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江山(三戒)-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在狄青在行军路上,早勒令各州打造攻城器械,路过时便捎上,现在营中有足够的攻城器械。于是与众将议定,明日犒赏三军,然后连夜行军,后日天亮便攻打昆仑关。

帅命一下,众将各自下去准备。

“元帅,三郎回来了,在帐外求见。”待众将都出去,狄咏上前禀报道。

“哦,还敢回来。”狄青笑道:“让他来见我!”

从交趾旅游回来的陈三郎,被带进了帅帐中。

“你这杀才!”斥退左右后,狄青佯怒道:“我只许你打他一顿,却没让你杀了他。”

“大帅放心,文帅还活着,而且备受宠爱呢。”陈恪的嘴角,挂起一丝邪恶的笑容。

“你将他如何处置了?”狄青压低声音,明显很好奇道。

“没什么,让他去交趾享福了。”陈恪打个哈哈,岔开话题道:“我求见大帅,是有正事的。”

“何事?”

“大帅宜速取昆仑关!”陈恪沉声道。

“为何?”

“我去的时候翻山,费了牛鼻子劲,回来的时候,却走的昆仑关,”陈恪还以为,自己掌握着大秘密呢,神秘兮兮道:“你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么?”

“……”狄青大煞风景道:“据说只要出钱,守军就放人过关。”

“嘿,原来这不是秘密。”陈恪有些没面子,转眼却笑道:“我有一计,可帮大帅赚得昆仑关,不知大帅如何谢我?”

“要价不要太高。”

“只要你战后,答应我一件事,放心,不违背你做人的原则,更是为你好的。但现在,不是说的时候。”陈恪诚恳道。

见他脸上惫懒之色尽去,目光十分真诚,狄青想一想,笑道:“既然如此,那就成交吧。”

将领们刚要传达帅令,却又得到了延后一日的命令。虽然感到奇怪,却没有二话。

二日后,西军精锐中的精锐,五百背嵬兵……此非后世岳元帅独有,宋军对高大善斗者,呼为‘背嵬’……得到主帅密令,未时做饭,天黑出发。

待到黎明时分,便见一队推着鸡公车的汉子,出现在关前山道上,在关外一里处歇息,几个头领模样的人,则往关下走去。

这时候,天色已经亮了,才看清那几个人里,竟然有陈恪他们。

一边往城下走,陈恪一边小声对身边的狄咏道:“过关时,我们几个自称脚商,那守关的将领便问,能不能给他们弄些酒肉,多少钱都好商量。我说这个好说,宾州城现在是各路军需汇集之地,什么都能弄到。他便许了我三倍的价钱,有多少要多少。”在贫苦人家,男子十三四岁便出来跑生活,何况还有个五郎像三十多的,所以那些守军深信不疑。

狄咏是背嵬营的虞侯,带着几名精锐,奉命保护陈恪,之前路上人衔枚、马裹蹄,他直到现在,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压低声音道:“元帅说了,他就亲率大军跟在后面,若不能巧取,便力战而下。叫你切不可冒险,反害了性命。”

陈恪点点头,这时,关城上的守军也看到他们了,一个汉人大声问,是干什么的。

陈恪让他们把那头领叫来。头领一看到他,便用生硬的喊话道:“这么快就弄来了?”

“你道容易么,怕被人发现,白天都不敢上路。”

“辛苦,辛苦,快送进来吧。”头领马上让人开城门。

陈恪让人招呼车夫们推车上来,上坡难行,每辆满载的鸡公车,需要一个推的、一个拉的。一百多辆独轮车,便有两百多车夫,长长的一条队伍。

关内的守军,全都涌到城门处,甚至还有主动帮着拉车的。他们这些日子可苦透了……没有后勤供给,仅靠大军撤退留下的军粮,果腹都成问题,更别提改善生活了。虽然他们身上揣满了抢劫所得的细软,无奈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关之上,有钱也没处花。

所以他们此刻,像过年一样雀跃的样子,完全可以理解。要不是首领有命令,得统一分配。怕车还不到城里,里面的酒肉吃食便要被哄抢一光。

前面十辆独轮车上,全是大片大片熏制的猪羊肉,看得人口水直流。再往后则是一车车的酒水,待到得关门洞下时,突然传来一声尖厉的哨响,那些车夫便不约而同的弃车而逃,只留下满地搞不清状况的守军。

有眼尖的看到其中一辆车子上有异样,道:“咦,怎么冒烟了……”

话音未落,只见眼前黄光一闪,伴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城门洞下的士兵,全都被掀翻在地,甚至有人被爆炸的冲击波,直接抛出了城门洞。

火药,发明自唐代,不久便被用作炸药。虽然这年代的火药,爆炸效率低下,但这样成桶的爆炸,还是可以轻易把人撕成碎片。何况,这是在一个半封闭的城门洞中……方圆百丈之内,所有人都被震倒了、震懵了、震晕了……

就连那几个刚跑出城门洞的车夫,都被像树叶一样吹出老远,落在地上生死不知。

但更多的车夫,听到那一声哨响,都及时趴在地上,紧紧捂住耳朵,张大嘴巴,所以没有受到伤害。尤其是那些距离城门远的,从地上爬起来,抽出藏在车里的兵刃,第一时间杀上去。

这一刻,他们恢复了本来面目——大宋最精锐部队的精锐——背嵬兵。每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兵王!

当背嵬军冲进关内,那些守军还满脸呆滞的坐在地上,处于失神状态呢。

一场毫无抵抗的屠杀开始了!

虽然远处的侬军,并未被爆炸波及到,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完全在那惊天动地的爆炸中崩溃了,看着越来越多的敌人冲进关来,他们使出了宋军最拿手的本事——逃跑。

当狄青率领先锋营登上抵达昆仑关时,这座雄关之内,已经没有一个活着的侬军了。

站在昆仑关上,狄元帅长长松了口气,但神态又旋即复归凝重——因为决战,迫在眉睫了。

逃回来的士兵,带来了宋军进兵的消息,侬智高先是一惊,待听说,昆仑关是被骗开的,他又不屑道:“汉人只会耍诈,倒要看看寡人的大军面前,他们的诡计有何用?”

他的两个汉奸丞相黄师宓和黄玮……这两个妄想走张元路线发达的败类,提醒他这次的敌人,是面涅将军狄青,还是谨慎为上。

侬智高却不屑道:“你们汉人净会吹牛,当初把那杨家将吹上了天,还不是禁不住寡人一下?”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自起兵来,大小凡三十余战,虽然也有苦战,但最终的胜利,从来没有旁落过。

汉奸们想想也是,他们都是南方人,从小只见宋军腐朽如泥,所以才敢鼓动侬智高造反。心说,那面涅将军,多半也是‘面捏’的吧,不可能是这虎狼般的侬智高的对手。

何况,侬智高也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南国的开国皇帝,麾下有五万大军。且他的部下也再不是的山林里衣不蔽体的野人了,他们有了统一的军装和武器……当然都是出自大宋州县的武库中……比那交趾国的禁军,都要精良一百倍。

至少在这一刻,侬智高是豪情万丈的。他像以往数次那样,披挂上马,对着集结起来,满眼火红的大军高声道:“去教训他们!”

将士们便嗷嗷叫着,跟随他们的皇帝,向着昆仑关方向进发,双方大军在归仁铺相遇。

还差两更。

……

第二卷【丑奴儿】第一零二章杨家将

第三卷【望江南】'第一零二章杨家将

第一零二章杨家将

官道上,六十里一驿。驿站,在广南西路,被称为铺。

归仁铺,是位于昆仑关与邕州城之间的第二个驿站。

之前狄青费劲苦心,就是为了在这里决战。现在严阵以待的宋军,背倚着昆仑关,越往后地势越高,有利于防守;面对着邕州城,越往前地势越低,有利于进攻。

而对面的侬军,进则需要仰攻,退则一泻千里。

实在是最佳决战之地。

陈恪就在狄青的身边,他们站在阵后的高坡上,俯瞰着对垒的两军。只见身前是穿皂色军服的大宋西军,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严阵以待。

相距不到二里处,一眼望不到边的侬军亦在列阵,他们身穿着绛红色的褙子,一手持大盾牌,一手持标枪。远远望去,就像满山满野全都燃起了火焰。而当他们举起手中的标枪,又变成黑压压的丛林。

看着眼前红黑两色、泾渭分明的八万人,听着那一呼百应、山呼海啸的吼叫声。陈恪感觉浑身血液上涌,头皮一阵阵发炸,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宋端平与他一模一样,五郎则更夸张,他双手紧紧攥拳、两眼瞪得溜圆,口中发出无意识的‘喝喝声……’,恨不得也要跳下去厮杀一番。

只有玄玉和尚,盘腿坐在一旁,手中念珠飞快的滑动,嘴唇亦飞快的翕动,但当你靠近时,却完全听不出他在念的什么。

侬军整好队,便在呜呜满山的号角声中,分成三列战阵,主动冲击官军。他们绯色褙子之外,罩着皮甲或半身铁甲,甚至有些头领模样的人,还穿着造价昂贵的明光铠。

他们用标枪敲打着盾牌,发出密如冰雹、响如闷雷般的砰砰声,震耳欲聋、慑人心腑。

虽然在别的方面很可笑,但胜利是最好的兴奋剂,根本无需动员,侬军上下便奋勇争先、不甘人后。在冷兵器时代,仅凭这气势,便足以称为强军了。

待到两军相距二百步内,宋军的弓弩如期而至,漫天黑压压的箭簇抛射而来。但侬军早就熟悉了宋军的套路,也知道这是唯一的威胁。

侬军手里盾牌就是为此准备的,这也是他们每日都要操练的科目。伴着转为急促的号角声,他们高高举起盾牌,像一丛丛瓦片相连,将自己护在下面。锋利的箭头砰砰射在上面,却无法洞穿宋朝人制作精良大盾……只是此刻,却成了敌人最可靠的庇护。

却又能怪谁呢?

许多箭簇透过盾牌的缝隙,洞穿了侬兵身上的牛皮甲,中箭者应声倒地。却丝毫不能动摇,这支烈火军团前进的步伐,

顶着漫天的箭雨,侬军不断前进,许多盾牌上,已经插上了十余支箭,死伤也越来越多,但距离也越来越近。百五十步,一百步,八十步……

弩箭平射过来,现在的力道,可以洞穿单面的盾牌。

但最前排的侬军,身强力壮,穿双层铁甲,用肩顶着双层盾牌!劲道猛烈的弩箭射上来,也只能让他们打个趔趄,便又被身后的同伴推着向前。逼近、逼近、再逼近!

这才是侬智高的真面目。广源州虽是穷山恶水,但在他父亲那一代,发现了金矿,这让侬族人脱离了劳动。然而交趾人的存在,让他们无法安享财富。在两个汉奸军师的帮助下,侬智高学会了宋人军队的步战之法,并日夜操练族人。

没有如此强大的敌军,各路宋军也变不成豆腐渣。

终于,红与黑的阵线犬牙交错,两军开始短兵相接。

战斗,刹那间变得无比残酷,每一支长矛刺出,便有一具完好的身体被洞穿,每一刀砍下,都有鲜血喷溅而出。这一刻,人命如草芥一般,死亡成批的降临。

陈恪他们站在高处,他们清晰地看到,几乎是转眼之间,宋军立即就支撑不住了!两翼尚且还好,有厚实的阵型顶着,一时不至于动摇,但这种新月阵,中军是薄弱之处,却面对着侬军最强大本族兵的冲击——中军的军队开始分流,一部分在归仁铺的开阔地上顽抗,一部分向两边的高坡上退却,等于撤出了阵地。

有军卒飞快将战况报与狄青:“前锋将孙节战死!前军动摇!”

陈恪他们神色大变,怎么一上来就顶不住?就连陈希亮也开始绝望,虽然宋朝还有的是军队,可西军已经是最精锐了,何况统兵的是狄青!如果这样还不敌的话,恐怕不止岭南,甚至整个长江以南,都要不保了吧?

但狄青那英俊的面庞上,只有紧抿嘴角的冷漠,仿佛眼前濒临崩溃的战局,跟他无关一样。

“元帅……”陈恪他们都快憋爆了,终于忍不住叫道:“快出招吧!”如果有招的话。

“不到时候。”狄青继续漠然的注视着眼前的战局。

说话间,坚持抵抗的那些中军将士,被淹没在红色的激流中。伴着响彻战场的锣声,其余中军开始大踏步的且战且退……地形上的优势,使他们有资格这样做。

在急促号角声的催促下,侬军紧紧咬住宋军,不给他们再次射击的机会。所有侬军将士,都明白一个道理——宋军就是弓弩队,除了射击,平日里连刀枪都不操练。

就这样一进一退,中军竟后退了将近二里,而两翼仍在前方与侬军厮杀,此乃兵家之大忌!

看到那片红色,几乎要冲到自己脚下了,狄青才对掌旗官道:“差不多了。”

掌旗官举起一面醒目的红旗,向后用力挥动。

后军中,全身挂甲的杨文广,早就等得不耐烦了,见到那红旗打出,他扔掉手里的树枝,在两个辅兵的帮助下,骑上了挂着甲的战马。在他身后,还有八百铁甲骑兵,做着同样的动作。

他们胯下的战马,不是侬军善走山路的西南小马,而是在西北边疆上,与党项人铁鹞子鏖战的草原骏马。大宋没有养马之地,每一匹骏马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对于骑士,自然要严格挑选、严格训练,并装备上最精良的甲胄和武器了。

在出兵之前,正奉旨编写《武经总要》的曾公亮曾经问狄青:‘侬智高军的特点是标枪与盾牌互为弥补,在作战时锐不可当,你有什么办法破它呢?’狄青回答说:‘这不是什么难事。标枪与盾牌都是步兵,它们是挡不住骑兵的冲击的。’

这也是他选择归仁铺决战的终极原因,便是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这样王牌的发挥!

“孩儿们!”一面绣着‘杨’字的将旗打起,杨文广深深看一眼那面旗,放声大笑道:“该是主角登场了!”

骑兵们开始策动战马缓缓小跑,然后开始冲锋。因为是下坡路,要比平时来得更迅猛。虽然不到千骑,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气势。

他们从后阵俯冲下来,没有理会和中军纠缠的叛军队伍,而是分成两队,直插侬智高的后阵。

疾风般的速度,迅猛绝伦的冲击力,将任何螳臂当车者,毫不留情的碾为齑粉,转眼间便突入了侬军的后队,左军向右,右军向左,在整个战阵中交换位置,如入无人之境。

后阵中,穿着龙袍的侬智高,瞪大眼睛,难以置信的看着自己百战百胜、引以为傲的矛盾大阵,在宋军骑兵的冲击下,变成了纸糊泥塑的豆腐渣。这一定是在做梦……

不仅是他,包括他的汉奸军师在内,所有侬军都被天兵天将般的铁甲骑兵吓住了。他们第一次知道,竟然还有如此恐怖的兵种存在。

这也难怪,这些在西南生长的蛮族,一辈子也没有到过北方,更没见过战争之王——骑兵的真面目!

不会等他们缓过劲儿来。杨文广率领的重骑兵,已经开始第二次冲击,他们来回穿插,反复杀戮,将侬军的气势打压到了极点,阵势也大乱。

而宋军的步兵,似乎是受到激励,突然面貌一新,战斗力陡然加强。

大宋朝最精锐的西北军,岂是一触即溃之辈?论彪悍,他们是世代活不过三十岁的陕北大汉;论勇武,他们整日与大宋最凶残的敌人鏖战;论士气,他们憋着劲儿要给狄元帅,给武人长脸!

哪样不比你侬智高强?

随着掌旗官不断变换旗号。两翼的宋军开始向中军合拢。鹤翼阵变成了口袋阵。之前的不敌,不过是为了诱敌深入,把口袋扎起来罢了。

狄青看看终于放松下来的陈恪,微笑道:“三郎,你可愿与我追亡逐北!”

“固所愿,不敢请尔!”陈恪大喜过望道。

还能再写一章,但不要等了,明早一点会看到。

……

第二卷【丑奴儿】第一零三章大捷(四更求月票!)

第一零三章大捷(四更求月票!)

当侬智高的五千侬族兵,在宋军骑兵的冲击下一败涂地,便意味着胜负已定。

不得不分析一下,这五万侬军是怎么来的。骨干自然是侬智高起兵时的五千侬族兵,在这一战之前,基本上没什么损失。次一级的,是那些投奔而来的小部族,他们被吸收进侬族,成为侬族兵的后备力量。战斗意志也很强。这些大概有三千人。

却也只有这八千人靠谱。其余的有一万两千多,是与侬姓并列广南四大族的黄、韦、周三家。侬智高起事之初,他们冷眼旁观。后来见他横扫两广,便相继来投。虽然头人都被封了王。但不能指望这些见风使舵的家伙,与你同生共死。

至于剩下的两万多,是纯属被抓壮丁的汉人兵,侬智高也没指望过他们……基本把他们当民夫使了。

果然,见有被围歼的危险,汉族兵们丢下兵器,就跑了个精光。他们的人数,占了侬军的一半,这一逃跑,马上就兵败如山倒的感觉。

黄、韦、周三家的头领一看,咱们也别傻了。还是保存实力,看情况再说吧,于是掉转马头,带着族人逃跑了。

殊不知,他们又中了狄青的算计,兵法云‘归师勿遏’,不能低估人的求生**,如果敌兵发现没有活路,他们一定会拼命求活命的。

更何况,他手中才三万军队,想一口吞下五万侬军,纯属白日做梦!

但他很清楚,拼合而成的侬军各部,实际上各怀心思。顺风时自然共同进退,一旦见势不妙,肯定要四分五裂,争先逃命的。所以他命两翼合围,却又命他们放慢速度,就是要让那些非嫡系侬军,清楚的感受到被包围的危险,亦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逃跑。

但侬智高的嫡系,就没这么好运了。当黄韦周三家撤出战场后,包围圈终于合拢。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三万精锐西北军,将七千侬族兵围住狂殴。斗志已失,侬族兵引以为豪的盾牌长矛,已经完全无法帮他们抵抗宋军的杀戮。他们现在只有一个念头——逃跑。

幸而三万人还是少了点,而且大都在北面。南面的一万宋军,并不足以将侬族人拦下。在付出极惨重的代价后,侬族人冲出了包围圈。

一冲出包围圈,侬族人在第一时间扔掉盾牌和长矛,又脱下身上的甲胄、轻装上路,撒丫子往南逃。

他们听说,宋朝是礼仪之邦,皇帝甚至曾经下令,对于敌人,只击退为止,不许追击。现在逃出来,应该安全了吧……

他们却忘了一件事,这一次宋朝的统帅,是名武将!

在出战前,狄青下了死命令,一旦侬军全线溃退,所有部队立即轻装追击。对于追击距离,没有任何限制,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杀光叛军,永绝后患!

这世界上,只有追击战,可以无视人数的多寡,实力的强弱,败逃的一方,只能任人宰割。

从临近中午,到日落天黑,宋军一口气追杀五十里!

在出站前,狄青就命各级将领,向官兵反复宣导,如果不能一战而定,他们将不得不与侬智高纠缠一年,甚至几年。

这个年代的广西,就是汉人眼里的蛮荒之地,而且瘴气十分严重,随时有丧命的可能。西军官兵都是北方人,如果有可能,他们一天都不愿在这儿呆。

不得不承认精神力量的强大,在‘一战成功、回家过年’的念头支配下,宋军士兵竟然紧追着败军的尾巴,来到了邕州城下!

更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城门竟然还没来得及关!

还有什么好说的,弟兄们,上啊!一番砍瓜切菜,宋军控制住了北城门。

这是整场战争,最后的胜负手。因为邕州是西南第一重镇,城高池阔——如果侬军像贝州之乱那样据城死战,宋军只能硬着头皮攻城了。虽然不如攻昆仑关刺激,但一样能崩掉你满口好牙。

狄青已经做好了连夜攻城的准备。实际上,他率领的三万西军只是前军,后面还跟着两万南方军,负责运送攻城器械、以及粮草辎重。

那些云梯、楼车之类的玩意儿,在昆仑关前没用上,狄青已经大呼幸运了。谁知在邕州城下,还是没用上。这叫他简直想问问老天爷,我是不是你干儿子?

其实没别的原因,只是想家的人伤不起啊……

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杀入,城中杀声四起,火光冲天。

狄青则带着陈恪,登上了城门楼。俯瞰整个城市的战况。这时候,四面城门都被宋军占领,没有围三阙一,只有投降免死、反抗者格杀勿论!

一战而定的大胜、克服两广的奇功,已经被狄青牢牢攥在手里。但陈恪借着火光,见他还是一脸冷淡,甚至多了些失望……

失望什么呢?是因为对手名不副实?还是嫌结束得太快?亦或是习惯了西北战场的大对决,对这种速战速决的小场面,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当陈恪提出这个问题时,狄青只是笑着摇头,未予作答。反倒笑道:“这次平叛,三郎也立了大功。”顿一下道:“不说这次,也不说那沙盘。单说大军进入广西以来,没有为瘴气所害,你便居功甚伟。”

古代广西,有个不太好听的别称,曰‘瘴乡’,极言此地瘴气之重,外地人来了,极易瘴毒的袭击,轻则上吐下泻,重则昏迷不醒,甚至死亡。狄青这次进入广西剿匪,最担心的不是侬军,而是瘴气,一旦部下大面积遭受瘴毒,这仗还怎么打?

听说陈希亮中过瘴毒,未经治疗且被关在牢里却能痊愈,狄青很感兴趣,便向他询问心得。陈希亮告诉他,从知道自己到衡阳做官开始,三郎便在信里反复叮嘱,要他每日服薏苡仁,说久服之后,可以轻身辟瘴。还有要常嚼槟榔子……说槟榔别名‘洗瘴丹’,这两样搭配服用,便可不受瘴毒侵害。哪怕像陈希亮那样,整天跟尸体打交道,身体都能扛得住。

狄青闻言大喜。横竖薏仁和槟榔,又不是什么贵重的玩意儿,且都是南方土产。他一道帅令,便调集了足够的薏仁和槟榔。要求部下每日喝薏米粥两顿,嚼槟榔八粒。再配合太医所开的避瘴方剂,结果西军入桂一个月来,几乎没受到瘴气的影响。

“这贡献虽然不起眼,但却是获胜关键啊。”狄青笑道:“某一定禀明官家,不会让你……”话没说完,他突然神色一凛,望着城内说不出话来……只见那侬智高的伪皇宫,突然窜起冲天的大火,全木料结构的建筑群,转眼便淹没在火海中。

看到这一幕,狄青无奈叹口气道:“这下麻烦了……”

开战来一直神情淡定的狄元帅,之所以如此失望,是因为他极不愿看到的结果发生了侬智高似乎**了。

在狄青看来,剿灭叛乱道最后,最怕的就是罪魁祸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冒出来,就算折腾不起来,也把你恶心的够呛;就算是真死了,也会一直有人假托他的名字搞事儿,让你不得安生。

天亮时候,城中的战果出来了。一夜之间,宋军斩杀五千三百余人……加上昨日斩杀的三千余人,侬智高的嫡系,基本上被斩草除根。招复被胁平民七千二百人,放归乡里;以及在皇宫里,发现了一具身穿金龙袍的尸体……

这让疲惫到极点的宋军,再次欢呼起来……按照惯例、这具尸体必须是侬智高的,叛匪首领被干掉,才能给此次平南之役,画上个圆满的句号。然后大家回家过年,当官的升官,当兵的发财,大帅你也成了国民英雄。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但狄青没有这样做,他看了那具已经被烧焦的尸体,淡淡道:“看不出面容,仅凭一件龙袍,不能确认他就是侬智高。”

其实狄青在京里小心做人,焉能不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他只是不想对官家有丝毫欺瞒——不确定就是不确定,我绝对不会冒功的!

好在胜利之后,他自身的威望已经超过了官职所带来的。就算他说,侬智高还活着,大家也不敢说二话。

之后数日,狄青按部就班的安排战后的善后工作。西军已经亢奋过了,正好干点活儿,把烧毁的房子再盖起来,通过劳动消除煞气……不然就这么带他们回家,沿途的州县肯定要遭殃。

至于追击余匪的工作,有人替他来干……

呼,写完了。至少一年不用写打仗了,万岁,求月票、推荐票!

第一零三章西南无战事

第一零三章西南无战事

陈希亮这样半道出家的文官,在战争中其实赞画不了什么,但战后的邕州一片白地,繁重的重建安置工作,却非他这样的民政官莫属。因此从收复邕州城第二天起,狄青便任命他为城内的安民官,负责一应民政事务,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陈恪也没闲着,为了预防战后有疫情发生,他向老爹提出了一套防疫措施。陈希亮听取汇报后十分赞同,然后便把他踢去负责此事……无奈,陈恪只好带人忙活了十多天,眼看着最易发生疫情的时段过去了,他终于能喘口气。

这天晚饭,陈希亮也难得回来吃饭,陈恪想一想,觉着是时候和他说说小妹的事儿了。

“你们吃完了吧?”陈恪递个眼色给宋端平和五郎道:“吃完了就出去转转吧。”

“咱还得再吃一碗。”五郎没注意他的眼神,犹自顾自的端着饭碗,去罐子里舀饭。却被陈恪一筷子打在手背上:“晚上要少吃多活动!”

“哦……”五郎郁闷的搁下碗,小声嘟囔着:“神神叨叨的……”不情愿的起身。

宋端平在他耳畔低语几句,他露出恍然的神色,然后两人一起暧昧朝陈恪嘿嘿直笑。

“赶紧滚出去!”陈恪作势要打,才把两人撵出房去,还不忘嘱咐道:“把玄玉也带上,至少让他离开一里地!”不然这家伙耳朵太好使了。

“你这是要干甚?”见他把弟兄们撵走,陈希亮奇怪道:“这太反常了吧。”

“主要是他们嘴巴太损。”陈恪嘿然一笑,咳嗽一声道:“爹啊,你看咱们老陈家,连耗子都是公的,是不是该平衡一下阴阳了?”

“终于有人跟我一样立场了。(”陈希亮笑道:“你当我不急啊,你二哥立誓不中进士不娶妻,他这科要是不中,难不成再拖上四年?若你能给他改主意,那真给为父解了大忧。”

“他不是不想娶,是人家不答应,”陈恪撇撇嘴道:“我说的不是他。”

“你说我啊……”陈希亮顿时扭捏起来道:“为父的事情,你们就别操心了。”

陈恪一听,心说有情况啊!要是平日,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但今天,他没兴趣操那个心:“我也不是说你,我说的我自己。”

“你……”陈希亮有些意外,旋即哈哈大笑道:“看来我儿是等不及了……”说着拍拍他的膀头道:“安心学业就是,你的婚姻大事,爹爹自有主张。”说着神秘兮兮的一笑道:“本想过两年再说,但既然问起来,就告诉你,我已经为你定好一门亲事,只是我与你岳家言明,等你进京赶考时再成亲。”

“啊……”陈恪惊得张大嘴巴。

“没想到吧小子?”陈希亮笑眯眯道。

“……”简直是太没想到了。陈恪使劲搓搓脸,瞪着老爹道:“这么大个事儿,你咋不先说一声?”

“这种事,还有什么好商量的?”陈希亮笑道:“何况当时我在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