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筠是被朱栩带进沟里,现在后悔的很,坐在她娘面前,低着头,俏脸如红烧云,双手绞在一起,整个人坐立不安。
  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觉得这样的羞臊,但心里又有一些怪异的兴奋,一颗心怦怦直跳,难以平静。


第953章 就绪
  朱栩“谈情说爱”了五六天,算是真真切切的放了个长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朱栩这一阵子过的太舒服,时间飞快,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二,元宵节就差两三天了。
  暖阁里,朱栩喝着茶,看着面前的毕自严,孙承宗,沈珣三人,笑着道:“怎么了,大过年的这都到朕这来了?”
  毕自严抬脸上很是疲惫,还是笑着道:“皇上,内阁的政务基本上梳理好了,等到大议的时候就可以与地方上大员仔细商讨,完善,不至于出大篓子……”
  朱栩对毕自严的能力是放心的,虽然偏保守,但做事面面俱到,不会出差错,颌首道:“嗯,简略朕看过了,速度有些慢,稳妥要兼顾效率,大体无碍。”
  毕自严知道朱栩“好急求全”,闻言没有辩驳,继续道:“督政院,大理寺,税务总局等在地方上布置已经在着手,人手在加紧选拔,务必清廉,能干,忠于皇上,忠于朝廷,支持‘新政’……”
  朱栩听了好一阵子,这些都没什么意见,想了片刻道:“巡政御史什么时候出京?”
  相对于督政院,大理寺这些,朱栩更看重巡政御史,只有这一股力量与地方关系最弱,最能看清事情,给他,给朝廷实话。
  毕自严抬起手,道:“二十二巡政御史,因为吕宋,旧港还不完善,不必派出。臣准备了明面上的二十道,另外两道臣想作为暗查,巡视各省,暗中监察一切。我大明疆域辽阔,这一来一回,最起码也要一年,臣已命驿站第一时间传送巡政御史的奏本,好让皇上,朝廷及早知晓地方的实际情况……”
  到了这一步,朱栩与朝廷在很多问题上基本上一致,比如“新政”的推动上。
  毕自严说的相对详细,朱栩对两个暗查有些意外,也有些欣喜,首肯的道:“不错,是个好办法。”
  毕自严不会因为朱栩夸奖一句就动容,继续道:“各地官员估计月底月初就会陆续进京,臣已经让礼部做好接待,尤其是各地使臣,更需展现我大明宽仁厚德……”
  朱栩立刻就知道毕自严话里的意思,摆了摆手道:“死了就死了,如果倭国剩下的那几个还敢有什么不满,留下一个,其他的就将他们的人头打包送回去。”
  毕自严不知道朱栩为什么对倭国这么厌恶,当然,他也没有好感,便收住话头,道:“是。臣已经做好计划,准备与各位巡抚,总督详谈,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想法,意见……”
  现在的改革已经到了地方层面,尤其是巡抚一级最为重要,他们将是推动的主力,如果他们不用心,不努力,朝廷十倍力气都未必能成事。
  朱栩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道:“嗯,必要的话,拿几个立威,刑部,督政院,都要用起来,不要放着了。”
  毕自严一直都有意压制这两个衙门,求稳,听着朱栩的话,倒是意外的赞同,道:“是,臣有这个打算,到时候必要震慑一二。”
  对于毕自严表现出的凌厉,朱栩还是很期待的,转头看向孙承宗,道:“孙阁老?”
  孙承宗现在负责“军务”,举着一道奏本,道:“皇上,军队的新的军职,军衔,旗帜,番号,人事变动等等,臣与兵部已经拟定好,请皇上过目。”
  朱栩接过来,随意的翻了翻,放到一边,道:“嗯,朕心里有数,还有别的吗?”
  孙承宗对于朱栩这种“随意”的态度很不安,瞥了眼毕自严,沉吟一阵,道:“‘军改’,北方战区,西方战区,海上战区都没有问题,南方战区,臣打算亲自走一趟……臣请赐予调动南方诸省军队的权力,以防不测。”
  朱栩眯了眯眼,显然,孙承宗也察觉到了。
  “云南……”朱栩斟酌着话语,慢慢的道:“与缅甸,安南等接壤,自古以来就是多战之地,不能大意。朕之所以放左良玉在那,就是需要他那一股狠劲震慑各个势力,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他到京之后,朕会敲打一番,其他的应该不成问题,你可以从容的来。”
  孙承宗应声,道:“是。山海关的熊廷弼,四川的秦良玉,臣都不担心,臣等计划亲自出京监督,确保万全。同时再次监察一下各地军备,以防欺瞒以及各种空饷,贪腐等问题。”
  这些朱栩也是放心孙承宗的,颌首道:“嗯,明年朕赐你王命令箭,再派内监,禁军随护,必要的时候,先斩后奏,确保军队纯洁,忠诚,决不能容有任何污秽!”
  “遵旨!”孙承宗道。
  “沈尚书?”朱栩目光看向沈珣。
  沈珣举起奏本,道:“皇上,关于迎接各国使臣,各地巡抚等官员的一应衣食住行,臣等已经拟定好,相应的礼节臣也都梳理完毕,到时可以照此办理,以免出差错。”
  朱栩接过来,认真的看了看,当真是相当的繁琐,尽显大明的威仪。
  好一会儿,朱栩合上,笑着道:“嗯,不错,就这么办吧,你盯着就成。”
  “是。”沈珣抬着手,又举着一道奏本,道:“皇上,大婚等事项基本已经齐全,只等开始。臣列举需要皇上亲自做的二十四项,宫里要做的三十六项,皇后娘娘要做的七十二项,群臣,使臣之礼四十八项,回礼所需八十一项……”
  朱栩单听着沈珣嘴里数字就头疼,接过来看了眼,眉头立时抖了抖,很多东西在他看来都奇奇怪怪,比如他要站皇极门城楼接受轮番“恭贺”,要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转来转去,告天地,祭祖先等等都是半个时辰,一个时辰算的,几乎一天时间,他要么站着,要么跪着,相当的可怕。
  朱栩很头疼,面上不动声色的道:“还能缩减一点吗?这些太过繁琐,一些没有意义的,尽量不要……”
  沈珣立刻就懂了,道:“回皇上,这已经是最大精简,不能再减,否则就会影响大婚仪程。”
  朱栩心头恨沉重,不自觉的叹了口气,道:“嗯,朕知道了,没什么事就回吧,对了,元宵节都放放假,朕亲自出去一趟,与民同乐,顺便将元宵节定为我大明全国的节日,万民同庆,任何人,任何地方,无有例外。”
  毕自严对这个没有什么异议,事情也都说完了,三人便抬手,道:“臣告退。”
  朱栩看着三人离开,倍感头疼。明朝成婚本就复杂,何况他这个皇帝,还不知道要被多少人围观。
  不过,终于要大婚了,这大婚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对整个大明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第954章 大婚前
  元宵节,是大明最热闹的节日了,甚至说不止于,还要追溯更为久远。
  唐诗宋词关于元宵节的不知道有多少,传世名篇更是数不胜数。
  朱栩与五位阁老,从长安街这头到那头,贺词,赏赐,游花船,灯笼如火如龙,将这个热烈气氛推到了极致。
  在长安街上,花团锦簇,唱和如雷,仿若灯海,亮如白昼,舞狮,杂耍,各种吆喝声,吵吵嚷嚷,接踵而至,炽热如沸。
  逛了一大圈,朱栩,毕自严等内阁辅臣来的一个酒楼,坐在一个桌上,看着外面的烟花,听着喊叫声,都没了平时的严肃紧张,每一个都面上带笑,相当放松。
  “来,举杯。”
  朱栩端着酒杯,看着众人朗声道。
  一群人都笑着举杯,陪着朱栩满饮。
  虽然朝政压力大,局势混乱,诸位朝臣心思各异,但都是“工作上”的,抛开这些,众人还是能其乐融融,谈笑风生的。
  朱栩也轻松不少,笑着道:“今日诸位无需拘束,畅饮,喝醉了,朕负责送。”
  毕自严等人都笑着客套,倒是宾客尽欢。
  “皇叔皇叔……”
  没多久,小永宁突然跑上来,眼见这么多人在,很是僵硬的行了礼,来在朱栩耳边低声道:“皇叔,小婶不肯出来。”
  朱栩已经料到了,心里叹了口气,越发对明朝礼教深恶痛绝,这好好的元宵节约个会都不行。
  那么多美好的画面,就这么悄悄在脑海里溜走了。
  “坐下吃饭吧。”朱栩不动声色的笑着道。
  小丫头坐在朱栩边上,在外人面前,还是摆足了公主仪态,倒是没有失礼。
  内阁一干人自然知道这位公主殿下任性淘气,但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所以都含笑示意。
  这一顿饭,这个元宵节整个京城都过的挺好,毕竟京城物价控制的极好,商业相对发达,有钱的人非常多,近乎是彻夜相庆,络绎不绝。
  在朱栩等人吃饭的时候,张家现在也是喜气洋洋,张灯结彩。
  张家全都是内监,宫女走来走去,张筠不停的在被打扮来打扮去,走到这边,走到那边,尤其是婚礼大典的仪程方方面面,一丝不苟。
  张家都跟着忙活的,累的是不是一点半点。
  “给我回来,帮衬着点你姐……”张夫人一把抓住要逃跑的张姝,没好气的道。
  张姝摇头晃脑不依,惨叫道:“娘,人家很累了,为什么姐姐成亲,累的是我……”
  “给我过来。”张夫人一把就将张姝给拉扯了回去,低声训斥了几句。
  张筠站在厅正中,一群宫女在她身上忙活,还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好一阵子,一个领事宫女道:“娘娘,说了这么多,估计您没记住多少,不着急,我们还有时间。”
  张筠头上是重重的凤冠,身上是大红霞帔,加起来起码有几十斤,站在那纹丝不动,轻笑着道:“没事,我都记住了。”
  几个宫女相互对视,领事宫女连忙道:“没关系,到时候会有我们领着走,娘娘只要听我们的,就不会错的。”
  “好。”张筠目光转动的看了她们一眼,笑不露齿的道。
  宫女们都不认为张筠能记住,越发尽心尽力的摆弄着。
  这位是要住进坤宁宫的,中宫主人,她们都丝毫不敢大意。
  朱栩在宫外喝了半醉,带着小永宁回宫,又与张太后,李解语等人庆元宵。
  因为慈烨闹个不停,李解语只得带着两个小家伙先行退席。
  张太后见朱栩有些醉醺醺的,还是道:“我听说,琉球要进贡一个女子进宫?”
  朱栩虽然喝了不少,但还很清醒,闻言道:“琉球那边是这么想的,不过朕还没答应。”
  张太后看着朱栩,道:“你宫里确实冷清了些,等皇后入了宫,再安排一些人进来,我与太妃看好的那两个尽早纳入,总不能都是夷人女子……”
  朱栩听出太后娘娘多少有些担忧,点头道:“朕知道了。”
  张太后看了眼边上还精神奕奕的小永宁,又看了眼朱栩发红的脸,道:“行了,我也不与你多说,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也早点回去休息,该走的仪程你认真走一遍,不要出错了,你登基时候就闹出笑话……”
  对于张太后朱栩是没辙,认真表态后,这才出了慈宁宫。
  冷风一吹,朱栩清醒了不少,吐了口酒气,边走边道:“今天还有什么事情?”
  曹化淳跟在身后,道:“今天没有事情了,内阁那边没有送新的奏本,皇上今夜可以早点休息。”
  没有奏本,朱栩反而觉得有些不适应,想了想,道:“既然如此,那就回去睡觉吧,不知道明天有多少事情在等着。”
  “是。”曹化淳应声。
  朱栩有些摇摇晃晃的回了乾清宫,洗洗弄弄就上床睡觉。
  在朱栩睡觉的时候,满京城的热闹并没有降下来,反而越发的炽盛。
  内阁,六部的大人们都是放假一天,相互宴请,觥筹交错,畅谈天地。
  与此同时,大明全国各地的官员们,几乎是同时启程,赶往京城。大明内外的使臣,同样都纷纷动身,赶赴大明都城。
  景正二年,元月二十。
  这是开朝的第一天,朱栩领着内阁六部的一干大臣,在承天门观看升旗。
  围观的百姓渐渐很多,站在远处望着。
  严正,肃然的仪仗队,浑厚,激昂的鼓声,琴声等混杂的音乐,在承天门前很是肃重。
  朱栩神色凛然,垂着双手,各位大人是第一次,倒也都有样学样,严肃的看着仪仗队,看着国旗缓缓升起。
  朱栩心态有些复杂,望着缓缓飘扬而起的国旗,目光直直,心潮涌动。
  到了这个时候,大明总算是有些样子,从这一刻开始,就要迈入新的阶段了。
  其他大人们心里各有想法,神色不动的看着下面,余光不时瞥向朱栩。
  不管怎么说,这位皇帝陛下都是为了“大明中兴”,尽管不认同他的很多作为,但现在来看,他是对的,大明能有现在的模样,绝大部分功劳都是他的。
  仪仗队站在国旗下,没有动,凛然而立,头顶是飘扬,飒飒作响的大明国旗。
  四周的百姓有些茫然,不知道如何反应,对于这个场面很是不习惯,觉得莫名,皇帝,朝廷的大人们都在,奇奇怪怪的,本来还以为有什么大事情。
  朱栩等完全升完国旗,对着国旗微微倾身。
  诸位大人们都看着他,心里别扭,还是有样学样,对着国旗躬身。
  片刻后,朱栩转过身,笑着道:“从今往后,每旬来一次,朕来,诸位大人们也要来。”
  这些都是小事情,毕自严等人不甚在意,跟在朱栩身后,随着他下了城楼。
  毕自严心情倒是颇为爽快,跟在朱栩身边道:“皇上,各地各国进京的人比较多,难免人多事杂,不知皇上可有什么安排?”
  朱栩听得出毕自严这是在试探,直接道:“内阁全权处理,依律依规来就是。”
  即便听着朱栩这么说,毕自严心里还是不大放心,沉思片刻,道:“皇上,‘新政’的大体框架,不知有何训示?”
  朱栩已经看过了,整体来说是符合他的想法,一边走一边道:“‘新政’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过程,既要坚定不移,大力推动,也要对发现的问题严正纠正,不能疏忽,更能糊弄,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不能留有漏洞,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既是对过去律法进行修正,也要强调律法的不可抗拒性,虽然有些矛盾,但你们要分辨清楚……百年来我大明之所以混乱至此,就是太多人过界,没有了约束,致使君不君,臣不臣,内廷外廷杂乱不清,朝纲败坏,边境倾颓,民不聊生……”
  毕自严等一群跟在朱栩身后的人都神色微变,没有接话。
  众人都知道,眼前这位对党争深恶痛绝,对朝纲败坏充满愤怒,悄然无声的跟在身后,莫敢搭话。
  朱栩也不管这些人能不能听懂他话里的潜台词,继续道:“督政院,刑狱司,大理寺等都要拿出担当的勇气来,以往混事,人浮于事,相互推诿之类,朕不想看到。朕知道,有些人不怕被罢官,不怕死,刚正不阿的死死抵触‘新政’,但凡遇到,一律罢官,永不叙用!对一些蛇鼠两端,摇摆不定,不能做事的,全都要剔除出去,我大明最不缺就是做官的人……”
  过去朱栩也说过类似的话,但今天说的有着不一样的意义,那就是——该动真格了。
  一群内阁,六部的大人们不由得对视一眼,他们感觉到,仿佛一股飓风从他们脸上刮过,然后出宫,出京,席卷大明东西南北。
  朱栩领着人走向内阁,道:“朕今天去内阁待一天,明天就不去了,这大婚的事情忙的朕是头昏脑涨,接下来的事情你们多担着些,等朕忙过这阵子,各项事情就可以推动起来了……”
  “是。”毕自严抬起手,道:“皇上大婚是大事,内阁也会尽力,皇上大可放心,臣等会处理好这段时间的政务。”
  大婚既是成年,也是皇帝亲政。虽然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茬,但这件事还是要做,做好。
  朱栩微微点头,道:“各地的大人们,使臣都要进京,内阁好生招待,尽量不要出乱子……”


第955章 大婚进行时
  皇帝大婚,各种规矩,礼制,仪程实在是复杂,繁琐到无以言表。
  虽然还有半个多月,但朱栩基本上就坐在乾清宫正殿,等着各种官员,内监,宫女的请示,奏禀,告知等等。
  先是翰林院等主笔,起草相关文书,诏书,这些是需要朱栩详细观看,盖印,允准的,每一项都需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接着是礼部的官员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他们负责制造册文、书,宝印,一应首饰,生活用具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已经制造好了,还是须朱栩一一观瞧,审视,哪怕各种册书,宝印,首饰都要他全数过目,点头,礼部好记录在案。
  然后是司礼监,尚宝监等备采各种用品,这些就更复杂了,涉及皇帝,皇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与事务,这些都要朱栩亲自去认可,吩咐,主导。
  过完这一些前期准备,还必须钦天监算好日子,所谓的良辰吉日,上合天下应地,还有涉及大明礼法,大明的历史,祖制等等,相当的复杂。
  好不容易定下来,就是开始“执六礼”了。
  六礼即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定期、亲迎,这个过程也是让朱栩痛恨不已。
  元月二十三,朱栩一大早就穿着隆重,出现在乾清宫正殿。
  这个时候的乾清宫已经站满了人,每一个都很喜庆,朱栩一坐下就躬身拜下,声音喜悦山呼:“臣等参见皇上。”
  朱栩坐在龙椅上,头还在发涨,强撑着,不动声色的微微点头,没有说话,摆手示意。
  “谢皇上。”一群人声音如海啸,继而起身。
  前排站着的孙传庭,沈珣,后面还有鲁王,张国纪以及一杆各衙门官员,甚至还有宫女,内监等等,足足有几十号人。
  在朱栩右侧,郑友元捧着诏书,在朱栩的示意中,摊开诏书,高声宣和起来。
  这种诏书都是定制的,没有什么新奇,众人站着,静静听着。
  等郑友元宣读完,众人都看向朱栩左手边的曹化淳,他说的才是重点。
  曹化淳也是客套话一堆,好一阵子才到主题:“命孙传庭为正使,张国纪为副使,前往张府,行纳采,问名之礼!”
  孙传庭与张国纪自然早就知晓了,这会儿还是恭敬拜下道:“臣遵旨。”
  朱栩坐在那,表情严肃,不曾言语,实际上心里很累。目送着这群人离开,依旧坐着一动不动,后面还有更多的事情。
  宫外响起礼乐,孙传庭捧着诏书,在仪仗队,鼓乐队等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出宫,直奔张府。
  此刻,张府除了张筠外,几乎所有人都在张荣穘,张夫人的带领下站在门外,等孙传庭一行人到来,依照礼法走了一番,将人迎进去,收了礼物,然后就开始问名,也就是名字,生辰八字等等,制成“表”,再交给孙传庭。
  这个时候孙传庭等人是不能走的,张家要设宴招待,要下午才能走。
  孙传庭这一圈是大半天,转道回宫,将节表交给司礼监刘时敏,刘时敏一番折腾,这才来到乾清宫复命。
  朱栩还坐在龙椅上,今天不能批奏本,不能做其他,只能等着。
  刘时敏,孙传庭等一群人进来,看着大殿上的朱栩,依着规矩与一五一十的奏禀。
  朱栩早就被教了好多次,端着架子,一本正经的询问“纳采,问名”的情况,然后就“诏告”而下。
  又过两天,纳吉,也就是男女双方看八字,八字相合,就是可以成亲。然后宫里要准备聘礼,聘书,再请孙传庭,张国纪带过去,这就是应征了。
  这个时候,朱栩要亲自去,是正式的订婚,没有吃吃喝喝,都是复杂的仪程,等张家收下聘书,聘礼,孙传庭告知婚期,张家依据聘书,日期,给出礼金,张筠的女工等等,朱栩再带回来。
  这一连串之后,就剩下最后的亲迎了。
  一圈走下来,折腾的朱栩够呛,吃不好睡不好,长时间坐着,腰酸腿疼,简直是非人折磨。
  “终于是过了六礼了……”
  朱栩趴在软塌上,眯着眼,有气无力的叹息道。他刚刚祭祀了天,地,宗庙,这个过程太过繁琐,复杂,累的他浑身酸疼。
  这结个婚真的是太累了,还是裁剪了很多繁琐礼节之后的结果。
  小永宁站在下面,抱着一个大苹果,一边啃着一边走来走去,嘻嘻笑道:“皇叔,这才是五礼,还有迎亲哦……”
  朱栩歪头看了眼有些幸灾乐祸的小丫头,没好气的道:“你要是继续在朕的眼前晃悠,后面的事情朕就带着你。”
  小丫头立时双眼大睁,飞快跑过来道:“我能跟着去迎亲吗?能吗?能吗?”
  朱栩嘴角抽了抽,探出手,抓着她的小脑袋,狠狠的揉了揉,道:“给朕出去,未来半个月,朕都不想再看见你!”
  小丫头抓着朱栩的手,用力的推掉,一边抱着头梳理,一边笑着道:“人家不是看皇叔累,来陪皇叔说说话吗?皇叔,我去坤宁宫看过了,大红喜字,对联,百子帐,百子被,龙凤双喜……”
  小丫头小嘴啪啦啪啦的讲,显然她是真的去过坤宁宫,这些都是她记下,故意在朱栩面前显摆的。
  朱栩没有理会她,因为他想到了后面更多的麻烦事,不止是迎亲,入洞房也有的麻烦,要面对面尴尬的折腾半个时辰——在上床之前。
  想想就觉得心好累,恨不得这个婚不结了!
  小丫头在那走来走去,笑嘻嘻的,忽然凑近朱栩,低声道:“皇叔,要不要我帮你去看看小婶现在怎么样?”
  朱栩斜眼看了她一眼,道:“给朕老实待着,要是现在给朕添乱,煤山那边缺人,朕就派去你挖坑。”
  这样的威胁小永宁是不在意的,她抱着苹果小口啃着,目光看着朱栩,不停的眨。
  朱栩喘了口气,又爬起来,没好气的道:“行了,老实的回去,未来一个月朕都没空搭理你,赶紧走。”
  说完,拿起边上的茶水,不管冷热的喝了一口,看向曹化淳道:“外面有什么事情吗?”
  曹化淳上前一步,道:“回皇上,云,南,贵,州,甘肃等几省的巡抚,总督明日会到京,除去旧港,吕宋两省,其他各省的巡抚,总督会在五天内到京,也就是二月初四,内阁,六部的诸位大人已经安排了接待仪程,分配好了人手,司礼监也有准备,请皇上放心。”
  朱栩知道这“放心”的意思,大明朝廷上下都希望他能专心成亲,千万不要再出啥事情来。
  “嗯。”朱栩站起来,活动了下,道:“这几天估计他们也不会来烦朕,让他们多盯着吧,各地的使臣呢?”
  曹化淳想了想,道:“察哈尔的国师尼克鲁已经入关,两天后到京,据说带了林丹汗的亲笔信。朝鲜两个国王已经动身,琉球那边一直在等,现在应该快上岸。缅甸,南掌的使臣已经过了云南,倭国那边,他们的皇帝以及幕府将军写了几封信,态度不满,口气强硬,甚至威胁再次开战。”
  朱栩冷哼一声,背起身,目光看向东面,淡淡道:“倭国人向来自大,加上海贸被朕锁死,这是要狗急跳墙!不理会,先拖着,军演之类的不允许他们参与,让他们继续自大。九州那边让桦山久守,锦衣卫,还有海军想想办法,给那些乱民一些暗中支持,他们的内战不能停,关门海峡那边盯紧了,幕府派了多少兵,什么人指挥,作战风格,习惯爱好,都要给朕摸清楚……”
  “遵旨。”曹化淳毫不迟疑的道。
  对于倭国,朱栩是不着急,看着他们耗尽力气再去收拾,不过,眼下有一个必须要先收拾——察哈尔!
  大明在休养生息,整顿内务,察哈尔也是一样,这两年没少吞并附近的大小部落,虽然对大明还算恭敬,可日益膨胀的察哈尔已经成为辽东最大的威胁,有迹象表明,林丹汗近来多了不少小动作,对科尔沁渗透加剧,意图很明显。
  朱栩心里掂量着察哈尔的实力,若是发兵需要多久?多大的胜算?能否一战铲除?
  大明出兵,驻守科尔沁的泰宁卫从西面,多尔衮,赵率教从沈阳东面出,土木堡的满桂从南面,总计有近十万大军,火炮五百门。
  这一战对明朝来说非常重要,就好比万历十五大军征讨努尔哈赤,胜自然不需多言,若是败了,整个大明北方,尤其是辽东的局势将迅速恶化,不可预料。
  察哈尔现在大约有二十万户,兵力最多五万,以大明的实力,想要铲灭应该说很简单。
  兵者向来诡诈,不能常理度之,朱栩仔细盘算一阵,看向曹化淳道:“尼克鲁到京后,找个机会,带他来见朕。另外,满桂,赵率教,多尔衮,孙承宗,孙传庭,熊廷弼,多尔衮,祖大寿等,找个空让他们一起来见朕……”
  曹化淳极其了解朱栩,知道这必然是有大事了,迟疑着道:“皇上,是在大婚之后吗?”


第956章 洞房花烛
  “不是,你找个机会,朕空了,他们能聚在一起,就带来。”朱栩道。他神色平静,目光冷峻,有着强烈的坚定之色。
  是时候检验一下大明训练了多年的骑兵了。
  曹化淳看着朱栩的表情,不动声色的躬身道:“是。”
  在朱栩说这些的时候,有几个入京的巡抚,总督,都故意回避的没有谈太重要的事情,言谈之中都是有关朱栩的大婚,喜形于色。
  内阁已经派出一队队巡防营以及从两大营抽调的兵马,沿着官道,驿站护送进京的各位封疆大吏,以免出现差错。
  京城之中就更热闹了,这元宵刚过就赶上皇帝大婚,亲政,京城街头巷尾都是热闹喧沸的议论声,张灯结彩,喜庆依旧。
  各地的封疆大吏进京的是越来越多,朱栩大婚的气氛越来越浓。
  再随着各国使臣进京,宫里迎亲队伍的出现,将这个气氛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二月初八,慈宁宫内,老太妃,张太后,包括傅昌宗的夫人,都算是男方家的,齐聚在一起,“闲聊”着。
  老太妃红光满面,多喝了几杯,拉着朱栩一个劲的说话。
  张太后在看着,面上微笑,心里颇为感慨。
  她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将朱栩接到她宫里的情形,日后一出出鬼主意,进进出出坤宁宫,那个满脑子稀奇古怪,不按常理的小不点,如今是真的长大成人了。
  她心里五味杂陈,眼前的虽然是小叔子,却也是半个儿子,为他操的心比亲生女儿永宁还多,到现在,是不需要她了。
  傅家的几个女人自是不敢多言,尽管傅昌宗与朱栩走的近,可一直都刻意与皇宫保持距离,傅家的女人与朱栩并不亲近,也安静的掌握着分寸。
  小永宁趴在桌子,无精打采,这么热闹的事情她掺和不了,只能看着,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