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流伐清(稀松)-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时的军事训练可以使士兵熟练掌握装弹的技能,提高射击的速度。但在战场上,一旦射击开始后,指挥官就很难再有效控制他的士兵,本来有指挥的射击多半会变成单个自由射击。各排刚开始射击时,或许只有两三个士兵没有参加齐射而独自射击,但随着枪声的密集,震耳欲聋的轰鸣,队形中出现了一片火海,混乱状态也象传染病似的迅速感染着处于紧张状态的火铳手。
于是,各排与各列的士兵们就会混杂在一起,装好子弹后就会下意识地自行开火射击,如果出现这种混乱局面,那就谁也无能为力,只有等待部队自行进退了。
安南火铳兵进入这种状态的时间比西方描述的还要快,装弹,开火,一个个只是紧张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烟雾弥漫,迎面吹过来,呛得人喉咙发痒,眼睛发痛,但对面的马蹄声不停,依旧在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明军已经伤亡惨重了吧?郑桧瞪大着眼睛,但硝烟随风飘来,他已经看不到前方的交战情况。但如此密集的火铳射击,应该足以把明军压制在阵前。
“轰”,一名安南火铳手忙中出错,火绳放得不够小心安全,引燃了火药,惨叫着倒在地上,捂着被烧灼得焦黑的面孔翻滚不止。
“轰”,另一个紧张的安南士兵明显受到了同伴的影响,火绳碰到了挂在自己身上的火药袋,立刻全身冒火,连人带衣服都被烧焦了,仰天摔倒在地上。周围的同伴虽然及时闪身躲开了,但仍然慢慢围成一圈,心有余悸地远远看着他。
火绳枪的填装实在是太繁复了,而且还有很大的危险性,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炸个半死。士兵们每次取下火绳,小心翼翼地清理火池前,都要确认火绳确实已经得到了安全的处理。
明军战阵已经推进到了安南阵前不足两百米的距离,怪模怪样的板车四周木板一倒,便露出了一门门轰天炮。
“开火!”随着一声令下,四十多门轰天炮发出了此起彼伏的怒吼。因为角度不一,但都是指向安南中军,炮弹的落点倒是更具有层次性和覆盖性。
枪声不绝,硝烟弥漫,被遮挡了视线的安南军队猝不及防,这四十多颗大炮弹在空中散花,一下子变成了四百多颗小炮弹,结结实实地砸在了安南兵密集的队列之中。
第十章大胜
火光一个一个绽开,爆炸一声接着一声,这一次齐射轰击便给安南兵将造成了惨重的杀伤,使安南中军陷入了大混乱。
炮弹的爆炸,掀起了更多的烟尘。战场上,烟雾越来越浓。装填,又是一轮轰击。用炮弹换人命,得胜利,值;猛狮搏兔,必尽全力,绝不给安南军队喘息之机。
一道道烟柱升腾而起,黑烟中,红色的火点一个个陆续闪亮,每闪起一个,就伴着一声震耳的爆炸。爆炸声一个挨着一个,已经分不清中间的差别。
人喊、马嘶、象鸣,烟雾笼罩下,安南中军的大旗都已看不见。蓦地,几匹受惊了的战马嘶鸣着,从浓烟中逃出。空荡荡的马鞍上再没有骑手,拖在一侧的马蹬边,挂着几点黑中透红的黑影,远远地,无法分辨是人体的哪一部分。
雷声不断,爆炸、烟柱、碎石、尘沙成了浓烟中偶而能见的全部景色。火光闪起的刹那,能隐约看见浓烟里被掀翻在地,绝望而痛苦的敌人。火光消散,一切又被掩盖在浓烟当中。
虽然明军将领们也已经看不清敌军的状况,但在这种雷霆万钧的打击下,他们知道,胜利正在招手。
“既能守城,又能野战,且威力非凡,明军已胜矣。”在阵后观战的兰玛菩提脸色凝重,看了副使昭披耶一眼,微微点头,表达的意思很明确。
战场中的轰鸣、嘈杂并不适合两人说话言谈,昭披耶递过去一个眼神,咧了咧嘴,伸出大拇指比了比。
明军火铳手向着几十米外的烟雾中发出了齐射,枪弹密集,响声如爆豆。然后抛下火枪。抽出腰刀,瞪圆双目,准备接阵厮杀。
最后一次火炮齐射,全部是四十五度角的最大射程。火力延伸,给安南军队带来了更惨重的伤亡和难以遏制的混乱。
战鼓、铜锣、号角响了起来,发出了总攻的信号。硝烟还未消散。马蹄声便急促如鼓,两千明军骑兵沿着通道猛冲而至,撞进了烟雾之中,带起了一阵凄厉的惨叫和杂乱的兵器交击的声音。骑兵冲入敌阵,之后便是举刀持枪的步兵,发出如雷的呐喊,快步冲杀向前。
集中火力,中央突破,再席卷两翼。明军的战术简明有效。依靠着有利的风向,用绝对优势的炮轰一举击垮了安南中军。从中央突入的明军将狠狠地在两翼敌人的腰部捅上一刀,胜利已经没有疑问了。
朱永兴轻轻吐出一口长气,严峻、凝重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放松的神情。安南攻略啊,终于完成了最关键的步骤。安南主力经此一败,十成至少要去了七八成,已无再战之力。明军趁胜进击,再攻取越池。升龙府便象一个没有遮蔽的女人,完全地坦露在了面前。
安南郑氏如果识相。就该是求和的时候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较量很快就会转到谈判桌上,获取利益的多少,就看如何恫吓、威胁,唇枪舌剑了。
战场上的厮杀还在继续,但安南军队已经开始溃败。在第一轮炮击中。郑桧便被震落马下,脑袋昏昏沉沉,耳中嗡嗡作响,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但噩梦完没有结束,第二轮炮轰又挟雷而至。大地震动,烟雾弥漫,呛人的硫磺味直扑面门,呼吸都显得困难。
周围的安南兵已经混乱不堪,惊呼、惨叫不绝于耳,加上视线模糊,东挤西撞中几只大脚差点把郑桧踩断了气。亏了两个亲兵在地上找到了他,把他拉了起来。但混乱已经无法遏制,无数安南士兵都惊慌失措地挤来挤去,一声爆炸便是一阵骚乱,他们下意识地向远离炸点的地方躲避。
忽而左,忽而右,安南兵盲目地乱挤乱撞,前面拥挤不动,而后面则是无数双推搡的手,经常会有一股大力毫无预兆地从某个方向涌出来。深陷其中的人就好象处在一道漩涡中,身不由己地被横冲直撞的人流卷来卷去。
脚下很少踩到坚实的土地了,只有横倒竖卧的人体,深一脚、浅一脚,但却必须尽力保证直立。否则就可能永远站不起来,被无数大脚踏入泥土,成为别人的垫脚石。而且,被包围在混乱的人群之中,也只能盲目地跟着人流而动,完全无法控制方向。
郑桧身边的亲兵又多了一些,但相对于汹涌的人潮,依然无法逆流而行。面前的人群突然一起倒退,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涌了过来,把郑桧等人又统统推向了后方。不少刚才摔倒的人才挣扎着从同伴身上站起,就被前方撞过来的人顶了个仰面朝天,无数人被推翻,重新扑倒在这些人的身上,然后便是无数双不断踩在身上的大脚。
炮轰终于停止了,明军的步骑突击终于给晕头转向安南兵指明了败退的方向。向后跑,向后跑,远离那惨叫哀嚎,远离那刀光剑影。
硝烟在随风飘散,凶狠的明军仿佛凶神厉鬼,追着硝烟冲杀而来。郑桧在亲兵的护卫下,仓惶地加入了溃退的大军。
在数万人的人群中,局部的无序的运动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被传递,被放大,被加剧。在人群中这种多迷诺效应尤其显著,如果置身于人群之中,任何个人力量都无法阻挡住汹涌而来的人流,只有顺着人流才能保证不被挤倒踩死。拥挤,慌乱和践踏不可避免地在安南士兵当中蔓延开来。
从中央源源涌入的明军如狼似虎地追杀着毫无斗志的安南溃兵,而中军的溃败,指挥系统的失灵,以及溃兵的冲击,使安南的两翼战阵也混乱起来。
调整到位的轰天炮开始向着安南军队的左翼战阵进行轰击,一轮炮击过后,中央突破的明军便追着溃兵的脚步,凶狠地撞在敌阵的侧面。正面的明军趁机猛攻,左翼敌军的溃败不可避免地再次发生了。
“杀,杀。杀!”面对着只顾逃命,根本不敢回头一望的安南溃兵,明军士兵狂追猛砍,紧紧咬着敌人,不给敌人调整喘息的机会。
郑桧本来要留下准备进行决胜突击的象兵在大炮轰炸中便受惊了不少,向后疯跑的也就罢了。不辨方向胡乱冲撞的则给安南士兵增加了伤亡和混乱。而排在阵后的弊端在溃兵如潮后退时,更显露无遗。安南士兵汹涌而败,拼命地躲闪大象的步伐,就好象是在躲闪明军的砍杀一样。
败局已定,象兵的信心完全丧失,再也没有一战之心,带着残存的战象争先恐后地全速逃离战场。
中军、左翼相继溃败,右翼的安南军队在明军的攻击下也难以支撑。只是他们坚持的时间稍长,却带来了更大的灭顶之灾。由于从中央涌入的明军数量大增。使得明军能把右翼敌军不断压迫,一直压到了红河边。
被赶到河边的安南军队退无可退,越来越多的人被挤到了水里。而那些勉强还能在浅水区保持平衡的人,则被推向更深的水中,除了被河水卷走的人外,还有人失足后就再也没能爬起。
顺着红河顺流漂下的安南士兵的尸体,战斗结束很多天后都能在越池,甚至升龙附近看到。一边向安南人诉说着安沛大战的悲惨。一边给他们的心理笼罩着悲观失败的阴影。
……………
文治武功,这是安南攻略两个最重要的方面。相比于武功。朱永兴更注重于文治。要夺地立基,稳定便是重中之重。否则,便不能抽身抗清,便不能为抗清大业提供充足的物资。
安沛大胜,安南主力损失殆尽,武功已经可以告一段落。朱永兴可以放心地交给马宝和贺九义等人指挥。他便把主要的精力转移到如何尽快安定占领区,如何能够长治久安,保持稳定。
“为了施惠于安南之民,使其难生抵抗我大明军队之心,今年秋收能入库的粮食便不会多。”朱永兴面对着两位暹罗使者。直言不讳地提着援助的要求,“滇省战乱,地多荒芜,吾更不忍苛待强索。所以,这粮食还需贵国大力支援。”
“既是兄弟之邦,我国必全力相助。如殿下所说,粮食不够就用番薯代之。”兰玛菩提拱了拱手,丝毫没有为难之色,慷慨地答应道:“还有殿下所要的水牛,至多一个月,便能陆续送到。”
“甚好。”朱永兴投桃报李,笑道:“吾这便派炮手和工匠前往景线,贵国可派人至景线学习造炮射击之法。贵使通于军事,想必知道一种武器再厉害,也必须合理地加以使用,也必须有相应的作战之法,方能尽发挥其威力。”
“外臣代吾王多谢殿下。”兰玛菩提要的就是这句话,如今一经敲死,脸上的喜色难抑。
朱永兴转头向梦珠眨了眨眼睛,梦珠会意,起身至外面招呼,两名侍卫各捧着一口箱子走了进来。箱盖一打开,便放出珠光宝气,一箱里面尽是宝石首饰之类的财物,另一箱则皆是黄金。
“此箱是吾送予贵国国王的回礼,甚是微薄,却是表吾的一番心意。”朱永兴指了指稍大的箱子,微含歉意地说道:“另外一箱呢,乃是请贵国从西人手中购买些东西的货款。”
暹罗使者带来的礼物价值远超朱永兴所送的回礼,但这种往来更多的是表示诚意和态度,并不能简单地以多少来计算。明军正处艰难之时,暹罗既有援助之心,也就不会在这个地方计较。
“不知殿下欲从西人处购买何物?”兰玛菩提谢过之后,开口询问道。
“望远镜,也叫千里镜。”朱永兴闭上一只眼睛,双手成筒状,在眼前比划了一下,继续说道:“能看清远处的景物,于战阵颇有益处。”
“殿下都买千里镜吗?”昭披耶见这一小箱黄金数量不少,便确认了一下,说道:“西人精火器,擅航海,然却粗野贪婪,我国虽与西人有通商交往,但国内对此亦颇有异议。”
“西方蛮夷,女的袒胸露背,有伤大雅。男的满身长毛,粗野非常。”兰玛菩提很鄙视地补充了一句。
朱永兴淡淡一笑,开口说道:“通商一事无可非议,平等诚信即可。然对西人却要有所警惕,因其欺弱畏强,最是势利。而且西人一贯的手段便是先以通商进行渗透。然后窥机进行军事侵略和占领,使弱国沦为其殖民地,进行贪婪的资源掠夺。他们就是一群嗜血的蚊子,得到机会便会扑过去疯狂的吮吸你们的血来养肥自己。”
西方殖民者的脚步越来越近,正在亚洲不断扩张。朱永兴现在没有精力去对付这些贪婪的吸血鬼,但从长远考虑,拉拢盟友还是颇有益处的。
现在暹罗还没有觉察到西方殖民者的强大压力和险恶用心,只是保持着商业往来,并从西方国家采购武器。所以。对于朱永兴的渲染描述,两位暹罗使者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外敌缅甸,内敌是如泰公国等的地方势力,这才是目前暹罗需要马上面对的难题。
对暹罗使者的反应,朱永兴也不以为意,反正只是打个预防针,埋下个伏笔,以后如何。还是要看实际情况。毕竟,抗清才是大局。清军才是近在咫尺的最大的敌人。
总之,通过战场上的观感,以及朱永兴的温言低调,大明与暹罗的会商是卓有成效的。明军得到了物资的供应,可以继续展开行动。至于所占安南的土地,大概要到明年才能有所收益。要成为抗清稳固的根据地。所需的时间则还要更长一些。
明朝成祖时期失去安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越南史料中所说:“我国(越南)人民仍然保持了象征着民族的崛起和自豪的英雄气概。从明军侵占我领土、践踏民族分裂的时候起,我国人民就在全国各地拿起武器跟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朱永兴却是嗤之以鼻。
纯粹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民族气节,哼,真有那玩艺。你们是怎么被几千法国人打得屁滚尿流,怎么被殖民百年的?再说现在,郑氏贵族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民众生活困苦,你又拿什么来做号召?
胡萝卜加大棒,既有雷霆之威,又有雨露之恩,还就不信了,有多少人吃饱了撑的,会抛家舍命为你郑氏而抵抗。
当然,朱永兴还需要一个或几个傀儡,用他们的名义,能使安南人的反抗之心降到最低。
伪政权,伪军,这听起来好熟悉呀!朱永兴暗自苦笑了一下,目光咄咄,冷冷地注视着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马屁精。
安沛郡公郑桦是个当傀儡的好人选,既能制衡莫氏,还兴许能在升龙郑氏内部制造分裂。只是这个家伙还没认清形势,有点脾气。这没关系,合不合作已经不是他说了算的事情,把郑桦和其家人象猪一样养起来,一样能在外面用他的名义蛊惑人心。
只是名义可用,却还需要几个越奸在外招摇,充当门面。马屁精看起来就不错,贪生怕死,奴颜婢膝,还是郑桦的幕僚,有点学问,也有些能力。
“……殿下息怒,小人定劝得郡公回心转意,为殿下效犬马之劳,请殿下饶命,饶命啊……”马屁精不敢抬头,跪在地上诅咒发誓,就差点涕泪横流了。
宣抚司司长刘佐宸很看不起马屁精没骨气的熊样儿,但要起用越奸,这种人倒是很合适,他向朱永兴低低地声音说道:“殿下,此人虽不堪,实可用也。”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用冷森的口吻说道:“黄秀仁,你当郑桦是个什么东西,狗屁的郡公,在吾眼中,不过是待宰之鸡豕,却以为无他便不能成事,真是可笑之极。”
黄秀仁愣了一下,眨眨眼睛,立刻顺着朱永兴的话意说道:“对,对,郑桦真是不识时务,殿下想抬举他,他却自以为是起来,真是糊涂,愚蠢,愚不可及。”
这家伙,还真是知情识趣,是个当越奸的好材料。朱永兴和刘佐宸相视一笑,缓和了下语气,说道:“黄姓在安南也算大姓了,却是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令人不解啊!”
安南与中国人一样,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全国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姓阮、黎、陈、李、黄、武、潘、范、郑、吴、裴、杜,其中尤其以黎、阮二姓最多。
黄秀仁似乎听明白了朱永兴话中隐含的意味,立刻骂起郑氏来,无外乎多任用欢、爱人士,不兴科举,人才不得出头。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功利之心。
“既说自己有才,吾便给你这个机会来证明。”朱永兴颜色愈加缓和,淡淡地笑道:“有几件差事要交给你办,要是办得好,飞黄腾达也不是难事。升龙黎氏不过一个安南都统使,郑桦亦不过一个郡公,黄氏焉知不会后来居上?该如何去做,你要思虑清楚,机会可不得人人都有,亦不是人人能抓得住的。”
“谢殿下抬举,谢殿下恩典。”黄秀仁连连叩头感谢,“小人定把差使办好,为殿下效犬马之劳,绝不辜负殿下……”
“你且退下,很快会有官员酌情安排。好好干,莫让吾失望。”朱永兴摆了摆手,挥退了感恩戴德的黄秀仁。
第十一章众采所长的文治
黄秀仁离开了,朱永兴也起身,在刘佐宸的陪同下,出屋左行,进了会议室。会议室里已经坐了数人,有宣教司的两个官员马绍愉和陈洪范,有军情司的周良甫和随员顾锡畴,有行将成立的警备军的官员宜川伯高启隆、孟津侯魏勇,还有猛河、刀果、龙吉祥等重要土司。
见礼已毕,众人落座,朱永兴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安南战事已告一段落,武功还需文治,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把稳定安南的章程最后定下来,使其能最快地成为吾大明的抗清基地。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吧,由军情司先讲。”
周良甫向着随员顾锡畴点了点头,顾锡畴便翻着文件开始介绍,无非是占领了安南多少地方,俘虏了多少安南士兵等等。
接下来是宣教司的官员讲述了之前计划的落实情况,主要是随军而来的军人眷属的民众的安置情况,以及还需加强的工作。
让俘虏开垦荒地,争取能种上一茬番薯,明年年初便会收获,可以缓解开春的粮食紧缺;发动组织华侨华裔,稳定地方,并且为明军提供耳目的作用;免税减赋,甚至劫富济贫,安抚生活困苦的安南民众……计划落实得还好,但朱永兴觉得还有改进的地方。
“对俘虏要区别对待,家在我们占领地区域内的,要尽力争取;家在安南郑氏统治区的,要严加防范。”听完了情况介绍,朱永兴开始讲解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心得和领悟,“开垦十亩,可授予俘虏一亩,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有了家业。又顾及家人,生不出反抗之心。另外,恩威并施才是王道,不可偏颇。对心怀不轨、伺机作乱的严厉镇压,震慑余众;对恭顺听话的,则施之以恩。甚至可取其为官,襄助我们稳定治安。”
“殿下,华侨、华裔可授其官职,越人似乎不妥吧?”周良甫犹豫着提出了疑问。
“以越治越,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情。”朱永兴微笑道:“越人为官,也需按照咱们的章程行事,且令治下越人不易生出反感,又有何不可?华夷之分,只在心中。却不可过于显露,更不可宣之于外。吾明军兴吊伐之师,惩郑氏不义,却未曾说要灭其国,永占其地。今驻兵安南,一为惩诫,二为隔绝郑氏勾结清廷之途。所以,这名义和表面上的文章还是要做的。待到日久天长。越人生活安定,岂思作乱之道?则我华夏又多一民族。我皇明亦多一疆土。”
“殿下思虑之远,下官等万不可及,还请殿下详解。”刘佐宸虽然知道些朱永兴的想法,但也不是领悟得特别明白,借这个机会,便想让朱永兴说得更清楚明白。以后做事也就少出疏漏。
朱永兴停顿了一下,边思索边讲了起来。他在讲述中借鉴了西方国家殖民的手段,分而治之,以越治越,拉拢打压区别对待。名义和实际相结合,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将占领区牢牢控制在手中。尽管心中作痛,但朱永兴还是把历史上日寇扶植伪政权,收买利用汉奸的经验也讲了出来,希望对稳定安南占领地有所帮助。
“……莫氏根基甚深,不易控制,是以吾要在占领地区扶持一个新兴的亲明势力,也就是名义上的郑桦,实际上的黄秀仁。”朱永兴最后总结性地说出了自己的策略,“慢慢观察考验,逐步授予其权力,甚至可以分阶段地把维护地方治安的权力下放。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的监督控制要更加严格。使黄氏等投靠于我的,若要保其性命,保其地位,保其家人,保其财产,就只能依附于我……”
朱永兴的整个策略还综合了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其中有一些是法、葡、西等国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比如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安南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产生密切的认同感;有一些则是英国采取的间接统治方式,比如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或者是受监督控制的高级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适当地予以保留和传授。
“大家会下讨论研究,把最后的章程制定出来,有些地方不必定得太死,可以灵活一些。”朱永兴知道自己说得太多,与这些官员的理念冲突很大,需要他们理解吸收。天朝上国嘛,怎么会如此卑鄙恶毒?
“至于各位土官,吾现在也要说明一下,诸位在安南所授土地的治理,不能相同于原来。”朱永兴转向了猛河等人,面色很严肃,“这是一个大局问题,地方如果动乱,会影响到我军的抗清大业,会影响到安南基地的稳定。所以,应该有所改变才是。”
“不知殿下要作何改变?”龙吉祥沉默了片刻,见别人都不出声,便试探着开口问道。
朱永兴拿出几页文件,推到龙吉祥等人面前,说道:“这是区域自治制度,你们仔细阅读,若有疑问可向刘大人请教。这其中尚有可修改放宽的余地,而且诸位若觉得不好,可照原来滇省旧制。但是,所授土地上的百姓则必须转迁他处,由刘大人等官员负责安置。”
如果按照各土司原来的治理方法,无异于把很多安南百姓变成了农奴、半农奴,从先进走向落后,不引起动乱才怪。但实行郡县制,显然又不为众土司所接受,就算勉强应了,也必然心生怨恨。
所以,朱永兴才鼓捣出这个区域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陈旧落后的土司制度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又给了这些土司另外一些照顾。比如赋税、官员任免、内部事务等,都有所放宽。
“吾总要尽量使诸位满意,以答谢诸位襄助之功。”朱永兴最后补充道:“照吾来看,实行区域自制也颇多益处,可使治下百姓安心生产,早日建设好地方。增加财富粮食;若依旧制,则民众转迁,白白损失了许多劳力,以及日后所要上交的赋税。两相比较,诸位好好权衡吧!”
……………
安沛城外的野战,安南郑氏拼凑出来的主力被消灭了九成以上。并且因为四处抽调,使得其他地方的守卫力量极度薄弱。所以,讨伐安南的战事对于明军来说已经基本结束。在趁胜南下,攻占了升龙的最后一道屏障越池之后,明军派出少量部队,开始配合土兵四下占领兵力空虚的安南地方。
签订城下之盟,或者说是不平等条约,朱永兴认为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如果不用担心自己的决定遭到弹劾、否决。或者被下面的民众推翻,那维护自己的统治便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一点不仅朱永兴知道,西方殖民者也知道,所以会保留一个名义上的皇权或政府,或者用利益拉拢一些上层人物,以便更好地控制,更好地掠夺。因为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职位。哪怕国家丧失了主权和领土,这些人也很少会冒着杀身破家的危险去反抗。
在殖民地国家。这种现象几乎都是类似的。印度的各土邦领主是这样,安南的阮氏政权是这样,清朝皇帝也是这样。为了自身的苟延残喘,宁肯丧权辱国,也绝不拼死抵抗,更有“宁予友邦。不赠家奴”、“保大清不保中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奇葩言论。
现在,这样的事情正落在安南郑氏的头上。安沛大败的消息传来,升龙的郑府便乱成了一锅粥,紧接着便是明军趁胜南下。攻取河池。这下子,整个升龙都是人心大哗,混乱异常了。
“调南兵,调太原镇兵,调各地守军,征精壮百姓,孤要率军与敌再战,孤要死守升龙,与城共存亡……”西定王郑柞的咆哮声在厅中回荡,外面的侍卫一个个面色怪异,心中惶惶。
“王上息怒,息怒啊!”郑府首席幕僚陈范隆已经白发苍苍,这个时候也只有他这个曾经给郑柞做过老师的老资历能劝、敢劝了,老头子泪流满面,苦口婆心,“此诚危难之时,为安南社稷,为郑氏族人,王上当慎重,当冷静……”
看着老师满脸凄怆,白发落泪,郑柞发泄得也差不多了,颓然坐在椅中,缓缓闭上眼睛,两颗泪珠从眼角滚落。
“王上,老臣……”陈范隆饱读诗书,也知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见郑柞落泪,他也哽咽难抑,抹了把泪水,勉强稳住心神,陈范隆开始进言献策,“王上且勿悲伤,明军虽来势汹汹,但尚有解决之道。可外患易退,内忧难消啊!”
郑柞抚着额头,长叹一声,这个道理他当然明白,高平莫氏、广南阮氏,甚至被架空的黎氏皇族,哪个都是贼心不死,就等着郑氏衰落,就会象恶狗一样猛扑上来。
调南兵,那只是一句气话,失去了压制的阮氏不趁机北攻,那才见了鬼呢?调太原镇兵,也是随口一说,已经所剩不多的太原镇兵能抵挡势如破竹的明军?再者,莫氏在高平、七溪、谅山已有异动,就等着这样的机会吧?征精壮百姓御敌,那更是不靠谱的事情。七八万大军都被摧毁,仓促组织起的乌合之众又有多大作用?
“难道只有纳款求和这一条路可走吗?”郑柞哀叹道。
陈范隆沉默了一下,说道:“明朝言必称仁义,行必遵纲常礼教,若派出使者恭顺请罪,携礼奉迎,想必不会逼迫过甚。明军若收兵,则莫、阮两氏亦无可趁之机。”
“能够如此容易吗?”郑柞很是怀疑,轻轻摇头道:“看明军穷攻猛打的势头,岂是能够轻言退兵的?”
“王上,滇省大部可还被清军占据呢,明军的大敌岂会是我安南?”陈范隆补充道:“只要明军不继续进兵,我们再行退让也可,升龙若失,则国本动摇啊!事关王上一族的荣辱安危,王上不可不慎,不可冲动啊!”
郑柞沉吟了一下。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不知派谁前去求和为好?”
“老臣愿往。”陈范隆躬身请命,“请王上就近组织人马,征募精壮,尤其要注意黎氏的异动。太原镇兵不可动,南兵更不可动。以震慑莫阮两氏。”
“那就辛苦老夫子了。”郑柞温言抚慰,又与陈范隆商议了具体事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