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2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色的国旗缓缓向上,所有人都在仰望着,伴随着越发慷慨激昂,直入九霄的钟鼓声。
到了某个节点,朱栩仰着头,张嘴,朗声的唱道:“大风起,云飞扬,壮士兮,逞豪强……”
对于唱国歌这件事,大明上下有习惯的,有抵触的,很多人都觉得众目睽睽之下这样高声唱和有损“风雅”,抹不下面子。
但在这个时候,已经没谁敢不张嘴,甚至没人敢假唱了。
“风云骤起八方来贺,
广厦高筑万国来朝,
千涛万壑东流去
大千世界不尽还
……
巍峨兮,山岳其鸣,
盛世兮,治隆唐宋,
豪情兮,远迈汉唐!
雄哉,大明!”
在最后一句中,国旗缓缓的也到了顶,金光闪闪,非近似远,犹如置身在遥不可及的地方。
朱栩仰着头不动,每次他唱国歌都有种难以言喻的情怀,静静的看着那面国旗,表情平静,心思如潮。
他不动,其他的一干人自然更不敢乱来,所有人都沉浸在国歌的余味中。
好一阵子,朱栩才回过神,看了眼孙传庭。
孙传庭会意,朗声道:“大议第二项,宣誓!有请皇上!”
朱栩站起来,在所有人的注视中,从高台出来,面对着来列祖列宗的灵位,拿起香,点燃,抬起手,神色肃重,沉声道:“皇天上帝,后土神只,朱氏由栩,薄功邈德,得幸大位,难棘如履,危而堪持。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皇帝臣由栩立誓,以宗庙社稷为冠,天下万民为绳,兢兢业业,匪敢藐辞,克谨向上,不计私利,若违此誓,天地同灭,苍生共诛!”
朱栩说完,长身而拜,三息之后,上前插好,退后再拜。
满厅的人心神震动,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朱栩的誓言。尽管这些是从内阁拟定中的修改,简洁而来,可其中蕴含的决心以及代表的力量,令人心颤。
朱栩拜完,缓步走回去,在他的位置上坐下。
一群人不自觉的倾身,示意,恭恭敬敬。
孙传庭直起身,看向内阁方面,沉声道:“有请内阁宣誓!”
毕自严等人一列而出,孙传庭也跟过来,五个人来到大明皇帝,列祖列宗灵位前,点燃香,竖起,面色肃穆。
“皇天在上,厚土在下,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谨听臣言:”
毕自严等人异口同声,抬着手,抑扬顿挫的道:“否泰相沿,废兴迭用,至道无亲,应运斯辅,臣等匪德,暂居高位,当克尽职守,持身守正,为万民请命,为万世谋福,苍生在前,私之在后,忠贞不渝,为国为民,若违此誓,身受极刑,万世唾骂,永不翻身!上天垂帘,祖宗庇佑,煌煌大明,万世不堕!”
朱栩静静听着,面无表情,内阁的这个“誓言”看着倒是没什么,可听着差了点意思,下次还得改。
内阁上香,然后退回。
接着是六部尚书,侍郎,他们的誓言的威力就更为“弱”一点,除了恪尽职守,还加了“君子有道,朋而不党”,“万民在上,百官在下”之言。
最后就是各地的总理大臣,巡抚,总督,这群人比较多,站在灵位前还有些拥堵。
他们的誓言就更为简单,除了内阁等的主干,还增加了“上命下效,不枉不纵”,“国之于民,民之于国,水舟相济,水安舟静”等词句。
宣誓完,在内阁文官的引导下,这些人相继有序的离开,回到座位上。
朱栩暗自点头,第一次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再有两三次,就能成熟了。
孙传庭看向朱栩,旋即又看向内阁,很是言简意赅的道:“大议第三项,请内阁左辅毕自严,宣读‘新政’大计!”
本来就很安静的大厅,在孙传庭话音之下,更加的安静了。
第1003章 毕自严讲政
这个时候没有鼓掌,孙传庭话音落下,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毕自严。
毕自严已经六十多,两鬓白发缕缕,孙传庭话音落下,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走上孙传庭不远处的那个“讲桌”。
这样的形式,大明是第一次,所有人都一脸的“呆滞”,静静的看着毕自严走到那里,将书放下,摊开,低头看了眼,然后抬头看向前面的一干六部尚书,侍郎,各地总理大臣,巡抚,总督等等。
虽然仪程早熟烂于心,可到底没有经历过,毕自严站在那,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开始。
朱栩嘴角一直挂着微笑,看着气氛有些僵硬,他开口道:“内阁总理天下政务,毕阁老要讲的,是对我大明过去政务的梳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家注意听,不管讲到什么都不要打断,有什么不同意见,记录下来,等会儿咱们一起再商讨,先听毕阁老说……毕阁老,开始吧。”
一群官员面面相窥,旋即连忙倾身,接二连三的道:“是。”甚至还有人站起来,看着场面又慌忙坐下。
毕自严对朱栩侧身,又转过来,轻咳一声,又看了眼身前桌上的书,朗声开口道:“自万历二十年以来,我朝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情,持续至今,越发炽烈,民不聊生。在过去几十年,缅甸入侵,倭寇扰边,朝鲜三征,蒙古寇关,建奴叛逆等等,边境不宁,国内民生凋敝,朝堂党同伐异,这些对我大明的国力以及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众人听着,都板着脸,面无表情。
如果是以往,他们或许不觉得,但现在一个个的听着,着实令人心惊。
毕自严目光也在众人脸上搜寻,嘴上不停,道:“自天启以来,党争已无节制,朝臣节操不堪,视朝堂若玩具,将国政如儿戏,朝局败坏,辽东糜烂,已无可制,桩桩件件都说明当前体制已不可持续,厄需改变。当今陛下登极以来,立志‘中兴大明’,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多年苦心,奋挽天倾,近年国政始见回复,边关暂得平定……然,国政之坏无以为继,必须鼎力革新,再塑国体,不容迟疑。自崇祯至今景正二年,朝局动荡,大政小制迭出,内阁归之为‘景正新政’……”
大厅里的人安静无声,面色不动的听着。
虽然毕自严的话未尝没有拍马屁的嫌疑,但说的也是事实。
天启年间也就是八年前的事情,在坐的都从那个时候走过来。当年的党争之烈,旷古未见,多少能臣贤士黯然离去,多少人明哲保身,缄口不言,又有多少在党争在尔虞我诈,以命相搏,落个凄惨下场。
最终,党争来来去去,国政益发败坏,丝毫不见曙光,楚党也好,浙党也罢,东林,阉党更不用说,早已陷入进去不能自拔,那些宏图大愿也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毕自严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继续道:“‘景正新政’,内阁六部九寺等经过整理,归纳,总结为‘士农工商’四部分。第一,‘士’,这一部分,涉及到国体,政局,选士以及军政等等。政体,我大明皇帝统领军政,是国家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所有官吏,制定,修改,废除一切法律……国体为内阁六部制,内阁由皇帝交托,统领大明一切政务,内阁九人,六部尚书、侍郎由百官举荐,皇帝任命……地方实行巡抚制,巡抚主理一省政务,督政院监察,大理寺断狱,地方体制需进一步发展,深化,协调,完善……”
大明的体制,从建立之初就是各种集权,制衡,朝廷废除了丞相,地方上也是三司掣肘,现在某种程度来说是“倒退”。
内阁虽然有左右次辅,但毕自严现在承担的也相当于“丞相”的责任。地方上早已经废除了三司,现在更是明确“巡抚”负责制。
这些在座的都已经知道,只不过是用这种形式,明明白白的确定下来。
毕自严这些都是“大而化之”,没有细讲,喝了口茶,道:“‘新政’计划建立更为全面的监察,考核制度,以遏制权臣,党争出现,确保朝局平稳,国政顺畅。同时将采取多样化选士,避免科举过于单一的弊端,对全才,专才并重,对于入仕,免调,升迁进行详细,严格的规定,察举,规范……”
朱栩一直默默的听着,毕自严听了他的话,讲的是言简意赅,没有奏本上那么复杂。
其他的官吏也都静静的,奋笔疾书的极少,因为这些事情早前就商议过,现在就是正式的“宣告”。
“农政在过去百年已经颓败,虽然张居正致力于改革,但随后并毁,且不够彻底。‘新政’拟定,将全面的丈量我大明所有田亩,登记人口,重新分配土地,制定更为合理,详细,统一的‘农政’规划。朝廷将加大对农政相关的投入……”
毕自严对于“农政”看的极其重,开始长篇大论,从田亩,人口,赋税,农具,耕牛等等,几乎详尽的在阐述“农政”,包括了开荒,移民,甚至还讲到了方式方法等等。
“农政”现在是大明政务的一项重心,这是应对灾情的一个最重要方式,上上下下没有谁不关注的,反倒是朱栩,用的心思最少。
朱栩能理解毕自严等人的想法,或者说,在他们眼中,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了,哪怕是边患都次之。
众人也都安静的听着,面色如常,没有几个人动笔记录什么。
足足半个时辰,毕自严才收住话头,道:“关于‘工’,皇上以及朝廷一致认为,工匠也是我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大明,完善‘新政’的重要力量,朝廷将取消一系列的限制,歧视,区别等政策,永久性的取消贱籍,朝廷鼓励工匠的发明创造,将一切有利于我大明发明的积极利用……”
对于“工”的阶级,毕自严并不想多言,这些政策也不是他设计的,甚至来说他是反对的,但是这些由不得他不说,是乾清宫那位硬生生的加入进来的。
他言简意赅,很快就跳过这段。
每次说完一段,毕自严都会顿一下,仿佛给大家一个消化的时间。
五十多人都在看着听着,毕自严的侧重很分明,重点都大讲特讲,“不重要”的极力少说,甚至一句带过。
而接下来,就是最后的“商”了。
大明上下,或者自古以来都是重农抑商,尤其是明朝这个时候,更是不能放纵商人,当大力打击,保护农民。但偏偏是当今的皇帝,自潜邸就有个“铜臭王爷”的外号,登基之后,背地里叫他“铜臭皇帝”的更是不知凡几。
皇帝明显是“重商”,内阁之前的那个“定策”已经被否,新稿他们这些巡抚还没有看过,内阁会怎么办?
一群巡抚的目光在朱栩,毕自严的身上悄悄转动。
朱栩依靠在椅子上,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
毕自严手里的稿子是按照他的意思,司礼监写的,毕自严原本的被他全部否了。
第1004章 冰冷冷的警告
朱栩放下茶杯,从他的目光来去,可以看到毕自严的大半个侧脸。
冷幽,漠然。
毕自严低头看着手里的“稿子”,眉头就没有松开过。
其他的一干大人们同样在等着,等着内阁的“商业”规划。
大明自建国起就建立了严苛的商法,其中的限制,歧视,苛刻都是史无前例,哪怕到这个时候,国政败坏,诸多法纪废弛,形同虚设,但对商人的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商人依旧是最低端的那一群人,连工匠都不如!
前些年各地的大盐商为了获得子弟科举的正常地位,闹的轰轰烈烈,朝廷迫不得已也只是给予了“配额”,庞大的苛法体系始终未变。
然而,当今皇帝以及朝廷,立志改革,商法必然是重中之重!
毕阁老,会如何开口?
所有人都在看着,等着。
毕自严已经说了差不多两个多时辰,虽然感觉不到酸疼,可心里着实难受。
他喝了口茶,提振了一下精神,道:“商业是最为古老的一种行当,行使至今已两千多年,有朝重商,有朝苛商,我朝建立之初,对商业多有规定,行至今日,荒废不存,朝廷经过多次商议,决定拟定更为可行,稳妥,完善,囊括各个方面的,细致的商法,从政务管理,行商的范围、种类,税赋,区域,物价等等出发,使之合规合法,有效可持……”
众人默默听着,心里都暗松一口气。毕自严讲的是“高屋建瓴”,实际内容是完全没有,具体措施依旧是在日后,“以待商榷”。
朱栩端起茶杯,眨了眨眼,神情平静。
毕自严继续说道:“内阁将建立直属的商业管理部门,确保商业的稳定发展,税务总局负责所有商税,税政分开是朝廷的一贯原则,地方不得隶属……”
“对于商人的衣食住行的歧视性规定将一律取消,尤其是科举,将不再设限……”
说到这里,毕自严都微微皱眉,顿了顿。
大厅里的诸位大人,也不自禁的左右对视,神情忧色。
商人是什么人?见利忘义,低买高卖,于法于礼来说都是极其不堪的一群人,今后朝廷上难道要与这样的人同站吗?
一身铜臭,满心肮脏!
毕自严还在继续说,朱栩的目光平静如渊的扫过大厅里的所有人,他们的表情,眼神以及深藏的心思,他都能读出一二。
“结束。”
许久之后,毕自严看着众人,面色如常,心里大松口气的道。
他没有动,按照既定议程,接下来就是众官员们向他“质询”的时间,他要做好回答,然后对内阁进行“信任投票”,未过半的会被自动免职,并且日后不得再出仕!
诸位官员也知道,看了眼身前的纸张,有抬头看向毕自严,再转向朱栩,都是神色微凝。
毕自严的这个“稿子”必然是经过皇帝的,他们若是反对,岂不是等于反对皇帝?
孙传庭环顾一圈,看了眼朱栩,刚要开口,朱栩突然咳嗽一声,道:“朕补充两句。”
众人神色微惊,一些人习惯性的站起来,甚至是毕自严都转过身,目光微敛的看向朱栩。
朱栩摆了摆手,道:“都坐,朕随便说几句。”
满厅的官员神情极力平静,内心不安,惴惴的看着朱栩,大气的都不敢喘。
朱栩坐在那,不怒自威,道:“第一点,关于‘新政’……这不是朕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朕一个人要做的。这是现实情况下,所有大明人内心期盼,渴望的事情。从张居正的改革开始,就表示我大明厄需变革,刻不容缓!朕受万民所托,统理整个天下,朕要为苍生,为社稷做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都在盯着我们,我们除了‘矢志不改’,‘一往无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朕,绝不容‘新政’被打折扣,更不允许倒退!谁敢在‘新政’上与朕作对,那就是要置天下万民于死地,朕决不答应,我大明全体官吏不答应,我大明两百万大军同样不答应!”
朱栩的话落地有声,铿锵有力,在整个大厅回荡不休。
所有人都默然不说,皇帝这是在警告,也是在立誓,向天下百官表达他的坚定态度。
朱栩也不管他们的想法,道:“第二点,就是法度,我大明近百年的乱象,就是因为法度缺失,纲纪废弛,朕希望在座的人,都能守住本心,不被诱惑,知道路在哪里,脚该往哪一个方向走!朕与朝廷,将建立更为全面,严格的察举制度,打击一切心术不正,贪官污吏!在这一点上,地方要与朝廷保持绝对的一致,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大厅里落针可闻,当今皇帝甚少在众人面前说话,可一旦说了,谁都不能忽视,否则就等着倒大霉!
“第三点。”
朱栩顿了片刻,道:“‘农政’是我大明的根本,在涉及‘农政’的改革中,地方要冲在最前面,不是朕、朝廷逼着你们,你们才肯做事,朝廷用十分力,你们才做三分,甚至于,朝廷制定了计划,你们还在嚷嚷着这不行,那不妥,到底是朝廷的‘农政’有问题,还是你们根本不愿意去碰,去做?朕这句话放在这,你们离京之前,都写一道奏本给朕,写的不好,不深刻,就留在京城,朕一笔一划的亲自教!”
众人头上冒出冷汗来了,果然如他们猜测的一样,皇帝生气了!
大厅里,连大声喘气的都没有,一股冷意流动。
“第四点。”
朱栩这一次顿的时间长了点,道:“士农工商都是我大明不可或缺第一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为大明的兴盛做出贡献,这些不能被抹杀。现在,我大明更需要大明所有人的努力与支持,朕废除了贱籍,是释放工匠,释放他们的能量。制定‘商法’,是为了给商人自由,现在我大明每年的商税,方方面面加起来有近一千万两白银,这笔钱占国库的三分之一强,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对朝廷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了这部分,后果有多严重?”
“除了商法,朕也决定从今年开始,全面开放海禁,鼓励出海行商,这是国策,地方官吏,任何人不得在政策上,施政上,甚至是口头上进行阻碍,限制……地方,必须保持与朝廷政策的完全一致,但有任何敢于与朝廷,与朕对抗,纲纪如铁,法不容情!”
满大厅都很安静,心脏跳动如雷。
皇帝不是在无的放矢,是在冰冷冷的警告他们!
第1005章 大议结束
大议厅里,所有人都平静无声,呼吸都被收敛。
如果说内阁的“新政”计划,堪堪能让诸巡抚等同意,但朱栩直言不讳的“宣告”,已经戳中了他们心中的软肋,让他们难受。
毕自严等没有说话,这些在乾清宫,在内阁,皇帝或明或暗的向他们说过,这一次,不过是更明确的说出而已。
朱栩说完,就端起茶杯,轻轻拨弄着茶水。
他拿捏的是有分寸的,“新政”决心,“国体”改革,“农政”,步步推进,一直到“商法”,既打中了这些大人们心中的不情不愿,又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熟悉朱栩的,接受能力好一点,京外的一些巡抚,总督这个时候都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皇帝陛下说的四点,每一个都仿佛一道绳索,勒住他们的脖子,让他们欲言又止,难受异常。
整个大议厅,要说理解力或者说支持度最高的,有三个人,傅昌宗,周应秋,还有一个就是内阁辅臣孙传庭!
孙传庭接受能力很强,哪怕朱栩的想法与政策再如何的“离经叛道”,他总能分辨其中的利弊,以及更为长远的一个考虑。
孙传庭行事更为大胆,有方略,迟缓有度。与毕自严的稳重,保守很不相同。
朱栩这些话,之前就已经对内阁说过一次,孙传庭表情平静,等了一会儿,然后转向一群高官,朗声道:“接下来,请诸位官员对毕阁老进行‘质询’,本官重申,只能是政务上的讨论,不得进行品性攻击,不得超出范围,更不允许胡搅蛮缠!”
孙传庭话音落下,大殿里依旧还是落针可闻。
众人都沉浸在朱栩刚才“四点”警告中,一时间回不过神,何况这“新政”既然已经宣告了,他们问不问已经无关紧要,甚至说已经是徒劳。
孙传庭等了一阵子,便道:“既然没有人‘质询’,那么下午再次开议,决定在朝报上登载的形式以及内容。”
这样的大议,毕竟是第一次,众人还是没什么反应,同时也并觉得有什么尴尬,一切都是在依着既定议程在走。只是因为不熟悉,没有细节。
孙传庭见如此,便侧身向朱栩道:“皇上可还有其他训示?”
这次的大议只是一个开端,朱栩在慢慢的构建一个政体框架,不能走的太急,想了想,还是决定再给一点风声,道:“这次各地巡抚,总督入京,耗时长久,虽然是因为朕的大婚,大演武,大议的缘故,但毕竟影响地方政务。这样,下一次再开大议,由各省派人来入京,人选怎么定,多少,什么时候入京,待多久,大议有哪些权利,在国体中是什么位置,由朝廷商议而定,如何?”
诸位巡抚,总督还没反应过来,毕自严等齐齐抬头,面露惊色。
他们早就有所猜测,现在果然来了!
只是,他们也不清楚这“大议”到底会如何发展,但总之绝对不会简单!当今这位,每一次费尽周折的做某件事,最后都不普通,对朝局会有大影响!
满厅的人不知道如何说话,哪怕有想问的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问出口。
朱栩自然不能说的太多,不然非吓着这些大人们不可,微笑着站起来,道:“今日的‘大议’很成功,接下来的事情朕就交给内阁了。”
所有高官纷纷站起来,抬手道:“臣等恭送皇上。”
朱栩又环顾一圈,转身出了这大议厅。
曹化淳,刘时敏两人跟在身后,虽然只有几个人,但一群高官看着,总觉得有些迤逦的古怪感。
出了大议厅,朱栩慢慢的走着,心情倍感舒爽。
“大议”应当是他最看重的一项改革举措了,大明不止要军力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体制也一样,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是世界发展的巨大转折口,朱栩一点都不会退让!
现在大明的舰队已经驶往欧洲,大明对世界的影响……正在开启!
朱栩眼前浮现了很多奇特的画面,嘴角不禁勾起笑容来。
曹化淳与刘时敏跟在身后,两人对视一眼,又转头看向身后的内阁,没有说话。
今天的“大议”,实际上是有些“古怪”的,与他们预期的完全不同,说不上尴尬,但总有些意犹未尽之感。
朱栩倒是很高兴,他没想一蹴而就,但只要开始了,就后退不了,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去推动,完善。
朱栩走的很慢,踱着步子,忽然开口道:“你们觉得今天的‘大议’,有什么想法吗?”
身后的曹化淳,刘时敏都没有出声,两人不知道如何回答。今天的“大议”……着实“古怪”。
“说实话。”朱栩背起身,向着乾清宫慢慢走去。
曹化淳与刘时敏对视一眼,顿了会儿,曹化淳道:“皇上,若是在金銮殿……更显威仪。”
朱栩笑而不语,曹化淳是站在他的角度,从帝王威严出发。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也已经过了摆架子增加威仪的时间。
朱栩走了一阵,又道:“内阁六部应该能看出一些门道,不过应该也不多……”
关于“大议”,他“泄露”了不少,毕自严等人应该能看出一些,只是肯定揣度不到他究竟要做什么,否则非得炸了不可。
回到乾清宫,朱栩脱了龙袍,换了常服,坐在软塌上,拿着茶杯,心里犹自在思索。
内阁已经基本上扛起大任,有他的两次的重话,地方上的那些大人们肯定不敢继续对着干,缓个一年,打个基础,等傅昌宗,毕自严入阁,内阁气势必然大增,有这两年的准备,很多事情都会水到渠成,再艰难的骨头,有了这样强势的内阁,也将很容易办。
内阁可堪大任,朱栩身上的压力松去不少,喝了口茶,道:“察哈尔有什么动静?”
曹化淳上前一步,道:“暂时没有,从各地监视的情况来看,察哈尔外松内紧,在防备。”
朱栩点头,察哈尔现在势弱,大明势强,眼下情况不明,察哈尔除了静观其变,其他的没辙。
“多尔衮到哪里了?”朱栩道。这场战争,自然是多尔衮打头。
曹化淳道:“根据兵部的计划,三天后能到山东,再五天能到辽东,休整两天能赶上四月一号的讨伐。”
朱栩抱着茶杯,斟酌着,道:“告诉泰宁卫,赤金卫,熊廷弼,做进攻态势,严密监视,但没有朕的旨意,不得主动开战!”
曹化淳还是不太明白朱栩对察哈尔的战略,并不多问,道:“遵旨。”
第1006章 送行
景正二年,三月二十三。
内阁的“新政”计划基本拟定,地方上的总理大臣也都就位,正分批次的准备离京。
皇宫,御花园。
凉亭里,石桌四周坐着六个人,朱栩以及地方五大总理大臣。
西方总理大臣傅昌宗,北方总理大臣周应秋,东方总理大臣杨景辰,南方总理大臣王从义,国中总理大臣余大成。
“有什么想法,现在都说说,不要有顾忌,朕还不是那种听不进忠言的昏君吧?”朱栩端着茶杯,笑着说道。
傅昌宗,周应秋都没有说话,两人很清楚,朱栩是想考校一下其他三人。
杨景辰原是礼部侍郎,尚书衔致仕,自身履历是相当厚实,为人秉直,做事干脆,有力道,闻言便道:“回皇上,对于沿海的三省,臣做过一番调查,臣认为当前要务,一个是推动‘新政’前进,确保朝廷对地方政令通畅,二是固本培元,收复民心,王道与仁道并重……”
这个杨景辰,朱栩并不了解,但从锦衣卫的调查来看,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
听了一阵,朱栩还算满意,转头看向王从义。
王从义是南方总理大臣,辖制的省份最多,相对来说很是复杂,他无惧色,不卑不亢,躬身道:“皇上,南方多戾气,不服王化久已,臣以为,在南方当行霹雳手段,肃清吏治,令‘新政’深入人心,不得反复,只要‘新政’向前,臣相信,不管是应对灾情,还是重塑王化,都指日可待……”
王从义为人刚烈,行事果断,做过山东,陕西巡抚,也是一个仕途丰富,从政经验丰富的人。
这也是个有主意的人,朱栩暗自点头,又看向余大成。
余大成这个人,有些“滥竽充数”,从他的经历来看,这个人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他知道他声望不足,一见朱栩的目光,连忙道:“皇上,臣认为,‘新政’的关键已在下不在上,皇上以及朝廷众志成城,已是滚滚大势不可改。现在唯有下面沸沸扬扬,混混沌沌,是以,臣认为,‘新政’不是从上而下,还是从下而上的问题,是上下相用,并重,不可一昧下压,还需地方上疏通……”
这个“上下并重”还是第一次有人提,朱栩脸上略带兴趣,端起茶杯,道:“继续说。”
余大成看着朱栩,有些紧张,道:“臣打算对县以下动手,‘保甲法’可以变一变,将一村之权从一个村收集而出,或者合并成多个村,权力归一,这样能减少他们的阻力,也能让衙门将手伸进村中,之后,不管是丈量田亩,还是登记户口,都将相当轻松……这只是臣暂时的想法,回去之后会找多人商议,以完善,妥当,拟定奏本后上呈内阁,上奏皇上……”
朱栩放下茶杯,嘴角含笑。
余大成有些取巧,用的是就是内阁对付各地巡抚的办法,在巡抚头上加了一个总理大臣。不过,他这个办法确实不错,实际上也就是多了一个“镇”的级别,能有效的收集村中之权,将官府的手强力伸进去。
自古以来,皇权不下县,宗权大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