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路隋行-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鉴于张威、王韶两位行台仆射及李彻尚对天台山上的那位菩萨一无所知,杨广留了个心眼,只推说自己今日受到王韶的建言启发,欲赶在并州的大兴国寺破土动工之前,就先行张榜面下全天下招揽高僧大德入寺住持,传法,以便从中遴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有道高僧,报请父皇,诏准其为大兴国寺住持兼任河北道治下十九座州府佛寺的僧监。同时,他对天台山及菩萨一事只字未提。
张威、王韶和李彻三人因事先知道皇上曾下诏要杨广在当地遴选僧监一事,故而都未提出异议。
杨广大喜,当即命人起草了一份招贤榜,于次日便抄写分发至河北道治下诸州府,以期能够引佛出山,查访到天台山上那位神秘的菩萨。
招贤榜分发下去的第三天,各州府还不曾向杨广反馈招贤之事的最新进展,雁门关外突然传来消息:突厥王子雍虞闾派人欲到并州求见晋王。
………………………………
第397章 意想不到的贺礼
隋朝与突厥罢兵休战近百日后,突厥王子雍虞闾突然派人来并州要求见自己。杨广正一门心思地期盼着“引佛出山”计划能给他带来一份惊喜,却没料想雍虞闾会在此时派人来见自己。
待突厥来使被引至并州,向杨广呈上书信,说明来意,杨广才知道,原来雍虞闾要旧事重提,恢复与自己的定期会晤。
“我家王子感念前些时两国交战之际,晋王殿下没有下令切断通往关外我突厥境内的水渠,现今又值两国罢兵休战之时,故欲亲至并州会晤晋王殿下,另有要事相商,还望晋王殿下允准。”突厥来使话说得十分客气,丝毫不带咄咄逼人的语气。
当数月前杨爽大军被困关外时,的确有人建言杨广,切断关外水源,当时杨广考虑到要施用离间计,离间处罗喉和其兄沙钵略,所以没有采用此建言。数月后突厥来使就此事当面向他表示感谢,杨广听了,心中不免产生一丝得意。
“既然雍虞闾王子主动提出要恢复我和他之间的定期会晤,我大隋也非好战之邦,就请贵使回去禀报王子,本王随时在并州恭候王子莅临。”
十天之后,雍虞闾果然一兵一卒未带,只带了十几名仆从来到了并州,与杨广会晤。
二人在晋阳宫正殿见面,分宾主落座已毕,雍虞闾笑呵呵地抱拳向杨广道喜道:“大可汗和可贺敦在都斤山听说晋王殿下前不久大婚,故托我今日来并州送上一份贺礼,还望晋王殿下笑纳。”
杨广听他提及可贺敦,不由得联想起出现在他与萧厄婚礼上的那名刺客来,从鼻腔里哼出一股冷气来,不咸不淡地答了声:“那本王可要谢过大可汗和可贺敦的一番美意了。”
雍虞闾对杨广不甚热情的态度视若未睹,依旧面带笑容向杨广解释道:“可贺敦得知晋王殿下衷爱辽东特有之‘海东青’后,忍痛割爱,将高句丽王一年前送给她的一只‘玉爪’转送给晋王殿下,聊表心意,不知晋王殿下可中意否?”
正所谓送礼要投其所好,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杨广因怀疑是突厥可贺敦宇文般若主使刺客在婚礼上行刺,本有意拒收她托雍虞闾带来的贺礼。然而,在听到雍虞闾向他说明,宇文般若送给他的成婚贺礼竟是一只他久慕其名,至今无缘得见的神品猎鹰……………玉爪时,杨广不由得呯然心动了。
“大可汗和可贺敦如此馈赠,本王却之不恭,就收下了。待王子返回之时,本王也备下了区区薄礼,就请王子一并带给大可汗和可贺敦。前些时,王子差人来见本王,称王子有要事与本王面议,但不知是何事啊?”
雍虞闾见杨广的态度比先前有所转变,趁势说道:“我此来并州面见殿下,头一件事为的是欲恢复你我二人的定期会晤,以利两国修好;其次嘛,我大可汗素知贵国近年征战不绝,奇缺战马,而我突厥对华夏之地盛产的粮食、布帛等物所需甚多,故而请求与贵国择地重开互市,以利两国军民。”
数月前还不惜举五可汗之兵四十万,大举南侵,兵锋所指,曾一度威胁到帝都长安,事隔百天之后,沙钵略突然改弦更张,派其长子雍虞闾来并州,请求恢复与自己的定期会晤,重开互市,莫非突厥国内出了什么不为自己所知的变故,才迫使沙钵略对大隋的态度产生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变化?
杨广心里犯着嘀咕,下意识地把目光移向了陪同自己接见雍虞闾的王韶身上。
王韶会意,笑呵呵地冲雍虞闾拱手问道:“我家晋王虽受皇上诏命,代天子巡狩北境,然于两国邦交之事,并无独断之权,王子方才所提两事,皆需报经皇上诏准后,方可一一答复,还请王子见谅。”
雍虞闾显然对王韶的答复不甚满意,对他不理不睬,只冲着杨广问道:“你我二人定期会晤,数月前已经晋王殿下允准,并付诸实施,两国重开互市,更是有先例可循之事,为两国边境安宁计,还望殿下切莫借故推辞。”
雍虞闾越是心急,杨广反倒变得越稳当起来,微笑着向他解释道:“王仆射所言甚是,如果没有数月前五可汗联兵南侵之事,兴许本王还勉为其难,今日便能给王子一个满意的答复。然尔今两国兵事虽息,却未正式恢复邦交,定期与王子会晤也罢,重开互市也罢,都需本王呈奏父皇诏准后方可答复贵国。所以,望王子莫要心急,但回白道州等候旬月,只要父皇诏书一到,本王当立即依诏书行事,决不拖延一日。”
雍虞闾掩饰不住一脸的失望,悻悻地抱拳说道:“殿下既然也这么说,眼下只得如此了。我此来并州会晤殿下,无非是想向殿下表明我突厥欲与隋朝修好之诚意而已。”
送走雍虞闾后,杨广不解地向王韶问道:“王仆射,依你之见,突厥为何会主动向我示好,莫非其中另有缘故?”
王韶捻髯答道:“王爷能够由表及里,不为其表面言辞所动,在下甚感欣慰。单凭目前掌握的信息推料,不排除突厥五可汗之间已起摩擦,突厥国内不宁,因此沙钵略派雍虞闾来向我示好之可能。但实情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的观察,才能做出定论。在下欲提醒王爷格外注意的是,眼下秋季将至,以往年的情形,突厥人往往会在秋后南犯,来抢掠粮食、财货,而今年彼等却选择在夏秋交替时节主动向我示好,岂不有些反常吗?”
杨广回想起此前对宇文般若的种种怀疑,更觉王韶之言颇为有理,他此时甚至开始后悔起贸然收下了宇文般若当做成婚贺礼送来的那只珍稀的“玉爪”了,因想到“黑将军”一直是由安若溪精心喂养、调教着,而萧厄似乎也对猛禽并不畏惧,于是便命人暂将“玉爪”送至安若溪处喂养着,又在晋阳宫正殿与王韶等人详细地会商了应对各种可能的对策,才统一将有关突厥事务交由王韶暂且牵头、负责,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关注起“引佛出山”计划的进展情况来了。
………………………………
第398章 失踪的前朝王子
就在突厥王子雍虞闾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的第二天,虞孝仁也在时隔半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并州,并给杨广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有可靠消息报称,前朝塍王宇文赞的庶子宇文阅在其放逐之地――位于西北边陲的一处穷乡偏壤,突然失踪不见了。太子杨勇怀疑宇文阅是在突厥大军侵入西北之时,被其姑母宇文般若秘密地接往了突厥境内安置,妄想有朝一日假借立其为帝,举兵反隋,以图恢复前朝宇文氏的江山。因此,杨勇以佐掌朝政的太子身份命虞孝仁带信给杨广,请他设法打探到宇文阅在突厥境内的下落,并寻机将他除掉,以绝后患。
宇文阅虽只是前朝宣帝宇文员的堂兄塍王宇文赞的庶子,却是前朝皇室唯一留下的皇室血胤,如杨勇之怀疑,宇文阅一旦被接至突厥境内,则后患无穷。
因此,虞孝仁带来的这封太子亲笔书信引起了杨广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令杨广颇有些感到纳闷儿和不解的是,虞孝仁在被自己问及他为何会在长安逗留长达半年之久,才返回并州时,只含糊地答说自己不幸在长安城外的长乐驿中染上了伤寒重疾,迫不得已回到长安家中将息了半年,才堪堪痊愈,匆忙赶回并州向杨广报到。
“孝仁,半年前你曾返回长安向大哥送信,关于去年腊月初八当天长安城中的情形,你可还记得?”杨广心中仍牵挂着查破南陈谍报机关――雁巢,看罢大哥的亲笔书信,首先问起了去年腊月初八长安“佛祖成道大会”的事。
“这,回禀王爷,去年腊月初八时,末将因奉太子之命,前往弘化致信于家父,未在长安城中,所以只是事后听说,太子接到王爷传说示警后,亲自带领禁军在长安城中严密防范,腊月初八当日长安城中并无异动。”虞孝仁唯恐自己再要隐瞒下去,会招来杨广更多的怀疑,只得如实答道。
“哦,你还去了趟弘化。。。。。。”杨广虽觉大哥派虞孝仁去弘化探父此举颇有些奇怪,却也没往深处去想,点了点头,又问道,“前不久鱼赞来信说,去年腊月初八前的某一天,大哥麾下的禁军在大庄严寺附近的一间民舍中发现了一具身着僧袍的女尸,你可知此事?”
“末将从未听说过此事。”虞孝仁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
“那,你因病滞留在长安的这半年时间里,长安城中可还发生过什么奇怪的事吗?”
“回王爷,末将此次离京之前,皇上已明发诏旨,要在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塬上兴建新都了。”虞孝仁兴奋地答道。
“与突厥、南陈的战事刚刚平息,父皇就要兴建新都了?这倒是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除兴建新都这件事外,还有什么事吗?”杨广虽对虞孝仁带来的兴建新都的消息感到惊喜,却仍心有不舍地向他追问道。
“再有,就是皇上因王爷已与后梁公主成亲,下诏撤去了驻守江陵的府军,诏准后梁迁都回江陵,后梁国主遣其长子萧综亲来朝中致谢,并居留于长安啦。”虞孝仁一时猜不透杨广关心的倒底是什么事,搜肠刮肚地尽量寻出些与杨广有关的事来答道。
“关于南陈,这半年多来,可有什么新的消息?”杨广听他答非所问,终于忍不住开口引导他道。
“原来王爷想要了解的是关于南陈的事情啊,有,有。。。。。。南陈宣帝数月前贺崩后,宫中发生内乱,始兴王陈叔陵斫伤太子陈叔宝后,不久就被南陈大将萧摩诃率军战败、斩杀,陈叔宝伤重无法登极理政,遂将其朝中政务尽托付给了其三弟陈叔坚代掌。。。。。。”因瞧出杨广脸色不善,显然对南陈朝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并不感兴趣,虞孝仁忙就此打住,蹙眉寻思片刻,才试探着又说道,“末将曾听说,两个月前,东都留守长史杨素曾在东都抓获了一名南陈的斥候、密探,托唐国公李渊将其押回长安交由太子亲自讯问,依此推想,这名斥候、密探多半是极为紧要之人,否则也不会惊动太子,要亲自对他讯问。”
杨广眼中终于放出光来,两眼紧盯着虞孝仁,急促地问道:“关于这名斥候、密探,你还知道些什么?”
“王爷知道,这些都是朝中机密,末将所知,也仅限于此了。”虞孝仁苦笑着摇了摇头。
杨广大失所望,只好将话题重新转回失踪的前朝王子宇文阅身上,向虞孝仁吩咐道:“既然大哥命你带信给我,要我设法除去宇文阅,我看,不妨就将此事交给你来办吧。你营中人马,皆归你调遣,从速查明宇文阅的下落,来报我知。”
虞孝仁遵命,回到营中安排斥候出关打探宇文阅的下落去了。
杨素在东都捉到的南陈密探到底是何许人也呢?会不会和自己施用“引佛出山”之计想要引来河北,捉拿的菩萨有关?虞孝仁走后,杨广独自在晋阳宫的正殿内来来回回地踱着步,陷入了沉思。
又过了两天,各州府陆陆续续报来了各地前来应招大兴国寺住持之位的高僧大德名册,结果却令杨广感到颇为失望:这些报名应招的僧人无一例外地都来自河北一带,并无来自江左、江南一带的僧人前来应招。
莫非这河北僧监的位置尚不足以吸引菩萨亲自前来应招?杨广眼见着自己“引佛出山”的计划就要落空,不免感到心灰意冷,颇觉得自己尔今身在北境,却将精力都放在查破南陈“雁巢”一案上,很有些不务正业之嫌,遂把招揽大兴国寺住持及河北僧监的事情交由左仆射张威牵头负责,自己则转而关注起关外突厥的动向来了。
雍虞闾自从并州返回关外后,便从此没了消息。经王韶派人出关打探获知,驻守白道州的突厥一部并没有像往年那样,每逢夏秋之交,便时常出兵南犯,大肆抢掠财货。一切似乎正如雍虞闾与自己会晤时所说的那样,两国关系正朝着和睦相处的方向发展着。
但是,因为虞孝仁返回并州,带来了宇文阅被掳至突厥境内的消息,使得杨广对目前看到的种种和平表象并不敢掉以轻心,而时时刻刻留心提防着雁门关突厥人的一举一动,做着随时与突厥人再次作战的准备。
………………………………
第399章 天上掉下来的功劳
杨广“引佛出山”的计划未能如他所愿,引来那位神秘的菩萨,然而令他怎么也意想不到的是,与此同时,他日思夜想要查获的“雁巢”首脑人物关自在也面临着一场他前所未遇过的生存危机。
事情的起因仍需从李渊在龙门遇到劫匪,连发七十二箭逼退劫匪这件事上说起。
李渊从秦王杨俊手里借得三万兵马,挥师北上,前往并州解杨爽大军关外被困之围。由于前朝宿将英国公宇文忻率军以少胜多,从突厥人手中攻占了云州城,切断了沙钵略可汗西征大军的退路,迫使东路回援五原城的突厥大军紧急西进抢夺云州城,从而使得李渊会同李彻率军出关,几乎没费多大周折,就顺利地接应杨爽大军安然撤回了雁门关。
事后,李渊因急于返回东都交还兵马,便于杨爽大军撤至关内的第三天即辞别了杨广,带领毫发无损的三万兵马南下,返回东都洛阳。
半月后,李渊一行抵达洛阳,亲自前往河南道行台衙署面见秦王杨俊交还兵符、令箭以后,李渊本打算当日就动身赶赴长安,可他才出行台议事厅的门,迎面就带着笑容走过来一位年轻的隋军将佐,冲李渊躬身施礼道:“清河公请唐国公过府一晤。”
年轻将佐口称的清河郡公就是官居东都留守长史的杨素,李渊素知自己的姨父,当今皇上杨坚不喜杨素为人,因此在一个多月前初次来东都之时,虽从杨俊口中听说杨素卧病在床,也并未前去探病,今天杨素差麾下将佐专门等候在行台议事厅门外,邀请自己去他府中相见,又是为了何事呢?
心中虽困惑不解,可碍于情面,李渊难以拒绝杨素的邀请,便跟着那将佐到长史府来见杨素。
杨素一见李渊应邀来到,满面春风地从府内议事厅迎至门外,拉起李渊的手,边同他并肩走进议事厅,边呵呵笑着恭维李渊道:“唐公此番率军北上,解了卫王关外之围,回到长安,皇上必定重重地封赏于你,处道不才,今日在府中略备薄酒,一来与唐公接风洗尘,二来也算提前向唐公道贺了。将来唐公飞黄腾达之时,切莫忘记了处道这番心意哟。”
李渊自忖年幼,忙面朝杨素躬身推辞道:“清河公的一番美意,叔德心领了,然叔德率军北上增援并州之劳同清河公单人独骑入华州,手刃叛首尔朱绩,一举平定华州之乱相比,不止相差千里,怎敢有劳清河公如此盛情款待?清河公有所不知,叔德前不久从东都秦王麾下借和三万兵马北上,实属权宜之举,于朝廷令式多有不合,方才我已向秦王殿下交还了三万兵马,正欲动身回长安面见圣上请罪。尚请清河公恕叔德失礼,无法在此多做逗留,但饮此茶,就算是向清河公赔罪了。”
李渊说着,不待杨素上前劝阻,就近端起几案上的一碗茶水,仰脖一饮而尽,转身就要离去。
“唐公莫慌。我还要送一份大大的功劳与唐公,想多留唐公在东都两日,不知唐公可愿落座听处道一言?”杨素见李渊如此敷衍、疏远自己,心中甚是不快,脸上却堆着笑挽留李渊道。
李渊听杨素话里藏着话,不明白他要送怎样的一份功劳给自己,遂停下脚步,勉强在杨素的劝说下落了座,这才向杨素询问道:“清河公方才所说,不知所指何事啊?”
杨素不无得意地答道:“唐公旬月前曾在龙门遇匪,不知还记得此事否?如今我已打探得了匪首藏身何处,想烦劳唐公与处道一起率军前去捉拿匪首归案,这算不算得送一桩大大的功劳给唐公啊?”
李渊眼前一亮,忙挺直了身子,抱拳问道:“但不知那匪首是何许人也?如今藏身何处?”
“不瞒唐公,我已将那日在龙门山中打劫唐公一行的匪徒尽皆拿获,经严加拷问这伙匪徒,才获知了那匪首的身份和行踪,正欲亲自带人去抓捕此人,巧遇唐公返回东都,便有意邀唐公同往,唐公可有兴趣否?”杨素瞅准了李渊年轻,决不会放着眼前这么大的一件功劳而不动心,遂并不急于说出匪道藏匿的具体地点,反倒招呼着府中仆从端酒布菜,要在议事厅内设宴款待起李渊来了。
李渊回想起当初自己一行在龙门遇匪的前后经过,越琢磨越觉得这决不是一伙寻常的匪徒,便动了要应杨素之邀,捉拿那匪首归案,查清这伙匪徒真实来历的心思,然而,李渊并非急功近利之人,眼见着杨素既不向自己明说匪道藏匿的地点,也不急于带自己前去捉匪,而是稳坐钓鱼台,就在府中议事厅内设宴款待起自己来了,不由得心思一转,借举杯向杨素敬酒之机,向杨素探问道:“看情形,这匪首已是清河公的囊中之物,插翅也难飞走了,只是叔德不明白,清河公为何执意要叔德一道去擒拿那匪首呢?”
杨素等的就是李渊这句话,闻言哈哈大笑着答道:“唐公果然敏捷过人,只为处道有一事相求,故而如此。”
原来杨素口口声声一见面就说要送一件大功劳给自己,是为了有事要求自己帮忙呀。可也从没见过,功劳尚未到手,就事先大言不惭地说出自己有事相求的人哪。怪不得姨父不喜杨素为人,此人行事风格确乎迥异于常人。
杨素话已说出口,李渊纵使对他心非腹谤,也只得苦笑着抱拳问道:“愿闻其详。”
杨素有心借李渊的口传话给长安宫中的皇帝、皇后,发泄一通心中的牢骚,遂大大咧咧地说道:“处道只望唐公押那匪首晋京面圣之时,向皇上、娘娘禀明处道的心思,请皇上下旨或调处道回京,参与机务,替皇上划策分忧,或命处道率军北上,与突厥一战,以壮我大隋之声威,总而言之,以处道之才,决不甘心只留在这花团锦簇的东都,净干些捉赃捕盗的事了。”
………………………………
第400章 “菩萨”遭擒
李渊听了杨素这番近似酒醉以后的牢骚、怪话,差点儿没当场笑出声来:堂堂的清河公、上柱国杨素杨处道竟为了要自己帮他调离东都,不惜软硬妆施,设下这么个局给自己。
“叔德以为,以清河公之大才,早晚必得皇上重用,出将入相,建立不朽功勋的。叔德何德何能,蒙清河公青眼相加,托以如此大事?恐怕要令清河公失望了。”李渊听明白了杨素欲和他交换的条件,未假思索地便开口堵上了杨素的嘴。
“哎,我不过是要唐公押解匪首回京请功之时,帮我带句话给皇上、娘娘,又不是定要唐公助我调离东都,唐公因何要一口回绝呀?”杨素冲李渊摆了摆手,不解地反问道。
“那也要看看清河公执意邀我一道捉拿的是什么身份的匪首,皇上能否容我帮清河公带话啦。”李渊年纪比杨广大不了几岁,也不如杨广聪明、机灵,却比杨广处事稳重,他此刻已打定了主意,不见兔子不撒鹰,非要待将那匪首的真实身份当面向杨素打听明白,再视情形决定是否答应和杨素做此交换。
“好吧,那就有劳唐公与我一道,现在就去捉那匪首回来,当面问明他的身份、来历,看看他在唐公心目中究竟值不值得帮处道这个忙吧。”杨素带着三分醉眼,斜睨了李渊一眼,竟当场站起身,吩咐厅外的仆从备马,这就准备与李渊一道去捉拿那匪首了。
李渊糊里糊涂地跟随杨素出了长史府,在府门外翻身上马,只带了不到二十名军士,纵马奔着洛阳的南门就飞驰而去。
出了洛阳南门,杨素带着李渊,一行二十几骑调头向东,一路疾驰了将近两三个时辰,进入到了与洛阳相邻的荥阳地界,杨素才在马背上吩咐随行的军士道:“去两个人,到韦驮寺传我的命令,我和唐公很快赶到,叫他们这就可以动手了。切记,不要伤了此人的性命。”
有军士答应一声,纵马先去韦驮庙传令去了。
“敢情清河公早已命人将匪首团团包围于韦驮庙中了,怪不得先前在府中时那么从容。”李渊恍然省悟道。
“呵呵,若非如此,处道焉敢声称要送唐公一件大大的功劳,极力将唐公挽留在东都?”杨素冷笑一声,扬鞭狠狠地抽了跨下战马一鞭,率先向前冲去。
杨素和李渊赶到荥阳城郊的一座韦驮庙外时,隔着庙墙就听到庙内传来一阵兵器的撞击声,早有带兵围庙的都督跑来向杨素禀报道:“禀长史,被围在庙里的这汉子端的一身好功夫,自昨晚到现在,不吃不喝不睡,单凭一人之力,我们百十人轮番上阵,也未能将他拿下,若不是事先在庙的周围埋伏下了弓弩手,还有两回,险些让他给冲破包围圈,给逃了呢。”
杨素双眉一扬,冷冷地问那都督道:“可曾伤着了他?”
那都督被杨素如利剑般的目光盯着浑身发悚,连忙躬身摇头答道:“谨遵长史之命,不敢伤及此人的性命。”
杨素满意地点了点头,与李渊一道翻身下了马,从随行的军士手中接过一柄佩刀,紧握在手中,带着李渊向庙中走去。
李渊跟着杨素走进韦驮庙,抬头只见庙内不大的庭院中,十几名身强力壮的军士团团围住一名身着玄色衣裤的中年汉子,正轮番上前与那汉子交手。
那汉子虽以一敌十,却丝毫不落下风,时常陡地出手,将两三名军士一起撂倒在地。
杨素手握钢刀,与李渊在圈外看罢多时,赞赏地冲那被围在当中的汉子点了点头,转头对李渊说道:“此人不愧化名做菩萨,身处如此险境,犹能手下留情,不肯轻易伤人性命,日后还望唐公善待于他,莫辱了他的尊严。”
“菩萨?时到如今,清河公可以告诉我,他的真实身份和来历了吧。”李渊也瞧出了那汉子出手虽又快又准,却从不往包围他的一众军士身上的致命处下手,杨素赞他有菩萨般的仁慈之心,确不为过,便趁机向杨素问道。
“待我上前,先将他拿下,再说与唐公听,也不为迟。”杨素将手中的钢刀交还给身旁的军士,猱身向前,像一只大鸟似地扑向了包围圈中的汉子。
那汉子陡然间见强敌骤至,强打起精神,伸掌招架,与杨素身形交错,战在了一团。
杨素今日有心在李渊面前显摆显摆自己的能耐,一出手便使出了狠招,掌掌皆拍向那汉子的致命处,迫得那汉子连连倒退,一时间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了。
读者诸君,要知道,这汉子已被杨素传令官军围在这座韦驮庙中将近一天一夜的光景,其间非但水米未尽,而且还要不停地以寡敌众,抵挡众官军的进攻,待到此时,已精疲力尽,成了强弩之末。所以,杨素一连串的猛招狠招使将出来,已将那汉子逼退至了庭院中的一处角落。
那汉子眼见身后已无路可退,拚尽全身最后一丝气力,陡然间平地跃起足足有两丈来高,欲翻墙而出,杨素眼疾手快,当那汉子纵身才高高跃起的一刹那,“呯”地伸手,一把抓住了汉子的一只脚踝,狠狠地朝地下一扔,冲四周的军士命令道:“给我捆了,押回东都去。”
众军士听得杨素号令,如狼似虎地扑上前来,将那汉子五花大绑捆了起来。
“此人化名做菩萨,是南陈派至关东一带潜伏的首脑人物。”待手下军士押着那汉子出了韦驮庙,杨素方踱至李渊面前,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告诉李渊道。
“叔德回到长安,一定向皇上当面禀明,是清河公亲自出手,将这尊‘菩萨’给生擒活捉的。然叔德不解的是,清河公是从哪里得知此人行踪,派军士前来将此人围在这座韦驮庙里的呢?”李渊不失时机地向杨素表明了自己愿和他合作的态度。
“咱们还是边走边说吧。据此前讯问其同伙得知,这菩萨在关东一带已潜伏多年,手下聚集了数千的亡命之徒,眼下虽已将他生擒活捉,但这一路之上,还须小心提防其同伙得到音讯,前来抢他回去。”杨素极像是当着李渊的面儿,表演了一出活捉菩萨的好戏过后,生怕李渊这位身份特殊的VIP观众不买帐,遂有意将自己已捉到手的猎手说得十分强大、凶猛,好衬托出自己的确是送了一份大大的功劳给李渊。
………………………………
第401章 就一个字:杀
好在押解“菩萨”回东都的一路之上,并未像杨素说的那样,有“菩萨”的同伙埋伏在半道打劫囚车,才使得杨素得以从容不迫地向李渊讲述了他擒获“菩萨”的详细经过。
早在李渊率军北上离开东都之后,奉杨俊之命,前往龙门一带捉拿匪徒的官军前前后后费了两天的功夫,把龙门附近搜了个遍,也没能找到半个匪徒的人影来。无奈之下,只得返回东都向杨俊报告:劫匪已不知去向。
由于此前因关内、关东迭有匪徒生事,杨坚曾颁下诏旨,关内以新任度支尚书杨尚希为首,关东以杨素为首,从速肃清各地匪患,以免民心摇荡,不利于南北的战事。经两位杨门俊才合力整饬,关内、关东一带的形势刚刚趋于平静,与东都近在咫尺的龙门却突然冒出了一伙不知死活的匪徒来,居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劫小股的官军,这件事要是传到长安父皇耳中,那还了得!
杨俊得到军士们的回报,念及至此,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同为出镇一方的藩王,二哥杨广已率军出关收复了失地白道州,而自己却连一小股拦路打劫的匪徒都捉拿不到,只怕从此以后自己就要在父皇眼中背负上无能的恶名,再无翻身之日了。
左思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