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血(老茅)-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善不必说了,他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当初努尔哈赤将太子诸英废除时,立代善为太子的呼声很高,后来因为努尔哈赤嫌代善对待自己儿子太过严酷,又有人造谣代善与努尔哈赤大妃有染,代善才没有立为太子。
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与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敏同为四大贝勒,莽古尔泰、阿敏先后被皇太极所废,唯有代善因为表现乖巧,表现得对皇太极忠心,才没有被废,事实上,代善的野心在努尔哈赤诸子中算不大的一人,他至少曾有二次机会取得满清的主导权,两次都放过。
一次自然是在努尔哈赤死后之时,当时支持代善的人最多,他若是硬要和皇太极相争,皇太极不一定可以争过,不过,这样一来,代善并无皇太极的手腕,内部发生火拼的机率比较大,第二次当然是皇太极死后,代善比起多尔衮更有资格当摄政王,代善却亲手处死鼓动多尔衮当皇帝的两个儿孙硕托与阿达礼后,退出了与多尔衮相争。
对于代善来说,他已经老了,而且看到了大清最辉煌的时期,此生已无憾,以满人的人力,继续留在北京实在太危险,满洲才是满人的根本,有从北京掠来的这些财物,足够满人舒舒服服的过一生,何必再冒险。
代善的想法得到许多满清贵族的附和,当时攻下京城,许多满人就打着抢一把就走的主意,若不是汉人大臣的苦劝加上多尔衮的坚持,满人早已退出关外,如今近一半的兵力丢失,许多人相互埋怨的同时,回满洲的呼声高涨起来。
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是代表着另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忠于小皇帝福临,时时担心多尔衮会谋朝篡位,对于多尔衮非常警惕,如今有机会拉多尔衮下马,自然不肯放过。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兄弟舒尔哈齐之子,舒尔哈齐在努尔哈赤起事时,曾经立下颇多战功,成为努尔哈赤的左右手,不过,舒尔哈齐随着势力渐涨,却不满足屈于兄长之下,曾想依靠明军的帮助谋求自立,最后被努尔哈赤采取断然措施解除了兵权,幽禁而死。
父亲的死,对于济尔哈郎却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他从小寄养在努尔哈赤家中,形同努尔哈赤的亲子,与皇太极更是交情莫逆,比亲兄弟更亲,皇太极登位后,济尔哈朗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因为触怒皇太极,被皇太极解除兵权幽禁,其所部财物人口全部转为济尔哈郎,丝毫不担心济尔哈郎与阿敏是亲兄弟会反对自己,可见皇太极对济尔哈郎的信任。
皇太极死后,济尔哈郎与代善、多尔衮同为三大辅政,地位已经不在多尔衮之下,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济尔哈朗也被福临封为辅政王,或许是接受父兄都太过跋扈的教训,济尔哈郎为人低调,同为两大辅政王,济尔哈郎在多尔衮面前简直是窝囊透顶,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他谕令部院各官,以后有事先启知睿亲王,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头。
不过,济尔哈郎的退让却没有受到多尔衮的感激,多尔衮反而认为理当如此,随着清军入关一路顺利,多尔衮的威望也得到提升,多尔衮对于济尔哈郎和自己地位相同更加不满,他自己的王府壮丽不下皇宫,却借口济尔哈郎王府超标,摆黜了济尔哈郎的辅政王,换上多铎。
济尔哈郎对多尔衮一再容忍,却不代表没有火性,他更担心随着多尔衮的野心一步步壮大,到时无人能制,会自立为帝,这次多铎失败对大清是一个天大的损失,只是却是一个将多尔衮拉下来的绝好机会,济尔哈郎当然不能错过。
对于济尔哈郎,多尔衮却并不担心,以前两人同为辅政王时,多尔衮对济尔哈郎说撤就撤,何况现在,济尔哈郎虽然跳得欢,他只要联合皇太后下一道旨,济尔哈郎就只能老老实实,多尔衮真正担心的是代善,以代善的地位和威望,他只要撤出北京,必定会有大批人跟随,到时大清就可能永远回不来了。
礼亲王府后堂,几名打扮的花里胡哨的戏子正在台上伊伊呀呀的唱着戏,台下,留着花白头发的代善和阿巴泰两人一边听戏,一边低声谈话。
努尔哈赤有十六子,阿巴泰排第七,排在前十名的除了两人就还有一个老九巴布泰还话着,接下来就是老十二阿济格,老十三赖慕布,老十四多尔衮、老十五多铎,其他兄弟都已调零,他们或是战死,或是病死,数人还是被自己的父兄亲手处死。
如今多铎生死未卜,即使是活着回来,他的前途也肯定废了,基本可以说,努尔哈赤十六子只剩下六人。
六人之中,巴布泰、赖慕布两人战功不显,地位也不高,阿巴泰虽然地位比代善和多尔衮地位稍逊,可是也战功赫赫,在满人当中不可轻视。
“二哥,你真想回满洲?”阿巴泰问道。
代善点了点头:“我老了,不知还有几年活头,回到满洲的白山黑水,或许能多活几年。”
“二哥,我支持你,多尔衮野心勃勃,一心要一统天下,这如何可能,能够进入北京已是侥幸,咱们满人太少了,这次失败,正是提醒我们不可贪得无厌。”
第142章 争论
“多尔衮野心确实太大,老八曾说大明是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只能一点点削弱,或许五十年,或许一百年后满人可以入主中原,但绝不会是现在,老八要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多尔衮却妄想数年内就做到,如何可能,眼下大明虽然只有半壁江山,可依然不是满人现在能够憾动,老夫死不可惜,却不能让满人的根断在关内。”代善赞同的道。
“是啊,八哥八纵英才,谁又能和八哥相比,十四弟,他还太嫩。”
两人正谈得热切,连台上的戏也顾不得听,一名管家模样的人走了过来,向代善禀道:“王爷,摄政王来了。”
“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二哥,我要不要避一避?”阿巴泰笑了起来。
“来了就来了,避什么避,我们兄弟俩叙话,他就是摄政王又能怎样?老七,你也不用避了,咱们给摄政王一个面子,出门相迎吧。”代善站了起来,向台上挥了挥手,几名戏子停止了唱戏,从后面退了下去。
“好。”阿巴泰也站了起来。
两人还没有走到前面院子里,多尔衮已大步流星的走了过来,看到阿巴泰,脸上丝毫惊讶的表情:“原来七哥也在,这也好,省得我再往罗饶余郡王府上走一场。”
阿巴泰脸上大为讶然,多尔衮难道还要特意拜访自己不成,脚下不敢怠慢,屈膝下拜道:“参见摄政王。”
多尔衮大赫赫的受了一礼才道:“七哥不必多礼,都是自家人,何必如此。”
阿巴泰心中愤然,既然是自家人,刚才又怎么不早说,脸上却不敢露出什么不快之色,他只是郡王,多尔衮是叔父摄政王,可以见皇帝而不拜,他虽然是多尔衮的兄长,在礼仪上依然要服从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经常在礼仪上查找反对自己大臣的差错,连济尔哈朗辅政王的位置也必多尔衮借口王府逾制拿掉,阿巴泰当然不敢不遵。
代善贵为亲王,他不参与最高权力的争夺,地位却是超然,并不需要向多尔衮下拜,将多尔衮让进厅中,分宾主坐下后,代善才问道:“摄政王事务繁忙,今日到本王府中,不知有何见教?”
“二哥太过客气了,多尔衮虽然是摄政王,但在二哥面前永远是十四弟,难道弟弟到哥哥府中坐坐,还非要有什么事不成?”多尔衮笑道,脸上一片轻松的表情,仿佛已从前些日子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多尔衮既然不急,代善自然也不急,大声吩咐王府的奴才准备各种食物和酒水,不一会儿,各种美酒佳肴就被端了上来,烤肉的香味充斥着大厅,相对于中原各种精致的菜肴,满人对于各种烤肉还是情有独钟。
“来,十四弟,尝一尝二哥府中的厨子手艺。”代善热情的招呼。
多尔衮也不客气,拿起桌子上的小刀,割下一块烤得香嫩的羊腿肉大嚼起来,边吃边赞:“还是二哥家的厨子好,小弟府中虽然厨子多,可是却没有一个能做出如此滋味。”
代善仿佛漫不惊心的道:“十四弟,这中原的菜式虽然精致,可是要说管饱,够味,还是咱们老满洲的特色。”
多尔衮将手中割肉的刀子放下:“二哥的话小弟明白,听说二哥想回老家,不知可有此事?”
代善一愣,他没想到多尔衮会就这么直接提出来,只得点头:“不错,我是有这个打算,十四弟,大明太大了,大到远非我们满人能够吞下,从父汗起兵以来,我们与大明交战数十年,大明从无胜绩,可是依然不倒,我们却不能失败,只要失败一次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十四弟,放手吧,把族人都撤到满洲去,那里才是我们的根本。”
多尔衮叹了一口气:“二哥,你糊涂了。”
代善脸色一黑,他被封为礼亲王后,谁敢当面指责他,没想到多尔衮竟然如此不客气,他不服的道:“多尔衮,我对你好言相劝,如何糊涂了,我看糊涂的是你,我知道你一心想做出超过老八的功绩,老八在时,也没有攻下过大明京城,如今你做到了,可是由于你的野心,我大清一半精锐已经葬送,难道这些还不够,想让我大清彻底灭族吗?”
阿巴泰看到两人大吵起来,心中暗自高兴,多尔衮自皇太极死后,越来越专横霸道,阿巴泰早就对其不满,如今有代善冲在前面,他很乐意看到多尔衮也有难堪的时候,嘴里假意相劝道:“二哥,十四弟,大家都是兄弟,有什么话慢慢说,千万不要伤了和气。”
多尔衮瞪了阿巴泰一眼,阿巴泰顿时感到自己的一点小心思被多尔衮完全看穿,背上冷汗淋漓,讪讪的回到位置。
多尔衮也不理会阿巴泰,他目光直视着代善:“二哥,我说你糊涂了并没有说错,你以为我们满人回到满洲就安全了吗,大明大,满洲小,你说的没错,大明可以不停输,而我们输一次就会元气大伤,再输一次就可以亡族。以前我们能一直赢,那是因为我们小而强,而大明大而弱,可是二哥,你没有发现,现在一切已经变了吗?”
“有何改变?只要我们回到满洲,一切就都没有变。”代善不服的道。
多尔衮摇了摇头:“变了,变的不是我们,而是大明,你什么时候听过明军会死战不退了,你什么时候听过明军的火器在我们满人骑射面前能沾便宜了,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大明皇帝竟然不躲在宫中,御驾亲征……”
多尔衮一连串的反问让代善哑口无言,代善也详细询问过战事的经过,得到的结论让他感觉到恐惧,数万名满蒙精锐竟然攻不下两个小山头,满人引以为傲的骑射在明军的新战法前面无计可施,正是这种恐惧让他下决心要回到满洲,满洲的白山黑水是满人天然的保护。
“二哥,你对现在的弘光帝如何看?”
“如何?”代善沉默下来,照那些汉臣的说法,弘光帝不但贪财好色,而且昏馈无比。
第143章 暴雨前的平静
不过,若是真照那些汉臣所说,弘光帝如此草包,大清南下的精锐又如何会败在他手中,那可是整整超过五万的大军,据说多铎还收降了七八万汉军,那就是十几万人的部队,打的大清十几万军队全军覆灭,如果这样的皇帝还草包,那败在他下面的清军算什么?
“以本王看,伪明的弘光也只算有一些运气。”一向对大明君臣瞧不起的代善不愿夸奖敌人,嘴里勉强应道。
“运气?若是一次两次或者是运气,可是二哥,你可看到这个弘光登基之后做了多少事?擒斩拥立功臣刘泽清、刘良佐两镇,又亲自领兵击败反叛的左良玉,可惜我大清上下都没有看透这个人,还以为南明小朝廷这是自相残杀,这次多铎失败,本王才猛然警醒,伪明弘光帝恐怕早就在准备与我大清的这一战,他擒斩刘泽清、刘良佐,恰恰是消除了内部不安定因素,以便全力与我军作战,这样一个处心积虑的伪帝,二哥你竟然说他是运气,二哥,醒醒吧,如果我大清当真退到关外,不出数年,这个弘光就可以扫平国内流寇之乱,若是中原重新回复一统,二哥,你以为这个伪帝还会容下我们满人在关外逍遥吗?”
代善沉默下来,阿巴泰看到代善有被说动的迹象,心中大急,连忙道:“十四弟,即使伪明不容又怎样,自父汗起兵以来,明人又何曾对我们相容过,我们非但没有灭族,反而越来越强大。”
“七哥,那是我们满人的运气,正碰到明人最虚弱之时,若是现在我们仍然回到关外,坐视中原被汉人统一,以中原汉人的人力物力,可以轻易组织出数十万大军奔赴关外,到时满人难逃灭族之危。”
“十四弟未免说得太危言耸听了。”阿巴泰冷笑道。
“事关整个满人生死大事,你说我危言耸听也罢,只要有这个可能就不得不防。”
代善迟疑起来:“十四弟,可是如今我们满人元气大伤,在中原还能站住脚吗?”
“二哥放心,眼下京城除了二万满人精锐,还有十多万满人子弟,我满人子弟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弯弓射箭,有划出来的田庄,所有满人都不用担心生计之事,这十多万满人子弟当中至少可以再选出一万多人作为京城护卫,而二万满人精锐可以全派出来,只要压住山东、山西两省,大清完全可以利用蒙古人、汉人组成的军队与明军交战,到时流血也只是汉人和蒙古人的血,而满人完全可以休生养息,只要有十年时间,我满人又可以重新强大起来。”
多尔衮的话语透出强大的自信,代善不由点了点头:“好,多尔衮,我就暂且听你言,不回满洲。”
见说服代善,多尔衮大喜,阿巴泰却是大为沮丧,多尔衮紧逼道:“七哥,你又怎么说?”
阿巴泰无奈的道:“既然十四弟如此自信,我当然也不回去。”
“好,二位哥哥,多尔衮敬二位一杯,这一杯是为我满人的前途而饮。”多尔衮举起了杯子,三人都是一口喝下,各自都露出一丝笑意,只是各人的笑容完全不同。
回到多罗饶余郡王府,阿巴泰看到府中已整理出一大包一大包的东西,各个包衣奴才还在紧张的搬着各样东西打包,仿佛要把整个郡王府的东西都带走,他不耐烦的挥手道:“停下,停下,都别整了。”
“阿玛,怎么啦,你不是说马上就要回满洲吗?”二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走了过来,其中一人向阿巴泰询问道,这两人正是阿巴泰的三子博洛和四子岳乐,在阿巴泰的子女中,三子博洛和四子岳乐都非常勇猛善战,虽然年龄不到三十岁,已经立下了诸多战功,眼下都有多罗贝勒的身份。
“回个屁,多尔衮这小子三言两语就将你二伯父说服了,回不成了。”阿巴泰闷声的道。
博洛和岳乐两人对望了一眼,眼中都流露出一丝喜色,比起北京舒适的生活,满洲的生活实在是太过艰苦,除了那些老一辈的亲贵,那些成长起来的年轻亲贵根本不愿意重回满洲。
满清的上层还处于半奴隶的社会,家长对子女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听到不用回满洲,博洛、岳乐两人虽然心中高兴,只是看到阿巴泰的脸色,却不敢喜形于色,倒是其余下人奴才听到不用回满洲,倒是一个个忍不停露出笑容。
就在多尔衮说服代善的第二天,宫中传下一道旨意,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加一个字看起来好象并不意义,两者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多一个皇字,无疑更显出多尔衮身份的尊贵,虽然大家都知道这道圣旨是出自于太后之手,而不是出自于几岁的皇帝之手,只是谁也不敢公然抗旨。这让济尔哈朗一系人马大感沮丧,本来想将多尔衮拉下马,没想到多尔衮的权势还得到增加。
随着多尔衮地位的稳固,北京城因为多铎失败后带来的骚动平息了下去,多尔衮重新派出大军奔赴山东战场,这次他们并不是想向南明进攻,只是想暂时稳住山东。
为了拉拢代善,这次领军人选为代善的第七子满达海,满达海在代善的子女中并不算太出色之人,长子岳托、次子硕托、三子萨哈磷几人功绩都远大于满达海,可惜这数人都以四十余岁的壮年就死去,三子萨哈磷更是子孙皆出色,其孙勒克德浑已被封为郡王,可惜也随着这次多铎的大败而失踪,导致代善一系只能由满达海挑起大梁。
除了满达海,博洛,岳乐两人都是这次出征的副都统,连同一批老将拜音图,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索尼……领着二万多满蒙精锐,浩浩荡荡的向山东进发,虽然人数要比上次多铎出征的要少,可是从出征的将领来看,却毫不逊色,这批人也是整个满人的精华所在,若是再有一个闪失,满人的根基可以说会被彻底打垮。
随着这批满人的到来,整个山东在满清手中彻底稳固下来,孔有德、耿忠明两人沦为配角,对于这次战败,两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惩罚,只是被训斥了一顿后,反而授权他们大誓扩充汉军,连张天禄、张天福这些早先投降多铎的将领也得到好笼络,允许他们在山东扩建队伍。
满人的大败,对于前面那些投降的明军将领不可能没有触动,许多人的意志都出现了动摇,满人在山东实力增强,又允许他们扩充部队后,那些动摇的降军又变得死心踏地起来,对于他们来说,有兵就有一切,他们早已做惯了土皇帝,如今满人允许他们扩充队伍,当然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满人要休养生息,南明又何尝不是如此,双方都没有大战的意思,不过,小规模的冲突却难免,双方的斥候经常越境,总会引起一些拼杀,只是满人很少出动,多数都是孔有德、耿忠明的汉奸军挡住前头,双方互有伤亡,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鞑子南征大军的失败,除了引起满人本身的强烈的震动外,大顺军的震动丝毫不下于满人,随着本身一连串对官军的胜利,官兵无能的映像早已深深映入大顺军脑中,山海关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又让大顺军对鞑子产生深深的恐惧,尤其是从京城撤出来的这段时间,大顺军简直全无士气,常常一小队鞑子就能撵着大队顺军逃跑,每天脱离队伍的人数不胜数。
接理来说,鞑子与明军交战,不用看也知道结果,没想到败得却是鞑子,这让李自成和手下都迷茫起来,不知道到底是鞑子战力下降的太快,还是明军突然变强起来,一时也不敢乱动。
弘光元年的三月,一直战火纷飞的中原大地难得的平静下来,各方都在舔着伤口,等待着形式的发展。
四月,西安,仿佛老天睁眼一般,今年的雨水一下子多了起来,原本焦黄一片的关中大地到处是绿色葱葱,许多荒地重新变成了农田,里面的庄稼长势喜人,只要再过二个月,这些庄稼就可以收获,关中重新变成一个粮仓。
可是从四月到收获的这一段时间,正是最难挨的时候,许多农人全完靠到山上挖野菜草根度日,好在雨水充足,经过多年的战争,关中人口减少大半,山上各种野菜疯长,加上自家临时种的一些果疏,农民也还能勉强度日。
农民可以靠挖野菜度日,军队却不行,尤其是战马,单靠吃草料根本不能作战,一匹马所需的粮食比得上几名士兵所需,虽然前一段时间,顾君恩从大明朝廷买到了两批粮食,只是相对于大顺军庞大的军需要,这两批粮食只是杯水车薪。
李自成每天都要和各个文武大臣商量军粮之事,只是却找不到办法,陕西本地的粮食基本搜刮一空了,大部分农民都靠吃野菜过日,地主豪绅几乎被杀光,还有粮食在手的,都和大顺军本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不能抢自己人吧,若真如此,大顺军马上就要乱起来。
第144章 虚惊一场
解决军粮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去抢,这本来就是农民军的特点,若是固守在一个地方,大顺军早就饿死或被官军剿了,只是到哪里去抢却是一个问题,山西、湖广都可以纳入目标,若不是张献忠出兵抢汉中,李自成早已作出决定,多半会选择湖广作为目标。
对李自成来讲,朝廷每月卖给他的数万石军粮结成的同盟太脆弱了,随时可以撕破。只是没想到他从汉中再回来时,打得大顺军抱头鼠窜的鞑子却在淮安遭受了巨大损失,这让李自成和一班文武重新迟疑起来,不由回想起当初被官兵撵得东奔西逃的日子。
这天,李自成正在由秦王府改成的皇宫与众大臣议事,一阵哒哒的马蹄声传来,两名小校模样之人骑着快马直向皇宫门外冲来,几名值守的侍卫大惊,喝道:“什么人 ?'…3uww'站住。”
两人翻身下马,急步台阶上跑去:“前线紧急军情,马上呈报皇上。”
此时值守的侍卫才看到现两名小校背后插着代表传递军情的小旗,只是或许是跑得太匆忙,小旗已经歪斜到一边,值守侍卫不敢怠慢,从小校手中接过传递军情的信件,急忙送到侍卫统领李娃手中。
李娃扫了一眼信件上面的标记,脸色一变,这个标记正是大顺军传递最紧急军情才使用,他不敢私拆,急忙朝李自成议事的正殿走去。
大殿里,大顺军的文武正分成两派,热烈的讨论着大顺军下一步的方向,如果不出意外,今天的议事最终又会是以没有结论收场。
“报,皇上,紧急军情。”李娃的进来打断了众人的争吵,所有的目光一时都转向李娃。
李自成精神一振:“什么军情,快呈上来。”
“是。”李娃连忙将信件送到李自成手上,李自成三两下将信件撕开,快速看了一遍,脸上升起了一股怒气,重重的在旁边桌子上一啪:“岂有此理,吴三桂、姜襄这两个狗贼,欺人太甚!”
对吴三桂怨恨,李自成理所当然,只是这个姜襄能与吴三桂相提并论,在李自成心中,自然也是恨之入骨。
姜襄原来是大明大同总兵,去年李自成进京之前席卷山西,当时姜襄向大顺军投城,李自成依然安排姜襄守卫大同,派了偏将张天琳作为姜襄的副手,大顺军从北京撤出来后,一路丢盔弃甲,姜襄毫不犹豫,马上杀了张天琳向满人投降。
其实也怪不得姜襄当时要投降,大顺军退出山西后,大同等于成了孤岛,若不投降只有等死,何况姜襄出身官宦世家,父亲一度做到大明户部尚书,对流寇本来就看不起,先前只是迫于形式才向李自成投降,眼看李自成被满人一下子打得如丧家之犬,姜襄自然不会对李自成死忠。
姜襄投降时,李自成曾对他颇为礼遇,只是不到几个月就背叛,而且还杀了监视他的大顺军将领张天琳,李自成对他自然也是痛恨无比。
“皇上,发生何事?”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纷纷抢着询问。
“你们看吧。”李自成将书信丢下,牛金星首先接过,这封信件是李过发来的,李自成无子,李过是李自成唯一侄儿,理所当然的成为大顺太子,牛金星将信很快流浏了一遍,递给了宋献策。
自从去年满清派出范文程作为使者想与大顺军联合攻明以来,虽然李自成将范文程扣下,后来又当成礼物送给了南明,但满清不管有没有回应,当真遵守了当初的协议,河南说起来虽然是大顺军出兵收复的,实际上清军根本没有作多大抵抗,而且在李自成抽调军队与张献忠争夺汉中的时候,清军也紧守山西的地盘不动。
可是这种平静就在十数天前被打破,一支清军公然越过黄河,对洛阳附近的大顺军袭击,连杀大顺军数百人,抢动了十几个村庄退走,李过自然不是吃亏之人,马上派出军队进行反击,只是却早已落到清军算计,派出来的军队落入陷井,上千人只回来了数十人。
更让李过冒火的是,清军反而指责大顺军破坏协议,吴三桂、姜襄二支兵马大举渡河,目标直指洛阳,无论怎么看,清军都象早有准备。
大顺与满清之间有解不开的仇怨,和吴三桂更是仇深似海,只是被吴三桂倒打一靶,还是让李过大怒,他一面派兵向洛阳增援,一面派出信使向西安报告。
以河南大顺军的兵力根本不可能挡住吴三桂的进攻,看完李过的信件,谷可成、马维兴、刘希元等将领纷纷向李自成请战,而刘宗敏、马继光等刚才提议南下湖广的将领则沉默不语,对于清军,大顺军许多将领骨子里还存在恐惧,反而是攻打明军则没有这个顾虑。
“诸将听令:各部马上备好出发事宜,三天后朕要亲征河南,若有谁耽搁时间,莫怪朕不给脸面。”李自成冷冷的道。
“微臣遵旨。”各人的回答参差不齐,李自成不满的瞪了各人一眼,却是无可奈何,大顺朝本来就是仓促成立,加上一路溃败,若不是得到明朝意外的支援,或许现在都已撑不下去,在礼议上自然不能有太多要求。
太原,阿济格得知吴三桂等人越过黄河与大顺军交战,正气得暴跳如雷:“反了,反了,吴三桂这是要干什么,他想造反不成?”
难怪阿济格如此生气,去年多尔衮决定联合李自成共伐南明以来,虽然没有得到李自成的回应,而且作为使者的范文程也莫名其妙的落到南明手中,阿济格还是被多尔衮告诫,只要紧守山西即可,若是流寇挑衅,可以坚决回击,但绝不可以挑起大战,而吴三桂率大军越过黄河的动作,明显违背了多尔衮的命令。
“王爷,吴三桂或许不是想造反,他是想自保。”恭顺侯吴惟华道。
吴惟华虽然是汉名,其实却是一个蒙古人,只是原先归附大明,成为大明边将,只是后来随着哥哥一起投降了满清,他身为蒙古人,又熟悉大明的军情,因此很得到阿济格的信任。
“自保?我大清难道亏待过他不成,让他拥有本部的兵马,封平西王,大明可曾如此对待他,这吴三桂不会想向南面的伪明投降吧”阿济格不由怀疑起来。
阿济格身边不过数千满人,既使加上投降的汉人也只有二万多人,而吴三桂的关宁军有五万多人,加上与姜襄联合后,更是膨胀到六万多人,明显是头重脚轻,只是这种配置在多铎南下没有失败前稳如泰山,吴三桂一向乖巧听话,连拆了一万人到多铎帐下也没有推脱。
只是多铎数万满蒙联军一起覆灭的消息传来,吴三桂对阿济格的态度一下子微妙起来,虽然表面上尊敬,阿济格却总感觉吴三桂的心思一下子变得难予捉磨,这次吴三桂的擅自行动,更是让阿济格觉得自己明白了吴三桂的狼子野心。
“王爷,吴三桂绝不可能向南明投降,先别说吴三桂自己的家人全在京城,他能否舍弃,就算他肯舍弃,关宁军的根基在辽东,只要他向南明投降,恐怕军中马上就会乱起来,依奴才看,吴三桂是听到朝廷要闲置他的什么风声了,这才故意挑起事端。”吴惟华道。
前段时间朝中确实有许多满人贵勋担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