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我乃刘备(陈明)-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褚举起大刀,呼啸着,扯动缰绳,将马带动,箭直往前冲了上去。

迎上来的是黄盖。

黄盖胡须飞白,两目含怒,此刻手上握着的也是一柄大砍刀。在他看到孙将军的首级就别在对方的腰间时,怒火攻心,差点就要气得吐血。他万万没想到,刚刚还生龙活虎的孙将军,此刻却已经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死在了这个手机恶汉的手上!

他远远看到贼将冲杀上来,也是立即扯马飞奔了上去。许褚眼睛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白胡须的糟老头,他也只是在冲到他跟前时,随便将刀那么一举,然后那么一碰,便即马不停蹄,直接迎着对面骑兵继续冲了上去。

黄盖也许是奔得急了,再加上好不容易被气了回,竟然差点被对方这一击后带下马来。但黄盖毕竟是黄盖,在一击失手后,赶紧回马再追。

许褚一可劲的冲来,眼看就要冲到数百骑面前,跟对方骑兵来个对撞。但他也知道,光凭自己的勇猛是不能杀退敌人的,需要的还有谋略。或者简单说成一种心理手段。

他用到的自然是孙策的首级。

就在数百骑人马欺负对面冲来的只是孤骑,欲要摆开阵势,举起长枪来攒刺对方时,他们见到对方突然的举动,实在是被吓住了。而他们在高速移动中迅速摆好的阵势,也立马被眼前一幕所轻易击溃。

许褚提着孙策脑袋,一路狂奔,一路高呼:“我乃许褚,挡我路者,有如此贼!”

没什么好说的了,他拿的就是人领导的脑袋。许褚不认得孙策,但他们这些士兵们却是心如明镜。在他们看来,领导孙策都死了,还有什么好玩的?

于是,经不住许褚连吓带打,这些人跑的跑,躲的躲,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跟他接仗。

许褚就这样奋战了一时,很快就等到了自己人马的到来。陈到等听到许褚遇敌的消息,立即带领数千人马追了出来。而这边,尚是孙策势力范围,孙策大营就在左近。在听到这边动静时,驻守大营的周泰、吕范、凌操等纷纷带着人马赶了过来。刘备那边,张范眼见敌军营前一片混乱,也抓了机会,让于禁、徐盛同时出击,陆续增兵,以助陈到、许褚击贼。

孙策一死,孙家军这边,再也无人能够自信调动得了全军,更无法掌控眼前的大势。所以打到后来,黄盖等众将都是各自为战,局势也就变得乱七八糟。而可笑的是,围在石城城外的守兵在听到孙策被杀后,二话不说,赶紧就撤了围,也不管什么石城了。他们赶来这里,继续趟了这趟浑水。而被困在石城的吕岱,见到情况有变,自然趁机出城,从孙策军后面杀了过来。

当初孙策信心十足的将军队留在石城外,为的是防止敌人从自己脑后啪一板砖,他这样做的确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从今日的情况来看,要是孙策黄泉有知,只怕也会后悔当初做的这个决定的。

但不管怎样,孙策一死,他的这些部将统统跟着玩残,被陈到等打得七晕八素,一口气跑到了秣陵。

他们带着一共不足三五千人的残部跟周瑜回合,告诉了周瑜牛渚那边所发生的事。

在听到孙策战死的消息后,周瑜脸色往下直沉,不管黄盖等接下来说些什么,他都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在脑子里嗡嗡的鸣叫了两声后,周瑜很有礼貌的说道:“我知道了,公覆你们先下去休息吧。”

黄盖等见周瑜并没有什么反常,也就退了下去。

周瑜等他们走后,在营帐里左右来回踱了十数步。他的心不能平静,但在此关头,却不得不平静。他努力压制着心里的悲愤,冷静的思考着眼前的局势。过了一时,他又叫来黄盖等人。

他这次,跟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个惊人的决定:“我想用陈宫等人换回伯符的首级。”

黄盖等虽然吃惊,也有点不甘。平心而论,以活人换死人,怎么也觉得吃了亏。但此事不一样,他要的是孙策的首级,而不是别人。既然这事无可厚非,也不能说不行。

他们讨论了后,也就派出了使者。让使者带着周瑜的亲笔信,去跟秣陵的刘备进行交涉。

牛渚寨各路人马在张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一举击溃了孙家军,大获全胜。

大凡战场上记功都是以斩获首级多寡来算,各个将军以及士兵在击退敌人后,自然都将自己所斩获的首级,拿来营前邀功。这次,他们带着首级,来到了张范帐中。

虽然张范只是个小小的参镇东军事,但他同时也是此地的留守。说白了点,刘备不在,此地张范说话算。所以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到张范这里来,也不是不行的。

只是,先前时,张范并无建树,所以侯成等面对孙策围秣陵时,这才敢放肆的跟张范讨价还价,决意一战。但经过此战后,这些人也终于见识了张范的本事,张范威信一但树立起来,这些将军们自然也就待见他。更何况,战场已经打扫完,总不能还得拎着脑袋去秣陵报功吧?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先清点了人头数,记录在册,以后等刘备来***行赏。他们现在行的,就是这主意。

张范看到个个满载而归,自然欣喜,有必要鼓励几句。

将军们一阵谦虚、炫耀后,接下来迎来了许褚。

众人看到许褚浑身血迹的走了进来,满脸倦容,都是暗暗惊疑。当然,此一战后,每个人都是从剧烈的运动后下来的(杀人也是体力活),再加上或多或少有损伤、失血的情况,面容疲倦那是难免的。所以,他们惊疑许褚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他手里紧紧拎着的那颗脑袋。

这颗脑袋也没有什么特别,经过无数次的***,已经被鲜血糊住了,根本看不清是谁。自然,他们并不是认出来这个脑袋所代表的意义,而是简单的看到,这是一颗脑袋。

一颗脑袋没有什么特别的,但特别的就是,许褚刚才一战下来如何只拎回一只脑袋?

打死他们也不信!

张范看到许褚后,未免也是愣住了。他害怕他会看到陈到等人所斩获堆在那里的首级给刺激了,所以干脆先开口了,他笑道:“今日一战要不是许将军带头冲进敌营,只怕难以一举破敌。”

陈到、于禁、徐盛、吕岱等人明白这点,他们听懂了张范话里的意思,自然跟着附和起来,纷纷给许褚脸上贴金。

许褚虽然有时有点看起来呆板,脑子不灵活,但对于眼前众位将军尴尬的一幕,他还是看得出来的。他自然感激众将能够给自己台阶下,但他并没打算上报自己的真实战功。

他把头颅往案上一丢,高声说道:“斩贼将一名,特来缴功!”

张范看到这颗头颅有点尴尬了,想要说点圆场的话。但他还没来得及说,立即被眼前的一幕给怔住了。他跟孙策数战以来,已经见过孙策数面了。刚才被鲜血糊住的脑袋他没看清,但此刻离的近一点,仔细一瞧,这才真的是看清了。

他捧着这颗首级,看了又看,然后激动的说道:“孙策!是孙策!”

陈到、吕岱、于禁、徐盛、侯成等都是一愣,纷纷把眼睛看向许褚,然后又不敢相信的上去验证。

“没错,他是孙策!”

几乎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同后,众位将军都是一齐上前来,祝贺许褚所立之功。

张范这才若有所悟的说道:“怪不得今日敌营之前怎么会突然大乱,原来是许将军你杀了孙策,使得他军中上下无主,这才弄得他们四分五散、各自为战。呵,我早该想到了!”

先前那些炫耀功劳的将军们,面对许褚所立的大功,实在没有什么好比的,自然惭愧。自己斩获虽多,却比不上人家一个首级值钱,怪不得他许褚会在上来时说话如此气粗呢,敢情原来如此!

这些将军们一面惭愧,一面后退,他们也不想见到许褚接下来得意的嚣张神色。但他们错了,许褚还是许褚,并没有因为斩杀了孙策而变得如何得意,相反,他却是拎起了孙策脑袋,往外就走。

张范等大惊,连忙问他要拿走孙策首级到哪里去。许褚本来不说的,但还是说了:“我要去秣陵见明公!”

许褚这句话,如果单从外表来看,似乎比他不得意时还要得意,不得瑟时还要得瑟。你不在这里报功,却自己拎着脑袋去刘备那里,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搞特殊,想要直接向刘备讨好不成?

但如果这么理解,那就百分百误会许褚的意思了。许褚之所以会有这个目的,其实再简单不过,他想把孙策的死在第一时间告诉刘备,以让刘备放心。

就这么简单,本来问题就没这么复杂。

就在众位将军猜疑错愕时,张范看出了许褚的心思。为了不引起将军们的误会,他也就不怕浪费口舌跟他们讲解起来。他们一听,哦,这么回事。于是,也就没有多想。

当然,先前许褚将孙策脑袋拎出来时,并不是说明许褚没有能力,只砍了孙策后就再没砍到人了。相反,许褚在砍了孙策后,又接连砍了许多士兵,还有大小十几个将军,以致多得他已经忘记自己到底都杀过谁了。在战场上,在他看来,只要挡他去路的,他都是举刀不说二话。可他为什么在报功时却只拎了孙策一颗首级来呢?这也简单,因为他对别人的首级不感冒,却对这颗情有独钟。

在他看来,他虽然不认识这人,但在他提着这人脑袋一路狂奔时,他看到的是一路上那些所见之人脸上变化出来的表情。从这微妙的变化里,他就知道这个人并不简单,所以他想对这人做进一步了解。于是,他在干脆放弃了所有能够拿来邀功的首级后,只独独带了这一颗来,为的是得到他想要得的答案。

此刻答案已经有了,许褚自然满意了。满意后,他立即想到了刘备。于是,他又立即决定要去秣陵来见刘备。

秣陵城里,刘备见到许褚,心里着实欢喜。但许褚拿出孙策的首级,描述前几天所发生在牛渚战场上那一幕幕惊奇的战斗时,刘备更是乐意去听。

他看到孙策的首级,首先陷入一片沉思,然后不禁想到:“当初孙策就是攻破牛渚后,得了刘繇的所有粮草和战具,这才有了资本,逐渐发展起来。可以说,孙策是在牛渚发迹也并不为过。然而现在,不过短短数月时间,他再次回到牛渚,却永远不能站起来了。嘿,看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他当然没有必要过多的感叹,他只是想到了一件事。

陈宫、简雍等人此刻都在周瑜那边,我该是时候把他们接回来了。

当然,陈宫等被对方劫持,不是想要接回来就能接回来的。对于这一点,刘备并不是想当然,他当然有依据的。

刘备看着面前这颗孙策的首级,答案就在这了。

不过刘备也不用着急,因为刘备也不用等多久,很快,周瑜已经让人找他商议此事了。

他们,也着急着要回孙策首级,以好让孙策早日入土为安。

既然是两边都觉得合算的事,刘备自然也就痛快答应了。

周瑜那边领回了孙策首级,刘备这边也要回了陈宫等人。在刘备看来,这次算是赚了。用一个死人首级,换回这么多活人,也实在够本了。当然,刘备是赚了,周瑜他也不见得就吃了亏,毕竟主将死是死了,要是首级都没弄回来,那才叫丢脸。反正不管怎样,这笔买卖双方都情愿做了,和气生财才是最重要。

周瑜放出陈宫等人,刘备亲自出城相接。

陈宫等见到刘备,自然是鼻子一耸,眼泪说流就流了出来,再是不停向刘备谢罪。刘备自然不能怪他们,反是好语相劝,不停的给予他们安慰。陈宫等人跟刘备久违的见面仪式既然做了,也就没必要再浪费眼泪,哭哭也就收工,只要向刘备表面自己的决心、立场也好行了。

刘备对他们昔日秣陵城下的表现自然谨记在心,虽然由于他们的疏忽,导致自己差点也跟着倒霉,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没有给我刘备丢脸,我刘备也就能过的去了。

刘备跟他们一阵寒暄后,突然好像发觉少了些什么东西。他左望右望,就是一时想不起来。

陈宫、简雍、孙乾见刘备这个表情,也是一愣。正要问刘备何以在找什么,刘备已经开口了。

刘备小心的问他们:“公先没有过来?”

公先,就是张承。

陈宫三人一听,脸上都是显出了悲色。

陈宫告诉了刘备张承英勇被孙策所杀的经过,刘备一听,心里也是略微放心了。只要不是背叛我而去,那么一切好商量,既然你为我刘备成就了大义,那我刘备也绝不亏待你!

休整了一天,刘备一大早就把陈宫等人叫来,跟他们说了一件事。

正确的说,并不是什么事,而是一个梦。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自称姓于的道士,他找到我,先谢过我的部将杀了孙策,替他报了仇。接着,他又说到,当初他误闯进孙策大营,被孙策捉了起来,最后又被当做妖道给放火烧死。他说他死得很冤,希望我能够将他尸骨收起来,替他埋了,这样他的幽魂才能得以超脱。我醒来后觉得此事十分奇怪,这才找来诸位共同商议,不知你们有什么想法?”

陈宫听完刘备的话,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我等被孙策关押时,也的确听说过这事。这事闹得很厉害,都说最后孙策不但没烧成,还将于道士给烧没了。我看此人肯定有点道行,不然绝不可能托梦于明公。既然他有求于明公,而这要求也不过分,我想明公既然能办,不如就给他办了吧?只是他尸骨在何处,于道士想必已经告诉了明公。”

刘备接受了他的意见,他按照于道士梦中所说,让人在西门外还真找到了一堆烟熏过的尸骨。刘备便让人将其掩埋,为其立墓,只是墓碑上该写什么,刘备一时想不到。总不能就写于道士,或于仙人吧?不过不要紧,刘备现在纠结的不应该是这些,而是周瑜。

周瑜,在孙策死后,成了实际的领导。可这位领导自接手后,一直没对刘备采取过任何行动,表面上一直和平相处。可有一日,周瑜突然不见了,连同他的大营里所有的人马,一齐都不见了。一夜之间,周瑜和他的万余人马,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在了秣陵城外,只留下一座座空营。

在刘备看来,这实在是够纠结的!

第六百章 刘正礼被迫纳城

周瑜是何时走的,刘备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周瑜的确是走了,已经撤出了秣陵。

周瑜一走,孙策在江东的势力可以说彻底没有了,剩下的,只是王朗、严白虎这些乌合之众了。对刘备来说,他们不足以与己抗衡!

所以刘备不必担心这些,关于平定江东,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刘繇。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

兄弟刘岱,是兖州刺史,曾经在关东军讨伐董卓时身为一镇诸侯露过面。后,青州黄巾百万杀任城相,转入东平。他老大不自量力,率兵出战,英勇牺牲。之后,州吏迎接曹操入兖州,曹操也正因借剿灭青州黄巾百万,成功替刘兄报仇,而在兖州发迹。

兄弟是地方大官,刘繇也不弱,亦被朝廷亲自任命为扬州刺史。刘繇自接手这个“刺史”后,准备在寿春办公,可人家袁术赖在那里不走,他也没办法,只得乖乖的跑到曲阿来,把州治建在那里。他自来到曲阿后,任用当地人张英、樊能,对抗袁术。袁术跟他打了数战,却无法撼动,于是,孙策借了这个机会,借兵讨伐刘繇。刘繇对付袁术这种蠢人还行,但孙策一来,他就接连输了城池不说,要不是刘备派兵及时赶来,差点就丢了根据地曲阿,准备迁徙到丹徒去了。

刘繇和他兄弟刘岱一向有清名,刘岱死了,刘繇还在继续战斗。刘繇这人虽然很不会用人,经常性的判断错误,但他好歹得到了朝廷的认证,是正牌“刺史”,所以刘备要把矛头指着他,却也需要充分的理由。

刘备不像袁术、孙策这样的横人,他们说要教训刘繇就可以操刀子上,刘备毕竟还要考虑声誉问题。

当初,刘备下江东就是借了刘繇的幌子,现在已经替刘繇把他的敌人给收拾了,难不成转眼就去找刘繇麻烦?

刘备当然不会这么做,就算想这么做,也绝对不能这么暴露。

刘备思前想后,唯有一个办法可行。

写信。只要写一封信给刘繇,这事就可以解决。

当然,信的内容,切入点,就在太史慈身上。

我在起兵之初多次强调,此战不光是为了刘繇而来,更重要的,是为了信义,为了帮朋友一把。既然我现在已经替刘繇消灭了他的敌人,那么,我这么大老远来,想见一见我的这个朋友、太史慈没关系吧?

当然,要是纯粹的见见,刘备觉得这个火药不够猛,不能让刘繇提高警惕。所以,为了确保让刘繇一看就火,他给刘繇的书,先说了一大堆客气的话,然后,平静的湖面,突然狂风乍起,波澜怒吼。他干脆跟刘繇说,太史慈是个好同志,我想要重用他,所以麻烦你老人家把他送到秣陵来。之后,当然没有之后了。威胁的话已经不用说了,太露了,就不能含蓄了。

我相信,只要刘繇看了,他一定会生气,到时候,他一生气,说一句不送,那机会立刻就来了。不送是吧,那就开打!

当然,如果你把太史慈乖乖的交出来,我自然高兴。高兴过后,再给你找茬,惹你生气。反正,直到逼得你跳出来跟我干仗不可。

刘备的主意就是这些,这封书写好,立即让人送到了曲阿城的刘繇手上。

刘备的书信送出去了,但还要经过数天往返才能有结果,为了不至于在枯燥中等待,刘备的秣陵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他将为刘备解开许多不解之谜。

来的,是左慈。

左慈突然的到来实在让刘备心喜,他亲自出迎,对左慈可谓毕恭毕敬。左慈跟刘备寒暄了一阵后,刘备问了赵云义子赵允的近况,左慈一一说了,反正让刘备放下一百二十心就是。说了这些后,他说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我是来祭拜于道兄的。”

刘备一愣,实在不知道左慈跟这位姓于的有何种关系。

刘备领了左慈到于道人的坟地,左慈对着于吉的坟墓看了良久,然后长叹一口气。刘备见他许久不开口,也不忍开口。只没想到,左慈一开口,却是问他:“为何这墓碑上还是空的?”

刘备见问,窘迫的告诉他,不能怪我懒,实在是不知道这位道兄的大名。

“于吉。”

当这两个字从左慈的口里迸出来时,刘备实在应该早就想到了。

“于吉!”

刘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这位神仙级的人物不论在三国演义,还是在史书上都是绝对有名的,孙策应该比刘备更加了解这位道兄。

刘备没有引发感慨,因为左慈在告诉他这位道兄大名的同时,也同时告诉了他一个更加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一下子就破解了一直萦绕在刘备脑子里的所有悬疑。

当初攻打寿春时,为何寿春坚固高大的城池在一场雨后,突然全线崩塌?

答:是被于吉做了手脚。

前几天,我城中已无粮,为什么一夜之间,多出了数万斛粮食?

答:还是被于吉做了手脚。

如果那时有“乾坤大挪移”这样时尚而又中肯的形容词,此刻应该可以被用上。

当然,左慈告诉了他这些,还有一个疑问没有告诉他。

孙策是如何死的?

答:被许褚杀死的。

不对,没有答全。

答:孙策是被于吉的阴魂缠绕,引发了孙策的幻觉,这才在梦魇般的情况下,被许褚一刀给轻易解决了。

恭喜!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没必要知道了。刘备在听了这些解答后,现在最关心的,是下面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我跟于吉从未谋面,他如何会帮我这些忙?

作案有动机,做好事坏事也有动机,那么他的动机在哪里?

“他跟我是道友。”

这是左慈给出的答案,在刘备看来,这已经足够,已经很明了了。刘备可以这么理解,在于吉看来,左慈在东平帮了刘备,他也绝对不能不跟上形势。所以,继左慈后,于吉抓住刘备江东之行的机会,也决定出手帮帮刘备。当然,要穷追他们两为什么要帮刘备的动机,可能只有一个。他们希望天下早日太平,百姓早日安稳,少遭罪。所以,他们愿意把赌注押在刘备身上,以实现他们的“仁爱天下”之心。

左慈祭拜了于吉后,也就飘然离去,回天柱山继续炼丹去了。而刘备在这时,也接到了刘繇的回信。

刘繇给刘备的信里,首先是感谢刘备,然后,为了感谢,又请刘备自己到曲阿来。

刘备看完信后,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里,自始至终,他都未曾提到太史慈!

刘备当然不必纳闷,这是政治老手一向惯用的伎俩,他当然也知道,这又是一场鸿门宴。

刘备将信交给了陈宫等人看,那些人看后,都不同意刘备冒险。但刘备却是笑了,他很自信的说道:“我正想去曲阿会会他,他既然有此邀请,我怎好拒绝?”

刘备来了曲阿城,只带了赵牛和十数骑。

刘繇接见了他,并为他安排了隆重的筵席。在筵席上,刘繇的眼神很是不自在,跟刘备说话,也在刻意躲避着。这厮在什么打鬼主意,刘备当然能够看的出来。

就在前几天,刘繇接到刘备的这封信后,当即表现出了他强烈的个性。他也不看完,就把书札往案上一摔,立即喝叫:“将来使给我逐出城去,让他告诉刘备,要想得到太史子义,先踏平我曲阿!”

他能为太史慈而甘心得罪刘备,看起来刘繇对太史慈的确不错。你要那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太史慈,刘繇别说送,就是贱卖他也可以甘心情愿做到。但问题是,太史慈是自己的人,他自己再不待见,也轮不到别人说要就要的。这是立场问题,刘繇自然不能退让。

更何况,他对刘备早就有了意见,自从他刘备来了曲阿,击败孙策后,不但赢得了江东士族的欢心,削弱了他本身在江东的影响力,而更重要,更实际的一点,他将原本属于他的城池全都占了,而且有永不归还的迹象。这人太不要脸了!

这是刘繇这些天的感愤。他整日恨不能马上派人撵走刘备,还哪里有耐性听他刘备啰嗦,自然在看完书信后,立即做出了在许劭看来很不明智的举动。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汉末著名人物评论家。据说,他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曹操就因为得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激动了半生。

现在,这个叫许子将的人,就在刘繇手上干活。

他在看到领导如此冲动后,赶紧进来阻止,并帮他分析了情况。他警告刘繇,刘备不是好惹的,连孙策这样的猛人都败在他手上……当然,接着不能说“再说就你这瘪三”之类的侮辱性语言。他直接告诉他,如果领导你真的对刘备恨之入骨,那么也好办,几百年前项羽为了试探刘邦不是开了个饭局请刘邦来吃饭么,我们也来搞个翻版鸿门宴也不是不行的嘛。

就这样,刘繇听了他的话,举办了这场鸿门宴。

当然,在这场鸿门宴里,刘繇不是项羽,刘备也不是刘邦。

刘备之所以敢来,他也不是没有准备的。在看到刘繇举棋不定的眼神时,他可以确定,这个家伙虽然拿了案板,但一时不敢抽刀子,看来,他是在犹豫。

刘备在说主题前,当然不忘记跟他拉关系,套近乎。说到同是姓刘,便说他们祖上八百代肯定是一家子。然后,在刘繇确定这个“祖上八百代”跟“(***)祖宗八百代”有那么一点微妙的区别时,刘备接着阐述:“正礼公与我都是朝廷所命之州镇,一心同为国家出力,皆是国之股肱。公镇扬土(扬州),我镇徐土(徐州),说起来还是邻居关系。所以,说直白一点,公扬土若有事,我徐土便不能太平!

于是,在听到袁术、孙策之辈与公为难时,我便禁不住要插上一手。当然,我今日插手,并不是如外;;界所说那样,是为了得到扬州土地。我之所以在公没有任何正式的请求下便冒然发兵前来,只不过是为了救百姓于水火,还扬土一个安定。现今,孙策之流既然已经伏诛,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不日就要回徐州去了,希望在我走之前,能和公商议好城池的交接问题,不知公有何想法?”

刘繇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他脑子里一愣,怀疑的看了刘备一眼。刘备说话态度很是中肯,没有骗自己的表情。刘繇这时确定,刘备说的是真话。

要是真话,那这鸿门宴就不能照原计划进行了。

他谦虚了几句,“终于”接受了刘备的提议。三天后,刘繇再到秣陵去,准备洽谈接收的事。

气氛终于和缓了。

刘备也终于在心里,会心一笑。

既然对方已经上当了,那好办,再接再厉,继续忽悠。

刘备接着提到了太史慈。

刘繇这时二话没说,立即叫人将他请来。对于刘繇来说,当初太史慈投靠他,别人劝他用太史慈做大将时,刘繇保持了高度昏乱的头脑。刘繇非但不用他,还说出了一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于是,并不是很受刘繇待见的太史慈,在刘繇手上干的活就特别简单了。“但使慈侦视轻重”,说白了,也就是个侦察兵。既然刘备要一个侦察兵,给他就给他了。

刘备见到太史慈后,为了不让刘繇起疑,反感,所以对太史慈只是冷冷对待,一副上下级之间认真办事的关系。在刘繇放心的看完这一幕后,他也没有任何后悔。但等他送出刘备,让刘备带走太史慈后,他后悔了。

并不是他觉悟高,而是许劭听到刘繇愚蠢的举动后,立即提醒了他:“刘备世之枭雄,他说过的话怎可相信?再说,你答应他去秣陵,那不是自投死路么?”

刘繇觉悟了,出了一身冷汗后,才确定自己是被人忽悠了。

他想派人去追,不过也不用他吩咐,因为守在城门边的张英、樊能二将已经替他办了。

在张英、樊能看来,先前他们早就知道刘繇这次请刘备来不是吃饭的,而是深藏杀机的。可刘备进去后,不但平安的出来了,还带出了太史慈,他们就不干了,肯定是刘繇被人蒙蔽了。他们于是立即将刘备的去路阻挡了,并负责的告诉刘备,要想出去,再等等,我们回去请示领导。

再等个屁!就是太史慈也看出了危险,他虽然在刘繇手上办事,但刘繇既然不待见他,把他随手送给了刘备,他可以不为刘备出卖领导,但为了刘备这个朋友,他只得选择得罪领导。

刘备也是着急了,本来所有环节都解决了,就差这一步了,出城就万事大吉了,突然出城的道被拦住了,刘备自然心急。不过也不用刘备发话,赵牛也知道形势紧急,二话不说,带了十数骑冲上去就干。

面对如此尴尬局面,太史慈自然没时间选择了,干吧!

干了也不会有愧疚,刘繇既然将我送给了刘备,我从此就是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