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华夏(银刀驸马)-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了落后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的阻碍,中国现在呈现出的,已经是一番新的气象了。

可进入了国家权力中枢的孙纲,看着新生的中国发生的可喜变化,现在却并没有轻松的感觉。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的孙纲可以说位高权重,但权力大了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大了。

因为,自己现在,是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了。

(三百九十六)由“追悼会”想到的

由于因为孙纲在军事上的力挽狂澜,中国才得以转危为安,所以在他被推选为“华夏共和国”政务院参政的同时,李鸿章把负责全国军事的军务部也交给了他负责,由他兼任军务部长,并批准了他扩充海陆军的建议。

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们这些政坛大佬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孙纲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奠定了新的“华夏共和国”的基础,想要有今天的安定局面,是根本不可能的。

枪杆子里出政权,现在,李鸿章他们已经认识得非常深刻了。

这样一来,中国的国防重任,就压在了孙纲的肩膀上。

这了统一事权,李鸿章没有仿效西方国家,分别成立不同的“海军部”和“陆军部”,而是将全国的军事指挥权集中到了军务部手里。

因为,中国从甲午战争开始,到现在的抗俄战争结束,所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军陆军的协同作战,李鸿章认为,“若按前清时分设海陆署,一旦有事,临阵不能相谐,有难不能互助,实为不妥”,因此,设立了军务部,由军务部长统一负责指挥海陆军协同作战。

而孙纲多次指挥过海陆军作战,“年岁虽轻,然叠经战阵,海陆军事,莫不精熟,每战皆胜,百战宿将,亦服其能”,因此这军务部长一职,就非孙纲莫属了。

对孙纲来说,掌管全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满清王朝给他留下来的将近百万人的庞大“陆军”,现在就够他喝一壶的了。

清朝现在虽然没有了,但在各地驻防的满族旗兵,战斗力虽然极弱,但对刚刚新生的“华夏共和国”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在“己亥之变”刚刚开始时,除了东三省的旗兵随同满清王公亲贵讨逆外,在一些其它地省份。也有一定数量的满族旗兵响应,但由于“讨逆军”失败得太快,随后又发生了俄国的侵略,这些旗兵又都返回了驻地,由于满清王公亲贵对国家的出卖,引起了百姓的极大愤怒。很多满人官员都被汉官驱逐下台(包括总督和巡抚这种量级的),一些旗兵部队还被所在省份地练军解除了武装,现在,新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华夏共和国”成立了,这些旗兵和国内的很多满人都惴惴不安,担心受到汉人的清算。

毕竟。满人几百年对汉人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压迫造成地民族裂痕。不是那么容易修复地。

自己想整顿全国地军队。这些旗兵就很不好处理。

孙纲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说了自己地担忧。“政务院”在经过仔细研讨之后。决定先着手办两件事。以此来消除满人对新政权地疑忌心里。让国家不至于陷入民族分裂地状态。

这头一件事。就是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丧事。“以安天下满人之心”。

慈禧太后被康有为派人杀掉后。这帮人采取了和日本人对待明成一样地手法。进行了“焚尸灭迹”处理。后来又经过战乱。现在仅仅能收集到一些慈禧太后地遗骨。而光绪皇帝因为悲伤过度。在慈禧太后被害后三天就去世了。尸体一直还放在殓宫内没能下葬。李鸿章等人商议后决定。给两位昔日地国家最高领导人举行隆重地“国葬”。既表示对“前领导”地尊重。又向天下地满人显示。新政权“绝无仇满排满之意”。以达到国家安定地目地。

同时。这么做地目地也是向天下人显示。新地“华夏共和国”是继承大清王朝地正统。而不是康有为弄出来地那种“伪政权”。

孙纲知道后,在心里也不得不佩服李鸿章他们这帮老头子的手段高明。

这么一来,不但能安抚住满人的心,还可以堵住那些借此机会挑拨民族关系的“分裂分子”的嘴,也可以让天下的汉人不再反过来要求新政权清算满人。

而第二件事,就是在北京设立旌忠祠,将凤翔,永山,寿山。长顺等死于“己亥俄难”地满族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左宝贵等在抗俄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士一起。入祀祠中,春秋致祭。允百姓入内拜祭,并请原先翰林院的翰林们编撰《己亥抗俄英烈行记》,刊行天下,纪念这些死于国难的爱国英雄。

这些举动所产生的影响,确实是孙纲原来也没有想到的。

给两宫下葬入陵的“国葬”仪式举得得庄严和隆重,“极尽哀荣”,各地的好多满人都汇聚到了北京,给两宫“送行”,整个北京城“万人空巷”“哭声震野”,在北京的各国驻华使节也都派人参加,各国使馆同日也都下半旗志哀。

两宫入陵地那天,孙纲看着修得如此豪华地慈禧陵,不由得暗自叹息。

自己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当然也改变了这个统治中国四十多年地女人的命运。

慈禧太后的葬礼尽管隆重,但没有了满棺珠玉的陪葬,她地下有知,想必是会觉得遗憾的吧?

慈禧太后可能不会想到,她最后的归宿,居然是这样。

她更不会想到,如果不是孙纲改变了她的命运,在二十八年后,会被一个名叫孙殿英的军阀版“摸金校尉”,为了她的那些价值连城的珠玉陪葬品,生生的掘了她的最后埋骨之地。

那可就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对一心讲求“享受”和“传统”的慈禧太后来说,这可能是最最不幸的事了。

现在,这种情况也应该不会出现了。

那么,对慈禧太后来说,她是不是应该“感谢”孙纲这个由“蝴蝶”变成的“黄雀”呢?

“听说当年小人书上说的,她的枕头都是翡翠西瓜呢,这回怎么什么都没有?”爱妻马看着仪式,小声对孙纲说道,显然她也记得“东陵盗宝”的故事。

孙纲没敢笑,只是冲她挤了挤眼睛,提醒她这是在开“追悼会”,这一类话题,还是回家说的好。

她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点了点头,脸上立刻现出一副“悲伤”的神色,她这个“面子”上的功夫,现在绝对不比他差。

两宫的入陵仪式是同时进行的,在“追悼会”上,李鸿章还念了一篇祭悼光绪皇帝的祭文,祭文里追述了光绪皇帝一生的政绩,对光绪皇帝做了相当高的评价,“从无满汉之分,民族之见,英毅果决,力图振兴,实为旷代之圣主也。然不意为宵小所趁,盖我圣主锐意求进,一时失察,若天眷中华,我圣主得稳健之士辅弼,得变成法,则我万千黎民之福也。”

这篇祭文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但对光绪皇帝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光绪皇帝在他当政期间,讲求变法,锐意图强,为了使政治清明,甚至下诏开放报纸言论,仅这一点,其实就比他屡屡大兴“文字狱”的老祖宗康熙和乾隆要强出许多。

满清王朝的文字狱是出于“防汉心理”对一个人数上占多数的民族进行的疯狂的“文化清洗”运动,常常是抄家灭族,祖先、子孙、活人、死人连同众多无辜者一起遭殃。其恐怖的震慑效果可以说空前绝后。

满清文字狱的密度吓人,据后世学者统计,有清一代,共发生了一百六十余起文字狱,几乎一年半一次,主要集中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时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在位六十三年,制造的文字狱有一百三十余起,一年两次还多;其定罪范围大大超过了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而且将打击对象从主要是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民间百姓,几乎成了一场全民的劫难;许多名人志士因此而蒙难,有的不仅被斩首,而且子孙株连坐罪,甚至家族同遭毁灭;有的甚至追究已故作者,挖墓戮尸,惩办后人。文字狱株连甚广,令人心惊胆战,结果导致全国上下一片风声鹤唳,中国“万马齐喑”的局面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满清统治下的文字狱,如同黑暗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思想领域实行强控制,不光政治文化的书籍要禁,就连科学技术的书也不放过,《几何原本》、《天工开物》大批明代的科技成果或毁或弃,只要和官方的程朱理学不统一的,都要禁止。

这其实就是“文艺复兴”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康熙和乾隆两位大帝对中国思想领域的“文化大清洗”,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污点和罪行。

而光绪皇帝在位期间,能够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畅言,不必意存忌讳”,这样的胸襟和气魄,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根本不能比的。

就象祭文当中说的,如果光绪皇帝变法时不是一意求快,而是得到老成持重之人辅弼,走一条稳健的道路,中国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样子了。

那样的话,对广大的黎民百姓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

最起码,中国不会经历“内乱”和“外侵”的双重痛苦。

(三百九十七)“农业部长”孙中山

在两宫下葬完毕后,中外各种报刊媒体都进行了广泛报导,而李鸿章随后又以“华夏共和国执政”的国家元首身份向全国发布通告,说明“天下万民,无论满汉,皆炎黄之裔,当不分尊卑,亲如一家”,这样一来,果然收效甚显,孙纲最为担心的满族旗兵暴乱的事,并没有发生。

这样一来,对他以后改革军制,重整全国的陆军的行动,就少了许多的阻碍。

在“华夏共和国”成立后,各国使节纷纷前来道贺,并递交国书,表示承认“华夏共和国”zf为中国唯一的合法zf,“华夏共和国”从此取代了清朝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了世界其它国家的承认。

对于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国内有很多人都希望借此机会不与承认,或者同列强修订条约,但是李鸿章和他们政务院“八大参政”商议后,大家都认为“国家甫定,国力未充,若此时贸然废约启衅,徒增祸乱,与事无补”,“莫若忍辱含愤,奋起直追,以期富国强兵,十年之后,抬头相见,再图收我利权”,李鸿章考虑再三之后,决定还是先承认清朝和列强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以与友邦敦睦为基础,求与泰西各国相安无事,为国家求得养息之机”。

李鸿章做出这个决定,内心其实也是很痛苦的,他也知道,这样做会挫伤很多人的爱国之心,但他又不能不这么做。

毕竟,国家之间的地位,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

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尚不足以与列强抗衡,无论民气如何高涨,民心如何思奋,有些事情。不是光有民心民气就能解决的。

在“两宫国葬”之后不久,产生的“稳定效应”就慢慢显示出来了。

在“己亥之乱”刚刚爆发的时候,清朝驻蒙古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库伦大臣一开始支持满清王公亲贵“讨逆”(蒙古还有“蒙古八旗”),但在“讨逆军”迅速失败地情况下开始犹豫观望起来,在俄军大举入侵东北之后,蒙古方面一度有倒向沙俄的倾向(俄国人在蒙古王公当中“活动”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由于中**队大胜俄军,蒙古方面马上就断了“亲俄”的念头,想加入新成立的“华夏共和国”又怕因为和从前和满清太“亲密”的关系遭到“清算”,现在,当“两宫国葬”的消息传到蒙古之后,蒙古方面终于放下心来,对外发表通电“拥护共和”,表示“蒙古接受中国管辖,不管中国政体如何变更。蒙古都是中国领土”,并宣布“蒙古八旗”军队“改旗换帜”,听从中国zf地调遣。

继蒙古之后。****地方zf也宣布“****为中国之一部分,虽中国中枢更迭,国体有变,****为中国之土不变”,并和蒙古地方zf一道,派员到北京“共商国是”,中国由此避免了一场********的危机。

但这也让孙纲明白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中国就不可能保住现有的国土。更别说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了。

曰本人说地那个“强兵”是富国之本。以“强兵”为先。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地。

“华夏共和国”中央zf成立之初。因为“己亥之乱”地关系。原先地前清官员大多星散。新地国家机构成立之后。只有少数官员回来“报到”。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和“八大参政”商议后。决定从各省调集“能员干吏”充实中央zf。孙纲地军务部也不例外。除了少数几位原先兵部地官员。其它地人都是从四洋海军和其它各省军事部门抽调地。这样一来。好处是孙纲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其它各省地军备情况。坏处是这些人各地都有。相互熟悉并掌握自己地工作还得需要一段时间。

而孙纲最先做地一件事。就是把北洋军情处升级为全**情总处。隶属于军务部。将这个情报机构地职权范围扩大。并将北洋军情处地总部从旅顺迁到了北京。

当然了。因为他以后得在北京安家了。所以顺便也把家都搬了过来。

由于国家刚刚步入正轨。需要很多各方面地人才。因此自己手下地这些能人。现在都有了用武之地。

孙纲把孙文调进了京城。本来想向李鸿章举荐他。让他担任铁路部地部长。由他负责全国地铁路事务。让孙纲想不到地是。孙文居然不想再干铁路了。而是想振兴中国地农业!

孙文的回答可是让孙纲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

国父中山先生居然对农业感兴趣,确实是让孙纲想象不到。

更让孙纲想象不到的,是李鸿章居然给了他“答案”。

因为,李鸿章拿出来了孙文当初写给他的信,孙纲看后才明白了过来。

“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不养民胡以立国?是在先养而后教,此农政之兴尤为今日之急务也。且农为我中国自古之大政,故天子有亲耕之典以劝万民,今欲振兴农务,亦不过广我故规,参行新法而已。民习于所知,虽有更革,必无倾骇,成效一见,争相乐从,虽举国遍行,为力尚易,为时亦速也。且令天下之人皆知新法之益,如此则踵行他政,必无挠格之虞,其益固不止一端也。”

“窃以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派往外洋肄业学生亦未闻有入农政学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见有一农学之师,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也。文游学之余,兼涉树艺,泰西农学之书间尝观览,于考地质、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每与乡间老农谈论耕植,尝教之选种之理、粪溉之法,多有成效。

“文乡居香山之东,负山濒海,地多砂碛,土质硗劣,不宜于耕;故乡之人多游贾于四方,通商之后颇称富饶。近年以美洲逐客,檀岛禁工,各口茶商又多亏折,乡间景况大逊前时,觅食农民尤为不易。文思所以广其农利,欲去禾而树桑,其法先设农师学堂一所,选好学博物之士课之,三年有成,然后派往各省分设学堂,以课农家聪颖子弟。又每省设立农艺博览会一所,与学堂相表里,广集各方之物产,时与老农互相考证。此办法之纲领也,至其详细节目,当另著他编,条分缕晰,可以坐言而起行,所谓非欲徒托空言者此也。

“文之先人躬耕数代,文于树艺收牧畜诸端,耳濡目染,洞悉奥义;泰西理法亦颇有心得。至各国土地之所宜,种类之佳劣,非遍历其境,未易周知。文今年拟有法国之行,从游其国之蚕学名家,考究蚕桑新法,医治蚕病,并拟顺道往游环球各邦,观其农事。如中堂有意以兴农政,则文于回华后可再行游历内地、新疆、关外等处,察看情形,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蚕,详明利益,尽仿西法,招民开垦,集商举办,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所谓欲躬行实践,必求泽之沾沛乎民人者此也,惟深望于我中堂有以玉成其志而已。”

孙纲仔细地看完信,这才知道,孙中山当年上书李鸿章,信里讲的好多居然是关于农业的问题地。

从信里的内容来看,孙文对农业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口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农业问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在台上,都不可能忽视农业问题。

即使是在后世,“三农”问题,仍然是国家******施政的重点。

“想不到吧?”李鸿章看着孙文,呵呵笑道,“我老头子还记得你。”

“晚辈当年行事有诸多孟浪之处,然此心此志,未尝稍变。”孙文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李鸿章说道,

“现在可以让你畅行其志了。”李鸿章看着孙文,眼中闪过一丝慈和的光芒,“这农业部长,就由你来担任好了。”

孙文的眼睛似乎有些润湿,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

李鸿章看着他激动地样子,笑着拍了拍他地肩膀,对孙纲说道,“他既然要担任农业部长,这铁路也是国家要务,你看谁来管好呢?”

孙纲一下子想起来了詹天佑,立刻向李鸿章提了出来,孙文也向李鸿章举荐詹天佑,并向李鸿章介绍了一下詹天佑的情况,讲述了他修建东省铁路地功绩,李鸿章听了十分高兴,于是,铁路部长由詹天佑来担任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孙纲和爱妻马说了孙文担任农业部长和詹天佑担任铁路部长的事,她听了也很高兴,同时告诉他,商业部长一职由盛宣怀担任了,盛宣怀在上海给她发来了电报,说想成立全国的商业总会,并征询她的意见。

(三百九十八)让贤改行的智囊

“全国商业总会的会长大家都中意王炽王老爷子。”马对孙纲说道。“盛老爷子希望我来当副会长。”

“这样很好。”孙纲说道。“有王炽老爷子主持。全国商业联为一气。对国家和自身都有好处。”

“那就是你同意了?”马看着他笑道。

“你不是想当商业部长吧?”孙纲看着她。小心的问了一句。

“我才不干呢。官不是那么好当的。我还是做我的生意好了。”马笑着说道。“盛老爷子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担心我出任全国商业总会的副会长。会有人说你的闲话。现在是共和了。言论自由。比不的大清朝。官大一级压死人。所以让我问问你。”

“你出任副会长再合适不过了。以咱们北洋这边经济方面的实力。非你莫属。”孙纲说道。“这样可以统合南北。对国家和咱们自己都有利。你如果不干。你手底下的人也肯定不会答应。作为领导者。不可能不考虑部下的意见。”他笑了笑。“至于有人说闲话。只要无关痛痒。让他们说好了。正好显示出咱们的大度。”

“你可能忘了。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咱们原来的时代不一样。”马笑道。“我是女人。在这个时代。上街都受限制。何况出去办事。”

“以前不也是一样。咱们不也这么干下来了吗?”孙纲很奇怪她现在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可现在水涨船高。你的身份不一样了啊。”她笑道。“老百姓会接受一个在外从商的国家领导人的夫人吗?”她取笑了他一句。“再说了。你就不怕以后我遇上什么青年才俊。红杏出墙?”

“满街跑的贞烈女。家里呆的养汉子精。出去跑的才是正经的。”孙纲笑着“回敬”了她一句“我才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呢。只要你开心就成。”

“去你的!”她笑着轻捶了他一下。说道。“小江过两天能过来。他你打算怎么安排?”

“我的第一智囊。当然的安排在重要位置上了。”孙纲说道。“而且他以前就有志于改革国家政治制度。我想听听他自己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又让他说着了。”马说道。“他已经料到你会这么说了。他说你一向重视下边的意见。果然。”

“他是不是和你说什么了?”孙纲敏锐的觉察到了她话里有话。立刻追问道。

“他是和我说过。我想他的意思是先让我给你过个话。”马说道。“他说他想掌管北洋船政局。可又怕你不同意。”

“这帮人这回都变着法儿让我摸不着头脑啊。”孙纲吃惊的说道。“他怎么突然想起来要过过造船的瘾了?”

如果说孙文不干铁路而去干农业还有一定原因的话。而自己的第一智囊。北洋军情处的二号人物想去干造船。可是让孙纲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我倒觉的他干的蛮适合的。”马说道。“听说他把智利俘虏阿根廷的船都买下来了。北洋舰队上下全都大喜过望呢。”

“我怎么不知道?”孙纲不由的一愣。江穆齐这件事还没有向他报告过。

“他可能是在等船回来后再跟你说。”马说道。“过两天他就好来了。有些事说要当面向你汇报。”

“也好。等我当面问问他。如果这是他本人的决定。我肯定答应。”孙纲说道。

“还有。日本人买意大利船的事我已经打听清楚了。确有其事。小江已经安排下去了。准备把这两艘船弄到北洋来。”马对孙纲说道。“这两艘巡洋舰本是阿根廷向意大利订购的。用于对付智利海军。后来阿根廷和智利关系缓和后。就取消了合同。这两艘巡洋舰滞留在了意大利安萨尔多造船厂。日本人听说后就打起了鬼主意。委托厄瓜多尔代为购买。但被俄国人知道了消息后加以阻挠。所以没有买成。现在意大利人正愁呢。小江说正好咱们偷偷下手买回来。都是7000多吨的大船呢。“日本人又开始玩这一套。真是要命。”孙纲冷哼了一声。说道。

“不过幸好让咱们给逮到了。”马微微一笑。说道。

听了她的话。孙纲猛然象是想起了什么。心里不由的一惊。

“怎么了?”马立刻就发现了他表情的变化。不由的问道。

“意大利这两条船是让咱们给逮到了。你想想看。会不会还有没逮到的?”孙纲对她说道。

听了他的话。她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是差点没跳起来。

“日本人还有钱买船吗?”她想了想。问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也许有咱们不知道的外财也说不准。”孙纲说道。“也许有人背后撑腰。支援他们重整军备。”

“英国人 ?'…umdtxt'或者是美国人 ?'…umdtxt'”马问道。

“我一会儿就安排人暗中查一下。”孙纲说道。

如果日本人的重建海军的行动是真的话。对中国来说。噩梦又要开始了!

“别着急。他们想再在咱们眼皮子底下变一支舰队出来。不会象以前那么容易的。”马安慰他说道。

孙纲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现在只是猜测。虽然可能性很大。但毕竟没有证据。先想办法弄清楚具体情形后再想对策。几天后。江穆齐和部分北洋军情处的情报人员加上其它一些人员到了北京。

对于自己的这位“第一智囊”。孙纲一向是十分看重的。某种程度上。孙纲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部下。

江穆齐年纪虽轻。但智慧和学识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和他一样的同龄人。这个时代也许象他一样的年轻才俊还有很多。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如果自己身边全都是江穆齐一样的人才。他就不愁中国强盛不起来!

“孝乌怎么突然想起来要造船了?”孙纲见到他后。立刻就把自己心里的疑问向他问了出来。

“孝乌知道敬茗会有此一问。”江穆齐笑道。“敬茗觉的突然是因为。孝乌从来没有和敬茗说起过这件事。”

“那就是说。这件事你其实想了很久了?”孙纲问道。

江穆齐笑了笑。没有回答。

“那么。除了造船。这别的是不是你就不想管了?”孙纲问道。

“共和已成。帝制已成过眼烟云。所以孝乌也想为国家建设做点实事。军情处的差使。孝乌其实并不是太擅长。”江穆齐说道。露出了一个他特有的纯洁而狡猾的笑容。

“你不擅长的事都能做到这种程度。若是你擅长的事。那还让不让人活了?”孙纲有些哭笑不的的说道。

“造船又不会死人的。”江穆齐笑道。“不瞒大人。孝乌和叶提督及魏总监谈过这西方船学炮说。叶提督和魏总监也希望孝乌能助我国造船工业一臂之力。就怕敬茗不肯放孝乌去。叶提督和魏总监给敬茗写了信。孝乌已经带来了。”

“你还真没少下功夫哈。让他们俩帮你说话。至于这样吗?你自己说不也一样好使吗?”孙纲苦笑道。看样子他手下这个“第一智囊”想要在中国造船业上“写下一笔”的决心还真是大啊。

孙文要干农业。江穆齐要造船。孙纲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看样子自己对这些部下有的的方还是了解的不够。

“这个孝乌知道。敬茗待我们象兄弟一般无二。只要于国家有利。我们有所请求。敬茗从未不允。”江穆齐说道。“孝乌保证。在孝乌手中。让中国的造船业同泰西诸国比肩。并立于世。”

“你决心这么大。我看样子不答应还不行了。”孙纲笑了笑。说道。“光北洋船政局总办的职务就行了么?交通部部长不行吗?”

“交通部下有海道司。负责外海航运事宜。如果可能。最好让孝乌在那里有一副职。再兼任北洋船政局总办。就可以了。”江穆齐说道。

“你倒不贪。”孙纲笑道。“好吧。这事就这么定了。你手头的活儿怎么办?谁能替代?”

“军情处在京的负责人。由他来接替孝乌好了。”江穆齐说道。“此人姓任。名厚泽。敬茗应该记的。军情处在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他负总责的。己亥之变的一切真相。只有他和孝乌加上敬茗知道。”

“是这样。明白了。”孙纲点了点头。说道。“我好象还没见过这个人呢。”

“这个人不总在军情处驻京办事处内。”江穆齐说道。“但敬茗如有所用。只要知会办事处的人。他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够很快知道并完成交待的事。这一点。就不是孝乌能够做到的。所以孝乌想要让贤。也是因为自知才疏学浅。这类工作。还是这位任兄较为胜任。”

“你是说任兄。那是不是我可以这样认为。你们见过面。而且他的岁数比你大?”孙纲问道。

“敬茗其实也很有这方面的天赋。”江穆齐笑着点点头。“正如敬茗所言。此人年岁和敬茗相仿。行事亦有相近之处。”

(三百九十九)“三联装”和“背负式”

“过奖。”孙纲没想到江穆齐会来这么一句,“你不用奉承我,只要不出岔子就行。”

“放心好了。”江穆齐说道,“多谢敬茗成全。”

“这些信我是不是不用看了?”孙纲看着手里那两封由北洋水师提督叶祖圭和北洋船政局总监魏瀚写的信,问道,

“敬茗还是看看吧,里面不光是说孝乌的事,还有关于新舰建造当中发现的问题,他们想请示一下敬茗,”江穆齐说道,“这件事得敬茗拿主意才行。”

孙纲听他这么一说,立刻打开信看了起来,这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