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华夏(银刀驸马)-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和尚就是和尚,还会是谁?”马很奇怪他为什么会这么问,

“是谭嗣同。”孙纲笑道,“光知道他是维新志士,不知道他对佛学很有研究吧?”

“直接晕死,这也是蝴蝶效应引起的吧?”马听得一头黑线,不敢相信地问道,

“我一开始也不敢相信,呵呵,但这确是事实。”孙纲说道,

孙纲告诉马,他通过军情总处查过谭嗣同的履历,才知道了一些在后世地历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到的事情。

谭嗣同1896年三十一岁的时候,在京城结识了吴雁舟、夏曾佑、吴季清等一代佛学名宿,谭嗣同由此开始专研佛学;同年夏天,谭嗣同在南京认识了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杨文会,师从杨文会学佛。谭嗣同虽然学佛甚晚,然而因为他学问根基极其深厚,加上早年所学驳杂博深,孔孟墨庄、理学心学、基督教和自然科学等无所不窥,及至学佛之后,终于写出来了那部惊世骇俗的《仁学》。

谭嗣同写作《仁学》的时候,其实正是他学佛最精进的那段时间,谭嗣同称他的《仁学》为“冲决网罗”之学:“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然真能冲决,亦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这可以说是对古今学术的一次价值的重新评估,其深邃地见识与雄浑地胆魄,在目前这个时代确实不同凡响。

常人粗看《仁学》时,甚觉揉杂,好像成了中外思想大杂烩一样,孔孟老庄加上西方的天文地理生理心理诸科学,甚至是几何算学及基督教义等等,一时间让人眼花了乱,但若要仔细精读时,便知全书思想乃是以佛学贯穿起来。

历史上如果不是谭嗣同英年早逝地话,他的学术成就,应该不会在康有为与梁启超之下。仅仅是这部《仁学》,谭嗣同就足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他才气纵横的一笔。

现在历史已经走上了另一条轨迹,谭嗣同没有随着“维新变法”的最终失败而壮烈牺牲,而是遁入了佛门净土,对他本人和中国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人家现在已经了却红尘了,你不是想利用人家吧?”马问道,

“这样才华横溢的人,不应该被埋没掉。”孙纲说道,“他既然能和梁大才子一起来,就证明还想为国家出力,他一向痛恨封建专制,现在满清已经没了,但一些守旧的思想还根深蒂固,这样的思想斗士,我为什么不用?”

“你是想让他们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马明白了孙纲的意思,点头说道,

“没错,中国思想界的一些枷锁,需要他这样的人来打破。”孙纲说道,“咱们现在因势利导的把国家的体制变了过来,但思想领域这一块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变过来的。”

“那就多弄一些象他们这样的人来。”马说道,“我就不信变不过来。”

“这个可是任重而道远,慢慢来吧。”孙纲说道。

梁启超和谭嗣同在到了北京之后,先去拜见了李鸿章,李鸿章对梁启超这个后来还给自己做传的青年才俊温言嘉勉,希望他能够为国出力,梁启超答应了李鸿章,在礼部担任教育司司长,并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教习。

对于谭嗣同,李鸿章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希望他不要心灰意冷,就此遁入空门,而应该继续出来为国家做些事情,谭嗣同也答应了,决定留在教育司帮助梁启超,同时也担任了京师大学堂的教习。

(四百三十一)教育从娃娃抓起

梁启超和谭嗣同随后又去拜见了张之洞,张之洞见了他们之后,一开始是勃然大怒的样子,但冲着长跪不起的梁启超瞪了半天眼之后,却忽然老泪纵横,拉起了梁启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梁启超也拉着张之洞的手泪流不止,师生之间因为“己亥之变”产生的嫌隙就此冰释。

张之洞得知他们二人都重新回来为国效力后很是欣慰,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做事,“行事务求严谨慎密,不可造次冒进”,梁谭二人都答应了,从张之洞那里出来后,他们就奔着孙纲来了。

孙纲和梁启超早就很熟了,跟谭嗣同却是第一次见面。

孙纲眼前的谭嗣同相貌英伟,面方口阔,浓眉俊目,眼光如炬,虽然身着文士长衣,但站立在那里却给人一种立如山岳正气凛然的感觉,孙纲见过了这个时代的这么多人,知道谭嗣同应该是属于那种天生正义感极强的人,而且他身上好象有一种叛逆的性格,又带有些许的浪漫,孙纲不知道自己第一次见到谭嗣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离奇”的想法,盯着谭嗣同看了好半天愣是一句话没说出来。

谭嗣同可能是让孙纲给瞅得有些不好意思,差一点就要伸手去摸自己的光头了,孙纲看着他的动作,这才回过神来,不由得笑了起来,拿谭嗣同的光头开了一句玩笑,“久闻复生兄深通佛理,今日一见,果然。”

“谭某曾重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不少间断,及知大劫之将临,唯愿我中华百姓咸免杀戮死亡之苦耳,以求略赎前罪。”谭嗣同苦笑了一声,说道,“然我东省百姓仍不免遭俄人屠戮。幸国有敬茗,率我海陆军忠义之士,挽狂澜于既倒,国家历骤乱而后安,经此巨变,谭某几无颜再立于人世。”他看了一眼梁启超,“所幸卓如不弃,与谭某恳谈三日夜,将死之心得以复生,这复生二字,真是起得好啊。”

“复生兄何出此言?”孙纲说道,“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复生兄正可一展胸中所学,实不相瞒。眼下有国之要务,恐非二位大才,不能为也。”

“敬茗若有所用。尽管直言。”谭嗣同和梁启超对望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说道。

“复生兄曾言所做之《仁学》,乃冲破网罗之学,”孙纲看着他们俩,突然问道,“二位可知,如今我华夏万民之最大网罗为何物?”

“这里。”谭嗣同看了看孙纲,指了指自己的“光头”,说道。“我一直以为,敬茗就是一个只知道造船造炮领兵打仗的军人,之所以自甲午以来连战连胜,除知兵外,运气好而已。卓如语及敬茗,往往不吝赞誉之词,谭某颇不以为然,今日一语,卓如所言不谬也。”

“若不能冲决之。今日所得之一切成就,皆为昙花一梦。”孙纲微微一笑,说道,“此等网罗,复生与卓如能为我破之乎?”

“若还是大清朝之天下。难!如今共和已成。良机得现。虽仍阻力重重。而较前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谭嗣同想了想。对孙纲说道。“然敬茗既有此语。敢不效死力。”

“只是不知敬茗可有所措置?”梁启超听了谭嗣同地话。点了点头。又向孙纲问道。

“我对教育所知。在二位面前。可就是班门弄斧了。”孙纲说道。“只是有一个想法。不知可否施行。请二位帮我参详。”

“敬茗请讲。”谭嗣同说道。脸上同时现出了关注和热切地神色。

“我是军人出身。三句话不离本行。请二位不要见怪。”孙纲说道。“甲午战前。曰本举全国之力欲图我国。我与海军将士积极备战之时。听闻曰本国内仅教授童蒙之西式小学校。就有三万余所之多。中等学校二百余所。高等学校及西式大学堂二十余所。而其时我国西式学堂则寥若晨星!国之兴盛。首重人才。后海军将士每论及此。皆扼腕浩叹。言仅此人才一项。我中国落后曰本不知几许。遑论泰西诸国!如今曰本虽为西国所分。然仍能久持不亡。即其得益于此之一端也。我国处列强夹缝之中。幸免于曰本几近亡国之局。乃借彼列强之均势得存而不亡也。如今共和虽成。而我民仍受制于无形之网罗。多囿于旧学。我之孩童少年自识字起仍受教于文章词艺。于西学之算术、格致、绘图等基础之学一无所知。岂是兴国之道?”

“敬茗之意。是要从我中国少年之教育开始。”谭嗣同点头说道。

“若有十万学校教授我华夏少年,胜于十万雄兵!不然,纵得铁舰千艘,无人能用,亦是枉然!”孙纲说道,

他这些话并不是在这里危言耸听,远的不说,对中国海军而言,现在已经出现了人员紧张的问题。现在即使他把所需要的军舰全都弄出来,没有熟练的海军官兵来操纵,这些努力也都是徒劳地。

而中国现在仅凭现有的几所水师学堂,是没法保证海军的兵源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有些激动地说道,“少年,才是我中国之希望所在啊!”

“那我们就为了这少年中国而努力吧。”谭嗣同看了看梁启超,对孙纲说道,

关于这个“教育从娃娃抓起”的事,孙纲和谭嗣同梁启超又商量了一下之后,给出了孙纲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兴办“义学”(也就是义务教育)的章程,孙纲表示将就此章程请“议政院”地各省代表公议,并提交政务院,以政务院令的形式公告天下,由礼部教育司领导全国各省市地方施行。

主要负责军事和国家安全的政务院参政孙纲居然关心起教育来了,让李鸿章很是奇怪,以为他是不是听谁说什么了,而孙纲告诉李鸿章,海军现在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之后,李鸿章明白了孙纲的意思,并把一个人推荐给了他。

“此人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办,后以同知衔选用知府升总办,总理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后因妄言废科举八股遭劾而去职,”李鸿章说道,“他当初向我力言国民强制教育之利,和你弄的这个章程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他曾向先皇上书,极言八股之害,惜为顽臣所阻,乃一心著书办报,以求启迪民智。此番我有意让其重整水师学堂,还不知他肯不肯来呢。”

李鸿章一说起这个人曾经担任过天津水师学堂的总办,孙纲的脑中立刻就现出了一个人。

李鸿章说地这个人,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严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是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极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地“先进的中国人”之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在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进入普次茅斯大学学习,后来转到了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在清朝选送到英国的海军留学生中,据李凤苞评价,以造诣而论,则以刘步蟾、林泰曾、严宗光、蒋超英等四人最为出色;而刘步蟾、林泰曾知“水师兵船紧要关键”,“足与西洋水师管驾官相等,不但能管驾大小兵船,更能测绘海图、防守海口、布置水雷。严宗光于管驾官学问之外,更能探本测源,以为传授生徒之资,足胜水师学堂教习之任”。所以后来严复长期担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不是没有原因的。

后世广为人知的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其它一系列的思想启蒙著作,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是和刘步蟾、林泰曾(还有不幸的蒋超英)等人齐名地海军精英!

但现在听李鸿章说的,严复好象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很上心,而且还有和自己以及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相近的见解,这可是孙纲事先没有想到的。

看样子严复不仅仅是著书译书的思想启蒙先驱,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实干家。

严复在昏庸腐朽的满清王朝统治下没有能够施展自己的报负和才华地机会,现在满清王朝已经不存在了,他也应该和谭嗣同以及梁启超一样,可以“脱颖而出”了!

“如果我这个老头子说话不好使,你就给他写封信吧,他一定给你这个面子的。”李鸿章想不到孙纲也知道严复,微微一笑,对孙纲说道。

孙纲听了李鸿章的话不由得一愣,不明白老头子为什么会这么说。

(四百三十二)新舰和公债

据孙纲知道的后世史书记载的历史,严复这个曾经追随李鸿章办理海军的北洋旧部,曾在李鸿章甲午战败之后怒骂李鸿章“丧权辱国”,愤而离开北洋、寓居上海,以翻译西方的思想著作来影响国人,以求开启民智,警醒国人。

但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五年,李鸿章与世长辞之时,严复终于理解了“裱糊匠”的苦衷,最后带着无比遗憾的痛苦心情给出了“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的评价。

可惜这个理解在后世的孙纲眼里看来,似乎来得有些迟了。

现在历史的发展轨迹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严复现在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报国之梦,但听李鸿章的意思,他好象还不愿意出山,这是为什么呢?

“他现在上海,如果能来的话,你和他见一见,好好谈谈,就知道了。”李鸿章可能看出来了孙纲的心思,笑呵呵地对他说道,卖了他一个关子。

“暴徒作乱于内,强敌窥伺于外,你一身系国家重任,切记自保二字,万不可孟浪。”李鸿章看着孙纲,眼中满是期许之色,说道,“交收库页岛一事,如若脱不开身,可交由叶祖圭或别将办理亦可。”

“北洋拱卫京师,叶祖圭不可轻离,此事等晚辈再仔细斟酌一下,”孙纲说道,“大沽口扼京师咽喉要地,为旅、威卫护京师之第二道防线,晚辈想抽空去看一看,先从重点着手,一步一步整顿全国防务。”

“列强每欲犯京师,皆从大沽向内陆进兵,咸丰庚申之浩劫,今日思之。犹令人神伤。”李鸿章长叹道,

孙纲当然知道李鸿章说的是什么。

就在1860年,也就是旧历庚申年,英法联军从海路入侵,攻陷大沽炮台,然后在八里桥击败由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长驱直入北京,野蛮地烧毁了珍藏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书画和无数奇珍异宝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那是一场中华文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空前惨痛的浩劫!

不光是李鸿章。孙纲现在想起来。心头都感觉在淌血。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你能处处留心。不蹈常袭故。那样最好。”李鸿章看出来了孙纲地情绪波动。笑着拍了拍他地肩膀。说道。“德国海军大臣已经走了。听说你安排他坐了回飞艇。还安排他去旅顺乘坐潜艇?”

“正是。”孙纲不动声色地说道。“这样一来。德国人能觉察到中国地亲善之意。可收阴阻德国倒向俄国之功。”他可没敢把自己想要“误导”提尔皮茨地“小算盘”告诉老头子。不然。老头子非把眼珠子掉出来不可。

这种事。知道地人还是越少越好。

“这样也好。我们也可以继续从德国人那里取得帮助。”李鸿章点了点头。并没有问这样做会不会造成中国地军事技术地泄漏。可能在他看来。在这方面还是德国人技高一筹。中国对德国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保密地东西。

“听说你要继续在德国订造铁甲巨舰?”李鸿章问道。“德国人地最新式铁甲巨舰是何种式样?英国人那里不会有什么麻烦吧?”

上回英国人暗中阻挠中国在德国购买战列舰地事,老头子可一直是记忆犹新的。

“是,德国人造的船质量极佳,定远镇远二舰即是明证。”孙纲说道。“此购舰之举其实也有向德人示好之意,英国现与我国交好,是不会阻挠的。德人现有一款新式之维切尔斯巴赫型铁甲巨舰,正在建造当中,然该舰船炮稍嫌短小,其行又慢,恐不适用于我国,晚辈准备让我之技师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然后将图纸交由德厂。让其按我之设计方案为我国建造铁甲巨舰。”

“我出图式,由德厂建造。此法甚好,”李鸿章满意地点点头,提醒他说道,“我国船厂船台不敷,以此法正可解我之急。只是英国人知道了我们和德国人做生意,恐怕会不高兴的。呵呵。”

“所以晚辈也想效法您当初定购巡洋舰那回啊。”孙纲笑了笑,说道,“当年我北洋靖远致远两舰购自英伦,经远来远两舰购自德国,晚辈这回也是一样,在英国也同时订购一艘同级舰,也是我出图式,由英厂建造,不偏不向,英国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原来是这样。不错不错,”李鸿章看着他,有些象小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一样的兴奋起来,又问道,“这新舰的样式,可有成议?说来给老夫听听。”

“新舰设计吨位约为一万四千吨左右,主炮口径为三十点五生地(厘米),与我定远镇远二舰同,然身管较长,为四十倍径(定远和镇远为二十五倍径),炮塔为三座双联装,采用前二后一的背负式布置,甲厚九至十寸左右,速力17节左右,目前泰西诸国还未有此等新式巨舰,我国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孙纲大概的给李鸿章说了一下新式战列舰地设想。

这个方案其实是北洋船政局的技术人员和海军众将探讨了数次海战的得失后“群策群力”想出来的结果,与北洋舰队的“龙扬”号和“龙乡”号战列舰相比,中国的第三级战列舰在设计思想上牺牲了一定的航速,换来了更加强大的火力和更高的防护性能。

“三座双联炮塔?火力如此之强?这炮塔当如何布置?你说什么背负式?又是怎么回事?”李鸿章一听之下立刻追问道,他毕竟是创办中国近代海军地元老级人物,对海军的认识,现在已经相当的“专业”了。

最起码,老头子不会想爬到主炮管子上去晾衣服。

但孙纲一不小心说出来的“背负式”这个词,却的确把李鸿章搞糊涂了。

“这背负式,就是两座炮塔沿中轴线纵列布置,紧挨的后一座炮塔高出前一座炮塔,后炮塔之炮管置于前炮塔顶上,远望之象前炮塔背着后炮塔,是以称之为背负式炮塔,”孙纲给李鸿章解释道,“火炮采用如此布置之法,可使各炮塔自由转动,无论舰首向敌,或是以侧舷向敌,我舰之投射火力皆可占优势,制敌于先。”

“妙不可言啊!”李鸿章想明白了孙纲说的是怎么回事,不由得连声大叫起来,“此等布炮之局,当真匪夷所思,我国技师能作如此之想,仅此一端,已可同泰西诸国比肩了!”

孙纲听了李鸿章的话很“无耻”地一笑,李鸿章当然不会知道,这个俄国人古列夫的“创意”,会让孙纲抢先“剽窃”了过来,用到了中国海军地战列舰设计上。

如果有一天,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知道了这一切,死的时候恐怕都闭不上眼睛。

“不过,我听说你已经从海外订了不少现成的船回来,国内船厂亦昼夜赶工,现在一下子同时再订造两艘巨舰,咱们的船款一下子能承受得了吗?”李鸿章赞叹之余,好象又想起来了什么,说道,“眼下百业待兴,部款已有不支之象,而各省今年所解之款又多未汇到,咱们可不能竭泽而渔啊。到时候船造出来了,咱们却拿不出钱来,可是会把人急死的。”

李鸿章到现在还忘不了当年翁师傅一道“停购船械”的折子(一些书中称“停款要命折”,可以说十分“形象”),差点让他就此没翻过来身的事。

“这个晚辈知晓,”孙纲猜到了李鸿章在想什么,不由得微微一笑,说道,“船款目前已然不敷,现仅靠大连海关道拍卖追偿日货日本女人的事他还是没好意思提)所得及民间捐助勉力支撑,晚辈正尝试在海外发行公债,或可解我款绌之困。”

他刚才已经想好了,还是把委托红发美女帮助他在海外募集资金的事告诉了李鸿章。

“这种事日本人当初在英伦就曾干过,确实是个好办法。”李鸿章点点头,沉吟道,“只是这钱可不是白用地,公债期限一到,可是要连本带利往回还地,这钱是用在海军上的,只进不出,到了还钱地时候,恐怕会是个大麻烦。”

“这个晚辈也想过,如果到期无法全部还本付息,可暂用滚动发行之法,在未到期之前再发行一批新公债,以此所得,偿还旧债,这样可以做到将还款时限延后,等到国富民充之时,再一举偿还即可。”孙纲说道,

这个“滚动发行”债券的办法对李鸿章来说可能是破天荒头一遭,可对从后世穿越来的孙纲来说,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后世的好多经营证券行业的公司,甚至包括一些“企业”,明明知道这么干违法,不也还是照旧发行不误吗?

而好多贪图高利息的老百姓,偏偏就愿意上这个当。

“可你想过没有,要就是还不上这些钱,应该怎么办?”李鸿章想了半天,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四百三十三)海关居然是这么丢的

“晚辈亦有应对之法,您放心好了。”孙纲说道,“总之,绝不会影响到国家主权和民生大计。”

他敢和李鸿章说这个话,并不是在用空话安慰老头子。

他确实还留了一手,专门用来对付那位罗斯彻尔德家的公主。

至于这个方法是什么,他目前还不便于向李鸿章以及任何人说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会是一些YY书当中常用的“猪脚美男计之以身相许”。

不和李鸿章讲怎么回事,是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到那个时候。

在从现在开始的这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只要有了一定的起色,由国家财政来负担这些募集海军经费的“公债”,应该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毕竟,历史上让中国经济濒于崩溃的甲午和庚子两大赔款,现在都已经没有了。

这些目前还存在于民间的宝贵财富,如果中国人能够好好的利用到正经地方的话,中国其实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就能够快速崛起!

据孙纲所知,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的快速发展时期,一个是一战时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黄金时期”,另一个就是二战结束之后。

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国都是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快速发展起来了!

现在,自己已经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时间大大的提前了,只要做好规划,小心从事,让中国保持住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就可以在西方列强反应过来之前,提前变成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如此规模之海军。异日方可与俄海军一较短长。眼下虽投入巨大,但事关国运,不可吝惜一时之花费,遗无穷无尽之后患。”孙纲对李鸿章说道。“不然,等俄国人准备好了来打咱们的时候。一切可就都晚了。”

“如今已经不是大清朝廷那会儿了。”李鸿章当然明白了孙纲话里地意思,知道他在提醒自己不要走清廷临时抱佛脚的老路。“国之大政,当预先谋画妥当,统筹全局,然后施行,”他看着孙纲笑道。“好钢必须得用在刀刃上,这个。老夫晓得。”

“您这么说,晚辈就放心了。”孙纲笑道,

“不过有一件事,老夫心里甚以为忧,而你对这些恐怕并不熟悉,帮不上忙。”李鸿章象是想起来了什么事,叹息了一声,对孙纲说道,“也许你说的那个帮你筹款的英国女子会有办法,可事关各国利益。她身为英人。当以本国利益为重,恐难为中国出谋划策。”

“您说说看。晚辈能不能想出办法来,”孙纲看着李鸿章,微微一笑,说道,“记得是您教导晚辈地,遇人挡路绕着走,晚辈一直铭记在心,不敢或忘。”

“你这孩子只是怕这回不好绕啊!”李鸿章有些好笑地看着他说道,“老夫现在愁的,是如何把这进口税率提上来。海关关税那里,现在真是象吃刺猬一样,无处下口啊!”

孙纲一听李鸿章这么说,知道李鸿章现在也懂得了这个进口关税税率问题地重要性。

这些天他们几个政务院巨头在一起开会时商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中国工业和商业如何发展地问题,在孙纲的提议下,工业部、商业部和全国工商总会已经受命联合制定一个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并让“议政院”也参与了讨论,在“议政院”和“全国工商总会”里,以轮船招商局总办郑观应为首的好多人提出来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目前存在的一个极为严重地问题,就是中国的进口关税税率过低,导致洋货地大量输入,给中国的民族工商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无力和外国竞争,因此发展极为缓慢,甚至于出现了萎缩。

由于过低的进口关税使中国海关丧失了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保护作用,“议政院”和全国工商总会的代表们纷纷要求“重订新章,一律加征”,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未来发展扫除障碍。

郑观应对此激烈的指出,“关税定税之权应操诸本国,虽至大之国不能制小国之轻重,虽至小之国不致受大国之挠阻”,他坚决否定中英《南京条约》当中的“协定关税”条款,要求以国际公法为准绳,“争国家之主权”。

郑观应向政务院指出了保护性关税政策对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地重要意义,说“凡我国所有者,当轻税以广去路;凡我国所无者,当重税以扼来源。收我权利,富我商民酌盈济虚,莫要如此千万巨款权自**,不致阴袒西人阻挠税则,不特税政大有俾益,而于中国国体所保全者为尤大也。”,他尤其反对中国海关雇佣外国人,说“税则既定专条章程尽人能解,何用碧眼黄发之徒,越俎而代治乎?”

郑观应地要求实行“保护性关税政策”以促进中国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地主张,得到了“议政院”大多数人的赞同。

“议政院”和“全国工商总会”的人都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即使有了好的规划,中国的工商业也会因为无法和洋人平等竞争而最终陷入困境。

这个如何修改中国进口关税税率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问题,现在就这么的摆在了李鸿章等人的面前。

中国的海关多年来一直是由外国人把持,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奇特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其实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和英国以及其它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中的“协定关税”条款,而后来中国海关彻底为外国人所把持,则是因为上海小刀会起义导致中国海关无法正常运行,结果为外国人趁火打劫所造成的。

而李鸿章告诉孙纲,中国海关为外国所把持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语言障碍!

海关掌握进出口贸易税收,是中国和外国之间打交道最为频繁的地方,而不排除语言障碍即无从开展业务。当时的中国严重缺乏外语人才,这是清朝政府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盖因积习相沿,耻与外人相交,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文字之人”。而外国人的情况正相反,外国人跟外国人之间根本不存在语言障碍;而外国人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不少的外国人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