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冉闵听得一愣,愣神之下久久没有开口。
  “……”王猛也愣了,等了一小会又说:“君上有言:彦闻闵有意求得军械,备下若干……”
  冉闵一直是沉默的状态,不为那些军械的数量而有改变。他在想刘彦为什么会有第一个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回答将影响到什么重大的事情。
  其实刘彦那样问有两种理解,冉闵所想的是刘彦在招揽,毕竟刘彦马上就要建国称汉,问冉闵是否有恢复强汉之心着实令人不得不多想。另外的一层含义是,刘彦责问称王后的冉闵好像忘记了曾经的理念,毕竟冉闵进入关中之后的行为与之前宣扬存在巨大的差别。
  王猛还在那边说话,直至将自己应该讲的话全讲完才忐忑地看着冉闵。
  冉闵之前又派李显前去汉部,李显没有见到刘彦,是九卿之一的吕议来招待李显。
  毫无疑问的是,冉闵派李显前去是为了寻求支援,能有军队支援最好,没有援军就寻得兵甲器械上的援助。
  冉闵得到的回复是刘彦同意了援助,冉氏秦军急缺的成品箭矢就有三十万,箭镞五十万,战刀一万,枪头三万,弓三千,皮甲三千,铁甲五百。这些军械是会走长江,再从巴蜀进入关中。
  现在有个问题摆在了冉闵面前,他该怎么说服李氏成汉的现任皇帝李势同意让军械借道而过。
  李氏成汉在李寿当家作主的时候是有意交好刘彦,但是换成了李势之后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从有意结交转为莫名仇视。
  冉氏秦国与李氏成汉从一开始的关系就不好,等待李势成为李氏成汉的当家人依然不好。
  之前李氏成汉与张氏凉国的关系是友善,李势上位之后还没有与张氏凉国那边有什么接触,却不知道态度有没有变化?
  冉闵想了想还是得拜托张骏帮忙,但他一想起张骏却是无比火大,原因只在于他屡次向张骏求援没有得到回复。
  张氏凉国在东面的军队一直没有增加,金城依然是张氏凉国在东面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他们是以金城作为桥头堡在入侵羌族栖息的地盘,入侵之后一直是烧杀抢掠的姿态,并未有真正进军石碣赵国腹部的迹象。
  现今的冉闵怎么都觉得自己被张骏利用了,并且还是被利用得无比廉价和彻底的那种,原因只在于张氏凉军不增援战事吃紧的潼关和晓关,还有传闻说张骏不断向西域增兵。
  事实情况也真的是那样,张骏目前的侧重点就是讨伐西域,张氏凉军目前已经杀到车师古国附近,很快就要攻下高昌进入龟兹区域。他们在西域的开拓其实也不是那么顺利,主要是遭遇到了匈尼特人也在向西域扩张。
  匈尼特人也被称作匈人,但绝对不是什么匈奴人。他们的族群来源没有个具体的说法,比较可信的是源自曾家的大月氏后裔,也就是贵霜王朝人种。
  冉闵对于张氏凉国既是生气又是无奈,生气是在于冉氏秦国战事紧急,作为有明确盟友关系的张氏凉国不派援军,但张氏凉国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帮助冉氏秦国,至少在粮秣的支援上就没有过中断。
  “说完了?”冉闵面无表情地问了一句,随后盯着王猛看了一小会,再次开口说话,只蹦出一个字:“信。”
  王猛这一次没有再磨叽,从夸大的袖子里面掏出一个看着精致的长型金属盒子。他当然是没有能够亲手交到冉闵手中,一个称孤道寡的人怎么可能会亲自与外人有接触,是由一名宦官去拿再转交冉闵案头。
  完成使命的王猛再次行礼之后方才告退。他是屏住呼吸才走出大殿,往阶梯下面迈步的时候,没忍住往后看了几眼。
  冉闵定都是选在长安,称孤道寡之后自然是住进了古宫殿。
  王猛所看到的景色是经过一番修缮,墙壁重新被粉刷,破损的阶梯则是第一时间修补完毕,身后的宫殿大概也是修缮的第一序列。
  【国势微妙之下,宫阙作为第一优先序列……冉秦恐怕未能有所发展。】王猛这样想可不是因为刚才被冉闵吓到心生怨恨:【相比而言,汉部是优先发展民生,等待确认建国才有修建宫阙计划。听闻君上不欲大建,理由是当前疆域未有一处都城合适?】
  刘彦一直没有大肆建造宫阙还真的就是处于没有理想都城地点,他觉得最合适的是雒阳(东汉称雒阳,曹魏才改为洛阳),要么则是在长安,反正青州这边就真的不适合作为司隶所在。
  之前有人认为广固城不错,广固城的旧称叫临淄,而临淄是曾经齐国的首都。
  要是刘彦只有割据的心思,临淄作为都城还真的有其历史底蕴,问题是要是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临淄则就显得太过偏僻。
  一个国家的都城选址可不能胡来,需要考虑到基本盘、地域、战略位置、交通、等等无数个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有粮食来源,毕竟作为都城必然是会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
  刘彦是个穿越者,参考“今后”各朝各代,还真就没有比洛阳更合适的地点,第二个备选所在是长安。
  汉部要立国,刘彦要称王,去广固城重新改回临淄,用临淄作为临时都城。
  因为是临时都城的关系,刘彦的意思是就先将就着,但被部下强烈反对。
  包括纪昌在内的人,他们一致的意思是,都城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城池必然是要大而广,宫阙哪怕不富丽堂皇也该设施俱全。
  考虑到今后的海军基地是在青州这边,更加想到倭列岛上面的黄金和白银,临淄哪怕是不作为都城而作为陪都也有重要意义,刘彦一时间有些踟躇。
  最后刘彦是被桑虞给说服,汉部建国之后不可能再吃什么大锅饭,民间财产私有,土地分配与各项国策,种种的种种都是需要急切考虑。
  大肆建设是一项拉动经济的手段,桑虞认为可以趁此机会激发民间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因为有需要而可以让民间出现大量的作坊,毕竟不管是砖石还是瓦片,乃至于是各种木材雕刻啥的,那都是一种产业。
  建就建吧,再来就是关于国策制定,这个目前还在激烈的讨论之中。
  王猛目前就只是一个记事郎,国家大事什么的离他太过遥远。他现在只在庆幸一点,没有惹怒冉闵死于非命。
  在即将走出宫城之时,王猛再次转身看过去,里面的广场之上站立高大的武士,每个武士的装备和派头都是相当不错。
  冉氏秦国的军队制服是黑搭红,主体色调为黑,红色是一些镶边和点缀,旌旗为黑底白字,还真的是讲究继承曾经赵氏赢姓的秦国。
  “着冕服,带珠冠。”王猛重新迈步,低声念着:“一家一姓,是非成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346章 充满羞耻感的事情
  刘彦支援冉闵的理由有点复杂。
  其一是刘彦需要冉闵继续坚持下去,冉氏秦国的生死存亡并不止关乎到一姓一国,是关乎到天下大局。
  其二是刘彦在提前为未来做打算,谁都无视冉氏秦国的当口,他伸出援手哪怕身为君王的冉闵不感激,冉闵麾下的臣民难道就没有半点感恩之心?些许军械能够换取一国的好感,买卖怎么看都无比划算。
  其三是刘彦在向天下各方展现自己的实力,只差明白大吼,老子历经苦战是没有错,刚击败了五十多万敌军还能有能力支援他人,要是怕了就别打老子主意。
  之前是汉部一直在担任盾牌的角色,冉闵起兵之前刘彦他们单独扛了三年之久,期间说都是坐山观虎斗,要是汉部没有坚持下来,刘彦败亡难道就不会影响到其余国家或势力?
  有道是愈打愈强,所指的是军队的士气和锐气,石碣赵国一直没有能够获得胜利自然是心气和士气会不断减弱,反之则是亦然。
  石碣赵国现在还是东方领土最大和声威最盛的国家,别看一些局部是一败再败,可损失的不是晋人、杂胡就是羌族和氐族,羯族的根本没有受到伤害之下谁都不敢小觑。
  东方领土第二大的是东晋小朝廷,之前各方还认可小朝廷正朔的地位,但由慕容燕国开了个头,慕容皝拒绝小朝廷的正朔地位后,小朝廷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大有一种落架凤凰不如鸡的趋势。
  东方主大陆的各国按照领土面积排列分别如下:石碣赵国、东晋小朝廷、张氏凉国、慕容燕国、拓跋代国、汉部、李氏成汉、高句丽、冉氏秦国、百济、新罗。
  国力上则不太好排名,比较公认的就是崛起时间短的汉部在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上强得有些诡异,或者说……强得很是不讲道理。
  目前谁都想知道总控汉部内政的人是谁,没人认为是摆在明面的纪昌,毕竟纪昌一直以来是比较倾向于军事而不是民政。倒是一直负责民政的田朔被关注的力度最大。其余的吕议、蔡优、桑虞……等等一大票人,他们无论怎么看也是比较倾向于军事。
  “李显到青州的另一个目标是观察那边的民政规划。”
  冉闵是坐在大王宝座之上,下方大殿的两边屈膝跪坐着冉氏秦国的一众文武。
  今天是冉氏秦国的大朝会,一开始司空条攸就公布了一个好消息,说的是刘彦同意支援军械。
  大朝会嘛,只要是在都城的官员只要品阶足够就必须增加。别看冉氏秦国现在疆域小,国势看着也不妙,各项发展更是糟糕,可作为一个王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什么官职就有什么官员。
  冉闵当然是大王,他此时此刻穿着一身黑色为主体的冕服,搭配有红的一些线条,再由金线绣着华丽花纹。头上戴的是冕冠,看着却不是诸侯王的九条冕旒,是天子(皇帝)的十二条冕旒。
  现在的冕服可不会绣着什么禽兽的图案,再来是华夏民族也还没有开始崇拜“龙”这一幻想神兽。目前华夏的图腾种类之多超乎想象,被用得比较多的是鸟类,如玄鸟或是凤凰。像是秦国选玄鸟,西汉和东汉则是选金乌。龙代表天子是从明朝开始,成为旗帜上的图案则是从“我大清”开始,被认为民族图腾得是到天朝才确定。
  大殿之上,右边是太尉申钟和大将军蒋干为首的武将集团,左边是司空条攸、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萧全、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等等的文官集团。
  黄门侍郎宋斌则是待在大殿靠近冉闵的台阶之下,门边是站着长水校尉马愿。
  要说起来,冉氏秦国的官僚系统就真的是完整程度远超刘彦那边,只要先前是跟着冉闵混得心腹都被封了官职,就是在爵位上冉闵显得有些吝啬,主要是也想搞无军功不得封爵的惯例。
  冉氏秦国进入关中之后,采取的策略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关中早就是羌人、氐人、晋人、杂胡混居的状态,其中又以氐人的数量最多。
  氐人视关中为自己的领地哪能轻易顺从冉闵,他们与同在关中的羌人率先反抗冉闵的统治,其结果当然也是遭到冉闵的血腥清洗。
  关中的清洗后面波及到了杂胡和晋人,那是冉闵军在清洗氐人和羌人时形成的劫掠成性造成,有压迫自然是会有反抗,再来就是冉闵初入关中,对于关中的人没有太大的威慑力,结果是整个关中一直是乱糟糟的状态。
  战乱之下要恢复民生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再来是曾经的沃野早就随着郑国渠的荒废而消失。不但是秦时修建的郑国渠,连带西汉修建的渭水渠、白渠、成国渠、六辅渠、灵轵渠……等等接近十个用于灌溉的系统,它们早就随着东汉的覆灭而被破坏或是荒废。
  指望胡人破坏还差不多,千万不能指望胡人能够进行建设,什么数千里沃野想都别想,指望别到处是残垣断壁就不错了。
  冉闵得到的关中却还真的就是一个充满了残垣断壁的地皮,整个关中也就曾经刘耀(匈奴前汉)定都长安的时候进行了建设,使得长安看上起还有一座城池的样子,其余地方的状况与中原的绝大多数地区一样,繁荣的城池和村子变成废墟,曾经的桑田农野成为杂草横生的牧场。
  “王上……”条攸身为司空不得不讲一些话,尽管那些话听起来无比难听。他挺直腰对着冉闵的方向行礼,说道:“进入关中之后,我们对治下的征赋一直是超额,用于兵役的青壮,用于农事的徭役,万民对我们的支持一再下降,王上不得不慎重。”
  总是说赋税赋税的,但赋和税绝对是要分开。
  赋讲的是兵役和徭役,也就是出人出力,这就是赋。
  税则是以人头税为主,成丁之后每人每季度或者还是每年需要交多少粮食或是财帛,再来就是商税和盐铁之税。
  关中服从冉闵统治的民众大概是十二万户不到,每一户有多少成员很难说,但是冉闵对他们的要求是每一户至少要出一名青壮纳赋,基本上还都是作为士兵使用。他又要求之下的家庭要出额外的人进行徭役,比如在修建长安宫城就征赋了十余万人来进行劳力活动。
  在税的方面,人头税当然是必须交的一种,另外的是养兵税和保家税,每丁一季度是一斗的粮食或是等价的财帛。商税方面是十税一的政策,盐铁则是为官方所有。
  用横征暴虐来形容冉氏秦国对关中的统治绝对丝毫不过份,但冉闵纯粹就是给逼的。
  事实上,要是历史没有被刘彦改变,冉闵起兵之后也是做相同的事情,甚至还过犹不及,结果冉魏三年不到的时间就灭亡,并且冉闵统治下的冉魏仅在邺这么一座孤城命令有人听,其余地方先后背离。
  冉闵当然知道这样的统治方式不对,但他又能怎么样呢!不征募人就没有兵源和劳动力,不大额征哪来的钱粮用于征战。对于他们这一套统治班子来讲,治下民心什么的远没有比生存重要,只要能够生存下来日后再给予治下民众补偿就好了。
  “一定要给治下黔首讲清楚说明白,只有消灭不愿意归顺的胡人,只有守住潼关与晓关……”冉闵没有将无奈表现出来,他是一个铁血真汉子,再来就是身为君王,怎么都得显得有尊严:“坚持住,所有人都要坚持住!”
  条攸默然无语了一小会,自己让自己重新振作了一下,才又说:“王上,已经让乡间老人劝说乡野,但是……血气一过……恐怕不能只用言语。”
  申钟在适当的时候挺身而出,行礼之后说:“王上是身处关中之地,曾经的先秦采用耕战之法,汉王能用,王上也可用。”
  一片赞同之声在殿内不绝于耳,谁都知道民心士气可鼓不可衰,空口白牙可以短暂地打动万众的心,但长时间的奉献而没有任何回报可是会使人退缩,到时候再讲什么民族生死存还不知道有没有人听。
  对于冉氏秦国更尴尬的是,若长江以北只有他们这一支势力代表华夏苗裔的话,喊为生存必须反抗,喊胡汉之仇,等等的口号喊出去那叫理直气壮,可青州不是还有刘彦这一个势力吗?
  刘彦马上就要建国称汉,相比起冉闵而言,刘彦更早喊出恢复强汉荣耀,也不断宣传保护汉人的理念。
  冉闵是在刘彦喊出恢复汉家荣耀和保护汉人后的第三年才起兵,他做了一个补救的行为,那就是拉上张骏搞同盟,结果张骏要求必须加上刘彦,才出现了所谓的“三王同盟”。
  现如今张骏正在向西域大肆扩张,对冉闵的兵力求援是拒绝得干净利索,倒是张骏一直都在持续向冉氏秦国援助粮草。
  在冉闵等人看来,张骏之所以没有断掉粮草的援助不是没有理由,无非就是让冉氏秦国可以继续支撑下去,要不等冉氏秦国完蛋,面对石碣赵国的可直接就是张氏凉国了。
  同样的,刘彦同意支援军械在冉闵等人看来也是与张骏的出发点一样,就是让冉氏秦国可以继续支撑下去,是要拿冉氏秦国当盾牌。
  那样的心态之下,东西收下,感恩则就免了。不能怪冉闵等人,毕竟还真的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不存在什么人情或者恩德在里面。
  “现在搞那个来得及吗?”冉闵不会做作也不喜欢做作,他就是一个有一说一的人物:“再来是,我们那样搞之后,多久可以见到成效?”
  条攸瞬间就尴尬了。
  耕战之策的制度当然是有用的制度,可关中战火连天可没有好环境来恢复农耕。对于军功爵制度的吸引力也纯属难以估量,毕竟获得爵位是一回事,得到爵位有没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支撑不下去导致冉氏秦国被灭,话说有哪个国家会承认冉氏秦国的爵位吗?
  更重要的是,条攸想了想还真有点难以支撑军功爵制度带来的福利问题,任何一个等级的爵位都有官方需要给予回馈,奴隶、土地、宅子、财帛……冉氏秦国除了土地暂时不缺之外,其余什么都缺。
  “只能……只能……”条攸难以启齿,满脸通红说:“暂时先赊欠……赊欠……”,说不下去了。
  条攸直挺的腰松软了下去,脑袋也是低着。
  殿内陷入了可怕的寂静,近乎所有人都是将脑袋低下去,没有低下脑袋的人则是闭目养神的姿态。
  “寡人这个大王,恐怕是有史以来最窝囊的大王了吧。”冉闵用的不是问句:“粮草依靠凉国借,军械依赖汉国赠,现在连将士应得的都只能先赊欠。”他说着虎目泛红,像是不愿意被发现是的微微昂起了头颅,冕旒的珠子贴在脸上显得冰凉。
  “要不……”张乾的声音比较突兀,开说蹦出两个字就被集体围观。他深呼吸一口气,苦笑说:“找汉王借财帛?”
  汉部富庶在当今之世绝对有名,不止是军队的兵器和甲胄精良,还是东方所有国家中大肆运用床弩等器械的唯一势力。军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财力,再来就是生产力和工艺实力,军队的装备精良,要说后方穷困可真的说不过去,毕竟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尤其是极度依赖后勤的军械更是如此。
  冉闵脸颊抽搐了几下,闷闷地没有吭声。他一直在回想刘彦借王猛问的那些话,尤其是那句“彦常闻闵有光复强汉荣耀之心,今仍持此念否?”。他思来想去,刘彦这么问绝对不简单,但同样是君王的招揽又显得很诡异又可笑。
  【现在寡人才是君王,刘彦还没有称孤道寡啊!】冉闵烦闷无比,他当然知道找刘彦借财帛是个办法:【刘彦会借?即便是会借,该怎么个还法。或者……不还?】


第347章 数百万羌人要不要?
  冉闵从开国称王之始就没有顺利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底蕴再加上早就糜烂的关中难以给冉氏政权什么养分,再加上建国之日起便是连连苦战,想要发展民生也成了奢望。
  就在冉闵再次派出使节赶往青州的时候,刘彦针对姚弋仲的战事也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
  姚弋仲从济南郡战场突围,历经半月有余仅是带着五万左右的残兵败将退却到祝阿郡地区。他们一路上是处于没日没夜的逃奔状态,每时每刻都有人掉队被尾随追杀的汉军俘虏或是杀掉,到了巫山以北的黄河和济水仅有十五里不到宽度的区域,活见鬼似得被一面石料城墙挡住了去路。
  率领部队对姚弋仲败兵残部进行堵截的人是桓温,城墙自然是出自系统农民的手笔。
  姚弋仲看到城墙的时候是感到难以置信,城墙看去该有三丈左右的高度,北起黄河沿岸南至济水边上,上面站满了严阵以待的汉军士卒,一面面的旌旗随风招展。
  等待发现前无去路时,姚弋仲想过非常多的事情,面对看去坚固且雄伟的城墙,他们这支全是骑兵的队伍连登城梯都没有,驱马撞墙会显得很傻。
  姚弋仲面临的抉择只有两个,要么返身与追杀而来的近万汉军骑兵拼了,争取在战死之前多杀几个垫背;要么就是放弃抵抗,进行屈辱的屈膝投降。
  在战局不会有什么改变之后,汉军显得无比矜持,他们没有急哄哄地展开攻击,是稳健地等待刘彦率领大军过来。
  汉军在等待的同时,羌族的残兵因为姚弋仲陷入两难也处于停滞状态。
  “刘彦没有向晋帝称臣。”姚弋仲一再确认这一点,他会说这个当然有理由,他身上不但有石碣赵国的爵位和官职,也有东晋小朝廷封的爵位和给的官职。他苦闷地向自己的儿子姚襄说:“没有这层关系,为父难以向刘彦投降。”
  道理可能会有些绕,但是看姚弋仲在原有历史上的选择就不难理解。
  在没有被改变的历史中,石碣赵国崩溃之后,姚弋仲的第一个想法竟然不是割据建国自立,他选择寻找可以继续效忠的对象想要依附,选择的是东晋小朝廷,其本人重新亮出东晋小朝廷封的爵位和官职继续与冉闵征战,等待要死之前又让自己的儿子向东晋小朝廷效忠。
  “我们与刘彦有血仇啊,父亲!”姚襄见姚弋仲有意投降,说到底还是年轻不懂什么叫存己才能卧薪尝胆,既是愤怒又是感到耻辱地说:“大不了与他们拼了!”
  姚弋仲一个巴掌就对着姚襄甩过去,压抑地吼:“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为父可以死,姚家却要靠你们!”
  姚襄是被姚弋仲一个巴掌给甩懵了。
  “各为其主的厮杀哪有什么仇恨。哪怕是有仇,那也是为父与刘彦的仇,汝不是天王的官,没有吃天王的俸禄。”姚弋仲在教导儿子一件属于胡人的真理:“祖祖辈辈都教导我们,无法战胜的时候服从强者才能生存。”
  姚襄不是生活在华夏苗裔强盛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华夏苗裔不将胡人当成智慧生物的那种环境,他对姚弋仲的话感到由衷的不解,抗辩道:“晋人什么时候是强者?儿子只看到晋人连猪狗都不如……”
  “你个黄口小儿,知道什么!”姚弋仲又是一巴掌甩过去,他先介绍了一下自己所知的强汉历史,最后满是严肃地说:“刘彦已经喊出要恢复强汉光荣,汉军也的确强大,有再次成为中原之主的迹象。你们这一辈要先服从他们,等待自身强大,主子变得弱小,总有仆从翻身当家的一天。”
  姚襄捂着火辣辣的脸,想要反驳什么却知道不能睁眼说瞎话。没错的,他们五十五万人败在手头里兵力不足十万的刘彦手里,那又怎么去否认汉军强大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能够进入中原?”姚弋仲语重心长地说:“就是因为我们先服从强大的晋室,晋室衰弱之后我们成了中原的主人!我们能够蛰伏一次,就能有第二次。”
  五胡乱华的起点就是从司马晋国不断抓捕胡人来当劳动力,后面又大肆接受胡人的南下归附,甚至是征募胡人为兵,等待司马皇族的八个诸侯王因为地权力的争夺互相杀得血流成河,胡人可不是就那么翻身把歌唱,成了“天下”的主人?
  中原成了如今这般模样,可以说一切都是因为司马皇族和那些门阀、世家的决策失误,他们还以为自己是曾经强大的汉帝国,以为自己哪怕是处于人口数量的少数派也能压死那些从来不当成人看的蛮夷之辈。
  结果很明显,司马皇族不是刘氏皇室,那些门阀和世家也没有西汉、东汉时期前辈们的能耐,他们玩脱了。玩脱之后,他们丢下玩烂了的地盘灰溜溜去玩高尚的衣冠南渡,自认为是带着文明前往落后且愚昧的长江以南,但无论怎么美化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逃得异常难看且无耻。
  “为父看过汉人写的史书,我们羌族的历史一点都不比自认炎黄苗裔正朔的汉人短。汉人写的史书中,我们羌族在殷商已经存在,认为我们也是炎黄苗裔的一份子,只是后面因为纠纷离开,才成为现如今两个生活习惯不同的族群。”姚弋仲这是在打预防针,他谆谆教导:“为父成为族长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动族人学习汉家文化,所有进入中原的族群中我们是最极力汲取汉家文化的其中之一,另一个是氐族。”
  “……”姚襄有些懵,好像第一次知道原来羌人和汉人有着相同的祖先,只是因为搬家了才会形成生活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他在震惊的同时,不免也瞧出一些端倪:“父亲的意思是,汉人不同于晋人,我们投降汉人并不是一件屈辱的事情?”
  胡人喜欢晋人而不喜欢汉人。
  晋人是软弱和无能的代名词,晋人是胡人的两脚羊和欺压的对象。对于胡人而言,被晋人击败都是耻辱,投降给晋人更是没脸活了。
  汉人对于胡人而言则不同,自汉孝武皇帝登基之后,汉人南征北战之下不但恢复了赵氏赢姓秦国的疆域,奠定了“中国”最原始的基本版图,还在长达一百三十年与匈奴的战争中成为一个战斗民族。
  汉人看任何非汉人都有天然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可不是凭白而来,是汉人在不断发动战争的过程中灭掉人国,数十人就敢前往某国宫殿干掉敌国国王,随随便便招募仆从军就能战胜另外一个庞然大物的帝国,种种的事迹中养成的自信。
  汉人不拿胡人当人看,哪怕是汉帝国内部分裂互相杀得血流成河,可分裂了的诸侯王都还能分分钟教训周边的异族,这样一来胡人也没有底气小觑汉人,反而认为汉人强大才是理所当然。
  恰恰就是因为认可汉人强大的理所当然,导致司马皇室无能地难逃之后,胡人窃取中原之后,先有刘渊借口有汉室血统(还真有)建国称汉。先后又有数个胡人建立的国家也想要沾沾汉人的霸气,他们也将自己建立的国家取名为汉,搞得要辨认是哪国得在国号之前加上个地域或者姓氏。
  刘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始至终都不承认自己是晋人,一开始就无比明确地表示自己是汉人。
  弱者的呼喊不会为人所关注,强者的低语声再小也能震动世界。
  刘彦漯阴一役打得姚弋仲只带五万以下的人成功突围到祝阿郡,他的声音必将会被世界聆听,并且听到之后会进行深深的解读,哪怕是一句“我吃饱了”这么简单的话,不知道多少人也会研究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含义。
  毫无疑问的是,姚弋仲清楚难以突围之后需要寻找后路,一直位高权重的他对于投降会有羞耻感,讲那些话诉说那些历史是在劝自己的儿子,可未尝没有说服自己的意思在内。
  “父亲?”姚襄被绕懵了,萌萌地问:“刘彦会允许我们投降?”
  姚弋仲脸色立刻僵住,他们怎么看都被瓮中捉鳖了哟,北边是黄河,南边是济水,西边是雄伟城墙和不知道多少拦路的汉军,东边则是源源不断开来的刘彦本部,没得逃了喂。
  真实情况是姚弋仲已经派人,分为两批,一批是前往西边,另一批是东边,都是要接触汉军高层商谈投降条件。
  桓温现在就看着过来的羌人,眼神里带着疑惑和震惊,不是因为别的,是到来的羌人直白说出条件,投降之后要保留姚弋仲现如今的地位,承认石碣和东晋封的爵位和官职,不杀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