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4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解语从里面走过来,道:“皇上,江苏警备厅厅长,应天府警备局局长奉旨来了。”
  朱栩“嗯”了声,道:“让他们进来吧。”
  原本隶属于兵部的总督府,被孙传庭改革委警备总部,总部,省厅,府局,县队四级,已经从军事组织划归为独立的警备部队,负责地方治安,日常安全管理。
  孙传庭要给南直隶试压,要用强硬手段,那么少不了警备部队的配合。
  他这次来,也是来给孙传庭站台,给南直隶上下试压的。
  在朱栩为孙传庭做安排的时候,孙传庭这会儿也在与这次参与贸易大会的各界进行中午茶叙。
  不止孙传庭带来的朝廷高官,靖王,张秉文,杨锦初在,南直隶,神龙府的大小官员一起陪同,还有总商会,总工会,税务总局,物价局,执法局等众多大小官员。
  参与这次贸易大会的人,遍布全球,在五百人的大厅里,济济一堂。
  孙传庭喝着茶,看着下面的满桌人,感觉着所有人的目光,不失威严的从容微笑,道:“我大明立国两百余年,国朝重士,朝廷厚民,虽然现在历经前所未有的天灾,但皇上,朝廷以及地方,致力于应灾,救济灾民,改革弊政……目前,灾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灾民获得很好的赈济,这两年,已经鲜少有人饿死……朝廷梳理了过往的政策,尤其是商业政策。朝廷在最顶层设计了新的政策,规划,致力于构建完善,稳固,自由的商贸环境……”
  孙传庭这些话,是在明确传递信号,破灭一些妄想,鼓舞商业士气。
  孙传庭这样的公开宣言,让大明的这些商人自然十分欣喜,激动异常,这也应该算是大明首辅第一次的公开坦诚对商贸的看法。
  而那些外夷,就是激动,大明富饶强盛,不止能从大明买到众多欧洲喜欢的商品,也能将大明希望的商品带过来。
  要知道,大明不管是地域,人口都比欧洲大得多,那利润就更加不可想象了。
  孙传庭又介绍了大明朝廷出的各种政策以及建立的各种保障机构,权职,管理方式以及发展方向。
  他说完,户部尚书张秉文开始讲话,他表示户部已经拟定一系列关于商业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商业的正常,有序,稳步的向前发展。
  他说完,税务总局,总商会,总工会,执法局,物价局等官员陆续说话,贴补孙传庭的话。
  随着这些话的落下,大明关于商业的态度,算是彻底定下,再无人可更改。
  这些话,自然迎来了热烈的反响,整个神龙府以及南直隶都沸腾了,可以预见,大明的商业发展将迎来了一个高潮。
  茶叙之后,孙传庭就会见了西班牙,尼德兰,奥斯曼,葡萄牙德国的使者,商业代表等。
  除了公开叙话,阐明了大明的对外友好政策,海贸规划,表达了合作之意。
  继而,孙传庭与各国使者开始密谈,与西班牙达成了更多的贸易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军事方面的越来越多。
  与奥斯曼,尼德兰构建了“三方情报联盟”,在海上,陆上进行情报,军事的秘密合作。
  小透明一样的英格兰与大明也签署了不少贸易条约,但他们十分谨慎,没有参与军事合作,反而希望与大明扩大贸易合作。
  现在的大明领土广袤,影响力巨大,不管是海上海是陆上,想要在东方贸易,必须要有大明点头!
  极度渴望从海贸获取最大利润的欧洲各国,自然不会放过,面对实力强大又万里之外的大明,自然是非常好,甚至是唯一的远交对象。
  这也就导致了大明在一系列的谈判中的优势地位,直接体现就是在贸易条约中的不平等。
  孙传庭与西欧各国的签订了公开,秘密的各种合约。
  出口了大量的各种产品,尤其是外事局牵头,与各国使者达成的合同,数额高达三百万,其他零零散散,国内外的贸易额,超过了千万。
  这次大会的交易额真的很大,比如,漠西蒙古一次性卖给大明上好的战马一万匹,买入的丝绸,布匹,盐,铁器,甲胄等金额超过两百万两白银!
  这还不包括暗中的购买的火器,兵器以及各种用作作战的后勤物资,药品等。
  而与尼德兰的交易中,有三十艘中舰,配备的火器以及各种武器,金额高达一百万白银。
  与西班牙的贸易额最大,不止增加了粮食的进口,也扩大了各方面的交易,除了奢侈品,就是军贸,时间也特别长,五年的贸易额近五千万两白银!
  奥斯曼对贸易似乎不太感冒,对舰船,西班牙,俄罗斯的情报比较感兴趣,再三催促,但随着大明的强烈要求,也签订了不少贸易合同。
  随着傍晚皇家银行行长傅涛的赶过来,又是一番热闹。
  这位尽管不掌握国库,没有财政的分配权,却比国库更有钱,掌握着大明货币的进出。
  傅涛在晚上的酒会上,发布了对多达二十项手工业,五项重工业,林林总总一百二十个行业进行大规模扶持的计划,主要是透过贷款扶持,计划五年投资超过三千万两白银,鼓励它们发展,壮大,行成行业,地方,国家品牌。
  这一个计划,自然惊动了大明整个商业社会,甚至海外的一些国家使者,商业公司都眼红,试探着能否从大明借钱。


第1410章 对外贷款援助
  傅涛对这个要求有些意外,在请示过孙传庭后,决定向财政拮据的西班牙提供三百万两白银的贷款额度,抵押物就是连接美洲的中间地带,也就是巴拿马。
  其中有一小块地方是卖给大明的,这一次,几乎将这个地域作为抵押,或许是因为西班牙自信区区三百万轻松能还的上,没有讨价还价,很高兴的拿走了大明的三百万白银。
  其他国家,公司也想借,傅涛的意思是需要研究具体的政策,等候朝廷的批准为由,收取了他们的申请书,没有立即答复。
  神龙府的世界贸易大会,对大明的影响越来越大,朝报等报纸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读。
  那些编辑已经不再打着“为国为民”,“补贴灾农”的旗号,而是公然宣称要大力发展大明“商品经济”,鼓励经商,推动商业稳步,有序,健康发展。
  外加这次贸易金额,在大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朝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反对“商品经济”的声音最大,那些一直反对“新政”的势力找到新的攻击点,皆由批判“商品经济”,掀起新的攻势,试图阻止“新政”,“归本还原”,回到大明的祖制。
  孙传庭在离开神龙府之前,再次重申了朝廷的政策,言称“景正新政”是朝廷矢志不渝的改革计划,绝对不会更改。
  继而各部门同时发生,坚定改革的方向不会变,将全力推动“新政”落实。
  士林间的舆论对朝廷很不利,“高买低卖”的商人逐利本性被从头到尾的批判,同时“民为本”的思想在大明轰轰烈烈的发展,各种文章层出不穷,明面上是辩论,实则上都是批判朝廷的政策,仿佛是一种运动在酝酿。
  朱栩在神龙府逗留,住的是布木布泰那幢特殊的小楼。
  看着一份份报纸,朱栩摇了摇头,扔到一边,抬头看向曹化淳,道:“孙阁老去应天府了?”
  曹化淳道:“是,昨夜就走了,现在差不多应该快到了。”
  朱栩笑了声,端过身边的茶杯,道:“陈奇瑜该头疼了。”
  曹化淳低着头,脸上不敢笑。
  “新政”最大的阻力已经不在朝廷,而在底层,陈奇瑜到南直隶不过一年,不说对府一级的控制,怕是巡抚衙门都未必理顺,现在催促着他推动改革,很有可能适得其反的。
  曹化淳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人,税务总局局长,李幼唐。
  朱栩放下茶杯,好整以暇的看着他,道:“你是不是觉得,朕太急了,逼迫地方过甚?既想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草吃?”
  李幼唐是毕自严的关门弟子,是他政治遗产的代言人之一,比起兵部尚书张国维,毕自严更欣赏李幼唐。
  李幼唐躬身而立,道:“臣不敢,臣只是觉得,这些年,朝廷推出的‘新政’太多,多到大部分悬于表面,无法落实……臣认为,当徐徐图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朱栩看着他,神色若有所思。
  李幼唐这种想法,秉持的毕自严,毕自严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大明的朝野官员,在士林间也有很大的市场。
  他们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反对朝廷的过于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担心改革若是崩塌,失败,哪怕半途而废,反而比不改革更早。
  若是由此民乱四起,天下动荡,甚至群雄逐鹿,改朝换代,那就太可怕了。
  朱栩对这些人的担心自然是心知肚明,手指摸索着一阵,道:“那你觉得,他们是真的没有草,没吃饱吗?”
  李幼唐顿时怔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
  要说这些封疆大吏,他们的权职是集合了过往的三司,即便有大理寺,督政院等分权,但在行政事务上,权力那是前所未有,几乎是土皇帝!
  若非是现在的皇帝,内阁太过强势,对军队把控的太严,怕真的能出大乱子。
  这样的权力,怎么能说没草,没吃饱?
  问题又绕了回来,核心的问题是:皇帝与内阁太急,逼迫地方过甚,太急,让他们失去了转圜的空间,不能如以往那般舒服。
  李幼唐眉头皱了下,道:“皇上,臣认为,我大明的旧窠太重,太久,不能用急药,猛药,更不能用虎狼之药,从‘新政’以来爆发的问题来看,如果朝廷愿意花一些时间,是能妥善处理的。如此急迫的去推动‘新政’,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高。”
  李幼唐的话还是谦虚的说,朝野一直有一种担心,忧虑“新政”进行过程会遭致隋朝或者王莽新朝那样的社稷夭折的可怕结果。
  朱栩对李幼唐也十分欣赏,这个人心思缜密,行为有度,知法守礼,是一个可以承前启后的人。
  毕自严将李幼唐当做是可以传承衣钵,继承他政治遗产的人。朱栩则希望他能稳步成长,将来入六部,进内阁,承接孙传庭之后的大明新局面。
  朱栩心里这样期待,也就耐着心解释道:“现在灾情严重,国力衰弱,民心日颓,朕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新政’改革,因为这段时间,所有的矛盾都能看得清楚,一旦灾情结束,国势会急剧恢复,那些矛盾就会被繁荣隐藏起来,再想去解决就要花费数十倍的力气,数十年的时间,还未必能解决……你觉得,朕是等还是不等?”
  李幼唐本来觉得现在改革,遇到的阻力最大,灾情过厚,国势恢复反而容易,现在听着才明白,原来皇帝与内阁,是这样考虑的。
  他认真思索一番,抬手道:“臣愚钝,谢皇上赐教。”
  朱栩拿过茶杯,平淡道:“朕知道,这样的理由说服不了你,也说服不了与你想法类似的人,但不管士林,民间如何议论,有问题,可以内部讨论消化,决不能扩散,造成分裂,朝廷上下必须保持与朕,内阁的一致,不得非议,不得使绊子拖后腿,这是铁的纲纪,任何人敢与触碰,朕决不轻饶!”
  李幼唐连忙抬手,道:“臣明白。”
  朱栩喝了口茶,道:“嗯,你在税务总局做的不错,有理有据,张弛得当,孙阁老几次在朕面前夸奖你,勉励自身,戒骄戒躁。”


第1411章 给孙传庭看的土地官司
  李幼唐平静如常,道:“谢皇上,谢孙阁老,臣告退。”
  朱栩更加满意了,目送他离开。
  等他离开,朱栩感慨的摇了摇头。
  大明身处的这个时间,实在是太过关键了,欧洲那几个国家很快就要进入殖民时代,明朝是不能慢上分毫,偏偏被灾情拖着。
  朱栩要尽快的完成国内改革,打开封建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是海贸。
  现在是历史上的崇祯十一年,灾情还有七年左右的时间。
  “太久了,朕等不了了……”
  朱栩轻吐口气,自语地说道。
  曹化淳对于朱栩的自言自语恍若未觉,抱着拂尘,立在一旁。
  小慈烨端着一盘衣服走过来,听着就好奇地问道:“父皇,什么太久了?”
  朱栩站起来,接过来准备换衣服,随口道:“十年太短,七年太长。”
  小家伙怔了怔,不明白,但朱栩已经进房换衣服,他转头看向曹化淳。
  曹化淳躬身,道:“奴婢也不知。”
  小家伙“哦”了声,转身去内房找他母妃。
  朱栩换衣服,他准备去出海,看看神龙府沿海的渔民的状况。
  在朱栩出门的时候,孙传庭已经出现在神龙府,不知道是无意还是有意,他的马车停在了省高院边上。
  车夫下去检查一番,站在窗外道:“老爷,轱辘坏了,一时半会儿怕修不好。”
  他话音落下,孙传庭的侍卫队长走过来,认真检查一番,看着咕噜里被塞入的铁屑,走近窗前,低声道:“大人,是有人故意这么做,末将失职。”
  孙传庭在里面正看着奏本,抬头看了眼“三高法院”的牌匾,继续低头看着奏本,道:“坏了那就修。”
  那车夫一怔,慌忙道:“是。”
  侍卫队长见孙传庭没有见责,瞥了眼前面领路的江苏巡抚衙门的卫兵,再次低声道:“能接近车辆让我们不易察觉,肯定是江苏巡抚衙门的人,路线也是他们安排的。”
  孙传庭放下一道奏本,表情如常,道:“人家只是破坏了车,没给我下毒毒死我就算不错了,还追究什么。”
  侍卫队长满头冷汗,连忙道:“末将知罪!”
  孙传庭淡淡的摆手,坐在马车上不动如山。
  远处角落两个常服的人一直在观察着,没多久后面走来一个老者,望了眼,低声道:“还没有下车?”
  那两人连忙抬手,又被老者压下,两人只得低声道:“从停下马车就没有一点动静,窗帘都放下了。”
  老者望着孙传庭安静的马车,揪着胡子,道:“你们小心点,不要被发现了。”
  “是。”两人连忙抬手,再次转身目不转睛的盯着孙传庭的马车。
  老者转身如雷大理寺,在大理寺一号庭,正在判决一个案子。
  这个案子是“新政”的一个延伸,江苏刑狱司状告应天府大户庞应城巧取豪夺,侵吞他人田亩。
  庭下两边,分别站着刑狱司的原告,庞应城以及他的状师。
  这位状师站着,看着法庭上的法官,侃侃而谈,道:“法官大人,前面我已经说过了,人证物证也在,我做最后的陈述:第一,旁员外与刘地桂是公平交易,有上元县衙门的交易地契为证,第二,事主刘地桂也说了没有强迫的事实,是他老娘生病,需要用银子,所以才买的地。人证物证俱在,本人请法官大人宣判我当事人无罪,开释被封查的田亩,并要刑狱司公开向庞员外道歉!我的事主在本地乐善好施,为人坦荡,名望极高,不应该受这平白之冤!”
  庞应城一听,连忙舔着大脸,笑呵呵的道:“道歉就不用了,公正判决,还我清白就行了。”
  法官没有说话,另一边刑狱司的检控官员一脸难看,目光死死的盯着证人席的刘地桂。
  因为这个刘地桂翻供了,导致他们现在无比的被动。
  刘地桂低着头,缩着脖子,眼神闪烁,根本不敢看他们。
  一个检控官站起来,一脸肃容,道:“法官大人,第一,我们有刘地桂的亲笔签字的陈述状,里面详细记录了庞应城勾结郎中,欺骗他,侵夺他的田亩,殴残他的妻子,那个郎中,那打手我们都已经抓到,有他们的供状,一切都能清晰的证明,庞应城就是幕后主使,他就是为了侵夺刘地桂的田亩,请法官大人判决,将田亩还归刘地桂,并且严惩刘地桂!”
  状师嗤笑一声,道:“检控官,一个郎中,一个打手,空口白牙,在事主,在白字黑字的面前,就想构陷一个有名望的员外,法官大人,我怀疑检控官受贿,故意构陷!”
  检控官大怒,但不等他们说话,状师继续说道:“如果他们没有受贿,故意构陷我事主,那么我将怀疑刑狱司检控室的能力,就这样两份所谓的证据,就能随意定一个人有罪吗?”
  “不管今天如何判,事后我会给巡抚衙门的郑参政写信,我想问问,刑狱司的俸禄都发给了些什么人,他们是如何做了检控官的!我也会写信给三高法院院长,给大理寺的汪阁老写信,我倒是要问问,法院的法官时间是不是太多了,这样一个无凭无据的案子是怎么受理的,难不成官府就是这样联手欺压百姓的吗?”
  这位状师口若悬河,说的是抑扬顿挫,掷地有声。
  “说得好!”旁听席的一个年轻人激动不已,大声的应和。
  “说得好!”
  “说得好!”
  接二连三的人说话,都在夸这个状师说的好。不止是这些读书人,就是一些百姓也觉得有道理,跟着高喊。
  “无罪!”
  “无罪!”
  声音浪潮起伏,震动整个法院,一些法官忍不住的在旁听,脸色都不好看的对视。
  旁听的都不好看,里面的可想而知。
  检控官们气的面红脖子粗,双眼通红,偏偏一句话说不出。
  五位法官面色也是难看,狠狠的瞪了眼检控官们。
  主审法官与其他四人低声商量一阵,最后判决:无凭无据,驳回一切检控,本审为终审判决,即刻生效。


第1412章 惊雷
  随着判决一下,庞应城猛的站起来大呼:“法官大人英明!”
  那位状师摇着扇子,潇洒无比,春风得意,他能感觉到,他要出名了,源源不断的名利正向他滚滚袭来。
  法官们面上无光,冲着检控官们冷哼一声,纷纷快速进了侧门。
  检控官们也无颜再待,收拾东西,面色难堪的离开。
  “判得好!”
  在一群人走出法院大门的时候,忽然间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大声喊道。
  “刘兄说的没错,人家公平买卖,你情我愿,有什么可指摘的?”
  “是啊,那卖家都没说话,朝廷凭什么多管闲事,狗拿耗子!”
  “我看就是闲的,这样的事情,居然敢来提告,还敢搞庞员外,真是驴脸不知长!”
  庞应城在一群人的恭维中,笑呵呵的抬手,道:“大家切勿有怨言,官府认真办事,还是挺值得赞扬的,只是应该抓坏人,不要总欺负好人……”
  “庞老爷说是的!”
  “听说庞老爷不计前嫌,要让刘地桂进入庞府做长工?”
  “还是庞员外心宽似海啊,佩服佩服。”
  刘地桂紧跟在庞应城身后,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一大群人吵吵嚷嚷,迅速经过孙传庭的马车旁,看着卫队,似乎知道不好惹,纷纷息声,快速散了。
  那老者悄无声息的再次出现在拐角,低声问盯梢的两人,道:“有什么动静没有?”
  其中一个人道:“没有,真是奇怪,帘子都没动,孙阁老不是睡着了吧?”
  老者冷哼一声,道:“你们知道什么,继续盯着,有什么动静,立即告诉我。”
  “是是是。”两个人慌忙应着。
  马车内,孙传庭依旧两耳不闻窗外事,安静的看着奏本,不时皱眉,不时摇头,偶尔还拿起笔,批注一些。
  等外面的人都走了,车夫才满头大汗的起来,道:“老爷,车修好了。”
  “走吧。”孙传庭平淡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
  车夫愣住了,不知道怎么说话。即便是他也看出来,这件事不简单,可孙传庭的反应实在太过安静了些。
  侍卫队长知道他失职,硬着头皮道:“大人,这件事跟巡抚衙门脱不开关系,即便那些大人物不知情,下面一定有人预谋,而且还不少!”
  弄坏“首辅”的车轱辘,带他来三高法院门口听这场判决结果,时间拿捏的这么好,哪里是一般人,一两个人能做到的!
  孙传庭声音已经平淡,道:“行了,哪里有那么多阴谋诡计,走吧,不要让他们等急了,说白了,是我求他们来了。”
  车夫,侍卫队长听出了孙传庭平淡语气中暗含的怒气,不敢多说,快速安排,继续上路,赶往巡抚衙门。
  陈奇瑜确实不知道这件事,在召集人后,等了一阵,拍不断派人去查探,看看孙传庭什么时候到。
  孙传庭这一耽搁就是半个时辰,在座硬是耐着性子等了半个时辰。
  他们都以为是孙阁老故意拿架子,晾着他们,给他们下马威,谁也不敢大意。
  这位刚刚上任没多久的“首辅大人”,差点将傅昌宗的心腹,户部尚书张秉文拿下,谁还敢给他脸色看?
  陈奇瑜坐在左下首,面无表情,不动如山。
  外人很看看出他的心思,作为南直隶巡抚,大明最重要的一个封疆大吏,被晾了这么久,居然还这么沉得住气,都在暗暗佩服他的养气功夫。
  左参政郑友元,前任的内阁中书,心里却不安,眼神一直在变幻。
  他在内阁与孙传庭相处多年,知道这位阁老很懂权变,毕自严在位时,毕恭毕敬,从不逾矩,对上对下极少有人对他表达不满,即便上任以来,也是“就事论事”,从未有私人恩怨,不曾给人甩脸色。
  这一次这么反常,他隐隐感觉,要出事情了。
  直到孙传庭的马车到了巡抚衙门外,才有巡抚衙门的侍卫跑进来,在陈奇瑜的耳边,低声道:“大人,孙阁老的马车坏了,在法院门口停了近半个时辰,之前一直刻意挡着,没人发现,原因不知。”
  陈奇瑜睁开眼,目露精光,扫了在座的一眼,无声的挥了挥手。
  侍卫快速退下,大厅里再次安静,仿佛一切没有发生过。
  郑友元越发不安,凑近低声道:“大人,可是孙阁老发生了什么事情?”
  陈奇瑜转头看着他,目光又审视,继而声音不大不小的道:“没事。”
  孙传庭马车被人破坏,孙传庭秘而不发,这里面怎么可能没事?
  郑友元在南直隶根基比陈奇瑜更浅,见陈奇瑜不说,犹豫了下,没有多问,坐了回去。
  大厅里很安静,一些人尽管有些不满,一些人心怀忐忑,一些人暗自冷笑,但谁也没有开口。
  大厅里有三十多人,巡抚陈奇瑜,三个参政,八个参议,还有各部门的主事,算是南直隶政务高层到齐了。
  今天的目的,就是要向孙传庭汇报南直隶的“新政”进度以及详细计划,目标,时间线等。
  本来就压力极大,随着孙传庭迟迟不到,大厅里弥漫着肃重气息。
  终于,外面传来脚步声,一声长喝传进来:“孙阁老到。”
  这些大人们连忙齐身,快速到门外迎接。
  这个时候,孙传庭已经快步进来了,直接到了大厅门前。
  他一身常服,面上带着春风和煦的笑容,龙行虎步。
  陈奇瑜看着孙传庭,隐约间见有煞气,心神一紧,连忙抬手道:“下官见过阁老。”
  他身后的郑友元等人连忙跟着行礼,齐齐抬手而拜。
  孙传庭笑着上前,道:“无需多礼,进去坐,我今天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咱们喝茶叙话。”
  “喝茶叙话”,您千里迢迢从京城跑过来,放着那么多事不做,就是来茶叙的?
  谁会信?
  一群人不敢怠慢,跟着孙传庭转进去。
  待下人端上茶水,众人喝过一口茶,放下茶杯。
  整个过程,除了偶尔小心翼翼的茶杯声响,安静的一塌糊涂,众人的目光自始至终都在孙传庭脸上,从未移开。
  孙传庭放下茶杯,碰到桌子,发出一声脆响。
  在安静的大厅里,不啻惊雷,所有人几乎都心神一紧,充满警惕的盯着孙传庭。


第1413章 孙传庭的不善
  孙传庭放下茶杯,感觉着大厅里的压抑气氛,笑着道:“无需紧张,本官不吃人,放松些。”
  这位孙阁老那是六亲不认,他上任不过一年,换的巡抚已经多达十位,朝廷六部的官员也被换了近一半,地方上的参政参议等三级正在有序调整,恰好是在座的除陈奇瑜意外的所有人!
  这个时候,谁敢大声给这位说话?
  陈奇瑜见气氛依旧如同石头般僵硬,笑着看向孙传庭,道:“孙阁老驾临江苏,是我江苏巡抚衙门的荣幸,可能是大人迟了些,所以诸同僚担心大人是对我们不满,有些忐忑。”
  陈奇瑜一面想化解紧张气氛,一面试探孙传庭晚来的原因。
  众人盯着孙传庭,一些人暗自冷笑,等着孙传庭的解释。
  孙传庭看了眼陈奇瑜,身形斜倾在椅子上,道:“路上有点事,耽搁了,那咱们开始吧,京里还有一堆事情。从哪里开始,这样吧,说说各项新机构的落实情况,谁先开始?”
  陈奇瑜心里咯噔一声,孙传庭这个态度,似乎来者不善啊。
  陈奇瑜看了眼外面,只见陈奇瑜的近卫守住了门口,任何人不得靠近!
  这么一来,就更加不一般了。
  陈奇瑜不清楚孙传庭到底想怎么样,心里不安面上如常,转头看向郑友元。
  这件事由郑友元分管,他站起来,抬起手,道:“回阁老,目前,大理寺,督政院,税务总局,执法局,物价局等已经落实到府一级,各部门已经挂牌上任,开始有序的工作……”
  不等他说完,孙传庭直接打断道:“我从苏州府过来,怎么没有看到你们所说的衙门?”
  郑友元看了陈奇瑜,犹豫着道:“回阁老,由于地方的特殊,复杂,巡抚衙门认真商讨后,这些衙门目前都设置在府衙里。”
  孙传庭面露怪异之色,道:“内阁规划的这些部门,就是要分摊府衙的职权,减轻压力,专事专责,你们是没有收到内阁发放的政策令?”
  陈奇瑜连忙站起来,道:“阁老,地方上目前还是只认府衙,其他部门一概不理,各级府衙也是愁苦,最后商议,这些衙门就通通搬到府衙,但知府等不干涉这些衙门的职权……”
  孙传庭抬起头,看着陈奇瑜,眼神冷峻,淡淡道:“是你信了,还是要糊弄本官?”
  在座的众人,顿时头皮发麻,心神紧绷。
  陈奇瑜说不出话来,孙传庭已经露出獠牙,他飞速转着应对之策。
  郑友元是前任内阁中书,是毕自严的门生,与孙传庭也是共事数年,倒是没有被惊吓到,神色认真的解释道:“阁老,不是下官等不尽心,是地方数百年的习惯,一时间难以改变,不止是府一级,就算是省一级,凡是都还是巡抚衙门决定,新衙门很难有权威,此事,还得慢慢来,久而久之再分离出来会容易一些……”
  孙传庭看着郑友元,神色越发怪异,打断他道:“那朝廷的‘新政’意义何在?还改革做什么?你们巡抚衙门认清楚了问题所在吗?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哪些问题?”
  陈奇瑜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