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文化底蕴,十分清楚一些懂得却是办不到的事情。
  东晋小朝廷从未放弃过北伐,只不过是内部倾轧太严重,屡次北伐基本都是坏事在互相拖后腿之下。
  要说正朔是什么,可不止是名声那么简单,是号令天下的名号。基本可以说东晋小朝廷的司马皇室除了名号之外,基本上都不被世人当做一回事。
  那是极度真实的情况,尤其是“衣冠南渡”之后一度出现“马王共天下”的局面,这里的“马”说的就是司马氏,“王”则是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权倾一时,后面被干挺才有鄢陵庾氏的崛起,与琅邪王氏、阳夏谢氏、龙亢桓氏这三家并立成为东晋小朝廷治下的四大门阀。
  作为鄢陵庾氏的主事人之一,庾翼非常清楚司马皇室基本已经成为一块招牌,那不止是因为司马皇室得位不正采取九品中正制与各世家妥协的原因,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司马皇室被从中原驱赶到了长江以南。
  目前司马皇室只是有统治东晋的名份,实际上整个长江以南是被四大门阀与各个世家瓜分的状态,不会有人比那些实际统治长江以南的门阀和各世家更在乎天下局势变动,也不会有人比那些门阀和世家更想维持如今的局面。
  局面能够维持住,“天下”就是门阀和世家的天下。
  局面维持不住其实门阀和世家也不是没有出路,他们可以不争那张唯一的宝座,司马皇室一旦没有了那张唯一的宝座却会变成什么都不是。
  问题是有能够左右天下的经历之后,不管是门阀或是世家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权力,那么他们是会做必要保险的分头下注,可利益核心依然会是在东晋小朝廷治下。那么就注定了一件事情,遇到抉择的时候会倾向于东晋小朝廷。
  庾翼阻止王羲之与孙绰等人不会为了司马皇室,更不是为了这些浪漫文人死不死,撕破脸也是要看场合,明显现如今的场合根本就不合适。他能拦住离得最近的王羲之和孙绰,却是无法拦住离得较远的人。
  一个叫张合的东晋来人梗着脖子就那么冲向前,他在开始冲的时候已经引起多方注意,有维持次序的汉军炎黄卫奔出利索按住,可阻止不了他的嘴巴发声咆哮。
  “刘彦,你何德何能,竟然主持祭奠苗裔始祖!”
  “无耻刘彦,无耻汉国!无耻,无耻之(尤)……”
  炎黄卫捂住张合的嘴巴,他的双手也被反剪着提高,痛苦的呻吟声因为嘴巴被捂住变成了闷闷的“唔唔”声。
  刘彦又不是聋子,哪能没有听见张合的骂声。
  “吴郡张氏之人,官拜广阳令。”吕议招待过张合,压低声音说:“张氏乃是扬州望族,于吴郡有郡望之名声,家族子弟大多在小朝廷为官,祖上最为荣耀的是出过宁州都尉。”
  “只有一个有胆气跳出来?”桑虞无视掉被庾翼拦住的孙绰和王羲之,略略感慨地说:“遇事见胆魄,惺惺作态之人总比鲁莽之人更使人恶心。”
  刘彦不知道桑虞是不是在骂那两位大诗人、大书法家,眼睛的视线其实是停在了谢艾身上。
  现如今的文人其实不缺乏气节和胆魄,儒家也不全是“敌人来了我投降”的鲁地一派,要说起来儒家整体还是好的,后世的人对儒家的理解是来自于鲁地一派,其余的儒家学派式微之下难以发声。
  要说起来,鲁儒一派的发源地就在齐地,也就是属于青州地界,孔子的庙宇是在刘彦统治范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虽然发展迅速,亦是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地吞并吸收了其余学说,甚至是在汉明帝一朝独霸朝纲,可是养成拜孔庙那是文教大兴的两宋,宋之前儒家虽然势力很大,认真而言却依然不受统治者待见。
  讲真,孔子的核心思想与各个朝代的思想真的不一样,要是孔子复活听取到之后各个朝代的儒家思想,说不定会被重新气死。
  儒家发展到了东晋时期已经偏向于玄学,真正的儒生认真讲就不存几个,倒是一些看着不像儒家门徒的人才是真正的儒术有成之人。
  真正的儒家是什么样很难说清楚,但是尊礼和守仁的核心万变不离其宗,再来就是修身与强健,看着不会是什么病怏怏的斯文人,该是有英武气质的人,比如绷着脸的桓温和一脸诧异的谢安。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代表不了儒家,只能说是病夫。真正的儒家门徒实际上哪怕不精也该是文武俱会,代表人物多到不需要一一列举。
  对于有胆气出来捣乱的人,汉国这边真不会讲什么一笑了之,别说是什么郡望之家族,哪怕是名满天下又如何,关乎到一国之国策,无不可杀之人。
  张合要被炎黄卫押下去时,来自东晋那边的观礼人才算是有点样子。他们是同类,遇到事情装也要装出一个样子,知道刘彦真的会杀人的庾翼忙着保全王羲之与孙绰这两个名满天下的人物,是王述挺身而出。
  “汉王容禀!”王述没有做出什么容易令人误会的行为,比如快步急奔或是口无遮拦地咆哮,他对着视线移过来的刘彦行了一礼并保持行礼姿势,洪亮声道:“此庄严场合,关乎祭祀大事,还请汉王以礼仪为重,勿要与吃了五石散的疯人计较。”
  谁都知道两晋的文人喜欢嗑药,嗑了药的文人还容易做出一些非常出格的行为,嗑药之后的人与精神病患没有太大的区别,人们将那些个行为叫魏晋风度。
  能找借口来掩盖或是掩饰自己的错误是一件被追捧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管是曹魏还是司马晋时期,哪怕是帝王都不会去与一个吃了五石散的人多计较什么,毕竟都知道是精神错乱才搞出来的事情,去计较会显得小气。
  恰恰是因为吃了五石散干什么出格的行为不会被计较,乃至于是吃了五石散裸奔都属于一种趣事而不是荒唐,此后的历朝历代还不知道有多么羡慕所谓的“魏晋风度”,然而他们怎么不想想正是因为有所为的“魏晋风度”,才让华夏苗裔在这群所谓的精英领导下是那种鬼样子。
  刘彦在很多时候还是显得肚量其大,可不代表他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他本来还在期待能有一些所谓名满天下的人跳出来,见那些名满天下的人雷声大雨点小其实是比较失望。
  王述保持行礼姿势很久不见有回应,他却是听到唱礼之声才重新直立起身,转头看了一下一同前来的同伴,重新看向刘彦时的眼神有点怪,似乎是下了什么重要决定。
  祭祀仪式当然要继续,哪怕是有敌军来围住泰山,除非是真的攻上山来,要不肯定不会停,何况只是有人跳出来聒噪。此便是祭祀的重要性。
  “晋阳王氏述,现任庾冰麾下长史。”吕议是得了空闲才说话,他表情怪怪地说:“听闻与王羲之乃是见面就吵的宿敌?”
  要说起来,刘彦对王羲之可谓是如雷贯耳,以至于期待王羲之能干点什么事,好名正言顺地进行扣押,那就是为什么刘彦刚才看到王羲之被拦下来会产生失望心态。
  说到底,人就该有明确的定位,书法写得好不是什么错事,好好的当大书法家挺不错,可当官对于国家与治所民众就是一场灾难。
  “寡人有预感。”刘彦看了几眼王述,再看看东晋的其余一些人,颇为愉快地说:“此间事了,寡人麾下会多出一些真正有实才的人前来效劳。”
  没人去问会怎么处理咆哮的张合会有什么下场,如此场合咆哮谩骂,刘彦让其活下不是在展现肚量,是在表现愚蠢。


第364章 必要的亮肌肉
  越是聪明的人就会显得越狡猾,而狡猾的人从来都是惜命之辈。唯有憨厚耿直之人,他们才会认定自己心中大义,为了那个大义去慨然赴死。
  祭祀结束之后,下令将张合斩首的刘彦,他在东晋那边的人看来就是一个坏人。因为他杀掉了一个为了维护君王利益而表现出气魄的义士。
  杀掉义士是不详的行为,甭管那个义士是哪个国家的人,尤其是同文同种之下,所以刘彦也有点认为自己是个坏人。
  “王上是不得不杀。”桑虞在回程的路上专门上了刘彦的车辇,看到刘彦一脸郁郁,开解道:“君王博爱不在一人一家,而在天下。”
  刘彦却知道那些话是狗屁,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博爱的君王,君王身上更加不存在什么大爱或小爱,有的只是需要与不需要。
  他们会返回临淄,稍微休整一段时日,与各国的会商就该举行。
  张合被杀,东晋的那些来人不再随行,哪怕是还有重要事宜的庾翼也只能暂时回避。
  可以想象出来的事情,东晋来的那些大诗人什么的文人必将张合塑造成为一名英雄,其过程中会加上一些演义,比如某个谁和谁,不限定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他们也是在这一事件中有各自的表现,张合会是鲜花,另外的人是绿叶。
  作为下令杀人的刘彦少不得就是一个残暴之人的头衔,名声在东晋那边臭大街的同时,哪个东晋疆域内的文人提到刘彦不怕几句可能会遭受排斥。
  “天下愚昧者甚众,有愚昧之人必有明智之士。”纪昌就事论事说道:“我们只要明智之士,其余糟糠不要也罢。”
  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刘彦的态度鲜明,所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一再表露决心,会使一些人排斥,也必然吸引人前来投效。最为直接的就是,中原之地的华夏苗裔过去没有太多的选择,复建大汉和祭奠炎黄庙的刘彦成了新的选择。不止如此,长江以南的一些群体也将被刘彦所吸引。
  “经历此事,敢下重注的人才会成为我们的助力。”纪昌含笑道:“短期内或许不会有长江以南的人来投,风波减小必有大才来投。”
  知道都发生了什么吗?那些不再随行的东晋来人,不止一个接触刘彦的臣工,没有太过露骨地表示什么,隐晦表达志向的却是不少。
  就如同面子是自己挣来的道理一样,想要吸引人才就该表现出属于自己的实力和决心,接下来汉国有太多表现的机会。
  临淄依然还是一个大工地,出于政治需要除了宫城之外,百官的府邸也是在优先建设序列。
  汉国行使的是二十等爵制度,大战之后的犒赏也要变现,那么有功将士的宅子自然不能放缓。
  回到临淄的刘彦陷入了悔婚的泥潭,那是属于东晋治下呈上嫡女名单的人说法和方式都不一样,可别说是什么司马皇室的公主,有一家算一家全部都表示没戏了。
  这是一件让刘彦极度没有面子的事情,少不得有一些的国家使节要看笑话。
  “请王上放心。”李匡现在还是江都主官,很快就要返回岗位,走之前被召唤进宫,得知是什么事情之后,表态:“末将必不让晋军一兵一卒踏上大汉疆土。”
  要是这么简单的话,刘彦就没有必要召唤李匡。他看向了纪昌这个左丞相。
  纪昌的话简单明了:“张合受王上招待,更允许参加祭祀,却在我王祭祀时大放厥词,不但不合礼仪,且是挑衅大汉。”
  李匡没有什么废话,行礼道:“请王上示下。”
  刘彦没有什么好斟酌语气的,直接说:“国之大典如此行径,为不动干戈,寡人想相邀晋帝会猎。”
  殿内除了李匡有些晕懵,其余人都没有什么表情变化。
  晋成帝司马衍在前两年刚驾崩,是由琅邪王司马岳继位,可是司马岳仅仅是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就成了晋康帝,现在是不满两岁的司马聃在当东晋的皇帝。
  不管是晋成帝还是晋康帝,实际上都是谥号,而只有皇帝驾崩了才会有谥号。
  现在的纪元是公元344年,东晋那边是建元二年,新建国的汉国这边是元狩元年,李氏成汉是太和元年,张氏凉国是建兴三十二年,石碣赵国是建武十年,冉氏秦国是永兴二年,慕容燕国是燕元三年,拓跋代国是建国六年……
  年号一般是每一个国家想要得到什么期盼就有什么样的名字,不是刘彦选择元狩这个年代,是群臣经过很久的商议才确定下来。
  元狩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年号。元朔六年十月,西汉孝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即一角兽)。因此改年号为“元狩”。取此名的另一个原因是汉朝对匈奴大规模反击的进行。狩,有征伐的意思。使用时间前122年至前117年,历时六年。
  汉国众臣选择元狩这个年号,不是因为刘彦也在打猎的时候猎杀什么奇奇怪怪的动物,纯粹就是接下来新建立的汉国将会面临没有休止的战争,是在昭示各国作战之决心,亦是提醒国内子民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司马聃连两岁都没有足,朝政轮不到这孩子来做主,是由生母太后褚蒜子掌政,并由何充辅政。
  刘彦邀请司马聃会猎没有什么无耻的地方,自“会猎”这个词被创造出来,国与国之间的会猎就是用来解决争端,而解决争端可以是商谈,更直接的就是动刀兵。
  追根到底来讲,汉国举行祭祀,东晋那边的来人捣乱,并且是当着各国使节的面前咆哮谩骂,站在东晋的立场张合自然是英雄,可对于汉国而言就是损害国体和尊严,刘彦无动于衷只会显得软弱,至于是不是真的开战则就看实际情况,可一定要有所表示。
  李匡万分纠结地领命而去,他本来想说,“这么个事情不应该是特意派遣使节,怎么轮到他这个军人来传达?”,后面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
  “小朝廷必然拒绝会猎。”纪昌很平静地说:“如此南人谩骂必然内心无底气。”
  刘彦还真不是要在这个时候与东晋开战,只是表示态度无比重要,那是属于一国之君应该有的姿态。
  之后,李匡还会得到示意,江都那边的汉军可以视情况挑衅小朝廷,这也绝对不是纯粹地欺负人,压根就是近一步打压小朝廷自信心,也震慑南边更多的世家不要搞事情。
  “若是今次晋人雄起了呢?”桑虞不是在胡搅蛮缠,他作为右丞相总要尽责,因此说道:“王上还要有足够心理准备。”
  很快就会看到东晋小朝廷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且不管会是什么反应,既然刘彦向司马皇室的正朔地位发起挑战,那就要有个挑战的样子。
  随后的几天,刘彦开始采女,也就是观看名单上的女子,选择中意的女子入宫。他也没有什么好选的地方,敢送过来的女子必定是一个个在外貌上都属于美女,就是脑子怎么样还有待观察。
  刘彦在忙着为王族延续,国家的运作自然是交由众臣。
  要说最忙的人莫过于吕议,典客的职责就是负责外交,看规则与事情大小,各级鸿胪寺的官员先忙碌,最终还是会汇集到典客手里。
  对了,寺在华夏一开始可不是指宗教场所,是一种部门名称。
  按照旧例的划分,鸿胪寺是属于右丞相的管辖范围,吕议将需要由君王过目和下决定的事情汇集到桑虞这边,两人需要商议才决定是否需要面呈君王。
  “慕容燕国再次交涉辽东事宜。”吕议觉得这件事情相对急切,亦是有自己的理解,他说:“负责交涉的王简,一开始他的态度还算温和,最近确实越来越跋扈。”
  “那个晋奸无外乎是猜测大汉要与晋国交战,认为大汉多线开战难以保住辽东疆土。”桑虞满脸不屑地说:“讹诈或是威胁无法取得效果时,战争就成为必然。”
  吕议颔首认同,说道:“我们已经获得情报,慕容国主慕容皝派人前往邺城。”
  说到这件事桑虞不免会尴尬,之前他判断慕容燕国为了南下会刻意交好汉国,等待得知慕容皝派人去邺城哪能不知道判断失误。
  “在辽东与慕容燕军一战无法避免。”桑虞没有将尴尬表现出来,说:“左丞相已经在做相关准备。”
  汉国的左丞相一些职权与太尉重叠,目前刘彦没有任命太尉,大将军更是没有影子的事,那么左丞相自然是要承担军事责任。
  “大汉的国策已经定下……”吕议苦笑着说:“展现实力固然是好的,表现越强大敌人越少,只是多线开战……”
  “虞认同王上的决策。”桑虞少有的摆出一脸的正经,肃声道:“国与国的相争,容不下一丝的软弱,哪怕是装也要挺着胸膛,何况……”说到这却是没绷著脸,笑嘻嘻地说:“何况我们真的很强啊!”


第365章 强到没朋友
  辽东狭隘半岛是刘彦第一个真正开始建设的陆上领地,汉军的真正崛起该是由此处。
  经过接近三年的发展,辽东狭隘半岛那边该有的几乎都有,人口经过一再安置也突破五十万,占了汉国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
  若说还有什么重大意义的话,那便是刘彦占领一开辽东狭隘就是在进行布局,他很早就知道慕容鲜卑必然会南下,控制辽东狭隘半岛当然是为了在慕容鲜卑身后锲上一颗钉子。
  现在慕容燕国越是在意汉国在辽东狭隘半岛的疆土,就越表示出辽东狭隘半岛的重要性,证明刘彦当初的布局是多么有先见之明。与之相对的是纵容刘彦在辽东锲上钉子的慕容燕国,举国没有目光长远之人。
  “土地就那么大,我们已经在临淄立国,控制青州和徐州全境,再攻占兖州、豫州、冀州局部,慕容燕国要南下自是不存在和平的空间。”
  刘彦内心里还是比较有成就感,他举目看向了下方,下面分为左右两侧屈膝跪坐的只有纪昌和桑虞,他们在进行的是私宴。
  “别说是整个中原,哪怕是燕地,包括其余诸国的土地皆是我汉家自古以来神圣不可缺失的疆土,寡人定要保证金瓯完整,不留遗憾于己身,不遗祸于子孙后代。”
  纪昌与桑虞对刘彦有此雄心壮志自然是欢喜无比,身为人臣追随有这种大志向的君王才有盼头,若是真的能够在此生重现金瓯完整,他们这一代人也必将名留青史。
  “臣必竭尽全力,为王上霸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彦笑着摇头,倒不是不相信纪昌与桑虞,是任何霸业都不是靠着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的,要找对方向才有可能。
  “说吧。辽东战事必然会发生在今年秋季,我们是巩固原有地盘,打一场有限度的战争,或是暂时放缓中原直取整个辽东?”
  纪昌平静地看一眼对面的桑虞才缓缓站立起来,他走到中间的走道对着刘彦揖了一礼,说道:“对大汉而言,辽东乃是边荒之地,王上立国之前主攻何处并无政治影响。王上已然立国,自是该有缓急轻重。”
  刘彦听懂了,那也代表着众臣工的热切期盼。他沉思了一下,问道:“慕容燕国与石碣赵国会从敌对转为同盟。两国结盟自然是针对我国,卿等有何看法或是对策?”
  涉外事宜该由桑虞来答,他同样站起来来到走道中间行礼,说道:“对于胡人言语不如刀枪,可集中精锐先在辽东给予燕军沉重一击,再辅佐一些邦交之策,或可扭转局面。”
  邦交充满尔虞我诈,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进行虚假承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慕容燕国南下是国策,那么慕容燕国与石碣赵国联合只是针对汉国。
  汉国这边给慕容燕国沉重一击,有可能让慕容燕国知难而退,更有可能让慕容燕国与石碣赵国成为更加坚定的盟友,但不管怎么样实际上汉国能选择的不多。
  将辽东狭隘半岛交给慕容燕国不说领土神圣也是属于自断一臂,眼睁睁地看着慕容燕军席卷中原更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敌对无法改变,不过是敌意的轻与重,那便是邦交的作用了。
  “除开石碣赵国与慕容燕国会结盟,南边的小朝廷也是王上应当重视的一部分。”纪昌脸上出现了阴戾的狠辣,说道:“与之仇寇结盟可是他们一贯的行事作为。”
  对于东晋小朝廷而言,汉国已经对他们的正朔地位发起挑战,那么没有什么是东晋小朝廷为了保证正朔地位干不出来的事情,不说石碣赵国一直以来都是东晋小朝廷敌国,哪怕是慕容燕国刚刚给过东晋小朝廷难堪(先称臣又反叛)也不是什么大事。
  刘彦为什么让李匡挑衅长江晋军,震慑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原因,主要还是让晋军没有备战的时间。
  汉国成立是不容于世的事情,差别就是马上敌对或者是先虚情假意地虚与委蛇拖时间,毕竟那可是汉国,不是其它的什么国号。
  西汉和东汉虽然已经灭亡,可是记载的典籍并没有消失,凡是读过史书的人,谁不知道两汉的精神是什么,那可是讲究“对异族能动手的绝不动口”和“明犯强汉,虽远必诛”。
  两汉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征战与灭国的开拓史,不管是“吞南并越”,或是“击哀牢,灭夜郎”,更有“置地半岛四郡”,少不了“汉匈百年战争”和设立“西域都护府”,除开立国之初的隐忍之外,“汉”根本就是强到没朋友的一种蛮横。
  胡人建立国家取号为“汉”还能说是牵强附会的一种攀关系,由炎黄苗裔来建立“汉”可就无法令人与之快乐玩耍。
  对胡人来讲,“汉”这个字永远是无法忘却的梦魇,能抹杀就绝对不能放过。
  对于同为炎黄苗裔的国家来讲,残酷程度一点都不输给胡人,正朔只能有一个,“大一统”思维之下也不会允许两国乃至于是多国并立于世,不管强大或是弱小脑袋里有的就是“天大地大,没有比干挺对方保证金瓯完整更大”。
  所以呗,甭管刘彦是不是有祭祀炎黄,取了“汉”为国号就注定了一件事情,盟友什么的就不必了,有的只有主从或是吞并,其余休谈,玩的就是强到没朋友。
  汉国重新出现于世,尽管是早就有心理准备,可诸国依然难免震荡。
  目前而言,依然对刘彦这边表示亲善的独立国家只有冉氏秦国、张氏凉国、拓跋代国,剩下的那些要是以玩游戏的解释来讲,那就是从之前的“白色”和“蓝色”变成了“血红色”,也就是立即成了敌对。
  刘彦有特殊的判断敌我方法,还真的就是以颜色来进行区分,他脑海中的地图看了触目惊心,实际上就没有属于盟友的“蓝色”,哪怕是表现出亲善的冉氏秦国、张氏凉国、拓跋代国实际上显示的是“白色”,也就是不敌对也没有善意。
  那些个仆从国,也就是高句丽、百济、新罗、伽揶之类的国家,高句丽从之前的“白色”变成了红色,倒是原本为“白色”百济、新罗、伽揶、出云、九州、大和诡异地变成了“蓝色”。
  高句丽是在原本的汉家疆土上挣脱后独立建国,他们害怕重新被灭绝对不是什么胡思乱想,毕竟高句丽的土地原本就是“半岛四郡”。
  另外那些国家突然对刘彦表现出亲善也不显得奇怪,西汉与东汉存世四百余年,仅是在高祖时代、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的大汉显得弱鸡,从汉武帝开始则是一直霸气侧漏。
  大汉的这种霸气是持续到国家都要亡了依然不变,受到崇拜好像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前提是那些国家不属于“汉之疆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家有了,一些可以模糊的地方也就不存在,要说冉氏秦国与张氏凉国比较迫切的是什么,那么就是定下邦交。
  “艾之王上不会承认汉王正朔之名。”谢艾说着话的时候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他平静地看着吕议,说道:“臣属与朝贡休提。”
  吕议也就是试探了一下下,得到直接的拒绝没有什么恼怒心理,反而是笑着说:“那么贵使所为何来?”
  “艾此来却是要通告贵国一事。”谢艾是儒将嘛,有文化又显得英气,说话自然也是有种浩然之气:“我王出兵征讨西域,为我汉家重夺旧土恰是到了关键时刻,难以挥师东顾,却有秦国独木难支,望贵国深思唇亡齿寒之道,援助秦国。”
  吕议没有什么表态,随后说了一些必要的邦交辞令,送走了谢艾。
  很快条攸就带着冉智出现在了吕议面前,对于条攸带着冉智前来,吕议先是一愣很快就笑着迎上去。
  华夏文明的交流习惯注定很难有什么“单刀直入”的爽快,条攸与吕议东谈西聊了有一小会,等待进入主题却是再次让吕议一些发木。
  “世子要留在汉境?”吕议不得不发木,世子留于他国通常是作为人质。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将话题接下去,试探道:“是暂居或是?”
  “卿勿用如此。”条攸一脸的羞愧难当,说道:“国事艰难,有求于贵国,却无可付出,唯有如此。”
  吕议还真没想到冉氏秦国这么直接,正在发木的时候又听条攸继续往下讲。
  “我家王上已经亲身赶往潼关,情况却是未得到好转,一旦潼关失守再无秦国,世子置于汉地其实是在寻求贵国庇护。”条攸苦着脸老久,最后竟然是哭泣出声,哀声道:“我王与汉王共同立志于恢复汉家荣耀,称王绝非为一家一姓之利,是迫于蛇无头不可行,若有它法何尝恋栈?”
  懂了,说那些就是为了接下来的称臣做准备,就是真心假意从来都不是靠说的。


第366章 可庇护其子嗣
  “称臣?”刘彦脸上的诧异连掩饰都无法掩饰:“同时向我汉国与小朝廷称臣?”
  吕议事实上也是满脑子的浆糊,说道:“冉秦的司空条攸明言,天有二日地有二主,冉氏闵无意于争鼎,只为族裔社稷,只好如此。”
  这做事的方法还真的是怪,可稍微一想似乎也像是冉闵能干出来的事情。
  冉闵入关中之后立刻称王,可他在称王的同时派出使节团前往建康向司马皇室表示归附要求册封。
  当时司马岳还活着,只是已经病入膏肓,小朝廷的众臣商议了一下,认为冉闵杀害的晋将太多不当人臣,同时又认为冉闵背主无义不能轻信,结果是小朝廷拒绝了冉闵哪怕是名义上的臣属身份。
  “王上,今时不同于往日。”吕议说到底还是搞礼仪和外交的,他说:“大汉向伪皇室发出挑战,又有伪皇室靡靡不振,极可能会答应冉秦归附。”
  “不是有可能,是绝对会答应。”纪昌嗤笑道:“恰是需要提振士气之时,又有王上发出强有力的挑战,有臣来归怎么会拒之门外。”
  桑虞咳嗽了几声,不是装的,也不是开场白,他是偶感风寒了。他见所有人看过来,没话也的找话说:“真是令人不明白,冉秦向王上称臣是为了获取援助,向伪帝称臣是为了什么?”
  一口一个“伪”是政治正确,表示不承认司马皇室的地位,再来就是确认自己的正朔身份。简单了说,那就是不认可司马氏是什么皇族,再来是世界上也不存在什么晋国,那就是一个叛贼势力。
  对啊,冉闵向晋国称臣是想干什么?这事办得有些令人觉得云里雾里。
  “不会是为了让我们心急拉拢才搞这么一出吧?”蔡优摸着下巴的胡须,说道:“好像也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