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4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如今长安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余万,城内各种设施是依靠庞大数量的奴隶基础修建得差不多,道路的规划以及建设全面竣工,外围的建设也就开始了。
  城里人总是需要有个城外能够踏青的地方,一般就是在城市的郊外,以诸夏的情操又喜欢爬山涉水,他们所处的位置本来是要修建一处临山公园,后面却是被临时改为军营。
  汉帝国第二支,也是正式有番号的第一支火器师将会在这里全面列装火器,并且熟悉火器的操作。
  纪昌和桑虞看到刘彦出现,站起来行礼,口称:“陛下!”
  “是对战争心里没底吗?”刘彦的理解就是这样,要不然两人来这边干什么?他走过去在石椅上坐下,说道:“朕刚刚接到李匡的战报,喷赤河三十余万敌军瓦解了。”
  “恭贺陛下!”
  纪昌和桑虞皆是露出了大喜的表情。在他们的预估中,那一场战争怎么都需要打个一两年甚至更久,真没有想过那么快就会出现结果。
  “安西都护府阵斩十余万,俘虏十二万,罗马与萨珊东侵部队,仅有三千余波斯人逃回本国。”蔡优喜气洋洋地说完,看了刘彦一眼,补充道:“慎殿下在此役同样立下大功,洞悉了罗马人的阴谋,亲自监督部下妥善处理。李都护对慎殿下大为赞赏。”
  “别给他脸上贴金了。”刘彦话是那么说,脸上的表情却是很欣慰:“十一岁的小屁孩,能做好本职工作,朕就很高兴了。”
  “……”
  身为臣下,他们看到刘彦这种明明很高兴很欣慰,却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琢磨着是该沉默呢,还是应该拍拍马屁?
  “刘慎已经在返回长安途中。”刘彦看向了正在练习四段射的一支部队,目光是停留在庶长子刘铭身上:“朕让一个儿子上了战场,第二个儿子也会随军参战。”
  “陛下乃是明君!”桑虞先满是敬仰和尊重地说说完,后面却迟疑道:“只是……铭殿下……”
  “他亦是朕的子嗣。”刘彦看向了桑虞,说:“身为皇子,自该为大汉有所建树。”
  三位大臣陷入沉默。他们其实对刘彦安排刘铭进入军中并不赞成,并且明确表示了几次反对。
  他们会反对的理由相当简单,刘彦让刘慎去军中可以说是历练,也能说是让刘慎取得军方的好感,大有让刘慎建立自己班子的意思。
  刘彦那样的行为是被众大臣看成在释放一个信号,将刘慎视作太子去进行培养,可后面连刘铭都被安排进入军中,还是以士卒的身份,那么就让他们有些懵了。
  “圣上。”纪昌的这个称呼不同于陛下,是对族长的称呼:“臣依然反对铭皇子进入军中。”
  “朕知道你们的顾虑。”刘彦是真的知道,无非就是忧虑刘铭也会有自己的班底,觉得是取乱之道。他还是那句话:“诸夏自古便有分封之制,大臣显爵有封邑、封国,诸侯王亦然。朕打下了如此的江山,酬诸君之功。诸皇子只要不太荒唐,日后亦会有自己的封国。”
  众人再一次无话可说。
  他们的确是得到了优渥的封赏,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封国,自己都有这样的待遇,难道去反对刘彦给自己的子嗣分一个封国?
  “朕可不想一些长于深宫的子嗣掌握封国。”刘彦这是第一次表达自己明确的观点:“分封得远远的,他们要有能够抵御异族的能力,甚至要有继续扩张的才能。怎么能够不加以培养?”
  桑虞一再犹豫,咬牙说道:“陛下应当对太子人选早做决断。”
  纪昌和蔡优将头转到别处去,他们清楚那是桑虞的独角戏,自己不应该参与进去。
  桑氏妙,她现在就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就代表对太子之位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桑虞现在要求刘彦立太子,最有优势的肯定是刘慎,被安排进入军队的刘铭哪怕是有威胁也仅仅是一丝丝。等于是他表态桑氏不掺和了。
  刘彦现在有七个儿子,除了刘慎是皇后崔婉所生之外,其余都是低品阶的后宫嫔妃,皇后下一级的四妃全是生的女儿。
  整个朝中,不知道是该感叹刘慎命好,或者是纳闷其余贵人肚子不争气,要说汉帝国真的该有一个明确储君的话,现如今真没有比刘慎更合适的人选了。
  “朕会考虑。”刘彦是盯着桑虞看了大概两分钟才开口,然后转换话题:“入侵萨珊的战争会在明岁秋季正式开始,几位大将会去之外,还需要一名合适的文职大臣。朕决议让桑卿前往。”
  桑虞知道这个是对自己表态的一种赏赐,露出喜悦的表情,保证道:“必不使陛下失望!”
  在汉帝国,就算是地位再高,爵位再显赫,没有足够的军功支撑之下,其实是虚得很。
  很多高官以及显爵,他们其实就是占了一个从龙之功的功劳,然后就是后方支应有度,稳定内部支持前方战事,未必有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军功,尤其是上战场取得的军功。
  桑虞就是属于那种没上过战场获取军功的人之一,他一直都盼着某天能够补足这个缺失,可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机会。他现在可算是有了,只是未必真能多么开心。
  “尚书令统管六部……”纪昌迟疑说道:“平乡侯去了前线……六部……”
  桑虞立刻看向纪昌,一张脸很臭很臭。
  “朕亲自掌管便是。”刘彦也就是让桑虞去前线,只要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就会召唤回来,就是纯粹意义上的镀金。他先自己先爽朗地笑了一下,往下说道:“大汉没消灭那些敌国,何来安稳?未来的大汉,一切以军事为重。”
  那是事实,不一定是要灭掉那个反汉轴心的所有国家,但是世界岛上离汉帝国最近的波斯萨珊却是一定要灭。
  纪昌眉头皱得更深了。他真是觉得怕什么就来什么,只是希望不要又全国陷入军管状态,要不然民生环境只会是越来越糟糕,国家也不会像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朕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刘彦看了看三人,最后是将目光停在纪昌身上:“是否要建立一个战时内阁。”
  桑虞张了张嘴,后面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蔡优是知道这个的,他还给了几个意见。
  汉帝国刚从三公九卿制度变化成为三省六部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相比,三省六部制度的职权是分散了,主要还是为了皇权考虑。
  要是在和平状态下,职权分散,办事的效率迟钝一些,其实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要是进入到战争状态,那么肯定是不能再办事拖拖拉拉,应该是国家机器全速的运转起来,做到任何事情都能用最快的速度办好。
  “陛下。”纪昌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呐呐地说:“臣……臣……”,有心反对,就是不敢开那个口。


第1051章 汉学
  纪昌从元朔六年就履任丞相一职,到元朔十三年汉帝国才进行改制,之前已经当了七年的丞相,要是没有出现改制的话,他是应该从丞相职位上退下来,可能是荣养,也可能是调入少府或皇城担任某一些荣誉官职,真没可能是在丞相位置上老死。
  已经当了那么多年的文官第一人,纪昌自认能够拿得出手的成绩并不多,将人口普查定为三年一次为永例是一个,村寨成镇算是一个。还有什么?修路是可以算在名下,但那其实是军方的功劳。
  纪昌最为遗憾的是在他当任丞相的时候,汉帝国内部的民生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发展,不说如汉文帝时期,怎么也要有吕后当时的模样,可是并没有。
  汉帝国与之前的王朝不一样的,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首,只是文官之首。武官第一人是太尉,等于是文武的职权从一开始就进行了分割,谁都别想去占谁的便宜,更别提干涉谁。
  要是汉帝国会进入内政发展期,纪昌还是非常乐意主导内阁,问题是国家又进入到战争状态。这一次战争的规模会远超之前,所谓的战时内阁肯定又是一个为军方任劳任怨,甚至是需要为军方擦屁股的存在。
  “唔?”刘彦看出了纪昌的态度,说不上有什么怒意,他刚才还没来得及点名,就没再开那个口,扯了几句其它的话,才说道:“既是战时内阁,便由军方出人吧。”
  纪昌胸口一闷,一口老血差点就喷出去。
  “陛下?”桑虞笑呵呵地说:“转入文职的那几位日思夜想重新带兵。”
  “……”刘彦当然知道这件事情,他还亲自听那些人请求过,暂时没有做出决议,不过还是倾向于让那些重新回去带兵,嘴上却说:“人才,朕何其缺也。”
  战乱之世,哪怕是有人才基本上也是以懂得战争的居多,碰上能够处理内政,甚至是能将内政处理很好的人,几乎就是撞大运。
  容易出擅长内政人才的不会是当前这个时代,原因不是刘彦不去重视或挖掘,是中原才被胡虏肆虐多久,没有所谓的盛世,也就没有读书的空间,没有这个空间怎么去产生内政方面的人才。
  文职方面的人才,莫不是需要有足够的知识累积,可不像武人有一身好的体魄那么容易,脑力方面的运动永远比肌肉要困难得多。
  乱世最容易出的是猛将,而猛将不用有多少知识,只需要敢打敢拼便足够了。
  纵观所有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初,除非是上一个朝代有过极度的辉煌,下一个朝代又愿意接纳那些降臣,还肯给予那些降臣高位,要不然人才断层是必然的事情。
  三位大臣干脆没话说了,对于治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说,人才是永远不嫌多的。
  其实刘彦现在还是能够找到不少擅长处理内政的人才,就是那些原先的门阀和世家组成的所谓士族。
  早早投效刘彦的那批士族,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位置。一些原先矫情或是死硬的人,不说刘彦愿不愿意用吧,便是他愿意接纳,朝中的抵触力量也会是非常强大。
  作为失败了又强硬的那一方,他们便是后面死命的跪舔,新的朝廷也必然不会进行接纳,不单纯是权利被分薄的事情,是关于对胜利定义的严肃性。
  简单地来说,要是失败了不需要承受代价,那么究竟是有没有获取胜利?
  胜利的那一方,接纳失败者之后,还是来多少就接受多少,统治班子究竟是换了没有?打得尸山血海到底是为哪般。
  革命之花总是需要有鲜血去浇灌,刘彦是用桓温做刀子狠狠地对南方放了一次血,但是没有将那些门阀和世家全部灭掉已经算是仁慈。
  毕竟从因果的角度来讲,北方的汉人差点一度灭绝,锅叩到南方这些所谓士族的脑袋上绝对没错,哪有北方汉人都快被杀绝了,作为始作俑者的南逃士族不需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现在汉帝国的中低层官员其实并不缺,再怎么刘彦也搞了近十来年的基础教育。
  虽然说从起初阶段到元朔十七年只是十三年的时间,获得教育的人还是有那么一批,他们接受的是近似于现代的填鸭教育,就是那种流水线生产一般,识字又被普及了基础,可是想要更近一步却需要再进修,才会产生高尖端人才的教育方式。
  识字就代表能够看得懂公文,目前这个时代能做到这个,基本上就等于有了当官的资本。
  刘彦是在元朔十一年才开的太学,也就是汉帝国的最高学府,录取的学生之中,仅有两成不到是从基础教育中出来的人,其余基本是原先家族教育出来的士子。
  那八成之中,五成以上是来自朝中高官显爵的后代,两成是北方的士子,剩下的一成才是南方的士子。
  南方被歧视是当前的政治正确,可以视作为一种针对的清算。
  事实上也必需要有针对和清算,要不然北方人必将会永远敌视南方人,认为北方人在遭遇不幸的时候,南方却是不但无动于衷还夜夜笙歌,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和心情。
  当前在针对南方,其实是刘彦在弥补北方和南方的裂痕,只有这么做了之后,那些该遭到惩罚的做了,北方人不再觉得南方人不是自己人,南北的隔阂才能降到最低。
  “陛下,下月要前往南方为远征舰队壮行?”纪昌走在落后刘彦一个身位的后面:“远跨数万里海洋,古所未见之事。大汉是否有必要如此行动?”
  他们已经回到宫城,踏步在草坪之上。
  在汉帝国之前的朝代,诸夏从海上发起攻击的例子只有一次,那就是西汉时期对朝鲜的战争,再找就真的找不到了。
  这一次罗马人和波斯人牵头搞了个反汉轴心,汉帝国已经从陆地上逼近萨珊,一旦李匡手头的兵力足够就会立即对萨珊发起进攻。
  罗马离汉帝国非常遥远,要是汉帝国没有远洋舰队也就罢了,只能是等待从陆地上打穿的那么一天,那口气才能发泄出去。
  汉帝国有强大到无可匹敌的舰队,不但是刘彦没打算忍,应该说是绝大多数汉人都不愿意忍,远征舰队就是在这种趋势下被组建起来。
  “大汉用笈多王朝的覆灭告诉世界,得罪了汉人哪怕陆地上无法发兵,大汉还有强大的海军能够维持正义,灭亡敢于轻辱大汉之人之国。”
  刘彦多少觉得纪昌越来越和自己不合拍了,但知道从某些方面来讲纪昌是正确的。他不是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人,同时明白中枢还是需要有其它声音,用最大的包容心来对待纪昌。
  “一个人要是受欺负了不敢反抗,注定是要被一直欺负,还不会有人可怜他。一个国家若是遭遇到了挑战而没有奋起反击,说明这个国家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开始走自己的下坡路,并且距离灭亡已经没有多久。”
  纪昌听完刘彦所说沉默了。他并不是害怕战争,是认为汉帝国几乎每年都在进行战争,百姓没有得到任何喘息的机会,之前是那么多的仇寇没有消灭,哪怕只是为了洗涮因为西晋和东晋无能给汉人带来的耻辱,咬牙也应该将那些仇寇消灭掉。
  曾经欺凌汉人的那些国家和种族先后被灭亡,甚至有几个是从国家到种族被完全抹了个干干净净,用他们的彻底消失重新定鼎汉人再次屹立起来的事实。
  那些被消灭干净的国家和种族,是汉人再次崛起的养份,使一度变得自卑的汉人再次变得自信。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信才能建设出一个强国,要不然疆域再大国力再强,有着一帮畏畏缩缩的国民,中枢想要强硬都强硬不起来,无法避免是永远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甚至是被打了还要腆着笑脸去问“打了左脸,要不要再打右脸”,再一次给右脸狠狠地抽了一巴掌,继续笑容不变地问“要上贡不?俺给你钱,你不要将俺打太狠了,要不然没贡品了呐!”。
  刘彦知道那个不是笑话,要是历史没有改变,日后真的会出现那样的一个民族(国家),名为大怂。
  “泰安啊……”刘彦停下脚步,注视着纪昌,说道:“朕一直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开始崇尚黄老学说,为什么会觉得与民休息就是放任不管呢?”
  黄老学说可没说与民休息就是放任不管,只是会制定出宽松的国策,一度牺牲律法来保证虚假的太平。
  实际上要说治国的话,黄老学说是古典社会中最合适的存在,那是历史用事实一再证明了的铁证。只是黄老学说牺牲律法的这一点很不好,太容易滋生社会上的活力群体了。
  刘彦读书不多,再则不是专门读历史,并不是对每个一个朝代都熟悉,但他多少知道黄老从来没有灭亡,其实是在大怂和有明一代重新活跃过。
  那些个皇权不下乡的朝代,不管儒家愿不愿意承认,玩的其实就是黄老学说的那一套,只是很多时候是玩了个四不像,另外一种是利用黄老学说在与当权对抗,依附在国家身上不断地吸血,直至这个王朝被灭亡。
  使用黄老学说的弊病就是,要么后面朝廷对某些群体通常是需要杀个人头滚滚,真要是能改正过来,少不了会来一个中兴的局面;要是在杀个人头滚滚之中没有成功变法,基本上就是等异族(敌国)杀进来,然后人头滚滚的画面并不会得到改变。
  纪昌愣了那么一下。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黄老学说信徒,甚至可以说是哪个学派的信徒都不是。
  长久的执政经验早就让纪昌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单独任何一个学派的知识和思想都不足够,应该是集合百家的优点,再用实际主义来进行判断,什么时候的哪个环境适合哪个学说的治理方式就使用什么。
  “那就是杂家。”刘彦表示自己还是有读书的,尤其是登基之后看了不少百家学说:“杂家就是毁在吕不韦手里了,要不然……”
  所谓杂家便是“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强调“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这一特点。说白了就是集合百家之长。
  吕不韦作为杂家一代领袖,不是他治国方面失败,是政治斗争上面的失败。
  历史只是着重记载了始皇帝的横扫八荒六合,忽略了前几代的先王的累积,更被忽视的是吕不韦作为丞相时期的那些成就。
  要是将赢异人的那些年,再看看嬴政没掌权之前的秦国是什么样,会发现在吕不韦的理政之下,秦国是不但统合和梳理了军政,国帑以及粮秣也是得到最大的累积,要不然国家没有钱和缺乏粮食,嬴政怎么去启动一统之战?
  杂家?纪昌之前还没有想过这个,被刘彦一提之下,他认为从学派定义上面自己还真的是一个杂家。
  “不过大汉现在不去区分什么学派了,没有什么家,有的只是汉学。”刘彦是将这一件事情当成终身大事在做:“朕从未想过重启百家争鸣。学派?后面就会成为学阀,然后因为出身的不同被打上标签,为了争斗而争斗,爆发党争。”
  纪昌继续沉默。以他的眼界能听得懂刘彦在说什么,就是因为听懂了才会沉默。
  “有一个汉学便足够了。”刘彦爽朗地笑了一下:“大汉之学说。”
  纪昌在沉默中想的是,历来皇权对学识只能办到引导,甚至很多时候是连引导都做不到,当代的那些知识分子会配合刘彦整合所有学说一统成为汉学吗?
  刘彦似乎是从纪昌的表情猜出是在想什么,说道:“他们要是不配合,朕就能做到不任用。都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学了却难以用自己的才识去获得,会甘心?除了一些脑子不太正常的顽固之辈,有知识的人……尤其是所谓的大家,还是很识相的。”
  纪昌无言以对……


第1052章 远征舰队
  人生在世,要是不愁吃不愁穿,基本上就会追求名与利。
  那些努力充实自己的人,不会甘于过着平淡的生活。
  觉得自己有能力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就会越想要获得附合自己所觉得能力的地位。
  如果说世界上最没节操的是哪一个群体,毫无疑问就是所谓的读书人,他们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通常还会趋利避害,绝少会保持自己的坚定立场。
  那些能够保持自己坚定立场的读书人,只要是他的身份地位足够高,基本上都能做到青史留名的原因,无外乎就是这类人着实是太少了。
  事实上也是那样,什么事情见多了,就没有必要特别去进行记载,越是稀缺才会越被提倡。
  没有史学家会去记录人是怎么呼吸空气,不是吗?
  汉帝国组织远征舰队注定是要被历史隆重地记载。这一次将会有三千艘各种类型和大小的船只来组成远征舰队,其中炮舰的数量达到七艘,其中的一艘炮舰是汉帝国的最新科技结晶,它叫“临淄号”。
  这并不是人类有史以来组织起来的最庞大舰队,但它肯定是有史以来航行最远进行一场战争的舰队。
  远征舰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从南洋都护府进行抽调,包括南洋都护府建制内的所有炮舰,并且从安南都护府征调了他们仅有的两艘炮舰。
  桓温被任命为远征舰队的指挥官,他的两个军职副手分别是李迈和王龛,王猛则是作为随军长史。等于是远征舰队除了王猛之外,指挥班子都是来自南方,甚至是兵源中南方人也占了八成。
  庞大的舰队是在后世的杭州湾进行集结。这里有汉帝国的第二大造船基地,即将远航的船只会在这里进行集结,主要还是应该进行一轮严格的检修和维护。
  桓温在接受指挥权的第二天便拜别刘彦,欢天喜地的从长安启程赶往杭州湾。他仅是用了五天的时间就抵达杭州湾,第一时间建立起了自己的幕府。
  从长安向东南修建的驰道已经长达八百余里,要是事先申请净空轨道,只需要四十一小时就能走完八百里的驰道,桓温后面的三天是亲自骑马急赶。
  “七艘炮舰已经全部进港了?”桓温还带来了自己的幕府班底,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对远征舰队有足够的了解,看看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进行补足:“它们需要多久才能检修和维护完毕?”
  王龛之前就在南方,是作为大陆与夷洲那一支中等规模舰队的统领。他接到新的命令是直接乘船抵达杭州湾海军基地,执行自己作为副将的军务。
  “船厂督监给出的时间是至少需要半个月。”王龛认为这个时间非常合理,是建立在那些炮舰没有严重受损或是需要大改的前提之下:“他们从辽东和朱崖洲那边抽调了人手,不会有任何耽误。”
  “很好!”桓温非常满意地说:“我会向天子替他请功。”
  尽管汉帝国的战船都是有船桨辅助的款式,可是在季风季节进行航行才是最合适的。
  在冬季的时候,自然气候会在涨海(南海)那边形成一种向西南的季风,非常适合船只来航行。
  到了夏季的时刻,季风会变成向西北方向吹的趋势。
  依靠船帆动力航行的船只,顺风的时候自然是能够有更快的速度,逆风则是挂上船帆会难以寸进。这个就是为什么在风范时代,季风那么重要的原因。
  远征舰队需要在冬季结束之前通过涨海抵达马六甲,然后在这里休整直至夏季的到来,借用季风的便利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阿三洋。他们也许还能在季风结束之前直接抵达好望角?
  “将军。”王龛拿着文牍,递出去的同时说道:“第一支部队已经进驻会稽郡了。”
  桓温接过文牍看了看,对首先抵达的部队番号尤其重视,看到是来自胶州湾的部队,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汉帝国的每一个军港都会驻扎一支海军陆战队,他们的建立可以追述到军港建立之时,越是早期完成的军港,驻扎的海军陆战队成立时间就越久。
  胶州湾不是汉帝国的第一个军港,辽东的马石津才是,胶州湾是属于第二个。
  “今次各式船只三千艘,携带的陆战兵力达到三万。”王龛还是需要心里有些底气,恭敬地问道:“还会有后续舰队吗?”
  桓温却是知道至少三年之内不会有后续的增援了,只有他们会跨海数万里之遥对罗马进行入侵。
  汉帝国对罗马的战争规模会是怎么样,取决的是他们能够打成什么样。
  “这样啊……”王龛没有什么失望的地方:“三年吗?从大汉启程,需要至少六个月才会进入罗马的海疆,一个来回便是至少一年两个月。”
  汉帝国离罗马实在是太远了,远到光是传递消息就要花上一年多,他们开始对罗马展开入侵,不管打成什么样都得那么久才能将战报传回国内,好让中枢根据他们传回的战报进行评估,是继续加大兵力的投入,或是让他们撤退。
  桓温转身看向被悬挂在墙壁上的山川舆图。
  这一张地图桓温已经看了数年之久,不止一次对着地图进行甄别,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那地图上的山川地形。
  “王景略什么时候会到?”桓温在长安的时候是与王猛有过几次深入的详谈,大体上从王猛那里知道了一些关键的情报,还有不少疑惑需要得到解答:“他到过罗马,回国时对沿途有亲自的所闻所见。”
  李迈恰好领着王猛进来,听到桓温说话的一个尾巴。
  “刚才还提起景略。”桓温与王猛其实不是那么熟,要不是这一次同在一个幕府,之前只是会因为一些公务有接触,私下并没有私交。他扭头继续看山川舆图,问道:“他们这个海峡(直布罗陀),两岸地形如长史所讲,北岸为植被茂密之地,南岸是沙漠?”
  王猛见桓温一句话用两个称呼,尤其后面是称呼自己长史,知道是进入办公时间,走到山川舆图边上,指着北岸说道:“此处罗马人已经建立岸防,并有纵深防御带。他们称此处为西班牙。”
  西班牙是很早之前的称呼了,后面罗马人屡次进行改名,只是汉人是以自己得知的情报进行归类,喊的是西班牙。
  “南岸为浅海,自海滩到内陆大半为沙漠。”王猛比了一下地图,一直是延伸到内陆的两百余里才停下来:“这些地方有绿洲,聚集一些中小型的部落。”
  “这样的话,突破口便不是在南岸了。”李迈问王猛:“北岸的岸防是从元朔十六年开始建的吧?”
  “确实。”王猛笑了一下,说道:“上次大汉经由这个海峡直接抵达名为君士坦丁堡的都城,罗马人都被吓坏了。”
  “可惜了……”桓温目光略过直布罗陀海峡,看向了更北的海域,问道:“此处向北,再转东北,有一处类似大汉陆地与夷洲的海峡?”
  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它将罗马的疆域大致地画了出来,其实并不算准确,不过大体上出错的地方不多。
  “这个岛屿,他们称呼为不列颠。”王猛介绍道:“罗马人占据了不列颠的半座岛屿,剩下的是由凯尔特人与萨克逊人分割占据。”
  “罗马人从不列颠撤军,是因为凯尔特人和萨克逊人吗?”王龛顿了顿,再问:“若是大汉进军罗马,他们能不能为大汉所用?”
  这个问题王猛可答不出来,却是了解到桓温有在考虑放弃强攻直布罗陀海峡,是绕路从欧罗巴的北边海域展开入侵。
  “现任的罗马皇帝是从东方起家,与欧罗巴部分的罗马贵族矛盾重重……”王猛已经不止一次对某一个人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这一次他却需要讲清楚一点:“猛向陛下有过汇报,认为罗马人的东西方矛盾可能会因为大汉的入侵而被消弭,让他们团结起来。”
  桓温还是比较赞同的点头。他的举动也说明了一件事情,并没有将入侵的行动寄托在罗马的东西分裂,至少是先期没有。
  “这个不列颠,或许可以成为大汉在欧罗巴的桥头堡。”桓温很清楚光靠三万登岸部队没可能灭亡罗马:“我们需要一个远在欧罗巴的桥头堡。长史往罗马之时,可有跟凯尔特人或萨克逊人有过接触?”
  “让将军失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