还是一个劲的催促:“快,快点。”

不到半柱香的功夫,马车已经从知府衙门跑到西城的青州府大牢外,韩昭暄在马车上可以看到西门聚拢的军队越来越多,幸亏他先行一步,否则马车就要被军队堵住了,没等马车完全停稳,韩昭暄已经从车上跑下来,快步朝牢门跑去,其速度就是一般的青壮也比不了。

“什么人敢闯州府大牢?咦,是知府大人。”守门的牢卒声音中说不出来的惊讶,他们没想到这个时候知府大人会来到大牢。

韩昭暄放缓脚步,用威严的目光看了两名牢卒一眼,才慢慢的踱进牢房,脑里急速的转着,自己该如何说才能取得那人的谅解,可是眼下已经没有时间了,若是等满人带着军队出城,明军进来,一切都太晚了。

即使是白天,牢房内还点着火把,整个牢房依然是阴森,黑暗,若不是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韩昭暄绝不愿意跨进牢内,听到知府大人来到牢里,牢头吓了一大跳,连忙匆匆赶来:“参见府尊大人。”

“不必多礼,本府问你,十几天前关进大牢的那名反贼在哪里?”

“回大人,那名反贼在死囚牢,大人,是不是要处决那名反贼?”

“少废话,快带本官过去。”

“是。”知府大人要见一名死囚干吗?牢头心中纳闷不已,只是还是马上在前面引路,走过一排排关满犯人的牢房,到了最后面一层,牢头才指着一间大牢道:“老爷,那名犯人就在这里。”

与前面狭小的牢房相比,这间牢房显得有点大而空旷,正是青州府大牢用来关押死囚的地方,既然注定要死了,除了关押之地更加结实严密外,自然待遇也与普通的犯人有所区别,此时整个牢房只关押一人,此人身高八尺有余,全身被铁链锁着,身上的衣服破烂多处,露出一条条鞭痕,全身肌肉鼓起,他的脑袋垂下,头发将面容掩盖,却看不清长相如何。

“你们都下去吧。”韩昭暄看着眼前此人,脸上有点激动,挥手对牢头和其他牢卒道。

“大人,此人十分凶悍,如果有事,大人请吩咐一声。”牢头讨好的道。

“本官知道了,叫你们退下就退下,对了,把钥匙留下。”

“这……”听到要把钥匙留下,牢头不由愣了一下,一直跟在韩昭暄身边的衙役不由喝道:“怎么,没有听到府尊大人的话吗?”

“是,是,钥匙在这里,小的告退。”牢头取下一串钥匙放在地上,挥了一下手,带着所有牢役退了下去。

“阿财,你守着门口,没有本官的吩咐,谁也不准进来。”

“是,老爷。”

看到自己的亲信守住门口,韩昭暄才弯腰从地上检起钥匙,抖嗦着将牢门打开,望着头发覆面的大话,脸上神争复杂,良久嘴里才喊道:“谢迁。”

牢中之人抬起头,甩了一下脑袋,头发顿时滑向两边,露出一个紫膛色汉子的脸,正是数年来闹得山东不得安宁,曾经攻下莱州府城,死守将近一年,并导致洪承畴和数十名将领身死,被满人称为山东巨寇的谢迁。

这谢迁为何会在青州府大牢里,说起来话长,莱州最终被索尼率清军攻破后,谢迁和大部分义军骨干虽然都冲了出来,只是失去基地,义军只能东躲西蒇,又得不到朝廷的接济,粮食,武器都失去了来源,人数越来越少,一年后,曾经数万人的义军只剩下数百人了,真正成为一支流寇。

直到一个月前左右,明军进入山东,谢迁和部下的态势才得到改变,所有人都有一种熬到头的感觉,他们只要与明军汇合,即使得不到荣华富贵,弄个小官当当总没有问题,可是心高气傲的谢迁却不愿以落魄的方式和朝廷大军汇合,他要在与朝廷大军汇合之前,立下一个大功才有脸接受朝廷的封赏。

为止,谢迁把目光瞄准了青州,他丢掉一州就要助大军夺回一州,以谢迁数百名部下要想攻青州当然是不可能,不能力敌,只能智取,为此,谢迁带着人偷入青州,然后只身进入韩家,想策反青州知府韩昭暄。

韩昭暄正是当年谢迁从京城千里护送到山东的韩源亲侄,正是凭借着这个关系,加上许多人都可以看出满人气数已尽,谢迁才敢直接找上韩昭暄,没想到韩昭暄一见谢迁,没容他说上几句,马上就翻脸不认人,将谢迁拿下,送进死牢。

谢迁听到喊声,抬起头看到韩昭暄,脸上露出一丝饥笑之色:“怎么,韩大人可是来杀某家的。”

韩昭暄脸上一红,他刚才心急火燎,真见到了谢迁却不知如何开口,他勉强笑了笑:“谢大哥,你戴着铁链不方便,我还是帮你去除了吧。”

“别,这玩意儿挺好,若是下了,等一下又要重新戴,怪麻烦的,再说,你是堂堂的知府老爷,我却是山东巨寇,又如何敢当你大哥?”谢迁说完,还故意抖动了数下,让铁链发出哗啦啦的声音。看到韩昭暄这个模样,谢迁哪还不知道事情起了变化,只是在牢中受到了十几天的折磨,谢迁心中正憋着一股气,说话难免带枪夹棒。

韩昭暄做官十数年,脸皮早已经练厚,假装听不到谢迁话中的讽刺:“大哥,你是大明堂堂参将,又怎会是什么巨寇,倒是小弟沦落敌手,不得予做了鞑子官员,名节已污,以后若是有个三长两短,还请大哥看在我们以往交情的份上,对小弟家中照拂一二。”说完,也不管谢迁愿不愿意,哗哗数下,将谢迁身上的铁链全部打开。

谢迁活动了下手脚,还好,他身上虽然有一些鞭伤,只是却没有伤到筋骨,韩昭暄唯恐给自己弄出麻烦,并不敢向人透露出谢迁的身份,只把谢迁丢进死牢,他身上的鞭痕纯粹是一些牢役给他的下马威,并不重。

也幸亏韩昭暄没有说出谢迁的身份,否则让索尼等满人知道山东巨寇就在青州大牢时,早把他杀了。

“说吧,什么事?”没有了铁链在身,谢迁一时倒有点不习惯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