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隋行-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项挨了一记耳光,转身瞧瞧身后眼巴巴望着他的族人,叹息一声,点头答应了。

    “冲之,即命你押解诸葛项立即返回建康,带领人马赶赴燕子叽,捉拿张仲坚及其同党,不得有误!”杨广向裴蕴下达了命令。

    “王爷不一同回城吗?”裴蕴拱手领命,虑及杨广所带人手不多,恐生意外,开口多问了一句。

    “我还要去牛耳村造访公主和附马,就在那里静候你们的佳音了。”杨广说着,翻身下了马。

    梁默也放心不下杨广再到牛耳村去,忙跟着下马,附在杨广耳边提醒道:“王爷,不如稍等一时,待郭衍率领大队人马赶到,先到牛耳村探查明虚实,王爷再进村不迟。”

    杨广浑不以为意,只冲着许德言和诸葛颖问道:“怎么,不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吗?”

    “哪里,哪里,王爷,请。”诸葛颖对杨广此时仍要进村探访陈长乐夫妻感到非常意外,忙不迭地躬身相让道。

    裴蕴、梁默见劝阻不下杨广,只得一步不离地跟随在杨广身后,杨广一扭头发现裴蕴也跟了上来,板起脸命令道:“还不快去拿人?”

    “王爷……”裴蕴仍不肯离开。

    这时,许德言走了过来,劝裴蕴道:“裴直阁放心,在下愿以身家性命保证王爷在牛耳村安然无恙。”

    裴蕴曾与许德言在南陈朝中同朝为官,素知这位南陈的附马爷颇有君子之风,遂拱手道:“如此王爷的安危就有劳许公了。”冲梁默使了个眼色,示意他贴身护从杨广,尔后方带领几名军士押解着诸葛项返回了建康。

    好在裴蕴一行走不多远,迎面正碰到郭衍带领整整两个营的骠骑营军士赶来增援,裴蕴见援兵已到,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向郭衍交待了速去牛耳村保护杨广之后,押解着诸葛项急匆匆去捉拿张仲坚去了。

    这边,杨广由梁默一步不离地护从着,与许德言、诸葛颖二人并肩前往牛耳村。

    诸葛颖主动向杨广解释道:“原是在下力邀许公夫妻二人在牛耳村住下的,没承想险些使许公牵涉进今天的一桩祸事中来,请王爷明查,今日之事与许公夫妇会无半点儿关联。”

    杨广笑道:“我若是信不过两位先生,今日也就不会再进牛耳村了。诸葛先生请宽心。请问诸葛先生,可是三国时诸葛武侯的后人?”

    “说起来令人惭愧,诸葛孔明正是在下的先祖。在下这一枝诸葛后人本在南阳定居,后因南北连年战乱,被迫离乡背井,辗转流落至此地。”

    “诸葛先生既与许附马相识,想必也在南陈为官喽?”

    “颖兄淡泊名利,与在下乃是道义之交。”许德言在旁代诸葛颖答道。

    “王爷,您瞧,村口那三间茅舍便是公主和附马隐居之所了。”诸葛颖似乎不愿多谈及自已,用手往前方一指,向杨广说道。


………………………………

第852章 谁和谁的同心结(上)

    杨广顺着诸葛颖手指的方位望去,果见牛耳村的村口桃林中座落着三间茅舍,一位身着精布衣衫的女子正站在桃林边迎候着自己一行。

    “那便是拙荆了,不知王爷大驾光临,有失礼之处,还望王爷海涵。”许德言指着那女子向杨广介绍道。

    诸葛颖喝散随行的族人,和许德言一起陪同杨广向村口走了过来。

    这时,郭衍带着大队人马也赶到了,杨广传命,除梁默和郭衍二人护从自己之外,其它军士须在村外等候,任何人不得进村搜查,尔后方走到村口与等候在那里的陈长乐相见。

    “小王受宣华夫人之托,来得有些迟了,请公主莫怪。”杨广出于对陈长乐的尊重,首先向她施礼解释道。

    陈长乐的遭遇、经历要比其妹陈未央坎坷得多,自知今非昔比,自己再不是千金之躯的公主,眼见杨广对自己如此客气,忙匍匐于地,叩首还礼道:“民妇拜见晋王殿下,不敢领受王爷如此礼遇。”

    杨广忙命瑟瑟、红绡两名侍女上前扶起陈长乐,在许德言、诸葛颖的陪同下走进了桃林中居中的一间茅舍,坚持将陈长乐、许德言夫妻二人让至主位落座,自己则坐在客位,尔后即命人拿过物品清单和盛有一对同心结的木匣,将物品清单递给许德言,独将木匣交到陈长乐手中,向她说道:“宣华夫人托小王亲来向公主致意,唯愿公主和许公永结同心。”

    陈长乐连忙站起,施礼致谢道:“蒙娘娘牵挂,有劳王爷了。”

    杨广见陈长乐在自已面前显得份外拘谨、客气,遂有意缓解一下房内略显尴尬的气氛,微笑着对陈长乐说道:“宣华夫人是父皇的妃子,你我自然也是亲戚,公主不必太过见外。何不打开这木匣瞧瞧,宣华夫人送的这对同心结可还称心?”

    “民妇不敢以皇戚自居,自一年前蒙越国公开恩,得与夫君破镜重圆,返回江南隐居,已偿平生所愿,再无它求。今日烦劳王爷拔冗亲至,更令民妇诚惶诚恐。别的物件也还罢了,唯有这一对同心结,民妇斗胆请王爷回赠与宣华夫人,以此表达民妇夫妇对圣上和宣华夫人的祝福。”陈长乐双手捧着那只木匣,高举过头顶,又呈还给了杨广。

    这一来大大出乎杨广的意料之外,他正欲开口劝说陈长乐收下这对同心结,却见许德言也起身施礼说道:“在下夫妻二人身为大隋的子民,愿以此结恭祝圣上和娘娘千秋万载,永结同心。”

    杨广心中一动,打消了劝陈长乐收下这对同心结的念头,一边请她夫妻二人落座,一边哈哈笑道:“宣华夫人以此结赠与公主和许公,是出于亲情友悌,今日公主和许公托小王将此结回赠与宣华夫人,一则是为表达对朝廷的忠心,二则也是出于对父皇和宣华夫人的真挚祝福,此事若传将出去,必将成为继二位破镜重圆的又一段佳话。也罢,小王恭敬不如从命,就暂且收下此结,待日后还朝中必将亲手将此结还与宣华夫人,并向父皇和宣华夫人转达二位的祝福。”

    陈长乐和许德言见杨广答应收下这一对同心结,俱都松了口气。当下,陈长乐就要亲自下厨,挽留杨广在家中用过饭再回城,杨广也有意趁机了解一下江南百姓对朝廷即将在江南推行的均田制的反应,遂不顾梁默和郭衍二人的极力劝阻,笑着答应了。

    “诸葛先生,方才我听诸葛项提及,他带着族中的青壮被迫离乡出外谋生,这是为何?不知这牛耳村中的诸葛族人是依赖什么养家过活的?”待陈长乐离开后,杨广同诸葛颖和许德言二人聊起了家常。

    这回是许德言代诸葛颖答道:“王爷有所不知,这牛首山方圆百里以内,在南陈时皆是始兴王陈叔陵的封地,不单是牛耳村的诸葛一族,即连附近百里以内的数千户百姓,没有几户不是始兴王的佃户,吃的都是每年交租后节省下来的粮食。近些年,佃户中多有青壮的劳力不堪忍受繁重的租役,结伙成群地出外谋生。”

    诸葛颖听到此处,插言道:“牛耳村前两年多承许公关照,代我族人向始兴王求情,减免了不少租役,日子比其它村子还好过些。即便如此,像诸葛项这些青壮年的族人在田中劳作一年,到头来只能吃得过半饱,我身为族长,既无力使族人获得温饱,也只能对他们擅自出外谋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诚如二位先生所说,牛首山方圆百里上千顷田地皆为陈叔陵的封地,那自南陈覆亡后,这些田地岂不成了无主之地,还是朝廷已将这些田地收回,你们改向朝廷交纳租赋了呢?”杨广思索着问道。

    许德言和诸葛颖相互对视一眼,俱都沉默不言。

    杨广见他二人都不作答,便知其中必定另有缘故,遂向他们解说道:“朝廷欲在江南推行均田制,按每户人丁数目授予田地,不知二位对此有何见解,认为均田制能否改变江南百姓的生活状况?”

    许德言毕竟是受诸葛颖之邀,客居于此地的,少了许多顾虑,率先拱手答道:“不瞒王爷,均田制好则好矣,但能否如王爷所愿在江南各地顺利地推行、实施,关键不在百姓,而在朝廷是否下决心扫除种种障碍,真正按人丁数目授民以田。”

    杨广大惑不解,问道:“许公所言种种障碍,不知具体指的是什么?”

    “就以牛耳村为例,原先只须按每年的定数向陈叔陵府上交纳租税,服劳役即可,尔今则须承担明暗两种租税,明里向当地官府缴纳不低于原有定数的租役,暗里还须向图谋反隋复陈的各种势力缴纳租税,所以说近两年貌似随着南陈的覆亡,归属于陈叔陵的封地已不复存在,实则佃户们承受的租役没得到任何减轻,反而加重了。”


………………………………

第853章 谁和谁的同心结(下)

    杨广听了许德言这话,大吃一惊道:“可是,据我所知,近两年朝廷未从江南各地征收过一粒粮食、一寸绢帛,各州县官府向百姓征收的租税都用来做什么了呢?再者,如真的如许公所说,有反隋复陈的势力向民间征租税,你们为何不报官清剿,反而要顺从他们,向他们缴纳租税呢?”

    诸葛颖苦笑一声,望着许德言,还是希望由他来说。

    许德言方才的话既已说出了口,这时只得硬着头皮答道:“陈亡之后,朝廷固然未向江南各地征收过赋税,但也未向江南调拔过足够养活上百万江南百姓和数十万驻扎在江南各地官军的粮食和绢帛啊,所以,各地官府为了保障供给当地驻军的粮晌,维持自身运转,仍在按照原田主与佃户约定的数目征收租役,他们没有将征收来的租役上交给朝廷,也没有登记造册,故而王爷对此尚一无所知。再说到那些暗地里向百姓强索租税的各种势力,他们大多打着原田主的旗号来向佃户们征收租税,要是有人违拗不交,抑或向官府告发,他们在官府大都埋有眼线替他们通风报信,不是放火烧毁了你田里将要长成的庄稼,便是在你们村里的饮水井撒进两包泄药,搞得你狼狈不堪,只能屈从了他们。”

    诸葛颖终于忍不住开口补充道:“这些人里通官府,外结土匪,明里暗里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寻常百姓哪敢招惹他们呀?”

    杨广登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事情并不像他预料的那么简单,自他统军攻灭南陈以来,朝廷多注重在江南平叛、剿匪,无形当中却忽视了人心向背的问题,江南普通百姓承受着比南陈更加沉重的税赋,同时受到官匪以及南陈余孽的多重敲诈,无怪乎连静虚师太那样的有道高僧都会选择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上,帮助张仲坚等人做事。

    “那么依二位之见,倘若朝廷有决心在江南推行均田制,会不会受到百姓们的积极响应呢?”杨广思索着向许德言和诸葛颖问道。

    “只要能叫百姓们吃饱穿暖,百姓们一定会支持朝廷的。可是……”诸葛颖欲言又止道。

    “本王奉旨抚绥江南,自当为江南百姓谋求福祉,诸葛先生不必心存顾虑,但说无妨。”

    许德言明白诸葛颖忧虑的是什么,代他说道:“其实百姓心里都清楚,他们种地植桑,向朝廷缴粮缴绢都是份内之事,可就是对缴纳双份绢粮心有不满,若是王爷真正替百姓扫减轻这方面的负担,百姓们感恩不尽了。”

    杨广点了点头,答道:“我明白二位先生的意思,当务之急是整顿各地官府,重点惩治里通官府,外结土匪,向百姓强征租税的那些蠹虫。关于这件事,我今日回城后便召集群僚做出相应的安排,一定会在朝廷推行均田制的诏旨下达至江南前,将这些蠹虫清除干净,为接下来均田制的实施扫除障碍的。”

    许德言的目光落在了杨广身旁几案上的那只装着同心结的木匣上,喃喃说道:“若是均田制果能在江南各地得以推行实施,真是我等之福,江南百姓之福啊!”

    杨广看着许德言的神情、举动,此时才若隐若现地领悟到了方才陈长乐将妹妹陈未央赠与她的这对同心结托自己回赠给陈未央这一举动蕴含的对自己的劝讽之意。

    当日,杨广就在陈长乐夫妻隐居的茅舍中吃罢了晌饭,并在许德言和诸葛颖的陪同下走访了几户牛耳村的村民,向他们详细询问了家中的情况,以及对朝廷即将推行均田制的意见,得到了与许德言、诸葛颖二人所说相似的答复。他一直在牛耳村里呆到了日头偏西,才准备回城具体部署清除民间蠹虫、扫除推行均田制的种种障碍了。

    诸葛颖、许德言率领上百名村民,将杨广一行送至村口的桃林边,三人即将话别之时,杨广目视许德言,忽然问诸葛颖道:“许公与公主神仙眷侣,隐居于此,我不便打扰,然先生既为诸葛武侯之后人,自应秉承先祖遗志,兼济天下苍生,愿不愿意到本王身边来参赞机务,亲自操持在江南推行均田制一事啊?”

    诸葛颖才欲开口推辞,身旁的许德言已拍手叫道:“甚好,甚好,王爷如起用如颖兄这般贤达、智谋之士来具体操持推行均田制,则是江南百姓之福啊!”

    “我知诸葛先生身为一族族长,还有诸多族中事务需要料理,就给先生三天时间,三天后,我在建康总管府恭候先生了。先生不会再叫我效仿刘玄德,三顾茅庐,方肯出山相助吧。”杨广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替诸葛颖做了主。

    正在这时,就见裴蕴带领十几名护从的亲兵匆匆赶了回来,待到村口翻身下了马,裴蕴面色凝重地请杨广避开众人耳目,到一旁说话,悄悄向杨广禀报道:“下官奉命率人前往燕子叽捉拿张仲坚,结果扑了空,据捉到的一名张仲坚的手下供称,张仲坚似有要紧的事,于昨日才离开了燕子叽,不知所往。下官据此判断,他多半是听说了李靖携冯小惜北上的消息后才离开燕子叽的。王爷,要不要增派人手,暗中保护李靖和冯小惜,以防万一呢?”

    “也就是说,诸葛项是在张仲坚离开燕子叽之后得到的指令,前来埋伏欲刺杀本王的,如此看来,建康城内一定隐藏有张仲坚的眼线,能够迅速向他传递出消息,他才能在一日之内向诸葛项下达指令。”杨广沉吟着说道,“冲之,暂不必向北路增派人手,传命段达派出斥候,严密查探张仲坚的动向,其所部人马与李靖、冯小惜的距离拉近至五里,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同时,交待段达,非到万不得已之时,不得亮明身份,以免打草惊蛇。我相信以李靖之能为,应当应付得了张仲坚。”


………………………………

第854章 关中子弟不可嫁

    李靖算是拿冯小惜没了办法,只得勉强答应她带上在渡船上邂逅的蔓娘一同返回相州老家。

    其实,李靖之所以勉为其难地才同意带上蔓娘同行,倒不是他心肠硬、情商低,不懂得怜贫恤老,而是出于对冯小惜的安全着想,唯恐在渡江时邂逅的这位蔓娘是张仲坚的手下,有意设下圈套诱使冯小惜上当的。

    出于这种考虑,李靖虽然拗不过冯小惜,最终同意带上蔓娘同行,可也却绞尽了脑汁采取了种种防范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蔓娘与冯小惜单独相处的机会。

    譬如,冯小惜以蔓娘年老目力不佳为由,请李靖在江北雇上一辆驮车,三人改骑马为驾车一路北上,李靖便主动要求他和蔓娘共乘一骑,以避免冯小惜同坐一辆车。

    又如,待到晚间三人即将投宿前,李靖总是情愿多出些钱,包上三间客房,三个人各住一间。

    如此等等。

    冯小惜对李靖的种种反常及不合情理的举动渐渐起了疑心,屡次质问他为何对蔓娘这样一个年老半瞎的老妇人如此小心提防,是不是与她冯小惜成亲本身就是个圈套,实则另有图谋。

    每到这时,李靖索性也效仿冯小惜先前对他那样,一概不予理睬。

    即便是李靖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避免和减少蔓娘与冯小惜的亲密接触,但仍阻止不了蔓娘主动接近冯小惜,继续向她打听冯小怜是因何而死,以及冯小惜和李靖的关系。

    起初两次,李靖曾找了借口,有意凑近,旁听两人的谈话,待过了两次,发现蔓娘除了关心冯小怜、冯小惜姐妹俩之外,并没有谈及其它的话题,也就放松了戒备,允许在骑马行路的间歇,蔓娘单独和冯小惜聊聊天,自己不再有意上前旁听了。

    终于,在蔓娘的一再询问下,冯小惜据实告诉了蔓娘,自己的姐姐冯小怜是在北齐被北周攻灭后,被迫改嫁到了北周勋贵李穆家中,于开皇初年因不堪忍受婆婆的欺辱,愤而自尽的。

    蔓娘听冯小惜讲述罢冯小怜被逼自尽的经过,抹了会儿眼泪儿,突然指着李靖,问冯小惜道:“他不也姓李,该不会和李穆是一家人吧?”

    冯小惜虽对李靖心怀爱慕,却还真的没留意过李靖是哪里人,被蔓娘这一问,遂多了件心事,待到当日找了个机会,单独将李靖叫至一边,向他问明了原籍何处,是否与李穆存在亲戚关系,十分高兴地跑来告诉蔓娘:“李郎出身京兆三原,与李穆并非同族。”

    哪知蔓娘听说李靖也是关中子弟,鼻子里哼了一声,对冯小惜说道:“虽非同族,但两个李家同为关中世家,关中子弟不可嫁,大娘劝你不要重蹈娘娘的覆辙才是。”

    冯小惜虽是个极有主见的姑娘,但蔓娘的话也在她心里留下了块阴影,加之回想起自己幼年得知姐姐的死讯后,曾在东都洛阳行刺过李浑的往事,心中难免对该不该嫁给李靖产生了一丝犹豫。整个人自此以后也变得烦燥易怒起来,时常对同行的李靖和蔓娘不理不睬,独自骑马踽踽而行。

    转眼间三人离开建康已有三四天的光景,骑马来到了徐州境内。偏赶上这一天,三人自前一晚住宿的客店出发时,头顶还是艳阳高照,待到当日午后酉时前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眨眼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李靖本打算今日起到前面的下邳城内住宿的,此时一见下起了大雨,遂不顾冯小惜和蔓娘二人的劝阻,坚持要冒雨赶路,在天黑之前抵达下邳城。

    三人两骑身披蓑衣冒雨赶路,哪知这场雨越下越大,丝毫未见有停下来的迹象,加之道路被雨水浸打得十分泥泞,大大减缓了两匹战马行进的速度,眼瞅着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放眼向前方望去,依然看不到前面下邳城的影子。

    冯小惜担心淋雨时间一长,蔓娘上了年纪的人,身体承受不起,遂不停地向四周张望,想就近找个落脚的地方避避雨,歇上一晚再走。

    结果,还真的被她发现了就在三人左前方不远处,亮有几点灯光。

    冯小惜纵马凑近李靖,手指左前方大声向他说道:“李靖,你瞧那边是不是有几点灯光,咱们今晚怕是赶不到城里了,就在此处借宿一宿,待明天雨停了再动身吧。”说罢,不待李靖回答,率先拔转马头,直朝着有灯光闪亮的地方跑了下去。

    李靖抬头望望天色,无奈,只得纵马赶了上去。

    待李靖三人骑马走近亮着灯光的地方,惊喜地发现这里竟是一座规模还不小的客店,门面上的招牌是“百顺老店”,三人当即便在门外翻身下了马,吩咐客店里的伙计将两匹马牵至后院的马厩之中,净水好料地喂上,相跟着走进了客店的前堂。

    这家客店的名字叫做“百顺老店”,店里的掌柜却是位精明的年轻人,一见来了客人,笑容满面地从柜台后迎了出来,一面吩咐伙计们给李靖等人准备干净手巾擦脸擦手,一面搭讪着问道:“瞧这场雨下得,正所谓人不留人天要留人,三位老客今晚算是来巧了,本店特地为三位老客留有两间上房,每间每晚只要一百文‘开皇五株’,三位老客若是想先洗个热水澡再用饭,我这就去吩咐伙计们准备一应物件去。”

    李靖冲年轻的掌柜伸出了三根手指,说道:“两间不够,我们要三间上房。”

    “啊,啊,事情是这样。”年轻掌柜的舔了舔嘴唇,陪笑向李靖解释道,“今日午间,店里来了一拔贵客,赏给小店足足三匹上好的绢帛,包下了店里几乎所有的上房,这不,如今就只留有两间上房还空着呢。今晚就请这位小姐委屈委屈,只能和这位老人家同宿一晚了。”

    李靖请冯小惜扶着蔓娘先到客房中沐浴更衣,他独自留在前堂内,四下打量了两眼,问那年轻掌柜的道:“我瞧你这店中的客房怎么也有三四十间吧,这拔贵客来了多少人,竟包下了店内几乎所有的房间?”


………………………………

第855章 三侠初聚首(上)

    这掌柜年纪不大,为人却十分的油皮,没有正面回答李靖,反而赔着笑脸向他介绍起店里的酒饭来了。

    “公子,小店备有上好的长安‘土窑春’,还有生长于关外草原上的肥羊,正可下酒,要不要喝上两碗,暖暖身子?”

    李靖趁势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年轻掌柜,说道:“我自幼生长在长安,也曾到过关外,漫说这‘土窑春’是真是假喝上一口便知,就是羊肉吃上一口也知道它是否来自关外,你可蒙不住我。”一边说着,一边抬腿就要到后厨看个虚实。

    年轻掌柜的却不知李靖这是借机探查他店里的虚实,忙上前拦住他,拍着胸脯说道:“小的方才所说如有半句不实,就只当这酒肉白送与公子吃了,分文不取。怎么样,小的这就吩咐伙计们上酒上菜,待小姐沐浴已毕,羊肉也烤得了,公子陪着小姐喝着‘土窑春’,吃着烤肥羊,那才叫一个爽呢。”

    李靖轻巧地绕过掌柜,径直穿过厅堂,走进了后院,嘴里向年轻掌柜解释道:“掌柜的你不知道,我这妹妹早就嚷嚷着要尝尝关外的烤肥羊了,若是被她知道你这店里的羊不是来自关外草原的,我还不得被她唠叨个没完没了,后厨在哪儿,我还是亲自去瞧瞧吧。”

    他来到后院,环顾四周,却看不到楼下楼上的客房亮有一点灯光,遂回头不满地问年轻掌柜道:“你这店里的客房分明都是空的,为何不愿我们多包间来住?”

    年轻掌柜的为使李靖相信自己没有骗他,带着他来到后厨,手指房内两锅已煮得雪白、沸腾着的羊汤,向李靖说道:“那群贵客今天晌后就外出谈生意去了,至今未回,公子,你瞧瞧,这不是为他们准备的羊汤?那边砧板上堆着的是羊肉,公子如放心不下,走近些看得仔细些,可甭说小店欺哄客人。”

    李靖装模作样地先是走到汤锅前,观察了一番汤汁,接着又走至砧板前,用筷子夹起一块羊肉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皱皱眉头,返身走出了后厨,挑剔地对跟在身后的掌拒说道:“你这羊的种确是关外的种,可却不是吃关外草原上的青草长大的,还可以将就着吃。这么着吧,你给我来上两壶‘土窑春’,再烤上两盘肥羊,今晚就将就将就吧。”

    掌柜的也不知李靖的底细,见他只在后厨里转了一圈,就已瞧出他这店里的羊实则是从关外买来的羊羔,放在店里饲养长大的,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讪笑着跟着李靖回到了前堂,即命伙计端上一壶酒,向李靖说道:“公子请先尝一口,这可是正宗的长安‘土窑春’。”

    李靖推说要等冯小惜、蔓娘一起吃饭,吩咐店伙计把酒放在几案上,客气地请掌柜的去忙,不必再陪着他了,尔后在几案旁坐了下来,从壶中倒了一碗酒出来,趁店中掌柜的和伙计不再留意他,迅速拔出束发的银簪来插进酒碗里想试试酒中是否有毒。

    还未等李靖将银簪从酒碗里抽出,突听身后不远处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这酒我已经喝过了,确是正宗的长安‘土窑春’,酒中无毒,李将军尽可开怀畅饮。”

    李靖陡地一惊,腾身站起,转头观瞧,只见在堂口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定一位江湖豪客,身着锦袍,赤红脸膛,连鬓长满了络腮胡须,正微笑着望着自己。

    “敢问这位兄台高姓大名,与在下可曾相识?”李靖虽从未见过张仲坚,却听人说起过,这位早在开皇初年就曾名噪长安的“雁巢”杀手长了一副虬髯,相貌与常人不同,今见如鬼魅般出现在自己身后的这人也长着一副络腮胡须,且一开口说道破了自己的身份,不禁暗自加紧了戒备,右手按着腰间的佩剑问道。

    江湖豪客没有答话,冲着堂中的掌柜的说道:“掌柜的,暂借你这厅堂用用,闲杂人等一概退下,某要与大名鼎鼎的晋王府李靖将军单独说说话。”

    年轻掌柜的一眼认出这位江湖豪客即是那群贵客中的首领,听他要在堂中单独和李靖说话,二话没说,招呼着几名伙计退出了前堂。

    “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广陵张仲坚,久仰李将军大名,已提前在此店中备下美酒、肥羊,欲和李将军多亲近亲近,不知李将军可否赏脸哪?”张仲坚缓步走向李靖,脸上依然挂着笑容。

    不好,中了张仲坚的圈套!李靖听张仲坚从容报出姓名,亮明了身份,脑海迅速闪过一个念头,本能地回头向二楼的客房望去。

    “李将军请放心,我张某做事,向不为人所难,数年前在信州时,某已与小惜约定,我二人要选一处僻静的所在修习剑法,隐居度日,从此再不过问俗世之事。”张仲坚似是稳操胜券,走至李靖身旁,稳稳地坐下,向他说明来意道,“可数天前,我得到消息,称李将军即将娶冯小惜为妻,这就令我心中有所不解了,自古从无一女嫁二夫的前例呀,所以,我就专程赶来此店恭候二位,想当面问问小惜,她此前答应我的事还做不做数,也想见识一下,李将军是什么样的人物,能博得小惜的芳心?”

    李靖从张仲坚独自现身来见自己的举动中猜料到这座“百顺老店”内外已尽处于张仲坚的掌控之中了,他着实牵挂着冯小惜和蔓娘的安危,唯恐张仲坚的手下趁机将她二人劫走,遂并不理睬张仲坚,放声向楼上喊道:“小惜,蔓娘,你们都还好吧?”

    令李靖感到意外的是,楼上只听冯小惜平静地答道:“李靖,我饿了,这就下来。”

    旋即,只见冯小惜扶着蔓娘从楼上客房中走了出来。

    在李靖身旁坐着的张仲坚望着李靖脸上惊讶的表情,呵呵地笑了起来,抬头冲冯小惜叫道:“小惜,大哥来看你了。”


………………………………

第856章 三侠初聚首(中)

    “大哥,数年不见,你还好吗?”冯小惜嫣然一笑,问候张仲坚道。

    “好好,就是与你分离既久,心中甚是挂念哪。这不,一得到你的消息,大哥就特地赶来看你了。”张仲坚站起身,迎向冯小惜。

    “大哥今晚来得倒是巧了。”冯小惜有意避开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