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路隋行-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是说,还要就地募兵?”杨广听安若溪建言他增加并州的兵力,脱口问道。
安若溪摇摇头,答道:“前些时,王爷才应河北诸州府世家豪右之请,遣返其应征从军之家奴,眼下又正值恢复春耕的农忙季节,王爷还欲在河北道治下重倡佛法,这些都不适合在当地再行募兵之事。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求得一支援军,以解关外之困,王爷须得就近向驻守东都的秦王求援。东都距并州,较长安近了有将近一半的路程,尔今朝廷对南陈之战事已暂告一阶段,东都留守之兵力正可北上,增援并州,以解燃眉之急。不知王爷以为如何?”
听安若溪建言自己向驻守东都的秦王杨俊求援,杨广心中不免犯起了踯躅:杨俊若是像大哥杨勇那样,对自己心怀友善,派人向他求援也还勉强行得通,可是先前在长安时,杨俊与杨秀两位兄弟便和自己心存芥蒂,尔今安若溪却要自己违例向他求援,这行得通吗?
“王爷不必多虑。一则秦王麾下有兵可派,二则王爷向他求援,是为解卫王关外之困,我料秦王断不至见死不救,坐视卫王身陷关外而置之不理的。”安若溪善解人意地向杨广解说道。
对呀,以六叔杨爽自幼被母后抚养成人,情同自己的长兄的这份情份,杨俊即使与自己不睦,也不敢坐视杨爽被困而拒绝发兵来救的呀!
杨广念及至此,眼前一亮,伸手拉起安若溪的一只手,感激地说道:“你对着镜子瞅瞅自己,熬夜熬得眼都红了。快到床上睡上一觉去吧。我这就给阿祗和处罗喉分别写信,依计行事。”
次日天明,杨广命段达拿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出关来见处罗喉,同时,派张须陀拿着自己写给秦王杨俊的求援信,骑快马赶赴东都搬取救兵。
先说段达这一路,他按照杨广的吩咐,与李彻率领出关接应杨爽的一万人马拉开一段距离,以隋朝晋王使节的身份公然到白道州城外叩关,要面见突利可汗处罗喉。
率军攻下白道州的特勤窟合真这几日正督促着麾下的军士加紧修固城墙,忽然闻报,说城外有人自称是隋朝晋王派来的使节,手持晋王杨广的亲笔书信,指名道姓地求见突利可汗处罗喉。窟合真心下感觉疑惑,忙命军士开城门放段达进城,自己回到城内衙署议事厅接见了他。
段达问明窟合真的职衔、身份,却不拿出杨广写给处罗喉的那封书信来,而是撑足了架势,要求窟合真差人带他去见处罗喉。
窟合真面色一沉,当即喝令军士强行从段达身上搜出杨广的亲笔信,不由分说,便将段达赶出了白道州。
“你回并州去告诉你家晋王,要他在并州好生等着,过不了几天,我便带领大军到并州去接他出关来,到时,他有什么话,不妨当面同突利可汗说吧。”窟合真以胜利者的姿态,傲慢地向段达吩咐道。
段达奉命出关,虽然连处罗喉的面儿都汉能见上,就被窟合真从白道州赶回了并州,他此行却如安若溪事前所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窟合真在段达被赶走后,拆开杨广的亲笔信一看,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才知道,原来是突利可汗处罗喉瞒着沙钵略,于两个月前就与隋朝晋王杨广私自订下了城下之盟,以让出白道州、劝说沙钵略从西北撤军为条件,交换得隋军不向五原城,甚至都斤山发起进攻。
如今,大可汗与可贺敦已率军西征讨伐阿波,他窟合真虽是大可汗驾前的头号亲信重臣,但毕竟事涉突利可汗处罗喉,窟合真得知处罗喉父子诈言劝大可汗从西北撤军的真相后,也不敢擅自做主,遂带了杨广的亲笔信,悄悄地北上,来见第二可汗庵逻商讨对策。
庵逻阅看过杨广写给处罗喉,劝说其休战罢兵,放杨爽大军撤回关内的那封信后,也不敢擅断,遂与窟合真秘议,一面传信与处罗喉一道率军自北面围困五原城的雍虞闾,要他小心提防处罗喉,一面借故解除了染干的兵权,同时派出亲信,飞马往西,前去向沙钵略报信。
突厥营中,经这么一折腾,对据守五原城隋军的攻势也随之减缓了下来,给了杨爽麾下六万隋军以宝贵的喘息、休整之机。
………………………………
第376章 龙门遇匪
暂且按下张须陀骑快马赶往东都洛阳向秦王杨俊求取援军不说,拐回头来再说一说李渊。
李渊自派了外任,到地处淮南的谯州做了刺史以来,正赶上朝廷对南陈用兵。他这位边州刺史理所应当地承当起了为攻陈大军筹备粮晌、督促兵船等一应事务。奉旨亲临前敌统军的左仆射高颖因是皇后独孤伽罗的亲近旧交,得知李渊现在淮南的消息后,素知独孤伽罗对李渊这个外甥格外看重,有心给李渊一个立功受赏的机会,便命李渊以谯州刺史的身份帐前听用。
此次因突厥侵掠西北,杨坚采纳了高颖的建议,以“礼不伐丧”为由,调集攻陈的二十万大军北上弛援西北。李渊听此消息后,当即向高颖请令,也要随军北上,到西北对阵突厥。高颖因他是贵胄出身的青年才俊,日后必将大用,有心趁早拉拢于他,便慨然答应了李渊的请求,命他回谯州将衙署政务暂且委于长史主持后,即可赶赴西北,报效朝廷。
李渊辞别高颖,返回谯州,安顿、处置了一应州中政务之后,便率领着三五十名亲兵、仆从,北上来追赶已奉调出发的大队人马。
单说这一天,李渊带领着亲兵、仆从走至了东都城南二十里开外的龙门镇附近,天上忽然落下黄豆般大小的冰雹来了。李渊一行猝不及防,有两三名随行的仆从被天上落下的冰雹砸中,脑袋上立马鼓起个包来。
李渊因见东都就在眼前,便不急于赶路,带着众亲兵、仆从急匆匆寻了个座落在大道旁的客栈来打尖,躲避冰雹。
这座客栈地处南面进出东都的要冲地带,规制十分轩敞,李渊带领三五十位亲兵、仆从进得客栈来在大厅尽得落了座,也不过才占了大厅多一半的位置。
李渊因心中急于赶到东都与大队人马会合北上,也无心观赏窗外的景致,只吩咐店伙计抓紧时间给自己和手下近帮亲兵、仆从们上些酒菜来,只待吃喝已毕,外面的冰雹停了,便可早早地动身前往东都。
店伙计见李渊身穿锦袍,腰悬佩刀,身旁撂放着铁胎弓和箭囊,手下又带着这许多的亲兵、仆从,知是位做官的贵客,自是打点了十二分的精神小心伺候。李渊一行在厅中略坐了约一盏茶的功夫,点下的酒菜便络绎不绝地端了上来。
李渊举箸正要夹菜来吃,不经意间一抬头,突然瞥见大厅门外一个黑影一晃,转眼就不见了。
李渊当时也未过多在意,当下与几位亲近的仆从推杯换盏,吃喝了起来。
过不多时,众人酒足饭饱,店伙计来报说,外面的冰雹已停了。李渊命仆从付过饭钱,正要带人走出客栈大厅,动身启程之时,突见从门外不知什么地方,“嗖”地迎面射来一箭,正射在一名亲兵的头颈间,那名亲兵身子晃了两晃,向前仆倒在地,已然气绝身亡了。
光天化日,且又在大道旁的客栈大厅内,居然有人偷放冷箭射杀自己的亲兵,这还了得!李渊不及细想,大喝一声,纵身向前,一把将店伙计揽在了怀中,单臂用力,死死地箍住他的脖颈,怒喝道:“叫你外面的同伙滚进来!”
与此同时,其他的亲兵、仆从各抽佩刀,纷纷跃到了院内,四下张望着寻找偷放冷箭之人。
“老爷饶命,老爷饶命啊!”店伙计被李渊箍住了脖子,酱紫着脸色拚命嚎叫道。
这时,从院外传来一阵尖利的笑声,有人自客栈院外扯着嗓子冲院内叫道:“有种都来追老子呀!小心被老子一箭一个给串了糖葫芦!”
“说,院外是不是你们的同伙!”李渊听院外那人口气如此之嚣张,禁不住心下惊讶,松开店伙计,向他逼问道。
“老爷,千万莫要冤杀了小的啊!听院外那人说话的口气,很可能就是聚集在这附近山上的一伙土匪,眼见着老爷所带人马不多,打算拦路打劫呢。老爷切不可上了他们的当,出院去追呀。”店伙计好心地劝李渊道。
李渊一向心高气傲,哪理会得店伙计的苦口相劝,吩咐两名亲兵留下看住店伙计,俯身拿起铁胎弓,挎上箭囊,带领众亲兵、仆从便冲出了客栈。
方才偷施冷箭伤人的那人却也奇怪,明明眼见着李渊带领几十名亲兵、仆从追了出来,却并不急于逃跑,而是站在原地,待李渊等人追到距自己不足百步的地方,才陡地弯弓搭箭,瞄准李渊就是一箭,尔后迅速地转身就跑,嘴里仍不停地叫着:“来来来,有种的跟老子来!”
李渊听前方传来弓弦声响,急切间忙缩头藏颈一低头,一支羽箭紧贴着他的头皮便飞了过去,不偏不倚,正射中紧跟在他身后的一名亲兵。
这下,李渊可恼了:自己一名堂堂的州刺史,竟然在与东都近在咫尺的龙门附近,被一名小蟊贼接连射伤了两名亲兵,是可忍、孰不可忍!
心头火起,李渊当即弯弓搭箭,对准前面那人的背心,高声叫道:“贼子休走,也吃我一箭吧。”话声未落,左手一松,一箭向那人射了过去。
李渊此前在晋王府护卫杨丽华时,曾陪着杨广跟随长孙晟习练过数月的骑射术,因他之前就有骑马、射箭的根底在,经长孙晟稍加点拔,长进自非杨广等人可比。今天这一箭射出去,不但准头奇正,而且势大力沉,直从前面那人的背心处穿胸而过,将他射了个透心凉。
李渊手起箭落,将那匪人射倒在地,遂放缓了脚步,一面追赶过去,嘴里一面骂道:“我只道你是个如何厉害的角色,却原来禁不得起我一箭!”
眼见着那人头冲下,身子朝前仆倒在地,李渊本打算走近前来,看看他长得什么模样,不料,刚走至距那人倒地的尸身约三四十步远的地方,从前方大道边陡地又窜出一个和那人一样穿着装束的人来,异常迅捷地冲自己射罢一箭后,即转身飞也似地向前跑去,嘴里和先前那人一样,也高声喊着:“有种的来追老子呀。”
李渊侧身避过对面射来的箭,心中好笑:都似你等这般鼠辈,即使明知前方有埋伏,又奈我何!
这样想着,李渊再次弯弓搭箭,向前面那人射出了一箭。
………………………………
第377章 七十二箭
前面那人应声而倒。可未待李渊靠近,他又腾地从地上一跃而起,左肋下带着那支箭,飞也似地又向前跑去。
李渊眼见自己一箭没有结果了那人的性命,更加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脚步不停地紧跟着那人跑了下去。
约摸跑出去有四五里地远,李渊远远地望见那人在一处山梁处晃了晃身子,转过那道山梁,不见了踪影。
李渊停下脚步,环顾四周,但见四面群山环绕,不知不觉间自己等一行已被带箭逃窜的那人带进了一座小山坳中。
“速速退出山坳,小心山上有埋伏。”李渊察觉到此处的地形于自己等一行人极为不利,立马回身向亲兵、仆从们命令道。
然而,已经为时过晚了。
四面的山坡上也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箭如雨下,接着有一两百名手持弓箭的汉子从隐蔽处站了出来,其中为首的一人手指李渊,大声喝问道:“快快报上你的官衔、姓名来,老子箭下不死无名之辈!”
山坡上一通箭射罢,李渊身旁的亲兵、仆从们已倒下了十几个,侥幸没有中箭的纷纷围拢过来,用自己的身体遮挡着李渊,向山坡上怒目而视。
“何方匪类,胆敢劫杀官军?”李渊边用眼睛估算着山坡上诸人与自己间的距离,边反向为首那人问道。
“哈哈,不瞒你说,老子在龙门这一带等了多日,好容易等到你这一行落了单的狗官,今日岂能不开杀戒?识相的,就赶紧报上姓名来,否则便叫你做个无名之鬼!”
李渊压低声音命令身旁的亲兵,将身上所挎之箭囊尽皆交给他,交待随行众人道:“呆会儿听我号令,尔等须速速退出山坳,这伙匪人就交给我打发了。”
有李渊亲信的仆从不忍抛下主人离去,但见李渊陡地从人群中窜出,使用连珠箭法,一气连续向站在山坡上的匪徒射出了七箭,随即冲亲兵、仆从们大喝道:“撤!”
匪徒中为首那人正冲山坳中喊话之际,突见眼前寒光一闪,再要躲避,已然来不及了,被李渊射出的头一箭正掼穿面门,一声不响地仰面翻倒,再没能爬得起来。
李渊一连七箭射倒了七名匪徒,随行的亲兵、仆从趁机撤出了山坳,而山坡上于此设伏的一众匪徒们却乱了阵势,其中有头脑清醒的立马瞄准李渊发箭,欲将其立毙于山坳之中。
李渊一气连发七箭,射倒七名匪徒,即倒地向前一翻,躲到了一棵大树背后,伸手从箭囊中齐刷刷地抽出了十支箭,依次搭在弓上,瞄准较近的一处山坡,再次接连射出了十箭。
山坡上不时传来匪徒中箭后发出的哀号之声,其中还夹杂着有人吆喝着想指使人冲下山坡来活捉李渊的命令声。
李渊循声转过身,接连施用连珠箭法,将背后欲冲下山坡来的十几名匪徒一并射杀殆尽。
眼睁睁地看着几十名同伙转瞬间都死在了李渊一人的箭下,于山坡上设伏的这股匪徒登时慌了神,也顾不得再围杀李渊,纷纷掉头,不顾一切地四散逃跑了。
李渊从大树后闪身而出,追着四散奔逃的匪徒又是一通疾射,直至将身上所挎箭囊中的箭支射出殆尽,方住了手,迅速转身撤出了山坳。
由于地形不熟,加之担心这伙匪徒随时有可能去而复返,李渊带领着二十多位已提前撤出山坳的亲兵、仆从一刻未做停留,顺着官道一路向北,赶在天黑前进了东都洛阳,赶往新设的河南道行台衙署求见秦王杨俊。
一路上有好事的随行亲兵要过李渊身上所挎着的箭囊,挨个数了一数,但见八个箭囊之中只有一个还装有八支箭,其余的都已射空了。
“刺史这龙门七十二箭,敢情以一人之力射退了上百位匪徒,定可名动天下了吧。”亲兵、仆从们啧啧连声,皆惊叹于李渊如此神奇的箭法。
到任不久的河南道行台尚书令,秦王杨俊近些天正为长史杨素抱病撂挑子深感头疼。前些时,父皇杨坚传旨,命新任度支尚书杨尚希,会同东都留守长史杨素,从速平息关内关外民间的动乱,杨素带领数千名军士亲赴东都附近的各州府一通弹压,好容易已将各州府民间的骚乱平定了下来,可是不料想,父皇起用宇文忻为右领军大将军,命其辅佐太子杨勇屯兵咸阳,直接负责协调、指挥对突厥战事的诏命一传至东都,杨素就差人向杨俊报称,自己连日来操劳过度,以致旧病复发,难以协助秦王殿下处置东都政务,向杨俊请假两月,以便休养恢复。
杨俊年纪虽比杨广还小着一两岁,论起机灵劲儿来却毫不输于杨广,立即意识到杨素这是在抱怨父皇不肯重用他来掌军对阵突厥,反倒起用了宇文忻这么一位赋闲在家的前朝宿将,心怀不满,故而称病不起。虽则察觉出了杨素称病不起的真正原因,但碍于杨素目前仍官居东都留守长史,与自己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加之论资历、威望,河南道行台一干僚属无人能望杨素项背,杨俊也只得对他的称病不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今晚在行台衙署的议事厅内,杨俊听龙门遇匪,匆匆进城来见自己的李渊禀报罢龙门遇匪的前后经过,不由得紧蹙双眉,暗自想道:这杨素才称病两三日,城外的匪徒就得着了消息,居然敢打劫起官军来了,真可谓胆大包天!
他随即传命河南道行台兵、刑两部衙门,立即派人赶赴龙门,清剿匪患,同时在行台衙署为李渊设宴压惊,等候龙门剿匪的结果。
“王爷,在下在淮南时就已听说,关东中原一带匪患已除,为何龙门还残存有如此猖獗的匪徒呢?”李渊与杨俊是姨表至亲,当面说起话来无须避讳许多,于是直接了当地问杨俊道。
杨俊也对龙门忽然冒出来的这伙匪徒甚是感到奇怪,又不便向李渊说明是因奉旨剿匪的长史杨素称病不出,才致使各地匪徒匿而复出的,便同李渊打着哈哈,不答反问道:“表兄随大军北上之事,前几日高仆射返京路过东都之时,我已听他说起过。我初次离京出镇一方,身边颇感无有得力之人尽心辅佐,故此在听到表兄随军北上的消息后,便向高仆射提出请求,欲将表兄留在河南道行台任职,只不知表兄意下如何呀?”
杨俊本是因母后独孤伽罗格外器重李渊,有心趁此机会,将李渊招揽至自己身边任职,借此讨独孤伽罗的欢心,才向高颖提此要求的,当时高颖只淡淡一笑,回他道:“是去是留,全凭唐公心意吧。东都地处冲要,王爷奉圣命出掌此地,身边也须得有一二得力之人尽心辅佐才行。”
由于高颖有言在先,因此杨俊今晚才当面征求李渊的意见,欲将他留在东都自己身边。
李渊原是打定了主意,欲随大军北上,到西北战场对阵突厥,沙场建功的,听杨俊竟然动了要把自己留在东都的心思,眉头一皱,正要开口拒绝,突见有军士来向杨俊禀报:“行台衙署门外现有一位自称叫张须陀的晋王骠骑,奉晋王之命前来致书于王爷。”
………………………………
第378章 李渊北上
杨俊突听杨广差人来传书于自己,不知是为了何事,忙命军士将张须陀带进议事厅来问话。
李渊因张须陀原是自己麾下的千牛军士,今晚与他在东都重逢,颇觉惊喜,眼见得张须陀满面风尘地走进议事厅,李渊微笑着站起身,亲手给张须陀端过一杯酒来,亲切地问道:“长安一别,至今已过数月,还识得故人否?”
张须陀也没想到会在东都杨俊的衙署内见到李渊,当即抱拳躬身,十分恭敬地向李渊施礼道:“小的原在唐公麾下听差,多承教诲,怎敢冒昧以故人相称?”
“王爷,此人名唤张须陀,原是千牛卫出身,曾跟随晋王查破石屋院一案,勇猛过人,忠谨不苟。晋王出镇并州前,特地招他加入随身骠骑营,带往并州军前效力。。。。。。”李渊笑呵呵地伸手扶起张须陀,转过头向杨俊介绍道。
杨俊素与杨广不睦,自无心听李渊当面夸赞他的属下,边点头支应着李渊,边开门见山地冲张须陀问道:“晋王命你前来东都,不知所为何事啊?晋王书信何在?”
张须陀冲李渊抱了抱拳,这才面向杨俊躬身答道:“回王爷的话,我家王爷命小的来面见王爷,是为了卫王率军身陷关外,向王爷您求援来的,现有书信在此,敬请王爷过目。”
杨俊猛然间听张须陀说到卫王杨爽率军身陷关外,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双手据案,身体前倾着向张须陀追问道:“六叔此番率领多少人马出关?突厥主力尽在西北,雁门关以外怎会有如此多的兵力,能将六叔所部围困?”
张须陀双手捧上杨广的亲笔书信,谨慎地答道:“关于此事的前后因由,都在这封书信之中,敬请王爷过目。”
李渊在旁听了,也觉惊讶不已,碍于事关军务,他不便多问,便返身落座,静静地从旁观察着杨俊神色的变化。
杨俊仔仔细细地把杨广写来的求援信看了不下三遍,才将手中的书信放在面前的几案上,抬头问张须陀道:“并州晋王麾下,如今还有多少兵马,可以调集出关解救六叔突围?”
“不到三万。在小的动身前,我家王爷已命齐安公李彻率领一万人马出关接应卫王撤军了,只是迫于并州大部兵马,都已随卫王出征北伐,并州及河北道诸州所剩兵力不足以出关接应卫王大军,故而我家王爷才命小的赶来向王爷求援。”
“嗯,六叔身陷困境,我是一定会发兵去救的,然。。。。。。”杨俊边说边用眼瞟着一旁坐着的李渊,欲言又止地冲张须陀吩咐道,“你且退下,先用过饭,略事休整,待晚些时本王自会有信给你的。”
待张须陀遵命从议事厅退下之后,杨俊才把杨广的求援信拿给李渊来看,颇感为难地说道:“六叔有难,论理我自该立即发兵北上,前去解困的,可是阿纵如此行事,未免于朝廷令式多有不合之处,再者,我河南道行台一众文武僚佐,不奉诏旨是万不可带兵离境出征的,这,这可如何是好呀?”
李渊将杨广的求援信完完整整看了一遍,眼中精光一闪,起身抱拳向杨俊请令道:“末将虽不才,愿请求王爷颁下一支将令,允我率军北上,赶赴并州增援。”
“表兄肯率军北上,以解六叔之困,自是再好不过的事。”杨俊心里打着自己的盘算,目光闪烁地应道,“只是表兄目下职衔未定,我怎好允你率军出征之事?”
李渊听出杨俊话里有话,遂恳切地问道:“但不知我要怎样,王爷才肯许我率军北上?”
杨俊却笑而不答,只晃晃脑袋,叹了口气,故作惋惜地说道:“可惜呀,清河公虽同表兄一样的身份,都不在河南道行台任职,奈何他如今一病不起,无法率军出征。否则的话,也用不着我如此做难了。”
李渊听杨俊没来由地忽然提起杨素来,又听他说到杨素同自己仿佛,都不在河南道行台任职,心中一动,低头思忖片刻,慨然向杨俊请求道:“王爷既然应允发兵北上援助并州,你看这样好不好:就由我向王爷暂借一支兵马,明日天亮即率军北上,以解卫王之困。倘若日后皇上责怪下来,尽由我一人承当,如何?”
“表兄说的哪里话来?”杨俊笑着冲李渊摆了摆手,反驳道,“本王的六叔蒙难,又怎好叫表兄一人担责?不过表兄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倒不如这样:我先借三万兵马交由表兄统领,赶赴并州解围,同时我和表兄两人同时向父皇上章,请求父皇将表兄调来河南道行台任职,你看如何?”
李渊急于上阵建功,也顾不得细想杨俊此举,心中打得究竟是何盘算,当下便点头答应了此事,就在议事厅内当着杨俊的面儿,提笔在手,刷刷点点,分别写就了一份借兵字据和请调奏章,交与杨俊手中,慨然告辞道:“明日既要率军北上,今晚就不叨扰王爷了,李渊就此告辞。”
张须陀在河南道行台衙署的值事房内,眼巴巴地盼了整整一宿,终于盼来了李渊要率领三万兵马赶赴并州增援的消息,他得此消息,可说是意外之喜,立马向人打听了大军集结的地点所在,迫不及待地跑到东都城北的校场内来寻李渊。
李渊既得杨俊借给他三万兵马,便于次日五更天还未透亮之时,就亲自赶往城北校场点齐了三万精兵,准备自东都北上增援并州。
待张须陀兴冲冲地跑到校场来找李渊时,李渊麾下的先锋部队已开始陆续从校场出发,向东都北门进发了。
李渊骑在马上,一眼望见张须陀逆着人流跑进校场来,忙传命亲兵将他唤至自己近前,命他随自己一同出发、行动,尔后便开始向他详细询问起并州及关外目前的形势来。
当李渊听张须陀将杨广为应对杨爽大军被困于关外的危局采取的种种措施完整叙说罢后,不禁脱口称赞道:“阿纵出镇并州,前后不过数月光景,遇得大事,便能想到如此周全行事应对,真叫人刮目相看哪。但不知你方才说的这些,是全出自阿纵一人之谋,还是经与河北道行台文武共同商议后的结果呢?”
“唐公有所不知,差人出关游说处罗喉,命小的前来东都向秦王求援,这些主意原是晋王身边的安若溪姑娘所出。”张须陀听到李渊对杨广赞不绝口,眉开眼笑地答道。
“安若溪?她何时又回到了晋王身边。。。。。。”李渊举目凝望北方,喃喃地问道。
………………………………
第379章 云州大捷
李渊率领从杨俊麾下借来的三万兵马自东都北上救援并州,与此同时,屯兵于咸阳备胡的太子杨勇得到禀报:突厥主力突然调头向西开拔了。
按照隋朝在西北地区的军力布防,以太子杨勇为首,新任右领军大将军宇文忻辅佐,统掌西北防务,关中一带,主要以驻守于弘化的右仆射虞庆则率领五万兵马据防;而陇右一带,则以左武候大将军窦荣定率领三万府军,以及经恩赦自愿从军的五六万流人组成的一支将近十万人的兵马对阵突厥五可汗中实力仅次于沙钵略的阿波可汗所部。
只用了短短十几天的功夫,沙钵略主力便已突进了渭水北岸,为何于一夜之间弃隔岸相望之咸阳、长安于不顾,径自调头向西开拔了呢?
杨勇在咸阳城中闻报后,唯恐其中有诈,接连派出多路斥候前去打探消息。三天后,有斥候来报:因窦荣定屡破阿波可汗,长孙晟说服阿波可汗向长安派出使节,欲与隋朝讲和,沙钵略闻讯后勃然大怒,当即会同达头可汗率兵西进讨伐阿波可汗。
斥候返回咸阳向杨勇禀报打探来的消息时,宇文忻恰也在座,闻听此讯,宇文忻喜上眉稍,当即请求杨勇传命虞庆则部从后掩杀,大败突厥。
杨勇得到突厥退兵的确切消息,才松下一口气来,连连向宇文忻摆手道:“如今江淮二十万大军尚未尽返关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我方仍处于劣势,万不可轻举妄动,招惹祸端。”
宇文忻在家赋闲近一年之久,此番复出协助杨勇掌军,急于建立军功,争取杨坚父子的信任,以便趁势攫取兵权,为日后的反隋复周创造条件,遂不顾杨勇的反对,执意要亲自率军进行反攻。
杨勇因头一回统领三军,并无实际的带军作战经验,兼之宇文忻在前朝军中威望素著,向以谋略见长,禁不住他再三坚持,遂交给他三千人马,命他率军渡过渭水,前去收复失地。
宇文忻虽然从杨勇手中只讨得了三千人马,并且杨勇只命他率军收复失地,没有要他趁突厥撤兵之机实施反攻,但一朝兵权到手,宇文忻便打起了自己的主意。
他在率军渡过渭水,先后收复了之前被突厥攻占的几座空城之后,并没有向西追击西进的突厥主力,也没有调头向南继续收复失地,和驻守弘化的虞庆则所部会合,而是径直北上,带领着三千人马向云州进发了。
云州城当时已属于突厥境内,是连接东西突厥(开皇二年时,突厥尚未正式分化成东、西突厥,此处仅指地理方位)的重要城池。宇文忻打算趁突厥主力西进讨伐阿波之机,率军一举攻下云州城,以取得此番对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