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血(老茅)-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来。

这五十名包衣奴才全部是由明军的俘虏组成,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蒙、汉军旗人,攻占赫图阿拉后,满清作为一个政权无疑已经消亡,但是作为满人一族却没有消亡,整个满族人口还有二十余万,满人单是在辽东一地屠杀的汉人就有数百万,进入中原后,虽然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没有发生,但因为圈地,剃发等死在满人刀下的汉人至少也有千万之数,若要清算,这二十余万满人杀上十次都不够,只是满清已经投降,为自己后世之名作想,王福当然不会下令将数十万满人全部杀光,只是命令将满人一部分上层进京献俘,其余满人全部贬为官奴,汉人移民可以自由买卖。

这五十名包衣奴才价格有高有低,其中种田的熟手最高,官价为二十两白银,合两匹马价,若是不会种田,即使是最强壮也不会超过一个一匹马价,能种田的多半是由先汉军旗之人。这些人虽然是汉人,可是为了自己的荣花富贵,将屠刀举向了同族,犯下极大的罪行,贬为官奴,自然是为了赎罪。只是他们还是可以有优待,若是贬为官奴二十年后,其间没有犯罪,自己可以为其赎身,重新成为自由民,他们以后的子女也可以摆官奴的身份,而满蒙两族之人则没有这个待遇,不但他们是包衣奴才,以后子子孙孙都是包衣奴才,不过朝廷还是给了这些人一线希望,只要立下大功就能得到特赦,免去包衣身份。至于什么是大功,这就要看朝廷如何规定了。

第400章 康老农的野望

随着施家到来后,沈阳先后又有黄、李、陈、王数家大户自行迁移过来,这些大户家境并不比施家差,每家过来的人都不下二百人,其中王家更是多达五百多人,这些人的抢先到来,无疑得到了不少好处,得到了最好的房屋和肥田,还以极优惠的价格买到了大量易开垦的荒地,若不是朝廷暂时禁止熟地的买卖,恐怕光是这些富户就会把沈阳周围的肥地抢购一空。

四月初,由官府组织的第一批移民才到达辽东,首批移民就达一万二千人,随着首批移民的到来,沈阳近郊的熟地基本划分完毕,这让先来的那些大户暗自庆幸,施家上下原先对家主的不满渐渐消散。

辽东在满清崛起前曾生活了数百万汉民,他们曾开垦出近千万亩的耕地,只是由于努尔哈赤的数次大屠杀,辽东汉人十不存一,大部分耕地已经荒芜,如今辽东人口不足百万,新来的移民可以说是不愁安置,只是沈阳毕竟是辽东的中心,能在沈阳安置当然比其它地方要好。

弘光七年七月十二正午,距康老农一家来到辽东已经有三个月了,此时康老农站着自家田地里,他只穿着下裳,上身黑色的肌肤全露,任由阳光直直照在他的肌肤上,对于康老农来说,现在的太阳和江南稻收时那种灼热的阳光根本无法相比,即使是最热的六月,康老农照样露着肌肤走在田间。

康老农是江南过来的第一批移民,自从原先那个克薄的东家孙黑子突然被官府下狱之后,康家原本赤贫的日子一下子变得好过起来,他一共分到了原先租种的十亩水田,一年两季可产水稻七十余石,除去朝廷的税赋外,康家去年足足留存了近六十石粮,秋粮打下来之后望着仓库中第一次堆满的粮食,康家上下喜极而泣同,全家连着庆祝了十余天,顿顿白米饭吃了一个够。

除康大牛,康二牛外,康老农还有一个十一岁大的女儿,加上他婆娘,康家一共五口人,即使每顿吃大米饭,一年留足三十石足够了,何况庄户人家怎么可能顿顿白米饭,能有三分之二时间吃白米饭足可以偷笑了,康家至少可以买出四十石余粮,只是由于以前穷怕了,康老农却不敢将多出的粮食全部卖掉,初期只卖了二十石,用卖粮的钱给大儿子说下一门媳妇,康家也有五口人变成了六口人,再干一年,康老农相信,二牛的媳妇肯定也不用愁,若是老大媳妇能够生下一男半女,康家就会变成八口人。

眼看着日子越过越美,本来以康老农和妻子的想法,怎么也不会抛下南方的田地跑到北方来,只是自从村里的秀才拿了邸报当着大伙儿的面数次宣读之后,他的二个小子就象是着了魔似的,嘴里反复念叨:“一人十五亩,一人十五亩。”

乖乖,一人可以分到十五亩地,他家现在有六口人,只要一去辽东就可以分到九十亩,(康老农把女子只有七亩之事忽略了)那是多大的地啊,不要说是二个小子,就是康老农自己也是心动,只是要抛下十亩分到手里才一年的水田,康老农心中也是万分难舍。

比起他来,他婆娘更是不乐意,嘀咕了一句:“也不知官府说的是真是假?”

这句话马上受到了家中三名男人一致反驳:“官府发的布告,白纸黑字那还有假,若不是官府,他家如何能分到十亩水田?”

三人的反驳让婆娘哑口无言,不过真正让康老农下定决心移民的还有官府的另一则通告,凡自愿迁移辽东之人,除官府免费分给的地,每人还可以低价向官府申请购卖至多十五亩荒地,购卖荒地五年免税,十年半税,若是资金不足,可以向户部银行借贷,十年内分期归还。

康老农仔细打听了一下荒地的价格,简直低廉到难予想象,他只需要卖掉一亩水田,足可以在辽东买到百亩荒地,决定下来的康老农没有再犹豫,他很快将水田和家里多出来的粮食变买一空,带着一家六口和二百多银元的庞大财产第一批来到辽东。

到达辽东之后,让康老农有点失望的是官府分给他的不是以为的九十亩,因为他家三男三女,只分了六十六亩熟地,康老农毫无犹豫的拿出二十一块银元,买下了相邻的九十亩荒地,这样康家的土地一下子扩展到一百五十多亩。

除了买地开支外,康老农还买了四匹耕马,一批农具、种子、家畜等,还咬牙在城里买了一处宅子,三名包衣奴才,总共花了近百银元,让他感觉大为心疼。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康老农领着二个儿子和三名包衣奴才将一百多亩地全开垦出来,除小部分留着种菜外,全部种上小麦,如今麦已经抽穗,看着风吹过翻滚的麦浪,康老农脸上止不住笑容,这一茬麦子收割过后,至少可以打上五六百石,留下一百石自用足予,其余粮食都可以卖给官府,即使是比江南粮价便宜一些,也可以卖到三百银元以上。

如今康家有屋有田、耕马家畜一样不少,还有一百多银元的家底,再过一个多月更大的一笔钱财将会流入,如果不是这次移民,在老家就靠那十亩水田,他相信一辈子也过不上现在的日子,想起那些没有移民过来的邻居,康老农不由暗自庆幸。

嗯,等八月过后,将粮食卖了钱,老二的媳妇也该着落了,老二和隔壁石家的四丫头好象对眼,是不是依着老二的意思向石家提亲,还是另外给老二找一门媳妇,这个得仔细考虑考虑。[WWW。WΓsHU。COM]

对于石家,康老农有点看不上眼,石家同样是来自江南的佃户,两家只隔了一个村子,虽然同是佃户,可是就在一年前,石家的家境还要远远好于康家,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东家都象孙黑子这样苛刻,石家只需交纳六成的租子而不是八成,虽然只有二成的差距,只是意味着若是打下相同粮食,石家可以得到康家的二倍粮,加上石家自己也有一亩水浇地和二亩旱地,尽管石家过得困难,比起康家来却好了许多。

若是在以前,只有石家看不上康家,绝没有康家看不上石家的道理,只是去年康家突然翻身,得到十亩上好的水田,康家的家境一下子大大超过了石家,不过,这不是康老农看不起石家的主要原因,毕竟从江南千里迢迢来到辽东,大家都是老乡,应该互相照应。

康老农瞧不起石家真正的原因是石家实在太过小气,没有魄力。石家上下八口,五男三女,按官府规定,可分得熟地九十六亩,另外花不到三十银元就可以再买一百二十亩荒地开垦,石家却只满足官府分田,非但不愿意花钱买地,甚至耕马也舍不得买,除了一些必要的农具,石家什么也没买,一家八口只住在自己搭建的矮小窝栅里,过得比以前还苦。

五个壮劳力,没有耕马,累死累活也耕不完九十多亩地,眼看着农时就要过去,石家上下急得无法,只能上门哀求,康老农心一软,借给石家两匹耕马,并打发过去两名包衣过去,忙活近两个月,石家才将地全部种上,如今看看这小麦,自己的田地长得整整齐齐,而石家那边却是高矮不一,有些小麦才刚种下不到一月,也不知以后收成会怎样,看着自家的麦地,又看了看石家的麦地,康老农又是骄傲又忍不住叹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真是造孽。”

若是石家的荒地买卖资格能转让就好了,自己怎么也得掏钱买下来,一百二十亩才二十七块银元,就算一亩地只收二石麦子,一年就是二百四十石,去掉各项成本,怎么也能赚一百多块银元,可惜康老农只能想想,对于移民所取得的土地,不管是熟地还是荒地,官府严禁买卖,一旦被发现,买卖双方都会受到严厉处罚。正因为如此,对于石家这种有地不买的行为,康老农才会强烈的瞧不起。

其实除了前面那些大户外,新来的移民如同康老农一样能有十亩水田变卖的人不多,其中大部分是如石家那样一贫如洗的贫民,变卖家产之后手头有十来块银元就不错了,有些人甚至连一块银元也凑不齐。

官府虽然鼓励移民出资购买规定内的荒地,若是移民无钱,可以用荒地为抵押向户部银行贷款,分十年还清,包括马匹,粮食,种子,包衣奴才都可以办理贷款,虽然每户基本上都会向官府借款购买种子、农具等物,但真正狠下心向官府借上百甚至数百银元买地、买马,买奴之人却是极少。毕竟要这些平时连一块整银元都难予见到的穷人一下子借上百银元实在是太大胆了,康老农嘲笑石家小家子气,若他没有十亩水田打底,让他一下子去借上百银元,恐怕同样没有那个胆。

第401章 归航

弘光七年七月中旬,当最后一批三万人的移民到达辽东后,朝廷暂时中止了移民,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朝廷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向辽东移民足足一百余万人,这些移民全部走海运,虽然期间有二十一艘船只因各种原因沉没,损失了不少物资,好在人员损失不大,大部分人在船只沉没之前被转移到其它船上,只有五十三人死亡,倒是路上因为生病等原因死亡了一百余人。

跨越数千里移民百万,只死亡百余人,损失财物价值不到十万银元,比起陆路来,海运显示出它的巨大优势,移民结束后,从江南到辽东的航线并没有萧条下来,反而因为辽东百万移民的需求和江南对辽东丰富物产的渴求蓬勃发展起来,每隔数天就有一支船队从南方港口出发,前往辽东。

移民百万,对于江南严重的土地兼并来说只是稍加缓解,皇帝本希望向辽东大举移民后,江南的地主会将田租下调,事实证明,移民结束后,江南地租没有下调的迹象。

根据弘光六年朝廷最新的人口统计,大明包括还有一半在张献忠手里的四川,人口约一亿二千万,其中北方地区经过李自成、张献忠等十余年的拉据起义,加上满清屠杀,若大地方人口只有区区二千余万,而南方地区一直平稳发展二百余年,人口已经近亿,百万移民相对于南方近亿人口来说,只占百分之一,不足以解决南方人满为患的问题。

以现在的生产水平,辽东可以移民一千万人左右,加上北方的干旱结束,近几年算得上风调雨顺,差不多也可以移民二千万左右,这样下来,若是移民结束,南方人口或许可以减到七千万左右,只是这不过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实际上随着战乱平定,人口会有一个快速上升期,如果没有大的动乱,过不了数十年,人口恐怕会超过移民之前的数字。

历史上顺治八年人口统计只有区区一千零六十二万三千三百二十六丁,按人均一丁五口计算,人口不过五千余万,五千余万的人口,加上北方干旱结束,只要统治者稍有头脑,足可以让所有的民众活下去,天下自然可以轻易平定。

大明现在有一亿二千万人口,这即是强大的国力,也是一种压力,比起天启年间一亿五千万人口,这二十余年的动乱人口损失三千万左右,若是什么也不做,或许可以很容易保持数十年的繁荣,成就所谓的盛世。

可是一旦人口重新达到临界点,人多地少的矛盾就会突显出来,王福自然不希望留下如此巨大的隐患,满清末年人口能达到四万万,靠的是玉米和番薯大面积推广,大量原先不能种植的山林,草皮被开垦了出来,这其实是对地力的过度使用。山林,草皮被破坏,极易造成荒漠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产生。

这种靠玉米和番薯堆砌的盛世,不要也罢,在王福心中,若是整个中原地区只保留一亿左右的人口,根本不需要用玉米、番薯来作为主粮,自然也不用去破坏山林,造成各种灾害频发。

要想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控制人口增长,要么扩大土地面积,控制人口增长即不现实也没有必要,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土地面积。

也就在这年五月,大明军队攻破成都,张献忠在绝望中自焚而死,大西国安西王李定国、定北王艾能奇战死、抚南王刘文秀失踪,平东王孙可望连同左右丞相汪兆麟、严锡命、尚书王国麟、江鼎镇等数百官员向大明投降。

大西国的灭亡,意味着大明内部持续二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完全平息,大明已经完全恢复了以前的疆域,对于张献忠的覆灭,弘光朝君臣上都显得很平静,事实上自从皇帝亲征击败南下清军之后,大明内部对于躲到四川的张献忠已经不放在心上了,四川虽然是天府之国,可是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政权能以四川为基夺取天下,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只要中原统一,四川最终免不了重新平定的命运。

事实上也是如此,若不是大明主要精力都放在消失满清政权上面,四川早就平定了,即使如此,张献忠也没有能够在大明将主要精力放在满清的这段时间里统一全川,依靠着原川陕总督樊一蘅、大学士王梦熊两人所领的数万旧时军队,大西国尚且抵挡得苦不堪言,去年朝廷腾出手,派遣一万五千羽林卫入川,不到一年时间,大西国就此成为过去。

从张献忠入川到平定,前后经历了七年的时间,四川付出了人口减半的代价,尽管如此,四川人口依然高达六百余万人,比起历史上清军与大西国之间连绵十多年的战争导致四川人口十不存一,猛兽在大城横行要好的多,这也解决了王福的一个困惑,到底谁才是屠杀四川人的罪魁祸首,现在看来,毫无疑问,满清自己才是屠杀的主要执行人,结果却把过错全部推到张献忠的大西国身上。

四川虽然人口减半,但依然达六百余万人,只要战事结束,恢复生产,不用多长时间就会重新繁荣,并不需要迁人口入川,四川的收复只是让朝廷重新获得统一,解决不了南方人口过密的问题,大明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转移多余的人口。

北方土地广阔,长城之外足还有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取之,只是这些地方太过寒冷,即使是数百年之后人口也不过千万之数,并不适合大规模移民,大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海上。

弘光七年八月,一只庞大的舰队驶进了上海港,这只舰队由数十艘战舰组成,足足装载有上千门火炮,船上的旗帜有些破旧,不少船只上面还带有硝烟的痕迹。

这只舰队的到来将上海海关官员吓了一跳,自从弘光元年,朝廷设置海关以来,已经完全废除了以往的禁海措施,沿海各地出海之人由暗转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海贸当中,上海港口也迅速崛起,昔日的小渔村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繁华的大埠,大明每年三分之一的海贸由这里出港,去年仅上海海关的关税收入就超过了一千万银元。

上海的繁华引来了不少窥探的目光,夷人纷至沓来,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纷纷在上海购房买地,设立货栈,购买货品,并向大明提出请求,希望朝廷能够效仿葡萄牙例,租借一块土地供其晾晒货物所用,连荷兰人也顾不得因台湾和大明交恶,提出同样的请求。

这种请求理所当然的被王福拒绝,开什么玩笑,现在就想在中国设立租界,朕在欧洲设立租界还差不多,此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已经覆灭了六十余年,眼下海上的霸主却还不是英国,而是只有区区一百五十余万人口的荷兰,小小的荷兰有着六千余艘航行于世界各地的商船,势力可谓无所不在。而未来的霸主英国人口也只有区区四百万,苏格兰与英格兰还是互相独立,只要大明目光转向海洋,大明就是海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王福自然有这个自信拒绝。

设立租界的图谋没有得逞,让各国更难忍受的是大明帝国随即下令,为防夷人偷窃大明的桑蚕、茶叶、瓷器等制造技术,各国夷人购买货物,必须经过大明内地中间商进行,不许夷人私下接触生产者。非朝廷准许,夷人不得进入大明内地城市。凡发现偷窃蚕种、茶种、及瓷器制造技术等,一经发现,立即处死……

各国对于大明的这些规定无不痛恨万分,但西洋对于大明货物无穷无尽的追求却让各国不得不低下头颅,表面上接受了现实,只是无时无刻不想打破大明立下的这种规矩。

上海开埠的第二年,港口就遭到了海盗的袭击,只是大明海军早有准备,将来犯海盗击退。此后数年,上海共经历了十余起海盗袭击,每次来犯的海盗或数百人,或上千人,最多一次达到四千余人。这些海盗除一部分是西洋人外,多数是南洋土著,虽然每次海盗袭击都被打退,只是每次海盗来犯,或多或少都会对上海港造成损失。对于海盗,大明帝国也从不仁慈,每次所俘的海盗不管是土著还是夷人,一律处死,让夷人又恨又怕。

自弘光五年开始,满清已经是苟延残喘,大明加强了海上力量,出动舰队加强巡逻,上海港已经两年没有海盗进犯了,听说一只有着上千火炮的舰队过来,海关的官员自然紧张万分。

没等驻守的舰队出动拦截,已有眼尖的水兵从旗帜上看出,这只舰队挂着的是大明旗帜。

“是南洋水师,南洋水师回来了。”

这个喊声解除了海关上下的警戒,随即变成了欢喜,南洋水师提督统领水师主力五千人远航已经整整过了一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大明北上消灭了满清,西进消灭了大西国,天下已经一统,而这只舰队却一直没有消息,如何不让人心焦,如今这只舰队终于回来,如何不让人欢喜。

第402章 南洋攻略

“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

看到远处的上海港,南洋舰队上所有官兵都忍不住欢呼起来,远离家乡一年之久,如今重返家圆,不少人一边欢呼,一边脸上却流出热泪。

一艘飞剪式通信船从上海港驶了出来,船上的信号兵飞快的打出旗语:“欢迎回家!”

“回家。”顾三麻子嘴里喃喃的重复着这一句话,一年来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顿时涌上心头。

一百多年来,由于朝廷时断时续的禁海政策,昔日曾是朝廷内海的南洋已遍地是腥膻之地,西人在南洋到处跑马圈地,这次南洋舰队出巡,竟然有种找不出地方下脚的感觉。吕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满喇加,马古鲁群岛,爪哇等相继成为荷兰人的殖民地。

看到这些,整个南洋舰队上下都颇为忧虑同时又感到有一些欣慰,好在朝廷已经组建了两支海洋舰队,否则再过几十年,整个南海恐怕都要落在夷人手里,到时万里海疆任由他人横行,说不定就会惹出比嘉靖年间倭寇更大的乱子。

面对大明舰队的大举出动,最为不安的就是西班牙和荷兰两国,两国在南洋有着重大利益,尤其是荷兰,自从抢了葡萄牙人的满喇加后,完全垄断了香料群岛的贸易,每年给荷兰带来数千万荷兰盾的利润,若是大明这个巨人插手香料群岛,必定会给荷兰造成巨大的损失。

若不是大明的舰队过于强大,荷兰人恐怕会忍不住出动舰队拦截,而不是仅仅出动快船跟随。

荷兰人的担心不无道理,若不是南洋舰队另有使命,顾三麻子不介意将荷兰人所属的岛屿打下来,而不是避开夷人的殖民地,仅仅建立一些补给点,航行数月之后,舰队顺利的找到皇帝所说的澳洲。好在澳州没有被夷人所据,经过数月搜索,对搜寻了不少大陆上特有的物种,这块大陆有一个了解后,留下一半人先期在大陆建立据点,舰队开始返回,一来一去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

“大明实在是太大了。”看着欢呼的人群,一名荷兰商人忍不住叹道。

“不但大,而且还富有。”一名西班牙商人用酸溜溜的口气道。

自荷兰从西班牙独立以来,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五十余年,而在南洋,只是为了夺取马尼拉,荷兰人前后与西班牙进行九次战争,前一次战争才发生在弘光三年,距今不过四年,可是在面对大明帝国这个庞然大物,两国自然是同仇敌忾。

如果仅仅是大而富也就罢了,南美的印加帝国人口高达一千多万,军队数十万,西班牙前期仅仅依靠110人就击败印加数万大军,将印加国王俘虏,当着印加数千大军之面,将印加国主活活吊死。

马拉尼总督曾经幻想组织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征服大明,写信回国要求得到支持,在马拉尼总督看来,这也是对大明高估了,只是没想到单是一个上海港口就让两国暗中组织的力量碰得头破血流,也彻底让西班牙人死了征服大明的心思,倒是担心吕宋会不会被大明夺取。

只是他们担心也无用,在海贸方面,大明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丝绸、瓷器、茶叶都是大明特产,偷偷摸摸也就罢了,若是哪国得罪大明,只要大明封锁其贸易,哪国就会承受巨大损失。

南洋舰队的归来引起了轰动,除了那几乎和中原相当的土地,最令普通百姓感兴趣的是南洋舰队带回来的各种动物,如腹部有口袋,跳着走路的袋鼠、比母鸡还要大十几倍的大鸟、身体臃肿,长着一只黑油油鼻子,酷似胖胖孩儿脸,憨态可掬的考拉……

顾三率着南洋舰队官兵回京那一天,整个南京万人空巷,都赶着看邸报上描写几种神奇动物,当他们亲眼看这些动物时都啧啧称奇,不少市民都把几种动物当着祥瑞,之后数月,整个南京城都在议论着这几种动物,不少市民带着全家人到新开放的动物园看个希奇。

顾三被内侍引领进大殿,看到皇帝和内阁大臣都端坐在一起,连忙向皇帝方向跪下:“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顾爱卿快快平身,赐坐。”

这已是顾三回京的第四天,回京当天,皇帝亲令内阁大臣在南京城门外迎接,并下旨封顾三为靖海侯,准许南洋这次回来的舰队官兵休假一月,全体官兵获得一级忠勇银质勋章,另加每人锦缎十匹、棉五匹、银币二百枚,赏赐可谓丰厚。

“谢皇上。”顾三从地上起身,小心的端坐着锦凳上,偷偷的打量着皇帝,一年不见,皇上的容颜未改,只是双眉紧锁,仿佛神色间有着重重忧虑。

“顾爱卿,此次出海辛苦了。”

“回皇上,为大明开疆拓土,臣不辛苦,倒是皇帝对臣等赏赐丰厚,臣等区区微功,受之有愧。”

君臣两人闲聊了几句,皇帝才话语一转,道:“顾爱卿,你将这次出海的经过,还有澳洲地区的情况给内阁几位大人和朕详细说说。”

听到皇帝此语,马士英、钱谦益等人马上集中精力,虽然这几天内阁已经将顾三的报告看过一遍,但报告又如何能与顾三亲身讲述相比。

“臣遵旨。”顾三回道,讲出海的经过慢慢细说了一遍,当讲到夷人几乎占遍了南洋各国时,马士英等人的眉头都紧皱起来。

和以往大明对海洋毫不关心相比,这些年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对海洋关注一直在上升,无它,利益而已,去年大明海关税入达二千六百万两之多。今天前七个月统计,海关税入高达一千九百余万两,预计全年税入过三千万,这已超过崇祯时期全年的税入。也成为大明第二大税种,而农税则滑到第三,商税在摘除盐税后跃为第一税种,去年合计二千九百余万两,今年预计可达三千五百万两。

崇祯年间,为了辽东战事,最高时全国加税不过九百余万两,已经逼得全国烽烟四起,眼下虽然全国税入是崇祯年间三倍有余,但若贸然少了数千万两岁入,朝廷不至于加税才能维持,各种预算肯定的过紧,尝过了这些年岁入大增的甜头,谁也不愿意再过从前没钱的苦日子。

“顾大人,夷人如此猖狂,凭借南洋舰队能否将夷人清除?”首先发问的却是史可法,内阁众人中,若是对夷人最无好感的非史可法莫属,在他看来,夷人一切以利益为先,毫无礼义廉耻可言,大明离那些夷人越远越好。

“这个……”顾三迟疑了一下,才道:“回史大人,单以南洋舰队的实力,并不足予清除。”

史可法脸一沉,不客气的道:“顾大人,依你而言,西班牙一国在马拉尼军队不过二千余人,荷兰一国军队也不过五千余人,而南洋舰队将士不下三万余人,即使西荷两国联手,南洋舰队实力也远超两国,何况两国素有宿怨,为何不能将两国夷人清除?”

“回史大人,以西夷为例,其经营吕宋已数十年,岛上除军队外,还有居民万余人,西夷人以火枪为主,并不禁私人拥有,一旦有战事,只要临时召集,足可以将军队扩充数倍,加上归附的土著,甚至有可能将军队扩充十倍,荷夷也是如此,分布在各南洋各处的荷夷不下数万,又占据地利,若是战事一起,夷人必定拼命扩充军队……”

顾三的解释让内阁众人都皱起眉头,夷人扩充军队,大明自然也可以增加军队,只是战事显然不能短时间结束,一旦战事旷日持久,不但影响大明的海贸,而且向南洋移民也无法进行。

看到各个内阁大臣表面沉重,王福故作轻松的道:“各位爱卿不必多虑,南洋离大明近而离夷人远,朝廷可以先期移民,等移民在南洋站稳脚跟,再将夷人驱逐不迟。”

听到皇帝此话,各人凝神一想,表情也都轻松下来,回道:“皇上圣明。”

是啊,夷人最多也不过数万人,只要等上数年,朝廷可以轻松向南洋移民百万,就是用人海淹也可以将夷人淹没。

“为防移民被夷人和土著欺压,朕有一个提议,在南洋移民中开放枪禁,允许移民购买火枪自保,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