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的内阁制度其实很复杂,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演变而来,是废除丞相后形成的。但他们在朱栩改革以前,一直都是“秘书”般的存在,虽然掌握了不少大权,可不算正式的编制,在政务上也不畅通,需要走一圈皇宫,皇帝下命令给六部才能执行。
  也就是说,过去的内阁是不能直接指挥六部以及其他机构的,始终都是皇帝的“秘书”,“幕僚”性质,不是正式的朝廷机构,权力始终都在皇帝手里。
  不过经过朱栩的改革,内阁已经成为景正朝的正式机构了,但因为之前六部把持大权,内阁还是有名无实,没有多少实权,这也是现在急需改革的原因。


第855章 大议
  一阵子之后,毕自严开口道:“皇上,臣认为,对于官员的任命,考核,对钱粮的预算,拨划,对各部的事务、要害官员的任命,都应该由内阁来决定,权职统一才能通达上下,否则散乱不堪,即不能有效用事,还会增加内耗,不利于朝廷稳固,‘新政’推行……”
  朱栩静静的听着,毕自严没有绕弯子,很是直接,意思也很明了,就是要从六部上抢权,并且任命六部要害官员,这是要彻底掌握六部,将六部变成内阁的从属、执行机构。
  对于内阁集权,朱栩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一个强大,坚定的内阁是推动政务的必要,但是内阁与六部各有权职,不能一昧的剥夺,将六部变成空架子,这会适得其反。
  这些朱栩没有说出口,不动声色的道:“嗯,继续说。”
  毕自严道:“臣与六部尚书都仔细的谈过,他们也都各有想法,臣已经拟好条陈,先奏请皇上,过几日再开内阁会议,仔细商讨……”
  朱栩没有说话,傅昌宗,周应秋等人他都许诺会让他们入阁,这个时候应该不会与毕自严为难,恋栈权位不松手。
  “……臣打算调辽东总理大臣孙传庭入阁,还请皇上允准。孙大人在朝廷政务,地方政务都阅历丰富,能力也很强,臣认为他最合适入阁。”毕自严道。
  这个朱栩早就知道了,也认可,点头道:“准,命他年前进京入阁,加东阁大学士。”
  “谢皇上。”毕自严看了眼朱栩,又道:“年关将近,诸事繁杂,臣拟了奏本,还请皇上过目。”
  朱栩“嗯”了声,伸手接过,翻开看了起来。
  看了第一眼他就皱眉,毕自严对内阁的构想超乎他的想象,不仅是收走了吏部的人事权,户部的财政权,还包括了税务总局的税权,皇家钱庄的铸币、发行权,甚至于最后六部九寺的官员任命都要拿在手里,近乎将除了内阁外的机构都变成了傀儡。对内阁政务的分配,决策,执行,监督,复核等等,都有着颇为详细的预设,看上去颇为复杂。
  同时,毕自严认为各省巡抚,总督以及各府的知府的任免权也该归内阁,谋求强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接着,他还写了对田亩制,农民的一系列规定,希望设立更为严格的户籍制度,控制人口流动,将百姓都牢牢的锁在地上。
  随后他建议应该对商人有所限制,尤其是已经被内阁接管的惠通商行,谋求进行拆分,遏制商贸对农业的影响,甚至对于海关,海贸都做了“稳妥的计划”。
  朱栩看着,神色不动。
  这样一道奏本,放在整个大明其实都是无可挑剔的,种种手段也全是为了应付灾情,确保国家稳定,手段,方式方法都没错。
  唯一的缺点就是格局!
  现在是整个世界发展的一个拐点,不能迎头而上就要被远远的甩在身后,并且会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而大明以外的世界会日新月异,跨越式的发展。
  毕自严见朱栩沉吟不语,心里微跳,还是耐着心,微低着头,没有询问。
  朱栩反反复复的看着这道奏本,有很多可取之处,对他的政务也有不少拾遗补缺,只是这“格局”二字就足以抹杀太多。
  这个说起来也怪不得毕自严,哪怕欧洲人走上大航海时代也只能算是一个意外,奥斯曼堵住了路上的贸易通道,这才逼得他们进行危险的海上探险,要让身为世界中心,天朝上国的明人出海那太难,更不会料到往后世界的巨变。
  朱栩抬头看了眼毕自严,心里斟酌着话语。朝廷这些大人们被他连翻打击,否定,现在他要小心的安抚,不能真的打击到他们的信心。
  一阵子之后,朱栩道:“内阁与六部各有职权,从属关系上,内阁统辖六部,但也不能一昧的揽权,将六部都掏空,内阁有内阁的职权,六部有六部的责权,不能所有的事情都由内阁事事亲为,要相信下面的部门,给予足够的自主权力,这样才能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充分的调配一切力量,而不是变成朝廷的内耗……所以,对于内阁应该拥有哪些权利,六部九寺应该拥有哪些,怎样才能避免人浮于事,相互扯后腿,这些都要谨慎思考,审慎选择……”
  毕自严一怔,有些异色的抬头看向朱栩。
  倒不是因为朱栩的话,而是他的语气,并不是过往的直接否定,或者直接给出决定,而是一种“商量”的语气。
  朱栩没有注意到毕自严的神色,心里还在斟酌,道:“关于你提到的田亩,现在安南,辽东都在移民,相关政策要有所区分,不能一而盖之,让地方上为难,不止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要对地方上的情况进行摸排,不能全都看着奏本决定国政要事,尤其是督政院,一定要重视起来,这是我们了解地方的一个重要渠道……”
  毕自严微低头,道:“是。”
  朱栩看了他一眼,道:“关于商业部分,你做的还不够细致,太过笼统,我大明的商业环境,商业门类,南北差异,东西不同等等,我们都不清楚,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没有具体的数字,所以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哪些要禁止,哪些要打击,哪些是限制,哪些要扶持,这些都要分个明白……尤其是海贸,朕也是打算试试,内阁不要去阻止,朕先看看具体效果再说……”
  毕自严听着朱栩的话,见里面没有强逼的意思,心里稍松,也觉得在理,道:“是。”
  对于毕自严,朱栩已经觉得不太适合作为次辅,不过新的次辅还要培养,需要时间,沉吟一阵,道:“孙传庭,尽快进京吧,内阁先完善起来。”
  “是。”毕自严道。对于孙传庭,他是比较满意,这个人持身守正,军政皆可,是个难得的人才。
  “关于大议,你们安排的如何了?”朱栩端起茶杯,话题一转的道。
  毕自严坐直身体,道:“还在准备,不知皇上有何示下?”
  朱栩喝了口茶,道:“朕打算改变一下形式,由左次辅向各省巡抚,总督传达朝廷具体的,各方面的政务以及明年计划,要详细,包括各个方面,官员任免,钱粮支出都在内,各省巡抚,总督可以提问,质询,然后商议出最好的办法来,另外朕考虑要开放信任投票,就是他们对各个内阁,六部尚书进行投票,低于一定比例的,要罢免,调任……”
  毕自严眉头顿时一皱,这样内阁岂不是要受地方辖制?
  待朱栩说完,毕自严沉吟着道:“皇上,此举怕是会影响内阁威信……”
  这一点朱栩早有考虑,但内阁肯定要受到制约才行,现在督政院还不成熟,地方的这样一种“反制”也有利于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事事依赖朝廷,人浮于事的被动。
  朱栩道:“具体的方式方法,内阁可以再商讨,但对地方的意见一定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完全依赖奏本是不可靠的……”
  毕自严若有所悟,想了下便道:“是,臣回去之后会依照皇上之意,商讨一个具体办法,再奏呈皇上。”
  朱栩微微颌首,接着就道:“既然孙传庭确定入京,其他的事情也不要拖了,周应秋,傅昌宗,六部尚书你们内阁要尽快拿出安排办法,不用拖过年了,早定早安人心……”
  对于这些人的安排,朱栩也都与毕自严商量过,闻言毕自严就道:“是,臣回去之后就召内阁,六部尚书商议,尽快定下来,关于降爵,皇家政院的事,臣也打算在年底之前颁布诏书,以免影响大议。”
  朱栩站起来,一摆手的点头道:“嗯,朕明天入阁,准备好,送过去朕盖印。”
  “遵旨。”毕自严起身,又悄悄看了朱栩一眼。
  虽然没能让皇帝完全同意他的奏本,但他发现了一个意外,那就是皇帝的态度似乎有所改变,没有继续压制内阁的意思。
  朱栩看着毕自严的背影,捏着下巴想了想,俄尔就笑了起来。
  毕自严虽然不是他想要的那种有能力,有魄力的开拓之臣,但能不屈不挠,任劳任怨的做事,也是难能可贵。
  “坏人!”小丫头埋头写字,小声嘀咕了一句。
  房间里很安静,朱栩立马就听到了,皱了皱眉,道:“再抄三遍,不然不准吃饭!”
  小丫头顿时瞪大眼,怒道:“皇叔你欺负人!”
  朱栩没理会她,看向曹化淳道:“兵部那边什么情况?”
  小丫头见朱栩不理会他,气道:“我要找母后评理!”
  曹化淳已经习惯叔侄俩的斗嘴,上前一步,道:“卢大人已经接管了巡防营,兵部那边似乎有些声音,不过被孙阁老压下了,对于军改,暂时还没有完整的想法。”
  朱栩“唔”了声,看着他笑道:“怕不是没有完整想法,而是担心朕再驳回去,正在想办法怎么力谏朕吧?”
  曹化淳微微躬身,没有说话。
  孙承宗悄悄的与不少军方之人沟通过,希望联合起来说服皇帝,阻止兵权合一。这些自然瞒不过皇帝,一些奏本甚至已经入了司礼监。
  朱栩对于孙承宗的想法其实很理解,不过军权合一是历史大势,且现在大明的状况也不适合继续军权分散,这件事,由不得他们反对,拖延。


第856章 倭寇
  朱栩重新倒了杯茶,斜躺在软塌上,犹自在思索。
  孙承宗等人的想法相当坚定,想要说服没那么容易,并且他还不能真的绕开他们。大明现在的军制基本上都是由孙承宗,兵部来完成的,说绕过他们就绕过他们,那简直是玩笑!
  他们应该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想尽办法的希望朱栩能放弃兵权统一这个念头。
  朱栩右手拿着茶盖,拨弄着茶水,心里转着念头。
  军改事关重大,需要小心谨慎,极度可靠的人来推动,大明上下,找不出比孙承宗更合适,更让人放心的人了。
  曹文诏,卢象升等人都还差了一点,秦良玉又不够服众,所以,这件事还得落在孙承宗,申用懋等人身上。
  经过几年的折腾,这帮人能对朱栩不离不弃,心甘情愿的做事已是殊为不易,朱栩也不希望将他们都给吓跑,还得有一个稳妥的办法。
  “事缓则圆……”朱栩心底暗暗的警醒,不能操之过急。
  “写好了,我回宫!”
  突然间,小永宁跳下软塌,飞快的向门外跑去。
  朱栩看着她的背影,眉头微动,忽然双眼微亮,道:“曹化淳,放出风声,就说朕要组建大元帅府,曹文诏将是大元帅,统管天下军队,对了,还要裁撤兵部,怎么夸张怎么来……”
  曹化淳一怔,神色微凝,上前两步,看着朱栩道:“皇上,是从司礼监放还是内阁?”
  朱栩看着他,心里也是微动,这两个地方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同,心念斟酌着,道:“都不要,在外面散,不要让人发现,动静要大。”
  “是。”曹化淳应声,刚要转身,他又道:“皇上,另外倭国使者第十八次求见,他们的态度很坚定,一定要见到皇上,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求见。”
  朱栩将茶杯放桌上,坐直身体,捏着下巴自语道:“永宁那小家伙一定去告朕的叼状了,朕得赶紧赶过去才行……该盯紧的盯紧。”
  “是。”曹化淳会意,转身去安排。
  朱栩站起来,伸了伸手臂,笑了笑就出了乾清宫,去了趟鱼藻宫,接了李解语与两个孩子,赶赴慈宁宫。
  最近训小永宁有点多,小家伙要是乱说话,张太后那边将不太好交代。
  曹化淳出了暖阁,转到不远处的一处房间内。
  因为朱栩觉得司礼监太远,将司礼监大部分职责都移到了这里,刘时敏在主持日常事务,现在正埋头看着一些条文。
  “刘太监,忙着?”曹化淳进来,一改在朱栩面前的小心谨慎,笑呵呵地说道。他与刘时敏共事多年,但因为身份敏感,似乎交情一直是似近非近,似远非远。
  刘时敏抬起头,适应了下昏暗的光线,接着就站起来,笑着道:“曹公公,是皇上有什么需要吗?”
  曹化淳在不远处的椅子上坐下,捶着腿,揉了揉肩,松了口气的道:“没有,皇上与李娘娘去慈宁宫用膳,我乘机偷会懒。”
  刘时敏点头,倒了杯茶端给他,道:“那就坐会儿,我真好有事请教。”
  曹化淳接过来,喝了口,润了润喉咙,道:“什么事情?”
  刘时敏坐在他对面,道:“皇上明日就要入内阁与辅臣共同理政,这司礼监日后的事务以及一系列的程序,该如何安排,改变?”
  曹化淳笑了声,道:“通政使司已经并入内阁,外情内达顺畅,司礼监自然是要跟在皇上身边,内阁安排的房间我已经看过,有六个,两个设在皇上的班房内,一个是我的,一个是给你的,其他四个是给司礼监准备的……”
  这个刘时敏自然知道,他问的是日后处理事务的细节,抱着茶杯,看着曹化淳不语。
  曹化淳又摇头笑了声,道:“你跟着,用不了一天你就知道了。”
  刘时敏一愣,旋即若有所思的道:“你……到是比我聪明。”
  曹化淳微微一笑,看了眼四周,道:“倭国使者有什么动静?”
  刘时敏道:“皇上要问的?你要知道哪些?”
  曹化淳神色微肃,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刘时敏起身,在书架前找了找,拿出一道文书,翻开看了眼,道:“倭国使者一行是十七人,实际是二十六人,在天津卫登岸,另一波扮作了普通人,混进了京城,他们四处收集我大明的各方面资料,还对一些官吏进行了贿赂,似要知道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进出相当频繁……”
  曹化淳神色一冷,道:“皇上果然说的没错,这倭国之人包藏祸心,不容小视!”
  刘时敏也点头,道:“锦衣卫那边送来不少情报,据说如果不是九州岛民乱四起,倭国的将军就要对萨摩藩动手了,皇上是否有过旨意?”
  曹化淳摇头,道:“皇上没说什么,似乎有意任其发展,坐收渔翁之利。”
  刘时敏了然,这个符合他们皇帝的性格,道:“好,我知道了,我会留意的。”
  曹化淳看了眼他手里的文书,道:“嗯,明日去内阁的时候也带上,皇上说不定就要看。”
  刘时敏点头,道:“对了,内阁那边在京城的动作差不多结束了,有几个漏网,其中包括王纪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那个道士,消失的干干净净,连锦衣卫都找不到。”
  曹化淳眉头一皱,道:“就如同当年信王府的那个和尚一样?来无影去无踪?”
  刘时敏喝了口茶,道:“是,锦衣卫那边还在找,另外,南直隶那边估计明天晚些时候就能收到消息,也会进行收网,只是赤羽商行……”
  曹化淳明白刘时敏的意思,道:“我会与皇上奏明,南直隶那边也要早做准备。”
  这件事算是过去了,刘时敏道:“嗯,对于去内阁的人选,皇上,曹公公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曹化淳想了想,道:“我记得皇上登基之后就关闭了阉房,现在已经没有新进的内监了吧?”
  刘时敏道:“是没有了,不过近来人手有些不够。”
  曹化淳仿佛没有听到“人手不够”,道:“皇上那边没有特别要求,这样吧,我们两个的徒弟各两人,要求他们与内阁的人保持距离,不要走的太近,一门心思做事,其他的不要看,不管问,不要听,不要说。”
  “好,我知道了,我去挑人。”刘时敏放下茶杯道。相处日久,他对曹化淳的行事作风很是了解。
  曹化淳也起身,他不能耽搁多久,得安排一下刚才的事情,然后赶去慈宁宫候着。
  天色渐黑,河间府,大运河最北端,曹文诏风尘仆仆,从船上下来,登岸。
  他身后一个亲卫,哈着气道:“大人,总算上岸了,这一路上咱差点就要靠凿冰前行了。”
  这一路上曹文诏确实耽误了不少时间,望着黑漆漆的京城方向,曹文诏道:“找个地方住下吧,休息一晚,明天进城。”
  “是。”曹文诏这一路匆忙,只带了十几个亲卫。其中一个应声,准备去安排。
  他刚走了几步,不远处的一个酒楼里,出来三个人,目标很明确的向他们快步走来。
  “大人。”亲卫退回来,很是警惕的看着来人。
  曹文诏也看到了,区区三个人他还不在眼里,一边收拾着自身,一面道:“去准备吧,皇上那边已经等很久了。”
  亲卫一听,连忙道:“遵命!”
  曹文诏直起身,目露一丝好奇的看着来人。没多久他就看到,中间的那个人居然穿着锦衣卫千户的服饰,其他两人都是下人装扮。
  对于锦衣卫,曹文诏是熟的不能熟悉了,锦衣卫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废除”,明面上存在的这些都是荣誉性质的,前辈的荫封,领点俸禄,实际上早就没有任何权力。
  “下官孙铃参见曹总兵。”来人是三十多岁,白白净净,看上去颇为守礼。
  曹文诏看的有点眼熟,一时间想不起,审视着他道:“你是?”
  孙铃抬手道:“家父孙讳承宗。”
  曹文诏神色微动,道:“孙阁老让你来的?”
  “是,家父有些事情,想与曹总兵先谈谈。”孙铃道。
  “看来,皇上将孙阁老逼的不轻,居然让他儿子在这里堵我……”
  曹文诏面上不变,心里却如明镜,多半是孙承宗被皇帝逼到没办法,这才来寻求他的支持,同时这也是孙承宗向皇帝表明态度的一种方式。
  “孙阁老想谈些什么?”曹文诏道。
  孙铃看了眼四周,知道机会难得,便直接道:“想必曹总兵已经知道皇上的军改意图,家父深为忧虑,希望曹总兵能审慎为之,劝谏皇上。”
  曹文诏背起手,淡淡道:“孙阁老让你传了这么一句话,就想让我听他的?他就不怕引起皇上的不满?”
  孙铃微微躬身,道:“是,家父只是说了这么一句。”
  “看来就是做给皇上看的,没有真的要说服我。”曹文诏心里了然,道:“好,我明白了,你回去告诉孙阁老,找机会,我会亲自登门拜访。”


第857章 事缓则圆
  说话之间,曹文诏心里也明悟,为什么皇帝会这么着急宣召他入京,在政务上皇帝的帮手很多,可以说控制的相当彻底,但在军政却有些单薄,一直都是绕过兵部,直接统领各地总兵来控制军权,日常事务都被兵部把持,孙承宗在兵部影响力巨大,所以现在要想推动兵部改革军制,孙承宗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亲卫不明白这些,还是道:“那大人,您进京是为了什么?咱们大明还没有总兵以上的将军的,皇上这是为了给你加封吗?”
  曹文诏立时就想起了朱栩之前的话,连忙摆手道:“今后不准多言,尤其是进京之后,一定要谨言慎行!”
  亲卫道:“遵命!”
  在孙铃急急连夜赶回京城的时候,孙承宗身在兵部,片刻都没有休息。
  申用懋班房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另一个是孙承宗。
  因为军改事关重大,知晓的范围还不大,甚至连毛文龙都被他们排除在外。
  “大人,现在卢象升接管了巡防营,却又没有任兵部侍郎,看来皇上心意已决。”申用懋坐在孙承宗对面,神色忧虑。
  卢象升也是坚定的帝党,对皇帝是言听计从,现在巡防营落在他手里,兵部的话语权就减少了一半。
  孙承宗眉头皱成川字,道:“皇上行事从来不达目的不罢休,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改变,而不是阻止。”
  兵戈,国之重器,轻率不得。对于朱栩设想的将统调兵权合一,孙承宗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同意。虽然他知道阻止不了,但他要将危险性降到最低。
  “大人,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曹文诏不会听我们的,若是皇上借着军功加封,甚至让他入兵部接替我都是有可能的……”申用懋道。周应秋,傅昌宗要调离出京,高层都已经知道,申用懋也感觉到,他似乎也将会被调离。
  这也是孙承宗所担心的,沉吟一阵道:“内阁那边的政务计划我看过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事,皇上的注意力很快会转移到军改上来。”
  申用懋看着孙承宗,思索着道:“大人,那曹文诏是否会站在我们一边,谏言皇上?”
  孙承宗摇头,道:“应当不行,我已经去信各地总兵,征询他们的意见,若是他们能齐齐反对,哪怕只是不赞同,我们也能与皇上再争一争。”
  申用懋明白孙承宗的意思,不过还是道:“大议要在明年,皇上肯定会在年前定调,并着手准备,下官认为,关键是曹文诏的态度,他对皇上的影响要超过我们。”
  孙承宗深吸一口气,道:“嗯,我已经约见了他,待他进京,我会亲自找他深谈一次。”
  申用懋轻轻点头,心头分外沉重。
  当今皇帝雄才大略,所思所想完全迥异于他们,虽然事后往往证明皇帝是对的,但在这样的大事上,他们还是难以袖手旁观。事关数百年的江山社稷,天下安稳,容不得他们不小心谨慎。
  孙承宗拿过身前的奏本,递给申用懋道:“关于裁军,明年的军费预算我都看了……终究还是有些慢了。”
  申用懋接过来,沉色道:“是。辽东,陕甘是两大主因,军队也是最多,想要一下子裁剪是不容易,并且安南,旧港,吕宋又新增了十多万,裁剪的未必有增加的多,所以明年的军费可能还会涨,要再过一两年才能降下来。”
  大明一年的军费杂七杂八高达两千万两以上,这样的数字在过去是不敢想的,外加其他的,尤其是工部以及移民的支出,大明全年的支出甚至在五千万以上,若不是有惠通商行的支持,朝廷连十分之一都拿不出,现在惠通商行的利润在逐渐降低,朝廷财政持续恶化,这样的支出必须要遏制!
  孙承宗久在内阁,深知其中的艰难,道:“朝廷应该还能撑一年,到了后年,财政支出必须要大幅缩减,否则国库必然会崩塌……”
  以大明现在的体量,若是财政枯竭,那造成影响实在是太过可怕了。
  申用懋明白,道:“下官知道,依照兵部的计划,陕西等六省保持二十万精兵,云,南保持十万精兵,其他地方都进行大幅度缩减,能将军费压缩在一千二百万上下。”
  这个数字还是太高了,对现在大明朝廷来说,压力依然是极大。
  不过到了后年,工部的浩大工程,灾民的移民等都将进入消化期,支出会大幅度减少,将会对朝廷的财政有非常大的缓解,咬咬牙还能再撑两年。
  “只希望未来几年灾情能过去……”
  孙承宗肩膀上的压力太沉,都快让他无法呼吸了。
  “再想想办法,对于其他的支出再压缩压缩,能省多少就省多少,要有过苦日子的打算,户部那边我会去走一趟……”孙承宗说道。
  这也是无奈之举,申用懋轻叹一声,道:“是,下官知晓。”
  孙承宗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刚要起身回去,突然又道:“对了,天津卫的那艘大舰如何了?皇上说要起个名字,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七十丈的大舰,对明朝来说也是从未有过的,还要考虑到海战,远航等等,从材料,设计各个方面都是一种考验,聚集了大明最为顶尖的力量。
  虽然是皇家政院,工部主导设计、建造,但兵部也有参与,听着孙承宗的问话,申用懋想了想,道:“现在应该差不多组装完毕,但因为天气寒冷,无法下水,可能还要再等等,至于名字,有两个,一个是太祖年号,一个是成祖年号。”
  “洪武,永乐?”孙承宗若有所思,旋即点头,道:“倒也合适,本来我想的是景正,待试验过后,交给皇上决定吧。”
  申用懋应了声,而后道:“工部那边认为造船厂只有天,津卫一处不太够用,希望在南直隶,福建,以及顺化再各建一处。”
  顺化也就是安南阮氏的国都,现在是大明对北安南统治的两个重要城市之一,另外一个是升龙,也就是河内。
  随着大明大兴水利,现在漕运对大明越来越重要,各种船只缺口很大,同时海贸也要开启,需要的更多,建立更多的军用,民用,两用船厂势在必行。
  孙承宗知道这些,点头道:“好,明日我去内阁,过一下。”
  “谢大人。”申用懋道,这样的船厂自然绕不开兵部。
  孙承宗站起来,道:“明日皇上就会入内阁,与群臣共同理政,有什么想法,明日一起进去说一说。”
  申用懋一怔,旋即道:“是,下官准备一下。”
  孙承宗没有再多说,出了兵部,准备回转他的府邸。
  今年的冬天是格外寒冷,北方还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更是将北方沉沉的压在冰天雪地中。
  朱栩带着李解语与两个孩子,一进慈宁宫就不停的哈气,看着坐在桌前的张太后,喘着粗气道:“皇嫂,你这宫里怎么这么冷,碳炉还是多少一些吧。”
  张太后看着朱栩,又看着李解语脸色都有些发白,不免皱眉道:“大晚上的你来就算了,怎么还将解语与孩子也带过来。”
  说着转头看向不远处的焕儿道:“再多烧几个,还有,烧些热汤来。”
  “是娘娘。”焕儿连忙答应着,安排人去做。
  张太后转过头对还没有坐下的朱栩道:“这碳炉还是少烧一些,对身体不好,皇上你也要注意。”
  朱栩听着张太后的话有些不对,瞥了眼坐在她边上,小脸委屈的小永宁,眉头一挑,笑呵呵的应下道:“皇嫂说的是,日后我宫里也少烧一点,就是永宁老是嚷着喊冷。”
  小永宁先是愣了下,突然大声道:“我今后再也不去乾清宫了!”
  张太后立即也反应过来,听出了朱栩的潜台词,皱着眉道:“永宁还小,凡是循序渐进,不要这么折腾她,你到底是她皇叔,能不能心疼她一点……”
  朱栩嘴角动了动,瞪了眼小永宁,这家伙不知道告了他什么叼状,让皇嫂的态度这么大转变。
  李解语坐在一旁,抿嘴微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