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3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么一片地方,举目四望就是一片蛮荒,除了森林便是各种植物丛,能让刘彦看到有文明气息的就是被修建起来的道路。
  东北的伐木业十分兴盛,道路上时时刻刻都有车队运送木材。小或者零碎的木材其实是没有运输的必要,能被运走的基本是巨木,尤其是需要十来人合抱的巨木,它们大部分是会被运到马石津那边,经由船运走海路再进长江水道,然后走陆路运往长安。
  新长安的初期建设是进入尾声,可并不代表完全修建完毕,巨木可以提供作为新宫阙的材料,某些区域需要修建行宫也能用上。
  汉国现在是有四个行政中心,新长安当然是首都,临淄、邺城、建康则作为陪都一般的存在。除开新长安的宫城是新建设之外,临淄的宫城也是在刘彦手里建造起来,邺城和建康就属于是接收的类型了。
  因为扩张过于迅速,许多新的开拓地是暂时没有正式的官方名字,称呼一部分是延续当地人的叫法,另外一些就是汉人根据当地的地形有个称呼,也许以后会成为被官方承认的地名,不过那是进行地图绘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刘彦是在二十天后抵达牡丹江边上的平原,会需要二十天是中间又有雪掺杂雨。
  牡丹江现在并不叫牡丹江,当地的野人是称呼为忽儿海河,刘彦依稀是记得有听过忽儿海河这个名字,只是难以进行确定,也没有搞明白是不是野人的叫法被延续下去,才会在某个地方听到或是见过相关记载。
  “这个地方比西北的平原还开阔啊!”庾翼也就只能拿西北平原来对比,只是一个看去满地黄沙,这边看去是一片雪白:“开垦的时候是直接放火烧掉丛林?”
  “并不是。”吕泰是主持开发的人员之一,对开发过程倒是了解:“我们先将有用的树木进行砍伐,探索了其余可利用资源,最后才放的火。”
  以前这里是什么模样已经看不出来了,取代的就是一片被设上田埂的田野,某些地段的树木是移植栽种,也有着分布的农庄,反正一切都不是原来的蛮荒景象。
  刘彦比较关注的是:“此地田亩多少顷?”
  “五万顷。”吕泰对相关数据记得很清楚,他指向了北边和东边,说道:“此地仅是产粮地之一,北部和东部相加起来,已经开发三十八万顷。”
  超过二百五十万人,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开垦出三十八万顷农田,得说的是效率真的不怎么样。不过现在也就能达到这个程度,毕竟面对的是蛮荒的环境,一切基本又是靠人力,可不是机械化开垦模式。能够达到这个开垦速度,主要还是依靠纵火……
  刘彦向东南边看去,那边就能看到绵长的山区,要是他没有记错,那里应该是长白山山脉?
  这一边的位置是在现代牡丹江市的东北方向,也就是泛黑龙江地区?刘彦让拿来山川舆图,一看就能更准确地辨认方位。
  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再往东北数百里现代是俄罗斯从满清手里抢过去的土地,往北同样是数百里也是俄罗斯的地盘。
  “这里再往北……”刘彦指着地图:“有一条大河?”
  “禀陛下,是有一条大河。”吕泰并没有亲自去过,知道的信息皆是来自探索队的情报:“河对岸更冷,一年有四五个月是冰雪覆盖,当地的土质难以耕作。”
  刘彦明白了,冻土要是能耕作才叫奇怪,但是不能耕作不代表没有价值,那里的地下资源丰富到令任何人垂涎。
  要认真的讲,无法耕作的土地对汉人其实没有什么吸引力,要不是刘彦的意志强加,他们在国家东北方向别说是进军大河(黑龙江以北),就是连辽东都会是万分嫌弃。
  视察完一部分农田,刘彦被引领着来到一处农庄,第一眼看到的是外围的篱笆墙,甚至是存在多道的栏栅围墙,周边也是满布箭楼。里面留出了校场一般的空地,几个方位各自一排又一排木质房舍建得非常整齐。
  校场之上现在跪着满地的奴隶,先行到来的禁卫军和本地戍卫军正在监督,他们看到王旗出现,不知道是由谁先引领,齐声呐喊“天子万年,大汉无疆”的口号。
  “既是农庄也是监狱,小一点的有千人,最大的有五万余人。”吕泰介绍了以下农庄的大体分布,后面接着说:“越南边的农庄人相对少,主要是集中在正处开发的区域。”
  刘彦在看那些跪地喊口号的人,全部都是穿着同款的灰黑色衣服,看着保暖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禀陛下,该有之物并未短缺。”吕泰很正经地说:“他们皆是大汉的财富,活着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汉国现在拥有的奴隶数量十分夸张,总数将近四百五十万,绝大部分是来自亡国后的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余下的那些是屡次战争中的俘虏,又有来自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的奴隶。
  极度缺乏劳动力的现实条件下,汉人真不会刻意搞什么虐待,就像是吕泰说的那样,奴隶本身就是财富,他们活着还能参与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故意弄死岂不是和财富过不去?
  “半岛奴隶十分听话。”吕泰是一点都不带说假话:“尤其是三韩的奴隶罪听话,与倭人合为优良劳工。”
  三韩?就是马韩、辰韩和弁韩嘛!他们是棒子正儿八经的祖先,西汉时期被诸夏发现,汉人压根就懒得去搭理,连带想要抱大腿都不给抱,还被一再痛哭流涕地自己凑上来。
  到五胡乱华时期,三韩是已经不存在了,有一部分是建立了新罗,算是棒子的第一个政权,可三韩后裔在高句丽和百济就是属于最底层。
  可能是韩人的确习惯被指使着干活,他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反抗的思想,以前乖乖为高句丽人或是百济人干活,现在为汉人干活其实也是干活,为汉人干活的一些待遇还特别好,真没觉得自己多么悲惨。
  对了,后世的棒子总以为高句丽和百济是他们的朝代,可要是按人种和文化延续来算真的都不是,只有新罗才算是他们的朝代。高句丽和百济都是被李唐所灭,其中的高句丽还都被迁移走。所以咯,棒子意淫高句丽占据整个东亚,或是将李世民射瞎,完全是搞错祖宗了。
  吕泰说听话的,就难免提到不听话的,以一部分高句丽人最为操蛋。
  “高句丽王族不是被杀就是押到国内,不断有自称高句丽王族的人出现,或是请求给予更好地位,或是煽动高句丽奴隶暴动。”吕泰觉得操蛋,是那些人就像是玩过家家似得,请求给予更好待遇的就不说了,那些煽动暴动的就不知道保密:“屡次皆能在策划阶段既被解决,又一次复一次。”
  刘彦瞬间想到的就是“逗比”两个字,不过好想也没什么好笑的,宋人都能将火药配方和相关的武器蓝图传得满世界都是,想要暴动的高句丽人没保密意识又算得了什么。
  “陛下,另有一事。”吕泰要说的是关于夫余人:“夫余人屡次复国,几次被鲜卑所灭,找到了臣。臣有向陛下汇报过,后面按照陛下的指示……”
  夫余是个古国,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国祚一直传到五胡乱华时期才被慕容鲜卑灭掉。夫余人几百年也不知道都干么去了,文明的程度大概也就到玛雅人被灭的阶段差不多,就是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可是国家大体上还是维持在石器时代。
  夫余人的祖国在科研方面很差劲,可是夫余人向外扩张就很厉害,也许也不应该叫扩张,该称呼为人种基因扩散?反正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走出了森林,一部分去了半岛与当地土著共同建立了百济,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漂洋过海去了倭列岛。
  得说的是,当前阶段倭列岛的夫余人一点都不比当地土著少,尤其是夫余人在倭列岛是等待汉人过去才丢了霸主地位,要不然汉人没去之前可是一直将倭列岛土著摁在地上摩擦再摩擦。
  吕泰提到的是东北的夫余人放弃复国,也愿意融合进入汉人大家庭,汉国这边考虑到的确是需要对东北最熟悉的当地人配合,分批接纳了一部分夫余人,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也就是说,已经成为汉人的夫余人为另外的夫余人争取权益?”刘彦的的确确是听懂了,那些已经得到汉籍身份的夫余人还挂念老乡呢,其实对汉国也算是一件好事,有些不好就是:“他们认为相当数量的百济人也是夫余人,请求给予活得汉籍的机会?”
  就是那么一回事,汉人现在又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了,过去曾经发生在先汉的事情又再上演,不知道多少个国家或是民族哭着求着也想成为汉人。
  没说错啊!刘彻统治时期,西南那边的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想内附,可是当时能够左右社会舆论的儒家十分傲娇,反正就是死活不愿意接受那些民族成为一名汉人,让南疆第一代开拓者赵佗的百年努力付之流水,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数的麻烦。
  刘彦一直听下去,渐渐是听明白了吕泰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就是征东幕府编制序列下的兵力一直相对拮据,之前还有柔然人作为打手和慕容残部、拓跋残部、东高车过不去,现在柔然人不听话了,征东幕府需要亲自担当起那些责任,又要管束和监督超过二百五十万的奴隶,增兵已经被拒绝,只能想其它办法。
  “恒安可向丞相征询。”刘彦才不愿意亲自去管这个:“若是丞相许可,便做吧。”
  刘彦还是很克制的,什么都能管,管了还是最终的决定,那就更少地进行拍板,让各个职权部分发挥应该有的作用和责任。
  吕泰有些许的失望,却是没再多说什么。
  征东将军幕府编制序列是有两个常备军,另有五万郡县兵和四万仆从军。原本仆从军是多达十七万,可后面不是对阿三大陆下手了吗?被桓温请求抽调了绝大多数,甚至还从倭列岛征募仆从军,吕泰这边本来拮据的人手就更不够用了。
  “恒安知道监工吧?”刘彦边走边说:“不一定需要是汉籍才能当监工,就好想我们安排仆从军去管束和监督那样,同为奴隶也能划分身份阶级,使用等级更高的奴隶去监管其余奴隶。”
  汉国用仆从军去干脏活,不管仆从军是干了什么,大部分的仇恨值就是落到仆从军头上,也能让汉人组成的军队更加为纯粹一些,要不什么都干,连脏活也干,军队必然是会变质。
  吕泰之前还真没有想到这点,被点出来立刻想到了其中的好处,那么是不是开放更多的汉籍就不是那么急迫了。


第815章 海纳百川
  刘彦想要拥有更多的人口,单纯依靠汉人女子的子宫去增加人口数量,那样的速度真的会很慢很慢。
  真要保持血统的纯净,以汉国建立之后的汉人族裔数量,人口也就将近千万,要是混血儿也不承认是汉人,人口的数量肯定还要再减少。
  以人口千万来计算,绝对不是人人都处在生育的适龄年纪,能够生育的妇女至多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
  同时这一百五十万能怀孕的妇女,她们在当前的卫生条件以及科技水平现状下,不是人人都能安全将婴儿生产下来。
  生出来的婴儿也同样不是人人都能建康地成长起来,以现如今的普遍机率而言,十个婴儿大概只有六个才能最后长大成人,如此之大的夭折率在古时候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从生出来到成为新的繁衍个体至少需要十三四年,每一轮新生代都需要一段成长期,那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寡人等不了那么久。”刘彦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自己的野心:“若真的没有足够的人口,向外扩张是奢望。便算打下来,没有人口过去利用,又有何用。”
  众臣僚不止一次听刘彦讲过类似的话,包括当前的年代是汉人扩张最好的年代,不抓住眼前的机会必然会遭受苦难。
  只要是中枢重臣,对于当前汉人的构造其实都有明确的印象,东汉末年汉人自相残杀,又历经两次大范围的伤寒,人口从官方记录的五千六百万急速下降到七百六十万。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刘彦不是诗意上来了,他乘坐在驰道上面的车内观看不断风驰而过的风景:“山川大地常在,人却是一代又一代。”
  要真的看血统的话,刘彦建立的汉国人口能不能人口突破千万是个未知数,需要大概十五年左右才能拥有一批成为劳动力的人口,那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事情。
  再则有一件事情,诸夏的祖先一开始也就那么点人,是在不断的征服过程中吸收融合了战败部落,慢慢让己身的部落得到壮大,要是单纯以血统来确认族裔,包括刘彦在内的任何一人,没人敢说自己身上的血统就是初代的诸夏血统。
  都说是诸夏了,就代表是多个族裔的结合,以文化形式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
  一个民族绝对不能放弃对其他民族的兼并和融合,其实那也是增加基因库的正确做法。
  简单的说,同袍兄妹或是姐弟绝对不能结合,一开始并不是排斥乱伦,其实就是明白了生出来的后代会有各种基因疾病。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知道错了会去做出改变,动物会一再近亲结合产生后代,由于动物的智商也就那样,除非是身体上有明显的缺陷,要不然智力是不是达标根本难以看得出来,可人真的就不一样了,没人希望自己的后代会是一个智障。
  出巡队伍已经转回,再次从高显走驰道路线,他们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马石津。
  刘彦在东北平原那边的巡视时间拢共五天,大略视察了几处,对当地有个直观的印象也就足够,并不会深入到更北或是更东的区域。
  这个地方与汉国其它区域不一样,秋季的时候就会开始降雪,临近秋季中旬的时候就该是满地冰雪覆盖。
  刘彦去草原因为遭遇有敌军来袭被耽搁,和在东北被冰雪困住,两者虽然都是被迫停顿,可是两者真不是一回事。
  比起被敌军牵扯住,来自大自然的困难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至少那些敌军并不会对刘彦造成真正的威胁,就算是出巡部队自己搞不定,也会随着时间地往后推移,不计其数的勤王大军赶去增援。
  大自然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人所能抵抗的,要是突然来一场暴风雪,有防寒准备死伤也必然是会出现,想要开通一条路走出来,可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很凑巧的事情,出巡队伍刚刚回到高显,就传来那边突降暴雪的消息,室外的任何劳动都无法干,交通也是被切断。
  “丞相府在事先已经进行抽调奴隶的工作。”吕泰会跟随到马石津才再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陛下前些时候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一批。”
  到下雪季节之后,东北这边除了猫冬就没什么其它事情能做,汉国才不会放着那么多的奴隶无所事事。
  奴隶待在东北不但会造成浪费,是物资和劳动力的双重浪费。毕竟不能任由奴隶被冻死饿死,该增加的衣物得加,然后是每时每刻也要烧,炉子、大炕、篝火啥的,就算是当地木材随处有,可消耗的都是事先储备的木材,可不是被冰雪冻到难以烧起来的木材。
  汉国现在极度缺乏劳动力,东北进入到降雪季节之后,开发必然是要停顿。将奴隶从东北抽调出来,去一些同样会下雪却没东北那么苦寒的地方,乃至于是去压根不会下雪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才是那些奴隶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高显往涿县,高显往马石津,两条驰道每天都在向内地运送人和物,刘彦这支队伍出发的时候,恰好是另一批满载奴隶的车辆出发。
  先秦先发明出来的驰道,它的好用超乎想象,速度和装量辆未必有多块和多重,可是比起单纯用双腿赶路,或是传统马车运输,那就显得快和载货量多了。
  “修建这两条驰道耗费两年多,死伤也是超过二十万人。”桑虞还是一次不经意间看过相关的文件:“当地有足够的木材资源,要是换作其余地区耗时会更长,死伤也会更多。”
  修路从来就没有简单的时候,那还是有专门的勘探师来指定路线,不懂得选择修路的路线会更困难。
  “单是涿县到高显的驰道就死了五万多奴隶,包括残疾的那些。”刘彦对驰道很重视,每一条驰道是怎么修建起来,修建过程又有多少耗费和死伤,都有亲自查阅资料:“那还是我们珍惜奴隶小命的前提。”
  刘彦记得很多修路的资料。
  李唐为了修通前往蜀地的道路,开凿栈道就是数千人一批又一批地牺牲,反反复复又隔了几代人可算是修成了,死伤要以数十万人计算。
  到近现代的时候,华人漂洋过海要去淘黄金,然而黄金并没有淘到,是被成批成批地送去修各种路,北美的铁道每一块枕木下面都是一具华人的尸体并不是开玩笑。
  他们现在利用的这一条从高显到马石津的驰道,耗时要比涿县到高显的那一条多,死伤方面也是更重。那是因为这一边的地形更为复杂,其中的几个地段不得不开山,幸亏是有了火药,要不然不知道要修到什么猴年马月,死伤也必定是要再多上数倍。
  刘彦第一次踏及马石津是汉国没有建立之前,那个时候他们是被迫撤离长广郡,还是先到庙岛列岛喘息,后面找到了位处辽东半岛的这处休养生息之地。
  马石津其实就是现代的旅顺,这一边有着天然的深水港,可以十分便利地建造处港口。它这一边不但有天然深水港,外围还有环形的双臂,只留下一条通道提供船只进入,作为军港可以更大肯能性避免遭遇水面敌舰的突然袭击,可要是被堵了想出去也不容易,算是有利有弊。
  出巡队伍要进入辽东半岛,首先就要通过一条绵长十余里的城墙。这一条城墙的建立原因,是当时的慕容燕国来攻,刘彦那个时候可没有多少兵力,用不多的资源咬牙建立起城墙防线,也让慕容燕军后面觉得强攻代价太大而选择退兵。
  刘彦利用系统建立起来的城墙防线也就这一处,后面是建设宫城才又利用,像是临淄和新长安的宫城城墙,其实就是利用系统来建造,并非是夯土结构,是采用的石料。
  现如今慕容燕国已经被灭,虽然还有慕容残部,可是离辽东半岛太远。包括辽东等地和半岛皆为汉土,辽东半岛这一处城墙其实是已经没有太大的军事价值,仅是驻守五百人作为象征意义。
  进入到辽东之后,能够明显区分出与东北的差别,可以看到林林落落的村庄,也能看到城镇,就是要比起内地还是会显得荒凉许多。
  “东北大量降雪,这边仅是出现降雨。”庾翼没搞懂那是什么现象,他其实也没来过辽东半岛:“两地相隔不远,却是两个景象。”
  刘彦还不止一次亲自经历过一边在下雨,没走一步的另一边却是一滴都没有的呢,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他们进入到辽东半岛,看到的就是一片繁荣。
  辽东半岛人口最多的时候将近百万,虽然不是聚居在一个城市,可到处都能看到村庄和城镇,自然还有被开拓出来的农田之类。
  现如今的辽东半岛人口依然还有五十余万,算是位处边疆地区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之一,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刘彦落魄的时候就跟随,不缺乏一些功勋的家属,他们也是以天子心腹之民自居。
  刘彦出巡到这个地方,百姓是万人空巷出迎,整个车站包括周边,一眼看去除了人还是人,一阵又一阵的口号喊得地动山摇。
  “陛下。”苏乐完我看去已经垂垂老矣,被推选出来作为觐见刘彦的代表,一身的盛装:“陛下时隔八年之后,可算又来了。老朽也终于再一次见到陛下。”
  刘彦其实是已经忘记眼前的人是谁,一来是对苏乐完我这个在长广郡首批接纳的羌人家族的族长印象不深,再则就是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真不容易将每个人都记清楚。
  当然了,刘彦才不会明明白白地说不认识,很亲切地微笑,问一下过得怎么样,多少儿孙了之类的。
  “过得好,儿孙也多,都在为陛下效力。”苏乐完我还特意提了提辽西郡的郡守苏东,说是自己的嫡长子,小时候不止一次见过刘彦。他后面又提到几个,或是作为地方官,或是在军中,俨然就是一家子都在给刘彦干活:“老朽年纪大了,就在这边养老咯。”
  刘彦这才记起来了,这一家子原本是羌族,不过也是汉化得差不多了的羌族,是他起家时主动投奔过来的其中一个家族。他下一个念头是,一家子竟然有六人充任地方当官,最出息的做到了一郡的郡守,差一些的也是县里有份量的职位,别说还有另外的四人在军中,职位最高的是校尉,算得上是一个官宦之家。
  他们的本姓是苏乐,已经改成了苏姓,不会是异族成为汉人之后混得最好的一家,却也看着混得相当不错,类似苏家这种归化汉人并不少,归化胡之中混得最好的是原本为匈奴人的骞建同。
  迎接仪式很快就结束,之后就一场官方主导的狂欢,刘彦肯定是要参与进去,就算装也要装出记得功臣和善待从龙之民该有的样子出来,要不然少不了会有刻薄寡恩的污点。
  汉国是有归化胡混出头,只是占了其中很小的比例,中枢大约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点无数个九,中层由归化胡出身却混出头的大概会占百分之十左右,基层会达到二十左右,其实真正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祖上就是汉人的手里。
  现在的汉国官方户籍只有一个民族,户籍上不是汉籍肯定无法参与到体制内,刘彦不需要搞少数民族的工程给国际看,深切知道国民在民族的分成是越纯粹越好。
  到上船之后,刘彦特别让人找来苏东的履历,一看之下苏东的能力未必有多么出类拔萃,可还算是属于尽忠职守的那一类型。他看另外一个做到校尉的苏北履历就漂亮得多。
  “苏家战死疆场的直系族人就有十七人,旁支更多……”刘彦其实对所为的官宦之家是有忌惮,他很清楚所有的官宦之家随时都能成为世家乃至于是门阀:“不管子孙后代是怎么样,至少任何一代的开拓者都有付出。”
  有付出就该有回报,要是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是什么价值都没创造出来,哪怕是有创造什么也无法对子孙后代有帮助,那跟白活一场又有什么区别?


第816章 为什么要努力和振作
  大多数人活着并不是单纯的为自己而活,不管之前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一旦都有了子孙后代之后,几乎全部的精力都会转移到子嗣身上去。
  绝大多数的男人,没成家之前可以尽情的浪,成家之后哪怕是有劳动所得,可是超过九成的资源基本是用在妻儿以及双方父母身上,真正能够提供给自己的真的相当少。
  诸夏长辈的思想观念几乎已经定型,自己的辛勤与忙碌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自己,父辈既要照顾子嗣也要照顾老人,总是想着自己努力再努力一些,绝对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什么。
  世界上当然是有无私奉献的人,可就是因为数量太少了,导致需要用宣传来赞美那种美德,更多的其实是凡人。
  所谓凡人就是在力所能及的地方愿意奉献,可超过能力之外就真的是有心无力,那是一种顾忌,要是自己无私奉献了,家人怎么办?总不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让家人吃糠咽菜,实际上不是那么相关的人用着自己的劳动所得去吃香喝辣吧?
  但凡是在社会上有过诸多的经历的人,想法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至少不会再相信每个童话故事里面王子和公主的结局就是幸福生活,王子和公主也要考虑柴米油盐,也会因为生活的一些不如意出现争吵,不存在什么完美的结局。
  刘彦不能去阻止官宦之家的存在,他们已经有了付出,理当是应该得到收获。
  第一代人努力做事,他们有正当的理由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也理所当然是能将创造出来的任何资源转交给自己的后代。
  其实要是第一代人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可第二代人无法去享受,那才是真的违背常理,世界上的所有人就会变得得过且过,谁也没有了努力拼搏的动力。
  “寡人从不排斥既得利益集团,排斥的是任意破坏律法框架为非作歹的那一类人。”刘彦语重心长地往下说:“既然是利益既得者,就该维护律法,毕竟它就是利益既得者创造出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如果利益既得者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就等于是在砸烂自己创造出来的盾,等着某天被利刃穿身。”
  像是桑虞、庾翼等等这一批所谓的官一代,他们并不是不能理解刘彦的那些话。他们深切知道刘彦说得没错,律法的存在就是在保护利益既得者,因为律法真的就是他们所制定的,既然由他们来指定又怎么可能存在损害自己的条款?
  只有那些被惯坏的熊孩子才不懂得那个道理,觉得自己的破坏和肆意妄为非常牛逼,需要用那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特权,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亲手挖掘自己的墙角,哪怕自己这一代墙壁没有倒塌下来压死自己,墙壁也总会有被一铲一挖倒塌的那一天。
  “大汉如今虽有害虫,大体还是吏治清明。”桑虞有足够的资格来评判,他本身就是国家的最高法官:“依法治国,虽说是在维护国体,亦是保护百姓。”
  次序无比重要,就像是一个再烂的国家,哪怕法律的存在漏洞百出也无法维护,可依然比完全没有法律要强。
  法律的确是在维护利益既得者,可法律也在保护普通人,至少弱者不用担心来自强者的肆意凌虐,因为还有法律在约束着那些强者。
  原本庾翼能比桑虞在那一方更有话语权,他毕竟是廷尉,干的就是惩治权贵阶层的工作。经过改革之后变成了次席大法官,手里依然掌握着大批的资源,却是失去了自己审判的权利,不过依然保留参与权。
  每一个国家的开国之初,第一代功勋之辈就是蠢也会有一个限度,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私心,但是在维护国家方面一点都不会缺。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国家的存在,甚至是保持国家的强大和安稳,自己的权利才能够得到更大的保障。
  一个新生国家总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功勋的第二代,他们不但不知道父辈创建国家是多么不容易,或许觉得自己拥有特权是天经地义,又或是对现有的权利根本就不满足,就很喜欢干一些明知道有风险或是干了会出大问题的事情,还乐此不疲。
  诸夏不缺二世而亡的政权,那基本都是第一代人的教育失败所导致,也就出现一个至关重要的论点,任何一个新生王朝最危险的就在第二代,那不但是二代们之中有各种脑残和野心家,还因为第一代人并没有死绝。如果是君王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