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没有一天啊,慕容恪感觉一切就好像是在做梦那样。
  上一刻,慕容燕军还有成规模的防线,被留下来驻守防线的四万大军,处于撤离状态的七万大军,竟然是在一天之内瓦解,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逃出去。
  貂豹骑兵的解甲已经有大概一刻钟,不顾甲胄损伤的前提下解甲让速度增快了不少,先批撤离的人该是有个七八百,还没有完成解甲的不会超过五百。
  战场之上很吵很乱,慕容恪用最大的努力观察四周,发现有一支汉军骑兵已经接近到两里之内,周边的己方部队却是只光用后背对敌,一颗心沉下去的同时,大喝:“依然着甲的人准备应敌,其余人随某来。”
  没有解除甲胄的貂豹骑兵被反复吼下来的命令搞得一愣,看辅助人员跑开,再看已经解甲的同伴一脸庆幸,那时候内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貂豹骑兵在慕容燕军一直享有超高的待遇,以往的战无不胜也培养出了属于自己的骄傲,只不过是今天打得实在太憋屈,长久培养出来的听从命令让被留下的那一批人不管再怎么内心复杂依然习惯性选择听从命令。
  “滚开!”
  “别挡路!”
  “滚!滚!”
  因为心情复杂就会变得暴躁,摆开阵型也需要空间,五百左右的貂豹骑兵刚开始还是出声骂,后面干脆对不听话的友军挥出兵器。
  一直是在杀人的冉闵冲着冲着渐渐感觉到不对劲,厮杀的时候注意力是在杀人上面,往哪边跑会惯性地对着有敌人的位置,绕圈子和在已经冲过的路线上反复折腾完全没毛病。
  冉闵察觉不对劲是周边的敌人变少,视线捕捉到了溃兵在某个地方往左右两边跑,渐渐才看到在一线排开的貂豹骑兵。
  “换马!”
  一阵厮杀过后,千人左右的突骑兵数量又下降到不足八百,阵亡多少谁都没谱,坐骑发出的“呼呲”声却是能够分辨疲劳度。
  速度降下来之后,冉闵利索地从朱龙马翻身到身侧的那批乌骓马背上。这匹通体乌黑的西极马被取名叫乌骓,是刘彦从众多雄峻的战马中挑选而出,命名之后特地赏赐给了冉闵。
  战将的坐骑取名字比较讲究,一般是根据战马的毛色,比如赤兔马其实就是一匹毛色为火红色的马,朱龙马的毛色也倾向于赤红,叫乌骓的战马就绝对是一批黑毛色的马,绝影什么的其实就是四蹄踏雪。就是根据战马皮毛的颜色和个别部位色调来取名字,一般可不会乱命名,更不是什么马都会慎重其事的命名。
  冉闵有在世项羽的名声,刘彦才会将取名乌骓的战马进行赏赐。意思大概就是刘彦承认冉闵的武勇,鼓励冉闵勇猛杀敌之类的。
  貂豹骑兵阵型摆开之后,根本就不在意路上是不是有友军,已经开始在缓速前进,所过之处重甲战马横冲直撞,拖在地上的铁链带起的不止是灰尘。
  换马完毕的突骑兵是在冉闵的领头带动下来了个拐弯,并不是彪呼呼地直接就冲撞上去。他们需要一个加速的时间,也很清楚迂回的必要性。
  说到底汉军的突骑兵就是胸甲骑兵的一种,防护力最强的地方在于胸前,其余部位至多就是套上防箭的厚皮甲,比用金属包起来的具装重骑兵负重轻也相对灵活,整体重量上更是比不了。用一个现代人都比较清楚的比喻,具装重骑兵就是坦克,突骑兵则是装甲车。
  貂豹骑兵互相之间有铁链,冲锋之后想要改变方向不是一般的难,比起其它具装重骑兵更加依赖其余兵种的配合,至少是两翼需要有友军来看顾。问题是现在慕容燕军大多只顾逃命,被勒命冲锋的这五百貂豹骑兵很快就抓瞎了。
  身处巢车之上的袁乔看得比较分明,为冉闵率部侧击大声叫好。
  那是突骑兵完成迂回之后从半腰侧击进去,无法转向又不能做闪避机动的貂豹骑兵只能被动遭受冲击,那骑兵互相交错的瞬间,兵器互相朝对方招呼,每时每刻都有骑士掉落下马。
  仅仅是来回两个冲锋,冉闵就再看不到能安然骑跨于马背上的貂豹骑士,他像是出了一口恶气那般地发出狂笑,还不忘领着麾下继续痛宰更仓惶溃逃的慕容燕军。
  在另一处,谢艾是亲自收拢骑兵,已经开始吊着早期撤离的解甲貂豹骑兵在追。
  差不多是傍晚时分,刘彦才算是出了林区来到开阔地,他过来时这边的战斗已经进入到收拢战俘的阶段。
  “王上。”袁乔在刘彦过来的时候是第一时间来觐见,行礼过后汇报:“美阳侯与新亭侯率军前去追击,此间由臣代为主持。”
  为表彰谢艾功勋,亭侯是过年期间新封,与之一同被封侯的还有另外的四人,可算是让偌大汉国有了超过两位数的侯爷。
  今天这一战的战果还没有被完全统计出来,防线那边的慕容燕军成为战俘的约是三万左右,林子里对慕容燕军的溃兵追击也在持续,一战打崩慕容恪的十一万大军是既定的事实。
  袁乔说着命人搬来众多的甲胄,特意解释道:“此些乃是敌军甲骑具装的装备,有一千三百之数。”
  干掉多少貂豹骑兵真不太好计算,只能是根据缴获的骑兵重甲来判断,毕竟重骑兵一旦失去自己的甲骑具装,以各国的国力想要再成批量打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缴获重骑兵的甲骑具装也就等于消灭了一名重骑兵。
  事实上刘彦并不清楚慕容恪带来了多少貂豹骑兵,已经动用火药武器的前提下对具装重骑兵也不是那么忌惮。
  对于目前的汉军来说,什么兵种都是几轮抛石车射出炸药包的事,一轮弄不死那就再来几轮。
  真实而言,火药武器出现之后,刘彦都在考虑军队武装的轻便化,今后对敌将会大量使用火药武器,没有将火炮和火枪搞出来并大批列装之前,手榴弹会是士兵的杀手锏,攻城或进行阵战时将会以抛石车、床弩这种能发射炸药包的器械教敌军什么叫进入热兵器时代。


第619章 总是需要敌人的
  火药应用于军事并不会一下子就将原有的军事体系打破,哪怕是列装火炮和火枪的部队成规模出现之后,某一些冷兵器其实还是会留有自己的舞台,并不是说刘彦一下子就会完全消失掉,甚至可以说冷兵器永远不会消失……比如刺刀和匕首。
  历史上火枪的出现是在南宋,只不过当时的火药并不过关,再来是火枪的打造也存在缺陷,射程上短就不说了,准确度之类的更是别提。
  南宋的火枪其实不是枪,是一种喷火筒,发射的也不是弹丸,是一些铁屑。它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喷火和烟来吓人的玩意,相距三五步之外不会有什么杀伤力,离得近了被射中的效果和霰弹枪差不多。
  可能知道实战应用效果差,南宋并没有大规模制造喷火筒,是比较喜欢研究“一窝蜂”这种以火药为推力的火箭。
  所谓的“一窝蜂”其实就是那种尾部带有火药助推装置,用某种特意打造的蜂巢来配装,点燃引信之后火药助推装置出现效果,然后数百数千支箭快速“咻咻咻”地被发射出去。
  除开“一窝蜂”,南宋还有“火蒺藜”这种类似手雷的武器,只不过因为火药配方不对的关系,“火蒺藜”的威力其实非常有限。
  说到南宋的火药配方,事实上是继承于晚唐时期的“药发傀儡”,成份不止是硝石、硫磺和木炭,还会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较夸张是加入了姜或蒜这种八杆子打不到的玩意,比例上面更是不对。
  “药发傀儡”的出现是源自于一些炼丹士(术士)的炼丹失败,于晚唐时期被江湖术士用“药发傀儡”来进行一些烟火表演。
  南宋时期也发展出了青铜炮,发射的当然也是实心的弹丸,但由于火药配方不对带来的爆炸推力不足,射程上面并不长。
  刘彦搞出来的火药是直接到了黑火药阶段,火药的威力是够了,但一些冶炼的制约让火药武器的发展并不顺利,比如铸造出来的炮管金属配方错误难以承受爆炸力,好好的手雷成了瓷罐装药。
  哪怕是青铜炮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不是说铸造出一个炮管子就算完事,还需要考虑金属耐热以及相关震力的承受力,另外炮管内的风洞也是一项学问。反正绝不是说有一个实心管子就能装填火药当火炮用,这样的玩意只会是做出一颗长形粗大的炸弹,做被炸死的机率会无限高。
  汉军现阶段使用的炸药包和瓷罐手雷,其中的炸药包是纯粹地以爆炸来制造杀伤,里面没有加配用以激射的金属,杀伤范围上面其实有限,最大威力除了爆炸中心足够,之外就是以震力和被带起飞溅的石块来杀人或伤人;瓷罐手雷就是小型的炸药包,发生爆炸之后的威力并不大,爆炸波的范围也就是一两步之内,主要是以瓷片飞溅来杀人和伤人。
  因为火药武器是第一次被应用于战场,对火药完全无知的慕容燕军,他们在实际被杀死和被杀伤上面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主要是让慕容燕军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产生恐慌,会往鬼神之力上面去联想。
  科学还没有被认识到之前,迷信会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华夏文化圈体系内迷信会更加严重一些,那是国家统治者为天子,连带儒学中也有“天人感应”那一套,长久培养出来的迷信氛围。
  所以了,作为使用火药武器的汉军坚信自己是得到上天的青睐,被火药武器攻击的慕容燕军就会觉得自己被上天抛弃,必然是一方勇猛无匹,另一方则是不安和惶恐,会出现什么结果恐怕就不用多说了。
  战争的统计数据是在隔天中午送到了刘彦手中。
  此战,能够收集到慕容燕军的尸首有一万四千具,能从伤口辨认死于火药的仅是八百左右,其余还是死于冷兵器之下。肯定是有一些死者一时间没有被找到,也存在直接被火药给人间蒸发的死者,军报上只会在后面进行大概的补充。
  “战俘的统计是六万三千余人,重伤患四千余人。”袁乔没有说轻伤的慕容燕军,重伤患后面也会被处理掉:“我们猜测敌军应该是有三万左右成功逃脱。”
  所谓的处理敌军重伤员,无非就是给个痛快。这样做没有什么残忍的地方,不会有哪一支军队耗费珍贵的药材在敌军普通士卒身上,给个痛快就是最大的仁慈。
  “包含慕容恪在内,被逃了三万?”刘彦倒是没有过多苛求什么,大胜是建立在仓促之间,虽有准备却是依然不足。他放下了手中的餐具,改为正襟危坐的姿势,问道:“我们的伤亡呢?”
  袁乔没有去看手中的木犊,答道:“阵亡两千一百一十七人,里面有一名校尉、一名军侯、四名别部司马。重伤员有三百零一人,不影响继续作战的轻伤员没有进行统计。”
  任何的胜利都是有代价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才是主流,歼敌一万损员不过千绝对可称得上是当世强军。
  汉军前期在与敌军进行交锋,往往伤亡比例是五比一这个概率,元朔三年之后上升到七比一的比例。
  “差不多是六比一……”刘彦还是能够接受这个数据:“林间作战,我们擅长的战阵未能摆开,战损比例的结果还能接受。”
  事实上,华夏文明的军队与异族交战,只要能够摆开阵型,哪怕是败了伤亡也不会太难看,夸张的阵亡人数是发生在溃逃被追杀的过程中,一般还是自行践踏死的人比被敌军杀掉的多。
  他们这一支军队,利用火药致使慕容燕军崩溃,后面却是在林间展开追击,很多优势其实基本没有显示出来。汉军对单兵战力的重视力度也不够,重视的是军阵的配合和协同,一些追击的士卒被逼急了的慕容燕军一口咬死也能说得过去。
  真实而言,慕容燕国现在正是处于上升阶段,军队的士兵大多是身经百战之辈,尤其是在东北各国那里找到了自信,慌是慌了,有汉军大举坑杀羯人的例子在前,凶悍一点的慕容燕军觉得逃不了肯定会决死反击,大多数阵亡的汉军就是死在那些人的决死反扑之下。
  “要是没有火器,于开阔地与慕容鲜卑交战,我们的伤亡会更严重。”桑虞才过来没有多久,他有资格去查阅此战的伤亡数据,看了之后用讲道理的语气说完,后面多少是骄傲地说:“但最后的胜利一方绝对会是大汉。”
  桑虞说的不止是丘水战场,指的是灭燕之战的整体局势。
  昨晚关于北线和其余区域的信息已经汇集过来,丘水战场的胜负远比预料中更快出现,北线的大军除了已经夺取柳城也切断了交通,东线的吕泰所部稳在了马皆水一线。
  要是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刘彦亲率的这支大军不会超过两天就会与北线大军会师,将会一举扫平渔阳郡、北平郡、辽西郡,并直接进军昌黎郡(既龙城所在的郡),可能会出现意外的地方在于征东幕府上报的高句丽、百济、新罗出现不稳。
  “柳城乃是龙城前沿卫城,仅是被一战而克。”纪昌过来后十分严谨地再看一遍已知情报,抬头的时候看着刘彦,说道:“慕容鲜卑的撤离速度比我们预料中要快。”
  “鲜卑本是逐草而生,择地定居的时间不长,国内除晋人之外大多保持游牧姿态。”桑虞抚摸着下巴的胡须,笑着说:“这本是我们计算之内。”
  “要我说,能消灭更多就不能放过。”徐正舞动着手里的羊腿,将口腔里的肉吞咽下去,一边砸着自己的胸膛,一边艰难地说:“就是想要留下一些练手的对手,不是还有柔然和丁零嘛。”
  灭燕肯定是要灭,完全歼灭的难度却不是一般的高,因此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汉国并没有奢望完全消灭慕容鲜卑,还是事先判断会有一定数量的慕容鲜卑完成撤离。
  刘彦深知国家不能无敌,既然无法完全消灭慕容鲜卑,那就以最大杀伤的目标来打。
  将军刻意留下敌军叫养虎为患,国家刻意留下敌国则是一种战略部署。
  真正睿智的领导人绝不希望满世界都是朋友,哪怕是制造也要制造出一个敌国出来,不是用来鞭策自己,只是为了让国民不至于完全没有危机感。
  在接下来很久的时间之内,汉国会进入一段发展内政的时期,却也不能是真的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就算是提醒国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需要仍有敌人的存在,军队也需要在一连串的持续作战中保持战斗力,那么将慕容鲜卑驱赶到寒冷的鲜卑草原之后,极度虚弱的慕容鲜卑会是一个好持续练兵的对象。
  当然了,刘彦也不是说放弃完全消灭慕容鲜卑,甚至也没有打算放过那支拓跋鲜卑,等待要进行西进之前肯定会将之歼灭。
  不止是慕容鲜卑,盘踞在漠北的柔然以及东高车,涿邪山西北区域的西高车,自然少不得盆地那边的氐、羌和从中原逃出去的那批,刘彦一个都没有打算留下来上演“春风吹又生”的戏码。
  “练手啊?”徐正撇着嘴:“不是某看不起柔然和丁零,他们与鲜卑根本不是一个级数。”
  话不好听,但那真的是实话,如今东方世界越是靠近中原的民族实力越强,主要是体现在国家结构和科技技术上面。柔然和丁零是一种趋于原始风貌的民族,没有掌握冶炼技术的前提下,信不信大多数人还是在使用石器?
  一点都不夸张的讲,不止是柔然人和丁零人,没有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民族是大把,世界岛之上掌握冶炼的民族不超过十个手指,有技术又有足够人口的国家无一不是大国,余下基本是还在茹毛饮血,连刀耕火种的阶段都没到。
  说起来可能比较搞笑,世界岛这边已经算很好,南美洲以及北美洲到了十六世纪进入青铜时代的文明都不多,结果是等白种人进入到大殖民时期,土著基本上都是完蛋,玛雅人更是被欧洲带过去的病菌弄了个灭族。所以咯,现代的北美洲和南美洲真正的土著屈指可数,混血儿才是主流。非洲?不需要说了。
  “战俘执行十抽一杀,随后先运往(辽东)半岛。”刘彦不是血腥狂人,对俘虏十抽一杀是一种普世惯例,罗马人可是严格执行到灭国。他走到了悬挂山川舆图的架子边,点着几个区域,下达了一些命令,最后说道:“接下来的战事寡人不再亲自参与。”
  没人有什么意见,慕容燕国的西路军崩溃,汉军也兵临龙城之下,战局的后续发展就是进入到分割消灭阶段,哪怕出现会战也是在对阵慕容俊亲率的东路军。而慕容俊不傻的话,知道慕容恪的西路军完蛋,就该撇丫子进入逃窜阶段。
  “是定襄那边的事吗?”冉闵撩开了帐帘,没进来之前话音先到,进来之后对刘彦行礼,急不可耐地说:“六天前龙腾卫士开始尝试反击,是石虎死了想要突围,还是石虎没死进行突围?”
  定襄那边长期有汉军进行围困,并州和朔州战事结束后,李坛是一直亲自进行坐镇。
  刘彦鼻子里闻到的是浓厚的血腥味,来源点是一身血的冉闵。
  桑虞与冉闵一直都不对路,就说:“骠骑将军,至少先梳洗一番吧?”
  “也就你这个没上过战场搏杀的软蛋受不了。”冉闵根本没有什么客气,喷桑虞一脸之后就不理会,重新看向刘彦:“王上,若是要前往定襄,还请容许末将跟随。”
  刘彦多少是觉得有些意外,不是意外冉闵竟然知道定襄那边的消息,是意外冉闵要错过灭燕的收尾之战。只不过他稍微想一想也就释然,冉闵与石羯赵国的纠葛很难说得清楚,但绝不会错过给石羯赵国画上句号的舞台。


第620章 擅忍之辈
  石虎并没有死,尽管之后修养一段时间只能说话和动弹指头,可他依然还是顽强的活着。
  定襄已经被围困一年半,期间城内爆发过瘟疫,除开躲在宫城的那批人大多数活了下来,其余地方基本上成了和鬼蜮差不多的区域。
  宫城里面还有多少人?汉军这边连石虎的建康状况都能得知,对于还有多少人也是清楚。
  龙腾卫士满编的时候是三千甲骑具装的铁骑和八千的具装重步兵,石虎率军撤往定襄还剩下两千五百具装重骑兵和六千左右的具装重步兵,中间分派给自己那些儿子一些兵力,等待定襄被汉军围困龙腾卫士下降到一千七百具装重骑兵和四千具装重步兵。
  长达一年半的围困期间,石虎大部分时间是无法做出什么指令,龙腾卫士并没有参加除了守卫宫城之外的战斗,也就是没有出现太大的折损。
  瘟疫爆发之后,宫城是有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傅遘处理相对及时,并没有让瘟疫造成蔓延,龙腾卫士没有死多少,倒是那些杂役以及宫女因为与病患一块隔离的关系死伤惨重。
  傅遘是石虎的太常。而太常这个其实就是主持祭祀和教育的官职,由他管理宫城也能看出一点,支离破碎外加随时可能覆灭的石羯赵国,真没多少人乐意卖力了。
  刘彦要去送石羯赵国最后一程,冉闵也想给自己过去的不光彩画下一个句号,灭燕战场这边可就有点难办了。
  汉国的很多官职是设立而没有任命的状态,灭国之功不是谁都能承受,尤其是灭亡慕容燕国这样的强国。
  刘彦本是要让冉闵来享受灭燕的功劳,好让冉闵有足够的功勋再提升一下食邑。
  冉闵可能没有体会到刘彦的用心良苦,对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嗅觉来说也不显得奇怪,就是让刘彦有点不好安排接手人选。
  纪昌有意提醒一下冉闵,要开口时却被桑虞拉到一边不知道谈些什么。
  其余看出来的人脸色各异,都是在一片沉默的对视中完成交流,看上去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既然骠骑将军要赶赴定襄,王上或可不必亲自前往?”桑虞不知道和纪昌说了什么,纪昌后面是站在一旁,他却是靠近刘彦,一句看似合理的废话说完,表情转为迟疑:“征东将军既要面对慕容俊主力,亦是要防备半岛三个属国,恐怕也难以主持灭燕全体大局。”
  刘彦迟疑的就是吕泰无法控制全局,要是冉闵不留下来主持,那只有他亲自留下来。
  “新亭侯亦在燕地……”庾翼笑眯眯地说:“新亭侯率军深入草原,一战灭拓跋鲜卑威风,震慑柔然不敢掺和中原大战,又有逼迫西凉投降之功,可见能力非凡。”
  说的是谢艾一连串的功劳,要是纯粹看战绩的话,还真的是合适主持灭燕之战。只不过谢艾在军方并不是征字头的将军,御史府那边有一个御史中丞的官职,虽然是个侯爷,可“重量”上面还是显得不够。毕竟吕泰这个征东将军也在燕地,哪有征东将军去当辅助战将的道理?
  徐正是多次欲言又止。他这个太尉不也是在燕地吗?完全够资格来主持这场灭国之战,可就是因为资格太足够了,导致连他自己都无法开口请命。
  很实在的事情,都是太尉了,再立下一个灭国之功,之后刘彦要以什么来酬谢功劳?
  骠骑将军冉闵立下灭国之功,大不了就是晋升大将军,再增加一些食邑也就合情合理,身为武将第一人的太尉官职已经升无可升,只光增加食邑完全不合适,晋为彻侯也会打破汉国的贵族体系平衡。
  面对庾翼讲那些话,有的是人发出“呵呵呵……”的笑声,他们太清楚庾翼在想什么了。
  原属于东晋小朝廷体系下的人在汉国只有桓温爬到军方的顶层,但桓温这个征南将军基本就不讲同一出身的情面,称不上是“南派”的一份子,倒像是“中出的叛徒”。
  谢艾是出身西凉,原凉州幕府与东晋小朝廷是亲善的关系,那样一来南方出身的那一派与西凉那一派就在天然上有亲近感,同在汉国为官有的是互相照应和拉一把的机会,庾翼有机会就举荐一下真太正常不过了。
  “有必要难以决定吗?”冉闵只是单纯感觉到气氛变得有些怪,懒得去猜测到底怎么了,彪呼呼地说:“既然王上要去定襄,那就由灌亭侯为主,新亭侯为辅。这么简单的事情,东拉西扯个没完。”
  有那么一瞬间,气氛被冉闵一句话搞得变成诡异。
  一片“呵呵呵”之声又起,谁看谁都是觉得尴尬,大家心照不宣地抢夺利益的时候,有处于“局外”的人没关系,可是这人直接将桌子掀了就不好了,简直是无法一块愉快地玩耍。
  刘彦自然清楚众人在干什么,他早就学会像一名真正的君王那样,对于臣下的某些作态和心里所想视而不见。
  身为君王还真的不用去在乎臣下在想什么,需要的是让臣下去干什么,脱离掌握无非就是罢免或清洗。
  事实而言,作为一名君王和臣下双方压根就不是一个等级,要真发生那种君王与臣下勾心斗角的事情,只能说这个君王只有君王之名而无君王之实。
  刘彦努力地想要当一名圣明的君王,臣下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那就各显神通,他去当那个仲裁者,好好当自己的裁判而不是亲自下场与之博弈。在不违反他所指定战略方向的前提下,臣下互相之间有博弈其实就是一种平衡,文武百官真要心往一处使,要么是君臣形成对立,更坏的就该是改朝换代。
  没有任何夸张的地方,任何的权力都是存在压制,从来都是东风压倒西风,君王弱臣下强,就算众臣皆是忠诚之辈,可一些与君王有冲突的治国理念怎么说?必然会出现矛盾,有了矛盾就会产生对抗。
  “王上。”纪昌冷冷地扫视一眼众同僚,对刘彦说:“骠骑将军的提议合情合理。”
  才不是什么合情合理,吕泰被压制在马皆水一线,然而马皆水并不是慕容燕国境内。谢艾才是身处慕容燕国境内,尤其是慕容燕国已经沦陷了半壁江山。哪有主将被压制在敌国之外,副将却是率军在敌国境内横冲直撞。这样的主副关系?真要有,那也是体现主将的无能。
  身为君王的刘彦有必要去维护臣下的尊严以及威信,若吕泰为主、谢艾为辅,却是谢艾光芒太盛,吕泰却是显得黯淡无光,那么吕泰必然会成为一个笑话。
  一名将军一旦成为笑话,尤其是有了仰仗他人才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功劳,于威望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名声坏了就不会有人愿意跟随作战,等于这个战将基本是废了。
  所以了,冉闵这种没有什么政治嗅觉和对人际关系也不在乎的人,说出了那种基本没有经过考虑的话,大概是属于情有可原,可是由纪昌来附议就不止是附和了。
  “泰安留下作为主帅,恒安与明达为副将。”刘彦其实也可以继续留下来,但那会有一种被迫留下的痕迹,为君王自然不可取。他见有人有话要说,蛮横地决断:“便如此罢!”
  一时间,不管是有谁有什么话要说,都只能是躬身行礼应:“诺!”
  有了新的任命,却不是刘彦长张嘴巴就算完事,需要丞相动笔写下诏令,由刘彦亲自盖印,再传达诸位官员,还需要通报全军,才算是完成一系列的流程。
  刘彦不留在燕地,有了冉闵去定襄也就不用亲自去,那么回襄国就成了一个必要的选择。
  在启程之前,刘彦召唤了拓跋什翼健,由拓跋什翼健快马加鞭过来觐见。
  拓跋什翼健过来的速度很快,得到召见之后立即动身,于当夜就来到军大营,请求谒见的时候却没有马上得到召见。他因为赶得太急显得风尘仆仆,为了表现得恭顺也没有带多少人,被安排进行梳洗,一直是等到天色放亮的时候才得到召见。
  刘彦看到的是一身汉家衣冠的拓跋什翼健,年到中年的拓跋什翼健身高大约一米六左右,身体骨骼却是显得有些大,看去也就很是壮硕。
  拓跋什翼健进入大帐的时候是立即双膝跪地,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老老实实没有吭声。
  “起来罢。”刘彦没有做站起来迎接的举动,更不会带着什么亲切的笑容,甚至都没有让拓跋什翼健就坐,是盯着一脸惶恐的拓跋什翼健,面无表情地说:“若不是看在秀的脸面,你理当诛杀。”
  拓跋什翼健脸颊抽搐着又是跪地,表现得就像是一个没有骨头的人。可是知晓他以往经历的人都知道一点,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骨头的人,相反是有着善于忍耐视机而动的人。
  事实上,拓跋鲜卑的王族不一定是多么的骁勇善战,可是讲到性格坚韧真是没话说。从拓跋鲜卑衰弱的蛰伏,再到被慕容鲜卑压迫时的避让,情势再是艰难也没有让拓跋鲜卑分崩离裂,也足以证明至少拓跋什翼健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这一次刘彦没有让拓跋什翼健起来,帐内也是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安静。
  刘彦安坐在原位观看文牍,时不时会提笔写一些什么。
  跪在地上的拓跋什翼健一动都不敢动,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是帐篷里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