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番子追上一个,手里拿着一个弩弓,远远的就射了过去。
  噗呲!
  箭矢从后穿胸,那家丁身体颤了颤,嘴角发黑,双眼大睁,没走几步就栽倒在地。倒不是箭矢锋利,而是其中淬有剧毒!
  其他几个地方也是如此,都被一击致命,尸体随即被扔在山间,不会再有人发现。
  东厂干净利落的处理完,镇守太监看着下面一群哼哼唧唧,叫嚣不止的权贵,道:“都押入镇抚司狱,交给曹大人处置。”
  “是。”那掌班挥手,便让人押着这群人下山。
  巡抚衙门前。
  黄立极与李夔龙一前一后的走出了大门,巡抚衙门的卫兵明刀明枪的冲出,严阵以待的防备着大门前呼喊不止的这些旧官僚。
  这里大部分都是“莳花尚书”、“养鸟御史”,全都是没用之人,但凡有点用处,也都被朝廷征召走了。
  他们一见黄立极出来,顿时消耗殆尽的气力飙升而回,大声喊叫起来。
  “黄立极,你擅改军政,扰乱太祖之法,罪大恶极!”
  “黄立极,你这个阉党走狗,滚出南京!”
  “阉贼,还我南京平静!”
  “我们,我们砸了这个见鬼的巡抚衙门!”
  这里面有原来的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的御史,每一个都可以说曾经位高权重,在万历,天启朝显赫一时。
  黄立极淡漠的听着,纹丝不动。
  李夔龙站在黄立极身后,任由这帮人叫嚷。真要刚闯,他们的府衙的卫兵也不是吃素的!
  这帮人也只是叫嚣着,没有真闯。
  没有多久,王永光就来了。
  他原本是南京的兵部尚书,朝廷拟调任文昭阁。
  他带着守城的驻军,大步而来,将这群人与巡抚衙门隔开。
  王永光站在最前面,沉声大喝道:“聚众闹事,强闯巡抚衙门,你们想要造反吗?”
  最前面的,是一位八十多的老尚书,他右手颤巍巍的指着王永光,一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道:“王永光,你为虎作伥,成了阉党走狗,帮着他们祸害南京,毁太祖基业,你就不怕史书如刀,遗臭万年吗!”
  王永光冷哼一声,道:“你们不尊君上,违逆朝廷,冲击巡抚衙门,哪一条都不该是我遗臭万年!现在本官给你最后一次机会,立刻离开,不得再擅自聚众闹事,否则一律下镇抚司狱!”
  一群人听着纷纷交头接耳,东厂最近一直在抓南直隶的商贩,抓走的多,放出来的少。凡是知道这个机构的,无不身冒寒气。
  “哼,纵身百死,我等也绝不与阉党同流合污!”
  “不错,决不能让阉党得逞!”
  “王永光也是阉党,我们跟阉党拼了!”
  有人领头,顿时群情汹涌,向着王永光,黄立极等人冲了过去,挥拳就要打。
  王永光神色一沉,喝道:“住手,否则休怪本官无情!”
  可激动的人群,哪里还听得到王永光的话。
  王永光脸角抽搐一番,下令道:“全都给本官抓起来,押入大牢!”
  王永光话音一落,四周的兵卒一拥而上,拳打脚踢,凡是反抗的,全都打倒在地,哪怕七老八十,也都被死死按在地上。
  在这群人的惨叫声中,被东厂强制押解到了应天府大牢。
  东厂改建的诏狱,现在已人满为患。
  一个时辰后,镇抚司狱刑房。
  一个个全江苏有名有姓的大商人,每一个都凄惨无比,在缴纳了足够的“诚信保证金”后,来到押房前,写下认罪书,保证即日到应天府或者巡抚衙门办理营业批文,尽快复业。
  几乎是同时,由省三司衙门,曹钦程主审,靖王监审,巡抚黄立极,右参政李夔龙,总督傅宗龙等一系列江苏高官陪审,还有原南京的一些官员,多达近百人,一起陪着,审理保国公等人煽动罢市,图谋不轨的案子,在巡抚衙门不远处,新建的三司衙门,开审!
  朱国弼走进大殿的时候,浑身完好,没有任何的刑伤,只是眼神恍惚,嘴角哆嗦,双腿颤巍巍的走进来,仿佛受到了莫大的惊吓。
  邓文郁,汤国祚等人也都一样,浑身颤抖个不停,眼神惧怕,脚步缓慢谨慎。
  没有资格进来,只能站在外面的田尔耕,望着三人的背影,一脸厌恶表情的看着三人,自语的道:“倒是没有见过这么软骨头的!”
  这倒也不怪田尔耕,实则阉党以前对付的大部分都是东林党,逼得魏忠贤要下狱动刑的,哪一个又能是软骨头?
  曹钦程看着走进来的三人,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朱国弼,汤国祚,邓文郁,你们可知罪?”
  朱国弼虽然害怕,忧惧,还没有失去理智,咬牙看着曹钦程道:“本公确实煽动官商罢市,只是因为对新立的巡抚衙门不满,并没有图谋不轨,不尊皇上!”
  汤国祚,邓文郁比朱国弼还不堪,一听连忙接着道:“是是,曹大人,我等只是为了泄私愤,并没有不敬皇上,还请大人明察。”
  靖王,黄立极,傅宗龙等人对视,暗自摇头。这三人还真是丢大明勋贵的面子,不过好歹三人还没有失去理智,知道什么该认,什么不该认。
  听着朱国弼就这么认罪了,大堂里顿时都嗡翁响起了议论声。他们都是原南京的官员,本来就猜测是勋贵们不甘心在后面闹事,却万万没想到居然会是保国公朱国弼。
  “啪!”
  曹钦程又是一拍惊堂木,喝道:“肃静。”
  一群人顿时安静下来,都看向曹钦程。
  曹钦程面无表情,一副包青天模样,拿起桌上一张写满名字的纸,道:“你看看,这些名字,可都属实?是否都是你串联的,有没有不属实或者遗漏?”
  案师快步走来,接起递给朱国弼。
  朱国弼接过来,强压心里惊惧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认真的看了一阵,眼神微闪烁,抬头看向曹钦程道:“回大人,都属实,还有……十几个遗漏。”
  曹钦程神色微动,心里冷笑,这位公爷倒是豁出去要自己的保命了。
  邓文郁一听,连忙道:“大人,我也有我也有,愿戴罪立功。”
  汤国祚立马争先抢后的道:“大人,还有人要搞事,我要首告!”


第372章 大旱来临
  朱国弼与汤国祚,邓文郁三人的相互急着举告,让监审,陪审的一干人都颇为吃惊,又暗自摇头冷笑。
  曹钦程毫不意外,一拍惊堂木,道:“拿纸笔来!”
  朱国弼也没有料到汤国祚与邓文郁会这么没骨头,嚷着要举告,将他的处境陷的极其尴尬。
  但话赶话到了这里,朱国弼也没有办法了,脸上火辣辣的,咬牙接过纸笔,没有案桌,趴在地上就写了。
  邓文郁,汤国祚也有样学样,趴在地上,一笔一划的写着人名。
  四周主审,监审,陪审超过百人,看着这样滑稽的一幕,都忍不住的暗笑。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对这三人在南京作威作福不满,见到三人落魄,自是暗喜。
  三人很快就写好了,明白了情势,自是没有藏私,各自都写了不止十个名字。
  曹钦程接过来一看,神色诧异,其中有不少人,居然还是他们东厂甄别之后,被巡抚衙门提名任命的,现在就坐在一旁。
  曹钦程将三张名单交给靖王,靖王也神色变了变,其中不少人的任命都需要吏部批准,奏本现在怕是已经在司礼监了!
  靖王朱履祜沉着脸,将纸张揣入怀里,让曹钦程继续审。
  所谓“图谋不轨”,“谋逆”不过是大帽子,真正判决的,还是要讲究真凭实据,这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有保国公朱国弼认罪,东厂抓捕的人又飞速扩大,在整个江苏超过三百人涉案,不法的商贩也超过百人!
  随着保国公的认罪,数百人被抓,尤其数十人判的是“戍边”,实则就是变相的斩立决。这让整个沸腾的江苏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的冷静下来。
  冷清的街道陆续有商贩开门,紧闭门户的大户人家,有了生气,秦淮河上,三三两两的花船,也从潜藏的角落里飘荡出来。
  一连半个月,江苏巡抚衙门都在做扫尾的工作。
  应天府衙门。
  靖王朱履祜,巡抚黄立极,应天府府尹周维京等人都聚集在一起,这一次,众人都神色放松。
  黄立极陪坐在一旁,笑道:“王爷,现在算是功德圆满了,您回京之后,也对朝廷有了交待。”
  周维京等南京原官员也都暗松一口气,他们现在想尽早送走靖王,否则继续挖下去,怕是整个江苏都要陷进去,会越闹越大,难以收场,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稳定,慢慢消化这场变革。
  靖王又岂会不知道他们的心思,笑了笑,端着茶杯没有说话。
  李夔龙,曹钦程都没有说话,他们知道,有一位收拾烂摊子的人已经到了。
  果然,就在黄立极话音落下,一个衙役快步进来,禀报道:“大人,外面有一位京城来的大人求见。”
  靖王一笑,站起来道:“诸位大人,皇上派来的特使到了。”
  黄立极,周维京,王永光等人都是一怔,完全没有想到,居然还有一个钦差来。
  毕自严走进来,抬手道:“下官拜见王爷。”
  靖王一摆手,笑道:“毕大人不必客气,来,我给大人介绍一下。”
  众人看着毕自严,黄立极,周维京都是认识的,心里稍缓,这位毕大人心有乾坤,却也不是难相处的人。
  靖王笑呵呵的一圈介绍过来,毕自严毕竟曾是做过户部尚书的人,品阶除了靖王,比这里的所有人都高,外加有副都御使的头衔,靖王一走,他就是无冕之王了。
  他也抬手对着众人道:“本官此番前来,是为了今年夏粮之事,为户部接管南方几省税赋,清查积务,事情一了,本官就会回京。所以,诸位大人尽管放心。”
  靖王在一旁看着,心里一笑,这位毕大人倒也是圆滑,深懂其中三味啊。
  果然,黄立极,周维京等人听了都松了口气。
  说了一会儿,几人又坐下,靖王沉吟着笑道:“江苏之事,本王处理的差不多,接下来,就需要各位大人慢慢处置了。”
  众人也谦虚一笑,接下来有很多事情要做,将一个数百年的都城变成一个普通布政司,可不是杀些人,威慑一番就可以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消化。
  京城之内,朱栩的案桌上,堆满了奏本。
  弹劾文昭阁,弹劾靖王,弹劾黄立极,弹劾傅宗龙,弹劾徐文爵,弹劾魏忠贤,弹劾东厂……
  从全国各地,各地言官御史,清流东林,弹劾的奏本,足足近千本,单单杨涟就写了二十几道!
  朱栩笑了笑,将这些奏本全部一推,笑道:“告诉司礼监,这些弹劾的奏本,全部发给文昭阁,让信王拟好送过来。”
  刘时敏对于朱栩偶尔冒出的恶作剧也习惯了,答应一声,便让人准备盘子,将这些奏本整理好,送去文昭阁。
  朱栩翻看着来自江苏的奏本,看着各方面的信息,暗自点头,靖王的能力倒是让他刮目相看,虽然没有好眼光,格局,却能压得住场子,是有领导能力的人。
  “嗯,今后得给他多一点机会。”朱栩自语的笑着。
  曹化淳站在不远处,面色不动,心里却如明镜,皇帝这是棒子打出去太多,要表达善意,拉拢一些可以拉拢的人了。
  江苏的事,朱栩暂时可以放下一些了,他翻着奏本,眉头不自觉的又皱起。
  这是四川布政司的奏本,今年四川再次大旱,比往年预计要减产三成,并且,民乱之事增多,秦良玉的兵马有些捉襟见肘。
  “六万人还不够吗?”
  朱栩眉宇间出现一抹忧色,在四川,有秦良玉的骁骑军,秦民屏的豹骑军,总共六万人马,全都是常年征战的精兵,外加归四川总督统属的两万驻军,若是这样都捉襟见肘,四川的情况,怕是比他预料的还要糟糕。
  朱栩思索着,放到一边,继续翻着。
  没多久,湖广,陕西,山东布政司的奏本他也看到了,全都是说今年大旱,夏粮减产,请求减赋,赈济。
  朱栩放下奏本,站起来,走到了门外,深深吸了口气。
  曹化淳看了眼桌上那几道奏本,他是知道的,跟着朱栩走到屋檐下,默然无语。
  朱栩背着手,望着湛蓝色的外面,沉默了一阵,道:“传旨给左良玉,赵率教,让他们准备,择机讨伐安南,告诉他们,朕要银子,要粮食,不需要占领!”
  曹化淳还没有说完,朱栩接着道:“传旨给骆养性,给朕加大力度,朕要在南方的用兵,要最小的代价最大的收获!”
  “传旨给朝鲜,让秦翼明,金忠善刺探倭国的消息,越详细越好。”
  “传旨给袁可立,熊文灿,让他们加强出海演习,尽量走的远一点,模拟攻岛。”
  ……
  曹化淳没有插嘴的机会,只能认真的听着。


第373章 后金内斗
  整个大明,或许也只有朱栩才能意识到这场天灾有多严重。
  这场天灾,持续时间之长,之严重,满世界的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到例子。
  天灾伴随着人祸,大明将经历从未遇到过的危机。
  朱栩连续传了十几道旨意,都是向着大明边将的,有了这些烦心事,他也无心再继续批着奏本,看了看外面的天气,伸了伸手臂,道:“叫变蛟来,出宫。”
  曹化淳已经去了司礼监拟旨,刘时敏应了一声,便去准备了。
  “皇上,咱们这是要去哪?”
  刘时敏一身便服,跟在朱栩身后,瞥了眼四周,低声问道。
  朱栩走在大街上,手里拿着折扇,笑着道:“去南边。”
  “南边?”刘时敏一怔,旋即明悟,皇帝这是要去那军政院了。
  曹变蛟带着人,都是便装,跟着朱栩不远不近,警惕着周围。
  八月份的天气,太阳如同火炉一般,走在大街上,浑身都冒着热气,让人透不过气来。
  朱栩拿着扇子遮头,望了望天,今天的天气,最起码也有四十度,地面温度,应该也有四十五度。这样的天气,在这个时候是很罕见的。
  刘时敏也热的满头大汗,跟在朱栩身侧,见朱栩脚步有些慢,似想多逛逛,不由得道:“皇上,天气太热,还是快去快回吧。”
  朱栩点头,这样的天气,会很容易中暑,脚步加了快些。
  没多久,就来到了一个偌大的院子前,院门前有块大大的石碑,上面雕刻着“皇家军院”四个字。
  朱栩脸上有些热,这个不怪天气,这四个字,实际上是他写的,但雕刻出来的字,笔力遒劲,刚硬有力,虽然是在他的笔迹下雕刻,雕刻出来的却完全不一样。
  “还得多练啊……”
  朱栩嘀咕一声,迈步走了进去。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还没有走近,就听到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呼和声。
  朱栩快步向前走去,只见不远处一块空地上,三排二十多个二十左右的青年,穿着单衣,在空地上,举着双手,大声的沉声大喊着。
  “齐步走!”
  在领头的一个青年人指挥下,这群青年人大步走着,脚步踩地有力,步伐整齐,嘴里呼喊着:“喝,哈”。
  走到头,那青年道:“立定!向后转!”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一群人再次举起双手,大声呼喊。声音如钟,在院子里回荡不绝。
  朱栩看的暗自点头,笑道:“不错不错,不到一个月就有这样的效果,不错!”
  曹变蛟站在朱栩身后,看的有些出神,这与大明现有的练军方法很不同,尤其是没有“吾皇万岁!大明万岁!”八个字,思索着回去后得加上。
  “齐步走!”
  那青年又大喝,领着一群人,来回的走正步。
  朱栩看了好一会儿,看着那年轻人道:“这个人是谁?叫过来。”
  刘时敏看了眼,上前道:“那个谁,过来!”
  那青年被喊的脚步一乱,有些不满的大声道:“停!”
  待队伍一停,神色难看的转头看向朱栩一群人,待看到朱栩的时候,脸色一变,快步跑过来,就要单膝跪地。
  朱栩眉头一挑,摆手道:“免礼。”
  青年动作一僵,站起身道:“是。”
  朱栩打量着他,面色黝黑,双目炯炯,眼神里有炽热之光。
  朱栩神色好奇,笑道:“你认识朕?”
  青年抬手道:“臣来自辽东,做过孙阁老一年的护卫,是孙阁老推荐臣来的。”
  朱栩恍然,道:“你很不错,你叫什么?”
  青年颇有些激动,他是孙承宗身边的护卫,深知眼前的皇帝在辽东一战的作用,加上教材的“稍微”扩大,他越发的崇敬。
  他躬身在那,有些激动的道:“臣王苍海,现任皇家军院教员。”
  朱栩笑着点头,道:“嗯,刚才很不错,朕看到了,好好做,不要让朕失望!”
  王沧海越发的激动,单膝跪地,肃色道:“谢皇上,臣愿为皇上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朱栩拍了拍他肩膀,转向另一边走去。
  王沧海双拳紧握,眼神全都是兴奋之色。
  经过一番改革,现在京城有军政两大院,这边是皇家军院,另一边就是皇家政院。
  朱栩这次没有看那石碑,走进皇家政院,在远处教室前停下。
  教室是用玻璃窗户,郎朗坚定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
  “忠君为国,亲政爱民,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忠君为国,亲政爱民,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忠君为国,亲政爱民,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朱栩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上面一个教授,在举着双手,大声呼喊,下面的生员在跟着大喊。
  仿佛已经成了习惯,每一个人都很激动,眼神热切。
  在教室上方,还有一张朱栩的画像,画像上的朱栩一身龙袍,威严而睿智。
  朱栩背着手,站在阴凉下,看了许久,不时含笑点头,倒是没有白费他写了那么久的“教材”。
  沈阳。
  黄太吉,阿敏,多尔衮,济尔哈朗,佟养真等人聚集在一起,都神色冷然,眼神里好似喷着火。
  阿敏伤势已经好了,站在黄太吉面前,怒吼道:“毛文龙太放肆了,居然在我们眼皮底下练兵,他想死吗!”
  黄太吉,多尔衮都没有说话。
  毛文龙近日来,声势浩大的在搞练兵,与沈阳就隔着一条太子河。
  佟养真看了眼黄太吉,对着阿敏道:“二贝勒,明朝士气正盛,不宜力敌。”
  所谓的明朝士气正盛,后面佟养真还有一句没说:“金国士气正低”。
  阿敏猛的一挥手,冷声道:“那又怎么样,就凭毛文龙那点人,给我三万人,我直接杀到义州!”
  佟养真本没有资格在这里,只是后金上次一战凋零的厉害,他也勉强列席。阿敏在后金的地位本仅次于代善,现在代善不在,黄太吉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阿敏,因此阿敏吼起来,黄太吉也得让三分。
  多尔衮今年只有十六岁,之前被黄太吉压着,两旗人马也被拿走,现在还给了他一旗。多尔衮是个极其聪明,懂的趋利避害的人。
  他也非常清楚,这偌大的金国,谁才是将来真正的大汗!
  他面无表情的坐在那,他还没有资格参与两位哥哥的争斗,他需要不动声色的扩充力量。
  黄太吉皱眉看了眼阿敏,又瞥了眼在座的众人,微低着头道:“好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毛文龙,我大金粮食短缺,沈阳的粮价一天高过一天,再不想办法,八旗都没有吃的了。”
  阿敏脸色涨的通红,道:“你给我五万人,我立马扫灭毛文龙,要多少粮食都有了!”
  黄太吉眉头皱的更深,强耐着性子道:“毛文龙既然敢弄出这么大动静,就不怕我们讨伐,若是来个坚壁清野,五万大军无功而返,那我大金就要雪上加霜了,咱们,拖不起。”
  对于后金的局势,黄太吉是最清楚的。他们本来就不善耕种,人口也少,今年夏粮欠收的厉害,若是往年还能依靠劫掠,走私从大明,蒙古各处补足,现在明朝进行了严厉的封禁,粮食进不来,加上之前的大败,损失的粮草,没有得到丝毫补充。
  后金已经出现了粮荒,要是再不补足,根本熬不了多久。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抢。
  抢辽东都司的毛文龙,本来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可毛文龙显然有准备,成功率反而是最低的。况且,后金现在最怕的就是与明朝陷入僵持战……后金耗不起!
  阿敏被黄太吉的态度激怒了,冷哼道:“毛文龙不行,那察哈尔就行吗?你怎么知道他们有粮食,万一他们一把火烧了,还不是一样!”
  黄太吉被阿敏的胡搅蛮缠惹的有些恼怒,语气有些冷淡的道:“林丹汗接收了明朝几十门大炮,若是再不剪除他们,东京就要再危险一次了。”
  阿敏看着黄太吉,再看看多尔衮,济尔哈朗,佟养真等人,一甩手坐下,怒气哼哼的道:“总之就是你们铁心要攻打察哈尔了,那找我商议什么!”
  黄太吉见阿敏默认了,也暗松一口气,现在后金只剩下两大贝勒,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阿敏,相反,还得多借助他的力量,来巩固金国的局势与他的权力。
  他看了眼阿敏,又看向多尔衮道:“这一次,多尔衮也一起,出兵四万,再联合科尔沁,喀尔喀,务必一战而胜!”
  多尔衮漠然点头,他领兵不过半月,一切还得听黄太吉的。
  佟养真见事情已定,还是皱眉道:“那,大汗,东京该怎么办?若是毛文龙弄假成真,真的来袭,我们该怎么办?”
  黄太吉淡淡一笑,道:“本汗肯定明朝不会,他们的麻烦比我们多,只要我们不开战,他们不会乱来。”
  阿敏心里一顿子怒火,猛的站起来道:“都听你的!不过这一次要是再败,别怪我动用家法处置你!”
  说完,阿敏抬脚就走了。
  黄太吉看着他的背影,脸色平淡,眼神却冰冷一片。
  多尔衮将一切看在眼里,心底泛起冷笑,神色不动,静静的等着。
  果然,黄太吉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多尔衮道:“多尔衮,多铎这次就不去了,让他领四门兵马,负责守卫东京。”
  多尔衮眼神喜色一闪,站起来道:“谢大汗。”
  黄太吉点头,望着门外,嘴角一笑,道:“去准备吧,五日后,发兵!”
  “那,还用通报明朝皇帝吗?”一直沉默着的德格类,忽然开口道。
  这句话落下,同样沉默着的济尔哈朗,硕托也抬起头看向黄太吉。
  “不必!”
  黄太吉猛的站起来,大步向外面走去。


第374章 与信王的又一次冲突
  朱栩在军政两院待了一阵子,见了两院的院长,重申了不得结党,不得涉政等要求,这才又顶着大太阳回宫。
  一回宫,信王朱由检与吏部尚书周应秋已经在等着了。
  “皇上。”两人同时行礼。
  朱栩一摆手,道:“走,偏房叙话。”
  朱栩的体质是冬怕冷夏怕热,更何况是顶着外面这么大的太阳。
  两人也都没有异议,跟着朱栩来到偏房。
  朱栩擦了擦汗,换了身衣服,又分别上了三碗凉茶,喝了几口,这才觉得缓过气来。
  坐在软塌上,他看着两人笑道:“都坐,不必拘谨。”
  朱由检毕竟是皇兄,他犹豫了一下,坐在朱栩不远处,周应秋也只得跟着坐下。
  朱由检不清楚朱栩出宫做什么,也不关心,他腰杆挺直,稍稍一顿,便道:“皇上,今科举士在即,臣是为了科举之事。”
  朱栩一坐下,又觉得浑身燥热难耐,又喝了口凉茶,一笑道:“嗯,皇兄说说想法。”
  朱由检看着朱栩,又沉默一会儿才道:“皇上,南京贡院已裁,现在科举需要重新理顺,我与周尚书谈了很久,有诸多争议,特来请圣裁。”
  朱栩神色不变,心里暗笑。
  周应秋是他的人,朱由检这么说,怕是想来说服他的。
  周应秋见朱栩微笑不语,便开口道:“皇上,科举自唐以来,历朝历代弊病太多,臣与吏部诸同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不过,王爷不太同意。”
  朱栩颌首,示意朱由检说。
  朱由检眼神里有着凝色,语气不急不缓的道:“皇上,科举对朝廷,对天下士子关系重大,纵然有些弊端,也不能全部推倒重来,臣议缓行。”
  朱栩双手抱着凉茶杯,默默点头。朱由检话里是“缓行”,实则还是“否定”。
  周应秋看着朱栩,目光微动,道:“皇上,今年的科举,还照往年,不过,每个士子需要公布出身,财产,田亩,有无狎妓,犯罪,不孝等不端之行,交由地方核实无误,方可进入。另外,将进一步压缩南方比例,改为‘南五北五’,对此,王爷都不赞同。”
  朱栩眉头一挑,看向朱由检道:“皇兄的意见呢?”
  朱由检听着周应秋的话,见他没有扩大,也没有挑拨离间的意思,心里稍宽,看着朱栩道:“皇上,如今要士子公布财产,古之未有先例,恐引起士子不满,且要地方官府核实,耗时长久,难免发生徇私舞弊之事。南方人文斐翠,本就有所不平,再次压缩名额,南方诸省定会不平,与朝廷不睦。”
  大明南北的文化有差异,北方文气弱,中第少,南方文风盛,士子多,为了平衡,以前搞出了“南六北四”,现在又进一步压缩,南方定然会不满,甚至不忿。
  曾经出现过进士及第的全是南方人,南方在科举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他们是万万不愿意放弃这种优势的,更何况,天下官员中,南方是最多的,尤其是最大的朋党——东林党!
  朱栩手指敲着桌面,心思飞转。
  朱由检的话,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立场,代表了天下大部分的士子,因为大部分士子都是南方人。
  可越是这样,越需要解决的办法。
  过了一阵,他抬头看向周应秋,道:“说说明年。”
  朱由检眉头一皱,忍着没有打断。
  周应秋早有准备,躬身道:“皇上,吏部有了个草案。在各个布政司,可设立有朝廷批准的书院,分成三等,县府省,层层考核选拔,最终在每个省完成学业的士子,可进京参考,中第之后,再入皇家政院,结业后,方可由吏部安排入仕。”
  “这只是大致想法,其中有许多细节有待完善。比如,关于税赋,廪膳,年龄等,都有待细定。还有就是今年的武举,臣还在与同僚细细推敲。”
  “臣计划,召集各地知府,知州,进京,进入皇家政院进行考核,若是考核不过,将进行惩处,若是优异,可加以提拔重用。”
  “这些臣都与文昭阁商议过,王爷……有诸多迟疑之处。”
  朱由检默默的听着,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即便不是朱栩的授意,他肯定也是早就知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