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颠覆大宋(大郎)-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人也实在是贪婪!区区一个辽东,他们竟然要一万万两白银!”安莆麟道。

“他们是狮子大开口,咱们也可以讨价还价。”李瑞道。

“看来大宋经历了战乱之后,确实是需要金银!燕京城之所以繁华,那是因为这里是都城的缘故!天津卫之所以繁华,那是因为那里连接燕云、江南、中原各地,大宋的其他地方肯定无比的贫穷落后。”安莆麟道。

“是这个道理。”李瑞点头道。

“大宋有文武之争,这是我们的福气!这些天里我们还要去拜访一些文臣,挑拨他们的文武关系!咱们就说辽东的那些宋朝驻军非常的跋扈嚣张,那些宋朝将领一个个无君无父,许多人都不把皇帝、朝廷放在眼里!”安莆麟道。

“这个主意真妙!”李瑞大笑道。

“对了,刚才从军机处出来的时候,我听几个宋朝的官员在那里议论谘议局的事情,这谘议局可以议论朝政,可以对朝廷提出种种建议,大宋的太上皇竟然要进入这所谓的谘议局中!看来大宋不仅仅有文武之争,而且还有皇帝、太上皇之争!试想皇帝还不到二十岁,两个太上皇都年纪不小,曾经掌管国家,他们只是因为战争的缘故才不得不退位,现在他们肯定想要恢复皇位!真是希望他们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啊!”安莆麟道。

“还有这样的事情?那我们这些天一定要好好的打探一下了!”李瑞道。

“不错!”安莆麟笑着点了点头。

第二日清晨,安莆麟、李瑞再次来到了皇宫之中,他们再次和王庶讨论合约之事,他们要将每一座城池的价格都敲定,不过王庶乃是宰相,国家事务繁多,自然不可能每天都陪着他们谈判,当下王庶将这件事情交给军机处的其余大臣去做。

一直到正月十五,他们都在商议这些事情,正月十五的时候,燕京城中庆祝元宵节,他们两个高丽使臣也去参加外面的庆祝活动。

正月十五之后,他们继续谈判,等到了正月二十二的时候,他们总算是敲定了所有城池的价格!辽阳城一千五百两白银,整个辽东的价格是七千万两白银!

“王大人,我们现在该签订合约了吧?”下午的时候,安莆麟笑道。

“不行!”王庶摇了摇头,道。

“为何不行?”安莆麟皱眉道。

“第一,我们还没有见到你们送来的金银!第二,辽东国土事关重大,仅仅只有你们两人只怕是不能签订这相关条约的,贵国至少要有藩王或者更重要的大臣到来!”王庶道。

“你们该不是反悔了吧?”安莆麟道。

“自然不是!只要我们见到金银,并且你们的藩王到来,我们立刻就可以签订合约,从今以后大宋和高丽再无战争,彼此平安!”王庶道。

“可是我们一下子拿不出来七千万两白银!”安莆麟道。

“你们先交两千万两白银,另外,我大宋现在需要粮食,中原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三百万石粮食可以顶替一千万两白银,你们将粮食也运来!”王庶道。

“三百万石粮食便可以价值一千万两白银吗?这个简单,我们会将粮食送到大宋的!不过下一次我们到来之后,咱们一定要把这合约签订下来!”安莆麟道。

“这是自然!希望你们尽快到来,越早到来,我们就越早签订合约!”王庶道。

正月二十三的时候,安莆麟、李瑞再次离开燕京城,他们行色匆匆,准备尽快将消息带到国内,然后准备下一次和谈。

******

等到了二月十五日的时候,谘议局初步成立。

谘议局一共有七十多名议员,全部都是德高望重之辈。

这七十余人之中有二十多人都是曾经的大宋官员,剩下的则是一些士绅、地主,另外竟然还有三个老农、十余个商人。无论是士绅、地主、老农、商人都是常常帮助他人,在民间声望很好之人。李处温也正如赵谌所说的那样,他现在民间调查,然后将各地的百姓聚集起来,让百姓选出他们心中认可之人。

而且,这七十余人中并不仅仅都是汉人,也有十余个契丹人。

二月十五日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这七十多个议员已经来到了皇宫南边的一座宫殿之中,现在这宫殿已经被改成议政殿。

他们进入宫殿,这才发现这里竟然有一排排的座位,议员们纷纷坐了下来。

李处温当先走到了前面,道:“我奉陛下之命组建谘议局,在座的各位都是燕云一带的知名人物,陛下让咱们代替百姓议论朝政,咱们对于朝廷有什么建议也都可以提出来!另外,陛下还说了,这谘议局首先要有一个议长,陛下让咱们自己选出来!不知道谁愿意担当这个议长?”

他的话说完,下面的议员们都愣住了,他们你看我、我看你,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议员站了起来,道:“两位太上皇都在这里,自然是太上皇担任议长了!”

“不错!自然应该是太上皇担任议长!”

周围的议员们纷纷说了起来。

一直到现在,这些议员的脸上都带着忐忑的表情,在他们看来这谘议局也是朝廷的机构,他们现在似乎也算是官员了!他们现在都没有弄清楚议员和官员有什么区别,他们也没有弄清楚这谘议局到底是做什么的!虽然之前他们已经听李处温解释过了,但是这谘议局乃是新事物,他们仍旧觉得糊涂!至于选举“议长”,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想起了太上皇。

“父皇,这议长之位还应该您来坐。”赵桓道。

“很好!既然大家都推举我来担当议长,我当仁不让了!”赵佶站了起来,一脸兴奋道。

“太上皇请!”李处温道。

“上面没有宝座吗?我坐在哪里?”赵佶道。

“陛下说了,议长和普通的议员一样,都坐在下面,不过您在下面靠前的位置。”李处温道。

赵佶皱了皱眉,不过仍旧是在最前面一排坐了下来。

“陛下让咱们首先讨论一下谘议局的日常规程。”李处温道。

“且慢!”赵佶猛地站了起来,道。

“议长大人,有什么问题吗?”李处温道。

听到“议长大人”这四个字,赵佶愣了愣,接着道:“既然我是议长,自然是我告诉大家该做些什么,你们都要听我的!”

“这……陛下说了,谘议局中乃是少数服从多数!任何问题,只有多数人同意才能通过,然后才去上奏朝廷!”李处温道。

“这个我懂,谌儿都和我说了,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我说的不在理,大家都不同意,即使我是太上皇也不能通过,不过我现在就要说一个问题!”赵佶道。

“不知是什么问题?”李处温道。

“我认为朝廷每年给皇宫的拨银太少了!”赵佶冷哼一声,道。

第五百九十三章制度章程

呃……

听到这话,下面的议员们都愣在了那里。

“太上皇,不知道朝廷每年给皇宫的拨款有多少?”一个议员站了起来,道。

“只有十五万两白银。”赵佶道。

啊!

下面的议员们立刻议论纷纷,许多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来。

“李大人,您曾经在军机处任职,不知道朝廷每年给皇宫的拨款是不是这么多?”有一个议员当下便问道。

“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皇宫每年的用度不是很多,现在皇宫里面的宫女、侍卫数量也很少,不到当年辽国时候的十分之一。”李处温道。

“这件事情千真万确!我身为太上皇,在皇宫的时候也仅仅只有六个宫女伺候,每天中午的饭菜也只有十道而已,想要再多点都不可能!我那日亲自询问王庶,王庶告诉我皇宫每年用度十五万两!这也实在是太少了!当年在开封的时候,哪一年不需要上百万两?”赵佶有些愤怒的道。

当年在开封皇宫的时候,光是太监的数量就超过了两千个,赵佶后宫妃子、宫女的数量加起来也有两千多人,赵佶本人又花费巨大,每一餐都要有无数道菜供自己挑选,他又喜欢各种各样的花石,每年将大量的花石从江南运到开封来!他所说的花费上百万两仅仅是说皇宫里面的花费,不说他在外面修建的各种御花园等等的花费。

“十五万两,这实在是太少了!当年开封的一个宰相府每年的花费都不止这么一点了!”赵佶道。

宋朝实行高薪养廉制度,一二品官员的俸禄极高,至于宰相府,属员众多,相关的花费都是朝廷提供。当然赵谌制度变革之后,军机处取代了曾经的朝廷各部,再也没有这些花销。

“十五万两,确实是有些不敢想象!”李处温点了点头。

“而且我听王庶说,之所以花费这么多,全是因为修缮燕京皇宫的缘故!燕京皇宫被女真人占据之后,多年未曾修缮,里面有许多残破的地方!可能到了明后年之后,皇宫每年消耗的金银数量更少!诸位,皇宫乃是朝廷办公的地方,也是我大宋帝王居住的地方,怎么也要有些体面不是?区区十五万两,说出去都丢人!我大宋管理万里江山、无数子民,大宋的君王竟然要过这样的生活,这怎么可以?”赵佶道。

“太上皇说的不错,十五万两实在是太少了,在下愿意捐出三十万两白银给陛下,资助皇宫。”一个七十多岁的契丹人站了起来,道。

这契丹人乃是燕京有名的富商,家财万贯,而且他平日里喜欢帮助贫穷之人,因此这一次也当选议员。

“我们需要让朝廷拨款,不能拿你的钱。”赵佶道。

“既然太上皇今天说出这个话题了,咱们就议一议。”李处温道。

当下这几十个议员在议政殿中商议这件事情,仅仅用了半个时辰,他们便达成了“共识”,赵佶准备以“议长”的身份给军机处上书,让军机处给皇宫的拨款数增加到五十万两。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赵佶得意洋洋!自从从北方返回之后,他第一次如此的高兴,他似乎再次看到了权利在向他招手。

“下面咱们就要议一议这谘议局的章程问题了!陛下让我等参政议政,我等总要想想该如何参政议政吧?”李处温道。

议政殿中的议员们再次议论了起来,只是这一次所有人都没有头绪。

这谘议局乃是刚刚出现的新事物,真正的前无古人,国外也没有这样的机构,谁也不知道这机构到底该如何运作?议员们甚至对于自己的身份定位都不明确,他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官员还是属于百姓?此刻让他们讨论这谘议局的章程,他们一个个都是如在雾中。

整整一个早晨的时间,他们什么结果都没有讨论出来。

中午的时候他们稍做休息,下午继续讨论谘议局章程问题,然而一个下午时间过去了,仍旧是毫无结果。

“李大人,这谘议局乃是奉陛下之命建成,陛下必然有自己的考量,我们还需要请教陛下!”一个议员道。

“是啊,没有陛下指示,我等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又有议员道。

李处温点了点头,他自己也有些糊里糊涂,他也想不出所以然来。

******

当天晚上的时候,众多议员已经散去,他们约定明天清晨天不亮就在议政殿集合,如同官员早朝一样,而李处温则是来到了御书房外求见赵谌。

赵谌让他进来之后,他先是禀报了今天议政殿发生的一些事情,道:“陛下,谘议局准备向军机处建议,每年给皇宫的拨款增加到五十万两白银。”

赵谌愣了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道:“皇宫要那么多的白银做什么?现在皇宫也就朕与四位皇妃,两位太上皇,二百多个宫女,另外还有一些打扫卫生之人,实在是用不了那么多的银两。”

“陛下,微臣认为太上皇说的不错,皇宫乃是朝廷所在,也是大宋君王居住之地,理应有些体面!现在皇宫布置实在是太过简陋,而且这里仅仅只有二百多个宫女,甚至还不如一些大户人家的丫鬟多,如果传到外面,对陛下名声不好。”李处温道。

“朕速来喜欢节俭,不喜欢奢华浪费。皇宫里面这个样子,在朕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奢华了,比起民间的绝大多数人要奢华的多。至于什么体面、名声等等的,我也没有觉得有没有了不起的。这毕竟是你们谘议局讨论的第一个议题,你们可以上奏军机处,不过军机处不会采纳。”赵谌道。

“微臣明白了!陛下,还有一件事情,关于这谘议局的章程,我等完全没有主意,实不知该怎么办?”李处温道。

“你们首先要讨论选出议长,这个你们已经做到了。这样,李处温,我现在任命你为谘议局的副议长。”赵谌想了想,先是道。

“多谢陛下!”李处温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道。

虽然谘议局已经成立,但是李处温没有丝毫“民主”之类的观念,不仅是他,谘议局所有议员都没有这样的观念!赵佶能够成为议长,那是因为赵佶是太上皇!如果让大家挑选副议长的话,那肯定是另一个太上皇赵桓!不过赵谌是皇帝,赵谌亲自任命李处温担任副议长,谁也不会反对。

“谘议局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聚会一次,讨论事情!另外,需要有少部分人留在谘议局中,主持日常事务。”

“每一次谘议局开会,如果有人无法到来,必须请假!如果有人接连几次不请假,谘议局可以将他开除。”

“谘议局开会,议员们需要准备议案,然后在谘议局讨论,讨论之后上交军机处。”

赵谌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在房间里轻轻的踱步,缓缓地道。

“陛下,这谘议局中座位如何安排?总是这样散坐在一起,只怕不好吧?总要有一个上下尊卑之分。”李处温将赵谌所说的都记了下来,接着又道。

“谘议局中没有上下尊卑!你等都是百姓挑选出来,都是代表百姓监督朝廷,给朝廷以建议,自然不用分上下尊卑!即便太上皇是议长,你是副议长,你们也仅仅是负责召集议员,进行会议!真正讨论议案的时候,你们的地位和普通的议员一模一样!讨论议案之时,只有少数服从多数,没有下级服从上级!另外,你们需要讨论一下,什么议案,达到多少人就可以通过,什么议案则是需要达到更多人数才能通过。”赵谌道。

“陛下,这些议员算不算是官员?朝廷需不需要给出俸禄?”李处温又道。

“议员自然不算是官员!议员可以说是官员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议员需要常常走访民间,了解民情,议员不得为自己谋利益,而是需要为百姓谋利益!朝廷也会给议员以相关的俸禄,议员甚至可以雇人了解民情,这些都需要花费金钱。”赵谌道。

李处温有些懵懵懂懂的不断点头。

看着李处温的样子,赵谌不由得笑了起来。

全国上下,除了赵谌之外,其余人都不知道这谘议局到底是做什么的?甚至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赵谌给赵佶、赵桓等人养老用的地方!民智未开,即便是李处温这样的官员也不可能领悟赵谌所有的用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赵谌不得不亲自参与到谘议局的建设工作中来,他亲自制定李处温为副议长,并且觉得亲手将谘议局的一切制度都制定出来。

后世民国时代,即便是孙中山所制定的政治路线也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赵谌现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没有孙中山的“军政”问题,不用在担心一统天下,但是也需要有“训政”阶段,然后才能慢慢的建立自己想要的政治制度。教育科举改革,加入实学,并且加入赵谌的一些政治思想,迟早会开民智,而现在也仅仅是在燕京施行,迟早会推行到全国。

“陛下,明日里谘议局还会进行讨论,到时候还请陛下亲自过去指导我等。”李处温道。

“好!明天我自然会过去的!”赵谌点了点头,道。

第二日一早,赵谌亲自来到了议政殿中,他也如同普通的议员一样坐在下面的位置上,周围的“议员们”脸上都露出恭敬的神色来。

第五百九十四章高丽仁州

“朕昨日和李处温商议谘议局之事,决定任命李处温为谘议局副议长,你们有什么异议吗?”等到众人到齐之后,赵谌站了起来,看向身后众人,道。

“吾等谨遵陛下之命!”当下那些议员纷纷站了起来,道。

“都坐下吧!李处温,你将昨日我说的那些告诉大家,然后按照我昨日所说的那些去做。”赵谌道。

“微臣遵命。”李处温道。

当下李处温将赵谌昨日所说的那些告诉这些议员,然后一起商议了起来。

赵谌在下面聆听着,偶尔他也会开口说上几句话。

谘议局初步决定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

除非有特殊情况,议员必须先准备好议案,然后才能进行讨论。

另外,议员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却属于公职,朝廷给予一定的俸禄,这俸禄比照四品官员的俸禄。

议员乃是为所有民众服务,不得再从事自己的私事。

每个议员可以雇用一些侍从、下属,这些钱也是朝廷来出。

整整一早上的时间,众人都在商议这些事情,赵谌将这些都记下来。

中午的时候,赵谌和众人在一起吃饭,到了下午,众人继续进行讨论。

这一次众人讨论的是议案的格式、内容等等东西。

另外议案也需要一些限制性条款,也需要一些简单的审核,等等。

一直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谘议局的这一次会议才算是结束。

“今日咱们订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李处温,你们明日继续讨论谘议局制度的问题!每天都要将讨论的结果送到御书房,我亲自审核、改正!其实咱们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讨论,比如议员的选举,议长的选举,这些都要写在纸上,成为制度才行!除了谘议局本身之外,军机处教育科举司也要将谘议局的相关制度写进教材之中。”赵谌道。

“写进教材?”李处温有些惊讶的道。

“是啊,新式的教育科举刚刚开始,朝廷也才刚刚制定教材,这期间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朝廷准备加入史学,加入律学,另外加入时政!这时政的基础篇就包括朝廷的各个机构,朝廷的基本组织等等!学生进入学堂,一开始的时候不用学习这些,但是等到了五年级之后,要对这些内容有稍许的了解!现在国家贫穷,公办学堂直到五年级,但是日后国家会在一些地方再办一些更高等的学堂,可能会到七年级、八年级。”赵谌道。

“原来如此。”李处温点了点头。

之后几天,这七十多名议员仍旧在讨论谘议局的各种制度问题,李处温每天晚上都要去御书房和赵谌一起吃商议谘议局的相关事宜。

等到了三月初一晚上的时候,赵佶竟然也来到了赵谌的御书房中,他的脸上带着一股子愤怒。

“皇爷爷,发生了什么事情?”赵谌奇怪道。

“二月二十五日,谘议局第一次通过议题的时候,众多议员一起决定增加皇宫的拨银!我们已经上交了军机处,今天军机处竟然回应我们,说皇宫的拨银已经足够,不会增加。谌儿,你以前不是说谘议局和军机处并列吗?为何军机处不听我们的?”赵佶冷声道。

“谘议局现在只有建议的权利,军机处可以选择听从,也可以选择不听!一切都要经过军机处讨论才行!”赵谌道。

“如此一来,我们这谘议局到底有什么用?我们通过的议案你们也不听,没有任何用处,我们纯粹是在议政殿自娱自乐!”赵佶一脸的怒气,道。

“谘议局现在是没有什么权利,但是以后会慢慢的增加权利的!皇爷爷若是在谘议局中呆的不高兴的话,可以离开谘议局,这议长一职干脆交给父皇。”赵谌道。

“这可不行!”赵佶毫不犹豫的道。

他贪恋权势,即使这谘议局徒有其名,他也不愿意离开。

“皇爷爷若是要呆在谘议局,那就要按照谘议局的制度去做。”赵谌道。

“为什么这议员一届只有四年?为何还要通过那么繁琐的所谓选举?还有我这议长,为何只能干两届?”赵佶道。

“两届已经够长了,到时候皇爷爷也六十多岁了。”赵谌苦笑道。

“这么多的限制,呆在这谘议局有何意义?”赵佶再次气呼呼的道。

他试图让赵谌改变谘议局的制度,然而赵谌根本就不听他的,到了最后赵佶无奈,只得离开这里。

从三月初一直到四月份,赵谌陆陆续续接见了一些江南的大商人,他透露出了扩大谘议局的事情。

现在谘议局几乎所有的议员都来自于燕京,赵谌有意让全国其他地方一些德高望重之辈进入谘议局,他首先放出风声。

而江南的商人要想要进入谘议局,也要经过简单的选举。

目前来说这谘议局是没有多少权利的,许多人对谘议局不感兴趣,但是商人则不同!士农工商,在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虽然赵谌已经说了议员不是官员,但是这些商人仍旧将它当作官员来对待!能够成为官员,地位立刻突飞猛进。

赵谌告诉这些商人议员需要选举,江南的这些商人听的懵懵懂懂,不过他们已经开始琢磨将来进入谘议局的方法。

当年清朝末年的时候,国内外矛盾实在是太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仓促在全国各个省进行宪政改革,推行谘议局,而现在大宋的局势则要稳定的多,赵谌则是实行从上到下的改革,先组建国会,然后推广到全国!国会一开始只有对朝廷建议的权利,慢慢的等到国会的制度完善之后会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国会!

国家民智未开,先进行制度改革,然后推行新式教育科举,让百姓知道这些新的机构、新的制度,这也是一种民智教育手段!先有了新事物,然后才让他们接受新事物,直至种种制度深入人心。

当然一直到现在,国家的大体制度仍旧没有多少变化,军机处仍旧是国家的权力核心所在,谘议局对军机处几乎没有多少影响,国家仍旧是稳定往前。

******

在千里之外的高丽,安莆麟、李瑞已经将谈判的结果送交了高丽朝廷。

高丽朝廷经过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讨论之后,这才决定筹集金银。

他们决定将第一批金银送到大宋,然后签订合约,之后慢慢的发展辽东,让自己的实力变得强大起来。

高丽人数百年来没有战争,高丽国库充实,一千万两白银他们还是能够拿出来的。

除了白银之外,他们还决定筹集粮食,用粮食来代替购买辽东的白银。

高丽民间储存的粮食数量也不少,尤其是一些大地主的手里。

高丽朝廷下令各地的地主将存粮上缴朝廷!而这些地主则是疯狂的剥削佃农,他们把佃农家里的粮食抢出来上交朝廷!反正现在都四月份了,距离小麦成熟已经不远,地里面也有很多野菜,他们也不怕佃农大量饿死。

高丽到处都是抢粮的景象,无数农民哭天喊地。

高丽仁州,后世的仁川所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镇子前面,一个头发、胡须全部变白的老者皱眉看着远处的抢粮景象,他眉头紧皱。

“老师,我们回去吧。”一个中年儒生来到了这老者的面前,道。

“他们这是做什么?”老者道。

“老师,朝廷要和大宋交易,从大宋手里购买辽东,可是朝廷的钱财有限,只好让各地的百姓捐献一点了。”儒生道。

“购买辽东?这是怎么回事?”老者惊讶的道。

“老师咱们先回去,然后我再告诉您。”儒生道。

老者点了点头,当下这中年儒生扶着老者进入了镇子里,他们来到了一家书馆前,然后进入了书馆中。

这书馆里有不少的儒生存在,看到这老者纷纷口称“老师”,一个个脸上都带着恭敬的表情。这老者乃是高丽有名的大儒金灿,曾经担任宰相,六十岁之后返回家乡仁州,开办学馆。

老者和中年儒生来到了一个僻静的院子中,老者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道:“你来说说看,这是怎么回事?”

中年儒生当下缓缓说了起来,用了足足有半个时辰才将这两年高丽、大宋之间发生的事情全部说完。

老者眉头紧皱,一言不发。

“老师,为了购买辽东,朝廷这也是没有办法。”中年儒生道。

“不对!”老者摇了摇头。

“有何不对?”中年儒生道。

“大宋先是击败了西夏,之后夺回了中原、燕云,接着他们北上灭了女真,甚至击败了北方草原的蒙古,现在的大宋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将辽东拱手让给我们?”老者道。

“这……大宋从建国开始就有文武之争,他们一直是扬文抑武,让出辽东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年儒生道。

“只为了区区七千万两白银,他们就要让出辽东吗?”老者道。

“对于我们高丽人来说,辽东极为重要,但是对于大宋来说,这里十分贫瘠又十分偏远,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中年儒生道。

“事情不是这样的!大宋以前的都城在开封,对于开封来说,辽东确实是贫瘠偏远!但是现在,大宋的都城到了燕京,辽东就在燕京的北边,辽东若是被别人占领,立刻威胁燕京安危!宋人能够击败西夏、女真,必然拥有超卓的武将,他们皇帝的见识也必然非同一般,他们怎么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呢?”老者道。

“这……难道汉人是想要从我们手里骗取一些金钱?”中年儒生道。

“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我担心汉人还有其他的阴谋!我远离朝廷二十年,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本来不再关心朝政,可是现在我似乎看到巨大危机就要来临,必须给朝廷上书!”老者道。

“老师,或许没有您想象的这么危险吧?”中年儒生道。

“汉人已经占据了北方、辽东,他们兵力强盛无比,难道不会对高丽动心吗?”老者冷冷道。

中年儒生仍旧觉得难以置信,而老者则已经开始给高丽朝廷写信上书。

第五百九十五章再次拜见

仁州距离高丽都城开京只有不到二百里的距离,金灿在书馆里焦急的等待着,可是过了足足一个月,他仍旧没有得到回信。

这期间金灿又给高丽朝廷写了好几封信,但是全部都杳无声息。

这一个月来,高丽各地逼迫交粮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起来反抗。

“看来我需要亲自前往开京拜见陛下了!”五月初三早晨,金灿在外面又看到抢粮的事情,当下不由得道。

“老师,我看您是杞人忧天!宋人是真心要和咱们做交易,不用担心出现问题!”中年儒生扶着金灿,道。

“你懂得什么?如果是一个昏君的话,用国土和我们做交易还算是正常,可是如果是明君在世,绝对没有拿国土做交易的事情!这一个月来,我不断派人调查大宋的消息,了解大宋的情况,那大宋的皇帝明显是不世出的一代明君,怎么可能将辽东让给我们?”金灿冷冷的道。

“老师,当今天下乃是崔卓崔将军主持天下大事,崔将军现在在辽东,您即使去了开京也没有用的。”中年儒生道。

“如果去开京没有用的话,我就去辽东。”金灿坚定的道。

他们正在这里说着话,远处又有一个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