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发生天灾,再则是西北在汉国的特殊情况,各郡县一直是保持警惕。
前一段时间有前朝余孽兴风作浪,各郡县也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正是最有战斗力的时候,令居的县长得到汇报立刻就有了行动。
田虽也不是第一次接到类似的汇报,在周谦之前,治下不少地方都发生了类似的事情,甚至还有更激烈的,比如有富裕之家真的被破家抢劫。
管辖治下发生民乱,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的民乱,对于一县最高长官来说就是污点,肯定是气得不行,要是田虽有权利的话,都恨不得将那些乱民全杀了,但真的爆发民乱之后只能是交给军方,民政系统干的是一些善后的事情。
周谦从县里带回的是十一个(郡)县兵,他当然不是主事人,那个什长才是真正的主事人。
他们一行十二人来到原乡并没有直奔张宅,是与负责监视的同僚先见面,了解事态的发展。得知乡民只是围着张宅,没有发生更激烈的事情,众人商议了一下,认为乡民暂时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敢作乱,却也要及时行动起来,不能放任。
郡县兵是广武郡首府指派给令居县,拢共有一千五百人。郡县兵的构成比较复杂,来自除西北地之外的其他区域,那是要保证他们需要举起兵器的时候,不会顾及乡情不敢下手,避免被乱民中的亲人一喊话跟着作乱。
事实证明哪怕是西北的人对汉国没有太大的归属感,可是他们面对军队的时候还是会被震慑,周谦以及十一名全副武装的郡县兵一出现,老老少少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吵杂中安静下来。
周谦是本地的游徼,虽然不是本地人,该认识的人却是认识不少。他及时喊话,先控制住场面,又表明只要众人不违法,不会被处置。
在张忠以及张有等人一起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周谦站在高处讲话,周边有十来个全副武装的郡县兵在警戒。
“青壮往阳关而去,报名即可获取十石之粮,若有斩获可算军功。”周谦不是第一次宣传这事了,原乡也是有青壮去往阳关准备出西域,就是人太少。他喊了几人的名字,大声问:“是否如此?”
被喊到名字的人,在场的就出来作证,做完证还会再加上一句:“俺不是来闹事的,就是跟着瞅个热闹。”
是不是真的这样?可以说,一旦大家伙都动手抢,反正他也不会干看着。
愿意出西域获得十石粮食,其实并不是无偿的分发,是租赁契约中的一部分,比如向军方借贷来购买兵器什么的,标配就是有十石的粮食。
几乎每个愿意出关去西域的人,就算是不缺钱也不缺粮,可都签订了借贷契约。他们的想法非常直接,人都要去西域拼命了,借贷的利息不高,人要是死了就算完球,人没事怎么也能在西域抢点东西,借贷本金外加利息压根不是事。
不止一人出来证明周谦说的一点都没有错,问题是要周谦没问,那些人之前也没声张,甚至达成默契绝不传出去,很难说清楚是什么心态,可看原乡在艰难时刻选择这种行事作为,大体也能看出都是些什么人。
“在场的汉子不少,在乡里横行犯法为大丈夫不取,犯法便是不被抓捕,亦是要窜入山林躲避抓捕。”周谦当然不希望乱起来,真乱了对谁都没好处。他恐吓完了,见到大多数人已经退缩,鼓动道:“大丈夫为家庭计,往西域而去可得资粮,有所得也能委托军方送回家中。在此灾年之下,敢不行动?”
没人吭声响应,不过让他们在去攻破张宅已经是不可能。作乱就是一股子的事情,一旦中间停顿了下来,很多人就会心生后怕。
“多想想!就便是不出西域,亦是前往县城报名募工,何须触犯律法求活?”周谦开始喊几个平时相处比较不错的乡民,让他们回家。见人群逐渐散去,他对着跟随而来的什长却是大大吐出一口浑气,后怕地说:“莽撞之人大多出乡往西域而去,不然……”
本来的事情,胆子大又有魄力的人都去阳关,不是已经出关就是在被训练,留在家乡人的那些人通常是比较怂的。
什长面无表情地点头,要说欣喜和失望都有一些。欣喜自然是没有发生民乱,失望则是一旦乱起来杀乱民也算军功,他还算是能克制和有良心的,令居县有个亭原本不会有民乱,却是被前去的郡县兵恐吓让场面失控。
“能控制一时,恐无法长久。”周谦只是个游徼,讲不出什么大道理:“若是无可获取粮食,还是要出事的。”
第760章 人有区域之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恶之人必有龌蹉之心。”什长余沃说出了自己的感想:“此地之人毫无忠君之心,果然遇事不寻良善解决之道。”
周谦只有哑然的份。他是当地的游徼,本是负责巡察和缉捕的事,接触的人多了,是官府中最了解本地乡民的一类人。
原乡旁边的连乡,那里愿意出西域和前往募工的人众多,愿意从合法途径寻找在灾年活下去的方法,乡里就没有出什么事。
连乡的百姓比原乡多出两倍,整体上也相对富庶一些,当地的富裕之家在灾年的时候联合起来帮助最为困难的那批乡民,灾年没有击溃乡民的心理防线,相反是比平时更为团结。
“连乡啊?”余沃很恰巧知道连乡的事,就用责怪的眼神看着周谦,说道:“足下等人与陈旦及同僚相比,不足之处甚多。”
陈旦等人一样是从军方退役下来的复员兵,他们能够良好地治理连乡,与之相比周谦等人治理原乡就没成功,证明了人与人是有存在的差距。
周谦当然知道连乡,那里的几个富裕家庭基本有子弟进入体制内,个别的人还官至队率以上,其中一人还成了一曲军侯,那些人立功之后没少反哺家乡,再来是乡中子弟与国家利益相连,理所当然是屁股会坐到国家一边。
原乡这边没人进入体制内,周谦却是无法说这一点,有再多的理由也说不出来,有苦就要往肚子里咽。
“周游徼。”张忠过来,脸上带着苦涩,该致谢还是要致谢:“幸有游徼以及众位军士,老朽拜谢了!”
周谦苦笑着劝慰了几句,却是无法再表达更多。
“游徼。”张有满脸的讨好:“游徼辛苦,若无游徼,便是我等尽力劝导乡民,恐怕也会出事。”
“就是你们……”张边话没说完却是被父亲拉着,不由说道:“他们想要破家抢劫,甚至可能杀人,耶耶为什么不让孩儿说。”
“没有的事,没有的事!”张有一脸的正义和诚恳,却是面对周谦以及脸上呈现愠色的余沃,抗辩道:“是我们劝住了乡民,乡民围了没有激烈手段,便是我等的功劳。”
张忠严厉地看了想要说话的张边一眼,对周谦说:“犬子年少,言语略有激烈之处。”
诸夏讲的是家丑不宜外扬,今天带头的人是张有,就算是张有再可恶,但张有是张忠的伯父,远不止是家丑不宜外扬那么简单,连伯父都能那样,张忠就算没什么对不起张有的地方,可是外人并不会那么看。
先汉给诸夏的贡献有许多,包括对孝道的坚持和推广,也让一些人遇到混账亲戚有苦说不出来,张忠就是属于这类的范围。
周谦知道张忠的难处,苦主不告一般官府也不愿意管百姓的家内事。不过今天的事情太恶劣了一些,他就对张有等三人说:“尔等需得往官衙陈述。”
张有等三人当然是不愿意,可是面对围过来的郡县兵,只有遵从的份。
“游徼。”张边像是下了什么决心,问道:“如何投军?”
周谦看向年少的张边,大概猜测张边为什么突然那么问。
在汉国想成为正规军,途径之一就是服徭役成为郡县兵,作为郡县兵期间有立功或表现优异被吸纳到常备军体系;第二种就是国家遭遇大战,临时从民间抽调兵源。
汉国现在面临的战争不需要从民间抽调兵源,剩下的途径也就只剩下服徭役一种,像是余沃等郡县兵就属于这种类型。
“张郎今岁十五?”周谦看了看年岁小却身材高大的张边,喊来同僚,说道:“张郎有此志向,或可优先安排。”
啬夫黄历点头,说道:“恰好还有名额。”
汉国继承先汉制度,先汉的制度又是继承秦制,啬夫的职责之一就是安排徭役。
与秦时的徭役不同,先汉的徭役分兵役和劳役,劳役只要涉及建设是有工钱的,尤其是水利建设的工钱最多,那是老刘家的一种善政。
先汉的徭役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允许出钱让别人代工,并不需要本人必须去服徭役,这也是有别于秦时的一种改良。
现今汉国的徭役又是遵循先汉,只是大体上减少劳役份额,为了方便分田更倾向于兵役。
因为服兵役可以分田,成为郡县兵还有可能立功得爵,要是能被选入常备军基本上就算是抱上了铁饭碗,不但常备军待遇良好更有立功机会,就算是退役了也能被安排公职,汉国的百姓基本是亲自去服徭役。
张边要服兵役,是看清楚了自家经过这么一件事情,日后在乡里会遭遇的窘境,他不知道太多的东西,却是只要知道能够进入军中,乡民就算是再有想法也不敢拿自家怎么样,一旦能够进入常备军的话,乡民相反是要来巴结。
余沃旁观之下觉得很有趣,对于这么一个年轻少年郎却能想明白至关重要的事情并没有觉得什么意外。
汉国的社会现状就是这个样子,除非是傻子不然就没人拒绝服兵役,哪怕仅是徭役期间的郡县兵也有诸多好处,分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履行郡县兵服役期间必然受到官府更多照顾,乡里人谁都会高看一眼。再来是自己要是能入常备军就算是改变人生,要是立功获爵立刻就能成为人生赢家。
张边是在四天后走出家门,前往县里报备成为一名郡县兵。他在县里经过一个月短暂的训练,被分配到荥阳郡的荥阳服役。
行军途中,张边看到的火热建设的一幕幕,才知道国家正在建设一条横跨西北与南边的国道。
“各郡县踊跃参与建设,吃喝有公家,亦有工钱可拿。”张边一想到家乡是另外一个景象就泛起种种的恶心:“我等家乡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同从令居要往荥阳服役的有二十六人,有各自的原因,不缺少与张边心思相似的人,又大多是出自富裕之家。
有共同遭遇和理想相似的人很容易就能成为朋友,张边服役之后交到最好的朋友来自连乡,听到了连乡的很多改变。
张庆听说了原乡的事情,对张边能主动寻求出路很是欣赏。
西北姓张的人很多,一般姓张的家庭状况会稍微好一些,那是西北曾经的统治者是张氏,割据政权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权稳固,对和自己姓氏相同的人基本会采取优待,有了优待自然是能得到更多的便利,也就让一些人改了原本的姓氏。
“天子对天灾早有预言,除西北之地皆是深信不疑,皆早早展开自救,独西北受余孽蛊惑。”张庆的屁股现在坐得很正,那是他们家里出了一名常备军的战兵。他恨恨地说:“余孽之祸,荼毒乡亲,当杀!”
别小看家里有人被选为常备军战兵,那是整个家庭算作军属,能够得到更多的优待,同时社会地位也是拔高。最能体现的就是,乡中那些从军队退伍下来的公职人员立刻就当做自己人,别说是平时的善待,就是遇到事情了解决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刘彦预言天灾的事是最近才被广泛讨论,不过早在数年之前的确有过提醒,只是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
近期关于刘彦早有预言会爆发干旱的事情重新被反复提到,与过去没人重视相比,西北的的确确是爆发旱灾,那么关于北疆和中原会爆发旱灾就令人不得不信。
诸夏的文化属于泛信仰类型,就是只要是神明就会相信,但却会因为祈祷没有得到回应又立刻不当回事,一旦某次祈祷灵验,下一次祈祷又没灵验,就又会从相信转为不信。
只有在一件事情上诸夏一直保持着连贯,那就是对祖宗的信仰和对天子的期许方面。诸夏由人成神的例子有太多,大神基本上就是对民族有过贡献的人,地方上更是有着诸多的山河之神,比如灌口二郎神就是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
在诸夏很多时候是将天子当成神在对待,不全是因为权力的威慑,和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加强有关。
天子平时就是一个口含天宪的天之子,从不会轻易提起什么神神叨叨的事情,可一旦慎重其事地提出来,基本上就是拿自己的统治稳固在做赌注。
张边等人从令居往东,经过长安的时候有稍作停留,他们进入的长安正处于一种狂热氛围之中,本身自然是被影响到。
思想是很奇妙的东西,反感的时候就会对一切不愿意相信的事情嗤之以鼻和无限排斥,可一旦反转过来又会对原先排斥的事情心怀笃定。
“天子恩泽广布。”张庆指向那些干活干得火热朝天的人群,说道:“愿从之人无忧。”
张边赞同地点头,他的确是能看到太多的例子,愿意出门寻找出路的人,就算不是服徭役,也可以去打工,真的比留在家乡等死要强。
他们是西北人,在家乡看到太多负面的事情,一片死气沉沉的同时,天灾之下什么丑恶都能爆发出来。一出西北却是看到欣欣向荣的另一面,不会有太复杂的想法,是会下意识地认为是西北自弃,要是像其它地方的人配合国家政策,就算是灾年也有自救的办法,真不用对乡里乡亲下手。
经过一个月的行军,他们抵达了荥阳,与其余地方过来的人会合,成为一支五百人的郡县兵编制。
稍微接触下来,张边明显地发现来自其余地方的人对出身西北的自己有排斥,其余人中也就张庆可以交到其它区域的朋友。
“因为我兄长在军中服役。”张庆有自得,更多的是郁闷:“如此方被接纳。”
要是不出西北,张庆真不知道西北人在其它区域人眼中是什么样子,从他们的一些言论中,西北俨然就是一个不服王化的刁民之地。他就是想反驳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谁让西北怀念张氏统治的人真的不少,再来是近期西北不断出乱子。
“不独我等,中原之人对南方之人亦有歧视。”张边挠着头,说道:“大汉地域之分,竟是如此严重。”
地域之分任何朝代都有,一般是京城看不起京城之外的所有人,都当是乡下人。然后是尚武的区域看不起软弱的区域,富庶的地方看不起穷困的地方,像是大多数地区认为西北这个地方不服王化仅是有较少的例子。
“若非天子龙兴之地在山东,山东之人又何尝被高看过。”张庆说的是事实,谁让山东受于鲁儒的影响从来都是持不抵抗策略,反正谁打到山东都是当官的立刻投降。他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山东之人,尤其是临淄人,对天子建都关中甚有意见。”
临淄是刘彦第一个王都所在,后面转到了襄国,最后是选择在长安建都,要说临淄人没意见才有鬼了。
“观山东之人,自称君子,却是小人。”张边就对那几个鼻孔朝天的临淄人没任何好感:“身无寸功,却是自视甚高,多有欺人之举。”
“国朝功勋重臣,十有六七皆是山东出身。”张庆说出了原因:“虽因都城换地,却仍有香火之情。”
说着两人就哀叹了,西北仅有一个谢艾成为功勋,要是像谢艾这样的人多一些,西北怎么也该对汉国更有归属感一些,再来是怎么也能为西北争取更多的有利政策。
“兄长对天子早有预言……”张边话没说完被张庆制止,讪讪然地笑了笑。
“自是相信的。”张庆盯着张边,严肃地说:“不可不信!”
西北的其他人怎么想的不重要,但凡是理智的人都明白一点,统治者已经换了,哪怕是感恩张氏也只能藏在心里,该干的事情就是融合进汉国,要不然就是自绝于国家。
别说是真的发生了,就算是没有发生,天子说的就是真理,之所以还没发生只是时间没到。
丞相府近期的大动作就是在干补救的事情,效果上还非常不错,各地有了西北的例子之后,将信将疑的人也会最大程度地配合官府,对于国家应对即将发生的天灾自然是有利。
第761章 驻军日常
张边是八月初出令居,九月初的时候抵达荥阳。
从各地汇集到荥阳的服兵役者,他们在各自的家乡基本是会经过基础训练,最少也是一个月。
他们抵达服徭役的地方后会划出很详细的计划,要是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基本上是每三天就要操练一天,其余则是执行巡逻任务。
荥阳郡在东汉是一个大郡,汉末诸侯乱战打残了中原,尤其是接近关中的区域先有诸侯讨伐董卓,后面又历经西凉兵一再肆虐,该破败的地方早就破败。
后面的曹魏时期,曹操是有重视各地的复苏问题,可是不断的战乱再加上人口锐减,能恢复的其实相当有限。曹魏优先重视的是豫州,也就是许昌周边,后面改都邺城变成重视冀州,除此之外的其余区域想重视也是有心无力。
到司马一家子窜了老曹家的位移都洛阳,这一片古老而又有过辉煌的土地才再一次得到重视,可是好景并不长久,司马昭等老一辈的人先后死去,小辈们为了权力不断攻伐,稍微恢复点元气的古老土地又是在战火连天中被不断破坏。
西晋政权崩溃,先有南匈奴建立“皇汉”,刘渊选择长安作为都城。
南匈奴虽然是个游牧民族,可是他们经过数百年的汉化,思想上……尤其是高层的思想与中原的贵族和士大夫其实是无限接近。他们起事的口号是恢复汉家统治,得说的是对统治范围内的汉人其实还好。
“皇汉”是终结在南匈奴自己手里,刘渊的继承者刘耀更元改制,去汉国号改为赵,还发神经针对统治阶层中的汉人,就给了羯族人取而代之的机会。
石勒一开始对汉家文化十分的推崇,对于集团内的汉人知识分子十分尊重,就是对汉人……尤其是对汉人女性则是异常残忍。他在位十四年的成就就是击败前赵(南匈奴),压服了羌族和氐族成为自己的爪牙,同时也击败并吸纳中原汉人最大的抵抗势力乞活军,内政建设方面是压根没有。
石虎篡权成为后赵(石碣赵国)的统治者。与石勒还能稍微伪装一下相比,石虎是连伪装都懒得做,不但残暴地对付汉人,还明文法律写下汉人为最低一等。
经过石虎的一再努力,汉人数量再次锐减的同时,中原绝大多数地区被转为牧场,荥阳就是在那种背景下成为一片废墟,还是等汉国光复之后重新修缮。
“不独荥阳,一路走来废墟处处,便是重新修缮亦是破败明显。”张庆服役热情很高,对于外界的信息有很高的了解欲望:“大汉光复四年,除最先光复之山东,余处皆是如此光景。”
现在的荥阳,它的城墙处处豁口,更有成片的倒塌,新的居民一直想要将城墙重新修建起来,一开始是没足够人力和财力,后面中枢决定各座城池不再修建城墙,重新城墙的事也就没了后续。
人们对于城池没有城墙是一种迟疑态度,没有城墙的城池要是有人来犯,拿什么作为防御依托。再则现在是野兽到处乱窜的年代,城墙不止是有敌军来犯的防御依托,另一个存在作用也是防止野兽进入城池肆虐,对不再修建城墙感到迟疑非常合理。
没开玩笑,就算是国家稳定的时候,野兽伤人的事情也是一再出现,那是自然环境大部分没有经过开发,至少是没开发到迫使野兽迁移,就算城池郊外遇到野兽都属于正常,乡野中的野兽就更多。
诸夏在建设乡村的时候至少还会建立一道篱笆墙,作用就是防止野兽进入村庄,城池的城墙存在虽然是出于军事用途的考虑,但也是防止野兽进入的保障。
中枢一拍脑袋,各地不再修建城墙,或许没有想到野兽对人的威胁?
“人力不足,缺乏财力,奈何?”张庆下意识就将屁股坐正,还笑着说:“我等巡逻,不正是防范?”
在诸夏的历史中,第一个觉得全国各地没必要修建城墙的统治者是始皇帝,他的想法没修建城墙的话,哪怕各地会发生叛乱,没有了城墙作为防御的叛军也就无法固守。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咸阳从一开始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池,他会因为对咸阳的了解来推广到全国各地,比如咸阳人没城墙也不见得被野兽怎么样,其余各地也该那样。
就是咸阳没有城墙保护,导致刘邦率军破关而来难以抵抗,子婴就携带百官跪降,搞得此后的每个统治者真不敢再不修城墙,非但要修,还得修得雄伟和坚固,要不然再次出现秦末那种事情,谁都会觉得搞笑。
那些统治者也不知道有没有想到一点,一个国家被敌军打到国都,就算是有城墙又能怎么样?
刘彦觉得没必要修建城墙,首先是真的没有那样的财力,劳动力也不该是浪费在修建城墙上面,有那功夫还不如赶紧将灌溉系统修复,修复了灌溉系统则去修路。他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再加上已经成为高位者,是真的忽视了野兽的危害。
张边同时也是下意识地颠了颠肩膀上的猎物,那是他们巡逻的时候干掉的一头野猪,个头不算太大,对付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野猪窜起来的速度相当快,还是一什人围了老久才算解决。
野猪并不是他们这些日子以来的第一头猎物,刚来的第四天就出动大量人手猎虎,后面陆陆续续干掉的各种野兽少说也有数十,荥阳的郊外都是这样,可以想象乡野又是什么情况。
猎杀猛兽对有武装又有组织性的军队都有难度,没什么组织性又没多少兵器的百姓对付起来就更难,都是乡野出身的人,就算是自己没有经历过,也会听说过谁被野兽伤了或是吃了的事情。
“我们那边(西北)其实还好。”张庆说的是西北至少没有被当成牧场建设,张氏也没有颁布过《狩令》。他说:“羯人肆虐过的各地,野兽何其泛滥。”
那个所谓的《狩令》全称叫《禁狩令》,石虎让朝中的汉人大儒讨论和撰写,明确规定汉人不得用任何理由进行狩猎,一经发现就会被抓起来砍头。在石虎的这一道《禁狩令》之下,汉人哪怕遭遇野兽的攻击也不能反抗,逃不了就会被野兽杀死,不知道多少汉人丧生于野兽并被吃掉。
《禁狩令》是什么样的存在不用过多言语,是用律法明确地指出汉人的地位连野兽都不如,另一个效应就是野兽开始大量的繁衍,之前属于石碣赵国的统治疆域,野兽的数量简直是多到可怕的地步。
“当然多啊!”张庆亲自参加的猎杀就有三十七次之多,威胁比较大的老虎、猎豹、熊和大野猪就干死了十来头,成群的豺、狼、野狗更是弄死了上百,有些时候则是空手而归:“在我们之前,前辈们也是一直在猎杀,怎么杀都杀不完。”
大野猪也是大威胁?其实成年的大野猪一点都不比老虎威胁低,甚至可以说起了凶性的大野猪比老虎还猛。很多乡村最大的威胁不是老虎,是一次繁衍就是数头的野猪,野猪伤人和杀人的例子远比老虎等猛兽多。
在现如今,各郡县的郡县兵业务最繁忙的就是猎杀野兽,军方对于猎杀野兽的兴致也是非常高,围猎过程也是练兵的一种,再来是成功猎杀之后也可以改善伙食。
像是张边,他出门的时候一米六的个子也就一百斤出头的样子,行军路上消了点肉,进驻荥阳之后反而是增到了一百二十六斤,那是营养跟上了体重增加,个子也是同样往上窜。
不单单是驻军会杀野兽,不管是为了生存环境威胁降低,还是为了能吃点肉,百姓同样是会组织起来狩猎,只不过只有一些艺高人胆大的百姓才会盯着猛兽,更多的时候就是打一打山鸡、兔子、獐子之类的野味。
现在的汉人与被羯人统治时期有相当多的改变,重新成为国人之后的精神状态是一方面,另外就是生活质量同样一再出现改观,捕猎带来的肉食,还有廉价的海产,倒是让他们消耗植物类的粮食数量比例降低。
很自然的事情,仅仅是吃植物类的食物,再加上没有什么油水,一个成年人一餐吃上一斤米未必能觉得饱,哪怕是饱了很快也会又饿。要是能配上肉,或是多一些油水,不止是口舌能够得到满足,就是胃消化起来也不会那么快,再则是更多的营养支撑下,人的体质也必然是会得到改善。
巡逻归营路途之上,张庆的这一什队伍的人数一再增加,除了同样外出巡逻的袍泽之外,就是半路上凑过来的百姓。
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的时代里,白天外出干各种活,将要天黑之后自然是回家,道路也就那么几条,碰上军队一块走会更有安全感,自然是要一块走了。
“石二郎,獐子是要给婆娘补一补?”
张庆本身就是一个开朗且善于交际的人,不止是在军中交到不少朋友,认识了当地的百姓也能谈得来,来来去去就多了更多的朋友。他的喊话声让那个叫石二郎的汉子露出憨厚的笑容,其余人则是一串笑声。
石二郎的媳妇有了身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竟然有媳妇。
要深切的知道一点,汉国的男女比例一直有差距,某些地方的男女比例差距更夸张,导致想要讨个媳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不是人生赢家就区分在多少岁成家。
“二郎”就是一个排序,他的本名叫石仲,是家里排行老二。名当然也是排序,诸夏从来少不了老大叫某伯,老二叫某仲,老三叫某叔,老四叫某季,其实就是伯、仲、叔、季这个排序,比如刘邦在家里排行老四又被叫刘季,叫刘邦还是当上沛公之后因为萧何的一句诗改的。
中原缺女子,尤其荥阳这个离司州近的地方更缺,那是羯族在撤退的时候从民间掳了太多的女人当两脚羊作为军粮,汉军击败羯族军队之后是有解救了一些,可是回到家乡的女人几乎没有,不是被原地安置,就是被军中的将士娶了。
荥阳人口有三千余人,适龄的女人严重不足,年龄合适了的女人有自己的择夫标准,首先就是一定要有军方背景,再来才是有多少家产,要是没军方背景又不是多富裕能渠道媳妇都是被羡慕的对象。
石二郎今年十九,他能在这个年纪成婚还得感谢自己的大哥。他大哥并不是军中一员,却是几年前前往中南半岛,去年从中南半岛回乡就给他带了一个媳妇回来,听说还是什么公主。
汉人对中南半岛那个地方已经不是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