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雨季刚刚过去没有多久,孙伏都就率军再次进行攻击,六天前的攻击只是第一次,探子回报的情况是鄄城的石碣赵军又会整军备战的迹象,估计很快就要再来。
  “有考虑过是敌军在行使计谋,使我们积小胜而变得骄纵吗?”入了大军营盘,刘彦来到徐正的将主军帐当然是坐在主位,先是问了一句,又翻了翻摆在案几上的文牍,后面扭头看向挂在一侧的军事行动图:“之前桓温进驻东平郡在寒亭与范县构筑防线,石碣赵军难道至今还不知道?”
  “王上说得极是。”徐正点着脑袋:“末将有过详尽的考虑,并且已经做出部署,禀奏予您的奏章刚要发出。”说着指向案几左侧的一个盒子:“就是在那个。”
  刘彦顺手就抄起来拆开蜂蜡,大体看了一下,怪怪地问徐正:“将计就计,你想出来的,还是行军长史袁乔?”
  袁乔就在场呢,被点名之后先是向刘彦行了一礼,后面看向了徐正。他会有这样的举动是讲究上下尊卑。
  “看正做什么?”徐正一愣神,很是不好意思地对刘彦笑笑,才催促袁乔:“长史想的谋略,由长史亲自跟王上述说。”
  袁乔这才站了出来,走到舆图面前,指着鄄城说:“先前敌军是屯驻在这里,而这里在很久之前是作为濮阳郡的首府……”
  谈军事不得不先谈地形,不了解地形就根本无从谈起。
  濮阳郡在晋室南渡之前原本是作为一个封国,等待石勒时期改为郡,与之胡人治国的模样一致,那就是改换起治所来也显得随意,作为首府是一换再换,先后经过濮阳本城、廪丘,最后才是现在的鄄城。
  濮阳郡相对于其它多山的郡来讲地势相对平坦,郡内仅有两条河系,除开濮阳之外就是延津,整个郡就是一个长瓜状的形式。
  “廪丘现在是作为敌军的前沿城池,孙伏都接手濮阳郡的军务后有进行过加固,将主前一次攻到廪丘城下,发现孙伏都还算卖力修固城池,若是要攻取或许需要费一番劲。”袁乔的手指停在了地图上标示的廪丘区域,顺着线往西边移动点到了鄄城:“廪丘与鄄城一前一后,从大道连接而言符合掎角之状,能够前后进行呼应。”
  刘彦发现袁乔讲解起来很注重地形,对于敌军的驻防情况和防御工事也介绍得比较详细,再来就是对道路摸得比较清楚,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行军长史。
  “鉴于敌军可能在骄纵我军,亦是考虑到黄河结冰之后石宣本部会过河来到南岸,实际上臣与将主的看法一致。”袁乔将手指点的地方移动到了濮阳,先是介绍这里的地形,又讲了历史上在濮阳有过的大型战争,少不得是要提到曹操打吕布那一次濮阳之战。他讲得很详细,令刘彦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该处的重要性,最后才说:“因此臣建议将主,何不将计就计拿取濮阳。”
  历史上曹操打吕布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来回回的拉锯又是使尽百般谋略,其中就有不断诈败以养敌骄纵之心。
  “濮阳郡有地方大族与豪强派人前来?”刘彦刹那间就有些哭笑不得:“孙伏都是要原样照搬旧有战例啊?”
  也就是刘彦才会有这种心态,那是他不清楚这年头不管兵书还是史书可不是烂大街,能够有一本兵书已经可以当做至宝,史书更不是谁想看就能看。
  袁乔是不理解刘彦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情,以为是自己的谋略有什么问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问:“王上认为不可行?”


第398章 因一人而变全局
  以史为鉴和借鉴战例会做的人不要太多,但是能够从记载中品味出属于自己那一套的人真心屈指可数,就好像是学习同样一本兵书的将军,他们的战法会有自己的特色那样,再来是读一样的书也是分成绩好坏。
  汉国经得起消耗,实际上只要不是会消耗大量的人口,刘彦很乐意让一些人得到成长的机会,那么关于徐正和袁乔的作战计划兵力该怎么调配就值得研究。
  “寡人便再给你俩增兵两万禁卫军。”刘彦看着面露大喜表情的两人,鼓励道:“好好干!”
  按照袁乔的计划,石碣赵军那边不管是真败还是假败短期内局面不会有大改变,兖州这边的战事将近两年的时间都是在来回拉锯,一件事情久了会被当成习惯,汉军这边突然暴起哪怕是敌军有防备也肯定抵挡不住。
  “有王上增派的两万禁卫军,此番谋略必定更加顺利!”徐正不得不振奋,汉军之中没有比禁卫军更好用的部队了,禁卫军对于将领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执行,哪怕是遭遇再突然或是险恶的情境也不会生乱,皆是奋力厮杀到底:“王上,禁卫军什么时候能到?”
  刘彦瞄一眼急切的徐正,扯了一下嘴角,说道:“五天之内就能汇集完毕。”
  徐正一拍额头,他就是一时间忘记那项隐晦之事,多年间谁都没有搞懂那些精锐怎么出现,增兵之迅速也绝对远远超乎想象。
  兖州这边要在冬季来一场将计就计,刘彦索性也就决定暂时留下来看看。
  汉国的君王出巡,一直是至少有一万军队随行护卫,再加上相应的侍从等人,整支队伍实际上是接近两万人,甭提沿途实际上是有当地戍卫军也会在辖境内护送,只要有心想要获知并不困难。
  袁乔对计划进行了一些调整,那是鉴于敌军肯定知道刘彦抵达济北郡做出的反应,他甚至私下对徐正说过,提起石碣赵军担忧刘彦亲至恐怕不会有动作,可又无法对刘彦的行为有什么指摘。
  “这个担忧完全是有必要的。”徐正思索了一下,尝试性地说:“要不……本将去和王上说说?”
  徐正还真的敢,他去找刘彦直接提起忧虑,倒是没有透露是袁乔的主意。
  “简单。”刘彦不是没有相关的考虑,说道:“调出一万部队伪装成为禁卫军,寡人的王辇随之离开便是。”
  君王有王旗,伪装而行是在汉境之内,就算敌军有探子也不敢过于靠近,只能是远远地进行张望,看到王辇和王旗移动再有疑虑也会上报。
  要是石碣赵军真的在行使谋略,他们不会让长久的准备付之流水,怎么都是会按照原计划试一试,只是应该会更加谨慎一些。
  袁乔得知刘彦的反应后满是感慨地对徐正说:“我王真乃仁厚之人。”
  也就是徐正的性格才会大大咧咧跑去和刘彦说那些话,但也是刘彦才会从善如流。袁乔是从长江以南来的人,早就习惯了东晋小朝廷做事拖拖拉拉和有点身份就爱摆谱,对于汉国这边决定某件事情就非常利索其实还有点无法适应。
  如之前所料那般,王辇和王旗离去后,第三天石碣赵军再次来攻,汉军这边反击石碣赵军打了一小会就退,汉军追击又遭遇到石碣赵军的伏兵配合,可是汉军在杀伤接近两千的时候石碣赵军又退了,套路连变都不变。
  “敌军做得太明显了。”刘彦是对王猛说话,说道:“养敌骄纵是可以肯定的事情,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王猛对于军事只能说稍微懂却不擅长,他无法去说出什么见解却又不得不搭话,只能说:“我军士气旺盛,粮秣辎重没有短缺。”
  一支军队的战斗欲望除开对于功勋的追求,有没有粮食,破损的兵器、甲胄、器械能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这些都属于关键。
  汉军的后勤就没有出现过问题,要是当一名将军的话,真的没有比带着汉军打仗更舒心的事情,有勇猛和求战欲望强烈的士兵,不用去为后勤辎重苦恼。带兵者能够全心全意专注于应敌,胜算上面怎么也该增加个一两分的。
  刘彦这边没有去干涉徐正和袁乔要怎么打,可他想要当一名纯粹的看客却没有可能,比如徐正和袁乔带着人过来,说是有重大军情要禀告。
  “小人是燕县窦氏一族窦冲,王师来前已经派人携带效忠之书欲效劳王上。”窦冲的年龄看着该是有个五十来岁,长相略略有些丑,却是有着明显的书卷气。他进帐之后立刻拜服下去自报来路,而后才又说:“近期小人获知有大批赵军从延津大举渡河,径直开拔向棘津与文石津未见再出,恐王师不知特来禀告。”
  刘彦没有说话,是看向了徐正。
  徐正又看向了袁乔,示意由袁乔来说。
  “禀告我王。”袁乔该有的礼节从来不会少,先行礼再说话:“窦先生并不是个例,多有心向我大汉的乡绅前来述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的就是这个?敌境之内有心向本方的人,他们会将察觉到的敌军动向进行禀告,这样等于是多了一批眼睛,能够更加完善地掌控战局。
  “窦先生请先起来。”刘彦看着显得无比拘束的窦冲,问道:“石碣有多少人渡河隐藏,马军多少,步卒多少,又是多少粮秣和辎重?”
  “这个……”刚起来的窦冲直接又跪了下去,略略惶恐地说:“启禀王上,族人只知道有大批赵军……不,是石碣渡河,只知道人数庞大,却是不知道人数,也不知道多少马军、步卒、粮秣和辎重。”
  刘彦看向袁乔,问道:“有详细一些的情报吗?”
  袁乔还保持行礼的姿势,不留痕迹的地看一眼跪拜在地上的窦冲,看向刘彦时恭敬地说:“回我王,正在小心探查。”
  要谈正事前,刘彦是先好好地安抚窦冲,不失礼遇的同时赞扬其心向所属,隐晦提起必定会好好照料,若是有功则以军功而论。等待窦冲退下,他手撑着下巴思量了起来。
  “臣已经反复问过前来禀告的乡绅,并查阅之前他们写来信件的时间,不排除里面是有敌军谋略的因素,但……”袁乔不敢讲话说死,只说自己的猜测:“恐怕是石宣那边猜测王上没有走,调整策略所致。”
  刘彦听明白了,又要上演如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战例一样,发现敌方君王身在前线意图进行包围歼灭,那么如果石碣赵国真的发现刘彦没有走,他们真的会大举渡过黄河来到南岸,断不会放弃这种打掉蛇头就能获取国战胜利的希望。
  “石宣岁数不大吧?”刘彦其实也就是问问,该知道的早就知道了。他继续说:“是什么人在辅佐他作战?”,后面这句也是必须问的废话。
  “主要辅臣有李菟、张豺、王朗、王华。”袁乔大致介绍了一下这些人的过往,可能不详细却能有个大概,主要是述说有过什么重要战绩和出身。他介绍完毕之后,顿了顿等刘彦消化得差不多,才继续说:“大军调动必然不可蔽,若真有大行动很快就会显示出端倪。”
  值得他们深思的是,有多少敌境的人真的心向自己,汇报的情报是否准确可信,那会很大部分影响到做出的反应。
  “这片区域离襄国和邺城近,赵王大肆建造宫阙以及搜刮美女,被祸害得着实不轻。”袁乔是个能说会道的人,介绍他们刚来时所遇到的景象,少不得要提起路边树林挂满了自缢而死的惨况,又讲藏匿起来的人见到汉军来了赶往投奔:“仅于今日,我们收拢的投奔百姓就有七万之巨,大多是被送往豫州进行安置,哪怕是正当交战也依然有百姓陆陆续续前来投奔。”
  刘彦不是太明白袁乔为了表示民心所向还是什么意思,亦是不用过问谨防奸细等事情,身为君王问事太过详细等于是对臣工的不信任。他相信徐正和袁乔会有相关准备,要不也不是先送往豫州,不是送往汉境腹地。
  “若是证实敌军正在大举过河……”袁乔深深地对刘彦行了一礼,慎重说道:“还请王上为江山社稷着想。”。意思就是让刘彦别冒险待在前线了,赶紧走人。
  “是啊,王上。”徐正没有那么多的弯弯道道,直白地说:“王上自然不是怕了他们,但为了大汉还是以自己的安全为重。”
  “军中将士少有知晓王上还在军营者。”袁乔可能是为了减少刘彦的顾虑,说道:“不存在王上离去后使我军心动摇。”
  按照刘彦的真实想法,他还是比较希望能够留下来,可很多时候身份改变了还真不能任性,再不喜欢也该服从于大局,从善如流表示不会给徐正和袁乔增加压力,自然是会隐秘离开前线。
  “这个……”袁乔听懂了刘彦的话,再劝:“王上出巡之地还多……”
  刘彦立刻就郁闷了,连待在战场后方也不行?


第399章 不谋而合
  季节马上入冬,北方多是会降雪的地区,差别就是下得多下得少。
  济北郡当然会下雪,连带周边的郡其实基本一样,按照估计也就是近半个月就该是雪和雨间隔着下,或是雨雪一块下,甚至某些区域会下冰雹。
  若是估算没有错误,战机其实也就是半个月的时间,等待真正到了雪与雨一块下的时候,怎么样都该是止戈罢战。
  “半个月的时间,以攻下濮阳,占领文石津和延津为战略目标。”袁乔虽然是行军长史,可实际上也是穿戴甲胄,军中的文官也就军需令长是常服,不然任何人都是戎装。他一手握着腰间的剑柄,另一只手指点着地图:“廪丘附近没有广泛山区,地势皆为平坦,我们从寒亭和范县一同出兵进击。寒亭之兵可以直切廪丘与鄄城中间的羊角城,断开廪丘与鄄城的联系。由范县出击的部队则是猛烈攻击廪丘,务必在五天之内攻下城池。”
  徐正是待在主位,安安静静地听着袁乔在进行布置。
  军帐之内挤满了校尉以上的军官,他们亦是专注聆听。
  刘彦已经离开大营,却不是直接南下豫州,是向鲁郡而去,先到彭城,后转道豫州。他承诺给的两万禁卫军已经归入兖州战线,冬季停战时则是会转调冀州战场。
  “文石津与延津,包含河对岸的棘津,探子回禀聚集不下于十万敌军。”袁乔移步走向旁边的沙盘,拿起木棍指点着沙盘,说道:“廪丘距离文石津有两百四十余里,以骑兵驰援速度来算,最快一日便可抵达,但料想熟知骑战的敌军将领必不会做这等昏聩的事。要保持战斗力,以两日敌军可能来援而算,寒亭之兵攻取羊角城之后是先固防,等待廪丘攻取之军前往会合。”
  羊角城其实蛮有名,自春秋时期就是聚众栖息的地方,本为卫国所有。华夏的姓氏基本上是从地名而来,先有封邑而有姓氏,随后居于当地的人再以地名为姓,所以说华夏子孙的姓氏其实是来源于先贤开拓某地,姓氏谱其实就是一部开拓史。
  现如今的羊角城并没有居民,重复修建是在汉军入东平郡,石碣赵国为了服务军队与汉军的征战,从原有的废墟进行修缮,建立而成的一座军塞,主要也不是为了屯兵,是囤积粮秣和辎重。
  寒亭和范县的汉军性质上是介于边军和戍卫军之间,按照汉军的等级划分并不属于野战兵团所有,袁乔为了达到目标,亦是不让敌军察觉,近日来以换防性质逐渐替换战兵过去。目前寒亭的汉军是有一万八千,范县则是有五万。
  战前让带兵将校知道作战部署,为的是让带兵者能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是知道大势。一些重要的战略部署自然只有高级军官清楚,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也该讲明,甚至是遭遇到什么样的变化也要有先前的部署,毕竟现在可没有无线电联络手段,哪怕是有旗语可以远程沟通也会存在延迟。
  “廪丘与羊角城作战期间,你等便是专注此间战局。”徐正是等袁乔讲解完毕,才问帐内将校:“尔等可听明白?”
  还真有没听明白的,他们没有不懂装懂,是当即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袁乔进行解答。
  等待全部都明白,至少不是完完全全的晕懵状态,这一批人会离去,换上新的一批人。
  每一批都是有各自作战目标的将校,他们所听所问都是自己的交战区域,徐正不用多讲,袁乔却是将唾沫给说干了。
  “该布置的已经布置。”袁乔尽管非常口渴,依然保持着世家子该有的修养,十分麻烦地一碗接着一碗饮水,可不是提起水壶直接灌,喝的时候还次次记得拿手挡住。他是喝够了才看向老神在在的徐正,有些不放心地问:“王上是真的离开了?”
  刘彦来时声势浩大,假装离去时同样声势不小,最后离开的时候显得隐秘,他的到来是一个变局,实际上徐正和袁乔事先没有预料到,连带石碣赵军可能也是猝手不及。
  “王上的一万随行之军还在大营,会在济北郡以及鲁郡交界处的蛇丘暂停一些时日。”徐正知道袁乔在担忧什么,大咧咧地说:“王上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不会给臣下难堪。”
  “能为如此君王效劳,确实荣幸。”袁乔半是担忧半是惶恐地问:“只是王上的护卫之军留在这里,身边……”
  “本将也是提过这些忧虑,王上说只要前线安稳,身在国境之内哪来什么危险。”徐正说着拍了一下案几,“砰”的一大声,豪迈地说:“我们快点完事,好让护卫之军可以早早回到王上身边。”
  袁乔下意识握紧了拳头,重重地点头,可内心里的感慨真的良多:【或许也就是有这番气度,我王才能在五年之内建立起如此功业。】
  却说石碣赵国那边,他们的确是怀疑刘彦待在济北郡汉军营盘没有离去。
  那是一件说来十分巧合的事情,他们的探子根本就是瞎猫遇上死耗子,老实待在一处装良民给遇到那批假装禁卫军的部队,又是真正看过禁卫军怎么行军的探子,两相一个对比下来,真正的禁卫军行军步伐一致是其余部队怎么都学不过来的。
  知晓刘彦身处前线,要石宣不做点什么也就不是一个大国太子该有的样子。
  能够在两军交战时,杀死或是围困敌国君王,对于国战而言真的就是一件大有利的事情,因此有机会肯定是要尝试,没有机会也应该创造机会。
  君王亲征,历来就是一件需要谨慎再谨慎的事情,亲征能够激励将士士气没有错,可败了后果更加难料。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少有君王会亲征,更别说亲自到战争前线。
  姚弋仲当时为什么要死盯着刘彦所在的营盘,那是因为姚弋仲知道只要解决刘彦,那基本上青州之乱也就结束,那才是明知道有风险也不放弃的因由,不是姚弋仲傻。
  刘彦出巡基本上不是秘密,第一次出现在冀州的时候,要不是有漳水间隔,汉军舰队又控制着水系,石斌哪怕是付出大代价也该扑上去。
  兖州这边一样是有水系,也就是黄河阻挡两岸,但黄河段并不是悉数全被汉军舰队控制在手中,延津那边有过河大桥,还不止一座大桥,是三座大桥。
  决意要来与汉国君王会猎一场的石宣,得到随军将领的支持,二话没说开始调集兵力过黄河,仅仅是五天就有七万石碣赵军进入延津和文石津。
  延津和文石津其实都是地势平坦的地区,大军不存在什么隐秘之说,他们也没有像往常那样沿途控制平民百姓,结果是有心向汉国的人跑去汇报。
  按照石碣赵国宿将李菟的说法,掩盖军事意图其实没有必要,相反是应该让刘彦知晓。他断定刘彦这个开国之君绝对不是什么胆小之辈,相反看刘彦过往的事迹,恐怕刘彦知道了反而是会留下。
  也许李菟猜得没有错,开国之君就没有一个是孬种之辈,要不怎么可能打下偌大江山,刘彦也真的是没有离开太远,离开济北郡汉军大营南下三十里到谷城就停住没动。
  谷城离济北汉军大营三十里,距离廪丘也就是两百里不到,以相隔来看还真的不算远,甚至是按照原计划前往蛇丘其实也就是两百余里。
  汉军这边能够按照往年的时节来判断今年的雨雪天气,石碣赵军这边自然也不会忘记这茬,有相同结论的是要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来搞一场大的,再利用后面的天气转换巩固战果,甚至是遭遇不利也能利用天气不至于让情势变得更糟糕。
  常说两军交锋皆在庙算之间,讲的就是战前根据敌我实力来进行预判,又对地形与天气进行预测,猜测战争过程想出应对之策。
  该有的算计和准备都有了,那就是做出实际的行动,石宣也就带着他的东宫卫队过河,骑跨战马到了黄河北岸有前方信使来报,说是孙伏都如计划再次出击,可这一次汉军不类往常,寒亭与范县的汉军大举出击直扑廪丘,又有汉军精锐骑兵绕鄄城而过直扑濮阳。
  “濮阳?”石宣身为统军主帅不至于不认得地形,对于每一座军事重镇亦是了解透彻,立刻就问旁边的李菟:“汉军没有攻取廪丘与鄄城就直扑濮阳,是不是如将军所讲,因为刘彦的到来而让敌军主将改变策略?”
  李菟是老将了,半生戎马先为石勒效力,多次攻伐东晋小朝廷屡立战功,对草原也是多次征战,算是南北都留下过征战痕迹。
  “汉军的意图一开始就表现得这么明显,恰恰是我军应该谨慎的原因。”李菟想了想,建议道:“太子,我们可以将大军先移至白马,近一步观察情势再做定夺。”
  石宣想想也是,不管是廪丘或者是鄄城,那边在计划中本来就是要放弃的地方。


第400章 军情如火
  石宣的东宫高力自然是跟队随行,那是一些从数百万人中挑选出来身材高大又骁勇敢战的人,数量不多仅是一万左右。
  作为东宫的直属武力,众高力却是显得相对寒酸,不说没有甲胄,兵器也是每个人拿着长达一丈的大仗就算是了。
  所谓的大仗全称应该叫“大仗柯”,而“柯”其实就是斧头的把,也就是斧柄。
  但凡使用长柄武器的人,一般是有着大力气,看东宫高力鼓励裸露的胸膛确实是肌肉发达,再看长相也是一个个显得凶狠恶煞。他们像极是没有经过比较正规化的训练,行军时不管骑马还是步行都是随意凑着就算了。
  石虎在给石宣选择东宫高力时是不分民族,只要达标的人就会入选,再经过残酷的优劣淘汰,能被选入东宫高力的人基本上就是十夫长级别,也就是至少能够以一当十。
  石宣出征,东宫高力是他手里比较仰仗的武装,再来是多达八万的羯人本族兵士。
  八万羯人是石碣赵国身份最高的“国人”,日常生活待遇上要高于其他民族,连带因为石碣赵国有“胡人抢晋人免罪”的律法,实际上羯人过得相对富庶,别看一个个穿的花花绿绿什么服装都有,可绝大多数手里至少是会有一支金属兵器。
  除开八万所谓的“国族”之外,石宣占了一个老大便宜,那就是先期石虎从国内各州汇集兵力,数量接近三十万的各族青壮被聚拢到顿丘郡也归于石宣指挥。这样一来石宣手头里的人实际上是有将近四十万的数量,就是其中成份混杂。
  梁犊是东宫高力的指挥官,也是石宣的护卫都督。他因为这层身份具有很高的话语权,除开一些资历老的人无法调动之外,其余部队都能够插上那么一手。
  东宫高力是兖州战场级别最高的武装,对其他部队颐指气使是一种常态,又因为多是血气悍勇的人也没有少殴打其余部队的友军,导致的是各方多有怨言可碍于石宣身份的关系难以述说。
  梁犊实际上是个晋人,是因为悍勇的关系才得到石宣的喜爱。
  不是同一个民族又想要得到宠爱,历来就是要足够狠,梁犊对待同样的晋人也着实是够狠,随便找个理由都能弄死一个看不顺眼的晋人。
  石宣不是渡过黄河了嘛,来到北岸又知道汉军大举出动,听从李菟的建议先让梁犊带着三千东宫高力以及两万杂兵上去。
  梁犊接到命令没有任何迟疑,点了兵马也就出发。他率军走的是白马一线,一路上地势平坦,再加上不断催促,上午出发到正午就抵达白马,遇到了从咸城赶往石宣处汇报的败兵。
  “汉军这么快就杀到了咸城?”梁犊深感吃惊:“咸城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咸城说是城,事实上只能算是寨,仅仅是围上一层篱笆没有城墙,驻守有三千石碣赵军,主要用途是作为孙伏都大军粮草的中转站。
  “汉军来势凶猛,仅仅是一个冲击就杀入咸城,我军无从招架。”看着该是属于校尉级别的败兵军官,他一脸的惶恐:“连敌军数量是多少都还没有探清楚,我们就败了啊!”
  梁犊有些懵,挥挥手像是驱赶苍蝇,扭头大吼:“速速设立工事!”,又对旁边的亲信低声说:“将咸城失守的消息禀告太子。”
  石碣赵军这边知道的是,廪丘之外的汉军该是有五万,攻打羊角城的汉军则有一万左右,对于后面又来了多少汉军则是没有摸清楚。
  汉军能够在半日之内突进百里以上,那么出动的肯定是骑兵。看一击而下咸城的举动,来势汹汹是必然,梁犊应该考虑的不是率军前往接战,是至少要先搞清楚有多少汉军。
  白马这边是石碣赵军的另一个屯兵点,之前驻扎的兵力是有两万,有梁犊再率两万三千人过来,总兵力是达到四万以上。
  四万多人所待的白马与中原大地很多城池一样,就是一个长久没有修缮显得破破烂烂的城市,城内倒是有平民,但晋人实际上不是被驱赶走就是自己逃走,待的全是胡人。
  白马距离濮阳有八十里,而濮阳原本的守军是有五万,孙伏都率军移往前线之后仅是留下一万人在濮阳。
  石宣按照王华的建议,命人快马加鞭告知梁犊,让梁犊带着白马所有的部队移往濮阳设防。
  文石津处的石碣赵军开始往白马移动,统兵的却是李菟。
  石碣赵军这边频繁调兵,这里的移往那里,那里的又赶往某处,整个濮阳郡之内到处都有军队小跑着在赶路。他们可不止是赶路那么简单,途中要是遇到平民不管是哪族都是抢,逮到晋人则是杀,真正应了那句兵过如梳。
  汉军这边率部快马加鞭急攻的先锋官是司宏壮,攻下咸城就是他的本部。
  咸城作为一个粮草中转站,里面肯定是有一批物资,司宏壮本部携带了一些就丢下不管,立即继续奔着濮阳而去,自然是有后面的友军会来处理咸城。
  五千轻骑作为先锋在前,后面是徐阳亲率的汉军主力,这支主力是由三万禁卫军步骑和两万战兵组成。
  “到哪了?”徐正是暂时先退到路边,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发问,道路上是向前不断开拔的部队。得到答案,他满意地点头说:“那小子干得不赖。”
  袁乔却是显得有些急,说道:“当务之急是先抵达濮阳城下。”
  这一次汉军的作战目标很明确,仅仅是有十五天不到的时间可以打,能消灭敌军固然是好,可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濮阳,拿下濮阳之后在雨雪交加的时节里进行必要的巩固,天气变好之后才又是大战的开始。
  “抢时间我们擅长啊!”徐正的心态很稳:“攻城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