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庚新)-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

大业缺失录,准确的说,就是要把杨广即位以来种种举措,进行点评。

王頍说:“我年纪大了,精力已不比从前,再占居麒麟台之位,日后难保不会出现差池。麒麟台的构架已经完成,只是规模尚不足以覆盖天下,日后孝和会继续努力,将此事完善。

我意欲撰书,评点大业得失……主公若是体恤老朽的话,就让老朽完成这最后一个心愿吧。”

王頍是士大夫出身,一生奔波,想要建立功业。

可他这一辈子,也着实不顺。先是得罪了隋文帝,被发配岭南,幸得汉王杨谅看重,将他要到身旁,却有不肯听从他的建议。直至跟随李言庆,王頍才算是有了起色,更搭建起麒麟台,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现在,他所希望的是能在士林中留下名号。点评大业政令,也算是一件大事。既可以获得士大夫们的接受,同时在心里,也是想给言庆留下些东西。

李言庆见王頍已下定决心,遂不再强求。

柴孝和的确是有才华,但李言庆觉得,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徐文远倒是可以正确,不过徐文远……终究是一个文士,难免有些酸气。苏威嘛……很合适。但想要让他低头,单凭苏夔在徐世绩麾下效力,还远远不够。似苏威这样的开皇老臣,就要拿出熬鹰的手段来,让他慢慢低头。

所以,李言庆并不急于和苏威见面。

荥阳方面现在的形式挺好,一切还算是正常。

去年河南大部分地区丰收,所以新郑、开封、阳城等地,虽说在连番战火下,有些残破萧条,却没有出现太大的人口流失。这也使得,李言庆的压力相对减少许多。若是个灾荒年的话,李言庆说不得就要开放洛口仓,以赈济灾区。洛口仓如今是他手中最大的一个王牌,动一次,就少一点,所以李言庆对于洛口仓的看护管理,格外重视……要知道,就在一个月前,杜如晦还从他这里讨要了两万石粮草,一下子搬空了十窖辎重,让言庆心痛许久。

开春以后,除了新郑等地面临春耕的问题之外,河内和汲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汲郡虽有一个黎阳仓做后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较少对荥阳郡的压力。但作为河南道大行台,李言庆还是要准备足够的种子农具和牲畜,一俟汲郡需要援助,他必须第一时间发放。

总之,守着一个洛口仓,看似是物资充沛。

可真到使用的时候,就会发现捉襟见肘。李言庆在去年岁末推行新法,定下了一年免税。

也就是说,新的一年里,他无法获得任何财政收入,只能靠黎阳、洛口两大仓廪保证荥阳郡政令通行。而在入秋前,兵马粮饷辎重等支出,都要有两仓支出……这年头,地主家也未必有足够的余粮。

“祖先生,荥州和郑州两地,征兵可已开始?”

“已经开始,不过据辛郎君和郑郎君呈报,新军装配颇为缓慢。

自去年以来,连番战事也使得军械损失无数。仅矛、槊两件,就无法供应齐备。郑家的作坊已开始全面运转,只是来年春耕需更换大批公子犁,任务同样繁重,他们有些快跟不上了。”

公子犁,就是李言庆幼年在洛阳时,根据记忆中后世的曲辕犁改变出来的耕犁。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荥阳百姓对曲辕犁基本接受。这春耕马上就要到了,再加上推行新法,所以也使得曲辕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本来郑家的冶铁作坊单制曲辕犁倒也没有问题,可随着李言庆在荥阳自立,扩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李言庆已下定决心,将荥阳郡兵马扩充至五万人,河内和汲郡,各扩充至两万。这几乎是目前荥阳郡兵力的两倍,大批军械辎重的更换,一并交由郑家冶铁作坊打制。这要在往年,郑家高兴还来不及,可现在挤到了一处,令郑家也非常头疼。

为了保证供应,郑家冶铁作坊已经是开足了马力。

可这里面还涉及到了种种问题。比如曲辕犁的装配,比如军械的组合……等等。大到军械框架,小到一个三通,都需要费尽心思。据郑宏毅前些日子来信说,郑祖行兄弟快忙疯了。

大环境如此,李言庆也不可能变出什么程控设备。

一些小思路倒是可以拿来借鉴,但一千五百年后的理论,让一千五百年以前的人知晓,绝非一时半刻能够解决。既然造不出什么现代化设备出来,那就只有在细微处,改变工艺和流程。

比如,早在秦朝时就出现的流水工艺线,就可以拿来使用。

但是工艺方面……

言庆知道,在唐以后,槊的使用就几乎绝迹。

即便是最为普通的步槊,在后世也不多见。不仅仅是因为槊的使用方法复杂,里面还牵扯到了制作的工艺。

打造一柄制式步槊,所花费的总和,可以打造出三十到五十支长枪。

可是长枪的威力和步槊相比……

李言庆也有些犯难,这又该如何取舍?

“这样吧,告诉辛郎君和郑郎君,就说这长槊兵暂时先不要装配,先尽量解决长矛手和长枪手的装配。派人告诉郑仁基郑公,公子犁的生产绝不可拖延,以免耽搁开春后的使用……实在不行,请郑家出面,召集各地工匠。我想,这天底下的能工巧匠无数,总能想到办法。”

祖寿听罢点点头,飞速的记录下来。

“郎君,夫人们在外面催促,请郎君尽快动身。”

言庆闻听,哈哈一笑。

“那就先这样,把我刚才说的几件事,尽快落实。

还有,命黄君汉率部跨黑石渡十五里,于龙虎滩设立营寨。此事务必要在正月十五之前完成,我要保持对王世充的压力,让他寝食难安。”

“喏!”

祖寿躬身应命。

黄君汉是在李言庆与李密开战之前,孤身来到巩县。

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亲眼看到李密被杀。而这一点,李言庆很轻松的就满足了黄君汉的要求。而黄君汉本身也是个久经战阵,颇有治兵才能的主儿。归顺李言庆之后,迅速在黑石关,站稳脚跟,如今官拜鹰击郎将,为姚懿的驻守。而李言庆所说的龙虎滩,准确而言,已经属于偃师治下。

位于黑石渡十五里外,与偃师县城的直线距离,大约四十里左右。

背靠首阳山,俯瞰邙岭小道,易守难攻,可以作为攻打偃师县城的桥头堡。

安排完了一切之后,李言庆祖寿的陪同下,走出书房。

两人一直到李府门前,就见车马早已准备妥当。长孙无垢怀了身子,李言庆决定带一家人,往嵩山过新年。

言虎也多次来信,要言庆前往少林。

无垢和小念,已坐上了马车。

裴翠云则陪着二娘,怀抱着刚满岁的小弟弟,坐在另一辆车上。

裴仁基的小儿子,名叫裴行俭,生的粉雕玉琢,极为可爱。据裴翠云说,裴行俭和裴行俨不一样,裴行俨出生就很闹腾,而裴行俭则显得很安静,很乖巧。以至于裴翠云等人对他甚为爱护。

裴行俭?

那可是初唐时,苏定方之后大唐的一位名将!

祖寿径自告辞离去,柳青则牵着象龙过来。言庆上马之后,看了看早已骑在马上的朵朵,还有那两个好像小尾巴一样,跟在朵朵后面的薛礼和宋令文,不由得苦笑摇头。

“薛礼,宋令文,你们不在家陪家人吗?”

薛礼骑着一匹小马,兴致勃勃的说:“娘说了,要我跟好师父和二娘,她陪姑姑去汲郡过年。”

薛瑛去汲郡?

貌似长孙无忌,也在那边。莫非……

这一段事情着实太多,李言庆也没有过问长孙无忌和薛瑛的事情。不过看情况,应该不错。

算了,既然他们要跟着,那就跟着吧!

言庆挠了挠头,大手一挥,“出发!”

“出发喽!”

雄阔海在队前扯着嗓子大吼一声,人喊马嘶声里,一行车队缓缓启程,驶离巩县后,奔嵩山而去。

第七三章 三枪

人常言,春雨贵如油!

一场春雨,消融了冰天雪地,更为新的一年,带来一个好兆头。

李言庆一袭白裳,博领大袖,漫步在山间小路。抬头看,一座古刹在苍松翠柏中,若隐若现。

此时的少林,远没有后世那样名头响亮。

达摩虽则创出禅宗,可事实上远非如后世人所想象的人尽皆知。少林寺的名声,甚至远在荥阳洞林寺,洛阳的白马寺和香山寺之下。至于所谓的天下武功出少林,也不过是一句笑谈。

少林的确蓄养武僧,这与整个大时代有关。

寺庙多有田产,他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产业。这所谓的武僧,其实和大户人家的看家护院相仿。

佛教盛行以来,颇有敛财手段,接受那善男信女的供奉。

哪怕历经两次佛难,比之早先虽有削弱,可声势依旧很大。杨坚自幼被女比丘养大,故而对佛教也极为尊崇。至大业以后,对佛教的推崇更加厉害。据李言庆所知,这天下著名佛寺名下,莫不是持有万顷良田。许多没有土地的百姓,就是靠着给寺庙种田为生,交纳租税。

少林寺的名下,倒是没有洞林寺白马寺那样的产业,不过也不少。

据去年统计,少林在嵩岳乃至荥阳许多县城,都持有大量土地。林林总总算起来,即便是没有万顷,也有七八千顷之多。其中,还有不少土地是在前两年时局动荡之际,低价收购而来。

李言庆此次来嵩岳,就住在少林寺名下的柏谷坞内。

对于少林寺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大肆收购土地的行为,他很难做出评断。事实上,荥阳目前有许多荒废的土地,需要有人来耕种。少林方面虽则有兼并土地的嫌疑,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却也保证了土地不被废弃。从这一个层面来讲,少林倒是有协助稳定荥阳局势的功劳。

毕竟大批的缙绅土豪逃离家园,会带动一大批人的恐慌。

少林寺在当地作为一座还算是著名的寺院,有无数信徒。他们出面购买土地,也能平定当地的局面。在前些年,何止少林寺在兼并土地?洞林寺、白马寺包括一些世胄门阀,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今言庆即便是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也必须谨慎从事,以免触动这些地方势力的利益。

他此次前来,一方面是想为老爹烧几柱香,同时也是想要前来,和司马道信进行一些交流。

如果……

只是如果!

言庆准备调整土地政策的话,那么作为嵩岳地区代表之一的少林寺,又会做何种选择?有的时候,这些佛寺的影响力,甚至比地方缙绅世胄还要大。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引发大乱。

虽说言庆如今已掌控荥阳,可在这种时候,能免些麻烦,还是尽量免去。

走在山间小径,手持一支油纸伞。

言庆一边走,一边想着刚才和司马道信的谈话内容。两人虽则相互打着禅机,可话里话外,司马道信还是表达出,不希望将寺田变成官田的意愿。也许,他已经猜出了言庆此来的目的,故而言辞间虽然婉转,却清楚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和尚也是人……少林举寺上下数百僧人,难道都靠化缘为生吗?

所以,言庆也没有深谈下去,对于日后所要面临的状况,又多了一份警惕。

没错,荥阳现在不缺土地,可是随着人口不断的增加,生活日益平稳,土地将会更加稀缺。

世胄和佛寺所占有的土地,将大大影响到税赋状况。

李言庆一边走,一边思忖着日后的谋划。国人对土地的依恋,自古有之。这固然可以使得社会平稳。但随着土地减少,而土地兼并则随之产生。当土地渐渐稀缺时,失去土地的百姓,就会产生动荡。纵观历史,历朝历代莫不是如此。有土地兼并而引发的动荡,产生巨大影响。

虽说这些都是很遥远的事情,可未雨绸缪,李言庆也必须要做好准备。

山弯处,有一座简陋的小亭子,言庆停下脚步,呼吸了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而后对跟在身后的柳青道:“小柳子,你带人都回去吧。”

柳青挠挠头,“少爷,出门的时候四位娘子让小人跟随……”

“呵呵,你跟着我有什么用?

我在这里是要和人商量事情,你先回去,等午时再来。”

柳青不敢再坚持,于是躬身,带着随从退下。不过他们倒没有真的下山,而是留在距离凉亭三四百步以外的地方休息。言庆也没有再去理睬,迈步径自,走进了山弯处的小亭子里。

站在小亭子里,可以鸟瞰嵩岳美景。

有点像当年言庆在峨眉山营建的雷神殿,山风并不罡烈,很柔和。雨停了,可山间依旧笼罩在一片朦朦之中。

铛铛铛……

从山上寺院里,传来禅钟声,正是早课结束钟声。

钟声在山间回荡,令人颇感一种出尘之念。暮鼓晨钟,大约正是如此景象。言庆微微一笑,转身向通往佛寺的山路尽头看去。

大约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山路上出现了一个魁梧雄壮的老僧。

一身灰色缁衣,虽如风步伐飘动。老僧远远看见了言庆,脸上顿时露出一丝笑容,步履陡然加快。

“舅舅!”

言庆走出亭子相迎。

老僧正是言虎,虽已年过五旬,可看上去精神矍铄。

常年习武,兼之浸淫在这山色美景中,每日得佛法熏陶,养生有道。

他笑了一笑,上前用力的拥抱了一下言庆,“玉娃儿,等的着急了吧……”

“哪有什么着急?面对如此美景山色,甥儿正心旷神怡呢。呵呵,刚听到寺里晨钟,更觉有几分感触。”

“哈,这鸟山色,看得久了,也会生厌。”

言虎一点都不像出家人,话语中透着当年几分豪迈之气。他和言庆走进小亭子里,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递给了言庆。

“这是你要的东西,你先看看,是否合适。”

言庆接过来,打开小册子,却见是一本图册,上面有一幅幅僧人持枪的图案,并配备有相应的解释。

这是一册枪谱!

由于步槊制造艰难,所以言庆就生出以长枪取而代之。

枪的打造,比之步槊简单而且容易,而且在隋唐时期,也渐渐被人们接受。隋唐时,有不少使枪的好手,比如秦琼,比如尉迟恭……不过这些人的枪,则是以纯铁打造,俗称铁枪。

威力很大,可同样耗费材料,不适合军中制式生产。

相应的,这坊间所流传的枪法,也不适合在军中普及。各家都有各家的妙用,也不可能轻易流传出来。

以大枪取代步槊,必须要有相应的枪法进行推广。

十八般兵器中,枪最难练。后世流传有‘年拳月棒久练枪’的说法,也正是这个原因。枪是兵之贼,易学难精。准确的说,枪法是从槊法演变而来。言庆槊法很强,可不适用于军中。

所以要想在军中普及推广长枪,就要有相应的招数。

李言庆没这个本事,所以就想到了言虎。

天下武功出少林嘛……

管他真还是假,反正交给言虎来解决,相对要容易许多。言虎身为少林武僧统领,这一身武艺,自无需赘言。沈光剑术高明,身手超绝。但如果和言虎搏击,其结果定然是言虎获胜。

言虎接到言庆的书信以后,也大为开怀。

原以为自己帮不上言庆的忙,没想到……所以他也很用心,在无数次演练过后,创出三招枪法。

“枪法,无非扎、刺、缠、圈、拦、拿、扑、点等十二法。若是想要练好大枪,就必须要联系这十二法。个人练习还好,但要是放到军中,只怕难以成功。所以,我删去了诸多法则,以拦、拿、扎为主。简单,也容易学习,想要推广起来,应该也不会太困难,你可以试试。”

言庆笑着点头道:“舅舅创出的招数,定是不一般。”

“哈,你这孩子……休要糊弄我。人常说,鹅公子夸人,必有后着……你这般夸赞,莫非别有他求?”

李言庆忍不住哈哈大笑,把枪谱合上,还给了言虎。

“怎么,感觉不好?”言虎诧异的看了一眼李言庆,眉头一蹙道:“那里觉得不好,你告诉我,我再想法改进。”

“舅舅,不是枪法不好,而是……你让我找谁做教头?”

言虎愕然挠挠头,“玉娃儿,你不会是想要我去营中,传授枪法吧。”

李言庆笑呵呵点头说:“舅舅,非我甥儿难为你。只是你也知道,这枪法将来要在军中推广,是上阵搏杀之用。我如今掌控三郡七州之地,哪有时间传授这些?我麾下那些人,更无枪术高明者。让他们行军打仗可以,但若说做这教头……舅舅,我想请您出山,到我军中授艺。”

言虎乍听,颇为心动。

可又一想,却有些犹豫。

“玉娃儿,我到你军中,合适吗?”

“有甚不合适?”

李言庆说:“如今杨坚已经死了十四年,隋杨王朝,也是日薄西山,难以持久。你是我舅舅,难道不应该出山帮我吗?莫说什么皈依佛门来搪塞我,我现在除了舅舅你,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

言虎,陷入沉吟。

从内心而言,他当然想出山帮言庆。

可是,在寺中近二十年,他又怎忍心舍弃?

他最困难的时候,佛门收留了他。现在让他离开佛门,那万万不可能。

“玉娃儿啊,让我还俗,断然不太可能。

我在这里生活了快二十年,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再者说,我对那勾心斗角的事情,一向不太喜欢。你让我出山帮你可以,但若说还俗,舅舅绝对做不到。”

“可是……”

“好了,你莫要再说了。

出山可以,不过我还要先请示住持方丈。舅舅这辈子也就是这样了,你莫要在劝说我,我当这和尚,也挺好。”

说完,言虎起身,走出小亭子。

李言庆心里有些着急,忍不住跟上去,大声道:“舅舅,难道连亲生骨肉,也不愿再见了吗?”

言虎有个女儿,由于从小被岭南冯氏所收养,名叫冯菓,也是郑宏毅的妻子。

早在三年前,言虎就知道了冯菓的事情。

本来他有心相认,可是看冯菓在冯家生活的很好,与郑宏毅也非常和美,让言虎又有些犹豫不决。毕竟在当时,他还是朝廷通缉的要犯,若因为这影响到了冯菓的幸福,反而不美。

所以言虎最后决定,与冯菓不再相认。

可这骨肉之情……

李言庆希望言虎能还俗,如此则可以在身边再多一臂助。可是看言虎现在这情况,他也很头疼。

“玉娃儿,容我想想,容我想想!”

言虎说完,快步离去。

李言庆张了张嘴,最终没有阻拦他。

走进凉亭,他拿起那本枪谱,叹了口气,转身沿着山路,慢慢往回走。

第七四章 筹谋

人道是,山中无甲子。

转眼之间,就正月已过,仲春到来。

李言庆在山中悠闲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后,终于决定返回巩县。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太长了,再者却是因为无垢的肚子出现明显的变化。柏谷坞虽说什么都不缺,可终究还是偏僻了一点。

所以,在裴翠云的建议下,言庆决定返回巩县。

同时他在言虎的帮助下,要来了十二棍僧,作为军中教头。

言虎没有去,因为他是少林武僧的统领,还担负着保卫少林的重任。司马道信倒是希望能通过言虎,进一步拉进和李言庆的关系,为日后发展。但言虎似乎有很多顾虑,犹豫来犹豫去,直到言庆出发时,还是没有做出决定。他不愿还俗,可是又无法舍弃冯菓,自己的亲生女儿。要让他真的去面对冯菓时,似乎又有些犹豫和顾虑,害怕影响了冯菓日后幸福。

总之,就是患得患失。

在这样的情形下,李言庆没有再去逼迫言虎。

只要他犹豫,那就还有希望。言庆之所以这么迫切的想要把言虎要过来,也是为日后打算。

和王世充一战,已迫在眉睫。

只要关中战事平定下来,李渊一定会谋取中原。

李渊兵出函谷关之日,就是李言庆归唐之时。一俟归唐,作为宗室,李言庆觉得自家似乎有些单薄。

李阀宗室,大大小小近百人。

自李虎之后,共有七房。李渊这一房就不用说了,子孙满堂,且有窦氏与之扶持,地位牢固。其他六房呢?李孝基准确的说,应该算是李阀七房之中,人丁最为单薄的一支。除了李孝基,就是李言庆。爷俩组成一支,想要立足宗室,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里面牵扯到种种利益。

哪怕言庆有长孙,有裴翠云,但终究属于二代子弟。

作为李孝基,可以借助的力量,实在是太少了……总不能一直让李孝基靠着自己的儿子吧。

这好说不好听,以李孝基的性子,恐怕也咽不下这口气。

所以,言庆要好生为老爹筹谋未来。

别的不说,至少在二代子弟崛起之前,老爹必须要能撑起来。除了言庆自己,老爹的盟友也不可或缺。

言虎是老爹的大舅子,从亲疏而言,也是老爹如今,除却李言庆之外,最亲近的人。

没错,言虎不是世胄子弟,但也不可小觑了言虎背后的能量。早年身为天下闻名的制槊大师,他交友广阔。这其中,不泛如今独霸一方的诸侯,比如岭南的冯盎父子。而言虎的女儿冯菓,又是郑宏毅的妻子。从这个角度来说,李言庆可以趁机,把荥阳著经堂攥死在手中。

李建成的老婆,是郑元寿的女儿。

也就是说,郑家昔日长房,借李渊之势,甚有可能重掌郑氏大权。

这也就使得郑仁基的地位,变得有些不太稳定。郑仁基背后并没有强大的盟友,如果能和李孝基成为亲家,想必郑仁基也会非常乐意。因为,这样一来,他主掌郑家的权力,会更加稳固。

言虎,就是李、郑两家的一条重要枢纽。

李言庆这点心思,谁也没有告诉。不过司马道信隐隐约约,觉察到了几分端倪。故而此次李言庆讨要武僧的时候,司马道信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言庆也知道,司马道信是希望通过言庆,而提高佛门中的地位。毕竟相对于如今佛门里的其他宗派,禅宗地位相对较弱。

这天下熙熙为利而去,天下攘攘为利而来。

和尚虽不在红尘中,却无法躲过红尘中的种种诱惑。

四祖又能如何?

李言庆和道信都是心知肚明,不过谁也没有说破这其中的奥妙。

伴随着禅钟声响,李言庆一行人,踏着朝阳,离开嵩岳。远远的,言庆在马上回身看去,能看到言虎雄壮的身影,矗立在山口处,遥遥向他挥手……这个舅舅,还真的是有些麻烦啊!

……

武德二年正月,李神通说降张善相等瓦岗旧臣归降李唐。

李密方死,瓦岗正处于一片散沙的状态,人心惶惶,更不知日后,该何去何从。李神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并凭借着范阳卢氏的威望,迅速获得了大部分瓦岗旧臣的信任,一一表示,愿臣服李唐……虽则有一些城镇不愿归顺,却也不能对这大趋势,造成太大的影响。

李神通命郑元寿郑元琮两兄弟就地招揽兵马,于短短一个月时间,征召三万大军,如摧枯拉朽一般,横扫齐鲁地区。郑元寿更率兵逼近江淮,使得原本处于混乱的江淮地区,变得更加混乱。

王世充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

他万万没有想到,李渊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手。

前脚刚和他达成盟约,还纳了王世充的女儿为妃子,这后脚就在齐鲁出手,一个月的时间,得城镇三百余,实力暴涨。而王世充呢,则被李言庆阻挡在荥阳以西,难免鞭长莫及……

二月初,王世充命东郡王德仁出击,试图拖住李神通的后腿。

而后,他又命族兄王素前往河北,游说窦建德和宇文化及。此时,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打得正不可开交。总体而言,宇文化及略处下风,但窦建德想要速战速决,也是不太可能之事。

王世充出面调停,也算是给了窦建德一个收兵的机会。

李神通在齐鲁地区的举措,给窦建德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清河、博陵二崔,似乎蠢蠢欲动,令窦建德不免感到一丝恐慌。李渊的迅速扩张,使得窦建德产生巨大压力,并由此而生出敌意。

至于宇文化及,刚坐上了皇帝位,屁股都还没做暖,当然希望能做的更加长久一些。

王世充既然愿意出面调停,宇文化及当然没有意见。在和窦建德的整体战局而言,他并不占上风。若不是宇文成都骁勇善战,而且有精通兵法,恐怕他根本就无法和窦建德相抗衡。

而窦建德呢?

深知若灭宇文化及,必先亡宇文成都。

可堂堂宇文成都堂堂天宝大将军,又岂是能一下子消灭?最关键的是,宇文成都还是宇文化及的亲生儿子,更是宇文化及的继承人,甚得宇文化及信赖和喜爱。想要用离间计,都不太容易。

就这样,王世充轻而易举,调停了河北局势,更获得两位盟友。

可这远水解不了近渴,荥阳李言庆的存在,让王世充如鲠在噎。如果不灭李言庆,他势必难以长久;但让王世充和李言庆交锋?说实话,王世充这心里面,还真有点害怕,不敢轻启战端。

洛阳,含嘉殿。

王世充从早朝开始,就喋喋不休的和朝臣们商讨政务。

他是个碎嘴子,讲通俗一点,就是罗里罗嗦,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一件事情翻过来,倒过去,说个没完没了。以至于满朝文武听得是昏昏欲睡,越听,越觉得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

“陛下,可直言重点。”

右骁卫大将军张镇周,终于忍耐不住,上前拱手打断了王世充的话语。

在这一点上,王世充倒是表现的不错。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奈何成了习惯,一下子也改不过来。

于是想了想,把思路又整理一下。

“朕欲取荥阳,众卿可有妙计?”

你早这么说不就得了?

文武大臣们,一个个如释重负。其实说了半天,不就是你想攻取荥阳,又何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甚至扯到了关中。

“陛下为何定要取荥阳?”

张镇周再次发问。

王世充愣了一下,“不取荥阳,朕又如何攻取齐鲁呢?”

“攻取齐鲁,也不一定非要和李河南为敌啊。”

李言庆自称河南道大行台。虽然王世充后来又委任了王德仁,但在洛阳文武百官眼中,李言庆更当之无愧。

张镇周是一员老臣,略晚于杨公卿归降王世充,却深得王世充信任。

杨公卿为左备身府大将军,屯守洛阳。张镇周则为右骁卫大将军,驻守谷城,防御关中兵马。

见王世充一脸迷蒙之色,张镇周也很无奈的笑了。

“陛下,其实您一开始的时候,与李河南的策略才是正确。李河南少年而得知,才华横溢,文武兼备。这等人,自然是心高气傲……不过,这种人最重情义。当年隋皇力排众议,启用李河南为黑石关鹰扬郎将,如同将洛阳托付于他手中。正因为此等信任,使他至今仍奉隋皇。

陛下登基之前,曾欲与李河南皆为秦晋之好。

您难道就没有发现,陛下传此诏令的时候,洛阳举城欢迎,满朝文武,可有一人提出反对?

然则陛下仅派人去了一次,就改变了主意,反而与那突厥人和亲。陛下,突厥,豺狼之性,岂能相信?且不说他们与陛下远隔千里,就算是在河洛之畔,又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