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东的大族比关内更具威胁性,因为他们不止拥有大量的田亩,钱粮,甚至手里还有不少兵权。
  比如祖家,吴家,李家,赵家,这些家族在辽东根深蒂固,同时彼此联姻,已经形成一股庞大的利益集团。
  周应秋会意,道:“是,臣会留意,小心处理。”
  朱栩手指捏着衣角,慢慢的道:“你奏本朕已经看过了,基本没什么问题,你到了辽东,因地制宜,多看看,问问,不能躲在府衙里拿起笔就做决定,要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取长补短……行了,这些你心里有数就行,朕不多说了,关于吏部的政务,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周应秋抬头看着朱栩,沉吟一声,道:“皇上,其他的臣并不担忧,臣在担忧皇家政院出来的生员。”


第899章 黄埔
  “担忧皇家政院出来的生员……”
  朱栩看着周应秋,目色微动,道:“说说看。”
  周应秋知道皇家两院在朱栩心中的地位,斟酌了一阵子,道:“皇上,最早一批,现在已经有资格担任知府一级,但他们没有出身,所以一直被打压,不止在京城,地方上也是一样,这样的矛盾在扩大,臣之所以配合内阁想要压一压,也是担心政院出来的官吏会抱团,不断下去会形成新的朋党,并且比过往的更加团结,危害更大……”
  皇家政院是朱栩硬拔起来的,出来的生员也大多是安排在低级“吏”位置上,因为他们大多没有出身,也就是科举,没有进士及第。
  以前可能不起眼,现在五六年过去了,论资格,能力,他们大多都可以大规模擢升,但卡在“文凭”上。
  这一点朱栩也早有察觉,微微点头,示意周应秋继续说。
  “这还不算难事。”周应秋微微倾身,道:“他们的人数并不多,但近两年每年都有两百多人入仕,并且未来会越来越多,这些政院出来的生员,大多没有背景,所学的与以往大为不同,日后必然会对整个大明的官吏形成冲击,也许用不了三五年就会显现。另外就是,臣也注意到,这些生员内部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曹鼎蛟,魏学濂,孟兆祥三人不断遭遇挑衅,只怕他们内部也会相互倾轧,走上东林党的旧路……”
  “黄埔!”
  朱栩面色如常,心里一震。
  周应秋的话在外人听来可能是危言耸听,但朱栩却知道,这简直是一种大势所趋!
  这种情况对朱栩来说是好坏参半,好处是在未来十年,他能借用这股力量对大明进行强有力的整顿,无须顾忌太多的阻力。坏处就是这股势力会形成自然的破坏力,也就是朋党再现,不合他的初衷。
  “你觉得朕该如何做?”朱栩看着周应秋,面露思忖的道。
  周应秋既然开口,自然是有些想法的,道:“臣认为,对皇家政院出来的生员要控制数量,并且不能给他们串联的机会,朝廷明年要进行的科举,过往的生员也要加入,允许他们连考三年,若是三年还不能取得进士及第,应当予以‘迁离’,科举一定要‘公平公正’,不给皇家政院特殊待遇……”
  朱栩听着,这件事也是他急切改革下的后遗症之一,但周应秋说的有些过了,如果压制皇家政院,对于他普及教育,更新大明儒家文化的目的有些背离,对大明未来发展不利。
  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大规模放开,一些本将该出现的新思想萌芽会出现的更快,更多,顾炎武等人的一些想法已经出现,未来或许会比历史上更为激进一点。这些都需要政院生员的帮助,老学究们会一如既往的抵制,李贽最后可是被活活逼死——朱栩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再发生!
  “嗯,这件事朕会让赵晗那边盯着,眼下还没有你说的那种情况,日后确实要遏制一下,去芜存菁是必要之举,明年的科举将会是一块试金石。”
  朱栩道。明年的科举本质上是皇家政院的全国联考,只是允许全国适龄年轻人都参与进来,进行统一的大比。
  当然,禁令上的人仍除外。
  周应秋说的这些也只是未雨绸缪,见朱栩听进去了,便道:“是。其他的臣在奏本里说的已经差不多,吕大器也是能吏,有他帮扶一阵,赵大人会很快熟悉吏部事务,臣不担心。”
  朱栩点头,道:“嗯,这一路估计不太好走,你到了山海关,与熊廷弼聊一聊,有必要的话,再走一趟朝鲜,现在朕也没心思去管朝鲜,但修桥铺路这些,要鼓励朝鲜去做,加强与辽东的联系,海上也是一样,从山东,海参崴等地来往朝鲜的船只要鼓励,朝鲜也是战略要地,不能忽视了……”
  这些都是比较随意的话题,周应秋抬手道:“是,臣会留意。现在雪下的越来越大,皇上还是早些回去吧,不用再送了。”
  这一路上,朱栩也算稍有些底气,周应秋在辽东应当不会出乱子,颌首道:“朕就送你到这里,你一路保重吧。”
  大明皇帝出城送人,不说绝无仅有,但像眼前这位送的这么轻松自然,肯定是第一例。
  “臣拜谢皇上!”周应秋伏地,沉声道。
  朱栩笑着摆了摆手,等马车停下,便下了马车,目送周应秋的马车在冰天雪地里赶赴山海关。
  他身后还有一辆在掉头的马车,以及护送的禁卫。
  曹化淳抬头看了看天色,上前道:“皇上,赵大人差不多该入京了。”
  朱栩轻轻吐了口气,看着越下越大的雪,道:“嗯,回吧,去内阁。”
  在朱栩回宫的路上,两个一身白衣的女子,出现在吕大器的府邸不远处的转角——柳如是与苏溪。
  两人打着伞,站在原地不知道多久,脚下已经有厚厚的雪。
  苏溪看着吕大器府邸紧闭的大门,疑惑的道:“小姐,你要找的人,住在这里吗?他不是宗室吗?应该去十王府那里吧?”
  柳如是轻轻摇头,道:“朱兄在济南用的是吕侍郎的帖子,虽然可能是假身份,但必然与吕侍郎交情匪浅,或许会来这里。”
  柳如是也是没办法了,该走动的都已经走动,但谁也不肯施以援手。事实上是没人能帮上忙,内阁阁老汪乔年主审,刑部侍郎张问达,礼部尚书沈珣,吏部侍郎吕大器陪审,谁有这个能量去关说,求情?
  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朱慕宇”,希望他说句话,减轻钱谦益的罪责,尽早放出来,也算是她彻底了结欠与钱谦益的这段情。
  “小姐,我们这么等也不是办法,吕侍郎不会见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苏溪冻的手脚冰冷,看着柳如是皱眉道。
  柳如是早就回想过与“朱慕宇”见面的前前后后的经历,实在找不出其他办法,轻轻摇头,道:“皇上向来低调,他身边的人也都默默无名,朱兄既然假借了身份,自然是不想我知道。”
  “可是去宫门前都比在这里……”
  苏溪还没说完,侧头就看到一辆马车从不远处的转角快速穿过,话头斗转的道:“小姐,那辆马车,与我们在大理寺见过的一样……”
  柳如是美眸陡睁,刚要迈步去追,突然惊呼一声,整个人就要摔倒向雪地里。
  “小姐!”苏溪连忙扶住。
  “快追!”柳如是不顾酸麻无知觉的双脚,挣扎着向前小跑。
  苏溪慌忙扶着她,但走到路头却已经不见马车身影,又追了一条街,还是看不到马车。
  苏溪看着眉头紧皱,咬着嘴唇痛苦的柳如是,轻声道:“小姐,算了吧,你与这位朱公子真的是有缘无份,何苦这么折磨自己。”
  柳如是向来倔强,只是眼中有些茫然。
  她来京城一个是来找朱慕宇,二来是营救钱谦益,现在是一个都做不到,机会就在眼前,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流淌过去。
  这里是城东最复杂的地方,道路七横八折,不知道那辆马车到底驶向何处。
  “回去吧。”苏溪再次劝道,她已经看到柳如是脚踝的红肿。
  柳如是不甘心,同时无奈。偌大的京城,找一个人太难了。
  这个时候,赵晗的马车如期驶近京城,城门外很多人在翘首以盼,远远眺望。
  赵晗多天以前就已经接到任命,只是山西政务太多,年底离开必然要做些准备,所以告了几天的假,这才匆匆入京。
  马车里,有两个幕僚陪同,一路走,一路分析着京城朝局。
  其中一个道:“大人,京中水太深,之前谁能料到周尚书,傅尚书会双双离京?”
  “是啊,靖王,汪乔年双双入阁,谁又能猜到?这朝局我等是越发看不明白了。”另一个也皱眉。
  这与他们过往的看法完全不同,完全不知道朝局到底要向哪一个方向发展,诡异莫测。
  赵晗坐东朝西,已经很有些威仪,他神色不动,暗自摇头。
  这二人在山西还是很有见地,只是到了京城就会打被回原形。这二人不知道,他心底十分清楚。
  京城的朝局,说到底不是看内阁,看六部的大人们的想法,而是宫里皇帝的意志!
  如果皇帝不点头,谁能驱赶吏,户二部尚书?皇帝不点头,汪乔年与靖王有什么资格能入阁?
  虽然内阁看似风头正劲,把控了大权,但若是有一天,皇帝有意废除内阁,再次执掌六部,统帅天下,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大明,终究还是皇上的!
  赵晗神色如常,心如明镜,听着两个幕僚的话,心里毫无波动。
  没多久,随行的护卫走过来,禀报道:“大人,城门口有人迎接,是否要停下?”
  若是以往的官员,说不得就要下车,礼贤下士,嘘寒问暖一番。
  “直接进宫!”赵晗沉声道。在京城,一定要洁身自好,不是怕给外人口实,而是怕宫里的皇帝有别的想法——这也是他的经验之一。
  “是。”随行的护卫上前,指挥着马车陡然加速,直冲城门。
  城门口一群人都已经洋溢着笑容上前,一见顿时都愣住了,没谁敢上前挡住马车,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赵晗的马车从他们之间穿过,进了城门。
  二十多人相当茫然,面面相觑。
  戚语棠的夫君也在人群中,看着马车就要消失在眼前,一阵发呆,他可是已经花了二十多两银子——这是一笔巨款!


第900章 谣言
  在赵晗进京的时候,大和尚慧净已经入了信王府一天了。
  朱由检现在是越发的沉稳,没有以往的锐气勃勃,多了一股沉稳,起坐之间没有了以往那刻板的亲王气度,更加从容自如,如一个闲散王爷。
  慧净坐在他对面,老僧坐定,一点表情都没有。
  陕西与京城隔了个山西,并没有下雪,但冷的出奇,屋里有几个火炉,还是伸不出手。
  “去过巡抚衙门了?”朱由检端起一杯茶,淡淡的道。
  慧净微微倾身,道:“嗯,这一路上皇上确实没有派人跟着。”
  朱由检面无表情,没有说话。虽然他躲在西安府,可朝廷的动向天下人都紧盯着,他想不知道都难。
  靖王入阁这件事如同鱼刺一般梗在他喉咙里,异常的难受。在他看来,朱栩走的是越来越远,越来越危险,已经无可救药。
  慧净看着朱由检,心里也轻叹,这个人在他心底是明君才有的风范,所行所为也都符合他心里的期许,偏偏先帝越过他,将皇位传给了最小的弟弟,当今的皇帝,景正。
  不止他一个人徒呼奈何,天下士林无奈,痛苦的比比皆是。
  当今皇帝的“新政”,简直是要大明推倒重来,伤了太多人的心,从他登基到现在,反对的人死了一波又一波,现在已经没什么人能反对他了。
  这些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作为,简直是一个混世魔王!
  慧净心头不好受,看着朱由检道:“王爷,近来京城谣言四起,甚嚣尘上,大多数都是冲着皇上,朝廷的去的,但也有些涉及王爷。”
  这些年关于朱由检的谣言并不少,他也不甚在意,默默的喝着茶。
  “景正不正,信王不王。”慧净看着信王,神色平静的道。
  一直从容自如的信王脸色骤变,目光如利剑一般,直直的盯着慧净。
  类似的流言他在京城的时候也曾出现过,但迅速就被压下去,这是大逆,不管是皇帝还是朝臣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还有就是,景正派慧净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在意了吗?
  慧净微微躬身,道:“先帝绕过王爷传位给当今,虽然众目睽睽,没有什么可指摘,但这毕竟不合祖制,并且‘新政’现在是天怒人怨,民生沸扬。这些谣言,有人相信,并且不断的在散播。”
  朱由检眉头紧拧,神色阴沉的道:“以前就有,不是第一次。”
  慧净默然一阵,道:“但现在皇长子已经出生,还出现这样的谣言,外廷,皇上,甚至是后宫都会有一些想法。”
  现在朱慈烨是皇长子,哪怕朱栩有个三长两短,皇位也不会外流,若是还有人散播朱栩得位不正,那么就是居心叵测,意图谋逆了。
  朱家,甚至是大明对这个是有逆鳞的,毕竟成祖之事一直耿在所有人心头,说不得,论不得,自然更怕旧事重演。
  朱由检脸色变幻,目光闪烁不休。
  如果这个谣言继续发展下去,哪怕景正还念着一点情分,他也活不了,可能连他的几个孩子都会被牵累!
  朱由检猛的闭着眼,深深吸了口气,许久才睁开眼,看着慧净,漠然道:“你说本王现在该如何做?”
  慧净神色微动,倾身道:“王爷,入京吧,或可保全家平安。”
  朱由检心里怒气勃发,寒声道:“景正到底对我还是不放心!”
  慧净面上踌躇,道:“当今的所思所想均迥异于他人,贫僧想不通,猜不透。”
  这个时候,周王妃从侧门进来,屈身行礼,而后看着朱由检,轻声道:“王爷,皇上大婚,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进京祝贺。”
  朱由检转头看了她一眼,微微皱眉,没有开口。
  京城是个是非之地,去了反而会更加危险。
  慧净也没有多说,这件事涉及信王府的安危,需要朱由检自己来权衡。
  内阁,朱栩班房内。
  朱栩已经习惯用小客厅招待这些外廷的大人们了,一边煮着茶,一边道:“跟朕说说山西的情况。”
  赵晗是第一次来这里,很是拘谨,躬着身道:“是,回皇上,山西目前灾情日益加重,虽然朝廷在不断减免,可还是入不敷出,如果钦天监预测是真的,未来两三年天灾不见好转,山西的日子将非常不好过……”
  朱栩不动声色,这场“小冰川”的破坏力是无差别的,大明大江南北,几乎没有逃得过的,也就是南直隶还好一点,其他各处都是灾情如火,民不聊生,堪堪度日。
  “臣与山西的诸位同僚仔细商议过,若是继续下去,大同,太原等地的粮食都将锐减,每年一成,甚至是三成,陕西等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现象也会出现……”
  “臣来之前,诸位同僚还希望我能向内阁谏言,将山西也加入移民之中,转移灾情严重之地的百姓……”
  “番薯等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臣等也在力推,不过目前效用还不足够救活很多人……”
  “近年山西爆发了数次的瘟疫,虽然应对的还算及时,还是死了近万人……”
  朱栩手里端着一杯茶,听着赵晗的话,不时点头。
  北方的天气越发古怪,粮食减产是必然的,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扩大,并且日趋严重。
  这些都要靠“新政”来处理,朱栩心里有数,看向赵晗笑着道:“嗯,对吏部,你有什么想法?”
  朱栩之前在回京的路上就与赵晗谈过,这么长时间,赵晗应该有些想法。
  赵晗闻言,稍作沉默,而后道:“皇上,臣认为,朝政现在还不够仔细,明朗,所以吏部的政务与朝局一样,都要进一步的革新,率先完成‘新政’的目标,往后才能谈及其他。”
  朱栩目色微动,赵晗的话说到关键处了。
  虽然“新政”历经一年,但朝局还是纷纷扰扰,不够清晰,明白,稳定,内阁与六部还在持续的深化改革中。
  “你先去吏部吧。”
  朱栩沉吟一阵,道:“在朕大婚之前,写一份心得给朕,吏部是朝廷的要害部门,不能大意。”
  “是。”赵晗心里稍松,他确实有些想法,但不敢现在就说出口,因为许多事情他还没证实,需要进入吏部去看看。


第901章 洪武号
  赵晗离开了朱栩的班房,又去见了毕自严,这位日后算是顶头上司,不能怠慢。
  毕自严的手已经伸到六部,但没有吏部尚书的配合很多事情也将难办,倒是也相当客气,与赵晗叙话了半个时辰。
  随着赵晗的到任,六部尚书已经全部到位,内阁也有五位辅臣,基本上完善了朝局。
  随后一天,内阁的动作更为迅捷,一道道政令几乎是目不暇接的颁布,毕自严更是带着孙传庭再次走访了六部,向外面显示朝局的一片和睦,团结一心。
  当天晚上,朱栩的班房内,灯火通明。
  毕自严,孙承宗站在朱栩御桌前,已经说了一个多个时辰,三个人都有些口干舌燥。
  朱栩看了眼天色,眼见一时半会儿说不完,起身向小客厅走去,道:“边喝茶边说吧。”
  毕自严,孙承宗两人年纪都不算大,但一个多时辰站着也是浑身酸麻,闻言便跟着朱栩走向小客厅,在朱栩对面坐下。
  朱栩拿起茶壶,开始煮茶,感受炭火的温度,看着二人道:“嗯,皇家两院要重视,朕兼任院长的事情,你们既然觉得不宜大张旗鼓,那就内部通报吧。关于明年科举,周应秋走之前确实与朕谈了不少,就照你们的意思办,对政院系的官吏,生员进行一次科举考核,不过考题需要吏部,督政院,皇家政院共同来出,由礼部负责监考,分南北两地同时进行,三甲名单扩大到五百人……”
  毕自严躬着身,等朱栩说完,思忖片刻,道:“臣遵旨。臣会亲自监督明年的科举,确保不会出现徇私舞弊之事,一定公平公正。”
  朱栩“嗯”了声,道:“另外,凡是录取的前三甲,一律公开试卷,对于有异议的士子,也在他们的同意下公开试卷,透明也很重要……”
  这种事很容易引出乱子来,而且由着士子的要求,日后的麻烦会越来越多,如果变成一个漩涡,会影响国家选士。
  不过想了想,毕自严应声道:“是,臣会与吏部等详细研究办法,上条陈给皇上过目。”
  朱栩点头,转头看向孙承宗,道:“大演武,兵部准备的怎么样了?”
  孙承宗道:“回皇上,目前参与演武的军队已经都集结好了,总共一万五千人,都在天津卫,正在加紧演练,武器,火器等也都已经运到,臣计划在年后找个时间,调过来,先在承天门外进行演练,确保万全。”
  小茶壶突突冒泡,朱栩拎起来,给二人倒茶,道:“这个可以,不过要注意保密,到时候长安东西门两头可以封锁起来,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朕的脸面不重要,咱们大明的丢不得!”
  毕自严,孙承宗两人都躬身,端了下茶杯,以示恭敬。
  孙承宗应声,旋即又道:“天津卫那边的大船已经基本建好,正在尝试下水,工部那边拟定了三个名字,分别是洪武,永乐,景正,不知皇上属意哪一个?”
  这个朱栩早就想好了,道:“这种大战舰,应该是未来海军发展的方向,威力大,稳固,不容易沉,日后可能是海上决胜的关键,不会只建这一艘,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朕会建造更多,这样吧,先取‘洪武’,就叫做洪武号,太祖皇帝的年号,霸气,豪迈。”
  孙承宗倒是并不在意这些小事,记下后,稍稍沉吟,道:“关于‘军改’,皇上不知可还有其他要求?”
  朱栩喝了口茶,想了片刻,道:“前日曹文诏也来跟朕说了,朕大体上没有意见,只是‘制衡’与‘效率’如何统一,这是一个难题,孙师与兵部那边要再仔细研讨。对了,朕之前说过,想要建立一支特别的军队,要能全面,快速,有效的反应军队,兵部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这也就是特种军了,很早之前朱栩就在要求,但因为经验,武器等方面的原因进展缓慢,规模小,不能成军。
  孙承宗想了想,道:“兵部已经从各军中挑选,已经准备了三千人,目前还在新兵营筹备。”
  朱栩轻轻颌首,道:“自古以来战争都不是由人数多寡决定的,我大明要走精兵化路线,当年建奴为何能坐大?区区三万人就能将我大明十多万大军打的溃不成军,这个是教训,要吸取。”
  孙承宗对这些自然知之更深,点头道:“是,臣等正在商议,有了具体条陈会上奏皇上。”
  朱栩手里端着茶杯,看着突突冒热气的小茶壶,道:“现在事多杂乱,咱们都耐心一点,慢慢来,以前朕是求大求全,现在要求细求妥,内阁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态度来……”
  毕自严作为内阁“首辅”,自然清楚,现在朝局内外的大框架已经构建的差不多,是要继续推动“新政”深化,完成既定改革目标的时候了。
  “臣明白。”毕自严道。他已经听出朱栩暗示,未来不会有大动作,内阁可以安心做事了。
  毕自严看了眼孙承宗,开口向朱栩道:“皇上,明年的支出户部那边一列出了大概明细,臣……”
  这个时候,外面的曹化淳匆匆走进来,看了眼二位阁老,走近朱栩,低声道:“皇上,张夫人进宫了,太妃,太后娘娘请您过去。”
  朱栩眉头一动,顿时就知道张夫人为何而来了。
  哪怕曹化淳声音在小,这点距离也足够毕自严与孙承宗听到了,两人对视,双眼都有喜色。
  他们已经得到通知,张家的大小姐将要入宫,明年大婚,会被立为皇后,大婚之后的皇帝已经成年,肯定会更加成熟,稳妥,不会再让他们提心吊胆。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起身道:“皇上既然有事,臣等告退。”
  该说的也说的差不多了,朱栩起身,道:“那好吧,要做的事情,你们都辛苦一下,明年争取有一个好的开局!”
  “臣遵旨!”
  毕自严,孙承宗两人心里都很高兴——皇帝终于要大婚了。
  朱栩目送两人离开,片刻后又看向曹化淳,道:“除了张夫人,还有谁?”
  曹化淳道:“还有宗人府宗正,鲁王。”
  皇帝大婚是要上宗碟的,宗人府也是主要承办,自然少不了。
  点点头,朱栩道:“走吧,今后朕得比外面那些大人们还要忙了。”
  曹化淳微笑着,跟在朱栩身后,出了内阁,转向慈宁宫。
  慈宁宫内,老太妃,张太后,永宁,鲁王等人都在,张夫人很是拘谨,陪坐在一旁。
  老太妃笑呵呵的看着张夫人,道:“不用那么拘礼,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无需紧张,皇上也是随和人,不会亏待筠儿的。”
  话是这么说,可张夫人哪敢真的放松,小心翼翼的陪着笑。
  她一直都认为,女儿能进宫,封个才人,选侍就不错了,没想到居然会是“皇后”的唯一人选!
  张太后也看出了张夫人的紧张,笑着道:“筠儿知书达理,娴熟德厚,是皇后的好人选。皇上的宫里没有几个人,不会很辛苦,不用担心。”
  张夫人脸上僵笑的附和着,道:“是是,民妇这都知道。”
  鲁王坐在一边,他就是来听听的,这些事情上,他没什么资格说话。
  倒是小永宁看着张夫人,眼珠子一直的转,灼灼发亮。她身后的李香君同样看着张夫人,眼神透着一丝羡慕。
  老太妃看向张太后,笑着道:“朝廷定的是明年正月二十开朝,大婚的日期,咱们定在二十五,你觉得怎么样?”
  张太后不太关注朝局,倒是知道朱栩很忙,想了一会儿道:“还是等皇上来了再问问,或许他还有别的安排。”
  “行,那就等皇上来。”老太妃笑呵呵的,等了这么久,也不在乎这一两天时间。
  张太后刚要应下,连忙又看向张夫人,道:“张夫人,你们觉得什么时候比较合适?”
  张夫人笑着应承着,道:“我们没有什么要求,太后,太妃决定就行。”
  老太妃看着一团和气很满意,转向鲁王道:“宗人府那边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鲁王起身,抬手道:“回太妃,因为国库紧张,皇上要求一切从简从朴,因此很多仪程都已经被砍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事。”
  张太后闻言就蹙眉,别人不知道,她可知道,朱栩的内帑今年进了不少银子,区区一场婚礼根本不叫事。不过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戳穿,得找个机会单独“教训”。
  老太妃倒是没想太多,赞许道:“皇上这么做是对的,咱们都该节省,不过什么仪程能省,什么不能缺,宗人府也要考虑清楚,事事都要请示,皇上大婚,一点都大意不得。”
  “是。”鲁王抬手应道。
  小永宁看来看去,仿佛都没她什么事情,突然间开口道:“太妃,母后,人家也要帮忙……”
  老太妃看向小永宁,慈祥的笑着道:“好好,到时候有的事情要咱们的永宁公主帮忙。”
  张太后看了眼永宁,没有理会,对着张夫人道:“张家那边有什么事情也要及时告诉本宫,皇上的大婚不能出任何差错,一切开支都由宫里出,要是户部那边不出银子,本宫亲自去要……”
  这句话让刚刚走到门口的朱栩嘴角抽了抽,暗道“看来皇嫂怨念不小……”


第902章 大婚事
  老太妃眼尖,抬头就看到了朱栩,大声笑道:“皇上,快来,咱们正说你的事。”
  朱栩微笑着走进来,道:“太妃,皇嫂,朕来晚了。”
  老太妃远远的就招手,道:“不晚不晚,正是时候,快,坐下。”
  朱栩笑着走上前,在老太妃边上一个软塌坐下。
  除了老太妃,张太后,其他人都纷纷起身,行礼,朱栩摆了摆手,道:“都免礼,坐下坐下,无需客套。”
  众人连忙“谢恩”,依次坐下。
  老太妃拉着朱栩的手,拍打着道:“刚才我们与张夫人商量了下皇上大婚的事情,其他基本没问题,就剩下日子了。”
  朱栩看了眼张夫人,笑着道:“太妃选了什么日子?”
  老太妃道:“正月二十,是个黄道吉日,不过太后说要看看你的意思。”
  朱栩沉思半刻,道:“明年还有大演武,大廷议,这个三件事虽然看似不相关,却差不多都是一件事,朕打算放在一起。先大婚,大婚之后,朕与皇后,文武百官,外国使臣等一起观看大演武,好让我大明百官,天下子民,周边各国知道我大明的强盛,接着就是廷议,事关我大明百年大计,不容忽视……”
  老太妃也是久经风雨的人,听着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