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具装重骑当然没有可能一出去就是全力加速,他们需要以一种相对缓慢的速度开到前线,进入合适的距离之后才会发力,打头的是刘彦。
  石碣赵军听到震天的鼓声和被汉军士卒齐声喊出的“汉军”战号,谁都知道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但石碣赵军几乎是顾不上什么,他们在不久前陷入营啸状态,自己人与自己人已经打了起来。
  “众将士,随我冲锋!”
  “诺!”
  “杀!”
  “汉军威武!”


第273章 盼“王师”如盼甘霖
  若是石碣赵军继续以王鸾为统帅,哪怕他们最后会输估计也会输得好看一些?
  问题是王鸾察觉到石碣赵国中晋人的处境越来越堪忧,甚至已经开始波及到上层,心情惶恐再加上徐州战场成为既定的糜烂事实,他选择了退缩。
  王鸾用主力与刘彦对峙,其余局部战场虽然是处于劣势,可王鸾指挥下的石碣赵军至少与汉军还有对抗的样子。
  换上了翟斌之后,要形容的话就是石碣赵军好像集体患上了“智商下降”的病状,竟是短短两天之内战局变得无法收拾,直至发生营啸造成战败事实。
  或许不是王鸾太厉害,也不是翟斌太无能。他们一个是晋人出身的将领,文明结晶的知识下王鸾能够稳扎稳打,另一个是指挥作战完全靠本能的丁零人翟斌,丁零人连文字都没有哪来的什么文明结晶?
  也是翟斌倒霉,碰上了想要全力发动攻势的刘彦,再加上翟斌自己太过嚣张与不懂审时度势,战局的倾斜才会是发生在两天之内。
  翟斌有石虎的信任,但石虎在邺城不在战场。翟斌能够借石虎的威势,要是他稍微温和一些,再那么理智一些,不是接受指挥立刻就是与王鸾决然不同的指挥风格,先是消耗晋人,再又消耗杂胡,那羌人和氐人理所当然会认为自己也在被消耗之列,结果是军中的羯人也产生迟疑,让这位新晋成为统帅的丁零人彻底被排斥。
  好好的一场战争,因为一个搅屎棍到后面搞成了虎头蛇尾……
  刘彦率领包括虎贲军在内的所有具装重骑上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原本以为自己会成为战场上耀眼的存在,但真实情况是突骑兵乃至于是轻骑兵要比他们风光很多。
  具装重骑仅仅是一个冲锋罢了,由步军开出来的路杀进去,横冲直撞直接杀到中军,一路上混乱中的石碣赵军根本就没有抵抗,真真是让心怀苦战求胜的具装重骑的骑士们觉得索然无味。
  突骑兵原本是跟在具装重骑后面“吃灰”,后面刘彦发现那样没有意义,有意识地开始吩咐突骑兵和轻骑兵进行战场切割。
  近一万四千的突骑兵和轻骑兵成了战场上最忙碌的存在,他们时而分散驱赶,时而又聚拢冲击有抵抗的敌军,勤劳尤甚于蜜蜂,只不过不是“嗡嗡嗡”,是踏动着震天的马蹄,无数次地上演分割和包围。
  后面,汉军的步军开始配合骑兵,切割包围一部分敌军就是先劈头盖脸地箭雨覆盖,石碣赵军的士兵死了拉倒,没死的石碣赵军被呼喝三声“弃械投降”,要是石碣赵军降了也就罢了,石碣赵军没降就是继续劈头盖脸的箭雨覆盖。
  反反复复的切割包围与箭阵覆盖之下,石碣赵军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讲最为倒霉的是,汉军只填平了营盘正面的壕沟,其余三面的壕沟完好无损,他们原本还能从吊桥之类的设施中逃跑,但一直在寻找机会的王表却是给予了他们“致命一击”,桥梁被破坏。
  营盘前沿有汉军,其余三面被壕沟堵着去路,最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聪明的石碣赵军放弃骑马,选择弃马翻爬壕沟。后面,王表这个叛徒不但自己带兵堵,他还招呼军中残存的晋人一块堵,说是拨乱反正,汉人们团结起来,有仇报仇有怨抱怨。
  石碣赵军中的晋人奴兵其实是不太多了,没有被拉上去挨箭受死纯粹就是运气,他们之中不会全部都是笨蛋,眼见汉军就要获得胜利,拨乱反正什么的自然是极好的,要是能立些功劳是不是更有保住小命的可能性?
  虎贲军在内的具装重骑仅仅是冲击了两次就被刘彦调出混乱的战场,他们愉快地成了战场的清道夫,哪里存在抵抗就是呼啦啦过去,无论是什么样的敌人绝对是一个冲锋立刻土崩瓦解。这样一来,多少是缓解了这些心高气傲的精英心中郁闷。
  有付出就该得到回报,不管前一刻是不是敌人,刘彦在面对王表的时候很好地表现到了这一点。
  “你做地很好!”刘彦此时此刻是位处在一个高台之上,他坐在一张太师椅,前面跪倒着王表。他只是看了一眼跪地拜服表现出恭顺的王表,其余时间要么是在观察脑海地图,要么是用肉眼看现场情势:“做新附军的校尉吧。”
  王表显然知道什么是新附军,低下的脸上闪过一丝的不满,声音却是极度恭顺地应:“谢君上!”
  瞧,真的是知道汉部的构造,其它地方是喊“主公”,称呼“君上”的还真只有汉部独一份。
  “与另外的新附军会合,由你主持后续招降。”刘彦可没有透视眼,看不到王表刚才的不满。他悠悠地说:“或许……此战后你能成为野战部队的校尉?”
  汉部几乎什么地方都分阶级,军队更为显得森严,是从奴隶兵、新附军、仆从兵、辅兵一个又一个阶级的升,才能成为野战部队的一员。
  这一次王表是大喜地应:“诺!”
  接下来战场进入的是“垃圾时间”,得感谢王鸾之前的布置,壕沟使得石碣赵军无法大规模的突围奔逃,逃散的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余下后面皆是弃械投降。
  收降一直是进行了夜间,十来万石碣赵国的徐州兵从开战到结束,余下的几个局部战场不谈,主战场这边九万哪怕是没有全军覆没那么彻底,也算是灰飞烟灭。
  针对战损和战果是连夜进行,当夜这边的火把可以照耀天空的云层。这边的收尾进行得如火如荼,另外几个战场也开始进入到决战阶段,不过局部战场与主战场的决战场面压根就没得比,是不论波及区域和参战人数没有可比性。
  “我们阵亡了三千六百人,杀死敌军两万七千八百零一人。”桑虞略略振奋地说:“战损比例是差不多一比八!”
  桑虞没有说的是,汉军阵亡的大部分是骑兵,是对于汉部来说无比珍贵的骑兵!
  “重伤患有三千九百零七人,鉴于我们已经有良好的救治体系,后续死亡的士卒数量预计是会控制在一千以下?”桑虞说这个的时候是自豪的心态,后面又有些唏嘘:“要是没有良好救治手段,其实后面才是大肆减员的情况。”
  那个是事实,没有特效药的年代,再加上不懂得止血、消毒等等,战场受伤所导致的伤口感染和发脓,绝对会让绝大多数的伤兵在后续的伤病痛苦和折磨中死去,最恐怖的时候是九成伤兵因为没有良好救治陆陆续续死亡。
  桑虞还在继续介绍,等待说完之后看向纪昌。桑虞说的是最后决战阶段的统计。
  纪昌用着平淡的表情接过汇报位置:“徐州之战开始到现阶段,我们的阵亡人数是六千九百,含无法再战的伤患和失踪数量,损失战斗人员一万七千零一十人。我们消灭敌军的数量比较模糊,该是在十一万到十一万七千左右。”
  消灭敌军的数目听了无比可观,可里面大多是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石碣赵军中常备兵级别的应该是四万左右?
  “我们还在对战俘进行统计,粗略会有八万以上。”纪昌说到这的时候难得脸上出现笑容:“这些战俘,会挑选出其中的晋人和部分的胡人作为奴隶兵,预计是组织出两万的奴隶兵。余下会陆续押解回后方,成为我们的劳动力。”
  刘彦点头,苦笑着说:“阵亡六千九百?我们才四万不到的野战部队。”
  几个人互相对视也是苦笑,不过他们苦笑的是自己的效忠对象未免太过傲娇。
  事实上汉军以五万左右对战石碣赵军十多万,能取胜已经显得很猛了,阵亡六千九百人真不显得多,哪怕是将那些无法再战的伤患和失踪的士卒算进去,他们损失一万七千零一人换取胜利,与之取得十一万以上的战果比起来,称之为大胜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原先的计划是,以新附军监管奴隶兵,再加上必要的野战部队,由这支部队作为对付晋军的主力?”刘彦可没有忘记一点,那就是对东晋小朝廷进行报复:“现在我们有多少可用的野战部队?”
  桑虞答道:“不算禁卫军,有两万两千左右。算上禁卫军,该是三万五千?”
  “谢安的部队现在是在哪?”刘彦得到答案,眼睛眯了一下,说道:“还没有拿下江都和江水祠?”
  “最新的情报是,晋军已经在江都取得优势。”桑虞撇嘴外加不屑地说:“石碣赵军的主力全在我们这边,江都和江水祠的石碣赵军合起来不过才一万不到,他们已经打了一个半月。”
  “渡江作战与陆战不一样的。”吕议并不是在为晋军开解,他说:“一个半月内能够在江都取得优势,算谢安很有本事了。”
  刘彦先是认可吕议的话,后面才说:“晋军会很快攻下江都,也会很快攻取江水祠,他们有没有胆子继续北上?”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事关汉军怎么给东晋小朝廷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包括刘彦在内的这些人,他们是比较期盼晋军再增兵继续北上的。


第274章 无处下嘴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所写,大意就是期盼着国家能够统一,出现于南宋。
  现如今的情况与之南宋很相似,基本就是属于分江而治的状态,东晋与南宋都有一些热血之士期盼能够横渡长江,拼死从胡虏手中抢回失地。两个不同的朝代中,的的确确也有人前仆后继为了国家的统一在努力,要说起来东晋要比南宋实际行动更多一些。
  有一个数据非常的明显,东晋与胡虏的战争,所在战场大部分是长江以北的敌占区。那么是不是可以认清一点,东晋实际上没有那么无能,要不战场应该是出现在国境之内,不是处在敌占区?
  “这样说的话,也不是那么无能。”刘彦看到收集的资料后,对晋军有些刮目相看,他突然对祖逖和庾亮很有兴趣:“祖逖不止会闻鸡起舞,庾亮也不单单是一个美男子。”
  要说东晋意图收复失地是那几次动静最大,该是祖逖和庾亮的北伐,不过祖逖并没有得到什么支援,祖逖一直都好像是在孤军奋战,以微弱的实力在不断遭遇的背叛中艰难求存,亦是坚持北伐。
  庾亮的北伐要比祖逖动静大非常多,毕竟庾氏是续王氏之后的东晋第一门阀,能够动用的人脉可不是闹着玩。由人脉带来了庞大的资源和人力,庾亮的北伐却也是显得无比艰难,祖逖北伐时期中原还有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可以收买和收降,庾亮北伐时期却是石勒强势的期间。
  桓温在暗地里攥紧了拳头,他一直是拿祖逖和庾亮当榜样的,总是想着有朝一日也能率军北伐,于青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名字。
  要说起来,桓温可是有点憋屈,他一心想要获得长江以南那些门阀和世家的支持,可是忙碌了数年仅仅是少许的收获。这一次他会来汉军这边,是怀着立功心切的想法而来,可倒霉催的竟然被刘彦强行扣押,立功没立成倒是地位和身份都变得异常尴尬。
  “君上重视祖公与庾公,倒也是一件好事。”袁乔压低了声音,说道:“之前对我等长江以南的士人,印象之恶劣难以言表。”
  桓温苦笑,也是压低声音:“不见多少尊重,只谈闻鸡起舞与美男子称号。”
  也对,刘彦根本就没有谈北伐,只是说了一些无关战争的话,真心是没有看到什么尊重的影子。可是,那不代表刘彦不尊重祖逖和庾亮的努力,仅仅是叹息一些人的努力被更多的人扯后腿。
  汉军取得徐州战役的胜利,目前正是处于攫取胜利果实的时刻。
  在这么一场徐州战役中,晋军根本就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角色,仅仅是牵扯了石碣赵军一万的兵力,着实是无法让汉军这边对晋军有什么尊重的理由。
  “这个道理谁不明白呢?”袁乔苦笑说:“是汉军太强,不是晋军太弱。汉军强得有些过分了,以一个部族的实力竟然有两千以上的甲骑具装,更有那么多的突骑。”
  “这一场决战,强弩与连弩的重要性比之骑兵尤甚!”桓温对汉军的步阵印象之深刻是刻骨铭心的那种:“我们……不,是晋军也有强弩和连弩,但晋军为什么不能像汉军表现那么恐怖?”
  “协同!”袁乔满脸的严肃:“汉军临战布阵,战中变阵,近乎没有任何停滞和不协调。”
  “此等步军,恐怕与之强汉的铁血劲旅不相上下?”桓温可是一个有读史书资格的人,他有些憧憬,又有些渴望:“曾经的汉军,只要箭矢不缺,胡人只能退避。他们是有车阵,而今却是使用盾阵,战法不同,却是同等犀利。”
  桓温和袁乔都是明白人。
  骑军或许不需要什么军阵,只依靠其短途机动性,灵活多变的选择性,驾驭起来也就是那个样子。
  步军不同,步军中的乌合之众和精锐,表现出来的就是翻天覆地的两个模样,那无外乎是能够组成阵型或不能组成阵型。而能够步阵而战就能够称之为精锐,那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操练,可以办到令行禁止,能够依照号令而厮杀。
  不管是年代,士兵但凡能够令行禁止才算是精锐,士兵哪怕是有再好的杀敌本领可不听命令,也只是兵油子。而兵油子在军中是害虫,存在的害处更大,既是所谓的一颗老鼠屎会坏掉一锅粥的道理。
  两人不知道汉军的精锐步卒有多少,他们只知道一点,汉军在中原经过这一战,显示出来的实力在中原绝对有一席容身之地。
  “着实是……”桓温有些患得患失:“我俩很难回去,已经表示效力,却不知道刘使君……不,是君上会怎么对待?”
  袁乔一听脸上的表情更苦了:【参军到底是几品的官职嗳?元子似乎还没有被任命官职?】
  这个时候刘彦已经在进行新的部署,他们会在这边进行必要的停留,是处理战俘问题,也是部队到了必须休整的时刻。
  认真讲起来,自挥军西顾之后,汉军大半年来一直都是处于临战状态或者直接是参战状态,一再作战下来要说不感到疲惫是假的。
  对,汉军在徐州战役刚刚取得大胜,恰是士气最高的时刻,但精神上的亢奋真无法解除身体上的疲劳。以这种状态而言,继续打下去的害处绝对大于好处。
  “这边的结果会传到江都和江水祠。”纪昌面无表情地进行着述说:“徐州军主力被歼灭,必定会对江都和江水祠的石碣赵军造成致命影响。我们猜测,谢安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该是很短的时间就能够拿下江都。”
  根据情报显示,谢安已经绕着江都打了一个月以上,他的选择是先切断江都守军与江水祠之间的通道,使得间隔不到三十里的两个江防重地成为孤立之势?
  “谢安围点打援用了太多的时间,他的副将王坦之是野战的指挥。”纪昌对王坦之比对谢安更加感兴趣:“因为需要围困江都,又要切断道路,王坦之手头的兵力并不多。我们所知道的情报中,王坦之以寡击众先后击溃石碣赵军六次。”
  自刘彦建立汉部以来,屡次打的也是以寡击众,只有亲身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才会知道想要少打多是多么的艰难,对战场发挥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
  “王坦之吗?”刘彦带着满满的兴趣:“也掳过来好了。”
  那一刻,桓温和袁乔的脸色是青白交替,他们就属于是自动“送货上门”,听刘彦那么一讲好像档次低了一些?
  汉军至少五天之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军事动向,该段时间内主要是消化战果,针对伤患进行良好处置。
  各个局部战场是随着主战场分出胜负全部停战,兰陵、缯县、蔇亭、囊贲、郯县……等八个区域被轻易拿下,整个东海郡除了沿海的一些区域大半落入汉军手中,兰陵郡本身则是被汉军全面攻占。
  东海郡距离长江的平面地图可是有近七百里,中间间隔着彭城郡、下邳郡,自然也少不了郁洲这个曾经的黄河出海口(唐时黄河又改道到了这边)。
  刘彦一点都没有想要攻取徐州的意思,他占据青州都没有开发过来,再占据一个徐州等于是铺得更广,那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毕竟地盘真心不是越大越好,是要能够形成发展,有服务于战争的潜力,无力发展又地皮太大只会牵扯更多兵力浪费在屯驻,导致兵力分散。
  “搜罗人口,不管是不是愿意,迁徙前往青州!”纪昌针对这个方案已经计划了许久,是没有进军徐州之前就已经搞定,后面只是需要进行略微的调整:“彭城方向不要过度刺激。”
  石碣赵国的徐州军瓦解,可彭城是石遵的封邑,没有搞错的话他手里可是有一支私军,数量应该是有个两三万?
  石碣赵国不像是华夏文明建立起来的政权,石勒和石虎都没有规定谁不能将私军开出自己的封地,那么也就是说石遵要是认为有必要完全会挥军来攻击汉军,甚至根本不需要向中枢请示。
  “转移人口要迅速。”刘彦拿捏不准石遵会不会出兵,那样一来一分一秒对他们来讲都显得关键:“王基和王鸾都想下注,可以用他们的渠道窥探一下吗?”
  这一下都是全部摇头。
  家族分开几家投注,除非是投注的一方有鲸吞天下的实力或趋向,要不然分离出去就是各为其主,这个已经成为潜规则。
  “君上,现在或许不宜太过刺激石遵。”纪昌皱着眉头:“我们……身后的孙伏都已经动作很大,再则是姚弋仲……着实是……”
  说出来都有些伤士气,真的就是一场战争接着一场,还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消停下来。要不是刘彦坚持要找东晋小朝廷麻烦,是该早就抽身北返的。


第275章 无尽的苦涩
  还是那个问题,汉部的人口太少,需要用任何的手段来增加人口数量。
  攻略徐州不是为了地皮,除了灭掉来自青州南部的威胁之外,为的就是人口!
  “东海郡会为我们增加二十万左右的人口?”刘彦对石碣赵国的治理真的是感觉糟透了,哪怕是攻取首府得到典籍和文牍,上面写的数据竟然是石勒开国时期的,那么多年过去根本就不能作为参考:“兰陵郡数量略少,能够个十万就算多。”
  大批的人口迁徙会是一个大问题,再来是想要人口需要面对众多的坞堡和城寨,不解决那些地方豪强根本就没有人口可以获得。
  关键的问题摆在刘彦的案几之上,太多太麻烦的事情不是随着战事的结束不见,是反而更多。
  拥有坞堡和城寨的地方豪强不会轻易妥协,那是石碣赵国数十年来拿他们没有给养成的底蕴,摆在汉军面前的是,寻找典型来个震慑。怎么震慑还是问题,干得好了可以让其余的地方豪强妥协,免得一个接着一个慢慢打。
  要是震慑不起作用,汉军没有可能浪费那么多的时间一个一个打过去,千万不要忘记青州的威胁不止来自徐州,冀州方向的孙伏都威胁已经迫在眉睫,姚弋仲似乎也从兖州方向正在逼近青州。
  “先找最强的坞堡攻破,给予其余豪强震慑。”桑虞思考了一小会,无奈地说:“若是不起作用,我们不是新征召了大批新兵吗?只能由少量老兵带新兵攻击坞堡。”
  “做好两手准备吧。”纪昌其实是比较倾向于直接攻击彭城,攻下彭城会是最好的震慑,杀掉或是俘获石遵也能够为称王建国打造声势,可惜的是没有那个时间。他说:“调动新兵部队过来是急迫的事情,恰好是顺路。”
  不要忘记由沂水这么一条水道,汉军可以用船运输部队过来前线,理所当然也能从前线运回平民,那么来往可算是不会空船。
  本来他们以为会在徐州获得更多的东西,但是想象中与现实有些不同,例如谷类粮秣就没有获得多少,倒是牛羊的数量看起来较为庞大。
  要是仔细想来似乎也是那么一回事,胡人大多是以牛羊为主食,植物类的食物因为石碣赵国农耕生产力下降得不成样子,数量上肯定是趋于少数。
  “君上,马、牛、羊恐怕很难使用舟船运载。”田朔是幸福中带着痛苦:“数量太多了。”
  这一次击败石碣赵国的徐州军,因为是困死的围歼结局,俘获的战马就超过十万匹,牛马数量合起来总数约有十七万,真真是很大的一批物资。相应的草料数量亦是庞大,毕竟像是马、牛、羊本身还会是吃草料居多。
  “我们还有至少两场以上的大战事。”纪昌有点强颜欢笑的样子:“恐怕……孙伏都对我们的试探已经开始了?”
  按照汉军这边的猜测,已经吃过亏的石碣赵国应该是会转变一下策略,不再单独一路过来被各个击破,以雷霆之势如泰山压顶一般地多路同时发动总攻击?
  刘彦手头能够用于野战的部队是多少?之前还有五万左右。徐州之战结束,剩下能够用于作战的主力仅剩三万五。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尤其是接下来可能要面对两路以上的进攻,汉军的野战主力集中起来还有得打,分作两部分绝对不行。
  该怎么应对一直在艰难地完善,既定计划是找个必守之地建造工事固守,下密、平寿、淳于一整套的掎角之势就是出于这个原因才动用庞大人力物力来不断完善。
  “我们在这边最多再拖延一个月。”纪昌忧心地看着刘彦,说:“再多,后方真的不稳。”
  刘彦要坑晋军,可距离着实有些远。
  看看晋军的行动速度,再看攻击力度,好好的一场北伐打得有些拖拖拉拉,接近两个月投入的兵力依然是不到两万。
  “边境线太长了,赵军占据着部队数量优势,再则是原定越好的燕国和凉州军不见动静。”桓温道出了实情:“缺少燕国和凉州军牵扯赵军,仅有君上这一路让朝廷觉得不妥。”
  刘彦明白了。
  东晋并不指望汉军能干出多大的事情,依然是当做可有可无,要不也不会在刘彦率军与石碣赵军作战的时候,小朝廷还想着在青州搞阴谋。
  纪昌问:“若是小朝廷知晓徐州军被歼灭,会向徐州增兵吗?”
  “朝廷的统治区与赵国的边境线很长,屡次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袁乔苦笑着说:“车骑将军(庾冰)手头虽有数万兵马,可……除了徐州还要应付豫州与荆州。”
  “原本已经消停的成汉,得知石虎要倾全国之兵南下,李寿调兵遣将又有动作。”桓温一脸的无可奈何:“仅是巴氐一带,李寿便屯兵五万,随时可能入侵。”
  得,又是一副看得就烂的摊子,要是从全盘来看,东晋小朝廷需要应付的地方真的很多,几乎处处都是破绽。
  要是晋军有个四五十万应付多个防御区还好,偏偏人口和生产力的限制东晋小朝廷养二十万军队都显得困难,自然就是处处受制。得真是要感谢长江,更要庆幸胡人不堪水战,要不边境线那么长,石碣赵国又在可调动兵力上完全占优,东晋能扛住就怪了。
  “什么!?”庾冰也是一个美男子,他俊美的脸庞却充满了错愕和难以置信:“刘郡公歼灭十余万徐州军?”
  汉军与石碣赵军激战的结果传到东晋这边,那已经是十来天之前的事情。
  “消息确切无误!”王坦之头就像是点米的小鸡一般,他今年才十三岁,不过却是长得很是魁梧雄壮:“是元子派回亲兵送来消息。”
  桓温和袁乔被扣押的消息也是一同给送了回来,不是书信上写,是由桓温派回的亲兵用嘴巴说。
  庾冰根本就没有功夫恼怒刘彦扣押人的事情,完全是被石碣的徐州军主力覆灭所惊到:“不能吧?王鸾手中不是有接近三十万兵马吗?”
  “号称的,真正的兵力是十二万出头。”王坦之年轻说话也就无所顾忌:“刘郡公仅是用五万不到的兵力就全歼了那十二万,简直太厉害了!”
  庾冰一脸的懵逼:“五万?真正的兵力多少?”
  没办法,这年头谁不讲个号称?有个数千人就敢喊数万,有个数万就敢喊数十万,庾冰拿捏不准刘彦到底有多少部队并不显得奇怪。
  “没,刘郡公没号称,是实打实的五万。”王坦之一脸的敬佩,说道:“据元子透露,甲骑具装接近三千,突骑近万,轻骑也是近万。骑兵如此数量,但元子真正觉得无比精锐的是一支约有万人的步军,是一支面对数万骑兵能够结阵而战,战而胜之的强悍步军!”
  主要是结阵而战的那场战事给桓温的印象太深刻了。他用很多的字句去介绍那支汉军步兵,特别强调弓弩之犀利,甚至断言只要箭矢不缺无人能破。他最后还提示,汉军绝对不止那些精锐步军,毕竟光是甲骑具装都有三千,再有近万突骑,没道理精锐步军会只有一万。
  “难怪了……”庾冰一脸的惆怅:“刘郡公敢于在胡人满地的中原举起汉旗,怎么会没有依仗?只是短短四年能够发展成这样,着实令人无法明白。”
  “将军,徐州军已经覆灭,江都与江水祠的守军必定要慌。”王坦之一脸的渴望:“攻取江都与江水祠已经不成难题,该趁着难得机会举兵渡江,拿下淮阴一带就在此时啊!”
  庾冰当然知道现在是最佳机会,但他有疑虑,是很大的疑虑:“刘郡公歼灭石碣的徐州军主力后,可有进逼彭城?”
  “这个元子没有说。”王坦之想了想:“刘郡公应该不会去打彭城,该是挑选易于攻取的郡县扩大战果?”
  庾冰拿捏不准的是刘彦手里到底是有多少兵力,再来是刘彦有没有心思攻占徐州。按照庾冰看来,刘彦之前并不重视石碣赵国这边的领地,反而是极力开发海外之地,说难听点就是有点舍本逐末。
  “打探消息吧。”庾冰满心的纠结,沉默了有一小会才说:“若是刘郡公进逼彭城,我们便增兵北上。”
  王坦之深深地看了一眼庾冰,眨巴眨巴一下嘴唇:“是后面那些废物又扯后腿了吗?”
  庾冰一脸的苦涩:“早有所料。”
  扯北伐军后退的不止是世家,出力最大的是司马皇室。最近长江以南可谓是风云变幻,尤其是以司马皇室最为活跃。
  司马这一家子废物其实是被吓得有些受不了,一是来自于石碣赵国倾全国之力南下的压力,二来是庾家和桓家动员出来的实力。他们本身就是篡夺曹魏才立国,哪能不怕自己也被篡了?因此对于司马皇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