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景文是叶向高的学生,虽然在上次东林党清理中没有恶行,可也被勒令辞官,顺天府府丞樊一蘅顺利上位。这樊一蘅之前是襄阳知府,不论是履历还是能力都很得傅昌宗,周应秋,孙承宗,毕自严等人赞赏,在政院也表现很突出,政务能力让朱栩刮目相看。
甘肃新设,又处偏远穷困之地,朱栩需要有能力的人稳住局势,这樊一蘅是第一人选。
朱栩不知道朱由检打什么主意,没有隐瞒的道:“嗯,朕是有这打算。”
朱由检道:“那顺天府府尹,皇上心中可有人选?”
朱栩眉头动了动,隐约明白了。范景文之前是文昭阁中书舍人,是朱由检推荐,朱栩才同意他上任顺天府尹。
这顺天府府尹,管理的是京城,乃中枢要害,往往都是皇帝心腹才能任命。
有很好的反面例子,宋太宗之前就是宋朝国都开封府府尹,权势滔天,他哥哥宋太祖驾崩后,他顺顺利利的登基为帝,那个时候宋太祖的在世的次子已经二十五了。
总之,这是一件很犯忌讳的事!
朱栩现在也有些看不明白朱由检了,若有所思的道:“皇兄觉得谁合适?”
朱由检没有犹豫,道:“臣举荐宣府巡抚陈新甲。”
朱栩神色不动,心下了然。
这陈新甲是万历三十六年的举人,注意,是举人,不是进士!
崇祯二年被周应秋举荐,推选入刑部,一路做到了刑部郎中,在秦良玉整肃北方四镇的时候,又被秦良玉看重,主持了一系列外事,包括修城,督粮督饷,甚至还有监军!
崇祯四年被孙传庭看重,派遣巡抚大小凌河,功绩斐然,得不少朝廷大臣赞赏。
因为陈新甲不是进士出身,所以他在一举一动在朝野颇受关注,朱栩也很是留意。
听到朱由检推荐陈新甲,朱栩不知道这陈新甲是不是朱由检的人,不过他也不在意,点头道:“既然是皇兄推荐的人,那朕准了。”
朱由检闻言心底长长吐了口气,朱栩连这个要求都同意,那就说明还没有废除文昭阁的打算。
不过终归还是要问个清楚明白,他谢了恩,然后才沉吟着道:“皇上明年就可亲政,关于文昭阁,不知皇上有什么打算?”
朱栩暗笑,这才是他想问的重点了,右手拍打着膝盖,没有迟疑的道:“虽然文昭阁是依先帝遗诏而来,可皇兄这些年尽心尽力,为大明也为朕做了很多事情。朕也知道,外面有不少流言蜚语,皇兄不用当真。待明日到了沈阳,朕就传旨,让皇兄以及文昭阁阁员搬入原来的内阁,阁员也都加大学士头衔。”
这就相当于将朱由检这个空头摄政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内阁首辅!
依照大明规制,六部九寺,可都是需要向内阁呈报一切政务的!甚至是内阁还有极大的官吏任命权!
虽然景阳宫未必肯将这种权力真正的下放给内阁,可这也说明,皇帝没有猜疑,也没有要废除文昭阁!
朱由检是一个内有大志,一心的想要中兴大明的人,纵然现在皇帝平复了辽东,可大明还远说不上就兴盛了,朱由检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
听着朱栩的话,朱由检深吸一口气,长身而拜道:“臣叩谢皇上,臣愿为皇上,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栩对这点从来没有怀疑,虚扶着道:“皇兄免礼,你我兄弟,皆为太祖之孙,理当勠力同心,中兴大明!”
朱由检内心激动,不知道怎么说,只能使劲点头“嗯”了声。
朱栩又安抚似的与朱由检说了几句,这才让朱由检去休息。
坐在大堂内,朱栩也是长吐一口气,对于这位皇兄,他也只能暗暗说声抱歉了。
“皇上。”孙承宗与袁可立双双进来,都是一脸忧虑之色。
朱栩看着两人,笑道:“又怎么了?”
两人对视一眼,袁可立道:“皇上,海水结冰,水师的船被困在岸边,没有办法出海。”
朱栩眉头一挑,道:“然后呢?”
孙承宗道:“皇上,现在雪并不大,马车难行,马应该还可以。”
朱栩轻轻摇头,道:“诸位大人做了一天一夜的马车来的,还没有缓过来,禁不起颠簸了。”
孙承宗想了想,道:“皇上,可将车轮取下,以平滑的木板在雪上,以几匹马拉动,速度应该慢不了多少,现在动身就出发,明天中午应该可以到沈阳。只是,护卫可能……”
朱栩不在意方法,他只要是明天中午按时到达沈阳即可,大雪漫天,黄太吉也未必敢出来。
他颌首道:“好,你准备吧。”这又是要七八个时辰了。
孙承宗见朱栩同意了,暗松口气,抬手道:“遵旨。”
袁可立颇为意外,没有训斥,没有怒骂,就这么同意了。
刚刚没有休息多久的大人们,再次被叫起来,安排在一辆辆没有轮子的马车上,灯火通明的准备启程。
广宁,西平堡方向相继升起数个大篮子,警惕的监视着四周。
朱栩与平王,靖王,曹化淳等人坐在一个车厢内,其他人也都挤在一起,马夫打马,四匹马,拖着马车向北快速行去。
马车内,曹化淳道:“皇上,我们先到西平堡,然后换马,过了辽河,熊大人的人就在等着,再过五十里,就能到沈阳了。”
朱栩点头,雪并不大,可也难行,四匹马拉着也并不快,这也是孙承宗要求立刻启程的原因,晚一点都可能错过时间。
与此同时,沈阳也在做着准备攻工作,鲍承先与孟乔芳已经在做演习,满沈阳的权贵都聚集在一起,演练着怎么迎接大明皇帝。
第492章 扶持信王
坐在这种车厢内,比马车内更不舒服。
不过朱栩也经历过更难受的时候,坐在那摇摇晃晃,闭目假寐。
他边上下一点是曹化淳,厢璧左右坐的靖王与平王,平王也闭着眼,唯有靖王朱履祜一直没有办法定下心。
好一阵子,朱履祜看向朱栩,以一种和缓的语气问道:“皇上,真的要将文昭阁移到内阁吗?”
给朱由检换个哪个地方都可以,唯独“内阁”例外,那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没有道理进了内阁还不给权的。
这是一种明示,皇帝要放权给信王,要扶持他了。
朱履祜不清楚皇帝在打什么算盘,可清楚,这一不小心会有严重的后果。
朱栩睡不着,闻言睁开眼看向靖王,笑着道:“怎么,你有什么其他看法?”
信王,靖王,平王是目前宗室内地位、权势最高的三人,朱由检乃皇帝的亲兄弟,平王执掌宗人府,靖王的督政院涵盖了都察院全部职权,虽然眼下还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可潜藏的权势令人心惊。
朱履祜看着朱栩,微微躬身道:“皇上,信王缺乏远见,做事又反复,臣认为,以他这种急功近利的性格,不适合主持眼下的政务。”
朱栩没有说话,朱由检的性格他是比较了解的,大明现在正是革新的关键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稳步推进,决不能半途而废,任何一项政策的突然废止,都会令改革重挫,甚至给整体计划蒙上阴影。
朱履祜见朱栩不接话,思忖一会儿,又道:“皇上,臣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希望皇上的革新大业能够顺利完成,实现我大明中兴,千秋万世!”
朱栩轻轻点头,抬头看着他道:“你说的朕都知道,这样吧,你也进内阁,辅助信王皇兄,匡扶得失,拾遗补缺。”
朱履祜神色微变,不动声色,目中警惕一闪,连忙道:“皇上,臣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单纯的认为,信王还不足以承担大任……”
朱栩淡淡一笑,道:“嗯,朕知道你的忠心,好好做。”
朱履祜可不敢小觑眼前的皇帝,心里忐忑,脖子有些僵硬的抬手道:“遵旨。”
马夫在前面打马,飞快的向北,一辆辆“马车”绵延不绝,也唯有车厢内的玻璃灯罩内的灯才能勉强一直亮着。
车厢内安静了一阵子,朱栩忽然又看向朱履祜道:“靖王,你回京之后,在督政院,重新将内阁,六部九寺以及皇家政,军两院,还有地方省,府,州县等各个衙门的权职细细梳理出来,务必要明确,仔细,不能给各个衙门,官吏推诿,塞责,躲避的机会,一旦出事,要追究到人,尤其是衙门的主官!”
朱履祜一怔,慌忙道:“遵旨。”心里却越发紧张,细分权责,这明显是政改的更进一步,不知道多少人会抗拒,阴奉阳违,同时,他也会被架在火上!
朱履祜不清楚这算不算是皇帝不留痕迹给的一个教训,却知道他接下来需要更加用心才能获得皇帝更多的信任。
平王好似睡着了,在那摇摇晃晃,心里却透亮。朱履祜的企图心太明显,公然“构陷”信王,肯定会引起皇帝不满,暗暗摇头。
曹化淳一直恭谨的跪坐在那,低垂着眼帘,抬眼看了看朱履祜,保持不动。
朱栩说完,又闭目敛息,对于朱履祜刚才的话好似完全没有在意。
车厢内的气氛有些奇怪,然后有些压抑。
外面的雪越来越大,马车的速度也在变慢,好在还在继续前行。
朱由检的马车内,有王承恩,傅昌宗,周应秋。
傅昌宗与周应秋也都已经知道了前不久朱栩对朱由检的承诺,两人表情平静,心里却都没有当一回事。
朱由检同样很清楚,这两人是皇帝的心腹,搞不定这两人,他即便搬入内阁,成为“首辅”,可也做不了什么,与在文昭阁没有什么不同。
朱由检微笑,礼贤下士般的看向傅昌宗,道:“傅尚书,户部今年的税银,税粮应该都统计出来了吧?”
傅昌宗倾身,表示对信王的尊重,道:“是,税粮两千一百万石,白银一千两百万两。”白银这个收入包括了商税,关税,外加茶,盐等的一部分。
这也是因为朱栩不想让户部,或者说是国库过于尴尬的原因。
朱由检眉头一皱,税银在增加,税粮却在减少,问向傅昌宗道:“税粮为什么减少?本王记得去年是三千万石?”
傅昌宗稍作沉吟,道:“回王爷,去年因为有补缴欠粮,各地整肃比较严厉,所以才多出一部分,今年全国灾情加重,朝廷免了不少地方的赋税,单西南几省就近一半,因此税粮在减少,并且今后还会不断减少。”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户部在推广番薯,玉米。
户部没有刻意隐瞒,可朱由检从奏本也看不出详细,闻言神色凝重,心里却暗松。虽然这个比去年糟糕,可比天启,甚至是万历后期都好很多,就没有多问,转向周应秋道:“周尚书,吏部的年终考核应该有结果了吧?”
没有了京察,吏部考核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任何一名官吏,在考核上随便加上一句负面词语,吏部内部,甚至是廷议上都能被扫进垃圾篓。
当初赵南星以“浮躁”一词,将三百多浙党,昆党,楚党等官员赶出朝堂,赶出京师,其威力可见一斑!
周应秋神色沉着,语气平静的道:“回王爷,已经定下了。”
朱由检看着周应秋,从周应秋的语气中他就听得出,这位“隐相”并不喜欢他。
朱由检以亲和的语气,笑着道:“嗯,回京之后,请周尚书送到文昭阁,本王要看这些考核。”
周应秋看着朱由检,稍稍沉默,旋即道:“王爷,您还没有搬入内阁,是否太急切了一些?”
朱由检脸色微变,沉声道:“周尚书此话何意?”
傅昌宗也有些意外的看向周应秋,旋即心里一动,暗感这位周尚书的老奸巨猾。
周应秋微微躬身,不卑不亢的道:“王爷,有些事情你我心知肚明,不该插手的,我劝您不要插手。皇上胸怀四海,志存高远,不会为眼前的小事计较,可作为臣子,该有的分寸,您也要把握好……”
朱由检脸色阴沉,不说皇帝准许他搬入内阁,单说他是先帝遗诏的摄政王,难道还没有看吏部官吏考核的权力吗!
周应秋说完这些就没有说话,坐在那,垂着眼帘,神色平静,仿佛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
王承恩冷眼旁观,他很清楚,朱由检特意将帝党两个首领找来,就是为了拉近关系,方便以后施政,可这位周尚书明显很排斥信王。
他看了眼傅昌宗,见他无动于衷,心里突然一震,在朱由检耳边低声道:“王爷,不要再说了。周尚书的话,是说给皇上听的。”
朱由检太阳穴跳了跳,愤怒之下飞速冷静下来,陡然间醒悟。
周应秋不同于傅昌宗,傅昌宗是皇帝的亲舅舅,不管怎么样那都是皇帝的人,是“帝党”,他对朱由检态度和缓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与猜疑。可周应秋不一样,这位执掌天下官吏帽子的“隐相”要是惹起皇帝猜疑,那是随时都可能下狱的!
与其说他刚才的话是在教训信王,不妨说是向皇帝表忠心。
朱由检虽然想通了,心里还是愤怒,看着周应秋沉声道:“本王怎么做事还不用你来教训,本王回京之后就要清查吏部,若是让本王发现不法之处,休怪本王严惩!”
周应秋微微倾身,不说清查需要皇帝点头,真的进了吏部,想让人看什么,不想让人看什么,还是他说了算,因此表情越发的淡漠。
周应秋也是无奈,随着信王的地位抬升,不止是他,除了傅昌宗外的大部分人都要以不同的方式向皇帝表达“忠心”才行,否则就有可能被踢出“仕途”,以皇帝的年纪,一旦被踢出就有可能是终身“不仕”!
傅昌宗早看出了周应秋的心思,所以闭目在那装睡,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
朱由检的这个狠话,自然也是给外人听的,否则他即便搬到了内阁,情势也不会改观多少。
其他马车内也都各有商议,不过更多的是这次如何论功行赏,那些人会高升,空缺的位置又如何填补,尤其是仿佛真空一般的辽东,有多少好位置。
不知道过了多久,车队终于到了西平堡,稍作休息,车队要换马,西平堡也在清理道路。
这休息的空隙,朱由检马车里的话很顺利的传到了朱栩的耳朵里。
朱栩先是一愣,随即就想到了周应秋的用意,甚至周应秋的话不止是说给他听的,也包括所谓的“帝党”,是怕有些人分不清状况,会乱来,破坏朝政。
朱栩心里透亮,脸上却无奈的摇头道:“这周应秋真是不给朕省心……曹化淳,你亲自去皇兄马车,代朕训斥周应秋,就说他‘骄纵跋扈,目无尊长’,立刻向信王请罪,并且保证以后不再犯!”
曹化淳应声,起身出了马车,转向信王马车。
靖王与平王暗暗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平王是个老好人,可也心明眼亮,不由的暗自担心,信王会不会再搞出个“信王党”,那可真就触及皇帝的底线,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曹化淳当着朱由检的面宣了朱栩的“口谕”,周应秋面上平静,心里没不舒服反而很高兴,领了旨意,很干脆的转身就给朱由检躬身行礼,道:“下官之前冒犯王爷,还请王爷大人大量,不要怪罪下官。”
朱由检本来心里藏了口恶气,此刻也算是出了,冷哼一声,转身进了马车,声音冷淡的道:“周尚书,还是换个马车吧。”
第493章 宣示
周应秋这只是一个小插曲,车队还在向北。
西平堡准备的还不错,马车快了一阵子,越过辽河就直奔沈阳。
在沈阳五十里外,贺虎成正在等着,换了马,稍作休息,继续赶路。
朱栩马车内,只剩下朱栩,曹化淳,贺虎成三人。
贺虎成是曹文诏举荐过的人,能文能武,高高大大,神色坚毅。
坐在马车内,面对这皇帝,贺虎成内心多少有些忐忑。
认真说起来,他也没有立过多少功劳,陕西,山西都是小打小闹,这次平定辽东,攻占沈阳,他也没有出什么力,皇帝单独将他留在马车内,让他有些不安。
朱栩坐在那,微笑道:“不用紧张,朕不吃人,跟朕说说,沈阳城里的情况。”
贺虎成神色稍松,认真的想了想,谨慎的道:“熊大人在主持大局,人心基本稳定,孟乔芳,鲍承先,李思忠等人都很配合,一些作乱之人也都杀的杀,抓的抓,已无大碍……”
朱栩点头,包括李永芳等人都是建奴的死忠,已经跟黄太吉走了,能留下的,要么是被抛弃,要么就是鲍承先拉拢着归顺的人。
贺虎成见皇帝在听,沉声道:“皇上,臣认为,沈阳在辽东位置特殊,极其重要,以十倍山海关之力打造也不为过!”
朱栩神色不变,看着他道:“如果让你做辽东总督,你打算怎么做?”
贺虎成心里暗惊,辽东以前是大明上下关注的焦点,哪怕现在可能有所减弱,可也远比关内省份来的重要,因此不论是巡抚还是总督,分量都会很重!
他没有想到皇帝会交给他,旋即神色微沉,思忖着道:“皇上,臣会重点打造沈阳,在四周建城,相互拱卫,同时存储至少半年以上的粮食,沈阳也将有至少十万的军民……”
朱栩神色不变,心里暗自摇头,贺虎成虽然看出了沈阳的重要性,格局却很小,整个辽东是一盘棋,朱栩需要能统筹整个辽东的人,其中涉及到防务,移民,开垦土地,这不啻于开荒,重建一个国家,同时还要警惕外侵。
贺虎成见皇帝不说话,心里也明白,他估计是让皇帝失望了,心里暗自失落,失去这么一个好机会,不无挽救意思的道:“皇上,臣还认为,想要开垦辽东,首先就需要筑路,只要道路畅通,事半功倍……”
朱栩颌首,道:“嗯,你先留在沈阳,日后,朕还要与孙阁老等人商议。”
贺虎成觉得总算挽回一点,心里也不那么压抑,只是暗感后悔,之前没有多找孙承宗,熊廷弼等人讨教。
“看来,军院我要去报名才行。”贺虎成暗道,军院里的东西都是皇帝亲自过目才批准,都有皇帝各种想法在里面。
车队经过一系列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沈阳。
大雪已经停了,沈阳西门前,站满了人。
熊廷弼领头,孟乔芳,鲍承先,李思忠等足足百人,都穿着明朝官服,没有明朝官服也都穿着明朝的常服,笔直整齐的站立在寒风中。
朱栩等人早都换了马车,尽显大明皇帝的威严与尊贵。
他一身龙袍,站在马车上,望着护城河,吊桥,高大的沈阳城门,飘扬的大明旗帜。
熊廷弼等人一见,同时下跪,高声大喊:“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声音如雷,不远处的护城河河面波动,吊桥都在颤抖。
朱栩从马车上下来,缓步走过来,望着一群人,内心汹涌澎湃,面色不动的一挥手,大声道:“平身!”
“谢皇上!”
一群人再叩首,然后才起身,又凛然而立,微低着头。
曹化淳,朱由检等人也都跟在朱栩身后,望着这群人,望着这座已经失落近百年的大城,每个人都神色复杂难明,心里有激动难抑!
鲍承先出列,手里一本花名册,走到朱栩身前,跪下道:“启奏皇上,此乃金国所有在册官员花名册,请皇上过目。”
朱栩看了他一眼,伸手接过来,随意一番,姓名,年龄,官职,现在何处,能力如何等等,非常的详尽,这位鲍大人看来这两天做了不少功课。
朱栩扔给曹化淳,双手一背,望着前面一群人,大部分都是汉官,只有少不部分是金人,他神色如常,语气坚定的道:“朕,不苛待任何人,凡心向我大明之人,朕既往不咎,鲍承先,任辽东巡抚衙门左参政,孟乔芳任右参政,其他人,各有封赏!”
鲍承先心里一松,就怕杀戮成性的大明皇帝会大开杀戒,听着朱栩的话,连忙伏地大声道:“臣叩谢皇上隆恩!”
除了熊廷弼等人,其余原金国之人,包括孟乔芳都跪地,高呼万岁。
朱由检等人站在后面,听着看着,这些都不重要,他们想要尽快踏入沈阳城,那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朱栩也是强耐着急迫心情,这些人都需要安抚,还需要他们做事。
鲍承先很能体察上意,谢完恩连忙站起来,躬身道:“臣请皇上,入沈阳城!”
“臣等请皇上入沈阳!”
对面的一群人高呼,声音震天,如雷入云霄。
朱栩这才点点头,迈步向前。
他身侧的曹化淳,身后的朱由检,朱常润等人相继跟上,人群也慢慢合拢,随着朱栩的步伐,按部就班,缓缓的进入沈阳大门。
沈阳,失落了近百年!
朱栩万分感慨,看着两边的城墙,感受着凛冽的寒风,心底有无数念头涌动,然后化作一抹荣耀,双眼灼灼的望着前方,那是努尔哈赤修建的金国皇宫!
朱由检,朱常润,傅昌宗等人心里也都是无尽激动,谁能料想到,他们这么快就能踏入这里。
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
孙承宗,申用懋,熊廷弼等一干兵部官员,边关将帅,同样内心澎湃如潮,这一刻,才是大明真正平复辽东,入主沈阳!
大明完整了!
最为复杂的,就属于鲍承先,李思忠这类人了,投机也好,保命也罢,终究是“叛国者”,这一刻不管皇帝既往不咎,还是早有报效,都改变不了他们身上的烙印。
哪怕是李思忠,哪怕李家的女子在皇帝的后宫里也一样!
朱栩走进城门,两边都是大明的将士,熊廷弼的队伍。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在朱栩走出城门的一刹那,四处站岗的将士如同潮水一般,单膝跪地,沉声大喝。
朱栩双眼微眯,旋即一甩袖子,郎笑大步向前。
四周的喊叫声越来越大,如同洪钟一般,在沈阳城里回荡。
一辆龙撵使过来,朱栩坐在上面,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一切。
朱由检等人分成两排跟在后面,都是大明最高层的官员,极尽威严。
作为朝鲜使者的金忠善也跟在末尾,他身边一个读书人模样,悄然记着一切,心底已经成文。
“崇祯四年,冬,大明克复沈阳,皇帝陛下亲率众臣,迤逦入沈阳,百官敬奉,将士如云,万岁震天……”
龙撵在大街上慢行,路两边跪满了人,都是金人,蒙古人,鲜少有汉人。
朱栩目视前方,神态威严而平静。
两边跪着的人,战战兢兢,丝毫不敢乱动。在沈阳,谁都知道,大明皇帝是嗜杀的魔头,一言不合就杀人。
龙撵一直到了皇宫,朱栩坐在重新打造的龙椅上,俯视着下面。
朱由检与孙承宗等一群人分成两排,依次而进,再次对着朱栩抬手而拜。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山呼海啸,震耳欲聋。
朱栩面带微笑,一挥手,沉声道:“众卿平身!”
这一刻,宣示着大明再次统治沈阳,统治辽东!
多尔衮,多铎,硕托,满达海等人也都站在队列里,神情平静,心里却都异常复杂。
多尔衮低着头,抬着眼皮看向朱栩。
这个人,一手毁了强势崛起的大金国,毁了他们的宏图大愿。
他与黄太吉有仇怨,可兴盛大金的愿望是一样的。这一次,他本只想教训黄太吉,同时取得大明皇帝的信任,却没有想到,大明居然有胆子,直接大军北上,占据了沈阳!
他眼神凝重,心底万分的警惕。他能看懂很多人,哪怕是黄太吉他也能猜到一二,有迹可循。可这位大明皇帝,行事诡异莫测,完全找不到他的脉络。
他这次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他不能确定,大明皇帝对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是信任,是怀疑,是警惕?
多尔衮看不透,越是看不透,心里也越警惕。
身在科尔沁的黄太吉,也走出大帐,遥望着沈阳方向。
他能站起来了,可以慢慢的行走。望着沈阳方向,眼神痛楚难言。
布木布泰站在他身侧,扶着他一只胳膊,表情也有些不舍。尽管她在科尔沁长大,可沈阳才有归属感。
黄太吉看了好一阵子,才轻声道:“你说,我大金还有机会吗?”
布木布泰仰着小脸,大眼睛眨了眨,道:“有,只要明朝内乱,我们就还有机会。”
黄太吉一笑,道:“你说的不错,我大金依大明而存,大明不乱,我们连生的机会都没有,接下来,本汗就要大明内乱,越乱越好!”
布木布泰抿了抿嘴,没有说话。
黄太吉虽然不看她,却也知道她在想什么,微笑着道:“你是觉得大明皇帝英明神武,他们不会这么容易乱起来对吗?”
布木布泰看着黄太吉,轻轻点头道:“大明皇帝不是一般人,目光长远,行事诡谲,他们又人才济济,一些民乱,伤不了他们根本的。”
黄太吉满脸都是微笑,显的很是神秘,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大明这艘船就要停下了,一停下,他们就会乱。”
布木布泰虽然聪慧,可还是听不懂黄太吉在说什么,小脸都是不解。
黄太吉也没有解释,眺望着沈阳方向,目光坚定异常。
沈阳皇宫内的朱栩,简单的叙话之后,就让众人去休息了。
他还好,其他大臣都是奔波了两天一夜,疲惫至极。
孙承宗,申用懋等人接管沈阳的一切权力,也等同于接管了辽东,庞杂的事务,将他们压的喘不过气来。
同时,身为辽东巡抚,总督的张问达,贺虎成等人就显得相对清闲。
外加一群不甘寂寞的满朝公卿,差别异常的明显,只是休息一阵,缓过精神头,就又来找朱栩麻烦。
第494章 辽东的人事安排
朱栩正在黄太吉搞的文苑内,慢慢的踱着步子。
朱宗汉跟在他身后,面无表情的道:“这里是黄太吉特意做的,他对我们明朝的文化特别感兴趣,也重视汉官,还仿照我朝六部改革,严格来说,他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野心的人。”
朱栩点头,书架上,意外的还发现了《神宗实录》,《三朝要典》。
朱栩伸手拿过《三朝要典》,信手翻了翻,上面还能看得到黄太吉的批注,都是汉文,每一个字都是工工整整的小楷。
在“红丸案”的结尾处,还有一行小字:“宫闱乱,朝堂乱,整个大明就一个‘乱’字,无人不在其中。”
朱栩眉头挑了挑,黄太吉看的还真是准,明朝的党争在万历朝急剧成型,堂而皇之,在天启朝发展到了巅峰。万历朝的党争无处不在,甚至涉及到了宫闱,所谓的“国本之争”更是朝臣与天子的对立,长达十多年,为此被罢免了三任首辅,数十堂官,可最后还是万历皇帝退后,朝臣大胜!
“这是没了规矩……”朱栩自语一声,将书塞回去。
朱宗汉待朱栩塞回去之后,继续道:“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