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夜明(考拉)-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翟哲扭头看见宗茂,招手让他过来说:“没想到你来的这么快”
“微臣是骑马来的”宗茂跪拜行礼,再说:“马大人和柳大人坐船,还有两三日才能到”
翟哲看上去好像与汤若望谈兴未尽,摆手道:“你一路骑马北上,很是辛苦,先下去歇息一晚,待明日我有事找你”
“遵命”
宗茂退下,走到院子门口时回头,见翟哲又在与汤若望攀谈。他心中纳闷,摄政王与一个西番人怎么能说到一处出了王府,他见那两个城防亲兵果然还在那里,宗茂急匆匆上马吩咐道;“你二人带我到左若将军的住处。”
左若住在东城区,宗茂赶到左若的府邸时,太阳已经偏西了。
门口的亲兵往屋内通报,片刻之后,里面传来沉重的脚步声,像锤子一下下砸在地上。左若那如斧刻刀削的面孔出现在门廊中。
“宗尚书,你来京城了?”左若颇感意外,“怎么有空来找我”
“我来找将军商议大事”宗茂笑着跨入深红的门槛。
两人进入中堂,左若请宗茂坐下。
宗茂等沸腾的茶水端上来,拱手道:“请将军屏退左右”
左若脸色变得严肃,他没有问话,自然的向外摆摆手。亲兵和仆从悄然退去。
“左将军,你们这些人在北京城真是能闲得住啊”宗茂侧过身子,一只手按在桌子上,“王爷没有住进皇城,你们难道不难受吗?”
左若眉头弯成一个淡淡的“川”字,沉思不语。
宗茂吧手掌平平的拍在桌面上,白瓷杯盖轻轻一颤:“明人不说暗话,我急于来北京,就是要在南京朝堂明白过来之前,拥摄政王登上皇位,以免夜长梦多。”
左若问:“宗尚书来我府上之前还去过哪里?”
“我第一个找的就是左将军”
左若嘿嘿一笑,连连摇头道:“怪哉,你与逢勤是都是王爷身边走出来的人,逢勤北伐立下大功,你不找他,为何先来找我?”
宗茂毫不避讳,道;“因为我与左将军是一样的人”
“好”左若击掌,“就凭宗尚书这番话,我左若全凭宗尚书安排,这件事我们不做,迟早有人做,何苦便宜那些只会动嘴巴的文人”
中堂里传出爽朗的笑声。
宗茂道:“北京城防由阎总兵控制,左将军前往,想来阎总兵不会推脱”
“那是自然,说动了阎总兵,我再请几位总兵到我府上做客共商此事,不过……”左若顿了顿,“逢将军还是由你去请吧”
宗茂见左若的神态,隐约猜到他的心思,笑道:“好,逢勤就交给我了。”
☆、第725章 皇位
昏暗中的北京城渐渐安静下来。
虽然城内许多百姓希望这几天挂鞭炮庆祝庆祝,但戒严巡逻的明军让他们望而生畏。这十几年的经历,这座城中再桀骜的人也学会了乖巧,再血性的人也学会畏惧。
府邸的门头上挂了十二个红彤彤的灯笼,大门两侧有十几个兵丁站立。
孟康嘻嘻哈哈的走进门:“左将军请客,虽然不能过饮酒,能与大家聚一聚也一件欢乐的事”
几十步外阴暗的街道中,逢勤停下脚步,他看着那些摇曳的灯笼发呆。
宗茂嘻嘻笑着说:“走吧,你我是连襟,其实也是兄弟,做哥哥的不会骗你。”
“你们想于什么?”逢勤有些迟疑。
宗茂右手拍在他的肩膀上:“当然是把事情做到底啊难道北伐的第一功臣,还想朝囚在南京城冷宫中的皇帝下跪吗?”
逢勤的脚步仍然不动,道:“军中大将无令集会,是大罪”他保持着固有的刻板。
“今天是个例外”宗茂稍稍推了推手掌下有些单薄的身躯,说:“你想想,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了,就缺你一个,王爷会怎么想?”
逢勤终于往前迈动脚步。
他们两个是最后到的,院子中全是人,将军们的亲兵都留在了门外。
宗茂走进中院,举起双手,喊道:“大家都来了”
说话的人都闭上了嘴巴,所有人都看着他,有一半的人眼中都含着戒备和冷漠。许多人不熟悉这位尚书大人,但他要做的事情,没有人能够拒绝。
“我们驱走了鞑子”宗茂高喊,然后他低下头,“没有跟随在王爷在草原浪迹过的人,不知道王爷为了今天奋斗了多久”
他用低沉的声音说完这句话,又恢复激昂的语调:“这天下不再是朱家的了,这是王爷的天下,王爷领着诸位打下来的天下”
院子中鸦雀无声,光和影组成一幅幽静的画面。
“今夜,请诸位与我一起,恭请王爷坐到他本该坐上的位置吧”
左若站起来环视一周,问:“诸位有谁不同意吗?”
谁敢不同意?萧之言低下头,玩弄着手中的茶杯。
李来亨第一个站起来:“恭请摄政王登上皇位”第二个是孟康,李定国犹豫片刻,也站起来了。满座人都站起来时,只有萧之言还坐在那里。
左若故意把后背朝向他。
宗茂用温和的声音召唤:“萧将军啊”
“旧的时代终究要过去啊”萧之言放下酒杯,站起身来。左若轻轻的吁了口气。
宗茂拍拍手,一个魁梧的兵丁托着深红的木盘走过来,木盘上整齐叠放了一件衣服。他伸手取下那件衣服一抖,烛光下宝光闪耀。九条飞龙在黄色的袍子上飞舞,仿佛要脱袍飞离。
“左将军已特地命人制好了龙袍请诸位随我同行”
他收起龙袍,双手托起木盘,左若走到他身边,两人并肩朝门外走去。
院中诸将默默的跟在后面,城防兵丁举着火把在沿途护送。一路无人说话,这些才在战场立下开国功勋的人默默走在寂静的街道。
从左若的府邸到简亲王府需要走半个多时辰,但不会有人感觉累,他们的心都快要跳出胸膛。
火把照亮了沿途的街道,就像是一条火龙在安静的北京城中缓缓游动。
简亲王府就在前面。
两侧黑暗的街道中传来嘈杂的暴喝:“来者何人”
鲍广从街道中闪出来,迷惑的看着诸位将军:“宗尚书,左将军?你们这是于什么?”
宗茂高托木盘,道:“恭请摄政王登上皇位”
鲍广心中一跳,长大嘴巴,半天才缓过神来,他拱手道:“请宗尚书和诸位将军在此等候,末将先进去通报”然后飞一般离去。
简亲王府的周边的亲兵卫都走出来,他们是摄政王最忠诚的守卫,没有翟哲的命令,不容许任何靠近这座府邸。
内府中,翟哲正在看书。一本《金瓶梅》,仁者见其仁,淫者见其淫。
外面传来“噔噔噔”的脚步声,他微微皱起眉头,挑亮火烛,方进不该这么慌乱才对。
“王爷”方进隔着窗户跪下,“诸位将军们来了,就在府外”
翟哲心往下一沉,厉声问道:“哪些将军,这么晚了,还来于什么?”
方进的声音因兴奋而颤抖:“诸位总兵和将军都来了,王爷出府一看便知晓。”
“什么事”翟哲扔下书,他无法容忍方进吞吞吐吐的说话。
方进一咬牙,道:“宗尚书与诸位将军要恭请王爷登上皇位”
屋子里许久没有传出来声音,酸甜苦辣辛,翟哲不知自己是怎样的心情。“皇帝吗?”无论他愿不愿意,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
武将们害怕了,宗茂也害怕了。他们不害怕自己会像明太祖那样一个个诛杀了他们吗,还是害怕像在崇祯年那样成为文官的奴隶。无论怎么样,他们都不会再跪在南京城中那个皇帝身前了。
翟哲走出屋子,一直走到王府门口。
宗茂高举盛着龙袍的红漆木盘,双膝触地。
诸位将军和总兵紧随其后跪成一片。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样就可以摆脱恐惧吗?江南的士子或者是眼前的这些文人,至少要让一方能够安心吧”翟哲缓慢的抬起双手。
“如果让隆武帝禅让,会不会更平稳些”他看见了宗茂晶亮的眸子,看见左若、李来亨、李定国、孟康一双双期待的目光。
“至少在我有生之年,这些强兵悍将不会成为帝国的威胁”
他的双手举过头顶:“众卿平身”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像燃烧的烈火。
方进知趣的快步上前,从宗茂手中接过木盘,金黄色的龙袍披在翟哲身上。也许是上面镶嵌了太多的宝石,怎么会有些沉重。
“我的帝国,会因为有你们而荣耀”
翟哲披着龙袍走回府内,今夜注定无眠。
☆、第726章 选派
深夜中的北京城明亮了。
将士为新的皇帝欢呼,这次即位非常仓促,但翟哲别无选择。他面对的是他最忠诚的属下,他不能让他们失望,就像他们不能舍弃对他的忠诚。
简亲王府前庭的偏房中,汤若望捧着十几年前他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那个和善的大明王爷命他明日把这些书送过去,但现在看来已经不需要了。皇帝不会有功夫看这些东西,这是他在这座城市中等来的第三个皇帝了。不过,这是唯一对他的学说感兴趣的皇帝。
“皇帝,不需要看《几何原本》。”他捧着书回到床头,那里有一个陈旧的书架,粗糙的原木,但是很结实,上面有一些破旧的书。
他先把书放在柜台上,再小心翼翼一本一本把书放上书架。《几何原本》一共十三卷,他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六卷,昨天那个王爷说,会让继续翻译剩下的七卷,希望他还能记得说过的话。
理论上,皇帝应该是天下最繁忙的人,因为全天下的事情都要他来管。所以他没有功夫看《几何原本》。不过大明出过许多奇怪的皇帝,有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也有忙于修道的嘉靖,倒是忙于政事的崇祯成了亡国之君。
汤若望不知道新皇帝是什么样的人,但通过这几日与他的攀谈,这个皇帝没有想象中的威严。
门外响起敲门声,这个时候会有谁来敲门,汤若望走到门前拉开木门,一个身穿文士服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汤先生,陛下传见”
张秉因及时的改变了称呼。
“这么晚了,”汤若望听见远处街道上的欢呼声。在这个平淡的秋日,北京城的夜晚比他经历过的所有春季都要热闹。
东城、西城……,所有的城区都点燃的灯火。原本谨慎观望的百姓走出了家门,点燃准备了许久的爆竹,城防兵丁加紧巡逻,防止有人趁热闹惹事。
“陛下传见”张秉因提醒茫然失措的汤若望。
“啊”汤若望回过神,他摸了摸头上的乱发,“大人且等一会,小人马上出来。”他借助微弱的月光找到破旧的袍子套在身上,伸出五指梳了梳头发,再回到门外。
相两排楼阁,翟哲正在灯光下看那件龙袍。虽然事起仓促,但这件龙袍非常精致,很难想象几个时辰能织成这般奢华的龙袍。
“宗茂,你果然还是那个宗茂”他是被宗茂和军中将士逼上皇位的,走到这个位置,无论他愿不愿意,都要迈出这一步。
这是乱世的尾巴,他不想再开启新的乱世。
门外传来张秉因的声音:“陛下,汤若望带到”
翟哲提起龙袍的领口,把它挂在一边的衣架上,回到座位上坐下,吩咐道:“进来吧”
汤若望推开木门,里面的很亮堂,五六盏灯火的照耀下,这个宽阔的屋子没有任何黑暗的死角。这么大的屋子里只住一个人,想来也很孤独。
“叩见万岁”汤若望双膝跪地,他对拜见皇帝这一套礼仪非常熟悉。
“汤先生,起来说话”翟哲朝门外摆手。张秉因小心的把门带上,蹑手蹑脚离开走廊。他着挂在十步之外的龙袍,张牙舞爪的飞龙昭示皇帝的威严,问:“这件龙袍漂亮吗?”
汤若望愣了愣神,他不明白新皇帝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他认真的观察了那件龙袍,道:“很精致,华美的绸缎,精秀的绣工。”
翟哲问:“你从欧罗巴远渡重洋,来到我大明,是为了什么?”
汤若望行礼,毫不犹豫道:“为了让上帝的旨意行走到地上每个角落。”
“上帝会在乎吗?”翟哲双手扶在膝盖上:“就像我其实并不在乎这件龙袍。”
汤若望在胸口画了个十字,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忏悔几句,道:“主的爱无处不在”
“主的爱无处不在?”翟哲看着汤若望虔诚的表现,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像是被一根木棍捅了捅,“我会准许你在大明传教”
汤若望跪地拜伏:“多谢陛下”
“你的主在这片国土上未必好用”翟哲笑了笑。天色很很晚了,外面的欢呼声没有停歇的迹象。
许多人期盼着新皇帝,许多人还在眷恋着旧皇帝,即使主也无法改变这王朝兴衰吧。
“你退下吧,我会找个合适的人与你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你的名字会放新刻印书的首页,准许你在大明传教,是对你做这些事的回报。”
汤若望迷惑的离开,他看出来这位新皇帝远没有他的部下那么欣喜。
“张秉因”皇帝在呼唤。
张秉因不等汤若望关门,从远处的屋檐下飞奔进来:“微臣在”
“拟旨”翟哲盯着明亮的灯火,略一沉思,道:“迁徙苏州书院所有人迁徙全部来北京”
“命孟康和李来亨在天亮后率本部兵马返回江南”
“命施福水师前往天津三卫驻扎,不得擅动陈虎威立刻率部返回浙东”
“应该没有什么事情了,”翟哲回味片刻,又道:“先不让方玄初回去,等吴三桂的奏折到了再说。”
再没有什么疏漏了。即使江南的东林党有什么不满,李来亨和孟康这几万兵马回到南京,所有的叫声都会平息下去。苏州书院的那些学生身上寄托他许多期望,但在江南,他们很容易变成他的对手。
“好吧,就这些吧”
“微臣告退”
张秉因退出时不忘闭上木门。
屋子里灯火明亮,在这明亮的灯火中,身穿粗棉布衣服的新皇帝倒在床上。
“我是个很懒的人,如果让我管理这个国家,多半会一塌糊涂。所以,如果不想让这个帝国重新陷入曾经东林党和阉党那样的争斗中不可自拔,在东林党和宗茂之间我必须要倾向一方出来。宗茂?再强势的人在庞大的士林面前都是脆弱不堪的,现在我已经不想再拔刀冲锋在第一线了,让不知疲倦的宗茂跟他们斗去吧”
新皇帝在迷迷糊糊的念头中进入梦乡。
☆、第727章 丞相
柳随风和马士英的船队在香河遇见南下的水师船队。
李来亨和孟康登上客船拜见两位尚书。
柳随风心细,他看见从北京南下水师战船都不再挂有“明”字旗帜,心中隐隐猜到那件大事发生了。
李来亨走进船舱行礼,第一句话就说道:“摄政王前日已在北京城登基,两位大人还是快点吧,许多事情都落在宗尚书一人头上,忙的不可开交”
马士英屁股底下的椅子发出吱呀一声响,胳膊肘一拐,手边的茶杯掉在地上滚了个圈,茶水撒的满地都是。
柳随风呆若木鸡。
“王爷竟然这么一刻都等不了,宗茂啊宗茂,你果然做事够决”他脑中百转千回。摄政王登帝位是水到渠成,但若是换个人此刻在北京拥戴他登帝位,以他对翟哲的了解,未必会答应。
“王爷,不,陛下这是死顶宗茂啊”柳随风心中算计,同时用悲哀的眼神看向身边的马士英。朝堂之争胜负已分,即使马士英现在能拉出陈子龙相助,也是徒劳。
李来亨与在忠贞营中与柳随风有段交情,言尽于此,简单寒暄几句,告辞南下。
前往江南传递消息的使者跟在大军后面。
隆庆六年,秋。
隆庆这是大明的最后一个年号。
中秋节之际,大明的北伐之战至收复山海关结束。随后,大明摄政王翟哲突然在北京登基,国号大周,大赦天下,朝堂上都在忙于新朝建立,北伐的事情只能延迟。
九月,吴三桂绑监军夏允彝至北京,因夏允彝鼓动镇西王起兵谋反。与夏允彝同到的还有镇西王表示臣服的奏折南京朝堂诸臣随皇后北行的船队同时到达京师。六部尚书,没有一个因翟哲篡位挂印而去的。有骨气的人,早在翟哲登摄政王位时就离去了。
十月,镇海王郑芝龙的奏折送到北京,上表臣服。
十月,皇帝领诸臣在天坛祭天,正是举行登基大礼,定年号昭武。
这几天,最忙碌的人不是宗茂、不是柳随风、也不是马士英,而是翟哲的三个内侍。封赏的诏书一道接一道,黄色的绸缎堆满了案台。
写的多了,笔下再写出那些平日让人垂涎三尺的爵位和官职,也觉得稀松平常。
萧之言、逢勤、左若和金声桓三人封国公,其余诸将封侯爵、伯爵不等,只要参与北伐之战的,至少也是个伯爵除中枢文臣武将的功劳外,翟哲封柳家、范家、胡家和朱家皆为伯爵,以示对兵器工坊在北伐之战的功劳表示奖赏。商人也可封爵,引起士林一阵乱骂声。但这个皇帝不是曾经那个任他们蹂躏的大明皇帝,他们骂归骂,还没人敢在翟哲面前死谏。
令人始料未及的变化来自中枢。
皇帝把六部重归于中书省,在中书省重设丞相一职,宗茂因拥立之功,坐了首任大周丞相。
中书省外设督察院、枢密使和大理寺,皆为正二品,独立于中书省运行。吏部尚书马士英改任都察院御史,原兵部尚书柳随风任吏部尚书。
大理寺原是正三品,平白被提升一级,使刑部的职权大减,变相降低了丞相权力。
枢密院统管军事,姚启圣为首任枢密使,下设副使五人,中书省兵部尚书为虚设,这意味把兵权从丞相手中剥夺。枢密院兼管府兵和正兵饷银、衣装、兵甲、考核操练等等,但地方督抚有直接调动府兵的权力。
大将军一职被正式废除,翟哲正式下令大周正兵不得入县城以上城池驻扎,由枢密院与各地督抚在地方设立军营驻扎。
南京提督金小鼎接替了姚启圣任南直隶总督,李来亨率军三万驻扎应天府,孟康领兵两万驻扎浙东,震慑江南。
朝堂的一系列变化,让人看的眼花缭乱,朝臣们还需要时间来适应。
北方由秋入冬,从江南迁徙到北京的官员有些不习惯。他们兴冲冲来到北京,没想到当头一盘冷水浇下来。
大周初立,各地有忙不完的事情。秋收又到征税时,北境诸省免除了三年的赋税,户部的收入没增加多少,支出反而多了一大截,新上任的丞相来不及庆贺,后脚打前脚忙于筹钱。
月底,北京下了第一场小雪,这里的热腾劲好像也随着寒冬降临消散去。
云集京师的二十多万大军也已经分散向各地。逢勤领军驻扎山海关,左若领军驻扎宣大,大周最强大的军队仍然在谨防北部边境,第一场雪不大,落雪像是在地上撒了一层于盐,一阵风吹过后漫天飞舞,很快又落到地面。
一个三十多岁清秀的文士呆着了十几个小厮骑着马进入京师。他双手笼在袖子中,皮帽包裹的脸上红扑扑的。
“这天,真是冷啊”他哆嗦着,身躯忍不住抖了抖。
他本是北境人,在江南呆了十年,再回到北京竟然这么不适应。
一个身穿千总官服带着十几个兵丁迎面而来,那文士朝身边的小厮努努嘴,道:“去问问,吏部衙门怎么走?”
小厮一溜小跑过去,与那个千总少语几句。
那千总用警惕的目光看向躲在后面这个全身被包裹在裘衣中的文士,最终还是指明了道路。
一行十几人先找个客栈住下,那文士领着小厮根据那千总说的路程找到吏部衙门所在。眼下北京城许多事还在理头绪,看见迎接外来官员的驿馆里住满了人,他不得不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
文士从裘衣中拿出交割的文书交给守卫,才被准许进入,小厮被留在门外了。
踩着于净的青色石板道路一直往里,吏部衙门立在正前方。
里面还有一层门卫,他走上前去,艰难的把白皙的双手伸出来,拱手问道:“尚书大人在吗?”
门卫抬头还没等问话,他又自我介绍道:“苏松道台柳泰熙奉旨来吏部报到。”
门卫连忙行礼,道:“大人在里面,我这就去给大人通报”
不一会功夫,他看见一个清瘦的老者从里面走出来,下巴花白的胡须被风吹的朝一边倾斜。
“见过大人”
柳随风一把拉住他的胳膊,笑道:“现在不是在南京的时候了,你不必如此生分。”看这两人的模样,老者不惧风寒,年轻人缩在层层包裹中。
入手处感受到光滑软绵绵的裘衣,柳随风忍不住笑骂道:“有这么冷吗,看你包裹的像头熊。”
柳泰熙讪笑。
两人边说话边往内室走。
柳随风道:“你爹还在南京啊,他那一摊子事到北京也于不了,谁让银子现在都在江南呢。”
屋里燃烧着热炉,柳泰熙进屋使劲搓着手,直到感觉浑身暖和了,才脱下裘衣。叔侄二人在没有外人时,不像上官与下属之间那么生分。
他站在柳随风身前,笑道:“侄儿没想到也能赶上升官。”
柳随风回到太师椅上坐下,说:“这有什么奇怪,现在各地的空缺这么多,你不要以为这次升任山东巡抚是我的推举上去的,宗大人现在大权独揽,他不点头,我说再多也没用。”
柳泰熙只是笑,他知道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就算宗茂一言九鼎,柳随风在朝堂的地位超然,他也不能不给几分情面。
柳随风坐直身子,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了几个字,继续刚才没完成的批文,片刻后再放下毛笔,道:“你在湖州、在苏松道于的都不错,升巡抚是必然了,不过是哪个地方的巡抚的差别,我想山东比河南、陕西还是要好点。”
柳泰熙恭敬行礼,道:“多谢叔叔提携”
柳随风皱着眉头,摇头道:“也就是今年吧,过了明年,你这个叔叔就没用了。”
柳泰熙不解笑道:“我朝初立,陛下意气风发,正是创功立业的时候,叔叔追随陛下二十多年,何有此说法?”
柳随风靠在椅子上,问:“看不出来吗?陛下要做事,就要有人当陛下的刀剑,陛下为了给宗大人铺路,竟然来中枢的官制都变了。虽然说从前的首辅和丞相差不了多少,但正式设立丞相意义完全不同啊。”
他说着话,眉头紧紧皱在一起,皱纹里好像藏着许多的心思。
柳泰熙宽慰道:“宗大人当权,叔叔怕什么?宗大人是晋人啊,他不偏向我们,难道要偏向南人。”
没想到柳随风竟然点点头,道:“你说的没错,宗大人不会偏向南人,但也不会偏向我们,马大人去都察院后,我是中书省唯一能对制衡他威望的人了。如果我顺着他倒也罢了,我不顺着他,难免被他一脚踢开。”
柳泰熙面现疑惑,问:“是不是叔叔多虑了?”
“一点没有”柳随风无比坚定的摇头,“宗茂那个人眼高于顶,行事霸道,我看得上他,他未必能看得上我。现在满朝堂都知道陛下要用他,谁敢与他作对?”
柳泰熙回想这一个月来朝堂的变动,感慨道:“陛下还是信任他身边的人啊”
柳随风冷笑,道:“陛下是个闲人,不喜欢管杂七杂八的琐事,所以首辅或丞相的权力大,我早就预料到了。陛下这么用宗茂,也只有宗茂才会帮陛下做他想做的事情。”
“不过,那些事做了就是得罪人,得罪天下所有的人,宗大人火气太胜,后果难料啊”
☆、第728章 一刀
从南方一路杀到北京的大军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北方的冬天。这个寒冬,大明无力出塞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堂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为下一次战场筹备粮饷。
皇城中东北角。
“爹爹,爹爹”三岁的小女孩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她正在换牙齿,说话漏风。
“哎!”翟哲拖长音调答应一声,伸出右手手臂把乖巧的女儿抱在怀里,“小凤儿,冷吗?”
“不冷”小孩伸出玉钩般的手指指向外面:“雪”清脆的童音回荡在翟哲的耳边,小女孩费力的扭动身躯。
翟哲呵呵笑着:“想去玩雪吗?”
外面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洒洒,对面层峦叠嶂的屋顶上积雪有一尺多厚,北京的天真冷啊。
小女孩在怀中挣扎了片刻,见父亲不像前几日那样顺着自己,把手指缩了回来,放入嘴中吮吸。
父女两个人就这样看着大雪纷飞,躲在后面的高慧君挥手示意侍女把炉子烧的再旺一点。
陛下入京后,封范伊为皇后,乌兰为皇贵妃,她是贵妃,后宫嫔妃就三个人。前日有大臣进言让皇帝从民间选女充宫,被陛下驳回。
高慧君是生长在田头山野的村妇,今日成了贵妃,犹如梦幻。想起姑母交代过的话,她心中泛出一层层不踏实,皇后和皇贵妃都生了儿子,只有她只生了个女儿。
不过,幸好,她还有个女儿。陛下很喜欢这个女儿,两个儿子长大成人都不在宫中,陛下常常来看女儿,因此,算起来在她宫中呆的时间最长。
她偶尔也会觉得姑母说的不对,多年相处,她以为陛下不是那种喜新厌旧的人。
回廊中静悄悄的,皇宫很大,嫔妃太少,因而显得空旷。
小女孩窝在翟哲的胳膊肘里,翟哲不动,她也不吵,一双玉石般的眸子骨碌碌转,甚是机灵。
这片安详的场景的被门廊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打破,身穿青色棉衣的侍从走到门口往里看了看,小心欠身道:“陛下,姚大人和宗大人到乾清宫了”
翟哲点点头,把女儿放下地,拍着手说:“去,找你娘去”他回头朝高慧君打了个招呼,随侍从出门。
皇城很大,如果没有侍从带路,他极有可能在这里转的迷路。
乾清宫是皇帝理事的地方。
成为皇帝后,翟哲最讨厌的事情是上朝。不是他早晨起不来,而是他实在受不了这种约束。每天天还没亮,躺在床上心中就压着一桩事,那感觉真是烦透了。
所以,他三天才上一次朝,不过奏折还是按部就班的送到乾清宫,三个侍从充当他处理朝政的助手。
只有极大的事情,他才会专门召集相关朝臣来乾清宫商议。
今天的事情很重要,事关大周下一步军事行动,枢密院与中书省的看法不同,必须要让皇帝来拿主意。
鹅毛般的大雪静悄悄的落下,没有风,天地间充斥着“沙沙”的声音,就像是无数春蚕在咬着桑叶。
乾清宫就在前面,中书省的六部尚书、枢密院的正副使、都察院御史和三个内宫侍从都候在那里。
“陛下驾到”小黄门的声音悠长。
翟哲走进宫门,一直走到对面的龙椅上。
诸位大臣屈膝跪地叩见。
“平身”翟哲摆手,他开口直奔主题:“枢密院的计划朕看过了,姚启圣考虑的很周到。三年增加五万骑兵不算过分,北境扩正兵十万也确实需要。几十万江南的士卒不可能长期驻扎江北。”
姚启圣松了口气,他与五个副手忙了半个月统筹一份北境扩军计划,遭到宗茂的坚决反对,如今得打皇帝的首肯,说明他功夫没有白费。
“陛下”宗茂出列苦笑:“枢密院的计划确实没错,但户部现在没钱。”
翟哲很不客气的回答:“没钱你要想办法啊”
没等宗茂回答,站在后列的柳随风心中一沉,与他同感的还有好几位尚书大人。只有最亲近的人才会用这般斥责的语气吧。
宗茂躬身,从衣袖中掏出一份奏折,道:“江北诸省三年没有田赋,微臣拟定了一个章程,想办法筹钱,请陛下过目。”
这是他筹划已久的改革方案。
“五万骑兵,需要近十万匹战马,如果全靠枢密院花钱采购,耗费无数钱粮,微臣建议大周收复河套,以河套为基地建立马场,雇佣土默特人养马。”
“这几年户部收入的空缺,微臣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