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王猛接管的建康是一个大多数人被惊吓到快成兔子的城池,算是降低了他对建康的管理难度。
王猛就任之后,首先干的是找一批人出来杀鸡儆猴,那批人必然也是有取死之道。他先收拾人,再使用相对温和的政策,比如官府出资修缮城池,大搞一些公共设施之类的事情,来收拢人心。
得说的是先抽一顿再给甜枣的策略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敌方都适用,高压之后的仁慈也更容易迫使人屈服,远比持续的残暴,或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仁慈,更加适合作为管理手段。
王猛最成功的是让健康居民重新认识到身为一名汉人的重要性,那是数万奴隶作为典型带来的直面印象,有了这一层深刻的比较,谁还会觉得作为汉人不好?
“臣相应王上号召,于建康大力鼓励手工作坊……”王猛讲了许多,主要是介绍作坊的规模和都是生产什么,后面总结:“百姓有收入便会安心下来。”
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基本上是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农民或商人。事实上任何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它所有需要都会是从外部购置,无论是农产品或是工业原料都是,那么一些作坊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也代表着城市里面的手工业会是居民生存的依赖之一。
刘彦当然会鼓励人们开建作坊,那是汉国土地政策带来的必然原因之一。再来是,他真的不看好小农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一套社会体系,认为那样只会让社会变得僵化,不会使民族有太多的对外好奇。
“小农经济”不管是从字面还是意思在现代和古代并不一样,古时候提倡“小农经济”是凡事要自给自足,不要从“外人”那里去获取,导致有能力的群体就特别喜欢建造庞大的庄园,自己的一个小王国也就那么出现了。
不存在交流的社会哪里来的进步空间?就是没有互通有无的前提下,庄园除了缴纳固定的赋税额度之外,基本上是无法为国家产生更多的税收。危害最大的是,抱团思维的固定化,通常还会产生无数的野心家,国泰民安的时候他们对国家没有多少贡献,一旦被逮住机会就又会是狂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为王先驱者”。
诸夏文明的“小农经济”思维一直都是主流,交通不便利是原因之一,再来也是当局排斥人员流动,喜欢各地的人地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反正就是老老实实窝着别动弹就对了。
刘彦需要人员动弹起来,太多地广人稀的地区需要人口去填补,对土地控制严格的汉国也没有给某些群体搞私家小王国的空间。
“大汉与外邦往来,外邦之人首到便是建康。”王猛说到这个有种一种难以掩饰的兴奋:“去岁外邦之人不多,今岁大大增加,以波斯人与罗马人的数量最多。”
王猛的兴奋不是别的,是歪果仁到建康之后没干别的,就是一阵的买买买,不但是贡献了诸多的税收,也是刺激得更多的人置办作坊,吸收了更多的人作为工人。
社会闲散人员多与少一直是被规划到一个官员的政绩里面,游手好闲的人员一多社会治安也会无比之差,许多的恶性案件就是那些没事干的人弄出来的。
刘彦有看过相关的公文,的确是有很多歪果仁经由海路前来汉国,他们在马六甲那边交了过路费,到汉国被限定只能在建康活动,没有得到允许不得四处游逛。
“臣有记录,在臣前来长安之前,留驻建康的外邦人员已经达到两千四百一十人。”王猛是被问到才有以上那句话。他回答刘彦的后面一句问话:“外邦之人无法购置土地,向官府或民间租房、地,公衙在案的商铺计有一百七十二间,仓库超三千亩。”
仓库当然是用亩来算,毕竟每一间都是有大有小,目前也没有摩天大夏。
由于从外国前来的人一直在增加,王猛都打算划个区域专门让歪果仁作为居住区。他考虑到外国而来的船只数量也在一直增加,今次还打算恳请刘彦允许,于京口那边专门建造一个使外国船只停靠的港区。
“寡人允了。”刘彦没理由反对,那的确是更有利于管理。他问:“可有异邦之人闹事?”
比较神奇的是,王猛给出的答案非但没有歪果仁敢闹事,相反是歪果仁乖巧得很,真有出事也是歪果仁不理解汉国的一些社会习俗,与汉人闹出了一些纠纷。
刘彦想一想也该是那样,汉军在草原方向大杀特杀歪果仁是不清楚,可是汉军杀到中南半岛,甚至都杀到阿三门前,已经充分表明汉国的强大,强国理所当然是要使人在想干点什么时候思考更多,只有小国的规矩才会不是规矩。
“地为汉土,自然是以汉律为准。”王猛说的是关于发生纠纷时的一些判案,后面更是理直气壮地说:“他国之民非大汉之民,汉人受汉律保护,他国之人不受保护之列。”
简单一点的说就是,没纠纷也就罢了,一旦有汉人被牵扯到某个纠纷里面,倒霉的绝对是歪果仁。
刘彦颔首道:“理当如此。”
至于什么友邦惊诧,不止是刘彦不在乎,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身处在什么国家,本国军队随时能够教任何国家怎么尊重汉人,任何一个小民都不会在乎什么友邦,尤其是理在自己这一边的时候。就算是没理,那也要先问问军队能不能开拔过去作战?能的话,有没有理不是关键,关键是能不能打得过。
这样的“道理”和思维并不是首先出现在刘彦建立的汉国,是刘彻一再击败匈奴人之后就有的“道理”,世界上只区分汉人能打得过和打不过。
刘彦问道:“景略已经知晓波斯与罗马,可有前往一看的兴趣?”
王猛不假思索地说:“王上有所派遣,臣肝脑涂地效劳之。”
“寡人不止希望景略是寡人的博望侯,前往异邦多多增长眼界却没坏处。”刘彦说的博望侯是张骞,他对王猛的期望是王猛“早在”历史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就是汉国给予王猛的舞台会更大:“景略依然作为建康令。寡人再任命景略为少卿。”
汉承秦制,刘彦建立汉国,许多制度是有了改变,却是延续着相当多的官职称呼和职责,他所说的少卿就是秦帝国的一个官职,原来是属于“卿”这个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后面职责一再改变。
王猛呼吸不由自主变得粗重了许多,领百万口众的一地县令,再兼任少卿,他算是开创了汉国的第一个特例。
第726章 不作不会死
刘彦是拿王猛在当丞相在培养。
丞相是百官之首,懂得内政只是基本素养,对军事也不能七窍通了六窍,甚至是对外也要有深刻的认知。
汉国会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复杂,担任丞相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面对的局面绝对会是前所未有,没有足够的素养根本就无法挑起担子。
王猛出了宫城还是满心的激动和沉重感,不是他察觉自己被当成丞相在培养。他多少知道刘彦的看重,知道自己的前程会很远大,被看重是幸运也是压力,历史上被君王看重和宠信的人非常,谁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倒在半途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王兄?”
王猛转头看去,看到招呼自己的人是荀蕤稍微愣了愣神。
荀蕤是荀羡的兄长,是作为“颍川荀氏”的嫡长子。
荀氏在东汉时期绝对是名门望族,总说袁绍那一家子是四世三公,可荀氏与袁氏相比起来真的是一点不差。另外由于东汉是豪族政治,当时的司马氏、杨氏、陈氏、钟氏等一些家族也都是绝对的名门望族,哪个家族都有人出任过东汉的重臣,坐过三公宝座的人简直不要太多。
荀蕤身边的人不少,基本是来自南方的世家子,他们一块待在宫门附近等的就是王猛。
王猛是建康令,接触过不少南方的家族,认得在场的大多数人,基本都是某个家族的嫡长子。他被先行礼再回礼,用着困惑的表情问:“诸君?”
荀蕤与王猛接触的次数不少,可以说交情还不错,要不然也不是那么亲昵的称呼。只是他的岁数要年长王猛一些,称“兄”却是因为王猛作为父母官,按照目前的习俗“兄”也是敬称的一种,可没有后世那么随意。
“蕤与众人是专门前来寻王兄。”荀蕤说完,旁边的人不是点头就是出言附合。他比了一个请的姿势,才说:“今日众俊才将聚会言‘王事’,特来请王兄与席。”
当局要汇集诸夏众学说,搞一个夏学。风声是当朝重臣用各种渠道传出去,更有桑虞和吕议已经亲自下场,已经是形成了一种风潮。
现如今的旧长安汇集了太多的文化人,他们本来是为了招贤令而来,与刘彦的见面却只是在冬至节远远地见了一次,实际上是没有人能有和刘彦就近说话的机会,更谈不上献上自己的“美人”给刘彦了。
有太多的人在精心准备着,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都没能等来君王的谒见,一股“夏学之风”却是吹了起来,得知是当朝重臣的传播,甚至是御使大夫和典客亲自下场,可以说一时间是被搞懵了。
夏学当然不是新出现的一种学说,指的是当局将所有诸夏文化认为是一体,不管是儒学还是什么学都是夏学体系下的一个分支。
那个说法简直是再正确不过了,任何学说只要觉得自己不是“胡夷之说”,不是诸夏学说又是什么。只是先前没人提出这么明确的观念,将一切诸夏学说都认为是一体,哪怕是学说有不同之处,甚至是有冲突,都依然是诸夏学说的一部分。
夏学的观念被提出来之后,世界上就只剩下两种文化,那就是属于诸夏的文化和不是诸夏的文化,搞得一些摩拳擦掌要干翻其它学派的某些人很是心伤。都是属于一体的某个分支了,可以有竞争却不能消灭,等于是任何学派都有死灰复燃的机会,互相干起架来可都得悠着点,要不然今天过于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该被更狠的对待。
王猛今年才二十三岁,比在场的大多数人都要年轻。他当然知道是众人为什么会尊敬自己,不是简单的作为建康令,是曾经当过君王贴身秘书郎带来的加持。
“令则兄也在吗?”王猛说的是荀羡。
每一年的冬至节,级别足够的官员不是实在走不开就必须回到中枢述职,一些级别不够的官员也会有君王的亲自召唤,像是王猛就是属于被点名的人之一,同样当过君王贴身秘书郎的荀羡肯定也没跑,才有王猛的那么一问。
“蕤之弟羡受命出使柔然了。”荀蕤有些讶异王猛竟然不知道,后面接着说:“崔秘书郎下班之后会前来与会。”
下班这个词简直潮得飞起,可这个用词在春秋的时候就在被使用,起初是专门指那些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员,官员参加朝会都需要站班位,离开岗位之后就叫下班。
崔秘书郎指的当然是崔宗,王猛听过也就有点理解过来了。
只要是个人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小团体,通常情况下是人以群分,比如冉闵交往的人都是一些十足的好战派,桑虞的小团体基本来自于北地,和吕议走得亲近的就是来自南方。
曾经当过君王秘书郎的王猛、荀羡、崔宗,他们哪怕是之前不认识也没有接触过,后面因为都担任过或者在任相同的职位,都是会主动接触一下,只要不是真合不来,走到一起是必然的事情,外人就称他们为“君王近臣派”。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朋友,人与人的认识一般都是通过朋友的介绍,只是三个人的“君王近臣派”就是因为都有自己的朋友,短短时间里面就得到壮大。
当然了,包括王猛、荀羡和崔宗在内,他们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组建了什么派系。
众人当然不是一直站在宫门附近聊天,是边走边聊。他们这一群人很是引人注目,不止是因为王猛在场,还因为大多数人身后都有着一个不错的家庭,甚至是某些人的老爹(祖宗)名声足够响亮。
“那群小家伙。”冉闵手里抓着一根啃掉不少的鸡腿还是鸭腿,站在三楼窗户旁边指向边走边聊的王猛等人,扭头招呼室内的人:“成群结队满大街逛游,要不要喊上来训几句话?”
李坛的脑袋也就从窗户伸出来,他的胡须上有些水迹,肯定是刚喝完酒还没来得抹干净。他收回目光,好笑地说:“早就劝你多读书。要是王景略不在场用‘训’没什么,他在,你‘训’个什么‘训’?”
所以说啊,汉字博大精深,几乎每一个字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意思,不同的场合的同一个字可不能乱用。
王猛好歹是刘彦曾经的贴身秘书郎,官位当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刘彦干的一些事情很像是在教学生,那就真不是谁想“训”就能“训”的。
冉闵被嗑了一句,回应是直接将手里快啃成骨头的玩意朝李坛丢过去,却是被李坛偏了偏头躲开了。
关中以后将会成为直隶,新长安城也已经在建造。在新长安没有建成之前,旧长安是会有一些建筑得到修复,尤其是百官需要有个下榻的地方。
汉国也下达了指示,县令(长)以上的官员必须是将家业搬迁到关中,也就是将家人安置在长安。再来是纪昌还给出了一个很长的名单,在名单上的各个家族也需要搬迁到长安。
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家庭搬来长安,新长安没有建设完成之前也是入住到旧长安,宅子和土地当然不属于他们所有,只是暂时的租住。
源于迁移全国大多数能数得上号的家族来长安,旧长安可不再是那个没什么人居住的城市。
然后是冬至节期间,不管是被招来的民夫(徭役),还是被征募的劳动力,他们在节日期间也会得到轮流的假期,自然是会到旧长安城走动和游玩,使旧长安城的人气一下子暴增。
这是数十年间长安城前所未有热闹的一幕,胡虏之乱还是在刘彦迁来才重现。
汉人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指的不是什么任劳任怨,任劳任怨绝对不是什么美德,勤奋才是。
环境不好的时候,汉人会想尽办法来生存下去,环境稍微好一些就渴望增加自己的财产。
土地无法获得,那就干一些手工活,旧长安城的街道上也就有些相当多卖小玩意的摊位,就是店铺什么的属于不存在,那是因为官方真没打算修复旧长安城,甚至是旧长安城在新长安城建好之后会进行拆除。
旧长安城目前的店铺都是官营,像是冉闵等人所在的阁楼就是官营的一家酒肆。
酒肆是将原有的建筑物进行修葺,谈不上什么美轮美奂的地方,只是不是环境显得那么破败,楼层拢共有三层之高,透过窗户可以将旧长安城大部分地方尽收眼底。
冉闵等人只是占了三楼的其中一间雅间,恰好是正对着街道。同样是在三层还有其余的雅间,比较巧的是桑虞和吕议也呼朋唤友到这件酒肆,还都是一样在三层,就是相隔并不近。
他们当然也知道对方的存在,就是没人想要去窜门。不是他们感情没好到那个地步,也不是他们互相之间决裂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圈子,还有目前的关于学说定义也紧张了一些,窜门极可能被当成挑衅。
更巧的是,王猛和荀蕤等人就是朝着这件酒肆而来。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旧长安城的酒肆绝对不超过三间,还都是属于官营,离宫城最近的也就是家酒肆,不就近难道还得走上数里路跑其它地方?
冉闵看到他认为的那群小家伙走进酒肆先“哈”了一声,乖张地笑了几声,说道:“最近非常热闹,他们该不会是受到谁的邀请吧?”
当前的汉国,形成派系什么的谁都没有掩饰,都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阳光之下。这个也是上古先秦时的一种作风,和谁走得亲近就是明明白白的示人,得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才会遮遮掩掩。因为风气的关系,君王并不会对抱成团的人表现出明显忌惮,抱成团的人也会摊开了说自己有什么主张,也代表着社会交流环境的一种正能量,却是隋唐之后所很难看到的。
“能消停点吗?”徐正还是知道王猛是被刘彦招进宫中,更知道王猛会乘船出海先往波斯再去罗马。他其实是有些受不了冉闵有种人来疯的个性,公开场合说多了会给人太尉和骠骑将军有矛盾的印象,私下场合却没那种顾虑,就骂道:“就没见过你这种不正经的国之重臣。”
“重?多重啊?”冉闵是一点都不在乎,埋怨道:“请求王上让闵率兵直接灭了西高车,王上说还不到时候。想去教训鲜卑也不能去。就是要去平蛮校尉部也没得到允许。好嘛,那就想着去波斯或萨珊,王上说会考虑,一直也没有一个准信。”
这一下是徐正直接拿起案几上的干果丢向冉闵:“你这找死的性子再不改,哪天就该被拉到菜市口了。”
“大汉没有因言获罪一说,王上也不是小家子气的人。”冉闵其实多少是觉得不舒坦,他太渴望封王,可现在才是一个县侯。他也就是一个静不下来的人,哪天没在领兵出征的途中,或是没带着军队砍人,真就是浑身都会痒痒。
徐正也就是随口说说,刘彦还没有收拾过哪个大臣。
刘彦不收拾大臣,是也没大臣找死,像冉闵这种口无遮拦的人也是绝对的少数。他没弄死冉闵看的也不是什么情份,一来是冉闵有大功劳,再来就是没触犯汉律,最重要的是他压得住,没必要去搞什么“春秋决狱”,更不需要什么“腹议之罪”或“莫须有”。
讲真话,刘彦对军队的掌控力是前所未有的强,再来是他身上有太多神秘的地方,要说“天子”的话,掌握系统这个金手指的他,该是历朝历代最像“天子”的人。
有能力造反的人都知道刘彦的神秘,面对刘彦这种“天子”,得是脑子坏到什么地步才会造反?就是造反,有多少人会跟随,还不如就安份过日子。
“其实寡人很小气。”刘彦的声音刚出现,雅间的门也被推开,他走屋内,看着目瞪口呆的冉闵,再对站起来的众人摆摆手,面无表情地说:“骠骑将军对寡人很不满吗?”
第727章 意料之外的开场
统治者有多大的肚量,看的是统治者本身的能力。
能力越是高超的统治者,肚量通常就越大,那是因为统治者知道自己能压得住,乐于展现出一个统治者该有的气度。
只有没什么能力的统治者才会一直有“XX想害朕”的恐惧感,那是他们本身没有那个能力去压制谁,自然是不允许哪怕是一丝丝的威胁,发现威胁就是用再荒谬和龌蹉的手段都会将人弄死,家族也必然是要被诛杀干净。
还有一点就是,统治者有能力的同时还得年轻,许多有能力的君王在年轻和壮年的时候显得很有肚量,可是等待统治者老了之后就会“突然间”性情大变,非得找任何机会剪除威胁不可。那是年纪大的统治者担忧一点,自己已经老了,忧虑下一代的继承人压不住一帮子老臣,可不得趁自己还活着为下一代继承者扫平接管权力的道路啊?
现如今的刘彦正是壮年时期,跟随他打江山的一帮臣工都比较年长,着实没刘邦对韩信的那种顾虑,也就没有必要时刻担忧自己哪一天腿一蹬就升天,留下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实际威胁的谁,再次打破一切来个改朝换代。
壮年时期的刘彦不惧任何威胁,却也不允许有臣工过于放肆。与身为一名君王的自尊和脸面都无关,是有那么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个坏影响。
说白了吧,官方肯定是要具有威严,要不然该怎么去保持社会的平稳?有那么一个时时刻刻在打击官方威严的人存在,就好像是一栋房子里面的蚂蚁一样,不就是时时刻刻都在挖墙角,哪天真的把房屋给挖倒了。
刘彦缓步走入室内,身后跟的是刘慎,父子两人直接走向有屏风的主位。
那一刻徐正已经站起来让位,冉闵脸颊不断抽搐和众人保持着行礼的姿势。
刘彦坐下之后摆了摆手,很特意地再看一眼冉闵,说道:“都坐罢。”
其余人都坐下,冉闵却还是保持行礼的姿势,犹豫了一下,涩声说道:“王上,臣绝无不满。”
“身为骠骑将军,就该有个骠骑将军该有的样子。”刘彦没有看向冉闵,是扫视着室内的布局:“回去后备下金百斤,送往少府。”
“百斤啊?”冉闵是知道刘彦并不是真的生气了,脸上有了笑容:“王上也知道臣不敛财,是不是少一些?”
室内沉重的气氛随着两句话消散,刘彦还是他们所知道的刘彦,依然是有着统治者该有的自信,对待臣工也依然是宽厚为主,没有要改变的趋势。
刘彦对待跟随自己打江山的众人是真的宽厚,有相应的功劳从来就有等量的赏赐,不止是体现在级别高的官员身上,便是军方一小卒或是地方一小吏,只要有功劳必然是会酬谢。
十年的时间,一帮原本什么都不是的人,只要没有战陨疆场,就是没有了美宅群姬,至少也有了房屋和名下土地。一些因功封侯的人谁都是高堂坐得、美人群绕、手掌重权,要不是野心永无止尽的话,其实人生可以说是非常的美满了。
“适可而止啊,永曾。”徐正就见不惯冉闵不作就不会死的性格。
“王上注定是要当千古名君的!”冉闵却还是嬉皮笑脸:“百斤便百斤呗。”
刘彦说的“金”就真的是黄金,不是黄铜。
其实诸夏之地广袤是广袤了,可要说地大物博就真的是自欺欺人。诸夏之地从来都不是一个矿产丰富的疆域,就是可以作为产粮区的大平原也是少得可怜。
诸夏之地的贵金属储藏量真的不怎么样,金、银、铜、铁比起其它大陆真的少得有些可怜。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获取金、银、铜都是来自周边,是用商品贸易的逆差获取而来。要说资源的话,其实也就是煤的数量还算可以,就是煤得到现代工业发展起来才有大用途。
黄金是到先汉才被视为贵重金属,不过并不是市面流通货币,一般是皇室制作成为美轮美奂的金饼赏赐臣子。比如汉孝武皇帝攻陷大宛之后,就一次性赏赐出两万枚有特殊纪念意义的金饼。那些金饼因为意义特殊还能作为“不死罪”的赎命之物,也就带动了贵族和豪门收藏黄金的爱好。
根据考古发现,先汉贵族和豪门死后,陪葬的黄金是历朝历代最多,也就有了诸夏黄金都被先汉陪葬给搞得稀缺的言论。必须说的是,这种说法根本就是一些嘴巴没把门的砖家叫兽一如既往的胡扯,是诸夏之地本来就没有丰富的金矿储藏。
现如今的汉国,黄金依然不是市面流通货币,主要是黄金的拥有量真不足够支撑成为市场流通货币,但跟先汉倒是一个德性,有条件的人都会收藏一批,再来是刘彦在封赏的时候也会赏赐一些。
黄金目前的主要用途是干什么的?除了打造成为首饰之外,就是用来进行各种装修和修饰用途。
许许多多身份地位和财富足够的人,他们修宅子少不了金粉来刷饰,因为黄金本身的色泽关系,一些拥有足够多黄金的人还搞出雕刻美丽图案的“黄金版”弄在墙壁、地面和柱子上,光线足够的话就真的是一片的金灿灿。
因为刘彦的到来,谁也没搞明白他是来干什么,该有的撤掉旧的宴席,换上新的宴席,自然是有酒肆的人去干,一众人却也没有因为君王的到来而变得沉默。因为不是什么正式的宴会,除了不能太过份,自然是怎么舒服就怎么来,该嘻嘻哈哈聊的依然是吵吵闹闹。
“王上。”冉闵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凑到刘彦的座位旁边,举着一个壶酒壶一拍:“俺就是个粗人,口无遮拦是口无遮拦,可对王上绝对忠心耿耿。”
刘彦笑了笑举起酒盏。他对自己一怒之下建国,挨不下当机立断搞了举国归附的冉闵,是真没什么恶感,甚至觉得有封王的野心也能理解,没有过什么不杀后患无穷的紧迫感。
人生在世,没有理想与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只是野心不能是以自己爽了祸害他人为目标,更不能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要不然不但害人也是害己。
喝完一整壶酒的冉闵亮了亮空了的酒壶,刚要开口说话却是门外有人说了一句什么,他也没有听清楚。
“泰安、子深和言之?”刘彦是知道纪昌、桑虞和吕议都在这一间酒肆,他过来则是直接来军方聚会的这边:“进来吧。”
一众人是由纪昌领头,桑虞和吕议并肩而走,后面却是跟着十来个人,有些是刘彦没什么印象的。
“参见王上!”
众人先对刘彦行礼,好像是突然间才发现刘慎也在场。
“见过王子慎。”
刘慎早就站了起来,立刻对着众人回礼。
刘彦最近一直特意带着刘慎出现在各种场合,给众人越加肯定刘慎就是他选择的太子人选,众人自然对刘慎也就更加重视。
又来了人,肯定是要增加位置,就有酒肆的人抬来了案几以及坐蒲,一应的食物以及餐具,和身边伺候的人肯定也是要有。
目前的饮食习惯非常复杂,不止许多食物是当场煮和炖,甚至是还要当场切割,必然是要有专门手艺的人帮忙。再来是现在喝酒或喝茶基本上是现场有温一温的做法,越是正式的吃喝场面,旁边伺候的人就越多,还不是为了摆谱,是本来就需要那样。
幸亏是这个雅间足够大,再摆上十多个座位虽然是看着拥挤了一些些,可至少是能够摆得下。
“王上。”桑虞坐下之后立刻就说:“臣身后二人乃是山门中人,皆为博学多才之士。”
座位的安排是一种环形,自认身份足够的人处于前排,另外一些人则是在后面,等于是每个人身后都还有坐人。
看环形的座位,看去其实是泾渭分明得很。
比如徐正是和冉闵同排,两人身后却是李坛、桓温、吕泰这三个“征”字级别的将军,谢安这个征西中郎将是处在二梯队的边角,第三梯队则是他们带来的一些郎将,郎将之中又以李匡处在核心。
张甘和李茂就是坐在桑虞身后,桑虞刚才介绍的就是他们。
“王上。”
李茂和张甘在桑虞介绍的时候起身,行礼口呼了一声,后面又重新坐下。
刘彦没有第一时间搭理张甘和李茂,目光从纪昌和吕议身上扫过,再看了看两人身后的众人。
纪昌没有为刘彦介绍谁。他并没有搞自己的派系,这一次“夏学之风”也只是打算充作主持人,不应该是争夺什么,是保证其余人争夺的时候不失衡。
吕议倒是介绍了一些人,基本上是来自南方,着重介绍了罗含这一位东晋时期的第一才子。
众人是在刘彦的示意下去整合文化人,对此刘彦不会有什么忌惮,相反该赞赏桑虞和吕议将事情办得不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