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唐春-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他到洛阳,当东都留守,应该是挺不错的,”李晨也说的很直接,当然这只是他的想法。

“哦?!”武则天应了声,并没马上表示意见,她也从刚才的**迷离状态中清醒过来,认真的想了起来。但李晨并不给她多想的机会,不老实的手又在武则天身体的敏感部位揉捏起来,并探手入她那温暖的峡谷地带挑逗起来,不一会儿间,武则天就乱了心思,只想与李晨欢好。

最终在李晨进入她身体的时候,她软了心,答应了李晨的要求:“那好吧,待我好生想一下,如果陛下同意,就让他到东都去任留守。小坏蛋,别说这些扫兴的事了,我又想你好好折腾我一下,让我死在你的身体下面吧。嗯,小宝贝,用力点,好不好?”

见武则天屈服,李晨心下得意,再次卖力地冲杀起来,直把武则天折腾的鬼哭狼嚎。

见武则天同意了他的要求,李晨也开始动作。接下来的几天,针对裴炎的弹劾马上多了起来。御史台官员连续上了几个折子,弹劾裴炎,称之结党营私,品性不端等。裴炎虽然据理力争,但依然有不少官员站出来落井下石。裴炎心胸狭窄,在朝堂上树敌颇多,见有人弹劾,马上就有人站出来痛打落水狗一番。不过裴行俭在这一点上挺克制,即使很多官员站出来指责裴炎的不是,他也保持沉默。

最终朝廷下诏,免去裴炎黄门侍郎之职,调任东都留守。

此事虽然因为御史台官员弹劾而起,但裴炎固执地认为,这事是裴行俭在背后捣鬼,他对裴行俭的怨恨更加的强烈,暗暗发誓,终有一天他要报这个仇。

裴炎的去职,到洛阳任留守,也让裴行俭很意外,不过他也很快知道这是李晨在背后推波助澜。(未完待续。。)

第七十章裴行俭的疑惑

裴行俭非常惊叹李晨对武则天的影响力竟然有这么大,能将裴炎逐出朝堂。

他也敏锐地发现,年轻的李晨,已经拉拢了一批在朝堂上挺有份量的人物为己用,包括已经任刑部尚书的狄仁杰,户部侍郎的骆宾王,接任裴炎空出来黄门侍郎职的魏玄同,中书舍人的魏元忠,还有转任大理寺少卿的张柬之,在禁军中任职的敬晖、桓彦范,及几位重量级的禁军将领李多祚、契苾明、张仁愿等。

这些人,很多与李晨的关系亲密,而狄仁杰等职位比李晨高很多的官员,都是因为李晨的举荐而在朝中任要职,他们可以说是团结在李晨身边的一批势力,虽然说这些人明面上是支持皇后武则天的,但他们还是围着李晨转。

李晨能做到这一点,裴行俭挺是吃惊,再加上李晨与皇族中很多人长的挺像,让他有点隐隐的猜测。裴行俭也试着暗地里打探李晨的真实身份,但李晨不透露半点口风,依然如以前那样说。

裴行俭以善于相人而著称,在初见李晨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人不简单,后来又看到了李晨出来很多方面的出色后,他越加惊疑。

这世上,很多人未卜先知的能力,这种奇怪的事没办法用科学来解释,裴行俭就是这样的一个神奇人物。裴行俭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史书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

他善于识别人,在吏部任职时,看到苏味道、王遂,曾对此两人说:“您二位日后会主管选拔人才的工作。”后来这两个人果真如此,王遂、苏味道都担任了掌管选拔管理官吏的职务。

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敬玄曾大力赞扬良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推荐给裴行俭,裴行俭说:“做官的人要达到远大的志向、职位、前途,就要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文学技艺放在其次。像王勃等人虽然富有文才,但轻浮急躁,爱卖弄夸耀。哪里是享有爵位俸禄的人呢?杨炯比较稳重谨慎,可以当到县令,其余的人都不会善终。”

原来的历史上,“唐初四杰”的结局果然应了裴行俭的预测:王勃渡海时落水而死,卢照邻因患绝症投水而死,骆宾王因为参与李敬业的谋反被杀,杨炯最后做到盈川县令。

不过因为李晨的出现,骆宾王的命运已经改变,这次裴行俭再见到骆宾王的时候。也对此表示了惊讶,暗地里对李晨说,此人眉宇间的阴阳线在短短一两年内改变了。

裴行俭推荐的军中高级将领,例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大都是当世名将,而李晨也是因为历史上这些人名声不错,而生出结交之心的,要知道。这其中的大多人是因为裴行俭的举荐,才有可能任要职的。

不过裴行俭却没办法用自己的相人之术洞悉李晨的未来。他看到的是一团迷雾。

但裴行俭知道,自己能进入政事堂,还是赖李晨之力,如果没有李晨一再在武则天面前陈情,那他立下再多的功劳,也是无济于事。武则天竟然会这样听李晨的话。在很多大事上听从李晨的建议,裴行俭倒是没往深处想,没认为李晨已经当了武则天的小情人。

在裴行俭的感觉中,皇帝李治在,武则天再大胆。也不敢与其他男人**。李晨是因为当了武则天的小情人,而这般有话语权,打死他都不会这么想。

古人品性高洁,这种事念头他们不会起,堂堂的大唐皇后会勾引小男人,而且是在皇帝还在世的时候,他们打死都不会有这样的心思。

不过裴行俭在与李晨的交谈中,也不掩饰地说了自己的疑惑:“晓阳,某很难理解,皇后娘娘竟然这么信任你,将裴炎贬出朝堂。”

李晨当然不会承认这是他在武则天身边大吹枕头风而导致的结果,“伯父此言差矣,这是御史台官员弹劾的结果,裴炎他自己心胸狭窄,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所以才有今天的结果。”

李晨的否认,裴行俭并不在意,他也不露痕迹地说道:“晓阳,你帮了很多人的忙,让他们在朝中谋得了要职,这些人对你都挺感激的。某也挺感激你,要不是你,某也没机会进政事堂,位列大唐的宰相之列,说起来还真要好好谢谢你。”

李晨当然听出来裴行俭的话外之音,但他也不想解释,只是淡淡地说道:“伯父,你有宰相之才,又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进政事堂是迟早的事,小侄只不过帮你提早实现这个梦想而已。至于其他人,因我举荐之故在朝中任职,那是因为他们才能也不错,如果他们没有才学,任我说破嘴皮也是没用。”

见李晨不愿意承认什么,裴行俭也没在意,话题一转,说到了太子与相王之争的事上:“晓阳,你是怎么看待太子与相王之争的?”

“超然度外就行了,两不相帮,”李晨依然没正面回应。

“好一个超然度外,”裴行俭哼了声,又马上露出了笑容,问李晨,“你觉得太子和相王,最终谁会笑到最后,谁会登基为帝?”

裴行俭这问题问的很直接,挺出乎李晨的意外,在认真地看了一会裴行俭的表情后,李晨还是没回避这个问题,直接回答道:“伯父,只要皇后娘娘在,他们两个都不可能最终掌握大唐真正的权力。”

这话让裴行俭眉头挑了挑,他压低声音再问了李晨一句:“你的意思是,太子和相王都不可能问鼎九五之尊?那你说,最终会是谁登上那个位置?”

李晨微微一笑,轻轻地摇摇头,“相信伯父也看来了,现在朝堂上陷于迷局当中,真正掌握大权的是皇后娘娘,我认为,最终的结果会出乎所有人的意外,我们现在不要杞人忧天,担心什么,只要一切顺势而为就行了,说不定,最终的结果对我们最有利。”

李晨这话,让裴行俭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不过在认真地和李晨对视了一会后,他有点明白了。

只不过这种猜测让他大吃一惊!(未完待续。。)

第七十一章李晨与武则天的合作

不过后来裴行俭也没再与李晨交流过这方面的事情,一切好像都平复了下来。

李贤的死也慢慢被人淡忘,连李显和李旦这对兄弟也逐渐无视他们哥哥身死所表示的意义,兄弟两人为了未来的最高权位的争斗又隐隐开始,只不过他们没敢像以前那样公开化。

朝堂上像是进入一个平静期,各派势力争斗并不激烈。

而朝廷的一系列新政也在这段平静期颁布,其中有几项还是挺引人注目的。

一是延迟宵禁开始的时间,每天晚上的宵禁从子时开始;二是大唐接受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除国内附的请求,在青海之地设立西宁都护府,归属陇右道所治;三是开始推行募兵制,并要朝臣们在募兵制推行后,比较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优劣;四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及稻麦复种技术;五是将被俘的近十万吐蕃俘虏押往内地,令他们以劳动改造的方式赎罪;六是鼓励商业贸易,对从事商业贸易的人给予税赋上的优惠,各级官府不准刁难,要给予大力支持。

这些新政,不用说大部都是李晨提议的结果,他在朝政方面的“天才”,开始被朝臣们所知。

不过李晨对此很低调,在朝堂上表示,这些都是他突发奇想而得,并没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最终的推行方案并不是他制定,而是朝堂上各位官员激烈争论后的结果。

这些新政的施行,当然遭到很多官员的反对,不过皇后武则天强力支持,皇帝对此也没反对意见,最终施行。看到这些措施在他提议下得到施行,李晨非常有成就感。

这些提议在李晨看来。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因此在向武则天提这些的时候,他都是很郑重提出来,而武则天也没马上答应实施,而是反正讨论,并经过朝议。再让众臣提出详细的可行方案后,再行实施。毕竟这关系到大唐的国政,必须要小心行事。

这些措施,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辩,不过最终还是得到大臣们的认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通过了朝议,这让武则天感觉到,戴在自己头上的荣耀可能又会增多。

武则天在听了李晨所讲的那些理由后,已经认同了这些新政。预见新政会带来的成果。她希望在她治理下,大唐能越加繁荣,那样证明她施政有方,在治理国家上,巾幗不让须眉。

而朝臣们的争论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这些新政是否实施对国家的长治久安确实非常重要,对于李晨一个小年轻能提出这些方案,武则天非常惊喜。也非常满意。她进一步认同了李晨的才能,觉得这家伙能进一步给她带来好运。也再次嘉奖了李晨。在得了一个朝议大夫的文散官后,李晨还得了爵位,虽然是开国县男,是大唐爵位中最低的一等,但如此年纪,能得这样的爵位。已经让人羡慕了。

不过李晨对爵位并没太多感觉,在知道自己的身份,及起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后,他谋求更多,如何看的上一个区区县男的爵位。相对于爵位。在才学上能得武则天进一步的认同,那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李晨,只能抱着武则天的大腿,一步一步往上爬,并为自己搭建一个超级势力圈,以便实现自己那现在看起来还不切实际的超级目的。

李晨提出的几个新政提议中,要数在青海设立都护府争论最激烈,不过激烈的争论随着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主动上表请求内附而告终。

慕容诺曷钵为何会主动提出除国内附,放弃重建吐谷浑汗国,这一点除了朝中少数几位大臣知道外,大多的大臣都蒙在鼓里。而知道这个秘密的大臣,清楚逼迫慕容诺曷钵除国内附,可是施了多少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只差把慕容诺曷钵折磨死了。

作为吐谷浑汗国的慕容诺曷钵主动提出除国内附,大唐朝堂上的争论也失去了意义,朝廷也马上接受了慕容诺曷钵的提议,宣布在原吐谷浑地设立西宁都护府,都护暂时由工部尚书刘审礼兼任。

而令被俘的近十万吐蕃俘虏以劳役的方式进行改造,同样在朝堂上引起了争议。大唐是礼仪之邦,泱泱天朝大国,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待被俘的吐蕃人呢?不过最终李晨以一番无可辩驳的论述将反对的人驳倒。李晨辩驳的主要观战就是,俘虏是与我大唐军队作战的敌人,这些俘虏的生命原本在战场上就要失去,如今大唐改造他们,是给他们重生的机会。而且,大唐的基础建设还很薄弱,如今皇帝和皇后体恤百姓,采取轻瑶役的策略,但道路建设,水利的修建是不能停的,如今有这十万俘虏可以使用,那就不必征用百姓劳作,让百姓大大减轻负担。

最终李晨的陈述得到了裴行俭、狄仁杰、骆宾王、张柬之、薛元超等人的支持,反对的声音也被压了下去,十万吐蕃俘虏,也就开始了他们劳动改造的生涯。他们的第一个劳动改造项目,就是拓宽从长安到洛阳的官道,工期是一年。

武则天采纳他的意见,并在朝堂上争论后开始施行,让李晨看到更大的希望,他觉得因为他的介入,大唐会避免更多原来历史上有的失误,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大唐会比原来历史上的更加强大。

四夷臣服,内外平静,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收入开始快速增加,武则天的成就感非常强烈。

不过一个强国崛起的过程中,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很多让人烦恼的事出现的。

调露二年,安北的单于大都护府治下突厥部落酋长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两部叛乱,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单于都护府治下二十四州酋长皆响应他们,一时间叛军聚集数十万。

在接到前方的奏报后,朝廷马上以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为副总管,将兵八万,讨伐叛乱的突厥各部。

不过大军出征后,很快就传不消息,萧嗣业因为轻敌,遭遇突厥人的伏击,损失惨重。

大唐军队战败的消息传来,一时间朝堂为这哗然!(未完待续。。)

第七十二章北方战事又起

萧嗣业所领的八万大军,主力部队是善战的边军。八万善战的大唐军队,竟然接连败在突厥叛军之下,朝堂为之震动,那是肯定的。要知道,突厥人一直没有完全臣服,单于都护府治下突厥人叛乱,并且击败唐军,其余地方的突厥人,很可能闻风响应,后果会很严重。

萧嗣业为梁明帝曾孙,南海王萧珣的孙子,萧鉅的儿子,曾随萧皇后入东突厥,在突厥境内呆了多年,贞观九年归国,皇帝李世民以其知突厥的情况,下诏让他领一部归附的突厥部众,以单于都护府长兄身份在北方防御突厥人。

萧嗣业在北方领军多年,立下了赦赦战功。

贞观二十年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领大军出征漠北的大总管李世勣派遣部将萧嗣业前往招慰,因萧嗣业在胡人中的威望及所率大军的压迫,咄摩支离部被迫向萧嗣业投降。

李世民死后,李治继位,萧嗣业继续受重用,任鸿胪卿,并兼单于都护府长史。

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一日,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叛乱,朝廷举大军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伊列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萧嗣业在苏定芳指挥麾下领军。

大唐军队抵达西北后,苏定方率军与突厥军队大战,以弱势兵力大败阿史那贺鲁所领的十数万突厥大军,阿史那贺鲁众叛亲离,只率数百骑向西逃走。苏定方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阿史那贺鲁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并交给萧嗣业所领的唐军,自此,西突厥汗国亡。

可以说,萧嗣业在平灭西突厥的叛乱中。立下了巨大的战功。

显庆六年,朝廷派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扶余道行军总管萧嗣业、镂方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和含资道行军总管刘德敏率军十余万渡辽水,与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再加上新罗联军,由百济故地南北合击高丽。

在攻打高丽战事进行正酣时候,北方部落回纥酋长婆闰病死,其子比栗继瀚海都督府都督位。淑闰一年扑从大唐。听从大唐的吃不住,但其子比栗继位后,采取了与大唐对抗的策略,在大唐军队攻打高丽战斗进行当中,联合同罗、仆骨诸部反叛大唐,唐军被迫从高丽前线抽出一部兵力平定回纥人的叛乱。契苾何力、萧嗣业所部从高丽前线返回,进入漠北高原与回纥叛军作战。

回纥人的叛乱起来后,西北的突厥人也蠢蠢欲动,铁勒部叛乱。朝廷马上下诏组建铁勒道行军部,以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时任燕然都护府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率兵讨伐回纥和铁勒的叛乱。这次战役中萧嗣业以鸿胪卿身份领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归于刘审礼指挥之下。

平叛行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回纥及铁勒、同罗、仆骨诸部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薛仁贵更是以三箭射杀三名铁勒头人。迫使数万铁勒人下马投降,成就一曲“三箭定天山”的神话。刘审礼及萧嗣业都在此战中立下大功。刘审礼因其卓绝的战功及在胡人中威望很高,依然领燕然都护职,在燕名都护府改为安北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后一直领都护和大都护职。萧嗣业也因战功被晋职,领从三品衔的安北大都护府长史职。

萧嗣业为大唐北疆的稳定立下的不朽的贡献,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刘审礼因功被调回京,任工部尚书职。萧嗣业以长史身份暂时总领安北都护府的事务,后安北大都护府降格为安北都护,再改成单于都护府,萧嗣业转任单于都护府长史,依然镇守边疆。

在北疆任职的这么多年里。萧嗣业大部时间与突厥人打交道,并镇压了多次突厥人的叛乱,在安北一带享有非常高的威望,甚至可以止小儿哭。如今这样有威望的一位将领,率军平叛的过程中,竟然连遭败绩,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事态严重。

在平叛行动开始后,我大唐军队是连续取得了胜绩,大家都以为叛乱很快就会平息。

因我大军连连取胜,萧嗣业得意之下轻敌了,没过多防备,在作战过程中又遇上下大雪,我大军在雪中没有继续推进,而扎营驻守,却没料到突厥人袭我运粮车队,并乘夜偷袭我大军的军营。

萧嗣业狼狈拔营逃走,溃不成军。

萧嗣业所领的边军以骑兵为主,逃的飞快,花大智、李景嘉所领的主要是步兵或者骑步兵,行动的速度较慢,花大智、李景嘉也俱是勇武之将,他们在主帅逃走之后,还是率军顽强抵抗,率领所属步兵且战且走,得以退入单于都护府,借助城池抵挡突厥人的攻击。

这样的战果,表现了严峻的形势:一则说明叛乱的突厥人战斗力不错,任现在的八万大唐军队是难以平定叛乱;二则连萧嗣业这样的名将都打了败仗,安北一带的形势肯定会变坏,甚至安西、安东都护府境内都会受到牵连,附从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叛乱的部落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朝廷不马上增派大军讨伐,那形势很可能没办法收拾。

因为吐蕃人在青海被我大唐军队击败,安西境内的吐蕃人退了出去,安西境内的突厥人也老实下来,安西一向是突厥人叛乱最多发的地方,大唐的朝臣们都认为,安西安定下来,那其他地方也不会有乱事。即使叛乱起来的时候,他们也认为只要大唐军队一进剿,叛乱军队就会土崩瓦解。

现在这样的情景,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这让作为皇帝的李治大感失面子,大唐的权威受到挑战,不用雷霆手段平息叛乱的话,很有可能其他地方的叛乱会接连而起,甚至残余的吐蕃人都可能趁势攻击我边关,这是包括李治及武则天,还有大唐所有的官员都不愿意看到的。(未完待续。。)

第七十三章裴行俭请战

朝廷在收到萧嗣业连续战败的消息后,马上召集群臣,商讨对策。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李治,抱病亲自主持了朝议。李治在朝议的时候非常恼怒,表示大唐决不会容忍突厥人叛乱,一定会将其平灭。

招抚还是征剿已经不需要讨论,派兵平叛是现在唯一的选择,大唐君臣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如何平叛,以何人为帅,动用多少兵马。

李治在发完一通脾气后,也冷静下来,看着殿内诸臣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要如何处理定襄道的善后?”

“陛下,臣觉得,定襄道大军惨败,萧嗣业溃逃,如今最重要并不是先追责,而是要先稳定北面的局势,防止突厥人趁乱袭我边关城镇,甚至攻入中原,”中书令薛元超首先出列奏道,“萧嗣业不足以掌大局,应该委派其他领军大将去主持安北的事务。”

薛元超并没推荐什么人领军,但在退下时,看了一边的裴行俭一眼。

“陛下,臣附议!”侍中李敬玄也跟着出列奏言,“我大军新败,又逢严冬来临,若没有一位能执掌大局,威望高的战将主政,安北的叛乱不但不能平息,而且单于都护府属下各都督府、州县都有可能生乱,到时局势将不可收拾。”

李敬玄退下的时候,也同样看了一眼站在班列中,面无表情的裴行俭一眼。

在两人心目中,裴行俭是领军的最佳人选,不只谋略出众,在朝堂上的地位又很高,没有人敢不服。只不过裴行俭刚刚从青海战场归来不久,让年近六旬的裴行俭在征战结束后不到一年再出征。显得挺残忍。不过裴行俭已经从薛元超和李敬玄的眼神中读懂了意思,他也马上跟着站出来,大声请奏:“陛下,娘娘,臣也认为应该速派大将领军出征平叛,臣愿意再次率军出征。请陛下和娘娘恩准。”

一听裴行俭主动请战,李治脸上终于舒缓了一些,他很和蔼地看着裴行俭,温言问道:“朕想问你,要如何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的叛乱。”

李治想给裴行俭造势,让裴行俭在朝堂上具体说说,要如何平定突厥人的叛乱。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到裴行俭身上,他们都想听听裴行俭是如何具体评价这次突厥人叛乱的。

裴行俭似乎早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李治刚问出口。他基本没做考虑,就娓娓说道:“陛下,臣以为,安北之叛乱,必须举更多的兵力进剿,无论如何不能姑息,一定要在叛乱刚起,还没有更多的部落响应前。将其平定!”

在众人的注目中,裴行俭再从容地说道:“此次我大军兵败。臣觉得是领军将领骄兵所致。此战开始之时,我各路大军排布妥当,相互间协调也不错,接连取得胜利。只是领兵主将因战事的顺利而产生自大心理,在大雪降临之际,以为突厥人不敢主动进攻我大军。因此没有加以防备;而在遭敌突袭之后,又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致使我大军迅速溃败,大量的军士因此伤亡……”

听裴行俭也将此次兵败的原因归罪到主帅萧嗣业身上,朝臣们都知道。萧嗣业的前途算是完了,这次肯定逃不脱朝廷的重处,即使不丢性命,官职也会被全部免掉,并且要被流放到很远的地方。

裴行俭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如今我大军新败,突厥人也心生得意。天已寒冷,北地更是冰天雪地,臣以为,突厥人一定认为我军不会在如此寒冷的季节再行北上攻击。臣以外,我们应该利用突厥人大意的心理,马上增派兵力往安北,在突厥人安营过冬,不加防备时候,趁势攻击,一定能迅速平定突厥人的叛乱。臣恳请陛下和娘娘同意让臣领军出征,臣一定能尽快将安北的叛乱平息。”

李治听了裴行俭所说的,大喜过望。原本他有些不忍心把刚刚归来的这位老臣再派往北面,没想到裴行俭连续请命,并对当前局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当下马上答应:“裴爱卿拳拳抱国之心,朕甚是感动,如今我定襄道的大军新败,朕正是希望爱卿能替朕去收拾这残局,爱卿不顾艰辛,在刚刚归朝时候即请命出征,如此忠义之举,朕允,即令吏部尚书裴行俭为此次出征平叛的主帅。”

“多谢陛下,”裴行俭马上致谢。

李治从座上起身,走下御阶,来到裴行俭面前,托着裴行俭欲行礼的手,轻轻地拍了拍,以示自己的特别信任后,再道:“裴爱卿真乃国之栋梁,刚刚消灭了青海的吐蕃人,现在不顾艰辛,即请命出征安北,朕甚是欣慰,朝中大臣若都如爱卿这般,外敌何愁不灭,朕和皇后何需为此担虑。”

李治这话,顿时让裴行俭惶恐,他赶紧施礼,“陛下廖赞了,臣不敢当陛下如此夸奖。为人臣者,必为国分忧,北方有乱,臣请命出征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朝堂上的大臣们,全都兢兢业业做事,臣与他们相比,并无特别出色的地方,陛下如此说,臣甚是惶恐。”

列于朝堂上的李晨,也挺惊叹李治竟然会当众这样夸奖裴行俭。李晨也清楚,无论谁得了李晨这样的夸奖,都不会心安,毕竟这些话是在贬低其他大臣的基础上,夸奖某个人的。许多大臣听了肯定不舒服,甚至生出逆反心理来,以后故意对裴行俭做点什么都不一定。

李治干吗要这样做,李晨不得其解。

“裴卿当得朕如此夸奖,”李治说着再拍拍裴行俭的手:“裴卿好好休养几天,朕自有诏命下达!”

“多谢陛下!”裴行俭只得再次行礼致谢。

李治环看着殿内诸臣,再次大声说道:“裴卿有何要求,今日尽可提来,朕一定会满足的你要求!”

李治这话,再次震惊了朝堂,皇帝对裴行俭的宠信,那也表现的太直接了点,这是何意?

“李治这是何意?难道想给裴行俭树敌吗?”李晨也再次打了几个问号。(未完待续。。)

第七十四章武则天的安排

“臣并没特别要求!”在众臣的注目中,裴行俭婉拒了李治的特别示好,“臣只要如青海征战一样,能保证足够的军需物资供应即可,臣保证一定会尽快平定叛乱。”

“好,有裴卿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李治马上答应了裴行俭这个不算要求的要求,“朕一定会亲自督促各部,严格保证前方将士所需,若谁有延误,必当严惩。”

“多谢陛下,”裴行俭马上作礼致谢。

朝会散了后,李晨并未马上回府,而是再去找了裴行俭。

“晓阳,你今日来找我,是想和我说平叛的事吧?”落座后,裴行俭开门见山就把话题挑明了,“你是准备这次随我一起出征,对吗?”

“正是如此,”见裴行俭问的直接,李晨也没客套,马上就点头承认,“一直期盼能追随伯父出征,这次终于有征战的机会,还请伯父提携一二。”

“唔,既然你想随我出征,那我也答应你,让你跟随我一起出征,到时我会向朝廷提议,让你担任我的先锋大将,相信朝廷会同意的,不过,”裴行俭说着,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皇后娘娘或许有另外的想法,你要先征求她的同意方可。”

“上次我与皇后娘娘说过有机会要出征立军功的想法,她也没什么意见,并且给予我鼓励,相信这次她也不会拒绝我要求的,”李晨说的挺自信。

“天将寒,已经错过了征战的最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