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千左右的步军。
  “李公。”缪嵩没有回去,他此刻正站在桃城的城关之上,进行最后的努力:“险城不足守,军心浮动不可战。再则,一旦真正开战……恐怕……恐怕会有不可料之后果。”
  缪嵩昨天是在桃城之内到处闲逛,充分知道乞活军的现状是什么样子。
  经过一个冬季,至少是桃城之内的乞活军显得非常窘境,路边时常可以看到冻死的尸骸,大多数人也能看出是缺衣少食状况下的骨瘦如柴。似乎也只有一些将士看上去相对好一些,但实际上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李公啊,何必流不必要的血,造成无谓的死伤?”缪嵩已经看到城外的车弩在上弦安装弩箭,投石车也是在绞动绞盘安防石弹:“我主归附汉王,没有被莫名杀掉什么人,都是受到妥善的安置啊!”
  汉军已经开始有动作,第一发试射的床弩离弦,长度该是有一丈的弩箭飞射了一段距离插进了夯土城墙,肯定是给那一城墙段造成了一定的震动,导致那一地段的乞活军将士发出惊呼。
  “汉王没有说给什么待遇。”李农看着还算平静,说道:“老夫不是害怕自己被囚禁或被杀掉,永曾尚且为追随自己的人尽力争取待遇,老夫怎么可以不做任何努力?”
  非常大的弓弦声从汉军那边发出,一道道的破空声响起,城墙这边连续传出碰撞声以及惨呼声。
  车弩之后就是投石车,致使防御的乞活军将校不得不命令暂时放弃防御,让人到城墙之下进行躲避。
  汉军没有攻击城楼,使得包括李农在内的一帮人可以站在这里观看城外汉军。
  汉军的三千步卒向前推进到约是一百五十步,一道“唰”的声音响彻,一朵“乌云”从地面升向天空,那是密密麻麻的弩箭被激射而出,很快城墙上就响起了密集的磕碰之声,被覆盖的城墙段插满了弩箭。
  差不多是在半个时辰之内,尽管城墙上根本没有什么守军,可是汉军的多种远程攻击武器不断演示,却是没有进行登城。
  刚开始的时候,城楼这边的乞活军将校还会说话,看到中间已经没人再吭声。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征战半生没有错,可是像今天这种强大的多种远程攻击手段连绵不绝的覆盖还是第一次看到。
  很是突然的,一阵闷响从城墙发出,随后是不断被石弹命中的城墙崩裂倒塌,一连串的动静带来的是灰尘乱滚。
  李农呢喃道:“加固的豁口经不起一再轰击,倒塌了……”
  说到底乞活军不是一支正规军,他们修葺豁口的手段也仅是重新夯实泥土,冬季是雨加雪,又经过一阵子的下雨天气,重新修缮的豁口根本就来不及干燥,更加甭论与旧有城墙形成契合。
  崩塌的城墙段看着不算小,灰尘消散之后,看着该是有将近四丈左右的宽度?
  城墙这边的动静传到城内,阵阵的惊呼远远地传来,似乎还能听到发生了骚乱。
  城内的人,他们是真的乱了,是心乱,倒是没有人胡乱跑动,毕竟都是有长久跟随大军作战的经验,可是惊呼以及哀嚎真的是无法避免。
  “归降?”李农在看自己的部下们,看到的是他们满脸的铁青与惶恐:“降吧。”
  没人吭声的情况下,缪嵩那松了口气的声音尤其明显。
  李农看上去好像老了十岁,满是落寞地说:“非战之罪,而是战无可战。”
  是石虎将乞活军丢到了黄河南岸,李农不相信石虎会不知道乞活军是什么鬼样子,不说缺乏兵甲器械,连粮秣也是十分欠缺。可是都这样石虎还将乞活军丢到了黄河南岸,李农不太了解究竟是石虎信任乞活军,或是像丢弃一件什么垃圾一样就那么丢了。
  桃城之上升起了杏黄旗,紧紧关闭的城门被打开,率先而出的是徒步行走的李农,身后跟随的是一众乞活军的将校。
  收到消息的冉闵没有多么摆谱,他来到阵前亲自迎接李农,看到满是沧桑表情的李农,劝慰道:“乱世使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有时候被动接受无法避免。”
  李农还真就不知道冉闵能说出这样的话,用着没有什么神采的目光看着冉闵,嘶哑声问:“永曾,汉王究竟会怎么处理我们?”
  “能战之人进行收编,不能战的人该是分别进行安置。”冉闵其实也有不少感慨,李农这批人一降等于是乞活军退出历史舞台。他挤出一点笑容:“李公但请安心。现如今正是王上用人之时,说不准闵很快又能与公一块并肩驰骋疆场。”
  李农的回应是一个苦涩的笑容。
  静立于一旁的谢安突然开口问:“李公,您愿意来到黄河南岸,恐怕一开始就有决定了吧?”
  冉闵听得一愣,很快反应过来,想道:【的确!李农并不是一个莽夫,哪能不知道渡河之后会发生什么。只是后面又扭扭捏捏,还真是符合其为人。】
  李农依然是苦涩的笑着。
  已经有汉军在进城,李坛是走在整支入城军队的最前列,看到的是道路两旁站立着大冷天却衣不裹体的人,那些人看着没有太多的情绪,只是安安静静地站着观望。
  先有汉军入城,后面是源源不断的马车开入,有辅兵架起了锅具找来柴火,不久阵阵的米香蔓延全城,等待呼唤让人排队领取米粥时,城内立刻响起了阵阵的欢呼。
  李农是在汉军的营寨听到来自桃城愉快的欢呼声,脸上的苦涩却是没有减少半点,感慨地对屈膝跪坐在正前方的冉闵说:“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欢呼声了。”
  “大汉物质丰沛超乎想象,王上对待治下子民从未吝啬。”冉闵没有什么义气风发,专注地看着李农,问:“李公,闵可手书一封予王上,却不知道公意下如何?”
  “永曾,先斩后奏不是人臣所能为。”李农摇着头,说:“再来,某也不想与天王战场相见。”
  原来是冉闵大包大揽,说是完全可以先将李农带到濮阳战场,事后写封信向刘彦解释一下就行了。
  冉闵却是有些瞧不起李农哪来那么多的多愁善感,愿意为李农争取还是看在以往的交情上。他见李农态度坚决也就不再提起,转为开始进行叙旧,却是没有太多可以聊的话题。
  能够不战而逼降盘踞济北郡的乞活军对汉国来说是一件好事,是节省时间的同时还能再增加三十万左右的人口。
  身在奉高的刘彦是在三天后接到关于李农率军归降的消息,而这个时候关于东晋小朝廷真在大举集结的消息是早了一天被送抵。
  不但是东晋小朝廷有动作,孙伏都所部以及陈留郡、梁郡的石碣赵军也开始躁动起来,看来石虎是清楚汉国会从豫州调遣部队北上。
  “既然那些位置的敌军先动起来,开春后的第一战就是在南边了。”刘彦是站在山川舆图前面,他注视的位置颇多,目光频繁在建康扫过:“仆从军的调动到位了?”
  一个冬季,汉国整顿了二十万奴隶作为仆从军,是分批调遣到长江沿线,以淮南一线以及颍水一线的布防居多。
  王猛连忙查看了一下文牍,认真地辨别一下才回答:“王上,已经有十二万的仆从军抵达。”
  刘彦先是颔首,后面摸着下巴,像是在问又像是自言自语:“是什么给了小朝廷那么大的勇气,竟然真的要北上?”


第413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东晋小朝廷弄出来的动静颇大。
  扬州方面一改防御的守势,大军开始向进攻姿态转变,大量的水军舰船亦是集中向京口,徐州境内开始出现晋军的细作。
  在荆州局部,数量庞大的马车不断运送物资前往新蔡郡,国丈褚裒又作了不少关于北伐抒情的诗篇,每一篇看着都有那么点豪情壮志,又将汉国形容成为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蛮人。
  “这么说来,桓温在建康一点成效都没有?”刘彦知道“和晋”的策略正确,亦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要不也不会派出九卿之一的桓温作为使节前往建康。他将脸上的恼火表露了出来,却不是针对桓温,是:“京口是晋军水师的集结点是吧?”
  王猛连忙点头,汉军舰队的主要锚地是在江都,作为反应是东晋小朝廷将集结地转到了京口。
  江都与京口相距并不遥远,要是天气晴朗可以互相用肉眼看到对方的水寨,可以说互相之间的一举一动根本都是尽收眼底。
  “晋军水军集结了大概一千四百艘大小船只,日夜操练不断。”王猛是刘彦的秘书郎,能够查阅的文牍不少,对各方动态的了解甚至要超过那些高层。他略略困惑地说:“弄出这样的大动静,看着示威多过于有实际的攻击动作。”
  刘彦一瞬间就冷笑了。
  汉军在江都的舰队规模就没有少于过两千艘大小舰船,最多的事情甚至达到了三千艘。前一段时间汉军舰队向长江腹地航行,那个时候晋军水师根本不敢出现在汉军舰队的航道,民间的渔船也是不敢出现在汉军舰队的视野之内。
  水战方面汉国没有出色的指挥官,可是要比数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比得上,刘彦似乎也不需要太优秀的指挥官,反正一旦发生水战直接拼消耗也就是了。
  江都令伏伟已经向汉国中枢发来请求,说是有必要教训一下气焰日渐嚣张的晋军水师,至少是将晋军水师堵在水寨不敢出去。
  纪昌压下了伏伟的请求,给刘彦的意见是,要么不打,一旦打起来就是要将晋军水师完全覆灭,甚至应该做出登陆作战的举动,不为占领多少土地,是一下子将东晋小朝廷打懵打怕,后面再来谈和平相处的可能性。
  刘彦吩咐:“搞清楚是小朝廷的诉求,还是一部分世家在兴风作浪。”
  王猛自然是应命。
  东晋小朝廷的国丈褚裒和谢氏的谢尚是搅和到了一块,成了政治上的盟友。他们自庾冰故去后,一直在干的是侵蚀庾氏一族的政治力量,拉拢原本投靠庾氏一族的世家。
  这样一来的话,按理说褚氏和谢氏在没有打压下和整合庾氏一族的力量前,是不应该有什么轻举妄动的。
  桓温有向刘彦进行会汇报,猜测这是褚氏和谢氏联合起来在虚张声势,同时也是趁汉国在中原有大战想要依靠威吓占什么便宜。他提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让大汉的舰队从长江消失,将长江北岸包括江都在内的地盘划给东晋小朝廷。
  有一点是刘彦所不知道的,要是历史没有被他改变,徐州在长江北岸的土地确实是会被庾翼拿下,使得东晋小朝廷的都城建康不会受到直接的威胁。
  作为东晋小朝廷的都城,建康直接暴露在威胁之下,可以想象小朝廷是多么的坐立不安,该是做梦都想要解除威胁。
  汉国扩张到长江北岸,于江都设立舰队停驻点,出现的舰船数量又是多到吓人的地步,直接导致的是东晋小朝廷搞了一个纵深至少三十里的防御带。
  想要搞大纵深防御带并不容易,还不知道应该耗费多少人力和物力,哪怕是搞了谁也无法确定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那么就没有比将战线往前推更能解除危险的举动了。
  【数十万?】刘彦还是非常怀疑东晋小朝廷能够集结起这么多人,他思考着:【闻鸡起舞的那一位仅是带着几千人北伐,庾亮北伐也是家族武装的数量多过于朝廷武装。历史上那个诗人国丈北伐带多少人?反正是没有超过十万。他们哪来数十万的军队北伐?】
  既然历史已经被改变,考虑到刘彦向司马皇室发出强有力的正朔之争挑战,似乎东晋小朝廷疯狂起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刘彦快步走向案几,他需要重新查看关于庾氏在政治斗争中遭遇的情况。
  庾氏一族自庾冰死去,仅是有庾翼一人在支撑着庞大的庾氏门阀。
  庾翼被免去地方上的众多官职,又辞去了中枢名头大但是没有实权的虚职,要是按照以往的官场潜规则而言,他这样干是在以退为进,偏偏是包括谢氏、褚氏在内的一些领头人不再玩潜规则,导致的是庾氏一族的退让演变成为政治崩盘。
  “王上的思路是正确的。”谢艾和桑虞是一块被刘彦召唤而来。他听了刘彦的思路,说道:“必然是有什么非做不可的原因,否则世家又怎么会破坏形成的规矩呢?”
  刘彦立刻就说:“寡人想要知道的是,是什么‘非做不可’才让那些门阀与世家连脸面都不要了。”
  桑虞近期十分关注东晋小朝廷的动作,发现东晋小朝廷和石碣赵国有着遥相呼应的举动,两国配合上甚至可以说很有协调性,一瞬间就感受到强烈的威胁。
  汉国已经扩张到豫州,而豫州不但与兖州比邻,甚至豫州和荆州、徐州、扬州也有直接的交界线,说豫州是一个四战之地完全不为过。
  豫州被汉军光复的时间仅是一年多,汉国暂时没能形成有效控制,地方上遍处都是结寨自保的地方豪强和大族。
  冉闵带着大量的人从关中到豫州,被整编起来的部队有八万,算上豫州原来的驻军和后面调遣过去的部队,说豫州是汉国最重要的屯兵点一点都没有错。
  “我们会让豫州方向的部队北上,一路从兖州南部杀到濮阳战场。因为没有掩饰的关系,不但是石碣清楚意图,连带小朝廷也是一清二楚。”桑虞在整理自己的思路:“小朝廷绝对没有数十万的部队可以北上,至多也就七八万。石碣在陈留郡与梁郡的部队该是有十万左右,不过那是一支一败再败凑起来士气低迷的残军。”
  刘彦将目光停留在一脸思索的桑虞身上,很想听听有什么新思路。
  “石虎会知道孙伏都所部根本不耐战。”谢艾在说一件事实:“仅仅是三万先期从许昌出发的部队就压着孙伏都所部在打,一直将他们挤压向阳城,石虎会不会为了让豫州后方受到威胁,许诺了小朝廷一些什么?”
  “应该是的。”桑虞认同谢艾的观点,却是嘲讽地笑着说:“土地的可能性不高,也许是石虎承诺称臣之类的。”
  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并且是最大的可能。东晋小朝廷那边的情况不能以常理来判断,看看之前慕容皝与东晋小朝廷的互动,再想一想张氏凉国与东晋小朝廷的关系,东晋小朝廷还真的可能因为一些名份而干出莫名其妙的事情出来。
  胡虏对于名份是看重,可是有必要的时候也不看重名份。石虎先是称帝,后面却去掉帝号改称天王,也干过向东晋小朝廷称臣而使得庾亮北伐不得不停止的举动。慕容皝更是依靠称臣的举动从东晋小朝廷那里获得大量支援,包括一些得力的官僚,更是获得数量不少的工匠,后面慕容皝说不承认臣属关系也立刻做了。
  刘彦见桑虞与谢艾意见统一立刻就苦笑了。
  华夏历史上为了面子而放弃实际利益的事情不要太多,并且是屡见不鲜地一再上当又周而复始的被戏耍。
  东晋小朝廷的司马皇室现在除了名份什么都没有了,实际统治长江以南的门阀和世家不会允许他们的地位遭受动摇,能够得到名份又能整垮汉国的事情,估计哪怕是知道被戏弄也愿意配合石碣赵国,乃至于是刚刚“反叛”的慕容燕国也会重新变成好朋友。而初衷可能仅是因为刘彦对东晋小朝廷的正朔地位发出挑战。
  谢艾其实很想建议刘彦改变一些想法,例如改一下国号,假意放弃对正朔发起挑战,甚至是接受东晋小朝廷想要的称臣举动。这样一来,他能够确定刘彦这一边的外部环境会彻底得到改善。
  【王上肯定不会同意。】谢艾看着正在与桑虞交谈的刘彦,心想:【哪怕是假意的举动,王上也不会同意。或许王上并不是出于面子之类的事情,亦不是对大汉有充足的自信,仅仅是必要的坚持?】
  刘彦的确不会同意那些事情,是哪怕假的都不会同意。有些事情一旦干了或许是会改变一些恶劣环境,但是坚持的事情一旦改变则会让自己泄气,他就是秉持着一种理念在奋斗,一点动摇都不允许。现在退了一步,他觉得自己会变成一个习惯退让的人,不但是自己的锐气尽失,汉国上下也不再是那一个以光复汉家疆域,甚至要开拓出更好未来的国家。
  “现在只有一个方法了。”桑虞刚才已经对局势分析的差不多,他做出最后结论:“长江方面设局歼灭晋军水师。豫州那边的军队在北上之前……发兵那位国丈驻守的地方,攻取之前他们从我们这边占便宜得到的三郡之地,甚至重新占领南阳郡,还要进逼江夏郡!”
  这一下却是换成刘彦迟疑了,他问:“可以在濮阳战场开启大战前,办到那些?”
  “王上,我们要攻取的地方都是适合骑兵作战的区域。”桑虞看着杀气颇重,几乎是咬着牙:“晋军缺乏骑兵,我们不但有数量庞大的骑兵,也有精锐的攻城部队。至不济……消耗仆从军,用牙齿啃也要一个又一个城池的啃过去。”
  桑虞的话没有说完,汉国绝对不能允许南边那个只会内斗的小朝廷没完没了地搞事情,只能一次直接将那个小朝廷打怕打疼,打得小朝廷连目光都不敢向北张望。要不然接下来汉国与石碣赵军死拼,甚至是与慕容燕国血战,小朝廷真正的北上或许办不到,可是小朝廷已在搞事情也会让汉国疲于奔命地应对。
  刘彦理解桑虞的意思了,想要办到那些需要放开一些对仆从军的限制,比如大批组建仆从军的骑兵。他需要思考的是会不会被反噬,真正干了桑虞建议的那些会不会演变成为与东晋小朝廷的全面战争。
  “必要的风险还是需要冒的。”桑虞一字一顿地说:“将廷尉调回,出任南征统帅,调王朴前往作为副将,袁乔作为行军长史。”
  刘彦没有思考多久立刻颔首:“就这样办吧。”
  濮阳郡那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一触即发,冀州那边的汉军需要采取守势,辽东也有一场大战在等待汉军,再开辟一个南方战场确实显得托大,可局势一点都不容许汉国退缩。
  谢艾有些懵了,他很想知道那么多条战线该怎么维持,可是仔细想下来也就那么回事,大不了汉军进行必要的退却以及龟缩,灭国什么的风险并不大,差别就是全面采取守势,可是只要桑虞的建议达成,逼和东晋小朝廷的可能性无限大,那样汉军就能够集中全部的力量与石碣赵国较量了。
  “明达?”刘彦已经呼唤了两次,见谢艾终于回过神来,笑着说:“言之(吕议)不是战将,草原那边需要一名统军将领,寡人有意让你前往草原全权指挥,可否愿意?”
  谢艾立刻心想:【还有草原一处战场,大汉开启的战线也太多了。】,想什么并不影响他做出反应,应“诺”之后才问:“是策应冀州战场局势吗?”
  “全权指挥。”刘彦乐意放权,亦是敢放权:“该做什么,想做什么,需要什么,明达尽管放手去做。”
  谢艾深吸一口气,慎重地应:“诺!”


第414章 南起烽烟
  “冉闵率关中之众归附,李农在济北郡无条件投降。乞活军除了石碣内部的小股,超过九成已经全部纳入大汉的体系。”
  桓温要离开了,是离开这个生他养他却是令他足够伤心的地方。
  临走之前,桓温向庾翼最后一次投去拜帖,原以为庾翼会像之前那样再次拒而不见,没有想到这一次庾翼竟然是见了。
  庾氏一族仅仅是三个月以内连续遭受打击,大批附于庾氏一族的世家转投谢氏或是褚氏门下,使得曾经长江以南的第一门阀地位彻底遭到动摇,但要说庾氏一族彻底没落言之尚早。
  世家之所以是世家,不但是家族传承足够以及人脉极广,占有的土地也是超乎想象。早在庾亮当家的时候,庾氏一族拥有的田产得到极速的增涨,仅仅是略略少于王氏一族。王氏没落之后,庾亮与谢氏、桓氏等大小世家消化了王氏七成的财产,使庾氏成为长江以南的第一门阀,也使得曾经能够“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一蹶不振。
  田产不止是土地,还有依赖那些土地的人口,也就是所谓的农拥。拥有人口代表着家族的实力,可以从大量的人口中挑选出想要的青壮,用以训练成为私军。
  东晋小朝廷治下就是谁拥有最多的私军,那么谁的话语权就高,庾冰是死了,可庾翼顶上之后并没有失去庾氏一族拥有的田产,短时间内谢氏与褚氏也仅仅是在打击官面上的层次,挤压庾氏一族的财货来源,没有敢对庾氏一族的田产动手。
  一旦庾氏的田产遭受威胁,等于是以谢氏与褚氏为首的那批人要下死手,有了王氏一族的前车之鉴,庾翼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桓温一直要见庾翼,是抱着或许可以利用庾氏一族的念头,毕竟庾氏一族无论是受到什么打击也只是表面上,真正的实力仍然还在。
  庾翼看去要比之前清减和消瘦许多,他从一开始就听桓温在侃侃而谈,一点都没有插口或者应话的意思。
  “大汉的人口已经接近五百万之数,拥有青州和徐州全部,以及冀州、兖州、豫州、辽东一些局部。”桓温的语速不快,没有什么特别的激昂:“国力强盛,军队能战。”
  庾翼有亲自到汉国境内的经历,停留的时间可以说还非常长,才会导致有一些世家拿这点在诬陷。他自认了解新生的汉国,比大多数长江以南的世家都要了解,不需要桓温特别的去强调。
  “新一轮的征兵诏书已经下达,大汉的军队将会超过五十万。”桓温说到这个的时候才算是激动了一些,他死死盯着庾冰,说道:“必要的时候可以达到七十万,还不会让生产遭受太严重的影响。”
  庾翼笑了笑,举起那一盏油腻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
  “庾公,王上一统天下乃是大势所趋,就如同秦王必将横扫六合!”桓温对待庾翼其实内心里还算尊重,他之前没有少受到庾翼的恩惠。他目光炯炯地看着庾翼,劝道:“现如今不知道有多少家族分家,使其中一脉前往大汉。谢氏亦是如此,桓氏也是如此,乃至于是王氏同样如此,恐怕仅是剩下庾公一族没有了。”
  庾氏一族的人口一直不多,家族的顶梁柱随着庾亮和于庾冰先后故去也仅是剩下庾翼一人,后辈之中没有太过出类拔萃者,按照庾冰生前的评价就是,能够作为守家之犬的人都没有。
  “也许我庾氏注定要有这惨祸。”庾翼终于开口:“汉王有雄心,亦是一位能够开创霸业的王者。翼一点都不怀疑中原迟早会归于汉王所有,只是说南下……呵呵。”
  “温生长于南边,自是清楚南边情况。”桓温一阵冷笑之后才说:“庾公可听过大汉中枢一套言论?”
  “哦?”庾翼做出倾听状:“元子愿意说,老夫就愿意听。”
  桓温却是沉默下来,转头看向了亭榭之外,那里在开春之后已经有了鸟语花香,南方特有的一些水榭也是发出流水的声音。
  “南方虽然名义上是司马一族统治,实际上是世家的天下。”桓温看着庾翼问:“庾公赞成这个观点吗?”
  “虽然大逆不道,可事实确实是这样。”庾翼点着头,问:“然后呢?”
  “大汉中枢有一种言论,说天下之所以变得破败,中原黎民会处于胡虏残暴统治之下,一切因由正是世家。”桓温在笑,也许是自嘲:“温是这种现状下的受益者,虽没有资格却赞同类似的言论,真切忧心日后汉军南下是否会清洗世家。”
  庾翼第一次听说有类似的言论,闻言先是一愣,后面满是难以置信地问:“清洗南方世家?”
  “是的。”桓温重重地说:“像是清扫垃圾一样,将被认为是蛀虫的世家清除干净。”
  “汉王同意?”庾翼无法淡然了,他万分怀疑地问:“汉王不知道世家根本清理不完,新皇朝的建立不过是在培养一批新的世家?”
  “王上没有表态。不过,温看王上当时的眼神,似乎非常认可。”桓温苦笑了一下会,说道:“新的皇朝自然是会有一批新的得利者,但是对于王上来说那些是自己人,可不是拥有厌恶感的谁。”
  “不可能的。为君王者,不过是拉一批打一批,不会做出清扫一个阶层的举动,亦是不应该全面打击。”庾翼已经有点缓过神来,定定地看了桓温良久,比较突然地露出反感的表情,说道:“不止有一人说元子不可深交,果然是这样吗?”
  庾翼的话说得很重,他是不知道历史没有改变自己还真被桓温给背负和出卖,不然会认为自己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
  桓温先是露出愕然的表情,后面霍地站起来,怒吼:“庾公,温是看在公多有照顾的份上,要给予您的家族一条新的出路,没成想公竟然会说这样的话。现在要覆灭庾氏一族的不是我桓温,更不是大汉那边的谁,是谢氏和褚氏的那些人!温是想要庾公帮一些忙,但更是在保存庾氏的其中一脉!”
  庾翼平静地看着怒气冲天的桓温,问:“总算是说到正题,是什么忙?”
  桓温看样子是被庾翼的态度整得没脾气,觉得尴尬又不得不说话,愣在原地半晌,整理了一下言辞,才说:“打击桓氏,拖桓氏出朝廷体系。”
  场面立刻安静下来,桓温说的桓氏自然是有血缘关系的那个。
  庾氏一族仅是其中的一些族人还有官职,不过那些官职大多没有什么份量。谢氏与褚氏等世家构成的集团看着是要彻底整垮庾氏,那么庾氏拉着一些人一块陪葬真心不难,不管那些陪葬的是谢氏、褚氏还是谁,哪怕是对庾氏表现出中立的桓氏。
  “为什么?”庾翼脸色无比难看,他不会认为桓温是要报复自己的那些兄弟,世家拆散分配投资一国太正常,不存在什么恩怨。他几乎是铁青着脸:“元子,你必须说清楚!”
  “温说的都是真的。”桓温万分慎重地说:“按照现如今的趋势再发展下去,汉军渡江南下之时,便是血洗南边的时刻。”
  没有了官职,大多数官员也开始和庾氏在拉开距离,可是并不代表庾翼不知道近期东晋小朝廷发生了什么事。
  仅仅是石虎表示可以重新称臣,东晋小朝廷中的一些人就欣喜若狂,好像这个窝囊朝廷光复中原指日可待那样的兴奋。
  是石虎要求的回报不多,仅仅是需要东晋小朝廷做出要大举北上的姿态,不用真的派军北上,致使一些人认为根本就不用付出多大的代价,反正不是要真的打,也能借这个计划恐吓汉国,结果是一阵商议下来,真的做出要大张旗鼓北上的姿态。
  “庾公不正是知晓汉军迟早会南下,也必将有一天会南下,想要借这个机会退出官场,以保证庾氏一族吗?”桓温直视着庾翼,看着庾翼身躯猛地一震,以为是猜中,步步进逼:“您无法阻止那些蠢货去干愚蠢的事情,可是这样的自保方式未免也是……一样愚蠢?”
  庾翼刚才真的是身躯一震,他像是被捅破了窗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