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迈已经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对于桓温说的累积海上作战经验是极度赞同。
在笈多王朝同样组成编队应对汉军的破袭编队之后,李迈明确地向桓温汇报,说在海战的经验方面自己这一方的确不如笈多海军,能够僵持下来完全是己方战船全面优于笈多战船。
得说的是,汉国其实只有一次正儿八经的海上战争,对手还是正在交战中的笈多王朝。此前汉国根本没有在海上遭遇什么对手,于太平洋的扩张基本上只能说算是圈地而不是征服。
在刘彦建立汉国之前,往上的历朝历代也没一个有海上作战经验,打的都是内河水战。而内河水战的经验说白了跟大海水战就是两个级别,大海之上的水流可不是单向,交战场地也是远超河内水系。
汉国海军之所以一再避免与笈多王朝再来一次大海战,原因固然是驻扎在平蛮校尉部这边的战船数量远远少于笈多海军,另一个方面也是汉国现在玩不动会战级别的海战。
“我们一直在用破袭战积累海战经验,亦是在以战培养更多合格乃至于是优秀的海员。”李迈说出了汉国既然没想打经济战却又一直维持破袭战的原因:“近期阿三组成大编队应对,我们三艘战船为一组的破袭编队已经难以发挥作用,甚至出现被围住歼灭的现象。”
说到底没人是傻的,知道错误而一再继续错下去很难出现在国家层面,必然是会根据形势进行修改,笈多王朝发现汉国一再规避大海战,必然发现汉国战船不足,或是汉国没有在大海战获胜的信心。
笈多王朝在发现汉国不想打大海战之后,他们内部的声音是集中大量船只压上去,该是换成他们将汉国战船堵在沿海。这一意见却没有得到同意,理由是就算压上去将汉国战船堵在沿海,笈多王朝没有准备就绪之前也无法进行登陆,还不如放出汉国战船寻机消灭。
没错了,笈多王朝并不会因为一次登陆作战失败就放弃,他们清楚且明白不将盘踞在骠国沿海的汉军基地占领或是毁灭,海上哪怕是取得胜利也不算成功。
另一方面,笈多王朝不是没被堵在沿海了吗?他们对阿三洋的了解远超汉人,已经有船只绕行前往马六甲区域窥探,发现汉国正在大肆经营马六甲。这一个发现让笈多王朝大为震动,脑壳没坏就清楚这一场战争已经不是小打小闹,应该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必然的事情。”桓温说的是笈多王朝发现汉国在经营马六甲:“细作传回的消息一再显示,阿三已经在动员本国南部。”
汉国与笈多王朝进入战争状态,双方却是建立了沟通的渠道,原因是汉国这边俘虏了大量的阿三贵族,汉国这边也有将士被俘,双方都想要赎回自己被俘的人,必然是要有沟通的渠道。
说到战俘,桓温并没有太苛刻地对待被俘的阿三贵族,给予了阿三那些被俘贵族相对的优待,却不会完全惯着那些阿三贵族,比如对住所相当夸张的要求,要有美女伺候啥啥啥的。他却是了解到本方被俘的将士只要是有爵位都受到很夸张的优待,甚至是有一名上造还住进了阿三的王宫,觉得瞠目结舌的同时是难以理解。
对于诸夏文明来讲,被俘本身就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无论是因为什么而被俘都属于耻辱,被俘之后哪怕是被放了也要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相当多的文明却不认为尽力之后投降有什么不对,被俘之后活着回去还能被当成英雄。
阿三与欧罗巴诸多文明的交流很多,受到了很多欧罗马文明的影响,比如贵族被俘之后可以交赎金赎回这一方面。他们之所以会将汉国这边的贵族安排在王宫,是一开始并没有想要与汉国交战,想要依靠汉国被俘的贵族寻求和平渠道。真抱定决心要打之后,阿三虽然还是保证汉国贵族的待遇,可真就别想奢求更多了。
“他们的确是在沿海布置防线。”袁乔有做过情报整理,说道:“除却克塔克不算,一些区域是屯驻重兵的同时构建工事,已知军队数量达到二十万。”
到了现如今的阶段,包括桓温在内的一众远征军将校已经不是对笈多王朝没有认知,交战过程中发现笈多海军的确是作战经验丰富,还知道笈多王朝是该地区的霸主国,对于笈多王朝能够武装起百万人也没有什么疑虑。
“他们的贱民与牲畜地位相同。”袁乔的意思是笈多高层没将国内贱民当人:“阿三的贱民没有经过什么军事化训练,武装起来只是数量多。”
没有任何开玩笑的意思,阿三的贱民还真不被当成人看,他们的社会结构又决定贱民只有极少部分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绝大多数贱民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汉国暂时没搞清楚阿三的贱民既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该怎么获取生活物资,不过仅是知道阿三贱民不被当人看就足够了,代表笈多王朝真不会在乎死多少贱民,他们要面对的是无穷无尽被武装的贱民。
“阿三的精锐是刹帝利军团。”袁乔多少是研究过阿三的种姓制度,已经搞明白是怎么回事:“所谓的刹帝利就是武士,相当于我们上古先秦时代的专业武士。”
那么说也没有什么错误,诸夏的上古先秦时期就是存在那么一个阶层,就是一辈子不劳动只锻炼杀人技巧的武士。他们自己或是先祖建立战功获得土地赏赐,会拥有数量不等的奴隶作为劳动力,平时就是一再训练,被召唤的时候自备武器加入国家军队,既是完成兵役,也是建立新的战功延续家族昌盛。
其余人因为受限于知识的关系并不知道上古先秦的职业武士是怎么回事,桓温和李迈这种大家族出身的人却是知道,他们得知笈多王朝有那么一个阶层之后,其实是没少忧虑。
从小开始训练武技,一辈子不参加劳动只锻炼杀人技巧,有足够资源还会学习“万人敌”的知识,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人绝对会对这一阶层感到忌惮。
话说回来,诸夏文明是从征召平民走上战场而使武士这一阶层消失,可又出现了所谓的将门世家,等于是该阶层从未真正的消失,只是走向更为高端的路线。
武士阶层在诸夏文明中变成了将门体系,波斯文明其实也演化成类似于诸夏文明的将门体系,其它许多文明的武士阶层却是一直存在并延续下去,比如阿三文明的刹帝利,又比如罗马的公民,至于倭人的武士阶层也是一直延续下去。
根据桓温所知,笈多王朝的刹帝利数量非常多,上一次笈多王朝出动四万军队就有数千刹帝利。他是看过笈多的刹帝利在战场上的表现,亲眼见识到那些刹帝利至少是在杀人方面很擅长,暂时却没有看到刹帝利在指挥作战上面有什么建树。
“除却王族之外,他们的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袁乔解释了一下种姓制度中的四大等级,很确认地说:“每一个等级除了地位和权利之外,皆是有着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一众将校听上去是觉得很“高、大、上”,一个群体一辈子就专门学那些,只要不是笨得像猪必然是有所成。
现如今的诸夏文明还没有“士、农、工、商”这个体系,他们听了袁乔的讲述,不少人觉得阿三的这种制度非常先进。
哪怕是桓温,他也是在了解阿三的种姓制度后得出很多的结论,比如种姓制度下的阿三,国家必定是非常平稳,认为要是每个阶层都能担负起本阶层的责任,国家不想强大都难。
其实不开玩笑的讲,要是阿三的种姓制度没有发展“歪”了,每一个阶层都致力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统领国家走向的统治者雄才伟略,阿三的种姓制度还真的是有相当的优越性(没反着说),就是制度很美好,执行制度的人却是不咋样。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制度由人建立也是由人执行,相同的一套制度在不同的人使用下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诸夏文明何尝没有类似阿三的种姓制度,后面出现的士、农、工、商就是那么回事,甚至是工匠和商人也被限定不能转业,数量最少权力最大的“士”掌控一切,却是给了数量最多的“农”有上进的空间,证明搞出这一套制度的人至少还有理性,知道应该画个饼给予“农”这个数量最多的阶层。
“要是阿三允许上进空间,几乎就是一套强国制度。”桓温一下就指出种姓制度的致命缺陷,他说:“现在倒是知道阿三为什么会国家稳定,除了种姓之外,就是宗教。”
他们之所以谈这个,还不是已经在商讨登陆之后的细节,总得先将征讨对象给琢磨明白,可不能什么玩意都不知道就一头撞上去。
“职已经尝试策反……”袁乔停顿下来是一阵的苦笑:“几乎没有效果。”
至少到“我大清”的宫廷秘史之前,诸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对于使用计谋啥的一点都不陌生,相反是有着太多的手段。
袁乔负责收买策反笈多王朝的贵族,可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不知道是方法不对还是什么,真没什么效果。
“嗯?”桓温有点难以相信:“怎么会这样?”
袁乔要是知道原因就不会没什么效果了,他继续苦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汉国对被俘的笈多贵族策反,走的无非就是威逼利诱那一套,可执行的袁乔真没搞懂一个关键,阿三的贵族当然不是一个个都忠君爱国,是汉军没有真正地入侵笈多本土,按照阿三的思维没到他们本土的任何许诺都是假的。
想要让阿三给自己服务其实并没有多难,攻上他们的本土并实施占领,表现出绝对有能力干翻他们的实力,到了这一阶段不用主动去许诺什么好处,只要愿意继续执行种姓制度,一定程度地遵守阿三的习俗,再保留每个阶层本来的特权,就等着阿三争先恐后来愿意效劳就对了。
第699章 揭开波斯的另一层面纱
平蛮校尉部被向内陆开拓了十数里,再往前的时候却是被山脉挡住去路。
中南半岛原本就原始丛林密布,亦是多山地形,还是那种一座山连着一座的地形,哪怕是到现代都有相当多的区域没能被开发出来,以现如今的手段和人力来说就更难了。
过来的汉人没能向内开拓更深,他们只有在靠海的区域进行建设,如此一来海岸线也就有了文明的气息,连带属于港口的区域也是越变越大。
被汉人开垦出来的农场自然不会是太过靠近大海的地方,沿海区域先不谈风对农作物的影响,就是土质实际上也多半是盐渍化。而盐渍化的土壤压根就种不了庄稼。
对于平蛮校尉部来说,他们只能找被山挡住的平地,更多的是一些谷地,利用山体挡住海风,才能建设农场。
“争取尽快做到自给自足,甚至是为国内输送粮食。”桓温不止是要在军事征战上面有建树,他还要建立更多的功勋,占领并利用起来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功劳:“向内探索的动作不要停止。”
司宏壮只有点头应“诺!”的份,事实上他对建设平蛮校尉部比桓温还要热衷。毕竟他才是平蛮校尉,这里发展越好对他越有好处。
“将军。”司宏壮指了指前方的山区:“远方便是所谓的骠国。”
他们现在的位置是汉军向内开拓最深处的某个山头,而这个山头其实是被烧得一片漆黑,到处都能看到烧成木炭的木头,土地之上满满都是灰烬,由于是踩着灰烬上山,每个人身上自然是干净不到哪去。
汉人对于开垦有着自己的一套,比较原始的某过于纵火于山林,只要事先砍出一片隔离带是不怕火势蔓延开来。他们在开阔平蛮校尉部的时候就是这么干,不但是将山林整片烧掉增加土地的肥祆程度,事实上山林里的野兽、虫子等啥玩意的活物也是一并烧死。
中南半岛皆是原始丛林,充斥着各种野兽和毒物,哪怕是事先有做好准备,汉人砍伐隔离带的时候也没少折损人手,证实了人类每开拓一块处女地都要流血的真言。
平蛮校尉部是建设在后世的缅甸仰光,总占地面积该是三十里方圆左右,他们的东北方向就是缅族人建立的骠国,只不过两者之间大约有着两百里左右的间隔地带。
汉军一直都在对内进行探索,目前掌握的资料是里面有一片大约十来里的山区,再往后却有一片平原,那片平原大约有四五十里方圆,可是溪水、河水等等的水系纵横起来显得非常复杂。
探索下来不止是对地形有了了解,还发现不少原始野人,他们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绝大多数人没有穿着任何遮羞物,仅有少数地位高的人会裹着兽皮、树叶之类的来遮羞,使用的是石器,很少能看到在利用火来烹饪食物,差不多是过着真正意义上茹毛饮血的生活。
事实上,汉人过来这边建设并建立平蛮校尉部,开拓期间没少发生因为纵火山林烧死野人的事,也有因为各种原因来窥探被杀死的野人。
桓温过来之后本着更了解这片区域减少损失的想法,曾经下令活捉野人,然而却是他想太多了,就是抓住野人也是语言不通问不出什么,就是想要让野人作为奴隶劳动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驯服,他们正在战时哪有那个功夫,只能是碰上一个野人就杀掉一个。
汉人探索原始丛林并不是没有代价,许多精锐斥候没死在战场之上,却是倒在了原始丛林的野兽之口,更多是被毒物毒死,死在沼泽和瘴雾的比上述两种要少。
所谓的毒物种类非常多,以各种虫子数量和种类最多,再来就是各种各样的蛇,与种类繁多的毒物相比起来,老虎、狮子、豹子、狼、鬣狗等动物压根就不算什么。
对了,南亚这边的鬣狗非常泛滥,它们经常是成群结队一块狩猎,盯上猎物之后还非常有耐心,通常却是喜欢从其它食肉动物那里夺食。
南亚这边有狮子,东亚却是没有这一物种,事实上到现代之后除了阿三的吉尔以外,亚洲其余区域的狮子也不知道是自行迁徙还是人为杀光,反正除了阿三的吉尔之外亚洲其余地方的狮子是已经消失。
桓温对于狮子这一种猛兽是到了平蛮校尉部才首次看到,他之前其实是知道狮子却从来都没有看过实物,就下令捕捉了十来头给运回本土献给刘彦看个新鲜。
狮子这一形象于中原是在西汉首次出现,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原。当时的汉帝国首都因为狮子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后,狮子这远道而来的物种开始走入天朝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
然而狮子真正开始流传民间却是因为佛教,《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
另外,狮子成为守门神兽是从唐代开始,此前的“门神”基本都是人体的加工形象,到两宋才真正意义上有点身份地位都喜欢在家门口摆两座石狮子,只不过天朝依然是对道教延伸出来的“门神”比较流行,“门神”其实也分作很多类别,再来是“门神”也经过多次的人物替入。
在元朔八年(公元三四九年)的“门神”是神荼与郁垒的化身,他们是《山海经》记录中远古时代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再往后,五胡乱华时期诞生不出什么文艺土壤,等待隋唐“门神”文化才又得到发展,比如钟馗就是得到认可的“门神”之一,相反是秦琼和尉迟敬德更多是民间传说。
桓温会选择狮子来送,不是选中原也见不到的鬣狗,自然是因为狮子看起来雄壮威武,鬣狗看上去只能说没有什么美观可言,他还不知道那么一送造成的后果,石狮子被提前搞成了守门神兽。
其实自从有了刘彦之后,发生的改变已经多不胜数,他提前结束了五胡乱华,以正统汉家苗裔建立了第三个以“汉”为国号的国家,在先前历朝历代原有的疆域基础上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统治,还进军了此前历朝历代从未踏足的东北平原,西南是将大半个中南半岛化作汉家疆土,对太平洋的探索进行之中,手都伸到了阿三洋,倭列岛也等着被和平演变。
汉家苗裔生存空间的扩张上面还会继续进行,另外的贡献是随着汉军向外不断扩张得到的众多物产,比如南洋发现的各类香料,又比如对大海的利用。
随着汉国与波斯萨珊、罗马等等国家有了接触,抱着明确目的前方各国各区域的汉人还会带回更多的物种,等于是自汉武帝向西扩张之后的第二次物种大增加时代被开启,其中的很多新物种一旦被成功大肆种植,影响远比刘彦建立国家还要大。
那么说绝对没有错!毕竟国家还会灭亡,可是新的粮食或者有用物种出现之后,人们还是会继续受惠下去,比如西汉从西域引进的蒜、葱、香菜、芹菜、金花菜、黄瓜、扁豆、蚕豆等等物种,西汉早就灭亡,可它们却还在惠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现如今大概也就刘彦知道四处开拓和探索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可能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能够有相同的感悟,可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的也只有自身建立战功和对土地的占领,探寻有用的新物种啥的基本很少人知道有什么意义。
刘彦会知道,那是因为他本来就知道什么物种有用,一些人不知道什么有用却有心去探索和研究才是属于真正的睿智,只不过那些人之中不包含桓温或平蛮校尉部的任何一人就是了。
“多布哨位,警惕东北方向。”
桓温并不觉得笈多王朝会忘记骠国这么一个国家,海上的较量一直都在进行,没有几次大规模海战不算完,必须警惕笈多王朝从陆地上的进军。而笈多王朝在陆地上有动作必然是要将骠国拉进同盟,不来则已,一来绝对是大动作。
“职明白!”
两人特意过来,不在乎弄得满身脏,除了是亲自过来看看地形面貌之外,就是在向全军进行一种表态,免得命令下达之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该做的事情做完,两人下山途中却是得到汇报,约定中的各同盟国家要来的人,是波斯萨珊那边的人先到了。
去汉国本土出使的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当然是还没有回去,他却是派人先回泰西封,回馈出使成果的同时,对国内也有必要信息。
这一次波斯萨珊过来的人并不少,为首的是一个叫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的波斯贵族,他带着一支数量为四十六艘的船队,带来了近三千的波斯人。
桓温和司宏壮回到港口时,从波斯萨珊格德洛西亚行省出发,历经一个月多海上航行才抵达平蛮校尉部的波斯船队还在依次进港。
平蛮校尉部这边的港口是不小,绝大多数泊位却是停靠着汉军自己的战船,外部人员想要登岸只能从预留的位置靠船登岸,才会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完。
波斯萨珊的船队每进港一艘船只都会有大批的人员下船,看去一个个精神并不好,不少是刚踩到陆地一屁股坐倒,哪怕是情况好一些的人也是满脸的菜色。
桓温并没有去迎接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是由司宏壮来进行接待。按照桓温的原话,就是他这个大汉的征南将军还没有那么掉价。
司宏壮对于波斯人其实有种“脸盲症”,不是印象太过深刻的话,压根是认不清楚谁是谁,对于有着一下巴美须的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倒真的是第一眼就印象深刻。
在汉人的印象中,反正是见过的波斯人都会有一脸的绕腮胡,胡须都快把半张脸给遮没了,每个人都那么一脸绕腮胡,认不出完全不是汉人的错。
当然了,汉人也不缺少一脸绕腮胡的人,可两个民族的五官不是不一样嘛!
司宏壮和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的交谈自然是需要经过翻译,经由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的介绍,司宏壮才知道来的不但是萨珊上得了台面的贵族,还是一个掌握兵权的将军。
波斯萨珊所谓的“掌握兵权”可不是简单的掌握兵权,真正意义上就是拥有国家承认其存在的家族私军,与国家军队就是两个体系,司宏壮也是听翻译特别解释才明白两种意义上的根本区别。
司宏壮原以为亲自接待一下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也就完事,正要邀请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到自己的办公地点详谈,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却又说了一串话。
“什么玩意?”司宏壮尽管是听了翻译,可依然没听清楚:“叶尔勃?”
就在司宏壮没搞明白的时候,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接下来的举动算是给包括司宏壮在内的汉人打开了波斯萨珊的另一层面纱。
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这个大贵族,既是掌握国家军队又有自己家族私军的大人物,他很是殷勤且是恭敬地引领着一名身穿华丽丽大袍子的人出现了。
那就真的是一件华丽丽的大意袍,从头是包到了脚底不谈,一身火红火红的袍子上面还有非常复杂的章纹,最为明显的就是胸前的那朵火焰。
“尊敬的将军,请欢迎来自我国的叶尔勃。”
“叶尔勃……”
司宏壮是不知道的,其实不止是阿三有种姓,波斯人也有自己的种姓制度,只不过波斯人没掉进那个大坑,是改制成为阶级划分……
第700章 文化入侵?
阿三有自己的四个等级的种姓制度,波斯萨珊也有自己的四个等级阶层,事实上到后面中原文明也搞出了自己的士、农、工、商划分出来。
与中原文明所不同的是,其余的相当多文明在划分社会等级的时候,宗教通常会占据着相当高的地位,除了所在国家的王室之外,基本上第二个等级的阶层会是宗教群体。
阿三有婆罗门,萨珊有祆教僧侣;阿三有刹帝利,萨珊也有职业武士;阿三有吠舍,萨珊搞了个官僚和文士阶层;第四个等级的差别上面就是阿三平民地位比萨珊的庶民不如;要说还有什么就是相同都有奴隶,阿三的奴隶某些方面却是比贱民更有地位。
司宏壮在看到那个所谓的叶尔勃时候是有些懵的,原因是大热天竟然会有人穿着从头罩到脚底的大袍子,难道就不怕被闷死?
所谓的“叶尔勃”是祆教的一种职称,翻译过来就是“火的祭祀者”,叶尔勃的地位与祆教的“穆贝德”同级,后者是某个地区的主教,主持一个教区的教务。两者的区别是,穆贝德基本上就是待在一个地方主持教务,叶尔勃却是有着四处走动传播信仰的任务。
祆教其实也是中原的一种命名,它的真正名字是琐罗亚斯德教,还有另外一个称呼被中原称作为“拜火教”,他们是随着波斯萨珊的灭亡而在中东地区被驱赶,大概是在隋唐时期传到中原。
取代祆教教在中东地区兴盛的是伊斯兰教,随着一手弯刀一手经书的阿拉伯人不断扩张,伊斯兰教也开始了自己的兴盛,一度成为全地球信众最多的宗教,在亚洲、非洲、欧罗巴被大肆传播。
随着祆教叶尔勃的出现,司宏壮等汉人充分见识到了什么叫排场,那是呼啦啦一大群身着宗教特色服装的人开路,那个叶尔勃身边不但是有全副武装的武士护卫,还必然是有美姬随行伺候。
“一个个穿的那么厚实……”司宏壮看那些身着厚实的人身上都有火焰标志,似乎是以衣服的章纹来分等级:“什么来头?”
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刚才已经请司宏壮迎接他们的叶尔勃,却见司宏壮压根就没有上前迎接的举动,眉头就皱了起来。
说实在话,中原文明虽然说尊重宗教却不会去干抬高宗教地位的事,并且一直是王权压制神权,人们会有宗教信仰,可是绝少会出现什么狂信徒,再来是对宗教的畏惧和尊重也远远少于王权(官府)。
文明社会不一样,思想上也不相同,司宏壮会热情接待既是贵族又是将军的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可是对那个什么叶尔勃也就那个样。
司宏壮当然看到了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皱眉的举动,讶异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干么要那么一脸的不爽,出于主人家的礼貌也就问了问。
关于宗教的事情就简单不到哪去,艾尔塔巴·玛西司提欧斯不可能将叶尔勃丢在一边不搭理,简约地向司宏壮提醒叶尔勃在波斯萨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司宏壮一听是神职人员也就没在乎,却是该给点面子迎接一下。
不知道名字的叶尔勃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却是没有向前走动,是待在原地等着符合规格的迎接。他见司宏壮过来,本人掀开了罩住头脸的衣袍,双手微微地伸展开来。
稍微离得近了,司宏壮看清了叶尔勃的长相,讶异于叶尔勃的怎么那么年轻又有一张俊美到过份的面貌,又向前走几步看到随着叶尔勃伸展双臂,那些身上衣物都有一朵火焰图案的人开始吟唱。
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吟唱”,有些是赞歌,有的则是吟咏经文。赞歌自然就是有音律曲调的形式,像是正在高速发展的基督教和处于兴盛时期的祆教都是属于赞歌类型,阿三文明和中原文明则是属于吟咏经文类型,说不上是哪个比较“高、大、上”,完全是取决于受众的审美,谁的审美将影响谁,看的是实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文明程度高的民族,他们的审美就是主流审美,像是诸夏文明长期属于东亚霸主,诸夏文明所喜欢的才是主流,其余皆是属于不入流,连带非诸夏文明也会下意识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咋样。强大文明的审美观主导主流就是这么回事。
源于诸夏苗裔对本身文明的自信,只有自己家的东西才是好的,其余民族的某些事物哪怕是真的具有观赏性也会下意识觉得不怎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