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曲谱,他其实是完全不懂,相对现在的教育来说,他的基础差的可怜,琴棋书画,也就多看了几本书,还是杂书,所以,他如同看天书一般。
朱栩不动声色的将曲谱放到一边,拿起国旗来看,顿时就眉头一抖。
他上上下下的仔细的端详,这个国旗秉持了明人一贯的作风,凡是求复求密,寓意多深远。
但在朱栩看来,这个太过花哨,且复杂,不足够让人一眼记住,相对于一国之旗来说,应该简单明了,深入人心,有无形的催眠作用。
看了好一会儿,朱栩抬头看向前面的二人,道:“这个国歌,还是要找机会演奏一下,仔细听听。国旗……朕觉得过于繁复,一定要简单一些,朕的想法,‘明’字一定要有,且要占据至少一小半,另外,就是镰刀,利剑……我大明的国土都是先辈用利剑取得,为我大明百姓生息之所,镰刀乃是百姓之利剑,供养天下,这是一个循环,二者缺一不可,至于其他的,你们再商议,尽量在年底之前做出来,一切都要在大祭上使用……”
孙传庭听着朱栩的话,心里默默思索,抬手道:“是,臣回去之后,再做商议,尽早完成。”
朱栩微微点头,又看向毕自严道:“除了国旗国歌这些,内阁在科举试题中,在新编纂的题材中也要加强国之教育。在天启年间,不知道多少人勾结建奴,甚至不知廉耻的投降,以低贱的夷人为主,跪地叩拜,丢尽了我大明脸面,这种事不能再发生,四五馆正在编纂忠奸录,到时候也要明颁天下……”
毕自严揣摩了朱栩的话一阵,抬手道:“遵旨。”
朱栩刚要拿起手边的薯饼,见两人没有走的意思,又放下道:“还有什么事情?”
孙传庭没有说话,瞥了眼毕自严。
毕自严沉吟一声,道:“皇上,臣削减了给北安南的钱粮,望请皇上批准。”
这件事,朱栩其实也是心知肚明,按住不发,不提,也是有原因的。
安南经过多年的内乱,并且是持续不停,早已脆弱不堪,面对多尔衮的先锋骑兵,随后是几百门炮阵,外加海军里应外合,这些小军阀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很快就被横推。
其中安南的钱粮,金银财宝,还是不少,这些一部分被多尔衮藏匿,带走,还有一部分则是落到了当时的指挥官杨嗣昌手中,杨嗣昌以朱栩的密旨为准,只给了云南总兵左良玉不足五分之一,其他的都入了云南大仓。
再后来的各国的供奉,也是照此办理,因此实则上平王手里能用的钱粮并不是很多,大头还是依赖朝廷拨付,这也算朝廷“拨乱反正”的一个部分。
这些朱栩都未曾与内阁言明,他需要内阁保持紧张,上进心,若是知道十大仓的具体情况,难免生出“惰心”来。他们现在还是认为这场灾情持续三五年已是了不得,根本不会想到还有长达十年,更加酷烈的漫长时期!
——他要藏些后手,在内阁无力应对的时候给予帮助,给他们信心。
十年,真的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足以让很多人无力,甚至绝望!
朱栩手指在桌面上敲出小马蹄声,整个房间落针可闻。
好半晌,朱栩道:“北安南三年时间,总计投入粮食一千万石,白银两千万两,但想要安置两三百万的灾民,怕也是捉襟见肘。十大粮仓现在还不能动,年底了国库已经空虚,从京城运到北安南,水路,陆路都耗时长久,这样吧,从内帑出,给云南巡抚拨付二百万两白银,命他们购买粮食,尽快补充给平王,移民决不能耽误半刻,今后削减钱粮的事情,不能再有,人心易丢难赎!”
毕自严一怔,与孙传庭对视一眼,面色沉吟。
若说是天启年间,皇帝要是拿出内帑来,他们会高兴无比,可眼前的皇帝,他们半点高兴都没有——这不符合改革的目的,“新政”的要求,一切制度化,不能随意出内帑,干涉国家的正常秩序!
更何况,他们对眼前的皇帝的心里戒备从未减少!
毕自严旋即就抬手看向朱栩,道:“皇上,这个办法是可以,不过臣认为无需出内帑。”
“哦,内阁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朱栩道。
毕自严道:“臣之前已经去过皇家钱庄,那边已经答应微臣,可以先拆借三百万给内阁应急,明年年中归还。”
朱栩神色微动,有些诧异的看着毕自严。
他没想到,毕自严的主意这么快就打到皇家钱庄的身上,并且“拆借”一词用的好,大有深意。
对于皇家钱庄,朱栩比任何人更能明白它的作用,也深知其中蕴含的能量,以及随时都可以迸发的实力。
但毕自严不懂!
他这么去“拆借”,是一种地主借钱的心态,想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想不还就不还!
朱栩手指在敲击着,看着毕自严,俄尔笑着道:“嗯,既然毕师能借到,朕就不说什么了,不过一定要按时归还,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要是有一天内阁不还钱,大哥将官司打到朕这里,朕的脸面可就挂不住了。”
毕自严确实有不还,或者“慢慢还”的意图,听着朱栩的话,神色动了动,心下了然,只得道:“是,臣明白。”
朱栩看着毕自严与孙传庭,语含深意的道:“这件事就这样吧,不止是北安南,其他各地也要照此办理,不能随便削减已经定制好的钱粮,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核查清楚,严惩不贷就是,切莫伤了他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毕自严与孙传庭都能听出朱栩话里隐含的“警告”,齐齐抬手,道:“臣遵旨。”
“皇上,靖王到了。”曹化淳从外面进来,道。
朱栩看向毕自严两人,道:“还有其他事情吗?”
毕自严稍作沉吟,道:“皇上,事多繁杂,臣请有机会,皇上与臣等共同商议一番,将一些事情定下来,以备明年开局。”
朱栩闻言,点头道:“也好,一个个奏呈确实麻烦,明天吧。”
第913章 律法
靖王来的时候,带了六七道奏本,整整齐齐的摆在朱栩的案桌之上。
靖王站在下面,道:“皇上,对于大明律,督政院已经基本修订完成,另外大诰也重新进行了梳理,都已妥善完善,只等皇上过目。”
朱栩看着这些厚厚的奏本,神色不动,道:“朕要是看下去,没有个一年半载的估计看不完,捡重要的说给朕听听。”
“是!”
靖王抬着手,道:“臣依照皇上的意思,已经将其他律法从大明律中单独列出,现在的大明律,是我大明的‘宪法’总纲,涵盖了我大明的方方面面的总框架,从皇帝,后宫的地位,到文武百官,天下臣民,万事万物都囊括在其中,共有总纲目七十八条,分类一百二十六,补充六十九……”
朱栩端起身边的茶杯,耳朵听着靖王的话。大明律这么一改,确实成了宪法总纲,其他法律都将是这部宪法的衍生,解释,扩充,但始终都包括之内,不能突破而出。
靖王没有将具体条例念出来,实在太多,只是简而言之的形容了一下。
朱栩听完,点头道:“嗯,继续说。”
“大诰,是太祖所立,包括我大明历代皇帝之天宪,以及各种典型之案列,处置方法,量刑之度等等,臣等已经进行了编修,对于不适当,量刑过轻过重,新的案列等,督政院都进行了审慎的商讨,目前基本已经改订完成,只等皇上过目,御批,颁布……”靖王显然早有腹稿,一流似水的说着。
朱栩放下茶杯,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击着,目光沉稳。
这“大诰”是朱元璋搞出来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大明律,毕竟这是“天宪”,谁都惹不得,凡事自然依此而行,但朱元璋在很多事情上太过苛刻,严厉过了头,甚至可以说,“大诰”是对大明律的一种践踏,背弃了律法精神,在很多事情上,本身就是违法,纯属以自身好恶为标准。
朱栩现在正着手整肃“纲纪”,重新“立法”,自然不能允许这种“人治大过法治”的现象,沉吟一声,道:“‘大诰’暂时不发,督政院再做商讨,上给内阁的时候,‘大诰’抽出来。”
靖王眉头微动,这“大诰”往往是历代皇帝整肃朝堂,宣威扬望的利器,眼前这位居然不要?
不过他并未多言,继续道:“户律之田亩制,督政院与内阁商议过,确立‘均田制’,‘占田过限’,废除‘先占先得’,内阁将用三到五年的事情,对全国田亩进行丈量,重新登记户籍,确立田亩数量等等。户律之婚姻律,规定了严格的男女成婚年龄,男子不得低于十八,女子不得低于十六,凡有逾矩,皆严惩不贷。对于伦理,婚姻对象,妻妾之数量,亦有规定……”
“吏律,分为两大块,十八条,其中对于官吏的选拔,任免,限制等多方面,还有具体的印信,文书等来往决策流程,详解有一百二十卷……”
“刑律,分八科,囊括了盗贼,任命,斗殴,诉讼,犯奸等等,刑部那边近来也参与修订,对审押分离,刑讯等方面做了补充,凡有二十八卷,三万余字……”
“兵律,有军政,关津,厩牧等,共有七科,因为兵部正在改革,所以全部都是暂行,在等候孙阁老等人的进展……”
“工律,有营造,河防等,匠籍等也被囊括在内,督政院正商讨予以废除,放归自由身……”
“礼律,主要是祭祀,仪制等,现在还有典客,喜丧,已经详细划分,定制……”
朱栩静静的听着,没有打断。
这就是六律了,大明律下含有的六律,而后六律中也是包罗万象,极其复杂。
这些事情朱栩无法事无巨细,基本上都交给了督政院。督政院现在有一百五十多人,过去的一年,基本上就是专门负责对法典进行修善,增补,删改。
“另外,还有宗法律,盐法,商法,钱法,私茶条例,贱籍暂规,内阁发布的禁令,规定等等,凡还有十七法未列六律,单独成本……”
靖王说的有些口干舌燥,但毫无磕绊,显然是准备了很久,极其熟悉。
朱栩静静的听完,知道了基本框架,心里推敲一阵,道:“这样吧,你明天带着主修各部法律的人,明天到内阁来,朕,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都要听一听,有什么问题,记录下,再仔细研讨,等明年各地巡抚进京,再进行一次扩大讨论,争取做到更完善一点……”
靖王听着,倒也没有异议,稍微犹豫的道:“皇上,诸位大人若是对法典某些条款友异议,还请皇上公正处理。”
朱栩眉头一挑,道:“你是说,有人对你修的律法不满意,让你感到为难了?”
靖王抬起手,道:“回皇上,修订各项法律,六部,内阁都有派人参与,其中很多争议比较大,内阁,六位尚书大人颇有微词,臣担心明天会引起争论,祸及一些无辜之人,并且让督政院的努力付之流水。”
朱栩微微眯起眼,看着靖王。
靖王分明是话里有话,谨慎小心的给一些人上眼药。
在整个大明,除了朱栩,也只有二位次辅,毕自严,孙承宗能给靖王压力,外加靖王近来与毕自严的关系多有龌蹉……
朱栩心如明镜,端起茶杯,淡淡道:“朕知道了。督政院是你的直属衙门,外人不应该插手,这件事你心里清楚。至于在内阁的政务,你虽然低于二位次辅,但毕竟是内阁辅臣,该有的坚持,你也要拿出来,所谓的‘纸糊’,‘泥菩萨’这些不堪的名声,朕不想在朕的内阁里听到……”
靖王一听就大喜,抬起手,沉声道:“臣遵旨。”
朱栩也不希望内阁一团和气,凡是都稀里糊涂而过,靖王与毕自严不和,对朱栩来说,是某种需要。
放下茶杯,朱栩问道:“关于督政院的权职,范围,你们督政院是怎么看的?”
朱栩这段时间一直在与内阁,大理寺,六部尚书等官员“闲谈”,谁都知道这是年底的一种“考校”,靖王心里也十分清楚,早有准备。
靖王抬着手,道:“回皇上,臣等商议过,有八,一,律法;二,督察;三,核举;四,秉政;五……”
朱栩听着,微微点头,道:“与内阁奏呈的倒是差不多。嗯,朕还在考虑一条,就是百姓代表可以在督政院陈情,督政院一定比例投票后,可以罢免一个品级范围内官吏的官职,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得复职,任用,你觉得如何?”
这个不新鲜,朱栩很早之前就提过,只不过还没有实施的环境,现在的省府一级,基本上具备条件,可以试试看了。
这是在给督政院增加权利,靖王自不会拒绝,沉声道:“是,臣回去之后就会商议,详细的条陈明日上奏皇上。”
朱栩心里也是撑着一口气,道:“嗯,做的精细一点,不要给人抓漏洞,抓把柄,发现律法的漏洞,要及时堵住,不要给小人机会……”
“臣遵旨。”
靖王本来还带着忐忑,现在却是高高兴兴而去。有了朱栩的支持,他就无需担心毕自严将手伸到督政院,在内阁的政务上,他也有底气与毕自严争一争!
看着靖王离开,朱栩看着已经冷透了的薯饼,肚子里感觉还是空空的,不禁有些想念慈宁宫的鱼羹,抬头看向曹化淳道:“还有几天到年?”
“回皇上,今天是二十一,还有八天。”曹化淳上前一步道。
朱栩微微颌首,神色若有所思。
过年后,朝廷休沐二十天,正月二十开朝,他大婚定在二月初九,近一点的还好说,偏远一点的,只怕这个时候就已经启程入京了。
第914章 巡政御史
朱栩坐在椅子上,翻阅着奏本,心里还是在不断的计较。
明年是大明“新政”的第二年,很多改革举措将向深入推动,去年还是他在京外走了一圈,开了一通杀戒,这才让很多事情顺利起来。明年的“新政”将更加困难,同时他又不能随意出京,朝廷上下面对的形势将极其困难。
一阵之后,朱栩合起一道奏本,突然向曹化淳道:“对了,巡政御史,准备的怎么样了?”
曹化淳稍微想了想,道:“回皇上,二十二个省,需有二十二巡政御史,外加配齐各种各类的官员,总人数有近三百人,内阁,六部,大理寺,督政院等都还在商讨,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朱栩沉思片刻,道:“让内阁加紧督促,必须在元宵之前出京!巡政御史,要将各方面都摸一摸,朕要看看大明的具体状况!还有,这二十二巡政御史还要交错巡视,不能出现糊弄的情况,一经发现有内鬼,严厉惩处!”
“遵旨。”曹化淳应声。
朱栩摆了摆手,低头认真的批阅起来。
曹化淳悄步退出去,转身向毕自严的班房走去。
在朱栩批阅奏本的时候,内阁的各种命令也不断颁出去,相当的密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系列的任命了,除了任命各省的参议,参政,副督正,还有就是大理寺的官员,这个异常引人注目,因为巡抚的品级是从三品,依照“战区”划分,设立的四个由京城大理寺直辖的“巡回大理寺审判廷”,品级是正三品!
也就是说,这个巡回审判庭,有权审理辖区内的所有案件,哪怕涉及巡抚,总督都可以!
他们的品级,是从三品!
这对地方来说,简直太过可怕,犹如绳索套在脖子上,大口呼吸都不得!
京城的一干观察家,舆论批评家都为之侧目,继而掀起一股股的风潮,各种言论铺天盖地,席卷京城,接着就如狂风大浪,滚滚如潮,冲击向大明的四面八方。
大理寺的动作相当突然,这原本应该是年后的安排,可汪乔年新任大理寺卿,又入了内阁,迫不及待的想做些事情,因此也不愿意等到年后,着急忙慌的就对原本大理寺的计划进行了大幅改动,强力推进。
大理寺。
大理寺现在的基本架构,一个大理寺卿,少卿二人,六个大理寺丞,还配有断官三十六人,专司审判,另外还有常参官等七十多人,机构上是越来越庞大。
汪乔年现在正在大理寺,听着二位少卿的讨论。
“大人,这东西南北四大巡回判廷,我等建议由寺丞担任,两年到三年回京,轮流任职,并且地方也要轮转,以免被腐蚀,为祸地方……”
“省级官员,自然都是还要押送京城受审,但其他的,在地方上审,是不是有些……就是不放心……”
“没错,现在的地方上,什么事情都推来推去,一推二推之后,事情就糊涂了,怎么理都理不清……”
“皇上给我们大理寺这么大权力,就是要朔本清源,打击那些贪官污吏,还吏治一个清明,不能给他们机会,决不能手软!”
汪乔年静静的听着,等了一会儿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明日召集大理寺各级官员,建言献策,本官回来后进行梳理,对于有用,可用,全数采纳,并且重奖!”
“是。”二位少卿齐齐应声,声音澎湃。大理寺现在真的不同了,那是有内阁辅臣坐镇的二品衙门!
在汪乔年商议的时候,督政院正忙碌不休。
除了对各项律法加紧完善之外,对各地督政院督正使,督正的任命,也需要督政院复核,随着一个个任命发布出去,预示着督政院的权势,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二十二巡政御史,大部分都由从督政院选拔,其他各机构派人参加。
靖王的班房内,看着眼前的魏学濂,有些头疼。
这个魏学濂之前与吏部的人在皇家政院门前打了一架,闹的是沸沸扬扬,连后宫都牵扯,介入了,虽然没有被判刑,可也“拘禁”了半个多月,短时间内,是不能复起的。
偏偏,这位又是皇帝点过名的人,又是皇家政院系的学生领袖,不能一直放着不管。
从本心来说,靖王也觉得这是一个人才,算是他半个心腹,有心启用。
“你是说,你想做巡政御史?”靖王看着魏学濂,面色淡淡的道。
魏学濂知道自己的情况,一本正经,老老实实的道:“是,下官也不想王爷为难,正的不行,副的也可以。”
在巡政御史上,靖王的话语权很大,任命一个副手根本不叫事,想了一阵,靖王道:“你想去哪里?”
二十二巡政御史,负责巡视的都是一个省,要长时间观察,总结汇报给朝廷的。
魏学濂早就想好了,道:“下官想去南直隶……江苏!”
靖王摇头,道:“别想好事,江苏是繁华,可问题也最多,这次去的不管是谁,肯定会栽在那里,你想清楚。”
魏学濂一听,目光就微闪,凑近一点道:“王爷,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靖王端起茶杯,淡淡道:“让你别去自然是为你好,其他地方挑一个吧。”
魏学濂闻到了一丝味道,作为前任的反贪局主事,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着靖王平淡的表情,最终还是道:“那,下官去河南吧,近一点。”
靖王放下茶杯,道:“嗯,不过本王要提醒你几件事情,你们是督政御史,只有收集,暗中访查的权利,没有任何抓捕,审判,调派的权力,一切行动更不能刺激到地方,以免危及自身,明白吗?”
大明总体上看似平稳,实则上乱象纷呈,哪怕是在京畿附近,时常也冒出流寇,土匪,强盗等,至于京外,杀人越货的山头土匪多了去,各地的总督府虽然不断的,大规模的清扫,可在这种大环境下,依旧是灭之不绝,扫之不尽,难有净土。
督政御史一行三十多人,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到了地方,要是出点事情,往这些土匪头上一推,他们这些在京城的人,根本鞭长莫及,也难以查清,多半就是不了了之。
靖王是担心魏学濂会像在京城中一样冲动,惹来麻烦,他庇之不及,凭白丢了性命。
魏学濂心里现在已经兴奋,巡政御史虽然不像过去的十三道御史权利那么大,可也有了特权,只要暗中调查,收集到证据,京城还是会进行处置,到时候依旧绕不开他们!
如果做得好,他离复职就不远了。
“是!下官遵命!”魏学濂十分振奋的道。
他话音刚落,不等靖王再说话,他忽然又道:“王爷,这正使是谁?”
靖王抬头看了他一眼,低着头,翻着文书,淡淡道:“正使的选则范围很广,六部的郎中,员外郎,九寺的少卿,寺丞,甚至是寺卿,另外还有一些在野的有名望的官吏,都在挑选的范围,现在内阁那边还在保密。”
魏学濂本以为靖王会给他一个暗示,谁知道居然是这么大的一个范围,这如何去猜?
他明白了,抬起手,道:“是,谢王爷,下官告退。”
靖王头也没抬,魏学濂有些无趣的出了靖王的班房。但出了门,他就满脸压不住兴奋的笑容,准备回去收拾东西。
将近年底,大明各项政务的推进都到了高潮期,大事小事堆积在一起,所有人都忙的脚不沾地。
朱栩本来也算勤政,可在内阁对比一下,着实算不上“勤政皇帝”,他一直都是最早走的那个。
出了会极门,朱栩对着曹化淳道:“命御膳房做些吃的,送去内阁,大大小小都不要落下,哎,弄得朕都有些惭愧了。”
曹化淳看了眼挂在头顶的月色,微笑着道:“是,奴婢这就让人去准备。”
朱栩活动着身体,慢慢的踱着步子,走向乾清宫方向。
走了一阵,曹化淳道:“皇上,是去鱼藻宫,乾清宫,还是慈宁宫?”
“慈宁宫?”
朱栩一怔,转头看向曹化淳道:“现在能去慈宁宫?门没关吗?”
曹化淳道:“今天是李香君的生日,娘娘也将李香君当做半个女儿,所以正在庆生,现在还没有关门。”
“李香君……”
朱栩活动着肩膀,笑了笑道:“她是比小永宁大一岁吧?十岁,是要好好庆生,走,咱们也去热闹热闹,对了,缅甸不是上贡了一个夜明珠吗?给朕拿来,给李香君做生日礼物。”
“是。”曹化淳应声,命人去取。
朱栩转道,前往慈宁宫,还没走到门口,道:“对了,朕那边有还有几颗不错的宝石,你让尚宝监那边看看,画几个项链的图案来,给朕,打四个项链,哪四个,不用朕说了吧?”
曹化淳立刻会意,是宫里的两位娘娘,南直隶的布木布泰,以及就要进宫的皇后娘娘。
“是,奴婢亲自盯着。”曹化淳道。
朱栩点点头,说这话,脚步就迈步进了慈宁宫,直奔正殿走去。
他还没到,宫里就已经知道消息,在朱栩踏过门槛的时候,宫女,内监纷纷向朱栩行礼:“见过皇上。”
“见过皇上。”
穿着红绿相间,蓬蓬松松的长裙,头发也梳的如同小公主的李香君,抿着小嘴,俏生生的给朱栩屈身行礼。
粉雕玉琢,煞是可爱。
朱栩打量一眼,从曹化淳手里接过一个锦盒,递给李香君道:“皇嫂都送礼了,朕不能不送,诺,上好的夜明珠。”
李香君本来看着朱栩进来就很惊喜,再看着锦盒,小脸有些忐忑,转头看向张太后。
张太后还没有说话,小永宁却欢呼一声,跑过来,抱住锦盒道:“夜明珠!皇叔,你偏心,人家想要你都不给!”
朱栩没理会她,揉了揉李香君的头,在桌子前坐下,看着一桌子好酒好菜,肚子顿时更饿了,道:“都坐都坐,不要客气了,快吃饭。”
张太后皱了皱眉,对着不远处的焕儿道:“给皇上拿副碗筷。”
李香君抱着朱栩给的锦盒,坐在朱栩斜对面,抿着小嘴,小脸通红,一双大眼睛闪闪发亮。
朱栩接过筷子,就开始吃,同时招呼着道:“吃吃,都动筷子。”他饿了很久了。
小永宁堵着嘴,对李香君手里的夜明珠是念念不忘,然后看着朱栩的眼神充满“幽怨”。她前面几次在乾清宫溜达,都没有发现这些好东西。
张太后看着朱栩狼吞虎咽,又招呼着李香君。这个时候没有生日歌,生日蛋糕,小女孩子也不会有寿宴,就是一顿稍微丰盛一点的家吃饭。
过了一会儿,张太后向着朱栩道:“皇上,我父亲过几天就要到京了,恰逢他的寿诞,我打算到时候在外面摆宴,给父亲庆寿,你觉得怎么样?”
朱栩筷头一顿,片刻他就明白了。
张国纪要从南直隶回京过年,张太后想要省亲,在张府里过的话肯定会不安宁,在宫里又不合适,所以在宫外找个酒楼,应该是最合适的。
朱栩点点头,道:“行,到时候朕让曹化淳安排,到时候朕也去。”
张太后立即道:“你就别去了,我就想安生的给父亲过个寿,不要那么闹腾。”
朱栩知道他算是个麻烦人物,听着摇了摇头,只得拿起筷子,继续吃起来。
第915章 死谏
月中悬,金鸡唱晓的前半个时辰。
朝天宫西坊。这里原本是一些朝廷小官员的聚集地,现在是一些在野官员集中之所,时常有一群人聚集在某一家,关起门喝酒,借着酒气,对朝局一阵破口大骂。
酒醒之后,各回各家,继续奔波着谋求复官,失败后,周而复始,已经三五年了。
现在又一群人凑集在一起,一边喝着酒,一边肆无忌惮的狂喷乱吠。
“你们知道吗?吏律有了新规……”这是万历年间的吏科给事中,今年才五十出头,正当壮年,醉醺醺,摇头晃脑的道。
“听说了,吏律要树立新的规制,彻底废除科道,我等今后再无复启之日了……”
“不止于此,吏律严格规定了官员的操守,动辄就罢官,再不叙用,对于朝廷的禁令,纲纪,也要严格执行,查出一点就是罢免,降职,调离,禁升,甚至是入狱……”
“规矩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喝个酒都是违规的,很可能就要降职,见了鬼了……”
“今后那些还在位置上的,除了上班回家之外,几乎就没有地方可去,处处都有眼睛盯着,一个不好就是大罪啊!”
“你们说,朝廷这是怎么了?非要逼得天下人都当不了官才开心吗?现在还在朝廷的那些人,到底有个什么劲?”
“我们联合起来……给内阁写信怎么样?乘吏律还没有颁布,谏阻如何?”
“好!”
一个人拍着桌子,喷着酒气,道:“朝廷现在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哪里还有半点模样,拆的是七零八落,完全是要天下大乱!我们,我们要死谏!”
“没错,死谏!”
“死谏!”
一群人要么摔杯子,要么拍着桌子,大吼大叫,红着脸,喷着酒气,如同家里娘子偷人般的愤怒难当,咆哮不止。
酒借熊人胆,一群人吼叫着,搀扶着,三三两两的出了门。
在另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