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朝会结束,桑虞特意留在后面,他发现纪昌也有相同的举动,想了想主动过去。
  “王上是开拓之君,丞相此项议题必定深得王上喜爱?”桑虞还是一样时时刻刻带着微笑,经过警告一事之后,微笑有了一种寡淡的味道:“后续,是奖励之土调度,可想好了怎么操作?”
  纪昌发现桑虞明显的隔阂,他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大概是从左右丞相的合并,原本属于桑虞管理的内政到了自己手里?
  “百姓故土难离,不得不如此作为。”纪昌对桑虞没有什么愧疚感,要说有什么意见也谈不上,却是不会拿热脸贴冷屁股,一样是淡笑着说:“大汉之前唯有军功可以获得土地赏赐,却非人人可以获得军功。”
  “先汉开国初期有均田之策,丞相未曾向王上提起?”桑虞问完却自己拍了一下额头:“王上博览群书,自然知晓前事。”
  纪昌当然有提过均田,私下和朝堂之上都有提及过,朝堂说出来立刻被武官群起反对,私下讲的时候刘彦没有回应,可见前人干过的事情不代表会被按照旧例执行。
  “均田之策破坏军功体系,生育奖励之策一样如此。”桑虞明确表现出了好奇:“丞相府是怎么说服太尉署?”
  纪昌是与徐正有过沟通,问题是徐正并没有答应什么。按照他想来,与刘彦商谈之后,该是刘彦后面找了徐正。
  任何一个国家的开国之君话语权基本上都高,很多开国之君甚至能够做到乾坤独断,没有臣子敢于违逆开国之君的意志。
  刘彦一样是开国之君,他因为一些特殊情况甚至要有很多不同,可以说想要决定干什么,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只是有着相当多的自知之明,不懂的事情只是监控而不会直接干涉,也不会将后世的任何东西以理所当然的姿态执行起来。
  纪昌不想深谈那些,见百官已经离开大殿,看出桑虞也是要去求见刘彦,说道:“御使大夫谒见王上,可有与丞相府职权相逆之事?”
  桑虞还是比较认真地想了想才回答:“并无。”
  两人的关系变淡,哪怕是真的敌视也不能明确表现出敌对,纪昌问那些话并不难听,是国家各个部门本来都有自己的职权,商谈政务尤其是有什么建言的时候,职权上面存在冲突还是分开面见君王来谈合适。
  刘彦在大朝会结束之后是按照惯例在后殿稍微停留一段时间,为的是等待有没有文武求见。
  一般情况下,小朝会结束后不会有什么人求见君王,大朝会之后却是一定会有人求见,求见人数还都不固定。甚至是,大朝会结束之后,君王很多时候是有必要召唤一些大臣开小会。
  “有什么就在这说吧。”刘彦觉得今天不会平静,不打算再换地方。他让纪昌和桑虞分别就坐,看了看两人,说了一句很没营养的开场白:“有何奏言?”
  后殿很空旷,摆设并不是固定不变,此时此刻是在殿中央摆上案几,有宫女煮茶以待,君臣安坐交谈。
  纪昌抿了一小口的茶水,放下茶盏,说道:“臣要说的议题很多。”
  这个时候就该由桑虞来自行判断占用的时间会有多少。这个是一个技术活,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对要讲的议题也要有足够的判断,甚至是要猜测君王的态度。
  “臣所讲,乃是律法之事。”桑虞还是决定由自己先来:“大汉有御史府和廷尉署,皆有监督与执法之权,两者监督与执法对象多有重合……”
  刘彦原本的姿态还有些放松,听到桑虞的议题立刻认真起来。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律法的重要性,那么负责执行的部门就更重要,一点马虎都不能有。


第546章 因何变法?
  一个部门同时拥有监督权和执法权将会导致权柄过重,要是公正廉明倒是一件好事,比如处理事务的效率会非常快,但要是腐化之后可就要无比的糟糕。
  御史府在几乎历朝历代都存在,大概是从有宋一朝才去掉执法权只有监督权,两宋是将执法权交到了大理寺这个部门。
  目前汉国的执法部门有御史府、廷尉署和各地的衙门,职权上面只是在面对的阶级有区别,比如贵族、官员、百姓上面的区分,其余的权力没有不同,都能执行监督、取证、办案、判刑这一系列能决人生死的公务。
  汉国创建仅是五年,还处于开拓期,开国的君臣暂时还没有腐化……或者说是腐化到一定程度,再来是尽管分出派别却倾轧现象不火热,倒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以权柄为党争工具的事情。
  桑虞当然能够发现自己被君王所疏远,他知道是因为什么,却不认为自己做错。
  事实上,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又是站在何等的角度,思想上就会有存在什么偏见,例如世家就是要站在世家这一边,成了世家领袖理所当然也要为世家谋福利,要真的大公无私才是真正的不合格。
  屁股坐在哪,为哪的人干什么活,小到持家,再则持族,大到治国,利益当然是要划拉到自己这一边,要说有什么错的话就只在于主次关系出现了颠倒,比如身为国之重臣窃取国家利益到自己的家族,或是私人在集体干活却摸东西回自己的家,简单的说就是公私不分的贪渎之罪。
  到目前为止,桑虞都不认为自己身为世家领袖顾着世家集团的利益有什么错,但他分清楚了公私的主次问题。他后来一直在思考,世家怎么发展,又怎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与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是在发展中与国家的利益契合。
  本来桑虞是想不到自己觉得完美的方案,刘彦将西南半岛划为“冒险乐园”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思想大门。
  以家族形式地向外开拓,于开拓中付出再获得利益,符合有所劳有所得的理念,再则是自己得到利益国家也有好处,是一种看上去几乎完美的共生利益。
  认为看明白了的桑虞不再消沉,是想要重拾君王对自己的信任,那就应该有拿得出手的治国策略。
  御使大夫看着位高权重,可也就只有监督和处置触犯律法的百官职权,无法对内政和战争指手画脚,桑虞只能绞尽脑汁地思索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改良。
  “也就是说,大汉应当将监督权与执法权分开来,有专门监督的部门和执法的部门?”刘彦没有掩饰脸上的惊讶:“子深……为什么会想到这个?”
  刘彦是后世而来的人,哪怕不是学律法出身,但因为后世接触信息简单,有些信息哪怕是不想学也会时常看到,虽说不是专精但至少不会陌生。
  其实后世的很多国家,其中就包括天朝,很多部门是集监督与执法为一身,但宣判权却是被独立出去,只是律法规定是那么一回事,能不能真的遵循规章制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纪昌仔细回忆了一下,似乎汉国也没有发生什么太大或者轰动的渎职行为,甚至可以说官员犯事也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身为御使大夫的桑虞却丢出这么一个重磅的改革议题,纪昌几乎一瞬间就猜出桑虞是想要干什么了。
  刘彦其实也是在回忆近期国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思索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事情能够引出桑虞来谈改革。他却不像纪昌想那么多,以君王的立场作为出发点,自然是希望国家的律法体系越是健全越好。
  “臣只是未雨绸缪罢了。”桑虞开心啊,刘彦已经很久没有直接称呼他的表字。他觉得自己这一步走对了:“大汉秉持以法治国理念,秦法过于苛刻,大汉一直在改良律法。律法可以改良,执法部门自然也能改良。臣以为,不如一步到位。”
  刘彦也没有掩饰喜悦,含笑问:“那子深可有章程?”
  “臣有初步思虑,还需王上斧正。”桑虞越加觉得自己在这一件事情上的正确性,不止可以挽回君臣情谊,或许还能将名声流传于后世万代,越是这样就越谨慎,说道:“类如御史府,可在府衙之内划出几个所属部门,如转诸监督、掌执法、检索取证、主持宣判。或对国体进行改革,分所属职权专门设立的监督、执法、取证和宣判之府、署。”
  刘彦当然是倾向于后面那个提议,要是前面那个只是内部的分权,实际上该部门的主官还是一手全抓。
  有鉴于天朝的一种普遍现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后是不管哪只手都随便乱伸,导致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的绝对腐败现象,要是能够从根本上来进行制约,那当然是再好不过。
  纪昌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插话了,再则说起来丞相府有权插手一切内政事务,说道:“大汉目前有御史府和廷尉署,御使大夫是要针对这两个部门进行改变?”
  说起来,桑虞其实还是要先和纪昌这个丞相至少是通通气,不应该是直接捅到君王这里。纪昌理应是表达出不满,属于合情合理。
  “仅是初步探讨……”桑虞自然知道自己理亏,往大了说还是蔑视丞相。他不与纪昌事先沟通,其实还是内心有怨言,只以为上一次之所以被警告有纪昌搬弄是非的嫌疑。他不得不补充一句:“若有所作为必然是要汇报于丞相。”
  刘彦现在的关注点不在于丞相与御使大夫的龌蹉,径直对桑虞说:“子深细细道来。”
  桑虞显然是有做过很深的思考,对于微小改革与大动作改变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又不表现出倾向于哪个,很谨慎地表达出一切取决于君王的意志。
  在隋唐初期的时候,御使大夫所属就开始从拥有执法权转变到只有风言奏事的权力,到了两宋才算是真正地以国策方式确定下来,不过得说的是两宋的御史一般就是个副职,但凡是位高权重的官员都会有一个御史的头衔。而宋朝官员一般情况下是身负多职,实权官以及一系列头衔多到吓人,一般情况下除了实权官之外,另外的官职只是领俸禄的附属品。
  御史完全靠嘴巴吃饭是到了有明一朝,鉴于儒文化发展到明朝已经差不多烂到底,御史其实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职责,变成博取名声的工具,甚至是演变成党争的利器。
  刘彦一边喝茶一边做出思考状,他比较好奇桑虞的改革是个什么方式,直属的御史府在这一次改革中会被定位在什么角度。
  御使大夫从三公九卿制定型之后就设立,御史府一直以来的存在感却不是太强,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丞相府的附庸存在,相反是廷尉署可谓是凶名赫赫,但廷尉署更多的时候是皇帝用来对付百官和贵族的利器,才有廷尉是皇帝头号鹰犬的说法。
  在刘彦看来,由御使大夫亲自提出的改革,恐怕不会让御史府变成一个只有动嘴巴不能动手的部门?
  果然,后面桑虞渐渐探出一些理念,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御史府可以转变成为一个转诸审判和定刑的部门,通俗说法就是转变成为一个法院,中枢这个自然是最高法院,然后各州郡的下属部门则转化为地方法院。
  那一刻刘彦其实是无比的吃惊,他很确定自己根本没有向桑虞谈及过类似的话题,可桑虞就把经过数千年酝酿和改革的“成果”给搬了出来。
  刘彦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误,桑虞的说法可能有些不同,理念上却与后世的法院一样,可不是到了两宋或是明的那种“中央断定天下重犯刑名”,就是法院只管依照律法和取证、罪行进行宣判。
  “王上,或许应当将廷尉请来。”纪昌听出了事情的严重性,那已经不是小小的改革,是关乎到了国家的体制。
  桑虞还没有讲到廷尉署方面,对于纪昌的敏感只是看了一眼。
  廷尉署在地方其实是没有下属部门,仅是属于中枢的执法机关,地方上的衙门也不是隶属御史府,各州、郡、县的衙门实际上是隶属丞相府,然后是军方也有自己的律法机构,所以说能够管得上律法的部门真的不要太多。
  君臣三人暂时将话题扯开,想要深谈自然是要等待庾翼到来之后。
  庾翼下朝也没什么耽搁直接回家,他目前最在意的是在南方的入侵,由庾氏主导的队伍已经正式杀入林邑国境之内,进展和收获上面颇丰。
  在西南半岛入侵的武装已经划分,军方依然是将重心放在对粮食的掠夺上面,各家族却是什么都抢。家族武装不同于军方的是,一边劫掠和占领土地,另一边发了疯似得探勘资源,每发现什么资源立刻上报。
  各家族上报其实也是迫于无奈,藏着掖着要是被别人上报,那官方的记录里只会是属于上报所属家族。而官府记载属于谁,谁就有多少年限的所有权。
  林邑国对于被大举入侵是一种懵逼的状态,他们前一刻还以为东晋小朝廷完蛋了,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攻夺无力顾忌的东晋小朝廷疆土。然后是林邑的入侵还没有开始准备,下一刻汉军到来开始入侵。
  “林邑国王已经派出使臣,一路走内陆,另一路走沿海,已经在来襄国的路上。”庾条是庾翼的兄长,但他的名气比起诸多兄弟很是不如。他略略皱眉地说:“若是林邑使臣来称臣朝贡,西南局面可会出现变化?”
  庾翼立刻就笑了,说道:“西南局面为王上钦定。”
  好像刘彦也从没有掩饰自己的民族态度,一开始就摆明汉民族至上,虽说这种至上不是完全排斥异族,可由汉人主导融合是不变的。他对胡人或许还感到重视,对蛮与夷则是一种赤裸裸的蔑视态度,很不幸的是不管林邑还是扶南都属于“蛮”的一部分。
  “也是……”庾条还不太适应汉国的国情,感慨道:“大汉虽有藩属,却不重视。”
  想当初的东晋小朝廷,因为得位不正外加国家堪忧,对任何一个藩属国都恨不得当祖宗来对待,完全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庾条对比汉国之后才会有那样的感慨。
  两兄弟谈事情谈到一半,家老急匆匆来汇报,说是秘书郎荀羡前来。
  庾翼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见了荀羡也仅是得知君王召唤,他当然是答应召唤,却不是与荀羡一块前往。
  “没有听说发生什么大事,王上怎么会派人召唤?”庾条想到了什么似得,说:“莫不是北伐战局有变,或是南方……”
  庾翼不知道的前提下无法回答,想的却与庾条差不多,不敢耽搁赶紧更衣。
  等待庾翼入宫之后,见到刘彦、纪昌、桑虞三人皆在,没有看到军方武将。没有武将那就不是北伐出现变局,他那一颗提起来的心稍微放下,却又想到是不是南方有变又重新提了起来。
  对于西南半岛被划为各家族攻掠区域朝中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只能说是反对意见很少,但官场从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前一刻尽占上风,下一刻满盘皆输,类似的例子简直多不胜数。
  庾翼到来之后没有贸贸然开口,稍微听了一小会总算是回过味来,不是北方战线和南方半岛的事,但事情却比前两样要严重千万倍。
  “针对律法相关进行改革?”庾翼其实是理解为一种变法,还是能够影响千秋万代的变法,既是愕然也是愣神,反应过来之后用着万分诡异的目光看向桑虞:“体制事关国家,御使大夫此次变法因何而起?”
  如果说包括刘彦在内那一批崛起于微末的人算是锐进派,还是那种根本不管什么旧例和惯例的激进派,汉国其实并不缺乏一些保守派。
  激进派和保守派不一定有对错,只是对待事物态度上的不同,庾翼直接问桑虞想要变法的原因,桑虞总不能说是围了挽回君王信任吧?


第547章 法制的一大步
  事关国家无小事,何况是关乎到变法,庾翼只是听了个开头,脑子就被炸得有些发木。
  改良律法是一回事,还不是一件小事,来针对律法相关的部门进行改革则就是天大的事情,庾翼很怀疑自己这个廷尉是不是摆设,怎么事先没有听过一点点的风声,是等待君王得知之后才被请到场。
  君王先知道了,然后才是直接的相关官员知道,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合乎常理和官场的规则,要是敏感一些就该往是不是君王要闹什么幺蛾子的方向想。
  庾翼现在就想知道一件事情,近期国家发生了什么事,大到需要对律法机关全面改革的地步。
  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件变法是简简单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够和变法扯上关系,历来都是要杀个血流成河,连带主导变法的那人也不会获得什么好下场。
  汉国新创不久,没有固化的利益阶层,桑虞想要针对律法机关进行变法也有足够的底气,他现在多少算是律法机关的领导者之一,御史府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压得下,可能会出现抵制的也就是廷尉署。
  廷尉署的主官是庾翼,在汉国现有的几个派别中,南方派势力不大影响力也不足,庾翼空降到廷尉这个重要岗位本身就惹来一大群人的不满,桑虞并不觉得庾翼会给自己的这次动作带来多大的危险。
  桑虞先找刘彦,试探下来的结果已经非常明显,刘彦不但没有反对意见还明确表达出了赞成,可以说是事情已经十八九稳。
  对于桑虞来讲,庾翼哪怕是会造成一些小麻烦问题也不会太大,再来是对律法机关动手没有牵动到多少人的利益,接下来只要给予廷尉署一些好处,那么这一件事情肯定是成了。
  御史府要演变成为法院集合体,掌控唯一的量刑权和宣判权,得到的和失去的有些不太好说,总体意义上来讲对御史府却是一件天大的权柄。
  “人无近忧,却有远虑,国亦如此。”桑虞无法回答庾翼的提问,只能是来个迂回策略:“不能在事情真正发生之后才追悔莫及地亡羊补牢,应当在事情发生之前完善,廷尉觉得是否在理?”
  庾翼反驳不了桑虞那种“戴大帽子”的言论,只能是僵硬着脸色。
  “廷尉署专诸执法,掌搜索、缉拿、关押之权。”桑虞顾不得庾翼脸色奇差:“执法权尽归廷尉署,执法之前却需御史府开出公文。再设一部门专注监督之权。如此一来形成一个循环,必定行使法律清明。”
  廷尉署本身就有监督权、执法权、审判权,只不过非大案要害又得到君王指派的前提下,廷尉署的相关人员是无法下到地方。
  桑虞的提议中,廷尉署未来不止再是都城的一个执法机关,应当在各州、郡、县、乡都有下属办公机关,庾翼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
  说白了,廷尉署过去是一个很吓人的部门,还是皇帝手中的利刃,“政治任务”的前提下几乎是逮谁谁死。
  廷尉署的名声很大,但基本上就是坏名声,只差直接挂上“皇帝专用鹰犬”的招牌,要是真的能够将权利延伸到州、郡、县、乡,虽然失去了监督权和审判权,但在庾翼看来好处多过于坏处,差别就只在于君王是否真的愿意将这一“政治利器”放手。
  刘彦见庾翼用狐疑的目光看过来只是回以微笑。
  统治者手中当然是要有利器,尤其是用来震慑百官的利器,廷尉署过去就是这么一个存在。但是廷尉署的出现,不恰恰就是统治者为了震慑和需要对付百官才出现吗?没有了廷尉署,作为统治者再设立一个相同功用的部门就是了。
  一个微笑让庾翼开始感慨了,刘彦是一个好君王,不止是体现在开疆拓土上面,还有对待臣子的温和,竟然连廷尉署说放手就放手了。
  桑虞更加开心,他先前最怕的就是君王反对,毕竟廷尉署对君王真的无法重要。
  身为君王的刘彦一点都不在意廷尉署从“鹰犬”转为“公器”,改革……或者说变法的最大障碍已经消失,要从君臣权力对决上来看,该属于是一场属于臣的胜利。
  纪昌多次欲言又止,站在君王头号忠犬的角度来讲,对国家有利的不一定是对君王有利,而对君王有害的就该给予制止。
  身为丞相的纪昌有权反对内政事务,其中就包括桑虞提议的改革,仅是在一些军事动向上无法插手。他没有开口反对,是被刘彦多次以眼神阻止。
  现在,君王、御使大夫、廷尉已经对改革初步达成一致,丞相有心反对却没有阻止,等于是一件事关国家的大事由上而下就那么“静悄悄”地被决定了下来。
  桑虞满心愉悦,大事已经敲定,接下来无非就是一些细节上的事情,有件事却还需要确定:“宣判与执法已经有了,还请王上确认监督相关。”
  刘彦几乎没有经过太多余的思考,两个名字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来,那就是锦衣卫和六扇门,可是后面的事情还有待思量。
  看桑虞的改革思路,不管什么部门都是直接连官带民一块纳入执法权,按照以往的惯例倒是没有什么错,毕竟一直以来官和民不区分执法,仅是在军方那边还有自己针对军方人员的执法权力。
  刘彦认为既然要做,不管是改革还是变法,那就干脆一步到位,想了想就说:“监督事宜便新创大理寺,另外寡人还有所思考,将民与官的监督和执法形成两个体系。”
  秦、汉时以廷尉主刑狱,审核各地刑狱重案。汉景帝、汉哀帝、东汉末汉献帝(包括后面的南朝梁武帝)皆是改为大理。后面大理寺其实就是取代廷尉署的一个部门,有了大理寺之后就没有廷尉署什么事了。
  现在的汉国在律法上面要改革,御史府和廷尉署有了自己的职权,却少一个监督的部门将大理寺弄出来补上,算得上是刘彦在想新名字的懒惰了。
  “掌刑曰士,又曰理,大理寺正合乎本意。”桑虞读书不少,一个名字的来历随口而出。他满脸严肃地说:“御史府主量刑与审判,廷尉署专诸搜索、缉拿、关押之权,大理寺行监督之职责。若无补充,主要职司便如此定下?”
  其实庾翼还有很多想要问的,见桑虞那么霸道,想了想很多问题可能会产生冲突,决定不在君王面前起争执,还是后面私下再谈。
  纪昌对于已经会确认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他的注意力全在刘彦刚刚那一句话的末尾处,连自己求见本来是想干什么都抛之脑后,想的是怎么帮刘彦完善。
  桑虞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稍微扯了一下闲话就告辞。
  庾翼现在满心思是想要和桑虞刚正面,比如那个什么要执法要需要御史府的公文才能干,桑虞既然离去,他也就迫不及待向刘彦行礼告辞立刻追了过去。
  后殿留下刘彦与纪昌,自然少不了那些一旁伺候的宫女,暂时没人说话是在消化之前的信息。
  过了大概是一刻钟之后,纪昌满脸铁青地说:“御使大夫,其心可诛!”
  都是聪明人,哪怕是一开始没有想到,后面肯定也会想起一些首尾,纪昌会有这样的态度,是他明白桑虞那么做是因为什么。既然知道桑虞为什么会那么干,他讲那一句话就真的是在愤慨。
  “泰安勿用动怒。”刘彦还能笑得出来:“子深虽是动机不良,却也干了一件于国家未来有益的好事。”
  自小刘彦不是生长在权贵之家,前二十余年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掌握权力之后一切顺利也没经历过太多的尔虞我诈。他的出发点与很多的君王不同,对于一家一姓的富贵当然在乎,可更多的是希望在自己的领导下,让华夏子民可以生存在所有阳光可照耀的土地,并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纪昌多少是舒了口气,君王对事情心知肚明最好,会有这样的发展肯定有思量,那就不需要再多说了。他在乎的是:“王上方才提到民与官分开执法?”
  刘彦颔首道:“此事亦是在子深意料当中,他很聪明地没有谈及此事。”
  一句话搞得纪昌都不知道该不该往下说,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提起,他觉得自己与桑虞是不同的,自己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报效君王。
  “寡人还在思量……”刘彦用着不太确定的语气说:“御史府和廷尉署改革,新增大理寺,职权分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民触犯律法,官府行使维护社会治安的职权,那公务人员犯法了……或者说是怎么更大的威慑官员不犯法?”
  后世对锦衣卫的评价都是贬和差,但锦衣卫之所以会被创立,是为了针对官员而不是百姓。官员会讨厌锦衣卫,那是一种食物链天敌的厌恶,何尝又不是想要犯错不受制裁的特权?
  刘彦需要思考的是,像朱家皇族摆在明面,或是低调一点摆在暗面。
  纪昌有很多的意见,前面心里着急君王权柄……或者说手中利器被剥夺,等待发现刘彦有自己的考虑反而是无法开口多说话。他是丞相,再忠心于君王也是丞相,而丞相并不是内臣。
  刘彦在思考官员犯法之类的事情,纪昌在思索朝局变革,本来应该商讨的事情却是给忘了。
  大朝会初步确定生育奖励的大纲,消息是经由百官传回家中,随后向民间扩散。
  生孩子有奖励,奖励的还是土地,对于汉国来讲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消息。
  很多人是苦于无法参军入伍,等于是没有合法手段来获取土地,要说对国家掌控土地过于严格,又没有更多渠道获取土地,内心没有不满绝对是假的。
  前一段时间由君王亲自拍板,有能力的家庭可以向外开拓,稍微安抚了一直被打压的群体,但开拓被限制了区域,等于是哪怕能够获得土地也是在很遥远的地方。
  “生孩子能有土地,只是这个土地在哪?”苏完多少也算是元老之臣,他之前并不是这个姓氏也不是这个名字。他下朝之后是按往常的习惯前往酒肆,与合得来的同僚聚会:“诸君可有想法?”
  苏完原先叫苏乐完我,与西骞家族其实一样,血统上面有汉家血脉,但原本是作为异族的存在。这两个家族是汉国目前的一个缩影,许许多多胡人出身的人,他们甭管是不是有汉家血统,先后自行全面汉化,不止是姓氏与名字的改变,还在生活习惯等等的方方面面。
  后期才融合进入汉国的胡人不太受待见,早期就全面自行汉化的人倒是没有被鄙视,这个关乎到“从龙有先后”的区别。
  “最好当然是就近。”陈家巨略略苦恼地说:“不过看来可能性不大啊……”
  汉国的官员不一定是贵族,贵族却一定是官员,而贵族通常是有封邑,只有少数的贵族封邑是在家族附近,大多数有封邑的家族其实是离得较远且成分散状况。
  封邑就是封赏的土地。按照西汉就有的规定,贵族对封邑有一部分的管理权,但却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国中之国”,一般情况下就是多少占比的收益。
  “西南那边,家族开拓出来的土地类似古典封地……”王永说到这个的时候双眼放光:“以其将目光放在生子的土,不如向外开拓。”
  “是啊。”谢子瑜乐呵呵地说:“向外开拓才是硬道理。”
  话题被那么一转就立刻歪了,生孩子得到土地对于普通百姓很重要,毕竟百姓获得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